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转移的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

肺癌的转移途径肺癌是指肺部组织内恶性肿瘤的生长,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肺癌的转移是指癌细胞从原发肿瘤部位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蔓延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肺癌的转移途径对于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肺癌的转移途径进行详细介绍。
1. 淋巴转移途径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系统侵入淋巴结,形成淋巴结转移。
肺部与气管、支气管、肺门淋巴结等淋巴结相邻,因此肺癌通过淋巴转移的途径比较多。
分为纵隔淋巴结和颈部淋巴结转移。
纵隔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淋巴道,而颈部淋巴结转移则会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
淋巴转移在肺癌的早期就可能发生,一旦淋巴结转移,病情通常属于晚期。
淋巴结转移的早期发现对于肺癌的治疗非常重要。
2. 血行转移途径肺癌的血行转移主要通过肺静脉系统进入全身循环,最终到达其他器官。
肺癌最常见的血行转移部位包括肝脏、骨骼、脑部和肾上腺等。
肺癌转移到肝脏的比率最高,而血行转移到骨骼也较为常见。
一旦肺癌发生血行转移,病情往往处于晚期,治疗难度也会加大。
预防和及早发现血行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3. 直接蔓延途径肺癌还可能通过直接蔓延的途径转移到周围组织和器官。
肺癌位于肺胸膜表面时,肿瘤细胞可以直接侵入胸腔壁、心脏、纵隔等部位;而位于肺门的肺癌可以直接侵犯心脏或大血管。
肺癌还有可能直接侵袭邻近的肺叶、肋骨、食管等结构。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及早发现并干预肺癌的直接蔓延非常重要。
4. 胸腔转移途径肺癌的胸腔转移通常是指肺内肿瘤直接扩张侵犯到胸膜腔,形成脊柱、肋骨和胸膜的转移灶。
肺癌胸腔转移通常会导致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腔炎症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肺癌患者来说,胸腔转移会使病情加重,治疗和护理上也需要更加细致的关注。
5. 其他途径除了上述几种途径外,肺癌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进行转移。
淋巴管外蔓延、肺内肿瘤向周围淋巴结蔓延、支气管内下方蔓延等。
这些途径的转移对于肺癌的治疗和预后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肺癌的转移途径,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预防和干预呢?对于肺癌的高发人群,尤其是吸烟者和职业暴露者,应该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肺癌病灶。
2014年护理资格知识: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1.下列哪项不是肺癌的主要转移途径: ( D )A.直接扩散B.淋巴转移C.血行转移D.种植2.导致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 C )A.软产道裂伤B.凝血功能障碍C.子宫收缩乏力D.胎盘因素3.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的健康教育内容不包括: ( B ) A.禁止病人转向手术侧取物B.禁止使用足底静脉泵或弹力袜C.禁止二郎腿动作D.避免坐凳过低4.重型肝炎的分型,不包括下列哪项: ( )A.急性重型肝炎B.亚急性重型肝炎C.慢性重型肝炎D.肝炎肝硬化5.下列哪一动脉为最常用的摸脉点 ( C )A.颞浅动脉B.眩动脉C.桡动脉D.股动脉E.足背动脉6.同侧脑神经麻痹及对侧偏瘫为 ( B )A.单瘫B.交叉瘫C.截瘫D.偏瘫E.脑瘫7.下列哪类患者应首先进行处理 ( C )A.休克B.尿道断裂C.开放性气胸D.头皮撕脱伤E.开放性骨折8.食管第二狭窄的位置相当于 ( D )A.第1~2胸椎之间高度B.第2~3胸椎之间高度C.第3~4胸椎之间高度D.第4~5胸椎之间高度E.第5~6胸椎之间高度9.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指的是 ( E )A.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中有较多的血栓形成B.全身小动脉内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C.全身小静脉内有广泛的血栓形成D.小动脉和小静脉内均有广泛性的血栓形成E.微循环内有广泛的微血栓形成10.由护士书写的文件不包括 ( C )A.体温单B.医嘱记录单C.医嘱本D.病室交班报告E.护理记录单11.常用的机械通气模式不包括: ( A )A.高频通气(HFV)B.间歇正压通气(IPPV)C.辅助控制通气(A/C)D.压力支持通气(PSV)12.牙本质过敏的疼痛特点为 ( C )A.自发性疼痛B.烧灼样疼痛C.激惹性疼痛D.刺激除去后疼痛仍不消失E.持续性疼痛13.肾损伤患者绝对卧床时间为 ( E )A.2周B.尿液转清后C.1个月D.2个月E.尿液转清后继续休息2周14.细菌性痢疾通常属于 ( A )A.纤维索性炎症B.化脓性炎症C.卡他性炎症D.浆液性炎症E.出血性炎症15.下列水、电解质紊乱中最容易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是 ( B ) 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低钾血症16.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方法,下列哪项不正确 ( D )A.选用2mL干燥注射器B.先抽少许经过稀释的肝素充盈针筒C.在严格无菌操作下抽动脉鞋2mL左右D.拔出针头后立即送检E.抽血后立即用软木塞封闭针头17.腹腔内空腔脏器破裂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不正确 ( B ) A.创伤性休克B.急性腹膜炎C.急性肠梗阻D.急性内出血E.膈下游离气体18.肾性水肿首先出现的部位是 ( D )A.上肢B.下肢C.腹腔D.眼睑E.下垂部位19.不符合皮肤病外用药剂型选择原则的是 ( C )A.急性炎症性皮损,仅有潮红、斑丘疹而无糜烂,选用粉剂或振荡剂B.有水疱选用湿敷C.糜烂、渗出时选用软膏D.亚急性炎症性皮损可选用油剂、糊剂或乳剂E.慢性炎症性皮损选用软膏、糊剂或硬膏20.胎儿身体纵轴与母体身体纵轴之间的关系称为: ( A )A.胎产式B.胎先露C.胎方位D.骨盆轴21.无机盐的生理功能不包括 ( E )A.构成人体组织B.维持渗透压C.维持肌肉兴奋性D.构成生物活性物质E.提供必需氨基酸22.抢救溺水时,患者的体位应是 ( D )A.平卧位B.头高脚低位C.半卧位D.俯卧位E.侧卧位23.一般来说,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为: ( A )A.手术治疗B.放射治疗C.化学治疗D.生物治疗24.血液透析时,动静脉瘘口的管理哪项是错误的 ( B )A.保持局部伤口无菌B.造瘘肢体不能过度弯曲C.严禁在造瘘侧肢体抽血、输液,但可测量血压D.造瘘肢体不能受压E.避免包扎过紧25.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3条,不包括下列哪项: ( A ) A.消化道传播B.性接触传播C.血液传播D.母婴传播26.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的方法称为 ( E )A.防腐B.无菌C.消毒D.无菌操作E.灭菌27.急性白血病病人主要治疗手段一般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D ) A.一般治疗B.化学治疗C.造血干细胞移植D.放疗。
肺腺癌颈椎转移的原理是

肺腺癌颈椎转移的原理是肺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和直接扩散等方式转移到其他部位。
当肺腺癌转移到颈椎时,其转移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
首先,颈椎附近的淋巴结是颈部肺癌转移的常见部位。
淋巴系统是人体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清除和运输体内的废物以及免疫细胞。
当肺腺癌恶性细胞进入淋巴系统后,它们可以通过淋巴管道传播到颈椎周围的淋巴结。
淋巴结中的恶性细胞可以继续生长和扩散到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导致肺腺癌在颈椎局部的转移。
其次,血液循环也是肺腺癌转移到颈椎的途径之一。
当肺腺癌细胞侵入血管系统时,它们可以通过血液流动进入颈椎附近的血管。
一旦到达颈椎部位,这些恶性细胞可以通过血管壁附近组织的血管生成及侵袭生长,形成转移灶。
血液循环转移是肺腺癌扩散到远隔部位最常见的途径之一。
此外,肺腺癌还可以通过直接扩散的方式转移到颈椎。
在肺腺癌晚期,肿瘤可以通过肺部组织间的侵袭生长直接蔓延到颈椎附近的组织和器官。
这种直接扩散方式主要是由于癌细胞破坏了周围组织的结构,使得恶性细胞能够穿过并侵袭邻近的结构,最终导致颈椎部位的转移。
在颈椎转移的过程中,肺腺癌细胞可能通过多种途径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其侵袭和转移能力的提高。
一方面,肺腺癌细胞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细胞粘附和运动能力等生物学特性,增强其对周围组织和血管的侵袭能力。
另一方面,肺腺癌细胞也可能通过与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如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相互作用,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及促进新的血管生成和生长,从而为其转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
总之,肺腺癌转移到颈椎的原理主要涉及淋巴系统、血液循环和直接扩散。
淋巴转移通过侵袭淋巴系统,血行转移通过侵袭血管系统,直接扩散通过破坏周围组织的结构来实现。
这些转移机制可能与肺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相互作用等因素紧密相关。
了解肺腺癌颈椎转移的原理有助于指导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肺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肺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肺癌是一种常见且具有很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其复发和转移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
了解肺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对于预防和治疗肺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肺癌复发和转移的相关因素,提供一些建议来降低这些风险。
一、复发和转移的定义肺癌的复发是指原发肿瘤在治疗后重新出现的情况。
复发可能在术后的数月或数年内发生。
而转移是指肺癌细胞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转移灶。
二、肺癌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因素1. 早期诊断:早期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是预防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
早期诊断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 肿瘤类型:不同类型的肺癌具有不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
例如,小细胞肺癌往往更容易向其他部位转移。
3.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肺癌复发和转移的重要途径。
如果肺癌已经扩散到淋巴结,复发和转移的风险会增加。
4. 肿瘤分期:肺癌的分期是预测复发和转移风险的关键指标。
晚期肺癌(Ⅲ期和Ⅳ期)的复发和转移风险明显高于早期肺癌。
5. 基因变异:某些基因变异与肺癌的复发和转移有关。
例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变异与转移风险增加相关。
6. 吸烟:吸烟是导致肺癌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
吸烟不仅增加初次发生肺癌的风险,还会增加其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三、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的方法1. 早期筛查与检测: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和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病变,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2. 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肺癌患者,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手术能够彻底清除恶性组织,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3. 化疗和放疗:针对肺癌的初治患者,辅助化疗和放疗可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4. 靶向治疗:对于存在特定基因变异的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可以有效地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5. 戒烟:对于吸烟者,戒烟是减少复发和转移风险的首要措施。
戒烟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肺部组织的损伤。
6.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度运动、均衡饮食、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中等,都可以有助于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
肺癌转移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的

肺癌转移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的
肺癌是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病种,癌症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好的预防,发病率还是很低。
肺癌转移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的?下面是北京解放军第261医院的专家介绍,如下
血行转移:肺癌的转移途径有多少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癌细胞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后,可转移到体内任何部位,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脑、肺、骨酷系统、肾上腺、肾和胰。
支气管内播散:肺泡细胞癌病例,细支气管和肺泡壁上的癌细胞很容易脱落;癌细胞可以经支气管管道扩散到邻近的肺组织中,形成新的癌灶。
淋巴转移:肺的淋巴引流有一定的规律右肺上叶流向右肺门及右上纵隔淋巴结。
肺癌的转移途径有多少右肺中叶流向中、下叶汇总区淋巴结,隆突下及右上纵隔淋巴结。
左肺下叶淋巴流向上下叶汇总区,隆突下以及跨越纵隔到右上纵隔淋巴结。
直接扩散:癌肿不断增长,可阻塞支气管管腔,同时还向支气管外的肺组织内扩展。
靠近肺外围的肿瘤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胸膜和胸壁,中央型或靠近纵隔的肿瘤更可侵犯其他器官。
肺癌是什么病?肺癌一般指的是肺实质部的癌症,通常不包含其他肋膜起源的中胚层肿瘤,或者其他恶性肿瘤如类癌、恶性淋巴瘤,或是转移自其他来源的肿瘤。
针对肿瘤来说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放疗、化疗、药物,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还有很大的后期副作用。
所以能不用就不用。
但是不用这些方法治疗肺癌难道等死吗?北京解放军第261医院的专家介绍,本院治疗肿瘤的方法采用的是EAAL细胞免疫疗法,是目前最好的肿瘤治疗的一种方式。
EAAL细胞免疫疗法应用细胞的优势能有效的杀伤和清楚肿瘤,让健康走向患者。
肺鳞癌转移的原理

肺鳞癌转移的原理肺鳞癌转移是指肺鳞癌细胞从原发灶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的过程。
它是一种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
肺鳞癌转移的原理复杂多样,涉及到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个层面的机制。
首先,肺鳞癌细胞转移的过程可以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信号通路来解释。
在原发灶内,肺鳞癌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侵袭和转移的方式形成转移瘤。
在肺鳞癌细胞侵袭过程中,细胞会通过改变细胞外基质的结构和功能来破坏组织的完整性,进而通过血管或淋巴途径进入血液或淋巴循环系统。
转移的过程受到许多信号通路的调控,例如细胞黏附分子、细胞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等。
其次,肺鳞癌细胞转移的过程还受到全身因素的影响。
例如,肿瘤微环境中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可能对肺鳞癌细胞的转移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可以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而免疫反应则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此外,体内的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状态也与肺鳞癌细胞的转移相关。
第三,肺鳞癌细胞本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其转移的能力。
肺鳞癌细胞具有一系列的生物学特征,例如增殖能力、侵袭能力、抗凋亡能力等。
这些特性的变化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调控因子异常等机制来产生。
这些改变可以使肺鳞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抵抗抗肿瘤药物的治疗,从而促进转移的发生和发展。
最后,血管新生也是肺鳞癌转移的关键过程之一。
肿瘤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而血管新生可以为肿瘤提供这些必要的物质。
肺鳞癌细胞可以通过分泌血管生成因子等物质来诱导周围血管的生成。
这样一来,在肿瘤周围形成的新生血管网可以将肺鳞癌细胞带到远隔器官,从而导致转移。
总的来说,肺鳞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层面的机制。
其中,细胞间相互作用、信号通路、全身因素、肿瘤特性和血管新生等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和调控肺鳞癌细胞的转移。
对肺鳞癌转移机制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肺鳞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肺癌的淋巴清扫范围

肺癌治疗过程中,淋巴结转移情况是选择治疗方案和手术淋巴清扫范围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是因为,在肺癌的转移方式中,淋巴结转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转移途径,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一般先近后远,即先转移到肺段及叶支气管淋巴结,再向肺门及隆突下淋巴结,以后是纵隔淋巴结及气管旁淋巴结,最后是锁骨上及须部淋巴结,当然也可能出现跳跃性转移。
在肺癌TNM分期中,N就代表了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具体代表的意义如下: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转移至同侧支气管旁淋巴结或同侧肺门淋巴家,和肺内淋巴结,包括原发肿瘤直接侵犯;
N2,转移至同侧纵隔或隆突下淋巴结;
N3,转移至对侧纵隔、对策肺门淋巴结、同侧或对侧斜角肌或锁骨上淋巴结。
所以肺癌切除手术一般也包含了淋巴清扫术,清扫淋巴结的主要目的,一是防止肺癌淋巴结转移,清除转移的淋巴结,手术更彻底,二是将淋巴结送病理检查,以证实是否有转移。
对于估计预后、确定术后进一步治疗的方式很有意义。
肺癌手术中淋巴结的清扫范围要尽量与淋巴结转移的范围一致,在手术前,要根据胸部CT判断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一般大于1cm的淋巴结为转移,但这不一定准确,而PET-CT能发现直接大于
4mm的淋巴结转移。
肺癌细胞的分化与转移机制

肺癌细胞的分化与转移机制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生发展与肺部细胞的分化与转移机制密切相关。
肺癌细胞的分化与转移机制是目前肺癌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分化和转移两个方面介绍肺癌细胞的特征和机制。
一、肺癌细胞的分化细胞分化是细胞从干细胞向特定细胞类型方向变化的过程。
在正常细胞中,细胞分化是受严格调控的,而肿瘤细胞则失去了这种调控,呈现出良性或恶性的不同特征。
肺癌细胞的分化状态通常是越低越恶性。
1.1 肺癌原始干细胞肺癌原始干细胞是未分化的肺癌干细胞,它具有未分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特征。
它们可以通过不同的分化途径形成多种肺癌细胞类型,从而导致肺癌的异质性。
1.2 肺泡细胞分化肺泡细胞是表面活性物质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的前体,它们是肺部主要功能细胞。
在肺癌发生过程中,肺泡细胞由于某些原因出现了分化异常,从而导致肺癌细胞的发生。
1.3 支气管上皮细胞分化支气管上皮细胞是上皮细胞的主要类型,也是肺癌最常见的起源细胞之一。
在肺癌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了分化异常,从而导致肺癌细胞的形成。
二、肺癌细胞的转移机制肺癌的恶性程度不仅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还和细胞的转移能力有关。
肺癌的转移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灶向远处器官的转移和肿瘤细胞在远处器官生长扩散。
2.1 血管转移肺癌细胞可以通过血管转移向其他器官扩散生长。
肺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分子是血管转移的一个关键因素。
而肺癌细胞的表面受体如CD44和CD133等也与血管转移密切相关。
2.2 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肺癌细胞依靠淋巴组织、淋巴管向远处器官扩散和生长。
一些研究表明,肺癌细胞与淋巴节皮质和髓质的亚群表面分子有关,例如CD44、CD49d和CD44v6等。
2.3 转移抑制剂近年来,关于肺癌细胞的转移机制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一些研究发现,某些药物和化合物可以通过阻止肺癌细胞的转移来达到抑制肺癌转移的效果。
例如泛素受体饲养因子L1通过mTOR通路调节,可以抑制肺癌细胞的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转移的途径一、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常见的扩散途径。
癌细胞经支气管和肺血管周围的淋巴管,先侵入邻近的肺段或肺叶支气管周围的淋巴结,然后根据肺癌所在部位,到达肺门或气管隆凸下淋巴结,再侵入纵隔和气管旁淋巴结,最后累及锁骨上前斜角肌淋巴结。
纵隔和气管旁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一般发生在同侧,也可以在对侧,即所谓穿插转移。
也可向腋下、或上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二、局部直接蔓延:癌组织沿支气管及肺泡孔向同侧附近或对侧肺直接蔓延,以肺泡细胞癌多见。
也可向四周,如纵隔、心包、横膈、胸膜和肺侵犯,时常由近向远处扩散,以肺鳞癌、腺癌多见。
三、血行转移:血行转移是肺癌的晚期表现。
小细胞癌和腺癌的血行转移较鳞癌更常见。
通常癌细胞直接侵入肺静脉,然后经左心随大循环血流而转移到全身各处器官,常见的有肝、骨骼、脑、肾上腺等。
也可通过血行发生肺内转移。
四、局部种植:常见于手术切口处或胸腔穿刺针孔处。
肺癌转移的防治肺部由于淋巴组织分布广泛,血流运行丰富,因此肺癌病人更容易在早期就发生远处病灶转移,甚至有很多病人是由于发现了与远处转移有关的病症,才去就医并确诊为肺癌的,这确实给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
而不少经过了详细检查,被确认尚未发生远处转移的肺癌患者,可能在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几个月或一两年后,会发生远处转移。
其实这些转移病灶早已存在,只是手术之前很小,经过一段时间,它们渐渐长大,才能被影像学或临床检查发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即使是原来非常微小的转移灶,随着癌细胞继续增殖,病灶日益开展,同样可致人死命。
针对这局部病人,应考虑手术切除肺癌病灶后,再给予全身的综合疗,以求早期控制。
由于肺癌的转移速度非常迅速,因此那些早期首先发现有肺部原发病灶的患者,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后,就必须立即做骨扫描、脑CT或磁共振检查是否有远处病灶的转移。
就算没有,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的情况随时到门诊进展复查,以期将远处病灶转移的可能降到最低。
对于肺癌的病人,专家告诫说第一要尽量放宽心态,第二在中医中药治疗期间要加强体育锻炼,第三饮食要清淡,根据病情来调整饮食构造,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要根据病情调整好自己的饮食起居。
中医中药治疗肺癌转移一、与手术、放化疗配合治疗肺癌转移。
手术、放化疗是治疗肺癌转移的常规手段。
在这一个治疗过程中如能配合中医中药进展治疗,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与手术配合。
中医中药可以改善肺癌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症,消除或根本消除不适感,可以抑制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可以防止手术后毒副作用的出现。
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手术的成功机率。
2、与放、化疗配合。
没有经过手术的肺癌转移患者,可以采取适当的化疗。
化疗时也要与中医中药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主要以扶正为主,可以起到解毒增效、保护造血功能、改善肾功能、增加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加疗效的作用。
在化疗完毕以后,很可能出现复发。
所以,在化疗完毕以后还要以扶正解毒、扶正祛邪的中药进展调理,特别是病情越来越好转的时候,扶正祛邪药物要坚持服用。
以便使患者到达阴阳平衡的状态。
二、中医中药治疗肺癌转移。
在抑制转移病灶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原发病灶的治疗。
中医将肺癌分成以下五型:1.脾虚痰湿型证候:咳嗽痰多,胸闷纳呆,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濡缓或濡滑。
治法:健脾除湿,温阳益气,化痰散结。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健脾化湿药,如白术15g、茯苓15g、制半夏10g、陈皮10g、薏苡仁15g、牡蛎30g、象贝母15g等。
2.气阴两虚型证候:咳嗽,无痰或少痰或泡沫痰,或痰黄难咳,痰中带血,胸痛气短,心烦失眠,口干便秘,舌质红,苔花剥或光剥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温阳清肺。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益气养阴药,如沙参30g、麦冬15g、白花蛇舌草30g、桑白皮15g、生地15g、夏枯草30g等。
如痰中带血,加仙鹤草15g,小蓟炭15g,阿胶10g(烊化)等药。
3.气滞血瘀型证候:咳嗽,痰血,气促,胸胁胀满或刺痛,大便干结,舌质有瘀斑或紫斑,苔薄黄,脉弦或涩。
治法:温阳行气,化瘀散结。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活血化瘀药,如当归15g、生地15g、桃仁10g、丹参15g、赤芍15g、枳壳10g、郁金10g、川楝子10g等。
4.热毒炽盛型证候:高热,气急,咳嗽,痰黄稠或血痰,胸痛口苦,口渴欲饮,便秘,尿短赤,舌质红,苔黄而干,脉大而数。
治法:清热泄火,解毒散肿。
方药:白虎承气汤加减。
药用:生石膏30g,知母10g,大黄10g,黄连10g,鱼腥草30g,蒲公英15g,仙鹤草15g,生瓜蒌10g,黄芩10g。
该型为肺癌的特殊类型,多为合并肺部感染导致的实热征象,其为标证,实仍为"阳虚"。
遵照"急那么治其标"之原那么,治疗宜清热泄火,解毒散肿,必要时配合静脉用药。
待病情好转后,再给予癌肿主方温阳益气随证加减。
5.气血两亏型证候:面色无华,头昏肢倦,神疲懒言,动那么自汗,气短,心悸怔忡,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舌质淡,舌体胖,苔少,脉细。
治法:益气升血,温阳滋阴。
方药:肺癌主方选加益气养血药,如当归9g、补骨脂15g、炒白术12g、鹿角片12g、大熟地20g、大砂仁30g、紫河车12g、枸杞子15g、鸡血藤20g、阿胶10g(烊冲)。
“无毒抗癌绿色疗法〞治肺癌转移效果好来自XXXX的李金平,现年43岁,平素很XX。
自2005年1月自感胸闷不适、咳嗽。
同年12月,咳嗽再起,并痰中带血,遂到当地医院做CT检查。
他做梦也没想到,右下肺发现4.5×4厘米的肿块!术后,李金平及时进展放、化疗,但并没有阻挡癌细胞的迅速扩散!肋骨和腰椎骨相断出现转移,病情日重,终致卧床不起。
妻子整天以泪洗面。
抱着一线希望,全家人四处求医。
当得知邻村王老汉身患肺癌并多处转移,但经“无毒抗癌绿色疗法〞治疗后却完全康复的消息后,便立即拨通了该疗法的创始人白希和教授的。
随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安定门中医医院。
连服白教授开的中药四个月后,病情明显好转,并下床走路。
2006年5月CT复查,原骨转移处已明显好转。
白教授认为,骨转移瘤是由于正气缺乏,五脏六腑虚损,不能濡养肾气,使肾藏精、生髓、主骨功能丧失,加之气、血、痰、湿邪结聚而发。
骨转移瘤向来被认为是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西医虽有姑息手术、局部放疗、化疗等,但迄今仍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法。
白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利用“无毒抗癌绿色疗法〞的丰硕成果,突破了肺癌骨转移这道难关。
当肺癌患者出现没有原因的头疼、呕吐、视觉障碍,以及脾气改变病症时,要警觉是肺癌细胞脑转移瘤引发的颅内高压或脑神经受损所致。
头痛是肺癌脑转移瘤的最常见病症,但头痛容易与其他病症相混淆,容易被患者忽略,因此当肺癌患者出现头痛时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
肺癌脑转移时,通常会出现的病症有以下几种:◆头痛性质多较剧烈,常在清晨发作,有时在睡眠中被痛醒,但起床轻度活动后头痛就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单侧肢体感觉异常或无力位于脑半球中部的顶叶,专管感觉,该部位肿瘤常会导致单侧肢体痛、温、震动、形体区分觉减退或消失。
◆偏瘫或踉跄步态小脑部病变更具特异性,即患者常在头痛、呕吐、视物障碍之后,出现偏瘫或踉跄的醉酒步态。
◆精神异常位于大脑前部额叶的脑瘤可破坏额叶的精神活动,引起兴奋、躁动、忧郁、压抑、遗忘、虚构等精神异常表现。
肺癌脑转移还会出现复视、阵发性黑蒙、猝倒、意识障碍、血压增高、脉搏减慢、严重者可因肿瘤压迫产生脑疝导致呼吸停顿的病症,甚至危及病员的生命。
目前临床常见的检查诊断方法主要有CT、MRI、PET-CT等,当病人出现清晨头痛时就需要做影像学检查。
肺癌脑转移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伽马刀和射波刀等〕。
手术治疗可以切除脑内可见的转移瘤;伽马刀是放射治疗通过伽马射线聚焦杀灭靶区内的肿瘤病灶,治疗后瘤体发生变性缩小到达控制肿瘤开展的效果。
开颅手术有一定的风险,伽马刀治疗是带瘤生存,病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
肺癌骨转移骨是肺癌转移的好发部位,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与部位和原发癌的病理类型有关。
腺癌骨转移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小细胞肺癌和鳞癌。
骨转移的病灶以多发为主。
其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骨、胸椎、腰椎、骨盆;腺癌以胸部及骨盆转移为主。
肺癌骨转移以腺癌为主,又常侵犯肋骨及胸椎。
其原因可能与腺癌多发生于肺的周边,易造成直接侵犯而累及肋骨及胸椎。
另外,肿瘤细胞经血液循环到达骨骼,也易在含红骨髓的躯干骨生长和繁殖,而较少在含黄骨髓的四肢长骨生长。
肺癌骨转移多为溶骨性破坏,小细胞未分化癌及少数腺癌可表现为成骨性破坏。
病人中,86%为溶骨性破坏,6.9%为成骨性破坏,6.9%为混合性破坏。
原发性肺癌并发高钙血症的发生率为26%。
癌患者的高钙血症主要并非由于骨转移所致的破骨细胞活性增大引起骨骼中钙进入细胞外液所致,可能是由肿瘤所分泌的PTHrP 等所致,与骨转移无关。
因而在伴有骨转移的肺癌患者中,高钙血症的发生率并不高。
骨转移早期一般无任何病症,骨同位素扫描可发现有病变的骨骼。
骨转移病症与肿瘤转移的部位、数量有关,如肺癌肋骨转移引起的胸痛,多表现为胸壁部位局限的、有明确压痛点的疼痛。
脊髓转移引起后背部正中或病变部位疼痛,而四肢或躯干的骨转移引起该部位的局限性疼痛。
骨转移并非威胁肺癌病员生命的直接原因,但如肿瘤转移到机体承重骨如颈椎、胸椎、腰椎等部位那么可造成瘫痪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肺癌出现骨转移患者应及时治疗。
肺癌骨转移诊断方法:1、放射性核素骨扫描(ECT)检查: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率较高,能在X线平片及CT发现骨转移之前数月检出转移灶,对于多发性肺癌骨转移诊断假阳性极少,对于单发性有一定假阳性。
2、X线检查:可作为肺癌骨转移诊断的根本检查手段,有助于检测溶骨性骨转移部位骨髓质和骨皮质破坏的程度,也可用于证实其他影像学的发现,但对于没有骨破坏的转移灶灵敏度低。
3、CT检查:CT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比X线灵敏。
能发现早期骨质破坏,一般无假阳性,但难以发现跳跃性椎体转移灶。
4、MRI检查:MRI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高度敏感。
肺癌疑有骨转移者应常规行骨显像检查,对多发性且明显放射性浓聚者判断为骨转移,而对于单发浓聚者采用X线平片或CT进一步证实,而多发性浓聚不太明显者采用MRI检查。
编辑本段治疗肺癌骨转移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化学治疗全身化学治疗在治疗肺部原发病灶的同时亦能起到控制骨转移的开展、缓解疼痛的作用,因此不仅可以止痛,而且可以杀灭癌细胞,控制其生长。
尤其是以大剂量顺铂为主的联合化学治疗方案效果较为显著。
有些病例在复查x线片时发现骨转移灶消失,新的骨皮质形成。
由于肺癌病例在出现骨转移时,体内其他脏器可能亦存在潜在的微转移灶,因此全身联合化学治疗在治疗骨转移灶的同时对其他可能存在的潜在转移灶亦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