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感知觉试题

合集下载

小学心理学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小学心理学感知觉试题及答案

小学心理学感知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是什么?A.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B. 知觉是感觉的延伸C. 感觉是知觉的一部分D. 感觉和知觉是同一件事答案:A2. 以下哪个选项是关于知觉的描述?A. 视觉B. 听觉C. 嗅觉D. 空间知觉答案:D3. 儿童通过什么方式来认识世界?A. 语言B. 思维C. 感觉D. 动作答案:C4. 儿童的感知觉发展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A. 遗传因素B. 环境因素C. 教育因素D. 所有以上答案:D5. 以下哪个是关于触觉的描述?A. 感知物体的温度B. 感知物体的形状C. 感知物体的硬度D. 感知物体的颜色答案:C二、判断题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对)2. 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解释。

(对)3. 儿童的感知觉能力是天生的,不需要后天培养。

(错)4. 儿童的感知觉能力与他们的认知发展密切相关。

(对)5. 儿童的触觉发展主要通过触摸物体来实现。

(对)三、简答题1. 简述感觉和知觉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答:感觉是儿童获取外界信息的首要方式,是知觉的基础。

知觉则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帮助儿童理解世界。

两者共同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影响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学习。

2. 描述儿童感知觉发展的一般过程。

答:儿童的感知觉发展通常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

新生儿主要通过触觉、味觉和嗅觉来感知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视觉和听觉逐渐发展,儿童能够识别更多的物体和声音。

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在3-6岁期间迅速发展,他们开始能够理解更复杂的空间关系和物体属性。

结束语:通过本试题的学习和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感知觉的基本概念和它们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

同时,也希望教师和家长能够关注儿童感知觉能力的发展,为他们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健康成长。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感知觉)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感知觉)

《学前儿童心理学》单元练习(第3章)一、选择题1、属于外部感觉的是:-----------------------------------------------------------------------------()A、味觉B、运动觉C、平衡觉D、机体觉2、观察实际上是一种()过程。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象3、下列选项中属于心理学感觉范畴的是:---------------------------------------------------()A、某人去一个旅游景点旅游,对该景点感觉良好B、进到一个黑屋子中,眼睛感觉一片漆黑C、老李感觉小张是个有前途的青年D、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像进了迷宫4、对幼儿时间定向上起决定作用的是:------------------------------------()A、日常生活事件B、日历钟表上的时间信息C、天气变化D、生活制度5、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A、“真香”B、“我要吃”C、“这是什么?”D、“这儿有个苹果。

”6、有的儿童在观察时,能根据观察任务,自觉的克服困难和干扰进行观察,这说明他们观察的:---------------------------------------------------------------()A、持续性延长B、目的性加强C、精确性增加D、概括性提高7、对于幼儿来说,下列几何图形中,最容易辨别的是------------------------()A.正方形 B.长方形 C.三角形 D.圆形8、“视觉悬崖装置”是用来测查婴儿的()。

A.深度知觉B.大小知觉C.形状知觉D.方位知觉9、起先儿童观察图画只能认识到个别对象,后来逐渐能观察到图画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题,这说明的是儿童观察-----------------------------------------------------------------( )A.目的性的加强B.方法的形成C.细致性的增加D.概括性的提高10、儿童对“上下、左右、里面、后面”四个方位词的掌握顺序应是:--------------()A.上下、左右、里面、后面B.上下、里面、后面、左右C.上下、后面、里面、左右D.上下、左右、后面、里面11、幼儿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幼儿注意的___________较差。

感知觉习题(学生复印)

感知觉习题(学生复印)

第三章:幼儿的感觉、知觉和注意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2、感受骨骼和肌肉运动、身体四肢位置的感觉属于()。

A、机体觉B、平衡觉C、外部感觉D、运动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4、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叫( )。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5、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6、绝对感觉阈限是指( )。

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D、差异觉察能力7、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8、一个人能够分辨的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做()。

A、绝对感觉阈限B、绝对感受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9、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大小()A、成正比例关系B、成正相关关系C、无关D、成反比例关系10、重量感觉阈限值的大小与相应的重量感受性高低之间的关系成()A.正比例关系 B、反比例关系 C、常数关系 D、对数关系11、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12、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

A、明适应B、光适应C、暗适应D、不适应13、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A、后像B、明适应C、暗适应D、错觉1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描述的是( )。

心理学-第三章 感知觉

心理学-第三章 感知觉

第三章感知觉一、单项选择题1.()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2.一个人换了衣服和发型,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认出他,这体现了()。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不变性3.下列哪项不属于知觉的恒常性表现()。

A.大小的恒常性 B.重量的恒常性 C.形状的恒常性 D.颜色的恒常性4.“吃过苦的中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特别甜,吃过糖后再吃中药,感觉特别苦”这是()现象。

A.感觉后象 B.感觉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5.晚上当我们从比较暗的室外来到明亮的室内时,视觉的感觉阈限会()。

A.降低 B、提高 C.不变 D.不一定6.注视打开的电灯几分钟后闭上眼睛,眼前会产生一片黑背景,黑背景中间还有一电灯形状的光亮形状,这是()现象。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后象 D.感觉的相互作用7.知觉恒常性受各种因素影响,其中()线索有重要作用。

A.视觉 B.听觉 C.嗅觉 D.触觉8.关于错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感觉 B.错觉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个人心理的原因C.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D.错觉是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的9.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

A.观察 B.想象 C.意志控制 D.记忆10.在对事物的知觉中有以往经验,只是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作出说明,这一特性是()。

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整体性11.一个人从我们的面前越走越远时,我们并没有觉得他越来越小,这是()。

A.知觉选择性 B.知觉理解性 C.知觉整体性 D.知觉恒常性12.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称为()。

A感觉阈限 B.绝对感觉阈限 C.差别感觉阈限 D.相对感觉阈限13.()的视觉敏感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A.小学生 B.中学生 C.大学生 D.成人14.人的心理活动能在时间上连续,主要是由于()。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节 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一、单项选择题: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A.远距离感觉B.外部感觉C.近距离感觉D.内部感觉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B.听觉C.感觉D.知觉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B.收集信息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600 —1000 C.380—1280 —750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

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B.光适应C.暗适应D.不适应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B.明适应C.暗适应D.感觉后效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B.远距离感觉C.近距离感觉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2000 —2000 C.20—20000 —20000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A.感觉B.知觉C.记忆D.想像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14.双眼视差是( B )知觉的重要线索。

A.时间B.深度C.运动D.所有15.看见一面红旗时,人们立刻能认识它的心理活动是( C )A.视觉B.色觉C.知觉D.感觉16.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 B )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17.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 C )。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教师资格幼儿园教师综合素质试卷与试题
3. 视敏度[3分] 参考答案: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优劣的指标,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也就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4. 深度知觉[3分] 参考答案: 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浅的知觉,它对于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是非常重要 的。
5. 注意的稳定性[3分] 参考答案: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的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二、选择题 1. 父母与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途径是( )。[2分]-----正确答案(A)
A 触觉 B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嗅觉 C 味觉 D 痛觉
三、填空题 1. 注意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选择功能 _、 保持功能 、 调节和监督功能
。[每空2分] 2. 儿童注意品质的特征有: 注意的集中性与持久性 、 注意的稳定性 、 注意的分配能力 、
1刺激婴儿全身皮肤感官与兴奋中枢感受点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联系逐渐促进小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和智能的成熟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后练习:第三章儿童感知觉、注意的发展
试卷总分:77 答题时间:90分钟
一、名词解释 1. 暗适应[3分]
参考答案: 暗适应:是指对低亮度环境的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2. 明适应[3分] 参考答案: 明适应:是指从低亮度环境到高亮度环境眼睛大约1分钟才能适应的过程。
6. 注意的分配能力[3分] 参考答案: 注意的分配能力:指同一时间里,注意指向多个不同对象。
7. 注意的转移能力[3分] 参考答案: 注意的转移能力:有意识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8. 注意的广度[3分] 参考答案: 注意的广度:即同一时间里能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有时也称为注意范围。
2. 教师判断幼儿注意是否集中的重要线索有哪些?[5分] 参考答案: 儿童注意集中与否是有外部表现的,幼儿的外部表现比较明显,是教师判断幼儿是否集中注意的重要线索,这些 线索有: (1)适应性运动; (2)无关运动的停止; (3)呼吸运动的变化。

第三章_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附加习题)

第三章_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附加习题)

〔三〕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激发观察的兴趣 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谢谢大家
1、定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 和顺序性的反映。
2、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开展:
〔1〕婴儿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 间的条件发射。
〔2〕幼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的事件相 联系。
①幼儿初期,已有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 往和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
②幼儿中期,可以正确理解“昨天〞、 “今天〞、“明天〞,但较远的时间如
2、距离知觉:对熟悉的物体可以分出远近,幼儿 的透视原理掌握不好。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测量婴儿深度知觉的常用工具是吉布森等创设 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幼小的婴儿已有深度
3、形状知觉:
小班: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半圆形、梯形; 大班:菱形、平行四边形、椭圆形。
〔二〕时间知觉
〔2〕言语听觉:通过言语交际和语言教 育,到了幼儿晚期根本能辨明本族言语 的各种语音。“重听〞现象是言语听觉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
五、体自身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方 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
1、方位知觉:三岁能区分上下,四岁能区分前后, 五岁能能以自己为中心区分左右,七、八岁能区 分相对左右〔即以他人为中心区分左右〕。
第三章_学前儿童感知觉开展(附加习题)
3-2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开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活动中的作用 第二节 学前儿童感知开展的一般趋势和主要阶段 第三节 学前儿童视觉的开展 第四节 学前儿童听觉的开展 第五节 学前儿童触觉的开展 第六节 学前儿童对物体的知觉 第七节 学前儿童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开展 第八节 幼儿观察的开展

心理学感知觉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感知觉测试题及答案

心理学感知觉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感知觉是人脑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以下哪个选项不是感知觉的特点?A. 客观性B. 选择性C. 整体性D. 主观性答案:D2.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错觉?A. 视觉错觉B. 听觉错觉C. 触觉错觉D. 味觉错觉答案:D3. 以下哪个选项是感知觉的生理基础?A. 神经系统B. 内分泌系统C. 免疫系统D. 循环系统答案:A二、判断题1. 感知觉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感知相同的刺激。

()答案:错误。

感知觉具有主观性,不同的人可能对相同的刺激有不同的感知。

2. 错觉是一种心理疾病。

()答案:错误。

错觉是一种正常的感知觉现象,不一定与心理疾病相关。

3. 感知觉是大脑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不需要任何加工。

()答案:错误。

感知觉需要大脑对刺激进行加工和解释。

三、简答题1. 简述感知觉的三个基本过程。

答案:感知觉的三个基本过程包括:刺激的接收,即感觉器官接收外界刺激;信息的加工,即大脑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感知的形成,即形成对外界刺激的感知。

2. 什么是错觉?请举例说明。

答案:错觉是一种感知觉现象,即在特定条件下,人们对外界刺激的感知与实际不符。

例如,当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可能会误以为是人形,而实际上可能只是一件挂在衣架上的衣服。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小明在夜晚看到窗外有一个模糊的白色物体在移动,他感到非常害怕,认为那是鬼魂。

但当他打开窗户仔细一看,发现那只是风吹动的白色窗帘。

问题:请分析小明的感知觉过程,并解释为什么会产生错觉。

答案:小明的感知觉过程包括:首先,他的视觉器官接收到了窗外的白色物体这一刺激;接着,他的大脑对这一刺激进行了加工,但由于光线不足和物体模糊,大脑错误地将其解释为鬼魂;最后,小明形成了对这一刺激的感知,即产生了错觉。

产生错觉的原因可能是光线不足导致视觉信息不完整,以及小明的心理状态(如恐惧)影响了他对刺激的解释。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测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感知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刺激的接收、信息的加工以及感知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感知觉
一、填空题(10分)
1、人脑对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特定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__。

2、个体把感觉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叫__。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__关系。

4、当我们从亮处走入黑暗之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__。

5、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__。

6、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_社会知觉_。

7、当我们从暗处走出见到光明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__。

8、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__。

9、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科学规律是__。

10、在自下而上的加工中,我们对信息的分析从基本的感觉单元(细小的特征)开始,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觉;在__加工中,我们利用已有的知识,迅速地把各种感觉特征组织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绝对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2.同一感受器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时,感受性会发生变化,这一现象称为()。

A.感觉对比 B.感觉融合 C.感觉适应 D.感觉的掩蔽
3.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在起作用。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4、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是一种感觉的()。

A 整合
B 对比
C 适应
D 联觉
6、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感受性,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

A.差别感受性 B.感受性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7、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反应能力就是(),引起某种感觉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就是感觉阈限。

A.差别感受性 B.感受性 C.绝对感受性 D.感觉阈限
8、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相应的刺激量是()。

A.差别感受性 B.最小可觉差 C.感受性 D.绝对感觉阈限
9、当人从亮处走入黑暗后,视网膜的光感受性会迅速提高,这个过程是()。

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10、当人从暗处到明处时,视网膜对光的感受性会迅速下降,这个过程是()。

A.适应 B.对比 C.明适应 D.暗适应
三、判断题(10分)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四.名词解释(12分)
1、知觉
2、社会知觉
3、绝对感觉阈限
4、绝对感受性
五、简答题(28分)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那些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2.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3. 知觉的理解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4..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六、论述题(30分)
1.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分)
1、感觉,
2、知觉,
3、反比,
4、暗适应,
5、感觉阈限,
6、社会知觉,
7、明适应,
8、恒常性,
9、韦伯定律,10、自上而下。

二、单项选择题
1.C,2.A,3.D,4.C,5.C,6.D,7. B,8. D, 9.D,10. C
三、判断题
1.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错)
2.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称为绝对感觉或限。

(错)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正比关系。

(错)
4.适应是指感受性总是不断提高的过程。

(错)
5.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时,知觉映象却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特征是知觉的恒常性。

(对)
四.名词解释
1、知觉:个体把感觉的信息组织成一定的模式并对它解释的过程就是知觉。

2、社会知觉: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除了对事物的整体属性做出反应外,也会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产生认知,并与此伴随会有对自己的认知,这些是社会知觉。

对他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社会知觉是在人际交往中,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和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是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

3、、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

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让人感受到的刺激的量就是绝对的感觉阈限,相应的感受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五、简答题
1.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那些刺激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知觉时,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
选择性,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成为知觉的对象。

2.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3. 知觉的理解性及其作用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知觉的理解有助于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理解也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它能帮人把缺少的部分补起来。

4.如何才能给人留下好的印象?
(1)、修饰外表。

(2)、适度自我表露。

(3)、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

六、论述题:
1. 知觉的特性有哪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什么意义?
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以便于更清晰的感知的知觉特性也叫知觉的选择性。

这种“对象——背景”的组织能力可能是先天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刺激、不断重复、刺激物的变化、对比、不一致等更能引起人的注意。

知觉的整体性:客观事物有不同的部分与属性,但人们在知觉时,并不把它知觉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们组织为有一定意义结构的整体,这种知觉的
特性叫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在热闹的聚会上或逛自由市场时,如果你与朋友聊天,朋友说话时的某个字可能被周围的噪音覆盖,但你还是能知道你的朋友在说什么,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在起作用。

恒常性:尽管刺激的性质随眼睛和头部的运动而变化,但知觉的远距离刺激的性质通常是恒定不变的,知觉的这种特性叫恒常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调柔和亲切,高度适中,身体语言的使用,色彩对比鲜明的教学挂图,大小或字体不同的板书,对重点内容的重复,教学幻灯片中设计的运动部分等等这些刺激特性的使用,遵循知觉组织原则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产生对知识的更清晰的感知;避免在一个班频繁地更换教师或教师发型服饰的过多变化也是为了同样的作用。

结合学生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兴趣等因素的教学也会影响知觉的理解。

2.联系实际论述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

影响个体社会知觉的因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认知者个人的原有经验(现代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图式)、兴趣和价值观念、个人好恶感(情绪状态)以及一般的认知偏见。

一般的认知偏见包括上面提到的光环作用,也包括刻板印象(由经验形成的对某类人的看法)、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近因效应(离回忆最近的分手时的印象)等等,这些认知倾向往往会影响认知的准确性,在许多情况下,需要人有意识地克服。

第二,认知对象的魅力、知名度、自我表露等特征。

第三,认知场合的背景和空间距离等情景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