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儒、墨教育思想异同

合集下载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

墨子的思想精髓,和儒墨两家的思想差异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要带大家了解的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

01在我国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时期,有七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他们被誉为“先秦七子”,包括: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墨子。

前面我们分别介绍了其他六位先秦思想家,如果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小播读书”之前发布的“100位思想家系列”文章。

说到中国古代思想,儒家和道家是两个主要思想流派。

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儒家思想以“仁义”为核心,到了孟子的时代,发展出了“仁义礼智”这四端,也就是四种高尚的品德。

到了荀子时代,在孟子的性善论基础上,提出了性恶论。

而且荀子在孔孟的“礼”基础上增加了“法”的思想,在儒家理想主义思想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而道家思想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杨朱、老子和庄子。

杨朱的代表思想是“贵己,轻物”,也就是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这可以认为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思想。

到了老子开创的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提出“道法自然”,在治国思想上主张“无为而治”。

而到了庄子时代,他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

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

他提出了顺应天道,摒弃人为的思想理念。

儒家和道家思想虽然影响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但在先秦“百家争鸣”时期,墨家和儒家其实一样享有盛名,当时就有“非儒即墨”是说法,当时墨家的影响并不亚于儒家。

而且墨家的开创者墨子也是第一个公开反对儒家思想的人。

那他们的争论焦点是什么呢?02“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兼爱”则是墨家思想的精髓。

虽然仁义和兼爱都是一种利他主义的思想。

但墨家的“兼爱”层次甚至比儒家更高。

因为,墨家主张的“兼爱”是无差异,无等级的爱;而儒家主张的是有差异,有等级的爱,这是他们的根本分歧。

历史上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经常和墨子辩论。

孟子说:“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意思是对于兄第之子的爱,要大于对邻居之子的爱。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
高考频道在考试后及时公布各科高考试题答案和高考作文及试卷专家点评,请广大考生家长关注。

时光飞逝,不管情愿与否,无论准备与否,我们已走进高三,走近我们的梦!祝愿决战2014高考的新高三学员能倍加努力,在2014年高考中也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试述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思想主张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不同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

(1)主张:儒:“仁政”。

以德治民,“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墨: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清静无为、无为而治。

法: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胜于古代;实行改革,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实行法治。

(4分)
(2)原因:①代表阶级利益不同:儒家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赞成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革}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反对社会变革,对社会变革无能为力;墨家:代表劳动人民利益,反对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掠夺战争,反对奴隶主贵族的奢侈与残暴行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②对人民的态度不同:儒家;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主张体恤民力.实行仁政;法家:无视民力,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墨家:同情人民,主张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

(4分)
(3)产生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仁政”成为汉、唐初期统治者施政的理论依据。

法家思想为秦始皇采用,成为建立封建主专制的理论依据。

道家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为汉、唐统治者所采用,实行与民休息政策。

墨家的思想和主张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酷爱和平、热爱科学、礼让谦恭的传统美德。

(4分)。

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儒法墨三家思想之比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思想开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诸侯争霸,生灵涂炭。

根据老师提示的线索,比较一下儒、墨、道、法家思想,再让我们看看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带给我们的启示。

儒家毫无疑问孔子是老大,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里,也就是“仁”,主要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仁者,爱人也”。

春秋末年那是一个“非礼”的年代,礼崩乐坏,社会动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保其社稷,不可胜数),奴隶制的残酷极不珍视人的生命,陪殉者少则十来人,多则上百人。

于是孔子站了出来,高呼复礼倡仁爱护百姓游说于列国之间著书立说。

孔子是强调要秩序的,有等级的,相对于孟子爱一切人的“兼爱”来说,孔子的爱是一种“有等差”的爱,虽说兼爱从心理上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不过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有等差”的爱更符合现实。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主要体现在政治上,不管是分田制禄还是民贵君轻,都是要求国君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孟子思想的根源就在性善论,也就形成了他气势浩然的文风和至大至刚的内在气质。

他既反对兼爱又否认“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为我”,走的是一条中庸之道。

孟子之后还有荀子,如果说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的话,荀子就继承了孔子的“礼乐”学说,两人各执一端以立论,一个主张性善,一个主张性恶。

因为性善,所以孟子专尚王道,因为性恶,所以荀子兼尚霸道。

荀子认为人本性是恶的,因此仅仅用道德礼义的软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强制的约束,故须施行赏罚,,这也是重法思想的最早来源吧。

总的来说,荀子的学说是隆礼和重法兼行,也主要体现在政治上。

墨家墨家创始人墨子原来也是学儒的,后另立门派,奉行大禹遗教,他的思想最核心的就是“十大纲领”,其中重要又是兼爱非攻,他认为“仁”就是爱一切人,要“无等差”的,他是反对有等级的。

他的学派是一个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纪律严格,用老师的话说就相当于“黑手党”,像电视里江湖门派一样,充满侠义精神,很富有平民色彩。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学派的异同及其思想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墨两大学派。

儒家和墨家在思想上有很多的不同,同时又有许多的相同点。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儒墨两派的异同,以及它们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

一、儒墨学派的异同点儒家强调的是道德伦理,是一种精神层面的要求。

墨家则强调工程技术,是一种物质层面的需求。

儒家注重个体的修养,强调“大人先生之德”,追求“成人之道”。

墨家注重社会公正和平等,强调“相爱相亲,小家从之,大家当之”等观念,追求“兼爱非攻”。

儒家思想更加注重的是个人品德的塑造,可以通过学习经典,以达到充实和完善自我的目的。

而墨家则主张一切对于人民的政策应该以效率和公平为核心,墨家主张的是社会的治理。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讲究人的情感和理性,重视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素质的提升,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相互理解。

墨家主张“兼爱”,以公正为中心,强调统一的邦国大义和对人民的照顾,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

儒家对于礼制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力度更加强大,在小家庭中,它主要强调的是礼仪的表现和尊重长者。

此外,儒家的修身法则也是十分注重的,其体现了对道德和品德的要求。

墨家则主张祖宗之道,以传统为基础,但是它强调制度和规训,尤其强调以效益为导向的重视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儒墨学派的思想意义1. 儒家思想的意义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品德,这些品德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自我完善,同时也能为社会治理和进步做出贡献。

在儒家思想中,个人需要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同时要保持谦虚和依循上辈的传统,以此推动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

2. 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思想着眼于政治领域,它讲究制度和规训,重视公正和效率,追求平民主义和法制精神,是一种强力的社会建设思想。

墨家思想为我国政治制度提供了参考,还有助于推动新时代的社会建设和法制建设。

3. 儒墨思想的共同点与可借鉴之处儒墨两家思想都追求平而不平等,或许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它强调人的品德和行为准则,反对各种形式的暴力和不公,对于保障人民的立德、立言、立行、立业都有重要的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异同点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

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

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一、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

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

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二、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

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

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

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

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精品]比较儒,墨,道,法思想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是最重要的四种思想流派。

它们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四种思想流派。

儒家思想认为“仁”是最重要的品德,要把仁放在心中,做事情要以仁为核心,推行“以德治国”的思想,要以善为本,以仁为道,重视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也强调家庭伦理和传统礼仪,强调人的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

相比之下,墨家思想则提倡普遍的爱,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得到同样的关爱。

墨家思想追求“兼爱”,不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要待之以同等的爱心。

墨家思想也强调智慧和实践,认为人的行为应该基于理性思考和实际考量,要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与儒、墨两家不同,道家思想注重个人修养和内心自省,认为人的行为和生活应该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通过深入自己的内心,达到对于自然和人生真谛的认识。

道家思想注重无为而治,不追求功利,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的法则,主张个人无为而治的态度。

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强调法律的严格执行,认为人性本恶,如果没有严厉的法律制度来约束人类,社会会陷入混乱。

法家思想追求实效和利益,主张以权谋取利益,推行“法制”、“罚吏”、“韬略”等思想,是一种重实用性、功利性很强的思想。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四种思想流派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规范,墨家思想则提倡平等和普遍爱,道家思想则注重自然、无为和内省,而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政治、法律和制度。

这四种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为当今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区分?展开全文要想区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

就要从代表人物主张说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1、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同意对礼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创新纳仁入礼。

所谓仁,仁者爱仁,把人当人看待,体现了对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爱众,节用而爱人。

尤其反对人殉制度,不满于过分剥削和滥用刑罚。

2、哲学上,摇摆于唯心唯物之间,宣扬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认为天没有意志。

生而知之者上也,强调任何人的知识都是后天学习而得。

3、教育上,主张教学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求触类旁通,启发式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提倡学思结合,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讲究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能够诗意盎然的表达思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子思之门徒,子思孔子之孙。

1、政治上,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国君经反复劝谏而不听,可以更换。

平等看待君臣关系,臣子没有天生的服从和隶属义务: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建议统治者,保民而王。

谴责虐民、残民。

使民有恒产,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劳役地租性质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证明压迫剥削的合理性。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2、哲学上,宣扬性善论和良知论。

人本具有仁、义、礼、智、信等观念,若扩充善念,人人可以为尧舜。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谓学习要反求于内心,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认为理性思维高于感性认识: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另外,儒家讲究,不偏不倚、中规中矩,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集大成者为庄子。

庄子,主要渊源于道家创始人老子。

庄子把老子的客观唯心论发展成主观唯心论,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发展成相对主义的诡辩论。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

浅论儒墨法教育思想的异同一、关于教育的作用二、关于教育的目的关于儒家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而一个德才兼备的君子自然又可以“学而优则仕”。

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

墨家在教育作用上主张通过推行教育来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而这又进一步决定了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在德行言谈道术这三项品德中,墨家与儒家都类似的认为德行占上品,但墨家认为好的德行的范围更广泛。

法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耕战之士”或“智术能法之士”,主张以法治国,反对儒家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学说。

这些“智术能法之士”就是懂得和坚决实行法治路线的革新人物,并且是积极拥护“耕战”政策而为它进行斗争的战士。

三、关于教育的对像孔子主张"有教无类。

"即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区分类别,不分贫富、不分高低,一律平等。

但是,儒家的教育目的是社会本位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明确预设了教育对象必须是未来有"平天下"等潜能的准精英。

儒家对残疾人虽抱有同情仁爱的态度,但是实际上把他们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他们只属于低层的"小民",在"被养"之列,被同情之列,是君子修己践德的对象,而不是主体由于墨子出身于手工业者,所以他常把农与工并称为“农与工肆之人”。

“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对象;但墨家所倡导的以“兼爱”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则说明墨家的教育对象又具有全社会性。

法家学派严选政治官吏担任教师,像民众强灌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

四、关于教育内容儒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儒墨教育思想的异同
摘要: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从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这三个方面,对它们进行了对比。

这三家的教育思想各有特色,我们要结合时代的需要来提取其中的精华。

关键词:法家儒家墨家教育思想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为了使这种活动能够顺利地按照教育者的意愿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我们的先辈们很早便倾力于探索教育发展的规律,设计出种种的教育思想模式,在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墨家的思想家们对于教育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为后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世界教育思想发展长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这三家的教育思想有何异同呢?
一、关于教育的作用
儒家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的作用,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包括个两方面:第一,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更好,“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通过教化百姓,能够使其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思想上自觉地遵循现有的秩序,为此儒家主张通过教育去宣扬“礼教”,以达到德治的目的,反对单纯的用政令,刑法的手段对待民众,“德治”后来成为儒家共同的社会政治思想。

第二,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通过“举贤才”来充实,改造管理队伍,贤才无疑是教育的结果。

同时儒家学者提出了“人性论”,虽然性本善和性本恶在这一时期没有达成共识,但儒家都一致认为教育可以使人性向善的方向发展,这就为“仁政”、“德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墨家从人性平等的立场出发去认识和阐述教育作用。

墨翟说“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

”对社会,教育通过使天下人“知义”实现着社会的完善,即对人的教育是一种社会的兴利除弊;在人的发展上反对命定论,重视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提出了著名的“素丝说”。

而在法家,韩非子认为教育的作用的发挥应建立在“因人情”的基础之上,“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

而治具矣”(《韩非子·八经》)借助赏罚手段,以更大的“利”诱使人们由私利向功公利转化,将私利与公利协调、统一,这便是教育者的责任所在。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
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为“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惟才是举的思想并提出“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

而墨家的教育在于培养“贤士”或“兼士”,以备担当治国利民的职责。

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够“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在这三项品德中,德行一项居于首位,因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这与儒家的说法颇为类似。

但墨家所强调的是“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则又与儒家有所区别。

关于言谈,墨家认为在学派争鸣时代,立论能否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否具有说服力,关系到一个学派势力的消长,因此作为贤士或兼士,必须能言善辩,能够奔走说教,转移社会的风气。

兼士还必须“好学而博”,而且所学不仅是墨家的中心思想,并且包括技术的掌握。

总的说来,墨家
所要培养的贤士或兼士,必须具有“兼爱”的精神,长于辩论,明辨是非,又是道术渊博,有益于世的人才。

法家的教育目的则是强调法的权威性与严肃性,从而巩固专制的政权。

三、关于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保证教育目的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

儒家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技巧的训练三个方面,儒家在知识教育内容方面,主要局限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六书”。

儒家培养的是文士不是武士,但并不排斥军事、体育方面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儒家是讲文习武的,道德教育是儒家整个教育内容的中心,儒家的道德思想是一个博大的体系,主要的是关于“仁”、“礼”。

而墨家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家门徒多出身于“农与工肆”,在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中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增长了不少科学知识。

《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小取》等篇,大抵是墨家后学在百家争鸣中,进研讨辩论,不断总结提高的结晶,其中所涉及的认识论、名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等,其造诣都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也丰富了墨家的教育内容。

法制是法家教育的唯一内容,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儒家、法家、墨家的教育思想各有气特色,也各有有缺点,我们应当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促进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