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
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1.玻璃板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
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
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
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
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
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如下:
1. 选取TLC板:选择一张标记编号的TLC板,并涂上一层固定相,常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和氧化铝等,这些材料通常被涂在玻璃板上,形成一个厚度为0.1-0.25mm的均匀层。
2. 制备样品:将待分析物质溶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3. 点样:使用毛细管将样品“点”到左下角的板上。
该点应距离底部和边缘1cm。
4. 分离:将涂有样品的TLC板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使其在室温下进行色谱分离。
分离过程中,待分析物质会随着移动液向上运动,并在固定相上留下一系列的斑点。
分离时间取决于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所使用的移动液。
5. 开发:取出分离完毕的TLC板,将其放入一个开发槽中,用适当的溶剂进行开发。
开发液的选择取决于待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种类。
开发时间也取决于样品和开发液的性质。
6. 分析:开发完毕后,从开发槽中取出TLC板,将其放置在紫外灯下照射,观察样品斑点的颜色和形状。
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硅胶色谱柱的填装

• 掌握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方法。 掌握硅胶色谱柱的填装方法。
二、原理及应用
• 吸附色谱。 硅胶薄层板可用于化合物定性与定量。 硅胶色谱柱可用于化合物分离和纯化。
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流程
装置图(一)
薄层板 层析缸
薄层色谱
装置图(二)
子中流过柱体,直至整个柱床全部润湿。 关闭活塞备用。
四、注意事项
• 硅胶和CMC-Na要充分研匀,没有硅胶团和 气泡。 混合物的量要适中,不能铺的太厚。 装柱时硅胶一次性全部加入。 在洗脱剂没全部流过柱体时不能关闭活塞。
五、思考题
• 为什么铺好的硅胶TLC板要在烘箱中干燥?
溶剂 石英砂或固定相
硅胶 砂芯或棉花
柱色谱装置
关于薄层色谱和柱色谱
• 相同点:薄层色谱和柱色谱都属于液–固吸附色谱,都是经 过在吸附剂和展开剂(洗脱剂)之间的多次吸附–溶解作用, 将混合物中各组分分离成孤立的样点,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 不同点: ➢ 薄层色谱:是将吸附剂涂布在玻璃板上,形成薄薄的
平面涂层。干燥后在涂层的一端点样,竖直放入一个 盛有少量展开剂的有盖容器中。展开剂接触到吸附剂 涂层,借毛细作用向上移动。
➢ 柱色谱:是将吸附剂装于柱中,当待分离的混合物溶 液流过吸附柱时,各种成分同时被吸附在柱的上端。 当洗脱剂流下时,由于不同化合物吸附能力不同,往 下洗脱的速度也不同,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三、实验步骤
• ㈠、硅胶薄层色谱板的制备 1、把一份硅胶H和三份0.75%CMC-
Na水溶液(M:V)溶液置研钵中充分研匀。 2、将玻璃板置一水平的平面上,取
适量硅胶和CMC-Na混合物倒入玻璃板上, 轻轻震动使混合物在玻璃板上铺匀,阴干。
薄层色谱法操作流程

薄层色谱法操作流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其操作流程如下:
1. 样品的制备与稀释:首先需要将待测物质制备成可供操作的样品,
并根据实验要求加入适量的溶剂稀释。
2. 色谱板的准备: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色谱板,并将其装入色谱槽中。
3. 样品的上样:使用毛细管或者微量注射器,在色谱板的起点处滴加
适量的样品。
4. 色谱板的开发:将色谱槽加入一定量的移动相,观察样品的运移情
况并记录。
5. 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达到一定的移动距离时,将
其取出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6. 结果的计算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计算,从而得出有关
样品的相关数据。
7. 结果的报告: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编写出符合学术要求
的分析报告。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的分离技术,在实际应
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结果分析,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大量有关样品的信息。
薄层色谱操作顺序

薄层色谱操作顺序
薄层色谱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分离和分析领域。
以下是薄层色谱操作的顺序:
1. 样品制备:首先要准备好需要分析的样品,可以选择溶解样品或者
直接使用固体样品,然后进行过滤和稀释,最终得到适合进样的样品。
2. 准备薄层色谱板:根据需要分析的化合物种类和性质选择合适的薄
层色谱板,通常是硅胶或者联苯胺胶板。
接着,在板上用铅笔或者线
笔标出起点线和样品点。
3. 进样:使用微量注射器或者微型吸管进行进样,涂抹样品点在起点
线上,然后放置干燥,使样品点完全干燥后再进一次样品。
4. 色谱分离:放置薄层色谱板在色谱槽中,注入色谱溶剂,并让它沿
着色谱板上升,直到到达板的顶端。
最后,将板从槽中取出,标记出
各色素的Rf值,然后进行照片记录、样品重现试验和纯化。
5. 结果分析:将色谱板放置于紫外灯下,可以观察到被分离出的化合
物的位置。
通过计算各组分的Rf值,可以得出样品中所含有的化合物
种类和数量。
以上就是薄层色谱操作的顺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薄层色谱时,一定要保证实验环境的干净卫生,根据各个步骤的顺序进行操作,以避免实验中出现的误差。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分离和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药物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对给定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和鉴定,并探究其分离机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清洗色谱板、标记样品和参比物。
2. 制备薄层色谱板:将薄层硅胶G涂布在玻璃板上,并在烘箱中干燥。
3. 样品预处理:将待测样品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并进行必要的稀释。
4. 样品上色:在薄层色谱板上绘制样品点,注意控制点的大小和距离。
5. 色谱开展:将色谱板放入预先配制好的溶剂系统中,等待溶剂上升至适当高度。
6. 色谱显色:取出色谱板,用显色剂喷洒或浸泡,观察斑点的形成。
7. 斑点测量:使用分析软件或直接测量斑点的Rf值,计算样品的迁移率。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进行了薄层色谱实验,并得到了明确的结果。
通过观察色谱板上斑点的形成和Rf值的测量,我们可以确定样品中的化合物以及它们的相对含量。
实验结果如下:样品A: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两个斑点,分别为Rf值为0.4和0.7。
根据参比物的Rf值,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样品A中存在两种化合物。
样品B:在薄层色谱板上出现一个明显的斑点,Rf值为0.6。
通过与参比物的对比,我们可以确定样品B中仅含有一种化合物。
讨论与分析:1. 分离机理:薄层色谱是利用化合物在固定相(薄层硅胶G)和流动相(溶剂系统)之间的分配行为进行分离的。
化合物在两相之间的分配系数决定了其在色谱板上的迁移速度和位置。
2. Rf值的意义:Rf值(迁移率)是薄层色谱实验中常用的定量指标,表示化合物与溶剂前进距离的比值。
Rf值可以用来鉴定化合物,并与参比物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待测样品中的化合物种类和相对含量。
3. 实验误差与改进: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斑点模糊、溶剂选择不当等问题,导致结果的误差。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增加重复实验次数、使用更纯净的溶剂、控制好色谱板的温度和湿度等。
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操作流程

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操作流程
1. 样品预处理,首先,将待分离的混合物进行必要的前处理,如溶解、过滤或稀释。
确保样品的纯度和浓度适合进行薄层色谱分离。
2.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涂有硅胶或者其他吸附剂的玻璃、铝或塑料片。
在使用前,需要将色谱板在烘箱中预热,以去除潮湿和杂质。
3. 样品施加,将经过预处理的样品以小滴的方式施加到薄层色谱板上,通常在距离底部1-2厘米的位置处施加。
施加时要避免样品斑点过大或过浓,以免影响分离效果。
4. 色谱板干燥,施加样品后,将色谱板放置在通风处或使用风扇进行干燥,直至样品斑点完全干燥。
5. 开展色谱,将干燥后的色谱板放入预先准备好的色谱槽中,加入适当的色谱溶剂,使溶剂能够在色谱板上上升。
注意要避免溶剂直接接触样品斑点,以免扩散。
6. 观察和记录,当溶剂前行到距离色谱板顶端1-2厘米处时,取出色谱板,标记溶剂前行的高度,并迅速在色谱板上标记出各斑点的位置。
7. 爬大板,根据需要进行爬大板操作,即将需要纯化的化合物所在的区域用吸管或刮取工具刮下,放入收集瓶中。
8. 纯化收集,收集下来的化合物可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分析,如重结晶、进一步色谱分离等。
以上就是制备薄层色谱爬大板纯化的操作流程,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条件和注意细节,以确保分离和纯化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

薄层色谱实验报告引言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是一种分离、鉴定和定量化学物质的常用技术,主要用于分析混合物中的成分。
薄层色谱以薄层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在玻璃或铝板上形成薄层,利用固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物质的分离。
本实验旨在通过薄层色谱技术分离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并尝试使用不同的溶剂系统来优化分离。
实验原理薄层色谱实验原理基于物质在不同相(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亲疏性差异,通过在固定相表面上进行吸附、分配和扩散,实现物质的分离。
薄层色谱实验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制备薄层:将吸附剂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均匀地涂覆在铝板或玻璃板上,制备薄层。
2. 样品施加:将待分离的混合物施加在薄层上,通常采用微量吸管或毛细管进行施加。
3. 溶剂选择:根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以实现良好的分离效果。
4. 扩散分离:将薄层放入含有溶剂的密闭容器中,让溶剂不断上升,通过扩散分离混合物中的物质。
5. 结果展示:将薄层取出后,用目视或检测设备观察分离结果,并记录或标记分离出的带点。
6. 类比法测量:根据已知浓度的参照物质的上升距离与待测物质的上升距离的关系,推算出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验步骤1.制备薄层:取一块铝板,使用硅胶吸附剂溶于少量氯仿,均匀地在铝板上涂覆薄层。
2.样品施加:将待分离的混合物使用微量吸管施加到铝板上,需控制施加的位置和施加的量。
3.选择溶剂系统:根据待分离物质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溶剂系统。
4.分离扩散:将涂有样品的铝板插入含有溶剂的玻璃罐中,使薄层与溶剂接触,并将罐口密封。
5.分离结果观察:观察薄层上物质的分离情况,可用目视或检测设备进行观察与记录。
6.测量距离:根据已知浓度的参照物质的上升距离与待测物质的上升距离的关系,计算待测物质的浓度。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使用薄层色谱技术分离了一种有机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
首先,我们制备了一块涂有硅胶吸附剂的铝板,确保薄层均匀涂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目的要求: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薄层色谱技术理论,熟悉掌握薄层色谱板的制备和使用方法。
一、薄层层析的基本原理把吸附剂(固定相)均匀地铺在一块玻璃板上,将待分离的样品溶液点加在一薄层板的一端,在密闭的容器中用适当的溶剂(流动相)展开,由于吸附剂对不同物质的吸附力大小不同及溶剂对不同物质溶解分配系数不同,当溶剂流过时,各物质在吸附剂和溶剂之间发生连续不断地吸附,解吸附,再吸附,再解吸附。
不易被吸附或易被溶剂溶解的物质相对移动得快一些。
经过一段时间的展开,不同的物质被彼此分开,最后形成相互分离的斑点。
将展开完毕的薄层板从密闭容器中取出后,应用特定的试药或方法将斑点显色,从而达到定性和定量的目的。
二、薄层板的制备1.玻璃板用一块玻璃板涂上很薄的吸附剂,如硅胶或氧化铝等,玻璃板要求薄厚一致,大小相同,表面光滑平整,一般玻璃只要合乎这些要求就可。
如果找不到平整均一的,将旧光学照像底片截成同样大小也可以。
用前先将玻璃用肥皂和水洗干净,必要时浸泡在清洗液中,然后水洗烤干,用纱布擦光。
玻璃板大小有各种规格,一般有20×20、20×10、20×5厘米,也有更小的,可根据需要自行设计。
宽度要求至少能点开两三个样品,每两点之间相隔至少1.5厘米,玻板长度一般要满足展开10厘米的距离。
点样的起点应距底边至少1.5厘米的距离。
2.吸附剂应用最广泛的为硅胶和氧化铝,市场上有专供薄层色谱用的吸附剂,规格分不含粘合剂的硅胶H,氧化铝H和含有粘合剂熟石膏的硅胶G,氧化铝G,如市售硅胶G含13%熟石膏,氧化铝分中性、酸性、碱性三种。
吸附剂的粒度范围最好在180-200目之间,太小了流速慢,太大则影响分离效果。
如不合要求,应过筛。
3.薄层板的涂布最简单的涂布方法是用两条比玻璃板厚0.25毫米的玻璃条或有机玻璃条(或在同样厚度的玻璃条下粘一层胶布),将玻璃板夹住,把调好的吸附剂浆液平铺在薄层板上,然后用一有机玻璃条或直尺,迅速均匀地向前推进,就象推血片一样,只要推进的速度均匀一致,即可得到薄厚均匀的薄层板,如在一块玻璃板末端再接一块相同的玻璃板,把剩余的装液接过去,可使涂层边缘整齐,厚度一致,吸附剂浆液的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是涂布成败的关键,像12×8平方厘米的玻璃板需要2~3克硅胶G,加4~6毫升水即可,只要技术熟练即能涂成厚薄一致,光滑平整的一块薄层板。
不同性质不同批号的吸附剂,加水量和搅拌时间有时可有差异,应根据情况摸出规律。
为了达到涂布的各板厚度均匀一致,最好采用涂布器进行薄层的涂布。
为了增加薄层的牢固性及易于保存,可在涂布过程中加入某些粘合剂以增加薄层的硬度。
一般采用添加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应用方法是取CMC-Na 1克溶于100毫升水中,加热煮沸溶解,按比例与硅胶搅匀,铺板。
涂成之后先把玻板放在平面上,室内干固,再对光检查,看是不是均匀,有无气泡,平整光洁度如何,合格的上烤箱110℃加热30分钟进行活化,冷却后贮于干燥器内备用。
在进行实验时,应尽量可能采用同批号涂布活化的薄层板,以减少因活化不一致引起的Rf值发生差异,目前国内市场已有成品供应,如黄岩化学分析材料厂即有各种类型的薄层板出售。
三、薄层板的使用1.点样将样品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应尽量避免有水),取微量注射器或玻璃毛细管截齐后,吸取一定量的检样,轻轻接触到薄层上,使样品自动吸到薄层上,点的直径不要超过0.3厘米,一次不能点完,待干后再点,稍有过分就会损伤板面,影响展开后的斑点形状。
每两个样点之间相距至少1.5厘米。
点样的起点距薄板底边至少1.5厘米,以免样点浸入展开溶剂中,同块薄板上各样点应保持在与底边平行的一条直线上,为控制好点样距离,应用薄层点样尺架。
2.展开根据薄层板大小,自行选用适当玻璃标本缸,长方形,如17×10×6厘米的标本缸可容纳下15×9厘米的玻璃板。
采用较大的玻璃缸和玻璃板时,在缸内沿周围缸壁衬一层预先浸有溶剂的滤纸,以便缸内展开溶剂易达到饱和,防止边缘效应(即两边缘的点走得快)和同一物质Rf值不一致现象。
一般将薄层板斜置展开容器内,密闭。
先不使溶剂浸湿薄层板,饱和10~15分钟后再进行展开,展开溶剂沿着薄层板向上移动。
对加粘合剂的涂板可以近于垂直的状态进行展开,而对未加粘合剂的薄层板则必须以倾斜状态(15度角)进行展开。
为了防止产生“边缘效应”和展开溶剂不饱和现象。
还可采用夹心式展开容器,其方法是将薄层板的左右两侧各刮去5~10毫米,垫上条状玻璃或塑料,盖一块与薄层板同样大小的玻璃,用夹子将两边夹好,插入展开溶剂中进行展开,并能取得良好效果。
3.显色薄层展开后,凉干。
如含粘合剂,即可直接喷显色剂,使之显色,有的还需经紫外线(254nm)照射后方能显色;对不含粘合剂的薄板,在喷显色剂时应尽量远离薄层板,否则会连吸附剂一起吹掉,应予以注意。
四、检样的定性定量分析1.比移值(Rf)的测定当样品的薄板一端被展开,经过毛细管作用流向另一端,样品是按一定的比例分配在固定相与流动相之间。
并沿着溶剂流动的方向移动,由于样品中各组分在两相中分配系数不同,各组分的移动速度也不同,经一定距离后使各组分彼此分离。
样品各组分移动的速率,亦即分离后在薄层板上的位置与溶剂展开前沿的距离的比值为比移植。
2.定性分析相同的物质Rf值应当是相同的,但因能影响Rf值的因素很多,要想得到与标准物质相同的Rf值,最好在鉴定时,将样品与标准物质点在同一张薄层板上一同展开,根据检样斑点的Rf值与标准样品的Rf值比较,即可确定二者是否相同,但要做到准确的定性,需要两种以上展开溶剂系统所得的Rf值比较判断。
3.定量分析(1)目测比较法①用吸附剂(如硅胶G)涂布成厚0.25~0.5毫米,大小20×20厘米的薄层板,110℃活化30分钟,室温冷却。
②用微量注射器(10微升)在距板底1.5厘米处,将标准样品溶液按1、3、5、7微克自左向右点在起始线上,然后再吸取不同量的检材提取溶液(相同于1、3、5克检材的提取溶液)按次序点在同一板的右侧。
③选择比移值适中的展开剂(Rf在0.45~0.75之间者)用夹心式展开法或连续薄层展开法。
展开距离为10厘米,显色剂要求能使显色后的斑点明显清晰。
这样得到的色斑比较集中,重现性好,便于比较。
④显色后,观察其色斑大小,深浅与已知不同浓度的标准样品系列色斑相比较,粗略定出含量,然后算出检液总体中含量,根据所取检材量,求出百分含量。
(2)洗脱测定法①在制备好的薄层板左端,先点一标准样品点,作为对照定位用,然后根据检材提取溶液的多少,在同一板的右端点成点状或线状。
②置玻璃缸中展开(如有连续薄层展开仪更好),展开后晾干,再用玻璃板遮住右侧检材部分,仅使对照定位点显色。
③显色后,根据斑点位置将未显色部分(相当于色斑所在部分)的吸附剂用刮刀刮下或用抽吸法收集起来。
④将收集的吸附剂置于小层析柱管中,用极性大的溶剂甲醇或乙醇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并加以浓缩。
⑤用适当溶剂调整到一定体积,可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在被检物最大吸收波长处进行测定。
同时用薄层吸附剂洗脱液作空白吸收值测定。
如有灵敏度高专属性好的比色反应,还可用比色计测定化合物的含量。
上述洗脱液亦可作为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分析前的处理液。
(3)薄层色谱扫描仪测量法以洗脱法处理层析色斑,不仅操作麻烦,而且有些待测成分不能定量地洗脱下来。
或者在洗脱过程中发生分解,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最好是采用双波长薄层色谱扫描仪直接定量检测,经电子积分器积分推算出检样中待测物质的含量。
其测定方法包括为:①斑点面积测量法;②斑点光密度测量法;③斑点荧光测量法。
附:实验仪器1.薄层涂布器2.微量注射器3.薄层点样尺架4.薄层板展开缸5.吸引器6.喷瓶7.烘烤箱实验二氢氰酸及氰化物的检测目的要求:了解氰化物中毒的条件和毒性反应,掌握氰化物的化学性质,检材的采取及处理方法和常见的鉴定方法。
一、检材采取和毒物的分离1.检材采取:最好的检材为中毒者剩余的食物、饮料、呕吐物及尸体胃和胃内容物,其次为血液,肺、肝、脑等。
吸入中毒的应采取血液为宜。
检材应盛于密闭容器内,并尽量少留空间,尽快进行检验,不能及时检验者应将检材低温冰冻保存。
2.毒物分离:含氰化物中毒检材的分离采用水蒸气蒸馏法(1)分离原理:氰化物遇酸可形成易挥发的氢氰酸,氢氰酸具有较高的蒸气压,检材在酸性条件下当和水同时加热或通入热水蒸气时,能随水蒸汽在较低的温度沸腾蒸馏出来,在碱性环境下被冷却收集,达到分离的目的。
(2)操作方法:取适当量检材(10~50克),剪碎或捣碎,放入250毫升圆底烧瓶中,加水2倍,再加10%的酒石酸酸化(PH5)。
取1000毫升烧瓶作为水蒸气发生瓶,倒入热水,投入数小块沸石,上插安全管(长度60厘米的玻璃管)。
按图所示:用连接管将两瓶相连,将检材瓶浸入水浴锅中接上冷凝管,收集液瓶中加入5毫升0.01N 氢氧化钠溶液使接收管直接通到受液瓶中稀碱液液面下,以防馏出氰化物逸失,检查所有瓶塞及各接头处紧密不漏气后,将水蒸气发生瓶和水浴锅同时加热,收集馏液10分钟备检。
〔注意事项〕(1)检材处理的愈碎愈好,检材溶液必须呈酸性。
(2)蒸馏装置的各接头处必须严密不漏气。
(3)蒸馏完毕后,应先将受液瓶取下,再将水蒸气发生瓶的瓶塞放松,或将水蒸气发生瓶与检材瓶之间的连接处拆开,然后再停止加热以防各瓶之间相互倒流。
(4)对血液、面糊、稀粥等检材,可加入2~3毫升液体石蜡或适量的三氯醋酸溶液,以避免蒸馏时发生大量的泡沫溢入冷凝管。
(5)蒸馏瓶中的内容物,不能超过瓶容积的1/3。
二、氢氰酸及氰化物的鉴定方法(一)普鲁士蓝反应:1.原理:蒸馏出来的氢氰酸吸收在稀碱溶液中生成氰化钾,加硫酸亚铁后生成亚铁氰化钾(黄血盐),后者与溶液内亚铁氧化成高铁,在酸性条件下,化合为亚铁氰化铁,即普鲁士兰或柏林蓝。
该反应是氰化物的专属反应,阳性结果可确证氰化物的存在,反应灵敏度为1:5000。
2.操作方法:取蒸馏液3~5毫升,加新配的20%硫酸亚铁2滴,加热至恰沸,加稀硫酸使成酸性,如有氰根视含量多少,溶液有蓝绿色至深蓝色。
量多即析出蓝色沉淀,量少时颜色和沉淀可能要隔24-48小时后才显出。
(二)氰化物的快速检验法检材不经水蒸气蒸馏,可直接做普鲁士兰试验。
1.原理:氢氰酸与硫酸亚铁-氢氧化钠试纸作用生成亚铁氰化物,在酸性条件下,再与由空气氧化产生的三价铁离子作用生成普鲁士兰。
6HCN+Fe2++6OH-= Fe(CN)64-+6H2O4Fe3++3 Fe(CN)4-6=Fe4[Fe(CN)6]3(普鲁士兰)2.操作方法:取检材5~10克,置锥形瓶中,加适量水调成稀糊状,加10%的硫酸使之变成酸性,取滤纸一小方,滴加新配制的20%硫酸亚铁2滴及10%氢氧化钠2滴,将此滤纸覆盖于锥形瓶口,瓶底缓缓加热,待有蒸气上冒,取下滤纸,浸入6N盐酸内,如有氰根,滤纸即蓝色斑点,水洗,色斑更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