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 课件

欣赏小故事:
有一个乞丐,他面前的牌子上写 着:“本人自幼双目失明。”可乞 讨的效果很不好,一个诗人见到, 把他面前的牌子上的字改写为: “ 春天到了,可我什么也看不到 ”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苏东坡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扶”的拟人化更准确,既写出了风的 ——黄山谷 轻微、柳的纤弱,又写出了风与柳的亲 昵和互相依偎的神态。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失”字,也比“隐”字更传神,它准 ——苏小妹 确地写出了月、梅融为一体的情景。
蕴藉 yùn jiè 灞桥bà 王嫱 qiáng 尺牍 dú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句回答。 (P41第三行)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 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一副对联:
父进士 子进士 父子皆进士 婆夫人 媳夫人 婆媳均夫人
另一副对联:
父进土 子进土 父子皆进土 婆失夫 媳失夫 婆媳均失夫
败在一撇上的战争
• 据资料记载: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 反蒋联盟,发动了讨蒋的中原大战。阎、冯两部 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 河南的蒋军。可是,这场战争却没能在原计划的 河南“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的“泌 (bì )阳”。沁阳在河南的北部,即黄河以北, 而泌阳则在河南的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 公里。所以,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失败。
文字和思想感情 有密切关系。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大胆想象: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优秀课件(共44张PPT)

小老鼠看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 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 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解题:
文中义:
贬词褒用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试独
品
人携
味
间天
妙
第上
语
二小
泉团
月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清茶
(味觉)
联
想
清沁心脾
水中月 (视觉)
联想
烟
水汽
联想
一川烟草
朦胧愁绪(化虚为实)
写愁的具体形象的其他诗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长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动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重量)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 指出下列两句话那一句更形象?
•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
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 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 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 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上课课件(32张PPT)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意蕴
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 “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1、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 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
请同学们试举一两例?
新闻里总结一套规律,名为“五子登 ”
• 路上捡到皮夹子, • 红绿灯下扶瞎子, • 上桥帮人推车子, • 公交车上让位子, •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
2、有什么弊端?
弊端是创作的仇敌,引不起新鲜 而真切的情趣
标题引发的思考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的含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 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
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 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的意味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练习
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解析: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 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 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 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 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 见新,朴字见色。
明确: 2、“套板反应”安于滥调,毫不斟酌,无新奇;与创造是死敌,
倾向“套板反应”,与文艺无缘。 3、“套板反应”安于套语滥调,无新奇;而创作是创新,故动
机不相容,是死敌。 4、“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才能不至于滑到套板
反应中,在思想和情感上创新,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 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 么?请简要赏析。
(2004年高考辽宁卷)
第 三 单 元
第 8 课
学习目标:
1、文章是文艺小品文,但说理思路清晰。通 过把握文章的结构,强化议论文的思路。
2、学习讲道理的时候运用实例。
3、通过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强化在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字谜:
小老鼠看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你不敢动我,我更是。)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

主办单位:上海文艺出 版总社 报刊版面:
咬 文 嚼 字
朱光潜 ( 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 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 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 孟石,先后就读于6所大学。 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育 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 学文科硕士学位,1933年获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 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 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代表作 有:《文艺心理学》、《谈 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导入新课: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摇
映
舞
隐
扶
失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 动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 画出轻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 轻”、“细”相宜,和谐自然。“扶”字 又把风人格化了,给人一种柔美之感,写 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 就淡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 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 了一种浓浓的意境。
A.数 B.一 C.几 D.若
“一”字,它凌寒独自开放,是 报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行者。
❖问题:
❖ 1、课文对《惠山烹小龙团》中的“独携天上 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做了剖析。 作者想通过对诗句的分析说明什么问题?
❖ 2、对“杨柳细腰”等套语的评述,引用了一 系列例子,想说明什么?
❖ 时间:5分钟
❖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反)
❖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斟酌(正)
(一)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⑵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 咬文嚼字 课件 (共25张PPT)

课堂小结
朱先生为了阐明“咬文嚼字”的道 理,举了刚才我们分析的三个例子。这 三个例子是语言表达应该注意的三个问 题,但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表面上的语 言文字的问题,还和我们的“思想情感” 的表达结合起来的。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 和情感。
一、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 内容。
故事:三个等级 据传,清代有三个胸无点墨的花花公子,在 严父的威逼下进入了科举考场,其一抄了题目后开了 个头就写不下去了,其二只抄了个题目,其三连题目 也没抄,干脆白卷一张。主考官是位很有学问而又风 趣幽默的人。批阅到这三个大草包的卷子时,感到令 人啼笑皆非。细想,觉得还是有区别,于是将其分为 上中下三等,批语分别为“放狗屁”、“狗放 屁”“放屁狗”。同僚向主考官请教,为何同是三个 字,仅换了位就分成了三等了呢?回答是,“放狗屁” 意思还算是人,只是放狗的屁,三者中算上等;“狗 放屁”说明已属狗,但除放屁外,尚能看家护院,还 可列中等;“放屁狗”则是除了放屁外,再也没有别 的用处了,自然列为下等!短语变序,就产生了不同 的含义。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得要咬文嚼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 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从中我们又能受到什 么启发。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咬 文嚼字 。( A )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C)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也就是说, 朱光潜先生赋予这个成语新的意义,将其 贬词褒用了,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精神。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8咬文嚼字课件

你能列出作者在最后一段所讲的到达 艺术完善的一般过程吗?
艺术的完善
咬文嚼字
随处留意思索 刻苦自励 推陈出新 时求精练吻合 不怠惰不粗心不自满
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咬文嚼字
分析结构,归纳各部分要点
第一部分(1一5) 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效果 郭沫若改字(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字数增减)
贾岛斟酌(字眼不同) 第二部分(6一7)
咬文嚼字示例
课文说:“在文字上斟酌,骨子里实在是 在思想情感上‘斟酌’。”结合自己的体会, 从读过的诗文上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
眼 (忍)看朋辈成新鬼,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忍看”更有悲愤的味道。
春风又到(绿 )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 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 显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事例:写美人、才子等的用语(反面事例)
说明的道理:字的联想意义也容易误用而生流弊, 容易滑向套板反应,袭用套语滥调。文学创作要 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思想要新,语 言要新。
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 人”一句的修改
分析 不同句式 不同意味
《史记》中李广射虎一 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 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斟酌 不同字眼 不同意境
写法启示:
• 学问靠积累,平时在阅读、 生活中要做有心人。
• 写议论文既要举例子又 要讲道理,而且例子要典型、 充足,解说要到位。
• 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 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 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 考点:扩大语句
• 【1】要求扩大后的语句能抒发主人公 欢快的心情.
7.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那些方面? 1)作者无创作动机。 2)读者无新鲜逼真的乐趣。 8.作者认为人们为什么产生“套板反应”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读准字音 (1)憎恶( zēnɡ ) (2)逻辑(jí) (3)锱铢(zī zhū ) (4)斟酌(zhēn zhuó) (5)岑寂(cén ) (6)意蕴(yùn)
语言积累
(7)付梓(zǐ ) (8)尺牍(dú) (9)俗滥(làn)
2.理解词义 (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 (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 (3)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 (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 (5)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 (6)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 (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 量单位。 (9)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10)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再见
3.请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答案 第一层次(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 第二层次(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第三层次(6、7段):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第四层次(第8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互动交流
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 思想和情感”这种观点? 答案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 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 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 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情感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 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 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3.朱光潜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就写作技巧说,好文章的条理都是一样, 第一是要有话说,第二要把话说得好。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 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至枯涩, 高华不至浮杂。”本文可以说是朱先生这一主张的生动体现。请你结合课 文具体分析。
4.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一文提出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使人大有茅 塞顿开的感觉。但是课文也有不足之处,有些问题的分析,似乎未必完全 恰当。例如“推敲”的“敲”字真的如作者所说不如“推”字吗?请你读 一读贾岛的原诗,说说你的看法。
品读感悟
1.本文在论证中使用了哪些材料? 答案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高中语文课文解读(必修五)
咬文嚼字
主讲:吴老师
目标·重点 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相关链接
1.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 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 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2.背景展示 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 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 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 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 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
2.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 情感还没有凝练。 (4)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2.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 字”有什么启示? 答案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 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对课文中所举的例子进行精辟的分析, 不仅得力于作者有极强的语感和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得益于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在课文中给我们 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 表新的见解。对郭沫若,对王若虚,对韩愈,尽管他们都是名人,但作者 不盲从,发表了与他们不同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