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合集下载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自动化是指利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使生产和工作过程在人类干预下减少或者消除,实现自主运行和控制的过程。

自动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的自动化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自动化发展史的详细内容:1.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到来标志着机械化生产的兴起。

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但仍然需要人力操作。

自动化的雏形开始浮现,例如自动纺织机、自动织布机等。

2. 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机械化生产设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自动武器和自动化生产线的浮现。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

为了满足战争需求,各国纷纷加大对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例如,自动化导弹、自动化飞机和自动化战舰的浮现,使得战争的规模和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战后,自动化技术开始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

自动化生产线的浮现使得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减少了人力成本。

在这一时期,计算机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5. 信息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浮现使得自动化技术得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例如,自动化控制系统、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交通系统的浮现,使得生产和生活更加便捷和高效。

总结起来,自动化的发展史经历了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信息化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演进,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机械、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机械自动化到现代的智能自动化系统。

一、机械自动化阶段机械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早阶段,主要依靠机械装置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

早期的机械自动化应用于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例如自动纺纱机、自动铸造机等。

这些机械设备通过传动装置、传感器和控制装置来实现自动化操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二、电气自动化阶段随着电气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逐渐取代了机械自动化,成为主要的自动化技术。

电气自动化利用电气设备和电路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例如,电气自动化应用于电力系统、工厂生产线等领域,通过电气元件、传感器和控制器来实现自动化操作。

电气自动化的优势在于可靠性高、控制精度高、适应性强等特点。

三、计算机控制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成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控制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管理。

计算机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复杂的控制算法和策略,提高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

例如,计算机控制应用于工业自动化、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等领域,通过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来实现自动化操作。

四、智能自动化阶段近年来,智能自动化成为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智能自动化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和优化。

智能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学习和优化算法来适应不同的生产环境和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例如,智能自动化应用于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领域,通过智能传感器、智能控制器和云计算平台来实现自动化操作。

总结: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控制和智能自动化四个阶段。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技术将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和改善生活质量。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与前景

自动化的发展历史与前景自动化是指利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过程的自动控制和自动操作。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简单的机械自动化到现代的智能自动化系统,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自动化的发展历史1. 机械自动化阶段:工业革命时期,机械自动化开始浮现,如水力纺织机、蒸汽机械等,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 电气自动化阶段:20世纪初,电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电气自动化的浮现,如电动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3. 控制理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为自动化技术提供了理论基础,如反馈控制、PID控制等。

4.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更加智能化和灵便化,如数控机床、PLC等。

5. 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至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带来了新的突破,如工业以太网、物联网等。

二、自动化的应用领域1. 工业自动化:工业自动化是自动化技术最早应用的领域之一,包括创造业、化工、石油、能源等行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

2. 农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可以应用于农田管理、种植、养殖等环节,如智能化的农业机械、自动化的温室等,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3. 交通运输自动化:交通运输自动化包括智能交通系统、自动驾驶技术等,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4. 家庭自动化:家庭自动化可以实现家居设备的智能控制和管理,如智能家居系统、智能电器等,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5. 医疗保健自动化:医疗保健自动化可以应用于医疗设备、医疗信息系统等,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三、自动化的前景1. 智能创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创造将成为未来自动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灵便化。

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

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

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
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自动化专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1.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了工厂的发展和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工业机械使得生产速度和效率大幅提高,但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和监控。

2. 生产线自动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引入了流水线生产制度,大大提高了汽车制造的效率。

这一创新奠定了生产线自动化的基础,工厂开始引入机械化设备和自动化控制系统。

3. 控制论和数学模型(20世纪50年代-6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学建模的发展,控制论成为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研究者通过数学模型和控制算法来实现自动化系统的稳定性和优化性能。

4. 计算机控制和工业自动化(20世纪70年代-8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和监控变得更加精确和灵活。

工业自动化系统的出现使得工厂的生产过程几乎完全无需人工干预。

5. 现代自动化技术(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传感器、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变得越来越先进。

现代的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优化。

目前,自动化专业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能源生产、医疗健康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

我国自动化发展史自动化技术是指通过使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设备,使生产过程中的操作和控制自动化的一种技术。

在我国,自动化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50年代,中国刚刚结束解放战争,面对庞大的经济建设任务,国家急需提高生产效率,为此自动化技术被引入我国。

当时,国内设备原料匮乏,尚未具备自主研发生产自动化设备的条件,因此我国主要依赖进口设备。

然而,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我国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瓶颈。

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国内企业对自动化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从国外进口设备面临的困境也日渐明显。

为了解决依赖进口设备的问题,我国开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自动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我国自动化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国内缺乏的基础核心技术开始加强研究和攻关。

从而,我国开始自主研发和生产自动化设备,实现了从跟随他人到引领他人的转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是在制造业领域,自动化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000年以后,我国自动化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国自动化设备开始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机器人技术逐渐成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制造业提供了更高效、更智能的解决方案。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自动化设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尤其是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领域,我国的自动化技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总的来说,我国自动化发展史是一段从落后到追赶再到引领的历程。

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已经从依赖进口转变为自主研发和生产自动化设备的国家。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自动化技术研发和应用的力度,为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对于推动工业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史自动化技术是指利用各种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工业生产和各种工作过程的自动化操作和控制。

它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

以下是自动化技术发展历史的详细内容:1. 工业革命前期的机械化: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生产逐渐兴起。

人们开始使用蒸汽机、纺织机械等机械设备来替代传统的手工劳动,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

这是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起点。

2. 电气化时代的到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电气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自动化技术的新进展。

人们开始使用电动机、电灯等电气设备,实现工厂和家庭的电气化。

同时,电气控制系统的出现使得工业生产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可靠的自动化控制。

3. 计算机的应用:20世纪40年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自动化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计算机的出现使得自动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更加复杂的操作和控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涵盖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航天航空等各个领域。

4. 机器人技术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机器人技术开始崭露头角。

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执行各种任务的机械设备,可以替代人类进行危险、繁重或重复性工作。

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改善了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

5. 自动化系统集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自动化技术逐渐与计算机、通信、传感器等技术融合,形成了更加复杂和智能化的自动化系统。

这些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和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6. 智能化和网络化:21世纪以来,自动化技术进一步向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化系统具备了更强的智能和学习能力,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自动化控制。

同时,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设备和系统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更加高效和协同的自动化网络。

总结起来,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机械化到电气化,再到计算机化和智能化的过程。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

自动化发展史自动化是指通过机械、电子、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实现工作过程的自动化,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质量。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将详细介绍自动化发展史。

1. 机械自动化时代(18世纪末-19世纪初)机械自动化时代是自动化技术最早的阶段。

在18世纪末,工业革命带来了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机械设备来替代人力,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水力纺织机、蒸汽机械等的应用,使得纺织、矿山等行业实现了自动化生产。

2. 电气自动化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电气自动化时代是自动化技术的第二个阶段。

随着电力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力来驱动机械设备,实现自动化生产。

例如,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使得工厂的生产线可以实现连续运转,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同时,电气控制系统的引入,使得设备的控制更加精确和可靠。

3. 电子自动化时代(20世纪中叶-20世纪末)电子自动化时代是自动化技术的第三个阶段。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控制系统来实现自动化生产。

例如,数字逻辑电路的应用,使得设备的控制更加智能化和灵活化。

同时,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使得自动化系统的管理和监控更加方便和高效。

4. 信息化自动化时代(20世纪末至今)信息化自动化时代是自动化技术的当前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将信息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实现智能化、网络化的自动化系统。

例如,工业互联网的兴起,使得设备之间可以实现实时通信和数据共享,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化生产。

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自动化系统具备了更强的学习和决策能力。

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对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了成本,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自动化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例如,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减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等。

总之,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机械自动化时代、电气自动化时代、电子自动化时代和信息化自动化时代四个阶段。

自动化发展史从机械化到自主化的进化

自动化发展史从机械化到自主化的进化

自动化发展史从机械化到自主化的进化自动化是指利用机器、设备和计算机技术,通过预先设定的程序和算法,使系统能够自动完成各种操作和任务。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自动化技术经历了从机械化到自主化的进化过程。

本文将探讨自动化发展史中这一进化的背景、阶段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一、机械化阶段机械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史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机械设备和传统工艺来实现自动化操作。

例如,早期的纺织工业使用的纺织机械,以及工厂中的输送带和生产线等都属于机械化范畴。

机械化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仍然需要人工操作和监控,整体自动化程度较低。

二、电气化阶段随着电气技术的进步,自动化开始向电气化方向发展。

电气化阶段通过引入电气设备和控制系统,实现了部分自动化操作。

例如,电梯、电扇和自动售货机等设备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

同时,控制系统的运用也使得生产线上的流程控制和监控更加高效和稳定。

三、计算机化阶段计算机化阶段是自动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自动化技术得到极大的推进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成为了自动化系统的核心和控制中枢。

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与计算机相连接,实现了更高级别的自动化操作和任务。

例如,自动化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可以根据程序和算法,独立完成产品的加工、组装和包装等工序。

四、智能化阶段智能化是自动化发展历程中的最高阶段,也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在智能化阶段,自动化系统具备感知、判断和决策能力,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和任务需求自主调整工作流程。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应用使得自动化系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优化能力,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作场景。

自动化从机械化到自主化的发展过程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它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人力劳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自动化技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挑战。

例如,机械化和电气化阶段的推行导致了大批工人的失业,计算机化和智能化阶段又引发了对人工智能与就业的讨论和担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3~1946年,美国电气工程师J.埃克托和物理学家J.莫奇利为美国陆军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基于电子管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和自动计数器。195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小组研制成世界上第二台存储程序式电子数字计算机——离散变量电子自动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再控制系统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应用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我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研制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并研制出了“银河Ⅲ”电子数字计算机。
与此同时,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PID调节器,并用电子模拟计算机来设计自动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电动单元组合仪表,这些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并使得构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更简便、更工程化了,我国也能生产系列化得国产气动单元组合仪表QDZ型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型,在国使用很广。
自动就会问自动化是什么?所谓自动化就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的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自能活动。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极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自动化技术形成,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调节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公元1968年法国工程师J.法尔科发明反馈调节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PID调节器。这是一种模拟式调节器,现在还在许多工厂中采用。
随着自动化装置的广泛应用,就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许多人就对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自动调节器和控制对象组成自动调节系统。有许多科学家对自动调节系统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公元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J.麦克斯韦尔用微分方程描述并总结了调节器的理论。公元1876年俄国机械学家H.A.维什捏格拉茨基进一步总结了调节其理论,归结为只要研究描述自动调节系统的线性其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公元1877年英国数学家E.劳思、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提出代数稳定判据,沿用到现在。公元1892年俄国数学家A.雅普诺夫提出稳定性的严格数学定义并发表了专著。他的稳定性理论至今还是研究分析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4) 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 漏水转浑天仪
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的天文学家衡创制的一种天文表演仪器。它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和现在的天球仪相似,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
(2) 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 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20世纪40~50年代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各国科学家设计出各种精密的制动调节装置开创可防空火力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迅速发展,随着高速飞行、核反应堆、大电力网和大化工厂提出的新控制问题:非线性系统、时滞系统、脉冲及采样系统、时变系统、分布参数系统和有随机信号输入的系统的控制问题的深入研究,经典控制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有新的发展。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 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公元一世纪古埃及和希腊的发明家页创造了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司自动洒圣水、投币式圣水箱等自动装置。17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物理学家B.帕斯卡在公元1642年发明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C.惠更斯于公元1657年发明的钟表;英国机械师E.在公元1745年发明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俄国机械师H.波尔祖诺夫于公元1765年发明了蒸气锅炉水位保持恒定用的浮子式阀门水位调节器。
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进入综合自动化时期。复杂工业、复杂工业过程和航天技术的自动控制问题,都是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单经典的控制理论的直接应用遇到了困难。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对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化的化工厂,20世纪60年代末在制造工业中出现了许多自动生产线,工业生产开始由局部自动化想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专用机床组成的无人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用柔性制造系统组成的无人工厂。
(6) 候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衡发明的一种观察地震的自动检测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检测地震信号的大小和方向。
(7) 水运仪象台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颂、公廉等人制成的水力天文装置。它既能演示或能观测天象,又能计时及报时。
中国古代人民在原始的自动装置的创造和发明上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后来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动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大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注意到人工智能的所有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研制出只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会在工业生产、核电站设备检查及维修、海洋调查、水下石油开采、宇宙探测等方面大显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