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一课《春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总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重点、难点理解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2.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步骤一、导入师:母亲是平凡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
课文《春蚕》为我们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共同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春蚕》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出示思考题: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知道了什么4.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1.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2.出示生词,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老师作补充介绍)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理解。
3.指名分节读课文。
《春蚕》的教案设计

《春蚕》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点,理解春蚕与季节的关系。
1.2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研究和探究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春蚕》是一篇关于蚕的科普文章,详细介绍了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和与季节的关系。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春蚕的特点不是很清楚。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点,掌握春蚕与季节的关系。
3.2 教学难点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物学原理。
第四章: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蚕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蚕的生命周期和春蚕的特点吗?”5.2 讲解讲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春蚕与季节的关系。
5.3 观察与实验安排学生观察蚕的生长发育过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春蚕的特点。
5.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蚕的生命周期和春蚕的特点,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5.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春蚕的观察日记,加深对春蚕特点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了解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和春蚕特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问答、观察日记、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点的理解,学生对春蚕与季节关系的认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掌握。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7.2 反思方法通过学生反馈、教学日志、课堂录像等方式进行反思。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教学拓展8.1 拓展内容介绍蚕丝的生产过程和蚕丝制品的应用,探讨蚕业发展的意义。
春蚕三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例如
7、春蚕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明白得“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二、了解养蚕的进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3、培育学生遣辞造句的能力;培育学生的朗诵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酷爱劳动和孝顺父母的思想教育。 重点、难点 明白得母亲说的那两句话的含义,从养蚕的进程当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母亲对子女的爱表此刻什么地址。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明白得“照例”、“慈祥”、“渗”等词语。 二、了解养蚕的进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进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母亲是一般的、伟大的,母爱是神圣的、无私的。课文《春蚕》为咱们讲述了一名一般的慈母为供子女上学而饱尝养蚕艰辛的故事。让咱们一路学习这篇课文,一起体会这位母亲养蚕的艰辛,感受这位母亲对子女深深的情、浓浓的爱。 板书课题:《春蚕》 师:谁见过蚕,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家蚕。 二、整体感知 出示试探题:(课件) 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划诞生词,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明白得新词的意思。 3、课文共几个自然段?要紧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文后,你都初步明白了什么? 4、哪些地址自己弄不懂,提出来。 三、检查自学 一、出示生词投影片,指名读。(课件) 强调“桑”、“增”、“扎”、“烛”、“渗”的读音。 二、出示生词(课件),指读,说说词意。 (学生不懂的,教师作补充介绍) 蚕种:带有蚕卵的纸叫蚕纸,也叫蚕丝种。 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圆而小,像小铜钱。 匾:用竹篾编成的器具。 烛台:插蜡烛的器具。 蚕沙:家蚕的屎,黑色颗粒,可入药。 上山:本课指蚕眠四次后,在吐丝的时候,需要依附在一些交叉的细棒或麦秆上,开始吐丝结茧。 上述这些词语,讲课中教师可联系实际,通过图片、实物让学生明白得。 3、指名分节读课文。 目的:纠正字音、读通句子。 4、口头填空:(出示课件) (1)蚕的生长顺序是:极小极小的蚕→()→()→(
聋校语文第十二册

聋校语文第十二册——第十一课《春蚕》教案教学内容:学习六个生字词语,正确理解课文句子意思。
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和新词。
会用常用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感受到孝敬父母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背诵和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4、能按蚕的生长过程复述课文,具体说出母亲养蚕的辛苦。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的语句,了解和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放大课文教学时间:5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过蚕吗?或者看过别人家养蚕吗?对于蚕,我们在四年级的课文中已经了解了。
那么怎么样样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
板书: 11、春蚕二、新授。
1、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让学生看预习要求:读课文,想一想母亲是怎样养蚕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
(3)检查预习效果。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读课文,读生字,并试着把生字组词理解。
biǎn zēng zhúshèn jiǎn bìn大匾增加烛台渗出蚕茧两鬓4、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不添字漏字。
5、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这段讲什么?有几句话?(讲作者回忆母亲解放前靠养蚕换点钱供孩子上学,有3句话。
)(3)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体会母亲养蚕的不容易。
(4)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6、教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讲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3)让学生边读边讨论: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一尺见方的纸上布满比芝麻还小的蚕卵,过了一段时间,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的蚕在蠕动。
蚕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4)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照例“就像往常一样。
“榆钱“指榆树的叶子,联系实物理解。
《春蚕》的教案设计

《春蚕》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蚕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激发学生对春蚕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春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讲解春蚕的特点,如它们的形态、习性和食性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物展示春蚕的生命周期和特点。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春蚕的了解和观察。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小组讨论的反馈。
第二章:春蚕的养殖与观察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春蚕的养殖兴趣和责任感。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春蚕的生长变化,培养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春蚕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如饲料的选择、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等。
指导学生进行春蚕的观察和记录,包括生长阶段和变化。
2.3 教学方法提供养殖材料和工具,指导学生进行春蚕的养殖实践。
引导学生定期观察春蚕的生长情况,并进行记录。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养殖操作是否规范,记录是否详细。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养殖心得体会。
第三章:春蚕的丝腺与丝绸制作3.1 教学目标学生了解春蚕的丝腺结构和丝绸的制作过程。
激发学生对丝绸制作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教学内容讲解春蚕的丝腺结构和丝的产生过程。
介绍丝绸的制作过程,包括养蚕、取丝、纺纱和织造等步骤。
3.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春蚕的丝腺结构和丝绸的制作过程。
安排实地参观丝绸厂或观看丝绸制作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提问反馈。
第四章:春蚕与人类的关系4.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蚕对人类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资源的珍惜。
4.2 教学内容讲解春蚕在农业经济中的作用,如提供丝绸原料和促进农业发展。
探讨春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丝绸的应用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4.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实例展示春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春蚕与人类关系的看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了解春蚕的生命周期

小学三年级语文春蚕教案:了解春蚕的生命周期春蚕,是指在春季孵化的桑蚕,也是产丝的桑蚕的一种。
它们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桑叶为食,经过饲养和培育,完成幼虫、蛹、成虫三个发育阶段的生命过程。
在中国的南部地区,人们将桑叶养蚕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誉为“中国茧”。
一、教学目标1.认识春蚕,了解春蚕在世界上的分布以及我们国家实行的养蚕制度。
2.关注春蚕的生命周期,明确春蚕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和主要生命表现。
3.善于观察,锻炼学习者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掌握制茧技艺。
4.激发学习者热爱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提高学习者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春蚕生命周期的了解和认知,以及春蚕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和生命表现。
2.制茧工艺的掌握: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制茧技艺,锻炼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授课内容一】春蚕的介绍1.富含蛋白质和胶原蛋白的春蚕。
2.春蚕是十月桑蚕的后代。
3.春蚕必须靠人工饲养,才能获得最佳的丝质。
4.为什么不能杂交: 当春天到来并且空气中的湿度及生命活动都开始了之后,天气变得越来越温暖,人也开始生起了贪欲的心,商人开始偷偷摸摸地销售春蚕的蚕卵。
5.在春分及温暖季节,要特殊饲养和观察春蚕蛹,使之成为一只美丽的“蚕花”。
【授课内容二】春蚕的生命周期1.幼虫期:春蚕幼虫出壳后,吃足了桑叶,就会进行蜕皮,换一身新衣裳。
重复这个过程,直到第四次换皮后,幼虫会掉头吐出丝线,编织茧子做自己的小屋子。
2.蛹期:幼虫蜕皮之后,就会变成蛹。
在蛹的内部,开始上演一幕幕神奇的变形,并逐渐变成一只完全不同的春蚕。
3.成虫期:春蚕的生命阶段到了,蛹壳中的春蚕逐渐变白变纸,胸部一张一合,挤出茧口,露出那陌生而美丽的外面世界。
【授课内容三】制茧工艺1.收集桑底、采摘桑叶。
2.用笈子装好桑叶放到蚕箱子里。
3.挑选春蚕,将它放入蚕箱。
4.观察蚕它们的进食、蜕皮情况,及时清理蚕箱。
5.等到春蚕长成蛹再进行下一步操作,蚕蛹上当地百姓又称其为生丝、则是为了吸收营养平衡成为蚕花,维持体力以生产更好的生丝。
《春蚕》优质教学设计

《春蚕》优质教学设计一、教材说明这篇精读课文主要讲母亲为了给子女交学费而养蚕的故事,讲了母亲怎样养蚕及养蚕的辛苦。
作者把母亲怎样养蚕和养蚕的辛苦两者结合在一起,课文的字里行间处处可见母亲的爱心和辛苦的劳动。
课文采用首尾照应的手法,突出表现、赞美了为子女求学不辞辛劳的母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母爱的深情,从而受到热爱母亲的教育,同时练习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了解母亲养蚕过程,并从养蚕的过程中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是教学的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劳和伟大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14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照例、芝麻、蚕卵、又细又匀、增加、隔壁、烛台、慈祥”。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体会母亲养蚕的辛劳,从中受到热爱劳动和孝敬父母的教育。
4学习品词析句的方法,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三、教学建议1课前让学生了解父母是怎样工作、做家务的。
预习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
把突出母亲养蚕辛苦的语句画下来。
2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母亲是怎样养蚕的,体会母亲在养蚕过程中的艰辛。
可以画出反映母亲辛劳的词句并有感情地朗读,然后谈谈感受。
3对于反映母亲养蚕辛苦的重点词句,不要孤立地理解,要在文字的联系之中加以理解。
这样,学生才能具体体会到母亲养蚕的辛苦,同时学到正确的读书方法。
“思考练习”4正是为了通过比较句子,训练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思。
完成这一练习时,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加上了“就靠”“照例”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和原来有什么不同,还要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理解。
“就靠”这个词说明家里很穷,只有靠养蚕换点儿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收入来交学费。
“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这样做。
母亲虽然知道养蚕很辛苦,还要年年养,不管怎么忙,怎么累,为了孩子求学,不辞艰辛。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春蚕》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春蚕》教学设计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记叙了他家解放前养蚕的过程,用饱含深情的笔墨,着重表现了母亲养蚕的辛劳,歌颂了母亲为子女奉献一切的美德。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两条线索安排材料。
教学要求: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学习母亲无私奉献的美德。
2、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重点词语句子,联系上下文体会意思,交流感受。
3、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会认指定的字。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练习。
教学重点:了解养春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搜集有关蚕的资料。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法讲读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导课。
我们是农村的孩子,应该见过蚕了吧,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养过蚕吗?见别人养过蚕吗?养蚕容易吗?今天我们要学习老一代文学家巴金写的《春蚕》,从中不仅能知道蚕的生长过程,更能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体会到母亲对孩子那种无私的爱。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字词。
1、生自读课文,要求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努力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正音。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让学生认读,再次正音。
4、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画出不理解的词,读后注意联系上下文以及字典解决。
5、指名分段读,思考本文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集体交流:(1)本课中词语的意思。
(2)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质疑问难。
边读边画边批,画出你不理解的地方,写出你的问题,你的理解。
小组交流自己的问题,合作解决。
集体交流,并把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写到黑板上,以便下节有重点地去学习。
四.作业。
1、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规范地抄写本课中你认为好的词及那些较难写的字。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线索,弄清喂养春蚕的过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母亲的辛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蚕
教学内容:学习六个生字词语,正确理解课文句子意思。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和新词。
会用常用的词语。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养蚕的过程和母亲养蚕的辛苦,从中感受到孝敬父母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教育。
3、能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背诵和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4、能按蚕的生长过程复述课文,具体说出母亲养蚕的辛苦。
5、能按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抓住重点的语句,了解和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这也是本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放大课文
教学时间: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家里养过蚕吗?或者看过别人家养蚕吗?对于蚕,我们在四年级的课文中已经了解了。
那么怎么样样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
板书:11、春蚕
二、新授。
1、让学生按要求预习课文。
(1)让学生看预习要求:读课文,想一想母亲是怎样养蚕的?
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让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
(3)检查预习效果。
2、教师范读课文。
3、学生读课文,读生字,并试着把生字组词理解。
biǎn zēng zhúshèn jiǎ
n bìn
大匾增加烛台渗出蚕
茧两鬓
4、让学生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不添字漏字。
5、教学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让学生说说:
这段讲什么?有几句话?
(讲作者回忆母亲解放前靠养蚕换点钱供孩子上学,有3句话。
)
(3)指导学生读这一段,体会母亲养蚕的不容易。
(4)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6、教学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讲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
(3)让学生边读边讨论:
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一尺见方的纸上布满比芝麻还小的蚕卵,过了一段时间,蚕种上便有许多极小的蚕在蠕动。
蚕的生命就这样开始了。
)
(4)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
“照例“就像往常一样。
“榆钱“指榆树的叶子,联系实物理解。
7、让学生齐读这两个自然段。
三、巩固练习。
让学生读第一、二自然段,并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1、书写生字词语。
2、读课文3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说说蚕的生命是怎样开始的。
二、新授。
1、教学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思考:当蚕种上有许多极小极小的蚕在蠕动的时候,也句是蚕的生命的开始后,母亲做了哪些事?
(把这些小生命抖落在小匾子里,撒上擦得干干净净的剪得又匀又细的桑叶。
)
(3)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讲蚕儿小的时候,母亲把蚕放在小匾子里,撒上擦得又匀又细的桑叶。
)
(4)指导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教学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蚕一天天地大起来,应该做哪些事?(桑叶一天天地剪地粗起来。
等蚕长到半寸来长的时候,小匾换成大匾,就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
每天清晨,姐姐把桑叶采回来,母亲叫我洗手,用毛巾把桑叶一片片擦干净,再轻轻地撒在匾里。
)
(3)让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4)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讲蚕一天天大起来,桑叶也一天天剪粗起来,小匾换成了大匾,开始喂整片的桑叶了。
)
3、教学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让学生边读边结合挂图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蚕越来越大,要做哪些事?(把一匾分成两个、三个……母亲带在和我和姐姐把隔壁的房间打扫干净,当作养蚕室,把七、八个匾都搬了进去,每天深夜母亲总要起来添桑叶。
)(4)让学生找出这个自然段中有关语句,并结合挂图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朗读第三、四、五自然段,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讲了蚕的生命开始以后,母亲是怎样养蚕的,从中看出母亲养蚕很辛苦。
五、作业。
认真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让学生读第三、四、五自然段,说说从蚕的生命开始,母亲做了哪些事?
二、新授。
教学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帮助学生了解内容。
(3)指导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
(4)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5)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2、教学第七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让学生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母亲养蚕的辛苦。
(4)让学生说说这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讲蚕快上山了,母亲更辛苦,一夜要起来两次,累得腰酸背疼。
)
3、教学第八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边读教师边画图帮助学生理解“蚕上山”结茧子“的情形。
(3)帮助学生理解母亲说的话。
(4)让学生齐读这一段。
(5)让学生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4、齐读第九自然段。
(体会母亲养蚕付出的辛苦。
)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朗读第六、七、八、九自然段。
2、让学生说说这几个自然段中哪些语句说明母亲养蚕的辛苦的。
四、课堂小结。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有表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读一读。
(整个养蚕的过程随处可见母亲的辛苦。
在蚕儿很小的时候要把摘下来的桑叶擦干净,剪得又匀又细。
随着蚕儿的不断长大,母亲要换多次匾子,采的桑叶也越来越多,要打扫房间做养蚕室,深夜起来添桑叶,要打扫蚕沙,最后准备蚕儿上山,摘蚕茧。
每一件事,都不轻松,母亲的辛苦,以下的句子突出表现了这一点。
)
每天深夜……
我用簸箕接蚕沙的时候……
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
三、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七、八、九段,并默写。
四、做课后的部分练习。
1、默读课文,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1)让学生默读课文(带着问题)
(2)指名说说蚕的生长过程,师生评议。
2、读句子,说说带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1)解放前。
我们家很穷,母亲就靠养蚕换点钱,给我们姐弟俩交学费。
(2)春天一到,桑树刚发出新芽,母亲照例拿出几张蚕种来。
(3)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
①让学生读句子。
②让学生讨论带点的词语说明了什么,教师小结。
“就靠”说明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收入来交学费。
“照例”就是按照惯例,年年都是这样的。
“又添了”说明每一次养蚕,母亲都要增添一些白发。
年年养蚕,母亲越来越苍老了。
3、从课文中找出“……一天天……也一天天……”的句子读一读,再练习用这样的句式说,写一句话。
(1)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2)指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
(3)读写好的句子。
第五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二、指名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三、按照蚕的渐渐长大的顺序,复述课文,具体说说母亲是怎样养蚕的。
1、对学生讲清楚复述的要求。
(复述时要注意突出母亲养蚕辛苦的句子,还要注意内容的完整。
)
2、指导学生复述课文。
(1)教师先自己复述,让学生认真听(看)
(2)提名复述。
(3)师生评议。
板书设计:
11、春蚕
蚕的生命开始
春蚕蚕一天天长大
蚕快上山了
蚕上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