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非典型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46例

两组并 发症 及合 并症 的 比较 : A组与
B组 发 生 严 重 心 律 失 常 的 比 例 分 别 为 6 .7 和 4 .2 , 生心 力 衰 竭 的 比例 95% 18 % 发
分别为 3 .3 和 1. 8 , 9 1% 8 1% 合并 有糖 尿 病的 比例 分 别 为 4 . 8 和 1 .3 , 34% 2 7 % 合 并 有 高 血 压 的 比例 分 别 为 5 .7 和 2 1% 4 .9 , 9 0 % 合并有肺 内感 染 的 比例 分别 为 1.4 3 o %和 1 .5 , 45 % 并发休克的 比例分别 为 3 .3 0 4 %和 1 . 1 , 组并 发 症及 合 09% 两 并症如 心律失 常、 心力 衰竭 、 尿病 的 比 糖
I u+09 N O m ,0分钟 内静 滴 , . % S1O l3 溶 栓前 口服阿司匹林 3 0 g溶 栓开始 6小 0m , 时后皮 下注射肝 素钠 5 0 I 每 1 00U, 2小 时 1 , 次 连用 3~5天 。定 期查心 电图 、 肌 心 酶谱 、 血凝 四项等 。
观察 指 标 : 析 两 组 A I的 首 发 症 分 M 状 、 点 、 死 部 位 、 诊 误 诊 率 、 诊 时 特 梗 门 确
非 典型 性 心肌 梗 死 的 临床分 析 4 6例
0 0 ) 具 有 可 比性 。 .5 ,
程昊
位 的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 2 .1 , X =04 3 P>
00 ) .5 。
治疗方法 : 所有 病 例均 给予 心 电图 、
心 肌 酶 和 肌 钙 蛋 白 的 检 查 , 合 临 床 表 结
门诊心电图诊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

门诊心电图诊断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变化,为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检出率,探讨性分析其心电图的表现。
方法在我院心电图室选取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表现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组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有以昏厥、脑卒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上腹疼痛、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的心肌梗死,有以头痛、牙痛、咽痛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以低血压、头晕、皮肤湿冷等周围循环衰竭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有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等;心电图表现为室性期前收缩出现的异常Q波,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非Q波型,心电图无特异改变的小灶性或微灶性心肌梗死,正后壁急性心肌梗死时心电图表现出的伪正常变化等。
结论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进行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结合心肌酶谱、心脏多普勒超声等多种检测手段,提高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率。
【关键词】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1-0102-0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所引起局部心肌缺血性坏死[1],临床表现为胸痛、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通过心电图与心肌酶谱检测发现有心电图改变及心肌酶增高现象。
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因其特有的临床表现,通过心电图等手段不能诊断,而对于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其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且心电图变化不明显,而时常被误诊、漏诊[2]。
本文通过对所选病例资料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1.1 患者资料本组研究资料来自我院心电图室随机选取的82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在所有患者资料中,男性占62例,女性占 20例;年龄最大者80岁,最小者35岁。
1.2 方法本组患者均经心电图、心肌酶谱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老年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诊分析

断: 急性 下 壁心肌 梗 死 。住 院治疗 3 , 床痊 愈 出 院。 8d 临
社 , 9 2: 3 4 19 4 — 7.
f 稿 日期 :01— 3 2 ) 收 2 0 0 — 2
诊 断 。本 文2 误诊 分 别 以牙 痛 和上 腹部 疼 痛 表 现为 主 , 例
缺乏A 的典 型表 现 。 MI 22 误 诊 原 因 AM 有 典 型 心 电 图 表 现 者 仅 占 7 % ~ . I 0
齐 , 音 低 钝 , 瓣 膜 区 未 闻 及 病 理 性 杂 音 。 心 电 图 检 查 心 各 示 窦性 心 动过 速 , 联 Q S 呈 Q V ~V 导 R波 R型 ,T 呈 弓 背 s段
222 医 生知 识 面狭 隘 ..
基层 临 床 医生对 典 型临 床表 现
的A 可 以作 出正确 诊 断 , 对 于 临床 症状 不 典 型A 患 MI 但 MI
2I 典 型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f I临 床 表 现 A 是 由 于 冠 . AM ) MI
状 动 脉 供 血 急 剧 减 少 或 中断 导 致 的 急 性 心 肌 缺 血 性 坏 死 。典 型 的A 表现 为 明显 而持 久 的胸 骨 后 或 心前 区压 MI 榨样 疼痛 , 息和 舌下 含 服硝 酸 甘 油无 效 , 休 结合 典 型 特 征
性 心 电 图 改 变 ( 久 的病 理 性 Q波 ,T 弓 背 向 上 抬 高 , 持 S段 宽 而 深 的 倒 置 T波 ) 血 清 心 肌 酶 学 改 变 , 多 能 早 期 及 时 及 大
老年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误诊分析

考虑 或只重视 患者 的首发症 状 , 或局部 体征 , 致使临 床思路 狭窄 , 不能 深入细致 地检查和全面考虑 分析患者的具体情 况 , 造成误诊 。 ) 而 ( 局限 3 于 本专业情 况 , 忽视兼 证也 是误 诊 的一个 原 因。 随着 专业 分科 越来 越
C IA F R IN ME IAL T E T N HN O EG DC R A ME T 中外 疗 , 能 够提 高非 典 型 A 的 诊断 率 , 到早 就 MI 做
诊 断 、 治 疗 以 减少 误 诊 , 早 降低 死 亡 率 。
参 考 文 献
【】 付 元 元 , 丽霞 . 典 型 心肌 梗 死 的 误 诊 及对 策 [】职 业 与 健 1 苗 非 J.
改 变 者 , 压 下 降者 ; 血 ⑦突 然 意 识 障 碍 , 发 性 昏 厥 、 体 瘫 痪 并 阵 肢 伴 有 心 前 区不 适 , 律 紊 乱 者 。 心 本 组 4 例 误 诊 患 者 中 死 亡 9 , 亡 率 l .%。 此 , 8 例 死 88 因 笔者 认 为 , 为 临 床 医 生 , 充 分 认 识 到 老年 非 典 型AMI 有发 病年 龄 作 应 具 大 、 有 既 往 病史 、 床 表现 多样 化 、 多 临 体征 不 典 型 及 死亡 率 高 等 特 点 , 床 诊 治 中应 将 心 电 图 作 为 一 项 常 规 检 查 , 临 必要 时 动 态观 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典型心电图特点临床分析

3 R波改变 对于后壁 M , . 4 I由于后壁心电向量较弱 , 壁 后 导联 S T段不一定有 抬高表现 , 而右心前 区导联与后壁导联
或仅轻度斑块浸润 , 狭窄程度 < 0 2。 2 %[】 根据造影结 果将入
选患者的冠 心病危 险因素及其心功能进行 对比分析 。
31 P波改 变 A I . M 早期 突然 新 出现 Ⅱ导 联 P波 高尖 > . 0 2mV,产生原 因与 A 乳头肌功能不全 引起 的急性左心 5 MI 功能不全 , 导致继发性肺淤血有关 。 但要注意与急性肺动脉 栓塞相鉴别 , 后者 E G可见 S Q征。 C I 32 Q波改变 () . 1 在正 常时左外侧导联 5 V 、 6及标 准导联 IaE/ 、v)出现起 始性小 Q波 , 当发 生室间隔 A 时 , Q波 MI 此 消失 。( 正常时向着左室导联(4一v ) 录到 Q S波群中 2 ) V 6 记 R 的 Q波 , 通常是从导联 v 4一v 逐步加深 。 v 6 如 4的 Q波较 导联 V 6的为深 。由此可提示室间隔下 1 部有穿壁性 MI / 3 。 3 T波改 变 在发生 A I . 3 M l h~3h内, 常可出现异常高大 两肢不对称的 T波 , 持续 1 4h 之后可 出现典型 A 2 h~2 , MI
急 性 心 肌 梗 死 患 者 不 典 型 心 电 图特 点 临床 分 析
李佑英
( 重庆江津 区中心 医院心 电图室 , 重庆 ,0 2 0 4 26 )
【 摘要 】 目的 :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M ) A I不典型心电图类型和特点。 方法 : 09 7 20 年 月至 21 年 1 月 , 00 O 选取我院收 治的 5 例心电图不典型 A T患者 , 6 M 对所有 患者心 电图特点进行 回顾性分析 。 结果 :6 5 例患者不典 型心 电图表现各异 , T 以 波
急性心梗非典型心电图分析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CLBBB)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 主动脉瓣病变 心肌炎 扩张性心肌病 极少见于健康人
冠脉造影显示前降支中段闭塞
LBBB合并心梗
LBBB与心肌梗死病理性Q波的时相均为前40 ms,两 者同时存在时,心肌梗死图形约70%被掩盖。
研究表明,aVR导联ST段抬高的振幅≥V1导联对鉴别 左主干与左前降支病变的敏感性81%,特异性80%
还有研究显示,aVR导联抬高的幅度越大,左主干病 变可能性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
左主干
aVR和V1导联 ST 段明显上抬,Ⅰ、Ⅱ、 aVL、和V3~ V6 导联 ST 段下移 0.1~0.4 mV;床旁肌钙蛋白检测 略增高;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6+2”现象。
LBBB合并心梗
1996年,Sgarbossa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束支传导 阻滞患者进行研究,提出了3个独立的心电图诊断标 准:①ST段同向性(指与QRS主波方向一致)抬高≥1 mm(5分);②V1、V2或V3导联ST段下移≥1 mm(3分); ③ST段异向性(指与QRS主波方向相反)抬高>5 mm(2分 )。若患者评分≥3分,则心肌梗死诊断特异性很高; 而如果评分不到3分,急性心肌梗死诊断还有待进一 步检查明确。
LBBB合并心梗
Cabrera发现,LBBB合并心肌梗死时QRS波群有一个重 要特征——V3~V5导联S波有切迹,即Cabrera征,这 是诊断前壁心肌梗死的可靠指标。
LBBB合并心梗
Chapman发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心电图上I 、aVL、V5和V6导联R波的升或降支有切迹(锯齿状R 波),即Chapman征,提示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梗非典型心电图表现
罪犯血管
梗塞部位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
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心电图通过检测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肌梗死,判断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1. ST段抬高或压低: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缺血区域电位改变,ST段出现抬高或压低,是心肌梗死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2. Q波的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由于心细胞坏死,左胸导联可出现异常的Q 波。
Q波的出现通常意味着心肌梗死范围较大。
3. 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T波常常出现倒置。
T波倒置的深浅和时间的长短与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有关。
除了观察以上指标,心电图还可以判断心肌梗死的部位。
根据梗死部位的不同,心电图表现也有所不同。
前壁心肌梗死时,V1-V4导联ST段抬高;下壁心肌梗死时,Ⅱ、Ⅲ、aVF 导联ST段抬高;侧壁心肌梗死时,V5、V6导联ST段抬高等。
需要注意的是,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早期心肌梗死心电图可能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表现为非特异性ST段改变。
临床医生需要综合考虑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非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40例临床分析

1 首发临 床表现 . 2
上腹部 疼痛 、 心 、 恶 呕吐 9例 ; 休克
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而发生 A . MI 22 临床 症 状 不 典 型 .
症状 和体征 7例 ; 咽喉部 紧缩感 4例 ; 下颌 、 颈部疼 痛 2例 ; 左 上肢疼痛 伴麻木 3例 ; 急性 左心 衰竭 9例 ; 有心 衰竭 4例 ; 脑
急性 心肌梗死 ( MI是心 内科急 、 重症之一 , A ) 危 诊断 多无 困难 , 但不典型 A ( MI包括临床 、 电图和酶学 等 ) 心 则可能 导致
误 诊 , 误 治 疗 。现 将 我 院 20 年 7月一 2 0 延 01 0 9年 7月 期 间 收 治 的 急性 心肌 梗 死 中不 典 型 病 例 4 0例总 结 分 析 如 下 。 1 临 床 资 料
的作 用 下 , 引 起 冠 状 动 脉 持 续 性 痉 挛 或 斑 块 破 裂 出血 , 成 可 造
1 一般资料 4 例患者中男 2 例 , l . 1 0 7 女 3例, 年龄 3 0岁 ~
8 2岁 ,0 以下者 3例 , 4岁 患者均有剧烈活动 、 疲劳等诱 因。 既往 有原发J 陛高血压史 1 , 8例 冠心病史 2例 , 高血脂 1 , 5例 糖尿病
卒中 2 。 例
221 症状 轻微或无 胸痛 . .
老年人长期慢 性冠状 动脉供
血不足 , 心肌纤维化 与变性 , 使感觉神经末梢受损 , 疼痛敏感性
当减 小 。③ 整 复 粉 碎 骨 折 时 牵 引 力 量 要 柔 和 , 用 软 组 织 铰 链 利
力量 , 长期掌屈位 固定 , 再恢 复腕关节背伸运动很闲难。 我院采 取的 1 0d左右换 功能位石膏可 以克服上述不足 ,而且防止因 石膏松动使骨折再 移位( 因肿 胀消退及前臂肌 肉因疼痛和废用 而萎缩 , 引起前臂变细 ) 。前臂 中立位 时尺桡骨接近平行 , 骨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8-16T16:39:03.87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刘新蓉1 常银焦2
[导读] 65例患者来我院就诊,最主要原因时患者均有典型或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刘新蓉1 常银焦2
(1新疆和田地区人民医院 848000;2新疆洛浦县人民医院 848200)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99-02
【摘要】目的总结心电图诊断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的特殊性和规律,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类患者的认识,以免延误治疗最佳时机。
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心电图室发现的65例非典型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对临床病史、心肌酶谱、心脏彩超、冠脉造影等检查的对照,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表现为胸闷、头晕、恶心41例,到心内科就诊,头痛、头晕6例,到神经内科就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10例,到消化内科就诊;胸闷、憋气、疼痛6例,到中医科就诊;从胸痛至就诊时间分别2d~12d。
门诊心电图发现:下壁心肌梗死27例,下后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14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6例。
前壁心肌梗死18例,无Q波心肌梗死13例。
结论非典型心肌梗死的患者除胸痛、胸闷外,可表现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临床医生应该提高警惕,特别对头痛、中上腹疼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就诊的患者及时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及时发现和诊断出非典型心肌梗死。
【关键词】非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
急性心肌梗死常表现剧烈胸痛,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诊,但在临床表现中,因梗塞范围的大小,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完全闭塞发生的快慢、部位和有无侧支循环等因素,有一部分患者虽然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但其症状不典型,就诊不及时,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本文对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心电图表现进行总结和分析,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非典型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视,并及时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4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65例患者,在我院门诊心电图室发现急性心肌梗死。
其中男53例,女12例,年龄35岁~79岁,平均年龄61.3岁。
1.2 方法除对每例典型症状就诊的患者做心电图检查外,伴随其它临床表现的患者也常规做心电图检查。
对就诊科室、起病时间和未及时就诊原因、既往史等进行总结、归类;采集每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的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发现其中的特征性合规律性。
2 结果
2.1 主要症状心前区疼痛伴咽痛,运动、劳累后加重者24例,(36.92%);间断性胸闷,剑突下疼痛伴呕吐者15例(2
3.08%);胸闷、憋气,夜间间断性胸痛11例(16.92%);头痛、脑供血不足者6例(9.23%);腹部不适、呕吐者10例(15.39%)。
2.2 就诊科室 65例患者中,44例患者因胸痛、胸闷、心悸、肩背痛到心内科就医,发现患者虽有胸痛、但不剧烈,疼痛时无大汗、疼痛时间多在2d1~2d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或速效救心丸后缓解,血压基本正常。
其余由6例因头痛,腹部不适伴胸闷、憋气到中医科就诊的患者,10例因腹部不适、恶心、呕吐到消化内科就诊的患者,6例因头痛、眩晕到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均伴有或多或少的胸部不适症状。
2.3 发病时间患者从出现各种不舒服的感觉到来医院就诊,一般要经过2d~12d,因为胸痛症状不典型。
2.4 心电图52例出现病理性Q波。
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13例未出现病理性Q波,ST段明显抬高,T波直立,形成单向曲线。
2.5 心肌酶谱CK(正常值242mmol/L)升高56例,(381mmol/L~1256mmol/L),CKMB(正常值13mmol/L)升高,23例,(21mmol/L~107mmol/L),Ctnl(正常值<0.1ng/ml)升高50例(0.3ng/ml~ 2.5ng/mi)。
2.6 心脏彩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56例。
3 讨论
65例患者来我院就诊,最主要原因时患者均有典型或非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
非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1]:发病早期疼痛时,常发生恶心、呕吐,疼痛常放射到上腹部、颈部、下颌、左肩部,会引起牙痛、咽痛,常常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痛阀增高或痛耐受力增强;体内β内啡肽释放可能起镇痛作用;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
病变固定狭窄可以不引起心绞痛或症状轻微,其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
因此,临床医生发现患者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并持续的胸闷,不明原因的上腹部疼痛、头痛、咽痛,伴恶心、呕吐、出大汗的症状;突然出现呼吸困难、急性左心衰竭、严重的心律失常或晕厥和原有高血压突然下降时,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时做心电图、血清酶等检查,早期发现和诊断出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以免漏诊,延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胤结.非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附30例分析)[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4):32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