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腕带标识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程序及患者识别方式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程序
1、凡住院病人,在病房办理住院手续,均需配带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并告知病人目的及勿自行取下。
2、腕带上应注明患者住院病区、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
3、在进行与病人一切相关操作、交接等处置时,必须进行两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然后进行有效核对、操作。
患者身份识别方式
方式一:当患者意识清,在病床上操作时:自报姓名+床头牌,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二:当患者意识不清,在病床上操作时:查腕带+床头牌,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三:当患者意识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自报姓名+腕带,与操作物核对。
方式四:当患者意识不清,不在病床上操作时:家属报患者姓名+查腕带,与操作物核对。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9篇】

“腕带”识别身份标识管理制度【优秀9篇】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篇一患者腕带标识/身份识别制度(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2)对住院患者使用“腕带”作为患者识别标识,男性为蓝色,女性为红色。
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3)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
项目包括: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
腕带识别信息填好后必须经两名护理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4)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诊疗活动等时,必须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查对制度,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床头卡、手腕带、双向核对),禁止仅以床号或房间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5)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有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等,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确认以上信息无误后方可接入手术间(意识清醒者,主动邀请患者参与核对)。
(6)腕带为固定式,伴随住院全过程,出院后方可弃除。
患者转床、转科及时更改腕带相关内容。
(7)急诊手术患者由急诊科直接送手术室,由急诊科填写手腕带。
(8)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及儿童患者需经常检查腕带的佩戴情况。
(9)医疗保险患者需核对身份证和医疗保险卡;(10)准确无误地填写患者的信息,必要时核对身份证;(11)产妇入院时需提供产妇和丈夫真实姓名,并与有效身份证姓名一致,产妇或家属在入院证上签名确认。
(12)爱婴区携带婴儿外出,应填写外出报告卡,并有家属陪同,有护理人员签字,交保安确认后方可离开。
(13)为了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探视人员严禁携带婴幼儿入内。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封面文档标题: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管理相关制度编制单位:[贵医院/医疗机构名称]编制日期:[编制日期]审核人:[审核人姓名]批准人:[批准人姓名]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腕带使用规定第三章身份识别流程第四章腕带的发放与管理第五章特殊情况处理第六章培训与教育第七章监督与考核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规范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涉及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的医疗服务活动。
第三条管理原则准确性:确保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无误。
及时性:在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及时进行身份识别。
保密性:保护患者隐私,对患者身份信息保密。
第二章腕带使用规定第四条腕带定义明确腕带的定义及其在患者身份识别中的作用。
第五条腕带材质与规格规定腕带的材质要求、规格尺寸和颜色标识。
第六条腕带信息内容列出腕带上需包含的患者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
第三章身份识别流程第七条初次识别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工作人员需通过有效证件进行身份验证。
第八条腕带佩戴在确认患者身份后,工作人员需为患者佩戴腕带。
第九条再次识别在提供医疗服务前,需再次确认患者身份,确保无误。
第四章腕带的发放与管理第十条腕带发放流程详细说明腕带的发放流程,包括发放时间、地点和责任人。
第十一条腕带管理规定腕带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腕带的整洁和信息的清晰。
第十二条腕带更换说明腕带更换的条件、流程和记录。
第五章特殊情况处理第十三条无法佩戴腕带对于无法佩戴腕带的患者,应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第十四条腕带损坏或丢失规定腕带损坏或丢失时的处理流程。
第六章培训与教育第十五条定期培训工作人员需定期接受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制度的培训。
第十六条新员工教育新入职员工必须接受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制度的教育。
第七章监督与考核第十七条定期监督定期对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医院腕带标识制度

医院腕带标识制度
1、所有住院患者、手术患者、新生儿科和急诊科留观患者等,均须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识。
并只能一次性使用。
2、无药物过敏的患者戴蓝色腕带进行身份识别;对药物过敏等特殊患者除有床头标识外,有药物过敏者在腕带上用红色标记,并注明过敏药物的名称;有传染病者在腕带上用黄色标记。
3、住院患者使用二维码腕带,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药物过敏名称信息。
急诊科、门诊手术室、产房等使用普通腕带,需填写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要求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4、护士给患者佩戴腕带前,应让患者或其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为患者佩戴。
并充分告知患者及家属佩戴腕带的目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保证腕带完好。
5、佩戴腕带时注意检查局部皮肤和腕带松紧度是否合适,避免损伤。
腕带破损及时更换。
6、护士进行治疗护理操作前,除核对患者姓名、腕带信息外,需用PDA扫描腕带核实身份,无误后方可执行。
7、急诊苏醒或神志不清的知名氏患者佩带的腕带标记为“知名氏+大写字母”作为姑且姓名。
8、患者在病房、手术室、ICU等科室之间交接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标识外,另按交接程序进行严格交接并签名。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腕带识别标示制度
1. 所有住院患者均须佩戴腕带,一般患者佩戴蓝色腕带,高危患者(如昏迷、神志不清、危重、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新生儿等)佩戴正红色腕带,信息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等病人信息。
2. 在执行诊疗护理工作时,除常规核对床号、姓名外还应与腕带上的信息核对,特别是对昏迷、神志不清、言语障碍、手术中患者及新生儿。
3. 腕带佩戴位置:右手手腕,如特殊原因不能在右手腕者,佩戴顺序为:左手-右脚-左脚。
4. 在转科、转床时,必须及时更新腕带信息,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信息与腕带信息一致。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

成都成华珍君仁济医院住院患者身份识别腕带管理制度(一)“腕带”使用管理制度(1)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必须佩带“腕带”。
(2)腕带由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为患者佩戴。
填写患者详细信息,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3)腕带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佩戴于下肢。
(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腕带取下。
(5)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6)如“腕带”不慎丢失,责任护士应重新核对、填写信息并及时佩戴。
(7)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信息。
(8)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二)“腕带”身份识别规定(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对危重患者、需抢救患者、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昏迷、意识不清、无自主能力、失语、听力障碍、精神异常、镇静期间患者、7岁以下(含7岁)患儿、特殊患者等在诊疗活动中必须使用“腕带”作为识别和确认患者身份的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时,实行双核对(“腕带”与病历各类信息同时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科室、房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血型、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或接诊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给患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腕带”损坏需要更换时,同样需经双人核对。
佩戴“腕带”应准确无误,注意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标本采样、给药、发放特殊饮食前,医务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门诊、病房、之间转运交接病人时,除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外,严格按照交接程序进行交接并登记。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与腕带标识制度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 施
一.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或手术前等各类 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门诊患者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 门诊卡号四项核对患者身份;住院患者核对医嘱单、治疗单等与腕带上患 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五项信息以识别患者身份。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请患者或其陪同人员说出患者的姓名。请患者主动出示腕带, 查看腕带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 患者姓名、住院号核对,信息完全一致时,实施操作。
实施操作后再次确认患者身份
携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药品用物等到患者床边(严禁空 手或抄小纸条到病人床边执行操作)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手术患者身份识别
统一使用腕带作为信息识别的载体并携带手术 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本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
护理操作时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入院时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请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协助患者正确佩 戴腕带。向患者和/或家属讲明腕带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液卡/治疗息 完全一致,并经二人核对
患者身份识别 与 腕带标识制度
骨科
演讲者: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 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 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 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核心条款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 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监护病 房、新生儿(室),手术室、 急诊室等部门,以及意识不清、 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二.每位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应该对住院单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 诊断、身份证等信息再次审核,无误后填写和佩戴患者身份识别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制度

患者身份识别与腕带使用制度为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按照《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要求,制定本制度,请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一、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采集供临床检验及病理标本、发放特殊伙食、诊疗活动及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年龄、出生年月、病历号、床号等,禁止仅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查对病人;查对方式:反问式提问法;具体措施:医务人员向病人询问姓名、年龄,由病人或家属回答、医务人员再次核对重述病人姓名。
二、实施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让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作为最后确认身份的手段。
三、所有住院病人入院时即佩戴腕带,直至出院。
腕带应字迹清晰,易于辨识。
腕带所示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等信息,佩戴腕带前必须双向核对(指查对时,一方面医务人员向患者方向的核对,另一方面医务人员邀请患者及家属参与的患者或家属向医务人员方向的核对),与病人实际相符。
四、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标识腕带取下。
腕带遗失或损坏,必须立即按照新腕带建立程序进行补充。
ICU、新生儿科(室)、手术室、急诊科等重点科室,以及意识不清、抢救、输血、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传染病、药物过敏患者,尤其要认真落实腕带使用制度,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五、腕带标识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时佩戴于下肢,佩戴时注意松紧适宜,避免腕带扭曲,损伤患者皮肤。
佩戴部位皮肤宜完整、无损伤、手部血运良好。
责任护士负责给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六、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之间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详见《关键流程患者识别、交接、登记制度》。
七、各科室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部门实施细则。
八、职能部门(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落实监督职能,定期检查各部门落实本制度的情况,有总结、反馈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
(一)无名氏患者身份识别:
对于无法进行患者身份确认的急诊无名氏患者,使用 “腕带”填写无名氏-编号、姓名、急诊时间、诊断,如 需住院,填写住院号和科室及病区。
特殊患者身份识别
(二)语言交流障碍及无自主能力的患者身份识别:
1.由陪同人员提供患者的真实身份信息,出示有效 证件,医护人员核对无误完善信息后佩戴手腕带
识别困难时可选择住址、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作为身份识别的补充信息。
准确无误后方能实施操作。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 (四)急诊科对于无法确认身份的的患者,由医务人员为其命名为“无名氏”, 同时多人身份不明者,命名为无名氏1、无名氏2、无名氏3等。患者腕带信息包 括无名氏-编号、科别、性别、诊断、就诊时间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一旦 身份明确后,更换腕带,注明其真实姓名。 • (五)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医护人员应主动请患者说出自己姓名,昏迷、 婴幼儿等患者应让家属或陪同人员陈述其姓名。确保信息核对的准确性。 • (六)当医生发现患者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 人就诊的,应劝说患者使用患者本人真实信息,重新挂号。 • (七)门诊医生在为医保患者开具处方、各种检查单及住院证时,必须核实患 者的身份证信息;由于核对不仔细而产生的一切后果,根据医保规定给予相应 处罚。
携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药品用物等到患者床边(严禁空手或抄 小纸条到病人床边执行操作)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请患者或其陪同人员说出患者的姓名。请患者主动出示腕带,查 看腕带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 住院号核对,信息完全一致时,实施操作。
2.有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询问,在场家 属或知晓者陈述患者的身份。
3.无家属在床旁的:腕带+床头卡,信息对照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必须严格执行 患者身份识别 和交接规定
急诊科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病房与病房、 ICU之间患者身 份识别
1.病房护士做好转出前准备 工作。 2.由转出科护士携带病历、 转科登记本,陪同病人一同 前往转入科室,与转入科室 护士当面交接。 3.安置好病人后,完善识别 交接程序,双方签字确认。
(四)医护人员所有的诊疗活动以及转运患者中必须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信
息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的方式。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五)在实施任何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 特殊饮食前,实施者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作 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六)影像科、放射科、检验科、功能科等医技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其他符合要 求的信息作为患者身份及标本的识别方法,但科内必须统一,并在科室管理制 度中书面写明,并且由医技科室工作人员及护送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身份。 (七)患者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单独作为患者的身份识别方法。
关键流程患者身份识别
统一使用腕带作为信息 识别的载体并携带手术 室专用病人交接登记本 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
手术患者 身份识别
护理操作时患者身份识别流程
患者入院时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请另一名护士核对无误后,协助患者正确佩戴腕 带。向患者和/或家属讲明腕带使用目的及注意事项。
输液卡/治疗单/注射本/特殊治疗单/化验单等上患者姓名、住院号与病历上信息完全一 致,并经二人核对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条款 3.1.4.1
身份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身份:
环境 身份 ID
社会——姓名——身份证
医院——患者——手腕带
患者身份识别的重要性
• 患者:医疗护理操作的对象。 • 患者身份识别是诊疗活动中的重要步骤。
———是确保各项检查、治疗安 全、准确执行的基础。
患者身份识别
门诊患者身 份识别
实施操作后再次确认患者身份
提高患者身份识别正确性的具体措施
• 1 、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 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门诊患 者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卡号四项核对患者身份; 住院患者核对医嘱单、治疗单等与腕带上患者姓名、性别、 年龄、床号、住院号五项信息以识别患者身份。
使用腕带的必要性
佩戴腕带的目的
• • • • • • ( 1 )使用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信息识别的载体, 利于做各项诊疗时核查腕带上患者身份的有效信息。 ( 2 )患者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 床、手术、外出检查等); ( 3 )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 对; (4)语言交流障碍或意识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5)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 6 )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患者、读取患者 信息。
姓名 诊断 科室
性别
手腕带内容
年龄 床号
药物过敏
住院号
腕带使用的正确性
留观、监护室及所有住院患者。 • 二、使用要求: • 1、腕带应用蓝色圆珠笔逐一填写手腕带的各项栏目(填写不能有空项),字迹端正、 清楚、严禁涂(修)改腕带信息。 • 2、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并给患者佩戴腕带。 • 3、腕带原则上佩戴于患者上肢,特殊情况下可在下肢使用。手腕带松紧适宜,以能 放入食指为准,多余长度应反折扣好;水肿患者应注意及时观察手腕带松紧度,发现 不适及时更换;对腕带过敏患者可将腕带系于上衣第二个纽扣处。 • 4、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摘取腕带;如遇转院、腕带不慎丢失或破损者, 须按此规范重新予以佩戴腕带。 • 5、不得将腕带借予他人使用。 • 6、患者出院时责任护士负责摘取患者腕带并销毁。 •
住院患者身 份识别
特殊患者身 份识别
关键流程患 者身份识别
门诊患者身份识别
(一)门诊患者来院就诊患者应提供本人真实的身份信息,门诊挂号人员按患 者提供的身份证信息作为患者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凭据。 (二)门诊患者应同时使用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三)急诊科急诊、急救及留观患者、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患者须佩戴腕 带。腕带应字迹清晰,须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抢救床号等信息。 腕带须两人核对后佩戴。医务人员在实施诊疗、护理活动前,应同时使用患者 的姓名、性别、年龄、抢救床号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当使用以上信息仍有
患者身份识别 与 腕带标识制度
骨科
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 用姓名、年龄两项核对患者身份,确保对正确的患者 实施正确的操作。
评审标准实施细则核心条款 3.1.2.1
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重点是重症 监护病房、新生儿(室),手术室、急诊室等部门, 以及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的患者等。
• 2 、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 (或家属)沟通,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 3、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之间)中均 有对患者准确性识别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 4、各项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标本采集、给药、输 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送检或手术前等各类诊疗活动 时辨识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 5、鼓励患者参与身份识别查对,提高身份识别正确性。 • 6、护理部落实督导,并有记录。
住院患者身份识别
(一)住院患者应持有效证件(身份证、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户口薄)提供真实的身 份信息,由住院处工作人员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等信息。护士 根据患者提供的身份信息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二)每位住院患者到达病区时,护士应该对住院单上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 身份证等信息再次审核,无误后填写和佩戴患者身份识别腕带。 (三)住院患者应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手腕带作为患者身份识别标识且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腕带应用程序
评估患者 → 在腕带上注明患者所在病区、床号、姓名、住院号
或就诊卡号、性别、年龄、诊断等→双方核对患者信息无误 → 戴
于皮肤完整、血运良好的手腕部 → 做操作时 → 携带患者信息 → 到床边核对腕带 → 无误后执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