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发展史
中国冶金发展史

3. 从西汉晚期进入完全的铁器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是制钢术大发 展的时期。以生铁为原料的铸铁脱碳钢、炒铁技术以及百炼钢和 灌钢的发明,使钢铁技术较为完备。
谢
10
炼铁工艺:铸铁柔化术、球状石墨铸铁、块炼铁和块炼渗 碳钢、炒铁、百炼钢、铸铁脱碳成钢、灌钢,宿铁法和双液 淬火法等。 《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 ,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
-
11
四、冶金飞速发展时期
-
12
-
13
-
14
-
15
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 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 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 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由 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 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 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 如今,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政 府及其重视,相信冶金工业必将有大的突破。
-
3
二、青铜器时期
这个过程是逐步地、缓促地实现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金 属实物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出铜刀,其年代可 能早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期,约公元前4700年左右,经北京钢 铁学院冶金史组检验为锡青铜器件。 传说中就有禹铸九鼎、 用铜工具开凿龙门、疏通河道。
-
4
-
5
竖炉炼铜:目创已知最早的
中国铸造简史及发展简介

B.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
编钟的出土震惊了中国,震惊了世界,举世瞩目, 被誉为 “世界奇观中独一 无二的珍宝”,“古代世界的第八奇迹”, 是“精神世界的圣山”, 曾侯乙 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 编钟,堪称『编钟王』。凡有机会耳闻目睹过的人,无不为此千古绝响, 惊 叹叫绝,赞誉它不愧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世界音乐史之奇迹。是 中国古老优秀文明的象征,是我国文物考古、音乐史和冶铸史上的空前重 大发现。
一、中国古代铸造的发展简史
• 我国的铸造技术已有6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世界上最早掌握 铸造工艺的文明古国之一。
• 我国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起就己创造了 灿烂的青铜文化,所谓“钟鸣鼎食”,成了当时贵 族权势和地 位的标志。
• 在河北省兴隆县的古燕国铸冶作坊遗址的发掘中,发现距今 2200~ 2350年的战国时期的铁范 (铁质铸型)等87件,说明早在 战国时期,铸铁件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了。
出自战国时期的秦国。由3462个铸件组成,总重量达1241公斤
在汉代,铸造技术进一步提高。从唐宋时期起, 我国在用泥范铸造大型和特大型铸件方面,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就。如沧州的五代铁狮,当阳的北宋铁塔, 北京大钟寺明代的大钟等,它们的重量都有几十吨, 即使在现代条件下铸造,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在泥范铸造方面还有一项重大的发明枣 叠铸法。所谓叠铸,是把许多个范块或成对范片叠合 装配,由一个共同的浇道进行浇注,一次得到几十甚 至上百个铸件。这种铸造方法效率高,铸件质量好, 节约造型材料和金属液,适合于小型铸件的成批大量 生产。
商代时期的青铜冶铸场景
钢铁冶金概述

❖ 普通生铁:炼钢生铁和铸造生铁。炼钢生铁供转炉、 电炉炼钢使用。铸造生铁则主要用于生产耐压铸件。
❖ 合金生铁:硅铁、锰铁。作为炼钢的辅助材料,如 脱氧剂、合金元素添加剂。
普通生铁
炼钢生铁[Si]≤1.25%
铸造生铁 1.25%≤[Si]≤4.25%
❖ 鱼肠剑,一名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所制, 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 钧、胜邪、鱼肠和巨阙。
现代钢铁生产的一般流程
❖ 长流程: 铁矿石—高炉—铁水—转炉—钢水—浇注— 钢坯—轧钢—钢材
❖ 短流程: 废钢等—电炉—钢水—浇注—轧钢—钢材
现代钢铁生产的一般流程
1.2.2 高炉冶炼产品
❖ 一般来说,生铁和钢的化学成分主要差别是含碳 量。钢中含碳量最高不超过2.11%。
❖ 高炉生铁含碳量在2.5~4.5%范围,铸铁中不超过 5.0%(此时Fe3C含量约占75%,当铸铁中Fe3C达 100%时,其含碳量为6.67%)。当铸铁中C>5.0% 时,铸铁甚脆,没有实用价值。而含碳量在 1.6~2.5%之间的钢铁材料,由于缺乏实用性,一 般不进行工业生产。
2.1.2 高炉冶炼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 (1)含碳量高,灰分低 ❖ (2)含硫等有害杂质要少 ❖ (3)成分稳定 ❖ (4)挥发分含量适合 ❖ (5)强度高,块度均匀
2.1.2 高炉冶炼对焦炭质量的要求
焦炉
2.2 喷吹用燃料
❖ 向高炉内喷吹的辅助燃料可代替部分焦炭, 大幅度降低焦比。目前喷吹的燃料已占高炉 全部燃料用量的10~30%,有的达40%。在 日本和德国一般维持在10%左右,他们更着 重于提高喷吹效率。
[整理版]中国冶金简史
![[整理版]中国冶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d786e5f9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78.png)
中国冶金简史中国冶金概况埃及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大约在公元前7000年时开始利用自然铜,公元前40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2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爱琴海地区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印度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时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8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而中国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500年左右开始进入铁器时代的。
在早期的文明国度和地区中,中国使用铜、铁等金属的年代相对说来是较晚的。
但是,由于中国在冶铸技术方面的发明和创新,使中国的冶金业很快就后来居上,跃升于世界的前列,并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技术进步带动生产发展,并进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典型范例。
中国冶金史上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铸造技术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至于铸造既作为成形工艺而存在,又成为冶炼工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地步。
因此在古代文献中往往是冶铸并称,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如常用词汇“模范”、“范围”、“陶冶”、“就范”等,都是由冶铸技术衍生而来的。
这种冶与铸密不可分的冶金传统,是古代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夏王朝时期中国冶金是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采石和烧陶发展起来的。
采石时不断发现各种金属矿石,烧陶窑为金属的冶铸准备了高温炉和在炉内还原条件下冶炼矿石的技术。
在甘肃东乡县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刀,以及在其他一些新石器晚期遗址中相继发现的早期铜器和铜渣等,标志着中国冶金业的诞生。
《左传》等古文献中关于夏代铸九鼎的记载和这时期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物,说明随着夏王朝的建立,青铜冶铸业有了初步发展。
商周青铜冶铸的兴盛历年出土的商周青铜工具有锄、铲、 、锛、斧、凿、钻、刀、削、锯等,青铜武器有戈、矛、钺、戟、剑、镞等,礼乐器有鼎、簋、盘、盂、钟等。
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前行者(一)——1974-2004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的创建与发展

①.ຫໍສະໝຸດ 回溯 了该 所 早 期 创 建 和 发 展 情 况 。② [ 键 词 ] 北 京 科 技 大 学 ; 金 与材 料 史 研 究所 ; 关 冶 冶金 史
J n . 01 ue2 1
Vo . 7 No 2 12 .
第2 7卷 第 2期
口述 史
【 编者的话 】 “ 所谓大学,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言之于耳, 已成历史回声。虽说常识, 但却是仍令今天的人们值得深思回味
的。 大学之 大 . 大在何处。 非在 高楼堂皇 , 外表 光鲜, 花团锦 簇 , 冠盖如云 。 当一代代的 学人渐行渐远 , 回望历史, 政治纷争 , 时难唯 艰 , 都不能 阻挡以学 问为志业 的人 前行 步伐 ,盖将以脱心志 于俗谛之桎梏 ” “ 的精神 , 致力学术研 究。 大学能得其 “ , 大”一是研 究学术, 是造 就人 才 , 二 视
2 1 年 6月 01
北京科技 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oU i ri f cec n eh ooy e ig or lf nv s y ineadT c nlg in n e toS B j
( o il ce c sE io S ca in e dt n) S i
[ 稿 时 间 ]0 1 0 - 5 收 21-6 0
的生铁和生铁炼钢技术是世界公认第一的, 它对于生
产力 的提 高 、 于 中华 民族 的发展 起 到 了极为 重要 的 对
作用④ 。在北京科技大学( 原北京钢铁学院) 就有这样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人们发掘出各种各样的矿物,进而为了利用这些矿物,发展出了一门技术——冶金技术。
中国的冶金技术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而且这门技术一直发展到今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先秦时期的铜铁冶金技术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已经开始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
同时期,中国的冶金技术也逐渐发展出两个分支:铁技术和铜技术。
这两种技术在先秦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铜冶炼技术是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
在早期,由于铜的原矿比较稀缺,所以人们主要从矿床或旧铜器中提取铜。
后来,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铜冶炼技术开始有了明显的进展,人们利用更高的炉温和更大的熔化窑来加强冶炼技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铜冶炼技术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口钩法和黄池法。
这两种技术都是在当时以精湛的技术成为代表工艺的。
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中国的铜器在雕刻和工艺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简单的箭头和勾玉,到复杂的鼎、觥、爵等,中国的铜器工艺达到了极致。
铁冶炼技术在中国也开始于先秦时期。
早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人们就开始了铁冶炼的生产。
在铁冶炼过程中,人们探索出了使用多种金属和矿物质的方法,用来在铁器上制造出各种优秀的艺术痕迹。
而且,先秦时期铁冶炼技术的成熟也奠定了中国冶金技术的基础,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冶炼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汉朝时期的青铜器和铁器汉朝时期,冶金技术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青铜器和铁器的冶炼技术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
青铜器的制作,除了铜冶炼和铜合金的手段之外,还应运用熟化技术、壳牌美学、精湛的琢磨衬嵌技术,以及不同于其他器物做法的文学审美特质。
这些技术的应用,让青铜器成为了汉代时期的代表之一,也在原有的民族生活方式中增添了新的特色。
铁器方面,时间在思考如何将铁冶炼技术发挥到更高的层次。
时代在这一需求下,诞生了各种不同形式的铁器。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史

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史1、宝钢股份(600001)-- 1978年12月23日在上海破土动工,1985年9月投产。
2、武钢股份(600005)-- 武钢集团为独家发起人,武钢集团1955年10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13 日正式投产。
3、马钢股份(600808)—全称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1953年2月成立马鞍山铁矿厂,马钢全面恢复生产。
1958年8月11日,马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
1964年7月29,我国第一个直径为840毫米的整体车轮在马钢诞生,结束了我国车轮轮箍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4、包钢股份(600010)—包钢集团公司为主要发起人,前身包头钢铁公司,1954年建厂。
5、鞍钢股份(000898)—发起人鞍钢集团,前身是1916年动工兴建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
1949年恢复生产。
1952年7月14日鞍钢三大工程之一的无缝钢管厂动工建设。
1953年3月19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修复的鞍钢8号高炉开工。
6、邯郸钢铁(600001)—邯郸钢铁集团发起,前身邯郸钢铁总厂,1958年建成投产。
7、攀钢钢钒(000629)--攀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攀钢集团于1965年春开工建设,1970年出铁、1971年出钢、1974年出钢材。
8、唐钢股份(000709)—母公司唐钢集团,前身1943年建厂。
1952年,唐钢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技术;1953年,在国内率先试制成功高铝质耐火材料;1958年,又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了侧吹碱性转炉富氧炼钢技术;1960年,作为国内首批企业建设了一套连铸机。
9、济南钢铁(600022)--1958年建厂,厂名“济南钢铁总厂”10、首钢股份(000959)--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
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
中国冶金强国发展历程

中国冶金强国发展历程中国冶金强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而史诗般的历程。
这一过程经历了数个世纪的发展和变革,它的背后是中国人民骨骼精奇的奋斗。
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国冶金产业不断壮大,从产品规格到工艺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变革,成为了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之一。
明代以前,中国的冶金技术较为落后,主要以手工坑炉、大炮火炉进行冶炼,产出的铁种类单一,冶炼效率也比较低下。
直到元代以后,中国的冶金技术逐渐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炼铁、炼钢的过程得到了改进和优化。
在明朝时期,中国铁器规格提高,炼铁技术也有所创新。
在清朝时期,随着采矿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机械化轨道的进步,中国冶金产业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品种、规格和品质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20世纪初期,中国冶金产业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工业化改革,真正进入到了现代化的阶段。
1920年代至1930年代,煤铁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先后形成,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中国钢铁巨头——沙钢、包钢、鞍钢等也在这一时期创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冶金产业得到全面的改革和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大力加强冶金生产的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拓展钢铁生产线,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了当时全球冶金产业的领头羊。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国际钢材市场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和机遇。
随着国际化经营和产业升级,中国产钢规模进一步扩大,设备先进化程度不断提高,钢铁工艺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高档钢铁的生产品种蓬勃兴起。
到2019年,在“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新全球形势下,中国冶金产业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中国冶金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中国钢铁巨头功不可没。
这些企业不仅集成了中国铁矿石采选、炼钢、轧钢等生产线,还推出了各种创新产品和工艺技术。
例如,包头钢铁公司最近推出了一种无需浸泡处理的环保电镀钢卷,极大改善了环保问题,提高钢的质量并降低了成本。
同样,鞍钢等品牌也推出了大量创新型产品和绿色制造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从战国到西汉中期是以铸铁为主,生、熟铁并用和 平行发展 的早期铁器时代。铁范铸造、铸铁柔化和块炼铁渗碳成钢是战国 冶铁术的三项主要成就。这三项技术到西汉臻于成熟,生产工具 特别是铁农具多数经过柔化处理,缎铁器件也逐渐增多。
3. 从西汉晚期进入完全的铁器时代,到魏晋南北朝,是制钢术大发 展的时期。以生铁为原料的铸铁脱碳钢、炒铁技术以及百炼钢和 灌钢的发明,使钢铁技术较为完备。
炼铁工艺:铸铁柔化术、球状石墨铸铁、块炼铁和块炼渗
碳钢、炒铁、百炼钢、铸铁脱碳成钢、灌钢,宿铁法和双液 淬火法等。 《天工开物·五金·铁》记载:“凡铁分生、熟, 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生熟相和,炼成则钢。”
四、冶金飞速发展时期
冶金史也像其他事物的发展一样,有高潮也 有其低迷的时期。这其中与历朝历代的政治制 度及其所推行的政治意识形态有着不可分割的 联系。宋代的矿冶业之所以如此发达,这就得 益于宋朝政府对矿冶业的重视的国家政策。由 于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矿冶管理政策的失误 以及当时国外近现代冶金技术的引进等原因, 导致了中国冶金技术在清末的逐渐衰弱与萎缩。 如今,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政 府及其重视,相信冶金工业必将有大的突破。
4. 从唐代到明代中叶,是现代钢铁技术全面发展和定型的时期。唐 宋时期实现了农具从铸制改为锻制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性转 变,已生铁冶炼——生铁炒炼熟铁——生、熟铁合炼成钢为主干 的钢铁工艺体系趋于定型,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技术成就。
5. 明代中叶到到清末是传统钢铁技术继续缓慢发展,但由于帝国主 义侵略和封建专制统治而未能向现代钢铁技术转化的时期。
二、青铜器时期
这个过程是逐步地、缓促地实现的。目前已知最早的金 属实物是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所出铜刀,其年代可 能早到公元前三世纪初期,约公元前4700年左右,经北京钢 铁学院冶金史组检验为锡青铜器件。 传说中就有禹铸九鼎、 用铜工具开凿龙门、疏通河道。
竖炉炼铜:目创已知最早的
炼钢竖炉出自铜绿山旷冶遗址年代为春 秋晚期。已发掘清理的8座坚炉,由炉 基、炉缸和炉身组成,形制基本相同, 多建在坡地或土墩上。筑炉时先在地面 挖坑,用粘土充城夯实,再用粘土和石 块混合逐层夯筑炉基使高出地面。炉基 内修筑T形风沟,沟壁用高岭土搪衬。 炉缸呈椭圆形,用高岭土、石英砂、岩 屑、铁矿粒等分层修筑。炉身也用混合 型耐火材料分内、外壁夯筑再加炉衬。 炉的前壁下部设有金门、冶炼时堵塞, 再在上开设出渣和出铜的孔洞。炉的两 侧各有一略向下倾斜的风口供鼓风用。 炉旁有工作台和碎料台,用石砧和石球 破碎矿石。
失蜡法,范铸法,铸焊法等工艺相当成熟。 《考工记》说: “金仑·大齐,六分共金而锡居一, 谓之钟鼎之并,五分其金而戈裁之齐,三分共金而锡 居—·,调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 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熔之齐。”
三、铁器时期
1. 从冶铁术的最初发生到春秋战国之交为萌生期。已知早期铁器有 55件,多数属于春秋晚期和春秋战国之 交,其中,工具、兵器 多用锻制,农具、容器用铸制, 具有冶铁术初起的技术特征。 铁器的较多使用,标志着 新一代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据此认为, 春秋战因之交已 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冶金 自动化发展史
人类社会发展史: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人类冶金的历史: 石器时期→青铜器时期→铁器时期→工业化
(钢铁时期) →信息社会(多种新材料)
一、新石器时期
在探讨冶金术的起源时,必须对石器社会日常所用的特定技 术进行考究,因为金属的应用来源于该时期人们使用金属材料的 经验。从远古时代起,广大地区都熟知在宗教和丧葬仪式中使用 红色的赤铁矿。新石器时代的人们还用它来粉刷墙壁。大约公元 前4000年,人们就将赤铁矿用在陶器上。绿色的和蓝色的铜旷石 曾大受欢迎。业已证明,山顶洞人、周口店、河姆渡人等,它们 都曾用作化妆品或饰品。在河姆渡遗址上,在公元前约6000年的 居住层中,曾发现有小块的蓝铜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