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战国时代各国历史和被吞灭原因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历史趣谈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是怎样的
导语: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
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齐国有一个特产就是盐,所以齐国比较富裕,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人才济济。

但是相比经济实力,齐国的军事实力就差很多,士兵总体不够剽悍。

楚国本身自然条件优越,土地肥沃,粮食充足,不用为温饱担心。

所以楚国的子民都是比较争勇好斗,士兵总体来说比较凶悍,在和其他国家的交战中一般可以取得胜利。

赵国是华夏族,是在北方建立的诸侯国。

魏国为了增强国力,采用李悝和吴起两位重臣的变法,在魏国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农业上进行兴修水利工程,而且唯才是用,对于在农业上和战绩上有所贡献的人进行奖励。

韩国是七国里面的弱国,只有在韩昭侯在位执政时期,国家兵力比起以前,有所增强,当时一段时间也没有侵略者。

秦国是七国里面实力排序最后的一个国家,是因为当时嬴政的祖先只是因为养马养得好,所以得到了封赏,可是他的地位仅仅是一个大夫。

后来因为祖先保护周平王获得了很大的功劳和奖赏,所以才被封为了诸侯。

当时初期的秦国地理坏境比较偏僻,实力不高,相对来说比较落后。

但是秦国后期的发展却十分惊人,实力大大上升。

生活常识分享。

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

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

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在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七个国家以其笼罩的领土面积、影响力和国力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战国七雄的兴起与衰落。

一、战国七雄的兴起在春秋时期,中国的各个国家都表现出了各自的实力,但是在战国时期,七个国家中的齐、楚、燕、韩、赵、秦和魏凭借强大的国力、先进的文化和军事武器的优势,逐渐发展壮大。

其中,秦国是七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国家,其他六国则围绕秦国形成联盟,形成了战争与和平的局面。

1.秦国的崛起秦国是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关中之地建立的国家,周边有不少国家的支配。

秦国的政治制度是农民权利受到重视的封建制度,它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帝的国家。

秦国始终保持着与周边的国家这些许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愿望。

在秦国第一位国君荆轲的良好治理下,秦国逐渐强大,发展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征服了周边的国家,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

2.楚国的崛起楚国位于中国的南方,其领土范围包括现在的湖南、湖北、江西以及江苏省的部分地区。

楚人为显著的水文文化和楚文化带来了许多创造性的思想。

在秦国的统一战争中,楚国是最后一个投降的国家。

楚国的崛起是因为其在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出色表现。

3.魏国的崛起魏国也位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其重要领土是在黄河以南。

魏国的领土面积在七国中是第二大的,其人民也居于中国历史上的最先进、最文化程度高的层次。

在魏国的发展过程中,魏国不断吸收周边的文化和思想,它的文化影响力一直到了汉代。

二、战国七雄的衰落战国七雄在辉煌时期,掌握了中国大部分的领土,这给他们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危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七雄的发展逐渐走向了衰落。

1.外交政策和军事政策的冲突七国之中,或许仅有秦国在军事和外交政策上都有着非常高的水平。

秦国的军事政策与外交政策逐渐崛起,在秦王嬴政的领导下,秦国开始了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

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六国与秦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在秦国统一战争的过程中,这些国家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七国灭亡顺序是什么

七国灭亡顺序是什么

七国灭亡顺序是什么七国并不是一起灭亡的,第一个被灭的是韩国,第二个是赵国,第三个是魏国,第四个是楚国,第五个是燕国,第六个是齐国。

之后秦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但经过一段时间统治后就灭亡了。

经历了春秋时期一系列的大筛选,各个诸侯诸侯的相互厮杀,所以在弱肉强食的混战中,使得数量众多的诸侯国减少到了个位数。

到了战国时期,只剩下了7个诸侯国,他们并称为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

战国七雄并不是全部一起灭亡的,而是由秦国兼并统一了其他的六个国家,然后秦国最终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

在公元前230年的时候,秦国派遣了内史腾去率领大军,攻其不备,突然南下,然后快速地渡过了黄河,一下子攻破了韩国,韩国首都郑被占领,从此韩国彻底灭亡了。

在公元前229年的时候,赵国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于是秦国乘机出动,秦国采用兵分两路的策略,从南方和北方两个方向去合击赵国的都城——邯郸。

最终在公元前228年,秦国大破了赵军,攻占都城,俘虏了赵国的君王,于是赵国彻底灭亡。

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秦国军队进行突然袭击,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军凭借大梁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死守,秦国军队进行强攻但是没有丝毫的作用,于是他们把黄河水倒灌到都城内。

经过了整整3个月,大梁不敌大水浸漫,最终魏王投降了,魏国也从此灭亡。

在公元前225年的时候,秦军攻打楚国,并且俘虏了楚王,最后楚国灭亡。

在公元前226年的时候,秦国派遣大将王翦率兵去攻打燕国,大战之中攻陷蓟。

最后在公元前222年的时候,大将俘虏了燕王,最终导致燕国灭亡。

在公元前221年的时候,秦军突然从北面往齐国进行进攻,攻其不备,齐国军队措手不及,最后导致齐王的投降,于是齐国灭亡了。

统一六国之后,秦经过一段时间的统治,在公元前206年的时候也灭亡了。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简介

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简介

20XX年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的几个时期之一,在这长达几百年的混乱时期中最著名的一场战役就是秦灭六国之战。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秦灭六国之战的经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秦灭六国之战简介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混战,最终由秦始皇一统天下结束战局的历史事件更能很好的印证这句话。

在公元前223年也就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末期的时候,有七个国家称霸于中原大地上,它们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最后由于秦国逐渐强大发动起了战争逐渐灭掉了其他的六个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从公元前231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时间,在这10年时间中秦国相继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六个国家,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局面,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

史书上记载的秦灭六国之战历时了十年,但是秦国为了策划和准备这场战争却花费了多年的时间。

秦始皇嬴政成为秦国的国君后开始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当时的秦国丞相李斯向嬴政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秦始皇在第一年就灭掉了韩国和赵1/ 4国,同时准备向其他国家进军,在荆轲刺秦失败后又灭掉了燕国,燕国被攻破后秦始皇又进一步向其他国家进军最终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

秦灭六国之战这场战争长达十年,在这十年时间中,秦国灭掉了其他六个国家可以看出秦国国力的强势。

秦灭六国的原因秦始皇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极具传奇特色的人物,因为他不仅仅是我国第一的封建制度的国家的君主,同时他也结束了我国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局面。

秦国通过吞并其他六个国家建立了统一的朝代,那么秦国为什么要吞并其他几个国家呢?秦国起初也和其他几个国家一样是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逐渐变得强大。

秦国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后秦惠王继位后有了一个转折,秦惠王虽然杀死了商鞅但他一直励精图治将秦国治理的非常强大,之后秦国在秦惠王的努力下成为战国四雄之一和楚国齐国处于同等地位。

各朝代灭亡简单总结

各朝代灭亡简单总结

各朝代灭亡简单总结
1.夏朝:由商朝一支少数民族夺取政权后建立,土地兼并、奴隶制度加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被商朝取代。

2. 商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但贵族内部矛盾加剧,农民起义不断,最终被周朝灭亡。

3. 周朝:建立封建制度,实行分封制,但随着封建社会日益衰落,中央政权的权威逐渐弱化,外患不断,最终被秦朝灭亡。

4. 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标准,但统治者暴政,加上军事扩张造成财政困难,最终被汉朝取代。

5. 汉朝:实行律令制度,开创科举制,经济文化发展,但贵族内部争权夺利,中央集权逐渐削弱,最终被三国取代。

6. 三国:曹操夺取汉朝政权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各方内部矛盾不断,最终被西晋统一。

7. 西晋: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弱化,外患不断,内部腐败,最终被五胡乱华所灭,进入南北朝时期。

8. 南北朝:北方鲜卑族入侵,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最终被隋朝统一。

9. 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修建大运河,加强对外扩张,但统治者暴政,加上内部矛盾和经济负担,最终被唐朝取代。

10. 唐朝:实行律令制度,开创科举制,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加上贵族内部争权夺利,最终被五代十国所替代。

11. 五代十国: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十个国家,政治
动荡,互相争夺领土,最终被宋朝统一。

12. 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推行科技发展,文化繁荣,但政治腐败、外患侵袭,最终被元朝所灭。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春秋战国的纷争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春秋战国的纷争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之春秋战国的纷争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许多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时期。

本文将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纷争原因以及代表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进行总结。

一、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时间约为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是从周朝衰落后的春秋时代开始,到秦朝统一中国的战国时代结束。

二、纷争原因1. 封建制度的瓦解:周朝的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致使各国开始争夺王位和领土,导致纷争不断。

2. 地理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地理上被山川河流分割成多个小国,使得各国之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

3. 内忧外患:国内充满了内部矛盾和动荡,而且外来民族的入侵也成为战国纷争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倡导儒家思想,将礼仪和道德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

2. 孟子:亦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主张仁政和民主。

3.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守道、无为、无欲的境界。

4. 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法制和重刑治国,强调君主的权力和法律的严明。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1. 春秋时期:各国争夺霸权,形成了多次的战斗,例如楚国和越国的争霸。

2.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主要包括秦、楚、齐、魏、燕、赵、韩七国。

五、春秋战国纷争的影响1. 思想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涌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国家制度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由封建制度向君主专制制度转变,为后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六、总结春秋战国的纷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这一时期的纷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春秋战国的纷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

战国七雄先后灭亡的顺序: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

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

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

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

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秦灭六国实现大一统:战国七雄一时没有全部灭亡,而是秦灭了其他六国,建立了秦朝,秦朝在统一中国15年后灭亡。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率军突然南下渡过黄河,攻破韩国首都郑今河南新郑,韩国灭亡。

公元前229年,秦军乘赵国遭受旱灾之际,兵分两路,南北合击赵都邯郸。

前228年,破赵军,攻占邯郸,俘赵王,赵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袭并围困住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军依托大梁的城防工事死守,秦军强攻毫无奏效,于是引黄河水灌入城内。

三个月后,大梁城被水浸坏,魏王投降,魏国灭亡。

公元前225年,秦军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俘虏楚王,楚国灭亡。

公元前223年,击破项燕,全面占领楚地。

秦于公元前226年派王翦率兵攻打燕国,秦军在易水大败燕军和前来支援的代军,攻陷蓟,燕王与太子丹率残部逃往辽东。

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了逃到辽东的燕军,俘虏燕王,燕国灭亡。

公元前221年,秦王以齐拒绝秦使者访齐为由,命王贲率领秦军伐齐,秦军避开了齐军西部主力,由原来的燕国南部南下直奔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北。

秦灭六国详解

秦灭六国详解

灭了赵国楚国和燕国。

白起是战国中期人物,攻占城池土地无数,但未曾灭国。

具体秦灭六国如下: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

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

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

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

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

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

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

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

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

公元前226年,王翦父子率领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

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

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

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

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

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

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

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

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

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

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

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

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

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

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

燕、赵两国彻底灭亡。

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梳理战国时代:秦自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中央集权统治,法治天下。

在商鞅的带领下,秦发兵魏国,夺回河西地区,改变了六国蔑视蛮荒之秦国的局面。

而在商鞅之前,六国正密谋联合攻秦。

秦后期的国君顺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芈月的稷儿)-秦孝文王(在位一年)-秦庄襄王-秦始皇-二世胡亥-子婴战国初期:魏国超强,中期秦国稳步上升,齐国,赵国,燕国都有稳定强大时期,唯楚国乏力不振韩:初都阳翟:河南许昌;灭郑后迁都新郑,在韩昭候申不害变法时也曾经强大韩国在七国中为最小,而所处地位却最重要。

它扼制秦由函谷关东进之道路,秦要并灭六国,必须首先灭韩,因而形成了秦韩两国间的连续战争,经过秦国的多次打击,韩的土地日渐缩小,韩于是向秦表示愿为藩属。

秦始皇十七年,韩王安九年(公元前230年),秦为彻底灭韩,派内史腾率兵再度对韩进攻,韩无力抵抗,内史腾指挥秦军攻克韩都,俘虏韩王安,把所得韩地改建为颍川郡。

这样,韩成为当时六国最先被灭亡之国。

赵国:都城邯郸,初期疆域在山西中部,建国也是200余年1.前333年修长城以御匈奴,从而想纵横七国。

2.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他发奋图强,不顾天下之议,改革军事,教民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北略胡地。

3.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立太子何为王,是为惠文王,令其守国,而自号主父,率军西北攻略胡地。

赵惠文王时,赵实力较强。

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攻秦,罢于成皋,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

战国时期,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楚国原先丢失的名贵宝玉——“和氏璧”。

这件事情让秦昭王(赢稷)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

国相蔺相如以有瑕疵为由拿回和氏璧,完璧归赵。

4.公元前260年,秦、赵激战于长平,秦军大破赵军,史载坑降卒40余万,进围赵都邯郸。

秦后期的东征主要障碍便是赵,两国征战互有胜负。

赵便成为秦的主要目标,廉颇率军抗之,秦不得进。

两军相持,赵国小粮缺,向齐借粮不成,向魏楚借兵不出,赵王只能选择决战。

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这是秦军间谍活动的结果,标志着赵从战略防守向战略进攻的转变。

赵主力被围且援军一直打不通包围线,最后40万赵兵被坑杀,放走了250名年幼者。

白起也正是看到赵兵顽强的战斗力和熟练的单兵战术,才动了杀念。

这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手段最残暴的一次杀降。

白起摧毁了赵国的精锐武装,六国弱势已成。

长平之战之后赵元气大伤,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5.本来长平战后,白起已经布置好进一步进攻邯郸,但是时任秦相的范雎(雎家的雎)反对,认为师老民疲,不宜连续作战;很多人认为这是因范白二人矛盾而找的说辞。

接着等秦国又伐赵的时候,白起又认为错过了时机,众诸侯又合纵了,而且拒绝出战(最终被赐死)。

魏信陵君救赵败秦,解邯郸围:魏安厘王二十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

赵平原君娶了魏信陵君的姐姐,情急之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一隐士侯赢的计谋,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6.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王翦之子攻取代,虏代王嘉,赵国灭亡。

魏:都城大梁是今天的开封,建国200余年1.公元前40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2.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

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等请教。

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

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

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3.桂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魏国由强转弱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向盟国齐国求救。

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

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

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

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

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史称“围魏救赵”。

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

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

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4.马陵之战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

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

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

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

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

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

庞涓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

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

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

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

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最后愤愧自杀。

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

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5.水攻灭魏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

最后魏国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bi四声)攻破灭亡。

王贲先率军进攻楚北部地区(今河南南部)占领十余城。

在予以一定打击,使其不敢轻举妄动,保障了攻魏秦军的侧背安全后,即回军北上,包围了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

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

三个月后,大梁城坏。

魏王假出降,魏亡。

鸿沟,古代运河,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楚汉相争时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比喻界线分明。

如:不可逾越的鸿沟。

魏国灭亡分析:魏国灭亡最没有秘密性,最具必然性。

魏国历经八代君主,进两百年的大国只经历了八代,算是全露传承之稳定性最强。

魏文侯起用李悝变法,有限废除隶弄制,重新分配土地;颁布法令,法治取代人治。

只是广度和深度不能与商鞅变法相提并论。

后乐羊灭中山国,吴起攻取河西(黄河以西,甘肃武威张掖酒泉等地)但是武侯开始错失贤才,吴起被逼魂公主,却令公主大堂之上羞辱吴起,吴起对婚娶不悦,辞婚,离魏。

从魏国流失的人才还有:商鞅、孙膑。

乐毅、张仪、范雎。

商鞅和孙膑实则都因庞涓阻碍而离魏,奸人在位,祸害无穷。

魏国的用人史几乎都是一条僵直的黑线。

一个国家在将近两百年始终重复着一个可怕的错误,其政治土壤之恶劣,其虚伪品性之根深蒂固不言而喻。

大争之世,何物最宝贵?人才这种不惜才的土壤可能源自魏国王族的迷信,对冥冥之力产生依赖而衍生对人才的淡漠,对人为奋发有着某种程度的轻慢力图遇见未来命运的种种预测都极大影响当权者的现实抉择。

在那样的时代,执政群不受天命预言之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然则执政者以何种态度来对待预言是有极大回旋余地的。

华夏文明的智慧在于所有理论与手段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变化,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僵死界定。

这种互动性最终落脚于人的奋发有为。

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固天命之实际只在人有德无德。

姜子牙踏破周武王占卜伐商吉凶的龟甲,不拘泥于天命。

墨家对人才和国家兴亡的逻辑讲的比较清楚:第一:亲士急贤。

对待贤者不应该知识敬重还要立即任命重用。

第二:众贤厚国,不仅仅是一个人才还需要一批人才。

第三:尚贤乃为政之本楚国:都城郢城遗址,位于荆州古城东北3公里处。

楚国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淅川一带,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部分地方。

1. 春秋时期的霸主:楚成王时,楚国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显强盛,北抗齐桓公、宋襄公,实为一代霸主。

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周室、邲之战大败晋国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

2.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苏北部,幅员广阔。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衣着褴褛而拓荒生存之后开创一片天地)的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的“宣威盛世”时期。

3.楚怀王在即位后,开始重用屈原等大臣,针对主要弊政进行一系列的革新,却引来楚国贵族一致性的反对,他主张抗秦。

日久,难以抵挡反对声浪的楚怀王遂意兴阑珊,变法终告失败。

前299年,楚怀王晚年被秦昭襄王骗去秦国,客死咸阳,欲兴兵夺回楚王的楚国军队又为秦将白起击败,楚国国势迅速衰弱。

4.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

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

楚灭亡之分析:1.意识形态上: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楚国出身蛮夷,春秋时期撇开周王室自立为王,这是对中原文明的无视和拒绝,大大减弱对中原文明的靠拢,使楚国走向一条固守传的道路,只求北上争霸而畏惧以中原变法强国为楷模的革新之路。

而秦国虽也饱受歧视但对这种歧视是强者对弱者的歧视。

故此,无论山东士人如何拒绝入秦,秦国都满怀渴求,终于等到商鞅这样的贤者。

2.军事上:楚国虽大但国家聚合力不够:庙堂决策力、征发动员之规模、兵器之精良等等方面3.体制上:大族分治。

各族享有经济和军事自治,无需向中央纳税。

燕国:国都在“蓟”(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灭商今后,封宗室召公于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1.昭王鼎盛时期:昭王以乐毅为亚卿掌管国政,拜郭隗为师,处以优厚待遇,“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千金买骨”,燕国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