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课程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色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色散。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直尺。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棱镜、一张白纸、一把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太阳光穿过云层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2. 实验观察:让学生将三棱镜放在白纸前面,观察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了七种颜色的光。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解释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经过三棱镜折射后分散成七种颜色的光。
4. 知识拓展:讲解光的色散原理,引导学生了解三棱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5. 总结提升:让学生复述光的色散现象,并提问学生如何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7. 板书设计:光的色散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七种颜色的光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的色散现象说明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
六、教学内容:光的折射现象1. 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现象。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的折射规律。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原理,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的折射。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光的色散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掌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能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的色散的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的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光的色散现象。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实验结果。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三棱镜、白纸、直尺。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天空中的彩虹,提问学生:彩虹是怎么形成的?引出课题——光的色散。
2. 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教师演示实验:将白光通过三棱镜投射在白纸上,让学生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白光经过三棱镜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直尺测量七种颜色光的折射角度,观察折射角度与颜色的关系。
3. 讲解光的色散原理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光的色散原理: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不同颜色的光在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度不同,发生色散。
4. 应用光的色散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光的色散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雨后的彩虹、七彩光环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布置课后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光的色散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能否运用光的色散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七、教学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实验、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的质量和完成时间。
3. 学生对光的色散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八、教学调整1. 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光的色散的教案范文

光的色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掌握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对光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光的色散概念: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2. 光的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光的折射与入射角和折射角有关,遵循斯涅尔定律。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光的色散原理。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和讲解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具:激光笔、棱镜、白纸、直尺、透明塑料尺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包括激光笔、棱镜、白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激光笔射出的光线引导学生关注光的传播,激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2. 讲解光的色散概念,介绍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3.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方向改变。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激光笔通过棱镜后的色散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与总结: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总结光的色散原理和折射定律。
6. 课堂小结:教师对光的色散现象和折射定律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光的色散现象和折射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光的色散与彩虹: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让学生了解彩虹也是光的色散现象的一种表现。
2. 光的色散与光谱:介绍光谱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在光谱分析中的应用。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和折射定律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能力。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

《光的色散》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这里的5篇《光的色散》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光的色散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光的色散教案篇一教材简析:本次《语文七色光》是根据单元主题设计的一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内容,它共分四部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日积月累、知识窗和由学生搜集小笑话、小幽默等为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大家一起来”。
旨在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多途径,突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课内外的沟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设计理念: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
”生动、逼真的情境极富感染力,能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根据儿童的这一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两个基本理念:一是努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语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奇情妙趣:二是打破教材原来的板块顺序,先带领学生走进充满奇情妙趣的语文世界,再以语言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生动的语言去进行表达和运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
教学目标:1、填词训练,了解语言的某些规律,夯实语言文字基础。
2、积累成语,在语言环境中学会恰当运用成语。
3、积累名人名言,使学生逐渐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
4、了解“国际盲人节”的有关知识,用爱心去帮助盲人。
教学重、难点:1、字词的综合性练习、日积月累和大家一起来。
2、理解名人名言所蕴涵的内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领略其中的无穷乐趣。
先来唱响《七色光》(学生随音乐齐唱歌曲),欢迎大家带着七彩梦一起走进《语文七色光》。
二、一起练一练。
1、智填词语。
(1)情境创设。
(课件出示)瞧,一只快乐的白鸽带着七彩梦从远方飞来了,它在向同学们汇报这一路来它看到的美丽景色呢!同学们仔细听……哎呀,小白鸽飞得太高了,我们听不清,那只有靠同学们自己来想象了,有信心吗?(文字随图片依次出现)小白鸽在蔚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带着自己的七彩梦,飞过()的云,飞过()的山,掠过()的塔。
4.5光的色散教案-范本两篇

4.5光的色散教案范本两篇第一篇:教师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光的色散的概念,掌握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分析色散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
情感态度:1. 培养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光的色散概念及其产生原因2. 色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3. 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教学资源:教科书、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光的色散的概念及产生原因2. 实验法: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彩虹、棱镜等图片,引发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的兴趣。
时间:5分钟2. 讲解光的色散概念及产生原因。
时间:10分钟3. 分组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
时间:15分钟4. 分析生活中光的色散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时间:10分钟时间:5分钟五、课堂管理1. 学生座位安排:按实验小组就座,便于实验操作和讨论2. 分组策略:按学习能力和兴趣分组,保证实验效果3. 课堂纪律管理:强调实验注意事项,确保课堂秩序六、学生活动1. 问答: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 实验操作: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七、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2. 作业:布置有关光的色散现象的解释和应用问题3. 测验:在单元测试中包含光的色散相关知识八、作业布置1. 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分析色散现象的产生原因2. 解释生活中的色散现象:选取一个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3. 提交时间:下次课前九、教学反思1. 评估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2. 分析实验效果,改进实验操作流程3. 关注学生对生活中色散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提高教学效果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2. 学生对光的色散概念的理解和应用3. 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全面性4. 课堂管理和学生活动的组织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正确性1. 提前检查实验器材,确保无损坏,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意外。
光的色散课程教案

2.4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任务分析从教材编排看,本节内容是光学最后一节,既是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应用,也是光的传播规律的进一步深入。
其中光的色散这一知识点既是光的折射的延续,也是揭开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的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本年级近一半的同学已在课外提前学过本节相关内容。
虽然有如上所述的基础,但其中人多数同学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并不够,更不能很好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本节课将以实验为载体,用问题做引导,在教师创造的认知冲突和实验情景中,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I.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产生原因:II.知道红、绿、蓝光是三原色光;III.知道物体颜色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各种色散现彖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观察与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究光的色散的物理学史,体会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艰辛,养成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光的色散现彖:难点:理解色散原因。
教学资源实验装置的改进:左侧为原装置,右侧为改进后装置改进:2、实验装置(1)学生实验学生实验1:放大镜、手机学生实验2:光的三原色合成器学生组织:2人一组(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1:红色筷子、红绿筷子、三棱镜、摄像头演示实验2:平行光源、三棱镜演示实验3:红、绿激光、三棱镜四、教学设计思路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以多个实验为载体,在问题设置引导卞,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缜密性。
实验创造认知冲突一一“筷子断开实验”知识储备:学生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已知:透过棱镜会观察到筷子断成两截,但是棱镜中的这一段不会断开。
实际现象:教师把筷子涂上颜色,再请学生用三棱镜观察远处的两根筷子。
学生发现棱镜中“红色筷子”没有断开,但是“红绿筷子”却断开了。
实验现彖完全出乎学生意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光的色散》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八年级物理教材《光的色散》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光的折射与色散、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
2. 使学生掌握光谱的组成,了解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光谱的组成、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色散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三棱镜、白色光光源、色散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色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彩虹、太阳光照射在三棱镜上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讲解:(1)太阳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等透明物体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2)光的折射与色散:光的折射现象使不同波长的光发生色散,波长越短,偏折角度越大。
(3)光谱的组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3. 例题讲解:(1)题目:解释为什么雨后天晴会出现彩虹。
(2)答案:雨后空气中含有大量的小水滴,太阳光经过这些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4. 随堂练习:(1)用三棱镜分解太阳光,观察彩色光带的组成。
(2)用色卡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不同颜色的光的波长。
5. 小组讨论:探讨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彩虹桥、光盘、光纤通信等。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光谱的组成3. 光的折射与色散的关系4. 色散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解释为什么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2. 答案: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经过三棱镜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形成彩色光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但对光的折射与色散关系的理解还需加强。
光的色散物理教案

光的色散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光的色散过程,掌握彩虹的形成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色散现象,彩虹的形成原理。
2. 教学难点:光的色散过程的微观解释,光的折射定律。
三、教学准备1. 教具:三棱镜、白色光屏、透明塑料尺、玻璃珠。
2. 学具:学生实验套具(包括三棱镜、光屏、塑料尺、玻璃珠)、彩色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彩虹的形成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3. 实验演示: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光的色散现象。
4. 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操作三棱镜,观察白光的色散过程,记录实验现象。
5. 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通过讲解光的折射定律,让学生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
6. 课堂练习: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透明塑料尺上标出不同颜色的光的位置,加深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光的色散现象和彩虹的形成原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出现的彩虹现象,拍摄照片或绘制图案,下节课分享。
3. 思考光的色散现象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下节课讨论。
六、教学内容1. 光的折射定律:讲解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介绍斯涅尔定律。
2. 光的色散的应用:介绍光的色散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彩虹激光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光纤通信的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光的色散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讲解光的折射定律:让学生掌握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折射现象,理解斯涅尔定律。
3. 学生实验:让学生利用玻璃珠和塑料尺,观察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储备:学生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已知:透过棱镜会观察到筷子断成两截,但是棱镜中的这一段不会断开。
实际现象:教师把筷子涂上颜色,再请学生用三棱镜观察远处的两根筷子。学生发现棱镜中“红色筷子”没有断开,但是“红绿筷子”却断开了。
实验现象完全出乎学生意料,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学生惊讶之余,必然会思考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不只是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引出课题。
③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色,为什么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
光的三原色
师:下面同学们做两个实验:
实验一:
师:请大家将手机调到白色的拨号界面,将玻璃棒放到屏幕上,透过玻璃棒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二:
师:请大家改变红绿蓝光的强度,观察它们混合的中心有什么现象?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手机屏幕上有红绿蓝三种颜色条纹组成;红绿蓝可以混合出很多种颜色)
师:在光学中,我们把红、绿、蓝叫做三原色光。以不同的比例将它们混合,可以得出各种不同的颜色,我们的彩色电视机、手机屏幕、电脑屏幕都是用到了这一知识,改变红绿蓝的亮度比例,荧光屏上发出的光的颜色就不同。
因此本节课将以实验为载体,用问题做引导,在教师创造的认知冲突和实验情景中,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I.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及产生原因;
II.知道红、绿、蓝光是三原色光;
III.知道物体颜色的产生原因。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各种色散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感受观察与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师:这是滤纸和卫生纸的反射光谱,会看到卫生纸的颜色更接近标准白色。生产中应用这样的测量就会更加精准,包括怎样的颜色代表水果成熟等等。
师:2015年9月美国航空航天宇航局(NASA)公布了一条消息:火星上存在液态水!而这一结论强有力的证据就是利用光谱仪测出的火星上某地区的反射光谱,再将光谱和已知物质的光谱做对比,便得到火星上存在着含有的液态水,而且是含有盐的水!
师:刚刚学过的凸透镜是三棱镜的组合,白光入射到透镜时应该也会发生色散现象,不同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对应焦距不同。但是我们在实验室并未观察到这样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师:一、我们用的是薄透镜;二、我们实验中透镜成像的距离在几倍焦距范围内。
师:在拍照时,照片在颜色对比强烈的边缘上容易发生色差,这张照片中绿色树叶边缘便出现了紫色。为了消除色差,有些镜头会使用两块或更多块不同的镜片,使不同颜色光聚焦到一点。这幅图上便是加了一块凹透镜。
(板书:二、三原色光:红、绿、蓝)
物体的颜色
师:(请大家思考)一个爱研究的园艺家想:植物叶子多数呈现绿色,可能是植物喜爱绿色,为了使植物更快的生长,他将温室的房顶和四周都安上绿玻璃,他的做法会成功吗?
师:(我们知道了光的颜色,那么不发光的物体颜色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三、物体的颜色)
师: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颜色决定,所以红色玻璃只透过红光。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所以蓝色物体的表面吸收或者透射了其它颜色,只反射了蓝光,所以是蓝色。(板书:)
活动II: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实验2:“观察三原色光的合成”,用三原色合成器改变三色光强度,可以得到不同的颜色。
活动III:实例分析。利用几个实例讨论物体颜色产生原因。
活动IV:应用。通过对情景I中实例:“红绿筷子断开”的揭秘,感受色散现象的美妙。
板书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情景I:演示分别透过三棱镜观察“红色筷子”和“红绿筷子”,发现棱镜中的“红色筷子”仍然完好,但是“红绿筷子”却断成两截。引起认知冲突,提高思维积极性,引入课题。
情景III:分别将红、绿光以完全相同的方向通过三棱镜,发现红绿激光经过三棱镜后的传播路径不同。提出问题:“若将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后入射到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通过观察现象,学生能轻松得出结论:棱镜对红光、绿光的折射程度不同,进而得出白光的色散是由于玻璃对各种颜色光的折射程度不同造成的,得出色散原因。
实验创新突破难点——“红绿激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操作:将红、绿激光以完全相同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为了看清光路,教师在棱镜中滴加硝酸银,使得水中的光路可见;在空气中释放喷雾,使得空气中的光路可见。
实验现象:学生发现经过三棱镜后红绿激光的传播路径不同了,绿色激光向上偏折的更显著。
问题设置:“若将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后入射到三棱镜,会发生什么现象?”
(2)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三)应用
活动IV:解释引入情景红绿筷子为什么会在颜色相接处断开?感受色散现象的美妙。对知识进行应用的同时,又梳理了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
思考:
①近视镜是凹透镜,为什么带眼镜的同学没有看到色散现象?
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反射光的颜色决定,为什么肥皂泡的颜色随观察角度变化呢?
(二)新课
一、光的色散
1、色散原因
情景II:教师演示人造彩虹: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的色散现象。提出问题: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该问题对学生有难度,教师设计情景III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学生回答“由于折射形成”,教师进一步提问“折射是光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是光的传播路径的改变。颜色是怎么产生的?”于是,教师演示情景III:“红绿激光折射实验”。
师:我们先看红色筷子,红色筷子和我们之前观察的现象相同,棱镜中没有断开。咱们再看另一根(请。。。把电脑屏幕上的纸拿走),红绿筷子断开了,而且断在颜色相交的地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问:想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让我们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
色散原因
问:打开光源,看到白光;将棱镜放入,观察墙上出现了彩色光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究光的色散的物理学史,体会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艰辛,养成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色散现象;
难点:理解色散原因。
教学资源
实验装置的改进:
左侧为原装置,右侧为改进后装置
改进:
①在水中滴加硝酸银后,光路清晰可见(如下图)
②尺寸大,透过棱镜可观察的范围大
2、实验装置
(1)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1:放大镜、手机
学生实验2:光的三原色合成器
学生组织:2人一组
(2)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1:红色筷子、红绿筷子、三棱镜、摄像头
演示实验2:平行光源、三棱镜
演示实验3:红、绿激光、三棱镜
四、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课程理念,本节课以多个实验为载体,在问题设置引导下,不断地给学生创造认知冲突,提高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缜密性。
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比较轻松地意识到不同颜色的光会散开,并且白光发生色散的原因就是不同色光在棱镜中的折射程度不同引起的,从而轻松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
情景I: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1:利用三棱镜观察“红绿筷子的断开”,引起认知冲突,提高思维积极性,引入课题。
师:园艺家的做法会成功吗?应用了什么知识?(学生回答)
(叶子呈现绿色,说明反射绿色,植物不喜欢绿色;绿色玻璃只透过绿光,所以不成功)
师:欣赏一个短片,看短片中包含了什么物理知识?(播放女神的新衣)
(女演员利用投影,将白色裙子变成了很多套不同颜色的衣服:白色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
师:大家看这(白色滤纸)是什么颜色?(白色)这个(卫生纸)呢?(白色)
师:我们把光经过三棱镜后颜色散开的现象叫做色散现象。(一、色散现象)
问:色散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观察一个实验,从实验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问:我将红绿两束激光以相同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喷雾),两束激光经过棱镜后传播路径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喷雾)
(实验后,学生回答:向上偏折;绿光向上偏折更加明显)
情景II: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2:“人造彩虹”,观察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产生的色散现象,提出问题: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情景III: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3:“红绿激光的折射”,展现以相同方向入射的红、绿光在三棱镜中的传播路径,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得出白光组成及色散原因。
活动I:学生实验。通过学生实验1:“用放大镜观察手机屏幕的颜色”,得出RGB是三原色光。
2.4光的色散教案
一、教学任务分析
从教材编排看,本节内容是光学最后一节,既是光的反射、折射等知识的应用,也是光的传播规律的进一步深入。其中光的色散这一知识点既是光的折射的延续,也是揭开光和物体的颜色之谜的基础。
通过调查发现,本年级近一半的同学已在课外提前学过本节相关内容。虽然有如上所述的基础,但其中大多数同学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并不够,更不能很好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白光的组成
介绍色散实验的物理学史,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形成过程的艰辛,养成尊重客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得出白光的组成。
讨论自然界彩虹的形成原因,讨论如何消除各种镜头的色差。
单色光、复色光
介绍单色光和复色光的定义。
4、三原色光
(1)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活动I:学生用玻璃棒观察亮着的手机屏幕,发现手机不同部位都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成。
③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色,为什么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
教学详案
引入
问:大家还记得这个实验吗?透过三棱镜会看到筷子断成两截,但是棱镜中的这一段不会再断开
问:现在我把两根筷子涂上颜色,一根红色,另一根一半红色一半绿色,然后再透过棱镜观察筷子,(棱镜在讲台上,涂上颜色的筷子在教室后面,我用摄像头转播给大家看。摄像头对着三棱镜,所以它拍到的应该只是棱镜中的这一段筷子)
应用
解释红色筷子没有断开,“红绿筷子”为什么会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