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 换药流程
骨科换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骨科换药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骨科换药是一项需要细致操作和严格注意的过程,以下是换药的操作步骤及一些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准备工作:确保工作场所清洁卫生,准备好所需的药品和换药器械(如手套、消毒棉球、药水、纱布等)。
2. 配备个人防护:佩戴无菌手套,确保操作的洁净与安全。
3. 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注意不要过度摩擦,轻柔处理。
4. 去除旧药品:将旧的药品和纱布小心地取下,避免伤口二次感染。
5. 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或医用消毒液再次清洗伤口,确保清洁、无残留。
6. 涂抹药膏:根据医嘱,涂抹药膏等治疗药物于伤口表面,注意药膏的厚度和涂抹的均匀性。
7. 覆盖敷料:用无菌纱布等覆盖伤口,选择合适尺寸的敷料,覆盖整个伤口并边缘固定好,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被完全包裹。
8. 固定伤口:根据医嘱,使用绷带、胶布或其他固定用品固定伤口,防止敷料松脱。
注意事项:
1. 所有操作要保持洁净和无菌,避免任何污染。
2. 使用消毒液时,注意不要接触到眼睛、口腔和黏膜等敏感部位。
3. 如果发现伤口出血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4. 根据医生的嘱咐和指导进行换药,不要自行处理或改变医嘱。
5. 注意观察伤口的愈合情况,如果出现红肿、渗液、发热等不正常状况,应及时就医。
6. 换药后及时处理好医疗废物和器械,保持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请注意,这些步骤仅供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医生的具体指导和伤口的不同情况,可能会有些许差异。
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并在需要时咨询医护人员的帮助。
清创换药操作流程

清创换药操作流程清创换药操作流程清创换药是指将伤口表面的坏死组织、分泌物和异物等清除干净,然后进行敷料更换。
这是伤口治疗中非常重要的一步,能够有效防止感染和促进愈合。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创换药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1 确认患者身份在进行任何医疗操作之前,首先要确认患者的身份,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等信息,以免发生错误。
1.2 做好手卫生医务人员要做好手卫生,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1.3 准备必要器材和药品准备必要的器材和药品,包括消毒液、无菌纱布、无菌棉签、无菌手套、注射器、输液管等。
二、清洁伤口2.1 洗手消毒医务人员按照规范程序洗手消毒,并穿戴好无菌手套。
2.2 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消毒液或生理盐水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从伤口中心向外轻轻擦拭,不要用力摩擦,以免损伤正常组织。
2.3 清除分泌物和异物用无菌棉签或注射器吸取伤口分泌物和异物,并清除坏死组织。
三、更换敷料3.1 准备敷料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如无菌纱布、生理盐水湿敷等。
3.2 敷料更换将新的敷料放在干净的托盘上,并用生理盐水或其他药物湿润。
然后将旧敷料小心地取下,并清洗伤口,再将新的敷料放在伤口上。
注意要避免直接接触伤口,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四、观察记录4.1 观察伤口情况更换完敷料后,医务人员应该仔细观察伤口情况,包括出血、渗液、红肿等情况。
如果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4.2 记录操作过程和结果医务人员应该详细记录清创换药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在病历中做好相应的记录。
五、注意事项5.1 防止交叉感染在清创换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必须要做好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5.2 防止伤口二次污染在更换敷料时,要小心操作,避免直接接触伤口,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5.3 注意患者安全在清创换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注意患者的安全,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患者受伤。
总结:清创换药是治疗伤口的重要步骤之一。
医务人员在进行清创换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规范程序进行操作,并做好无菌操作和防止交叉感染等措施。
换药正确操作方法

换药正确操作方法
正确的换药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所需的换药材料:包括干净的手套、纱布、医用酒精、护理用品(如消毒棉球、敷料、绷带等)。
2. 洗手并戴上手套,确保双手干净。
3. 轻轻用医用酒精清洁伤口周围皮肤,以杀灭细菌并减少感染风险。
4. 用清水冲洗伤口,轻轻擦干周围的水分。
如果伤口有较多血液或污垢,可以使用生理盐水冲洗。
5. 将干净的纱布或棉球轻轻贴在伤口上,直接覆盖伤口并吸收血液或分泌物。
6. 用敷料或绷带固定纱布或棉球,确保伤口周围不松动。
7. 清理工作台和其他使用的工具,确保卫生和安全。
换药后,应根据医生或护士的指示继续注意伤口的恢复和护理。
根据伤口的程度和个人情况,可能需要根据需要进行定期更换敷料或进行进一步的医疗处理。
在
任何更换敷料之前,务必遵循医生或护士给出的具体指导。
换药的标准操作规程

外科换药SOP一、目的1.清洁伤口换药: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无菌。
2.污染伤口换药:去除伤口污染物,预防与控制伤口可能继发的感染。
3.感染伤口换药:清创、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二、原则1.无菌操作原则。
2.彻底清除失活坏死组织。
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
4.促进伤口愈合。
三、换药的流程(一)换药前准备1.环境准备:病情允许情况下均应在换药室换药,如需在病房换药者,30分钟前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2.换药者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帽子,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
4.物品准备:尽可能使用换药车(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换药后的污染物品)、快速手消毒液、换药包,根据伤口情况准备敷料及换药溶液等其它物品。
(二)操作步骤1.揭开敷料,暴露创面。
(1)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
(2)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湿润后再揭下。
(3)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2.观察伤口。
(1)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
(2)伤口创面出现感染分泌物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采集分泌物标本时无菌盐水或70%酒精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
3.消毒伤口及周围正常皮肤。
(1)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
(2)用手执镊法,左手持敷料镊夹取棉球,递至右手消毒镊子中,两把镊子不可碰撞,如要拧干棉球,敷料镊要高于消毒镊。
(3)消毒镊子棉球,顺伤口及缝线口轻轻的沾一下,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消毒范围超过覆盖的纱布。
(4)消毒后棉球置于相对有菌的弯盘内或感染性废物桶中。
4.覆盖创面,包扎固定。
(1)一般覆盖面积超过伤口四周3~5cm。
(2)胶布固定方向:要顺皮纹方向垂直,一般三条,两边压边粘贴,中间一条。
换药步骤和操作规范

换药步骤和操作规范换药步骤和操作规范换药是一种常见的医疗操作,通常由护士或医生来执行。
它是指更换患者伤口上的敷料,以保持伤口的清洁、干燥和促进愈合。
换药的目的是通过预防和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疼痛,确保伤口的适当护理。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换药的步骤和操作规范,以帮助护士和医生正确地进行换药操作。
1. 准备工作在进行换药前,必须确保准备工作的充分和妥善。
这包括:1.1. 洗手:护士或医生应该在换药前先洗手,以确保手部的清洁。
使用肥皂和温水进行洗手,并擦干。
1.2. 配置所需材料:根据患者情况和医嘱,准备好所需的换药材料,例如无菌纱布、止血带、医用胶布、手套、消毒液等。
2. 确定换药频率和时间换药的频率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嘱进行确定。
有些伤口可能需要每天换药,而其他伤口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换药。
医生会根据伤口大小、感染风险和疗程等因素来确定换药的频率和时间。
3. 预备换药材料在开始换药操作前,将所需的换药材料准备好。
确保换药材料是无菌的,这样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
如果需要开封包装,确保在操作前洗手并佩戴手套。
4. 移除旧敷料在移除旧敷料之前,护士或医生要确保自己的手部洁净,并佩戴合适的手套。
以下是正确的步骤:4.1. 轻轻扣除固定在伤口上的胶布或绷带,避免强行粘连,以免进一步伤害患者的皮肤。
4.2. 用温水和肥皂或盐水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确保彻底清洗干净。
4.3. 轻轻移除旧敷料,避免对伤口造成额外的伤害。
5. 清洗伤口在清洗伤口之前,护士或医生要再次洗手并佩戴新的手套。
以下是正确的步骤:5.1. 用无菌盐水或医生指示的消毒液清洗伤口周围的皮肤。
以适当的标准进行清洗,以确保伤口干净。
5.2. 注意使用柔软和无刺激性的清洁产品,以避免对伤口的进一步损害。
5.3. 能量过程后,使用无菌盐水彻底冲洗伤口,确保清除任何清洗剂或残留物。
6. 干燥伤口及涂抹药膏在干燥伤口之前,护士或医生应用轻柔的压力,以帮助吸收任何剩余的湿气。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的操作方法
外科换药是指对患者术后或伤口处的包扎进行更换和清洁处理。
以下是一般的外科换药操作方法:
1. 准备所需材料:换药需要的材料包括消毒液、无菌纱布、手套、镊子、剪刀、药膏、绷带等。
2. 洗手并佩戴无菌手套。
3. 患者应处于舒适的姿势,伤口周围区域应坚持干净和干燥状态。
4. 使用无菌镊子和剪刀小心地移除旧的绷带和包扎,避免对伤口造成不必要的摩擦或牵拉。
5. 用生理盐水、碘酒或其他消毒液轻轻清洁伤口,确保伤口周围的皮肤干净。
6. 擦干伤口及周围皮肤,确保干燥。
7. 根据需要,在伤口上涂抹药膏,并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
8. 将换药后的伤口用无菌绷带固定,确保绷带结实但不要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9. 清理现场和消毒使用过的工具。
10. 换药完成后,请嘱患者休息,遵守医嘱。
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良好的无菌环境,遵循感染控制措施,并在操作前后进行手卫生。
如果不确定操作方法或对外科换药过程中遇到困难,最好向医护人员寻求帮助和指导。
换药技术操作流程

换药技术操作流程换药技术操作流程换药是指将受伤部位的敷料或绷带更换为新的敷料或绷带,以保持伤口干燥、清洁和预防感染。
正确的换药技术操作流程可以有效地促进伤口愈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换药技术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1 环境准备首先要确保换药环境的卫生和安全。
选择一个干净、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的房间进行操作,避免在有灰尘和异味的环境中进行换药。
1.2 工具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器材和物品,包括手套、消毒液、无菌盘、无菌纱布、剪刀、镊子等。
要确保所有器材都是干净无菌的。
1.3 患者准备在开始操作前,要先确认患者身份并告知患者本次操作内容及注意事项。
让患者舒适地躺下,并将受伤部位暴露出来。
二、旧敷料拆除2.1 洗手消毒操作前,先洗手并戴上手套。
使用消毒液消毒双手,确保双手无菌。
2.2 拆除旧敷料用剪刀或镊子轻轻将旧敷料拆除。
如果敷料黏在伤口上,可以用生理盐水浸泡一会儿后再拆除。
要注意不要使伤口再次受到损伤。
三、清洁伤口3.1 清洁工具准备准备好无菌纱布和生理盐水。
将生理盐水倒入无菌盘中。
3.2 清洁伤口用无菌纱布蘸取适量的生理盐水,轻轻擦拭伤口周围的皮肤和伤口表面,去除污物和分泌物。
要注意不要碰到未消毒的部位。
四、包扎伤口4.1 包扎材料选择根据患者受伤部位和情况选择合适的包扎材料。
可以选择纱布、绷带、敷料等。
4.2 包扎方法将包扎材料剪成适当长度,用正确的方法包扎受伤部位。
要注意不要过紧或过松,并确保包扎后伤口处不会出现皱褶。
五、清理工具和环境5.1 清理工具将使用过的工具放入消毒液中浸泡,彻底清洗并消毒。
要确保所有器材都是干净无菌的。
5.2 清理环境将换药时使用的地面和桌面等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
确保环境干净整洁。
六、观察伤口换药后,要观察伤口情况。
如果发现伤口出现感染、渗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七、记录换药情况在患者病历中记录本次换药的时间、方法、包扎材料等情况,以便于随时查看和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气管切开伤口换药流程

气管切开伤口换药技术
(一)目的
1.观察气管切开导管位置、更换气管切开伤口下敷料。
2.保持气管切开伤口的清洁、干燥及病人舒适。
3.预防和控制气管切开伤口感染。
(二)用物准备
换药碗2个、Y型纱布2块、0.9%NS、Ⅲ型安尔碘、无菌棉球适量、手套(三)操作流程
(四)注意事项
1.操作前必须认真评估,根据病人气管切开伤口情况选择敷料数量。
2.病人体位应给予去枕平卧位,头后仰,但也应根据病人程度采取适当卧位。
3.操作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立即停止操作,通知医
生及时处理。
4.换药过程中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保持双手持镊法,左手镊子相对无菌,右手镊子接触
伤口,接触病人的镊子不可直接接触敷料。
5.气管切开换药每天至少1次,若渗出较多或痰液污染纱布,应及时换药,保持伤口
敷料清洁、干燥。
6.操作过程中动作应轻柔,防止过分牵拉造成病人不适感或引起管道脱管。
7.换药时应按照从清洁、污染、感染、特殊感染的原则进行,避免交叉感染。
8.气管切开换药后敷料应整洁、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口换药操作步骤
步骤要点与说明⒈确认换药医嘱,或在敷料脱开时更换。
⒉核对,评估患者及伤口情况,对现有治疗的配合、接受情况。
评估伤口部位、大小、渗出液等。
⒊准备用物⑴洗手,工作衣帽穿戴整齐。
去除手上污垢及致病菌,避免交叉感染。
⑵准备好用物,推治疗车到床边。
⒋病人准备⑴向病人解释,围屏风或床帘。
取得病人合作,保护病人隐私。
⑵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暴露伤口部位。
注意保暖。
⑶将治疗巾垫在伤口部位下。
避免污染衣服及床单。
⒌换药步骤⑴戴清洁手套,慢慢地将胶布朝顺毛发方向撕下。
避免伤口受牵扯,一手必须固定预撕除部位,绷紧皮肤周围,以减轻疼痛。
⑵移除敷料后反脱手套丢弃于塑料袋内。
除敷料应注意手不接触伤口。
⑶若敷料粘在伤口上,可用NS沾湿敷料后,再移除敷料。
以免伤及肉芽组织,破坏愈合进程,减轻局部组织的疼痛。
⑷以纸尺测量伤口的长×宽×深与潜行深度并记录。
依据时钟方向测量潜行深度。
⑸观察伤口生长情况及愈合情形。
若伤口有恶臭分泌物或其它异常(有黑色焦痂、黄色焦痂、肿胀、发红、热或血循不良)情形,应告知医师。
⑹洗手,戴上无菌手套或以棉签或镊子操作。
⑺a. 以20ml/30ml/50ml注射器对伤口床进行涡流式冲洗,以移除伤口床的坏死组织、分泌物。
或者 b. 以无菌生理盐水棉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对于感染性伤口,由外到内清洁),擦拭伤口周围,其范围大于伤口基部约5cm。
a.皮肤上的致病原会造成伤口更进一步的感染,故要保持伤口四周皮肤的完整与清洁。
b. 若伤口床干净、红色肉芽组织存在或伤口未感染,则以生理食盐水清洁即可,因为抗生素或消毒液会抑制肉芽组织的生长,延迟伤口的愈合。
c. 棉签或棉棒不适用于伤口的清洁,以防棉絮掉落伤口,导致伤口炎症反应与影响伤口愈合。
⑻依医嘱使用药物(如:软膏、药液、药粉)并覆盖合适的敷料。
若伤口有渗液易粘连,可使用油性纱布(如凡士林纱布),以防下次换药时伤口粘连,损伤新生肉芽组织。
⑼以纸胶固定敷料 a. 纱布需盖住伤口周围,不能随意移动敷料,因移动会将皮肤的污染物带入伤口内。
b. 固定时应与伤口的肌肉走向垂直才能固定牢靠。
⑽在敷料上记录换药时间。
⑾整理病人的衣物及床单,妥善安置。
⑿废物处理,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