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古代中国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到了秦代,这一制度逐渐完善和细化。

在这一制度中,建筑等级通常分为宫殿、庙宇、陵墓、园林和民居等五个等级。

首先,宫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

中国古代宫殿通常被称为“宫”,其等级从高到低分为“上宫”、“中宫”和“下宫”。

上宫是君主居住的地方,只有天子有资格居住,尊称为“上宫”。

中宫是皇后和嫔妃居住的地方,是皇帝休息和娱乐的场所。

下宫则是宫廷中文官、武官、侍从等人员居住的地方。

在建筑规模上,宫殿通常是规模最大、最宏伟的建筑,它们的建筑形式和布局都要比其他等级的建筑复杂和精美。

其次,庙宇是供奉神灵或祖先的场所,也是重要的建筑等级。

庙宇的等级和规模也有差异,但一般分为上庙、中庙和下庙。

上庙是供奉天上神灵(如天帝、太阳神等)的场所,通常是宏伟的建筑群;中庙是供奉神仙和佛教菩萨的场所;下庙则是供奉地方神灵和祖先的场所,一般规模较小。

第三,陵墓是古代中国帝王和贵族的墓葬,同样也是建筑等级中的重要部分。

陵墓的等级和规模根据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而定。

帝王的陵墓一般是规模最大、工艺最精湛的,常常建立在山岗之上,由土木工程和石雕等手艺精湛的工匠所建。

而贵族的陵墓规模较小,主要以土堆覆盖,也有一些精巧的墓葬建筑。

第四,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布置的建筑和植物,形成一个完美的人造景观。

园林的等级和规模各异,可以分为皇家园林、贵族园林和寺庙园林等。

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布局精美,注重体现君王的尊严和地位;贵族园林则更注重私人意趣和自然风光的美感;寺庙园林则更注重灵性和修养。

最后,民居是古代中国建筑等级制度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一类建筑。

民居按照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可以分为庄园、宅院和普通民居。

庄园通常是富豪或贵族居住的场所,规模宏大,多有花园、假山、池塘等;宅院则是居住在城市或乡村的士绅和市民的住宅,规模适中,也有庭院和小花园;普通民居则是普通百姓的住宅,规模较小,多为砖木结构。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分类制度。

按照等级制度,建筑可分为宫殿、祠庙、城墙、亭台、楼阁、桥梁、陵墓等等。

其中,宫殿是最高等级的建筑,陵墓是最低等级的建筑。

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一、宫殿宫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建筑,是君主居住和处理国务的地方。

宫殿的建筑风格多样,但共同特点是建筑规模宏大,装饰华丽,富有政治、文化和历史意义。

在建筑等级的排名中,宫殿位于最高位置,是最重要的建筑之一。

二、祠庙祠庙是纪念神灵、英雄或祖先的建筑。

中国古代祠庙建筑的特点是多用木材和泥土等天然材料,又以斗拱为主要的建筑构造形式。

祠庙的建筑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表现自然神秘、辽阔和壮丽的景象。

三、城墙城墙建筑是用来保卫城市的一道坚实的屏障,可分为城墙和城门两类。

城墙的主要结构是夯土墙体、石材护墙、护城河等,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分布广泛,在城市历史和文化中地位重要。

四、亭台亭台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小型建筑形式,主要用于景点、花园、公园等场所。

亭台通常建筑形式简单,风格古雅,体现了古代建筑中为了观赏而建的景观美学。

五、楼阁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以纪念英雄、重要人物等为主的建筑,多用于城市和宫廷等场合。

楼阁建筑的特点是高大、威严、气势恢宏,大多采用木、砖、石等材料,具有鲜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六、桥梁桥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通常被用于连接河流两岸或园林之间。

桥梁建筑多采用石、木等材料,采用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工法,有着较高的建筑和文化价值。

七、陵墓陵墓是皇帝、皇后、宰相等名人的专属墓葬,通常选在山丘之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陵墓建筑的特点是规模巨大,级别较低,但又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遗产。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一种以建筑功能、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为标准的建筑分类制度,历经千年的建筑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遗产。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回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回复

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回复(原创版4篇)目录(篇1)一、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特点1.按照人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式样和规模2.皇帝、皇亲国威、贵族阶层、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平民百姓的建筑各有等级区分3.古代礼制中关于建筑型制的规定详细具体,包括屋顶式样、面阔的间数、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等4.建筑等级制度被列入朝廷法典,违者不仅是违礼,还是犯法,重者可招致杀身之祸二、中国古代建筑屋顶形式的等级区别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皇帝、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门外建一对阙2.歇山顶:天子宫室、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也有等级差别3.攒尖顶:用于皇帝、诸侯宫室的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建阙以示等级4.悬山顶:用于一般官吏、士人的建筑,柱涂黑、青、黄色,加工精度有等级差别5.硬山顶:用于平民百姓的建筑,屋顶式样简单,装饰色彩和彩画形式有等级差别正文(篇1)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古代中国建筑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独特之处。

在这个制度下,建筑的式样和规模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规定的。

从皇帝、皇亲国威、贵族阶层,到朝廷官员、地方官员,再到平民百姓,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古代礼制中关于建筑型制的规定非常具体,包括屋顶式样、面阔的间数、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等等都有详细规定。

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等级制度,也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师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底蕴。

建筑等级制度甚至被列人朝廷的法典之中,违者不仅是违礼,而且还是犯法,重者可招致杀身之祸。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形式也是一个重要的等级标志。

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形式的屋顶,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等级。

例如,庑殿顶主要用于皇帝、诸侯宫室的外门,形成城门状的建筑形式,门外建一对阙以示等级。

歇山顶则用于天子宫室、宗庙的室数逐级递降的场合,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也有等级差别。

攒尖顶则用于皇帝、诸侯宫室的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建阙以示等级。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等级制度明史中详尽地记叙了百官第宅的各类“注意事项”,提醒众人要谨守制度要义。

例如禁止官民房屋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日月、龙凤、狡貌、麒麟、犀、象等形象,不准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藻井,但楼居重檐不在所禁之列。

对各级官员宅第的等级有详细规定: 一二品官员,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二间三绿油,兽面锡环。

三至五品官员,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确青碧绘饰,门二间三架,黑油锡环。

若是六品至九品,则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

所有品官房舍,门窗户精不得用丹漆。

至于布衣百姓,规定则更为荀刻谨严,“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

三十五年复申禁饰,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其物力,但不许过二间。

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问少者,不在禁限”(明史·舆服四)。

清代的民居建筑等级大体上承袭明代,从清顺治年间所颁条例来看,清代趋于细密和“宽松”,如世子府制,基高八度,正门一重,正屋四重,正楼一重,其门广数、修广及正门金钉、正屋压脊均减亲王七分之二,梁栋贴金,绘画四爪云莽各色花卉,正屋不设座,其它咸与亲王府同。

贝勒府制,基高六尺,正门三间,启门一,堂屋五重,各广五间,均用筒瓦,压脊一,设狮子和海马;门柱则红青油饰,梁栋贴金,彩画花草。

至于公侯官民房屋,则台阶高一尺,梁栋许画五彩杂花,柱为素油,门用墨饰。

官员住屋,中梁贴金.二品以上的官员,正房方可立望兽,其余不得擅用。

”公侯以下,三品官以下房屋,台阶高二尺,四品官以下至士民房屋,台阶高一尺”。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间形成了一套严谨的等级制度。

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建筑的重视,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制度对建筑的影响。

下面将从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点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古建筑等级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是严格等级划分的社会形态,社会地位和等级差距是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建筑也逐渐形成了等级制度。

最初,古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是基于官职来决定的,各级官员所住的官邸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例子。

随着官职的升降,官员的住宅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住宅的规模、装饰、建筑面积等方面都会有所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的等级制度逐渐演变得更加完善和复杂。

在明清两代,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变得更加明确。

建筑的等级制度主要通过尺寸、形态和装饰,以及使用材料的昂贵程度来体现。

例如,黄色琉璃瓦、兽首石、红漆等材料和装饰在古代被认为是贵族建筑的标志,而一般百姓的住宅使用的常见材料则简单朴素许多。

古建筑的等级制度还可以通过建筑布局和建筑风格的差异来体现。

在古代,建筑的布局往往会相应地依据等级制度进行设计。

例如,官署、宫殿和庙宇等重要的官方建筑往往采用了三进院落的布局,而一般百姓的住宅则通常是单进式或者两进式的布局。

再有,古代贵族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与一般百姓的住宅有着明显的区别。

贵族建筑通常采用了更加富丽堂皇的风格,如雄伟的琉璃瓦、挑檐、飞檐斗拱等装饰,而一般百姓的住宅则注重实用性和朴素风格。

此外,古建筑的等级制度还与建筑使用功能相关。

在古代,建筑的功能也是其等级的重要体现。

例如,宫殿、庙宇等重要的官方建筑被认为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因为它们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或社会意义。

而商业建筑、住宅等一般建筑则被视为较低等级的建筑,因为它们的用途相对来说更加普通和私人化。

总的来说,古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一个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差距的制度,它通过建筑规模、装饰、布局、材料使用和功能等多个方面的差异来体现建筑的等级。

(1)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1)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1)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
一、古代的建筑等级:
1、唐朝的《营缮令》中规定:
都城每座城门可以开三个门洞,
大州的城正门开两个门洞,
县城的门只能开一个门洞。

帝王的宫殿可用有鸱尾装饰的庑殿式屋顶,
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只能用歇山式屋顶,
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式屋顶。

2、明朝在建国之初即对亲王以下的各级官民的宅第规模、形制、装饰都有明确的制度。

《明会典》中规定:
公侯,前厅七间或五间,中堂七间,后堂七间;
一品、二品官,厅堂五间九架;
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间七架;
六品至九品官,厅堂三间七架。

清朝与明朝相似。

二、间与架的含义:
“间”指房屋的宽度,两根立柱中间算一间,间数越多,面宽越大。

“架”是指房屋的深度,架数越多,房屋越深。

因此,五间九架,理解为屋宽五间,九重堂即八进。

三、屋顶的等级:
“庑殿”“歇山”“悬山”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根据它们不同的构造和形式,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分别代表房屋由高级到低级的不同等级。

所以,等级制在建筑上通过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式样等被表现出来,建筑往往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与其他类型的建筑相比,宫殿建筑的象征与标志作用自然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我们首先从礼制的秩序与等级来探讨紫禁城的规
划与建筑布局。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建筑的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区别其他国家民族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独特处。

在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是按照人的社会地位来规定,建筑物的式样和规模,皇帝、皇亲国威和贵族阶层的建筑、朝廷官员和地方官员的建筑、平民百姓的建筑等等,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

古代礼制中关于建筑型制的规定非常具体,包括屋顶式样、面阔的间数、装饰的色彩、彩画的形式等等都有详细规定。

建筑等级制度甚至被列人朝廷的法典之中,违者不仅是违礼,而且还是犯法,重者可招致杀身之祸。

建筑等级制的主要表现在下面这几个方面:■一. 屋顶式样最高等级:庑殿,只有皇谓的建筑才能用,其次是歇山,再次是悬山,再次是硬山,其他式样就不按等级划分了。

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两层屋檐)和单檐二层屋檐)之分,重檐等级高于单檐,所以最高等级就是重檐庑殿顶。

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重檐庑殿顶,因为它是皇宫中的正殿,最重要的建筑。

天安门只是重檐歇山,因为它只是皇宫的前门。

▲北京故宫太和殿▲天安门■二 .开间数两根柱子之间叫一个开间。

最高等级是九间,后来发展到十一间,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乾清宫,但是理论上仍然是九开间为最高,只有皇帝的建筑才能用九开间。

其次是七间,皇亲贵戚和封了爵位的朝廷命官可以用七开间。

再次是五间,朝廷一般官员和地方政府官员可以用。

平民百姓就只能用最小的三间了。

▲九开间(北京故宫乾清宫)▲五开间(宁远文庙大成殿)▲三开间(四川自贡西秦会馆)建筑上的数字等级还有一个特殊的含义,即中国古代阴阳五行中的“术数“”。

阴阳五行学说中奇数(单数)为阳,偶数(双数)为阴。

阳数中最高的数是九,所以在建筑中凡用火的数字就是最高等级,例如开间九间、台阶九级、斗拱九踩、门钉九路、屋脊走兽九尊等等。

另外五也是术数中一个特殊的吉数,九和五结合就是最高最吉利的数。

《易经》中说“九五,飞龙在天”,所以九五就变成了皇帝的专用数,称为“九五之尊“”。

天安门城楼就是面阔九开间,纵深五开间,故宫中很多建筑都是这样。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从建筑角度概述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的建筑角度概述1. 引言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石之一,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3-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按建筑所有者的社会地位规定建筑的规模和形制。

这种制度至迟在周代已经出现,直至清末,延续了2000余年,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之一。

从汉代以来,朝廷都颁布法令作出规定,如唐代的《营缮令》。

历代的规定大致如下:
周代据先秦史料,周代王侯都城的大小、高度都有等级差别;堂的高度和面积,门的重数,宗庙的室数都逐级递降。

只有天子、诸侯宫室的外门可建成城门状,天子宫室门外建一对阙,诸侯宫室门内可建一单阙;天子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外,诸侯宫室的影壁建在门内;大夫、士只能用帘帷,不能建影壁。

天子的宫室、宗庙可建重檐庑殿顶,柱用红色,斗、瓜柱上加彩画;诸侯、大夫、士只能建两坡屋顶,柱分别涂黑、青、黄色。

椽子加工精度也有等级差别。

汉代汉代除宫殿有阙外,重要官署和官吏墓前也可建阙:皇帝用三重子母阙,诸侯用两重,一般官吏用单阙。

皇帝宫殿前后殿相重,门前后相对,地面涂赤色,窗用青琐文;宫殿、陵墓可以四面开门。

其他王公贵族的宅、墓只能两面开门。

列侯和三公的大门允许宽三间,有内外门塾。

唐代据不完全的唐《营缮令》资料,唐制仅宫殿可建有鸱尾的庑殿顶,用重藻井;五品以上官吏住宅正堂宽度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可做成工字厅,建歇山顶,用悬鱼、惹草等装饰;六品以下官吏至平民的住宅正堂只能宽三间,深四至五架,只可用悬山屋顶,不准加装饰。

从其他史料得知唐代城门也有等级差别:都城每个城门开三个门洞,大州正门开两个门洞,县城开一个门洞;城中道路宽度也分级别。

宋代宋代营缮制度限制更严。

除庑殿顶外,歇山顶也为宫殿、寺庙专用,官民住宅只能用悬山顶。

木构架类型中,殿堂构架限用于宫殿、祠庙;衙署、官民住
宅只能用厅堂构架。

城市、衙署也有等级差别,国家特建祠庙也有定制,与一般有别。

明代明代建国之初,对亲王以下各级封爵和官民的第宅的规模、形制、装饰特点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并颁布禁令。

公、侯至亲王正堂为七至十一间(后改为七间)、五品官以上的为五至七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的为三间,进深也有限制。

宫殿可用黄琉璃瓦,亲王府许用绿琉璃瓦。

对油饰彩画和屋顶瓦兽也有等级规定。

地方官署建筑也有等级差别,违者勒令改建。

清代清代与明代的建等级制度大致相同:亲王府门五间,殿七间;郡王至镇国公府都是门三间,堂五间,但在门和堂的重数上有差别。

实施状况唐代以来建筑等级制度是通过营缮法令和建筑法式相辅实施的。

营缮法令规定衙署和第宅等建筑的规模和形制,建筑法式规定具体做法、工料定额等工程技术要求。

财力不足者任其减等建造,僭越逾等者即属犯法。

《唐律》规定建舍违令者杖一百,并强迫拆改。

如被指为摹仿宫殿者,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即使在朝政混乱之际,逾制也会受到舆论谴责;因建筑逾制而致祸的,代不乏人。

《春秋》中多处讽刺诸侯、大夫宫室逾制。

汉代霍光墓地建三出阙,成为罪状之一。

东晋王、北魏李世哲建屋逾制受到指责。

南宋初秦桧企图以舍宅逾制陷害张浚。

清和事败后,因其宅内建楠木装修和园内仿建圆明园蓬岛瑶台而被定为僭拟宫禁之罪。

在现存古建筑中,依然可见上述建筑等级制度的影响。

北京大量四合院民居均为正房三间,黑漆大门;正房五间,是贵族府第;正房七间则是王府。

江南和西北各城市传统住宅多涂黑漆。

这些都是受明代以来建筑禁令所限的遗迹。

影响建筑等级制度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各级城市、衙署、寺庙、第宅建筑和建筑群组的层次分明、完美谐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分区,次序井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建筑等级制度在其间起了很大作用。

但另一方
面,建筑等级制度也束缚了建筑的发展,成为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发展和推广的障碍。

凡建筑上发明新的形制、技术、材料等,一旦为帝王宫室所采用,即著为禁令,成为禁脔。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建筑等级制度的限制也是一个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