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为孩子解读儒林外史

为孩子解读儒林外史

为孩子解读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

这部小说一方面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的吏治、科举制度和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它也赞美了少数人物对人性坚守的美好品质。

小说运用纯熟的白话文,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讽刺手法高超,因此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儒林外史》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性和社会现实。

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孩子们可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以及如何正确对待名利和权势。

同时,阅读这部小说也可以帮助孩子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技巧。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儒林外史》,家长可以在孩子阅读前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例如清朝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和官场文化等。

此外,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观点,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书中的主题和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孩子们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文学技巧,例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等,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对于孩子来说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孩子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儒林外史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

儒林外史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

儒林外史中华文化的深层意义《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通过描写儒林内外的种种事故和冤情,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不公。

然而,除了表面上的故事情节,这部小说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深层意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智慧。

首先,在《儒林外史》中,儒学被描绘得相当丰富和复杂。

主人公方鼎初登场即自称是儒者,他追求科举功名,同时也深信儒学的道德和价值观。

作者通过描写方鼎和其他儒者的言行,展现了当时儒学在中国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儒学注重道德修养、以人为本,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对儒学思想进行了生动的阐述,使读者深入了解到儒家伦理观念对社会生活的指导作用。

其次,《儒林外史》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人情世故的关注。

小说中,作者通过描写儒林内外的人物关系和社交场合,生动地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复杂心理。

不同角色之间的社交策略、人情世故的应对以及权谋斗争等等,都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于人际交往的独特认识和注重。

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写人物的表面行为,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揭示出人情世故的本质,传达了中国古代学者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和教诲。

此外,在《儒林外史》中,对于家庭和婚姻的思考与展现也十分深刻。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陷入了家庭矛盾和婚姻纠葛中,展现了家庭关系的种种问题。

通过这些情节,作者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家庭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婚姻观念的反思。

小说一方面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家庭纠纷的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也传达了对于家庭和婚姻道德的思考与呼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儒林外史》中所展现的江南文化氛围。

小说发生的背景是江南地区,将当地的景色、人文风俗、民间传统等等都融入到了故事之中。

通过对于江南文化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韵味。

作品中细腻的描绘和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使得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地域特色,也表达了作者对于江南文化的热爱和推崇。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小说,不仅仅是一本揭露社会弊端和人性丑恶的作品,更是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意义。

有关《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

有关《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

有关《儒林外史》个人读后感《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儒林”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社会中儒林士子的生活、群体面貌以及人性的善恶两面。

该书刻画细腻,语言优美,让人不禁沉迷其中。

感悟人性与社会这部小说着重探讨人性与社会,揭示人性的善恶两面。

小说中通过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事情情节,生动刻画了贪婪、爱慕虚荣、奉承、骄纵等人性弱点,以及清高、坚持信仰等人性美好品质。

作者以生动活泼、充满讽刺意味的笔触,将年代古老的儒林社会生动地呈现出来。

通过揭示儒林士子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互相之间的真实关系,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社会及其脆弱性。

小说中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似乎预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社会的变幻无常。

无论是何炅的贻笑大方,还是卜学礼的慧眼识人,都在暗示一件事情:只有了解世界本质才能在岁月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

这让我意识到,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不论是生活在古代还是今天,人性的弱点和美好品质都是相通的。

只有深入了解社会才能把握人性在其中的意义和尺度。

不要忘记自己和信仰,才能在误差漂浮的生命中倚住根基。

收获知识和启迪通过《儒林外史》的阅读,我还能够收获丰富的文字知识和文化启迪。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丰富多样、经典美丽的比喻语言,使作品细腻而深刻。

其中,批判现实和讽刺社会的手法尤其值得我们的注意,也是我们眼下需要反思的核心话题。

此外,小说中还弥漫着儒家思想的气息,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解读和批判,具有启发意义。

在一些关键场合,作者借用儒家语言,大肆开展反动言论和反儒斗争。

这让我们不能不重新认识儒家思想,从而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披上更加稳健的衣裳。

个人评价总的来说,我认为,《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象征意义,以及儒家文化释义的深刻启示。

作为一部曾广为流传的文化经典,这本书追求真实、生动的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启发我们对社会命运的反思和探讨。

儒林外史 简介

儒林外史 简介

儒林外史简介《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

该小说以清代康熙年间的儒林为背景,描写了一群士人的生活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邵雍的士人,他是一个具有儒家思想的人物,一生坚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在小说中,邵雍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仰,最终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儒者。

除了邵雍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士人,他们有的忠诚正直,有的卑鄙无耻,有的聪明机智,有的愚蠢无知,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生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让人读之不忘。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邵雍在科举考试中被陷害的情节,这一情节揭示了当时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一些不肖士人的卑鄙行径,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另外,小说中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社会问题,如官场腐败、民间风俗、家庭关系等,这些问题的描写都非常细腻入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情节和人物形象外,小说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作者吴敬梓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化人,他在小说中借助邵雍等人的言行,阐述了自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赋予了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诗词和典故,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所在,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文化启示和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具有艺术上的魅力,更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矛盾,对后世的启示和警醒也非常重要。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提供指引和帮助。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

_儒林外史_的讽刺艺术及其意义《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之一、以描写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举考试为背景,讽刺儒家文化的荒谬与封建社会的腐败。

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讽刺儒家文化。

小说通过主要人物秀才父子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儒家文化的虚伪、假大空和虚无缥缈。

小说中,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拜师讲究官运,这种人云亦云、追求虚荣的行为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功名利禄的过分强调,暗示了虚伪的儒家精神。

同时,小说通过描写科举考试中的陈述文的空洞与虚妄,批判了官僚文化中所主张的空洞、形式主义的虚无缥缈,讽刺了科举制度对于真才实学的无视与削弱。

其次,讽刺官僚体制。

小说中以主人公秀才父子的遭遇为线索,描述了乡试、会试和殿试的全过程,揭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拜爷吃爷、狼狗相咬等现象。

秀才父子为了取得功名,不择手段地向上投降,屈从于权贵势力,暗示了官僚体制中的腐败与丑陋。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讽刺了官僚体制中相互攀附与利用的关系,通过让读者对这些人物的嘲讽与鄙视,间接地嘲讽了整个官僚体制。

再次,讽刺社会道德沦丧。

小说通过描述秀才父子追求功名利禄、追求虚荣和阿谀奉承等行为,表现了封建社会中道德沦丧的现象。

秀才父子不顾个人的道德底线和良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这种道德沦丧的行为在整个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讽刺。

通过对个人道德底线的突破,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道德观念的扭曲与腐化,也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假大空与虚伪,呼唤了新文化的崛起与发展。

其次,它对官僚体制和科举制度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中权力寻租、腐败现象的丑恶,为后来的提供了借鉴。

再次,它对道德的讽刺与警示,提醒人们重视个人道德底线,促进社会的道德进步。

最后,它还对人生的无奈和社会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刻思考,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秩序的反思和探索。

儒林外史中的文化传承

儒林外史中的文化传承

儒林外史中的文化传承《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清代儒士生活的讽刺小说,虽然讽刺的是清代儒士,但是却透露出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关注。

小说中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更在于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对儒家文化的批判《儒林外史》通过对清代士人的描写,批判了许多现象,其中之一便是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小说中的儒士们自命清高,却在一些小事上显露出自私自利的本性。

例如,章太炎在小说中曾指责儒门所学不实用,不利国家发展。

这个批判在当时看来是极具先见之明的,在今天也依然有启发意义。

小说中对儒家文化的批判,不仅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审视。

二、对文化传承的关注在小说中,作者对士人的家庭教育也给予了关注。

例如,卜算子让他的儿子将无聊的作文名帖扔掉,切实地教导他学习经书。

这一点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也反映了在当时这样一个科举社会中,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此外,在小说中还有许多描写,体现了对文化传承的关注,例如,章太炎教导学生们学习西洋知识,这一点也许在当时看来是有争议的,但是在今天看来,这却是十分先进的,因为它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发扬。

三、对人文精神的弘扬《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同时也是一部弘扬人文精神的小说。

在小说中,士人们虽然透露出许多污浊的思想,但是也有一些人却体现出了高尚的人文精神,并一直在不断地发扬这种精神。

例如,宗人府私塾的老师们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注重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这种传统美德代表了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而在小说中,作者对这种文化进行了弘扬和传承。

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综上所述,《儒林外史》呈现出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关注。

小说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个人思想的描写,揭示了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弊端和不足,反思了传统文化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发扬和传承。

这对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摘要:一、儒林外史简介二、汇校汇评的意义三、具体内容概述四、作品的价值与影响五、总结正文:儒林外史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小说,作者吴敬梓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官场腐化和士人风气的败坏。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清朝初期社会的众生相。

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是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和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汇校汇评的意义在于对儒林外史的文字、内容、人物、主题等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

通过对小说的校勘、注释、翻译等方式,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同时,汇评部分提供了历代评论家对儒林外史的评价,让我们了解到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此外,通过对小说中的讽刺手法和寓意进行探讨,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具体内容概述方面,儒林外史以儒家知识分子为主要题材,通过对他们的遭遇、心态、言行举止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贤良正直的杜少卿、腐化堕落的周进、自私狭隘的严贡生等,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士人形象。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作者表达了对廉洁政治和道德风范的向往,同时也批判了社会的丑恶现象。

儒林外史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在于它是一部具有深刻讽刺意味的小说。

作者通过对官场腐化和士人风气的揭示,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封建社会的反思。

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儒林外史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历史和社会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是对一部文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和解读。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作者的文学才华,还能深入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儒林外史》是一部经典的小说作品,它刻画了清朝末年的士人生活,讽刺了当时的士人政治,体现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

这部小说不仅反映了当时文化的特点和矛盾,更在很多方面延续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具有重要的价值体系和文化意义。

儒家的人文思想是《儒林外史》的核心。

小说中许多故事都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例如,蒋琬、蒋士铨、钱正伦等人都是随侍老师的学生,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师生情感,并且多次互相扶持。

这种师徒情感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以德治国”的思想,强调了人际关系中应该具有的互敬互爱和奉献精神。

《儒林外史》也表现了对官僚腐败和不道德现象的深深不满。

这一点体现在小说中对道德败坏士人的批判和嘲讽上。

小说中,官僚们为了调动称职,磨洋工、收钱财无所顾忌,更有不少贪枉受贿,无道德底线,令人深感震惊和无奈。

作者用讽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督促士人们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此外,小说中愚忠、默传、夙愿等等的形象,均体现了儒教的传统的价值标准,为文化传统保留了独有文化。

例如,传统文化中的“愚忠”,是指虽然单纯但是至死不渝的忠诚,默传指人在求学的过程中不带功利性的无条件的献身,夙愿指从小对志向的无限努力争取,态度的坚决和勇气的展示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儒家传统中审美和人生价值的印迹。

就如小说中可爱的“愚忠”、“默传”、“夙愿”等形象,他们的精神无时不在鼓舞人心,成为当代文化的一种核心价值。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和价值体系,作为文化的表现,这种思想体现了人们在文化中的观念和实践的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儒林外史》不仅是一个文学经典,更是一部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实验。

无论是它所反映的生活,还是它所阐述的道德规范,都对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及其文化意义〔摘要〕《儒林外史》的讽刺是建立在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系之上的,那就是实学、道德、人性和济世实践。

这个价值体系的特点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它对于我们研究和反思传统文化具有很深刻的启发意义。

《儒林外史》是一部思想家的小说,它以丰富犀利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独树一帜。

但是,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它的批判性,而缺乏对作品的价值体系的深入剖析。

对此美国评论家亨利•韦尔斯说:……莎士比亚与吴敬梓颇为类似,两人皆较少以作者身分发言。

然而,莎氏之价值观不难判断,而吴敬梓内心是一难解之迷。

如一位西方作家对社会写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具有和吴敬梓相同的资赋,他必然会提出更为清晰的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大胆在认为,在中国文学里,没有一本书象《儒林外史》,在诠释上提出这么多的问题。

①他在这里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社会现实、社会风俗及道德问题的描绘”要建立在“清晰的价值体系”之上,二是对《儒林外史》并没有给出这个“清晰的价值体系”感到困惑。

对于前者而言,他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对社会生活的描绘也好,讽刺也好,都必须基于作者所持的某种立场和角度。

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对生活现象进行讽刺,那么他对社会现实一定具有居高临下洞察和理解。

所以,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体系,是我们在进一步考量《儒林外史》的思想价值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儒林外史》具有明确完整的价值体系《儒林外史》明确而完整的价值体系,可以通过对王冕及“真儒”形象的分析,清晰地显现出来。

书中描写了上百个人物,这些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事俱迄”,②基本上是单独的一个个人物小传,人物之间的顺序似乎安排得比较随意,但在开篇,却单用一个“楔子”,以十分推崇的笔调写了“辞却功名富贵”的名流王冕,这是具有深意的。

它不是简单的用来比照书中其他人物,而是提示了作品的价值体系结构。

当然,在没有仔细阅读全书、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前,单单从“楔子”中的文字本身,这个价值体系结构是不容易被发现和解读的。

因为王冕故事所取素材无非日常生活片断,如事亲、放牛学画、交游、推辞出山等事。

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对整部书而言,其实无一闲笔,它在提示作品价值体系的如下几个构成部分:其一,实学。

即真学问。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

后文的“真儒”身上也具有相同特点,如杜少卿著“诗说”、庄尚志注《易》,虞博士首选的学问是诗文;泰伯祠大祭,提倡的是具有实际教化意义的礼乐,等等。

这些都属于“实学”,无疑有别于科举时文及空洞的天理人欲之说。

以此为价值标准,对应的就是对周进、范进、王慧、高翰林等一班科举中人的伪学问、伪道德的讽刺,深层次上分析,则是对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的明确否定。

其二,真道德。

王冕身上体现的道德是“孝”。

“孝”既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同时也是人类基本、最朴素的情感体现。

作品写王冕对母亲的拳拳之心,与秦老真诚无欺的朴实情感,看上去是很普通的人之常情,但自然率真,这在书中“真儒”身上同样有所体现:杜少卿和庄尚志、虞育德等人都十分重“孝”,杜少卿对父辈仆人俸养有加,而虞育德曾助人葬父,帮助别人时直言自己还要留一点银子用,这种坦诚与率真的基础上的真道德,就是后文对人而无极、百般机变、唯名是取的一班“名士”进行讽刺的参照标准。

其三,真性情。

文中写了王冕不慕权势、不图富贵,并且甚至为了躲避与县令交往而远走他乡;日常行为也异于时俗:“……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著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哼着歌曲,在乡村的镇上,以及湖边,到处顽耍,惹得乡下的孩子们三五成群的跟着他笑,他倒也不在意下”。

这种看似怪诞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功名富贵”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超脱,对古代人文神的追寻与坚守。

自然方面性情则体现为对美好的景色的感受和热爱。

《儒林外史》很少进行细致的景色描写,“楔子”里描写的七泖湖雨后景色,显然是在隐喻王冕至纯的性情世界。

书中的“真儒”们也是一样,庄尚志隐居而不避世,杜少卿夫妇游山,散财施舍,这种洒脱与超越,就是作者所推崇“真性情”。

它使人在那种僵化与没落的文化环境里保侍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与此为出发点,对应的就是对书马二先生、王玉辉等一班失却性情的迂儒的讽刺。

其四、尚实践,疾虚妄。

一个读书人各方面的价值体现,用王冕的话概括就是“文行出处”。

其中“文”、“行”与“处”都在书中用“真儒”们的行为给出了形象化阐释。

关于“出”,作者借用杜少卿之口说“正因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可不出去的好”。

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出”的成功的人,做的多是“虚应故事”,真正按照儒家理念去做有用的事业,反而行不通,后来庄尚志应征的遭遇、萧云仙文治武功的挫败则是验证。

所以在“出”的方面,王冕也好,“真儒”们也好,都没能给出一个行为范式。

然而“真儒”毕竟是“儒”而不是“道”,不能无为,于是他们提倡‘礼乐兵农”,自发组织泰伯祠大祭,以期“助一助教教化人心”。

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出”,只不过是不为朝廷而“出”,而是自己去践行治世理念。

尽管凭这些“真儒”的个人努力未能挽救世风国运,但有了这个行动描写,作品的价值体系才更加完整。

这样,《儒林外史》的价值体系就基本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可以发现,这个价值体系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反伪尚真,弃虚返实。

有了这个价值基点,作品对各色人物的评判与讽刺才高人一等,入木三分。

二、《儒林外史》价值体系的文化意义其一,小说的价值体系中,首先主张“辞却功名富贵”,提倡尚真尚实的人生理想,实际上可以看作为当时的一种思想启蒙。

在我国封建社会,“功名”和“富贵”之所以并列在一起,因它们之间有着必然联系。

“功名”是功绩及相应的荣誉,富贵则是它带来的相应的物质利益。

我国封建社会是生产方式单一的农业社会,财富又主要掌握在统治者手里,建功立业、博取功名自然就成为人们跻身上层社会、获得物质财富的主要途径。

因而“功名富贵”也就成为封建社会传统价值取向。

在历史上,“功名”的内涵虽没有人过明确过,但大致说来,无外乎“文治”与“武功”两方面。

然而进入科举时代后特别是明清以后,“功名”意义逐渐发生了演变:由原来的文武实绩变成了科甲及第,获取官位。

《儒林外史》中的功名即是此义。

就科举制度本身来讲,它无疑是当时一种较为先进的人才先拔制度,但当它服务于一种没落的文化体制时,所起的作用就恰恰相反了。

由于以“代圣人立言”、僵化空洞的说教为考试内容,以机械的八股为规定程式,科举所得人才,多空疏无学,实无一用,于是科举考试仅仅成了读书人的“一条荣身之路”,“功名”脱离了对社会的实际贡献,演变为一种单纯的谋取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手段,然而,由于文化惯性和统治者的价值导向,知识分子大体上一如既往地认同、追逐“功名富贵”这一传统价值观念,尽管它已虚无化、病态化。

如马二先生谈举业: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须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言行扬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到了宋朝又好了,用的都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

到本朝用文章取士,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

何也?就是日日讲那“言寡尤、行寡悔”,哪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十三回)马二先生在书中是一个一心向学、品质尚优的儒者,只是本末倒置的价值观念,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迂儒”。

即便如此,当他以“优行”被“题保进京”时,施御史还评论他说“这些异路功名,弄来弄去始终有限,有操守的到底要从科甲出身”。

“操守”和“优行”竟然发生了对立,这是非常发人深思的:当一种价值追求被虚无化、病态化之后,它最终带来的后果,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书中获取“功名”最成功的高翰林就把“敦孝悌、劝农桑”的治世实践称为“教养题目文章里的藻”,与功名无关。

科举之名如此,其他各种名士之“名”仿而效之,由迂而虚,虚而黠,整部书所抨击的种种虚妄现象,根源尽在于此。

其结果便是人才凋零、世风日下、国运渐衰。

书中最后的市井四奇人,已不属于文化阶层,表明作者对主流社会已经绝望了。

所以,作品的价值体系中对人之真学问、真性情及“礼乐兵农”的社会实践设想,无疑是那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启蒙声音。

因此把《儒林外史》定义为“思想家的小说”,是最恰当不过了。

其二、小说价值体系中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学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具有跨时代的启发意义。

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只有真,才有善和美。

当中国的封建社会行将没落时,假丑恶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们都披着貌似合理的外衣。

这是,寻求真善美需要具有理性智慧和历史自觉精神。

在一点,在《儒林外史》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它提出反伪尚真,弃虚返实的价值体系,立足于那个时代,但同时又超越了那个时代,体现了中国文学中可贵的理性精神文化超越意识,是生活在十八世纪的吴敬梓留给我们的一份无比珍贵的精神遗产。

中华民族较早跨入文明门槛,在世界上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东方文明,证明她在世界诸多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智慧和能力。

然而,文明历史又使它背上了深重的包袱,使她在最近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举步维艰。

她的复兴过程,实际上就是超越自己,超越历史的过程。

近百年来,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运动,从推翻帝制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前进的每一步,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超越。

当代社会,这种超越仍在进行:从建国初期的“自力更生”到改革开放,从“一句顶一万句”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实事求是”的提倡,等等,科学和理性的力量正越来越多地为我们民族所拥有,它必将为我们的民族提供巨大的创造力,从而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其改变也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因为“文化是长时期塑造成的人生设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为什么人总是反对变化,包括对自己有利的变化”。

③人的素质、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超越比社会制度的更替要艰难得多。

李大钊曾说过:“中国人有一种遗传性,就是应考的遗传性。

什么运动,什么文学,什么制度,什么事业,都带着些应考的性质。

就是应合当时主考的意旨,说些不是发自本心的话,甚至把时代思潮、文化运动,社会心理、都当作主考一样,所说的话,所做的文,都当作揣摩主考的一种墨卷,与他的实际生活不生关系。

是什么残酷的制度,把我们的民族弄成这样的不自然。

”④这句话是针对几百年来科举制度的弊端的一个深刻全面概括,同时也证明了《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有跨时代的文化反思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