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合集下载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悠悠千年,泱泱华夏,在神州大地上不仅流淌着黄河、长江两条孕育中华民族的大河,还蓬勃生发出两大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流派,一个姓儒,一个姓道。

它们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催生出来的儒家和道家。

这两家的思想文化无疑是在中国文化大流中不可或缺的两支重要支流,并且它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学派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所作出的贡献更是不匪。

可以说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主要人格很大程度上立于这两大学派。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内涵是十分广泛的,包含了诸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既有对天地大道的论述也有对为人处世的议论。

但我个人认为儒道两家的诸方面中真正对后世影响之大影响之远的还是他们的人生哲学。

我们很多人都是很平凡的,不像一些文人大儒热衷于研究儒家道家的十分深奥的道理。

相反对我们大多数人具有更为现实指导意义的更为容易接受的还是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简单、深刻、实用。

正因为这样这两家思想才会在社会阶层传播开来,深深的融入每个中国人的精神血液之中。

已经历经千年的儒道思想的人生哲学方面对后世乃至我们当今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儒家和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作出的深入思考和比较分析在我们当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看似对立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但这其中又有着诸多的丝联。

准确的说儒家和道家思想是既对立又统一,既区别又联系。

就像于丹教授所说的那样儒道应该是并济的。

他们各自在对立的时候有事互补的,而且在一定的范围内,对某一些事物的观点和看法上还是一致的。

几千年来儒家和道家一直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下面对儒道两家的的人生哲学思想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

在中国古代先贤对贤德的定义就是人有十大美德,而“仁”就是首要的。

由此可见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十分尊崇人性的,它是一门关于人的学说,换言之这便是它的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区别
1、人和社会与天和自然
对于人和社会,儒家思想讲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

儒家思想的讲求的是人道,孔子主张恢复到周,孟子主张恢复到尧舜,儒家主张用“德”来整治天下,达德以求道。

而道家思想讲的则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天和自然。

而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注重天道,老子主张恢复到原始氏族社会,用“道”来整治天下,要做就做最好的,善于在宇宙的背景中思考,但最终也落实到社会中来。

2、有为与无为
儒家的思想是“有”,儒家思想讲的是入世的有为而治,而道家讲的则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出世。

但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差别之处主要是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则是乱世。

道家思想则是“无”。

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无”在后,二者的逻辑关系是不可易位的,否则,道家的“无”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同黑格尔观点不同的是,儒家的“有”并不是由于缺乏规定性而自觉地转化为“无”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于过多的规定性而需要用“无”来加以消解,以实现一种历史性的回归。

3、人的思想
儒家的思想主要是人、社会、有为、人的责任,而道家思想讲的是天、自然、无为、人的解放。

儒道两家作为中国的本土文化,一刚一柔,一阴一阳,一社会一自然,一有为一无为,一责任一解放,既对立又互补,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处世精神,汇成东方思想智慧的不竭源泉。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

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的区别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系统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大流派,决定了无数人的立人处世原则。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很多中华儿女都在他们的影响下践行着自己的人生。

那么,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区别呢?一、创始人的比较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缉胆光感叱啡癸拾含浆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

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

孔子思想的有为与老子思想无为的辩证的作文孔子和老子,一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道家的创始人。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却有着一种辩证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是有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世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而老子的思想则是无为的,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去强求,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追求。

年轻时应该注重品德修养,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到了中年,应该努力工作,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等到老年时,就应该安享晚年,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老子则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社会风气败坏,那么就会有人提倡仁义道德;如果人们的智慧暴露出来,那么就会有人伪装成圣人;如果家庭关系紧张不安,那么就会有人表现出孝顺之心;如果国家动荡不安,那么就会有人挺身而出为国家效力。

虽然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为了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让人们变得更加善良、正直;而老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来让人们放下心中的执念,顺应自然规律。

无论是孔子还是老子,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

他们的思想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他们的思想精髓,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对比分析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儒家强调礼仪、伦理和家庭观念,而道家注重个体自由、自然和无为而治。

两者之间存在诸多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点。

本文将对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引言中国古代哲学有许多派别,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两个流派。

儒家学说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而道家学说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注重人的自由、无为而治和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他强调了许多重要的价值观念,如礼仪、仁爱和孝道。

孔子认为,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

他提倡的“仁”观念强调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和互助关系,认为通过尊重他人和善待他人可以实现社会的良好发展。

孔子还着重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良好的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能够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他倡导的"三纲五常"强调了人们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秩序和和谐:儒家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遵守规范和道德准则,人们可以实现社会稳定和和谐。

2.伦理和人性: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培养,人们可以成为具有高尚品德和正确行为的人。

3.家庭观念和礼仪:儒家强调家庭关系和孝道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家庭和睦和善待父母,可以形成社会的良好风气。

4.教育和学习: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能够提高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道家以老子为代表,强调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老子认为,世界是由宇宙的道构成的,而人应该追求与道的和谐。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

道家、法家与儒家都主张“⽆为”,你知道它们的区别吗道家、法家与儒家的“⽆为”吴钩我曾在微博上提到,儒家的理想治理形态就是“⽆为⽽治”。

当时有好⼏位朋友都提出疑问:儒家也讲“⽆为”吗?“⽆为”思想不是道家的吗?其实,不仅道家讲“⽆为”,儒家也讲“⽆为”,甚⾄连法家都有“⽆为”的思想。

但三种“⽆为”的境界⼜各不相同。

道家“⽆为”思想应该众所周知。

⽼⼦说,“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说,“我⽆为⽽民⾃化,我好静⽽民⾃正,我⽆为⽽民⾃富,我⽆欲⽽民⾃朴。

”以我的理解,道家,⾄少⽼⼦的“⽆为”主张是跟“绝圣弃知”的反智主义联系在⼀起的,有点接近于现代政治思潮中的“⽆政府主义”。

汉初的“黄⽼之术”为典型的道家“⽆为”之治,其特点就是政府不作为。

汉朝全套因袭了秦朝的政制与法律,只是以“⽆为”冻结秦制的严酷条款,就秦制本⾝⽽⾔,是没有改变的。

也所以,到了强势的武帝时代,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申韩之术的回潮,酷吏政治⼤⾏其道。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董仲舒“复古更化”的意义才凸显出来,“复古”就是局部恢复先秦的治理之道,“更化”就是改⾰掉秦制中严酷的法家⾊彩。

与道家的“⽆政府主义”倾向相反,法家是典型的⼤政府专制主义论者,但法家也有“⽆为”的主张。

韩⾮认为,“君⽆为,法⽆不为”,君王应如“⽇⽉所照,四时所⾏,云布风动;不以智累⼼,不以私累已;寄治乱于法术,托是⾮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

法家式“⽆为”的理想状态就是商鞅所说的,“有道之国,治不听君,民不从官”。

这是什么意思呢?不要被字⾯的话所蛊惑。

法家的“⽆为”,说⽩了,就是要实现国家专制机器的流⽔线⾃动化运转,⼈民和官吏都⾃觉⾃动服从君主的⽴法,这样,就可以“不听君”、“不从官”了。

但“君”依然掌握着绝对的权⼒,不容违抗与质疑。

——嗯,不妨想想纳粹时代的“集中营”内,“犯⼈”们⾃觉遵守铁的纪律、井然有序地劳动的场⾯。

儒家经典谈及“⽆为⽽治”的章句,也不少见,如《周易·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裳⽽天下治。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

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的比较分析首先,儒家人生哲学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他们认为个人的追求应该以社会和家庭的利益为前提,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是获得和谐社会的关键。

儒家主张,通过孝顺父母、友善兄弟、尊重长辈、关心他人等行为,来达到和谐共处和社会和平。

儒家的人生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道德行为,使得社会可以更加和谐稳定。

与之相反,道家的人生哲学注重自然和自身的修炼。

道家认为人与自然一体,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然的真理。

他们认为个体应追求达观和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的运行规律,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道家的人生哲学追求个体的解脱和自由,主张超脱尘世的功利追求,通过独立思考和超越常规,来达到人性的升华和超越。

另外,儒家和道家在人生价值观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儒家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追求仁爱、礼仪和道德的感化。

他们将人的价值看作是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追求和幸福离不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比之下,道家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追求和修炼,追求自由和无忧的状态。

他们认为个体的内心宁静和自由即是最高的价值。

此外,儒家和道家在对待权力和治理的观点上也存在不同。

儒家主张正统礼制,重视君主制度以及权威的分配和秩序维护,以此来保持社会和谐。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和权力分配应该基于人伦关系和道德行为,通过合理的秩序来实现国家治理。

相反,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和“无为而行”,主张减少政府的干预和管制,让自然和人性自发地运行,杜绝人为的枷锁和约束。

在总体上,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可以说是互补而不矛盾的。

儒家注重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强调社会秩序和责任;道家注重个体追求和内在修炼,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的相互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和包容特点。

无论是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还是倡导个体自由与精神解放,儒家和道家的人生哲学都提供了独特的观点和路径。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

道教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道教与儒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重要学派,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两股主流力量。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分别探讨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点。

一、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道家思想源自老子所创立的道教,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总结为“道”和“无为”。

道家认为宇宙万物皆由一种超越人类理智的道构成,追求道的境界是人生最高的境界。

而无为则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儒家思想承袭了先秦诸子的思想,始于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仁、礼、义、智、信等。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儒家强调个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提出的“五经”中,尤为重要的有《论语》和《大学》,它们强调了修身以及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

三、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比较1. 人性观点的差异道家强调追求道的境界,倡导个体的放松自然,体验宇宙的奥秘,认为人性本善。

而儒家则强调在人际关系中的修身做人,认为人性本恶,必须通过教育来进行矫正和约束。

2. 对于社会秩序的看法道家认为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是达到社会秩序的最好方式,倡导非礼勿视。

而儒家则强调礼仪规范,在礼仪的引导下维护社会秩序。

3. 对于权力和统治的态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不过度干预,反对权力的集中和滥用。

而儒家则推崇君主专制制度,认为只有君主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秩序。

4. 对于教育的理念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修行和领悟,采取个别教育的方式。

而儒家则注重培养人的德才兼备,并强调全民受教育的普及。

总的来说,道家思想强调个体修身养性,注重自然、无为而治;而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人际关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尽管两者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但两者也是互补、相辅相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到今已逾两千余年的历史,墨儒道法兵的思想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各方面进程,而儒道思想和道家思想到今仍枝繁叶茂、挺拔苍健——儒家的仁义道德与道家的道法自然等许多问题的存在都使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思想中呈现出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局面,使两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文化中各领风骚千余年。

如果说强调“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具有强烈的社会功用与规范意识的话,那么,“有为”意识则是从人生态度上将其仁礼思想贯穿始终;同样,道家既然依从于自然、宇宙,认为天地之间自有“道”在,那么,它所在人生观上的“无为”便是其思想核心的重要体现。

一般认为,有为是入世,无为是出世,两者观点完全相反。

其实,儒家的“有为”和道家的“无为”本质一样,都是主张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有为” 是相对于“无为”而讲的,作为“无为”的对立面相生,非原始所在。

事实上,“有为”思想的真正来源就是主张德治的手段去实现社会政治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有为和无为的主要差别之处在于立论针对的“时”的不同。

一个“时”是治世,一个“时”是乱世。

道家的“无为”表现在天下无道的时候,即乱世。

所谓的“无为”是不要“妄为”,就是不要增加人在自然大化中虚妄的行动,即追逐私欲、私利、私功等,破坏整体的和谐和共生,而要求人的一切行为、价值都要顺应和服从自然大化,与自然和谐,与群体和谐。

儒家主张治世的“有为”,孔子说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表面看来,是注意个人的时机,即有机会就推行,没有机会和条件就隐藏。


实,它也是注意时代的条件。

所谓“用之则行”的“用”,就是时代具有了发挥个人才能的条件,所谓“舍之则藏”的“舍”,就是时代不需要,或不具备发挥个人能力的条件。

从历史上看,所谓的“用”就是治世,而“行”就是“有为”。

所谓“舍”,就是乱世,而“藏”就是“无为”。

儒家和道家具有强烈的互补性,即“时”的不同,要采取不同的行为,一个适合治世,一个适合乱世;一个适合积极的个人,一种适合消极的个人。

在人生追求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认识上,儒家突出强调人的社会价值或群体价值,道家突出强调人的个体价值或自我价值。

儒家与道家的有为与无为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就对社会的态度而言的,儒家的有为是要有为于社会,人的个体价值与追求应当与社会价值密切挂钩,人的自身追求必须对社会有用,有用于社会而作为才是人身自我价值实现的根本;与之截然对立,道家却认为人的个体价值与自身追求要与社会价值分开,人要得到自我认识的提升就必须脱离世俗,与世无争,在对社会价值的无所作为中去寻找人生的自我生命价值和理想境界的实现。

人生态度上,儒家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具有强烈的同情心;而道家却是消极顺从的,超越社会与现实的重重枷锁,在个人的心灵净化中实现无我的和谐超脱,对社会则超然视之。

我们在对儒家的有为和道家无为思想的学习上,更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吸取对自己和社会有益的思想,不断地完善自己,通过努力来实现自我价值,达成最终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