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墨、道的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清净无为”,亦还是佛家的“众生平等”,他们追求的其实就是“和谐”的理想,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才能拯救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战争、自然灾害和经济等各方面的危机)。
此外,中庸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庸思想具体物化为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从两汉、魏晋南北朝到宋元明清,一直发挥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道家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佛家的思想
佛教的创始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的王子释迦牟尼(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他的教义是“博爱,众生平等”。他讲究“六道轮回”和“离苦得乐”。佛教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乐观的,创造性的。它要我们鉴因知果,避恶趣善,净化生命的本性,发扬人性的光辉。果能人人如此,则娑婆国土也就会转化成极乐世界了。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而我们口中所念的“阿弥陀佛”其实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的名字。
庄子在《应帝王》中认为只有凭借天地的正道,驾御阴、阳、风、雨、晦、明六气的变化,以遨游于无穷者,才是无所待、无所累的至人。至人无我、无为、无名,与天道一体,达到了超越生死、物我两忘、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只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至人是庄子的理想人格,《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极端发展。顺应自然,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学科思想史知识教育学科思想史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通过学习教育学科思想史,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深入掌握教育方法与教育原理,提升教学水平与教育素养。

本文将从古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以及中国教育思想等方面,探讨教育学科思想史的重要性与应用。

一、古代教育思想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等。

儒家强调礼仪、道德与人伦关系,注重孝道、义理,对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有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个体修身养性,强调自然而无为的境界。

墨家则提倡平等教育,鼓励普及教育,倡导兼爱和利益最大化。

2. 西方古代教育思想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以及基督教的教育理念。

古希腊罗马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类获得智慧、德育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基督教的教育理念则强调人的尊严、爱和关怀,重视个体的内在品质和灵魂成长。

二、现代教育思想1.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主义的教育思想在欧美诞生并影响深远。

进化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应促进人类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能力培养。

此外,进化主义还倡导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结合,重视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

2.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迅速兴起。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实用主义者认为学校应通过培养实用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有用之人。

三、中国教育思想1. 新教育思想20世纪初,中国新教育思想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蔡元培等。

新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倡导培养独立人格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倡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教育进入社会主义教育时期。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劳动教育、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墨三家思想总结儒道墨三家是中国古代三大哲学流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强调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和个体修养,墨家则关注实利和社会平等。

下面是对儒道墨三家思想的总结:儒家思想是儒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仁义道德和社会秩序。

儒家追求仁爱与和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理解、尊重和互助的基础上。

儒家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儒家思想强调礼仪之道,强调人伦道德和孝顺,认为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同时,儒家强调人格塑造和教育的重要性,提倡教育为国家和个体的发展作出贡献。

道家思想是道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自然和谐,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心的安宁。

道家强调个体内在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

道家思想强调内省和寻找自我,追求心灵的深度和平静。

同时,道家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政府应该少干预人民的生活,让人民自己发展和管理自己的事务。

墨家思想是墨家学派主导的思想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实利和社会平等。

墨家关注社会公益和利益最大化,强调“兼爱”和“非攻”。

墨家认为,社会应该追求最大的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私利。

墨家思想强调道德和政治的关系,主张用道德来约束政治权力,使政府为人民的利益服务。

墨家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非攻”是人类最高的道德要求。

儒道墨三家思想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和交融。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人伦道德,强调教育和人格培养;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注重个体修养;墨家思想关注公益和社会平等,提出实利和非攻的理念。

这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重要的地位,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扮演着核心地位;道家思想则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和推广;而墨家思想则在战国时期有一定影响力。

总之,儒道墨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核心思想分别强调人伦道德、个体修养以及实利和社会平等。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人物

中国哲学流派: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兵家主张思想及代表⼈物⼀、儒家: 代表⼈物:孔⼦、孟⼦、荀⼦。

作品:《论语》、《孟⼦》、《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的⾃⾝修养的⼀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

主张「有教⽆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尚的⼈。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道。

⾄战国时,儒家分有⼋派,重要的有孟⼦和荀⼦两派。

孟⼦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仁政”,在对⼈性的论述上,他认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之所以提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道家: 代表⼈物:⽼⼦、庄⼦、列⼦。

作品:《道德经》、《庄⼦》、《列⼦》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称「道德家」。

这⼀学派以春秋末年⽼⼦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为,万物⾃然化⽣,否认上帝⿁神主宰⼀切,主张道法⾃然,顺其⾃然,提倡清静⽆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

政治理想是「⼩国寡民」、「⽆为⽽治」。

⽼⼦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派:庄⼦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学派。

三、墨家: 代表⼈物:墨⼦。

作品:《墨⼦》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创始⼈为墨翟。

这⼀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如⼰;兼爱,即爱⼈如⼰。

「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的。

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思想上提出尊天事⿁。

同时,⼜提出「⾮命」的主张,强调靠⾃⾝的强⼒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蹈⼑,以⾃苦励志。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儒道释墨法各家思想概括
一、儒家思想
1.创始者——孔子
主要思想: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
③德“为政以德”
④民“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开办私学
2.继承者——孟子、荀子
(1)孟子
主要思想: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2)荀子
主要思想:①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思想
1.创始者——老子
主要思想:①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小国寡民
④无为而治
2.继承者——庄子
主要思想: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大小、难易、贵贱等”
②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③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因时而变,提倡变革
②以法治国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君主权威
四、墨家思想
核心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尚同
③天志明鬼
④节用节葬。

儒道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三家思想总结

儒道三家思想总结儒、道、三家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思想流派,分别代表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

这三家思想集中展现了古代社会的主要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儒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其核心观念是仁、礼、孝、忠、信。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主张以仁爱的德行来维系社会秩序。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人们要尊重他人、尽孝道、讲求礼仪,并认为这些行为可以带来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宗旨,强调个体的教育和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教育、家庭伦理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以道德自然的原则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的核心观念是“道”,认为宇宙万物皆从“道”而生,也应该按照“道”的规律运行。

道家强调个体应该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宁静,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自我解脱的境地。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道法自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道,以自然为师去行为。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和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等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承。

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全面系统哲学思想之一,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人伦观念。

墨家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互惠互利的社会关系,主张“兼爱”、“非攻”和“尚同”。

他们反对特权和权力的集中,提倡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秩序。

墨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对道德伦理、政治观念和科学思想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倡以和平和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反对战争和压迫。

这三家思想虽然有不同的观念和主张,但都在影响和塑造着古代中国社会。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然观念,墨家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和社会公正。

这三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道德观念、政治制度和社会伦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儒道三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然观念,墨家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公正。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

儒道法墨四家的思想总结儒道法墨四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性流派,他们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制度。

下面是对儒道法墨四家思想的总结,共1000字。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义为中心,追求和谐、守礼、修道和治理社会。

儒家强调人的教化和修身以及社会秩序的维护。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身养性可以实现个人的道德提升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对教育有着深远影响,强调家族和社会的重要性,提倡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是古代中国思想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强调追求自然、返璞归真、达到自我解脱的境界。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遵循道的法则,顺应自然,寻找自我与宇宙的和谐。

道家重视个人修行与功力的培养,强调心性的安宁与修养。

道家注重个人的自由与自主,提倡减少欲望,追求内在的自由与达到心灵的平静。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法家思想强调法律与秩序的重要性,主张以法治国和以刑罚为要领。

法家认为权力应集中在一人或少数几人手中,法律应该作为威慑力量和制度化的规范,来限制和控制人们的行为。

法家思想注重实用主义,认为政治和社会问题应从实际出发,注重实际效果,推崇权谋和实际手段。

法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影响。

墨家思想是儒家、道家和法家之外的第四个主要思想流派。

墨家倡导兼爱、非攻和公平的原则,强调道德、和平以及社会公正。

墨家思想反对重视家族血缘关系和个人私利,主张人人平等与物质平均分配。

墨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与公正产生了积极影响,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儒道法墨四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流派,他们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教化和修身养性,强调仁义和社会秩序;道家追求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主张无为而治;法家重视法律与权力的制约与控制;墨家倡导兼爱与公平,并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公正。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 儒、墨、道、法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一、儒提到百家争鸣,大家最耳熟能详的就是以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士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私学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从教期间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之久,讲经论道,传播思想,影响广泛,相传有座下弟子三千余人。

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为“仁”,并由此论述教育方针“有教无类”(即接受教育无需分高低贵贱),教学思想及方法众多,如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等等。

在孔子去世后,儒家内部分八派,最有影响的是以孟子(名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名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前者继承孔子“仁学”思想,但未受当时统治阶级重视,后者倡导“礼治”,承认封建等级的重要性,从人之性恶的角度出发论述教育的必要性,更加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荀况的私学活动影响也十分深远,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

作为儒家大师,荀子却培养出了韩非和李斯两名著名的法家学者,后入仕韩、秦两国,最终促成了秦统一大业的实现。

二、墨和儒家并称为“世之显学”的,是墨子(名翟)所创办的墨家思想。

墨翟讲学于北方各国,素有“北方贤圣人”之称。

墨子祖先曾为贵族,后至春秋战国时已完全没落,所以墨子可以说是当时第一个真正出身于农民阶层的教育家,代表着小生产者的思想。

墨子思想核心为“兼爱、非攻”,于是墨家私学主要传授生产和科学知识,教育内容是农业、手工业生产、自然科学知识(数学、力学、光学等)、军事器械制造等,与生产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由此导致墨家私学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辛勤劳作而不是坐而论道,因此师生皆是穿着草鞋、身着布衣、满手是茧。

墨家私学有着严密的组织、严肃的纪律以及严格的教育与训练。

要求门徒的绝对服从,如有违背墨家主义,则有墨家之法处罚。

在秦统一后,墨家作为学派不复存在。

三、道道家思想产生在春秋末期,盛行在战国时期。

老子(名聃)是主要代表者。

老子曾做过“周守藏室之史”,熟谙典籍,十分博学。

孔子也曾问学于老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儒、墨、道的代表人物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
二、儒、墨、道三家关于教育哲学若干根本问题
儒家: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教育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通过冉有之问,孔子扼要地阐明了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纲。

从庶、富、教三者的排列关系上看,孔子已直观地认识到治理好一个国家,要有这三个条件。

即劳动力、发展生产、进行教化和发展教育事业。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当然,这里主要是指“学而知之者和困而知之者。

”孔子把人的智力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知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教育的目的:学而优则仕
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培养的目标:君子
三、儒、墨、道三家关于天道观、人性论、社会发展观
儒家:天道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五谷生焉。

天何言哉!”(《阳货》)。

孔子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现象,一年四季的循环往复,万物新陈代谢的更替变化,都只是遵循自己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

并非有一种精神实体在冥冥中起主宰作用。

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

”(《泰伯》) 在孔子看来,天是至大的,在天之外并无他物,万物都包含在这个唯一的、至大的、无言的、无意识的客观物质实体之中。

人性论:孔子的思想并未将"人性"作为专门的论题来研究,他专论人性的只有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社会发展观(退化论):“好古,敏以求之。

”又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甚矣吾衰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承殷之格,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天道观:《孟子》中孟子所说之天,显然是指主宰之天。

”即所谓皇天上帝,
有人格的天、帝。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通“裁”),天下曷敢有越厥志?’”(《孟子·梁惠王下》)
人性论:“性”是孟子性善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在《孟子》一书中,“性”字主要指事物原本就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趋向,可合称为“性向”。

孟子认为,人性既指人原本就有的属性、资质,也包括人性所具有的趋向。

社会发展观:退化论/循环论
天道观:荀子天道之“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

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

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荀子还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说明天的运行变化是有其特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并不因为偏爱尧而存在,也不会因为憎恶桀而失去,这是荀子“自然之天”的依据,也是对认为天有意志、有人格的宗教神学之“天”的传统天道观提出的挑战。

荀子是先秦时期第一个明确提出“天人之分”的哲学家。

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
荀子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颁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

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他认为天无意志而人有意志,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然而天与人相比较,还是人为主动而天为被动,人定能胜天,人们可以“制天命”,即认识、掌握天命。

人性论:荀子提出了与孟子“性善”论截然相反的“性恶”论的观点。

1.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自然属性。

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性”和“伪”是对立统一的。

社会发展观(进化论):在社会发展观上,荀子坚持“法后王”,而“一制度”。

《荀子﹒王制》:“道不过三代,法不二后王;道过三代谓之荡,法二后王谓之不雅。

墨子:
天道观:“天志”是墨家天道观的核心内容。

墨子认为:天作为神秘至上的神的存在能够赏善罚暴,主宰并控制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人性论:《墨子·所染》记载,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篇以染丝为喻,直指“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非独国
有染也,士亦有染”。

最后得出结论:“人性如丝,必择所染,必谨所染”。

社会发展观:在墨子看来,社会总体是向前发展的,虽然在不同时期有倒退,但总的来说是进化的。

当然,墨子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一样,也有崇古的思想。

老子:
天道观:老子认为,天是由道生成的。

人法地(人遵循于地的法则),
地法天(地尊循于天的法则),
天法道(天尊循于道的法则),
道法自然(道尊循于自然的法则)
人性观:自然论。

老子认为:常德不离(自然之德陪伴左右),复归于婴儿(这样就能回复婴儿般的纯真自然)含德之厚(含德深厚的人),比于赤子(意境犹如婴儿)
老子提倡朴实无华、返璞归真的人性。

社会发展观:老子则主张社会退化到无礼、无制、弃仁绝义、纯自然的原始的“小国寡民”时代,是典型的退化论者。

他理想的社会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互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