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课件 记叙类文本阅读(散文)(共42张PPT)

的对话描写中,
“我只要两角钱。”我细声但坚定地说。
可以看出母亲勤
“要做什么?”母亲被我这异乎寻常的口气触动,俭持家,严格约
束子女不乱花钱。
终于看了我一眼。
为下文的冲突做
“我要去买金啖。”金啖是三十年前乡下孩子 铺垫。
唯一能吃到的糖,浑圆的、坚硬的糖球上粘了一些
糖粒。一角钱两颗糖。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方法总结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答案】(3分)运用细节描写,抓住母亲额上汗珠在门口灯光的反 射下异常明亮的细节,表现了母亲的辛劳,突出其吃苦耐劳的特 点。(评分标准:写法判断正确,得1分;能概述出描写内容,得 1分;表达效果分析准确,得1分。共3分。)
那情景就立即回到我的脑海,重新显影。
遥响,这一幕, 画面感极强。
另一幕是,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母亲会牵 “相拥的深情”母
着我的手,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到番薯田里去 亲伤口的疼和心里 采番薯叶,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 的悔一起涌上来,
为自己把生活的劳
嫩茎。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我发现 累和心酸发泄在孩
[批注5] 芒花美,母亲更美。 照应标题。
映衬了母亲年轻时 的美丽。
比拟,把芒花比作 母亲头上的白发。
[批注6] 由芒花联想到母亲。 芒花与母亲,过去 与现在,自然交融。
记叙类文本阅读 散文
文章讲解 试题讲解
童年时候陪伴母亲看萤火虫飞入芒花的情 景,在时空无常的流变里已不再清晰,只有当 我望见母亲的白发时才想起这些,想起萤火虫 如何从芒花中霍然飞起,想起母亲脸上突然绽
她站起来,看到她腿上的伤势实在不轻,我跪下去
《中考散文阅读知识》PPT课件

精选PPT
4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 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
(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 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 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精选PPT
5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和人称
(1)顺序 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
精选PPT
18
7、发展性考题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评价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
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 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 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 生动),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 作用。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 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 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 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
精选PPT
19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 各有特色;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 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 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 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 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 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 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 比、夸张、通感等)。
精选PPT
7
考题形式2:
A、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 序?为什么?
B、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 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精选PPT
8
答题思路:
A、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 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要推敲材料和段 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 都要谈为什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指导课件(共40张PPT).ppt

线条之美 梁衡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 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 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 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 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 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 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5、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 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 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6.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 影响?(6分)(全国卷)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 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 美德得以传承。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2、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 林徽因《窗子以外》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 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 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 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 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 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 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 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 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 色线条。
①我第一次对线条感兴趣,是有人送我一个细长的瓶子,里面 装着一种很名贵的牡丹油。但我“买椟还珠”,目不见油,竟被 这个瓶子惊呆了。它的设计非常简洁,并没有常见的鼓肚、细腰、 高脚、束口等扭扭捏捏的俗套。如果把瓶盖去掉,就剩下左右两 条对称的弧线。但这线条的干净,让你觉得是窗前的月光,空明 如水;或是草原深处的歌声,直飘来你的心底。我神魂颠倒,在手 中把玩、摩挲不停。工作时置于案头,常会忍不住抬头看两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5、语句语段作用分析题
2020年新高考I《建水记》 8. 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 8. 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 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 水古城的城市品格。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6.人物形象、形象特征归纳,人物作用分析
2019年高考天津卷 《萨丽娃姐姐的春天》 《五年真题》18 1.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 影响?(6分)(全国卷) 1.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 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 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 美德得以传承。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2、理解词语、概念的含义
2017年全国II卷高考题 林徽因《窗子以外》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5.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 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 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近年高考散文常见题型梳理
人的神经,几千年来书不完、变无穷、说不够、赏不尽。再如舞蹈,一个舞 蹈家的表演实际上是无数条曲线在空间做着力与势、虚与实、有与无的曼 妙组合,不停地在我们的脑海里形成视觉的叠加。正如纸上绝不会有两幅 相同的草书,台上也绝不会有两个相同的舞姿。这永不休止的奇幻变化,怎 么能不教你的神经止不住地兴奋呢。至于音乐,那是声音加时间的艺术,是 不同声音的线条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游走,轻轻地按摩着我们的神经,形成听 觉上的驻留。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其实那梁上绕着的是些乐谱的彩 色线条。
(散文阅读)课件--(共38张PPT)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 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 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 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 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 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 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 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 以外!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清单1:散文构件的作用
1.题目 ①对象;②体裁;③线索、象征等。
2.开头 ⑴点题;⑵总领;⑶引出;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⑵ 首尾呼应(开头题目)
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1.答题原则: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根在文本,走 出文本 ①观点鲜明。 ②分析辩证有分寸 评价人物事件,要考虑内因外因、主 客观因素、个人与时代等的关系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2.答题步骤
⑴审读题目,明确方向 ⑵紧扣文本,寻找解释 ⑶联系实际,发表见解 ⑷确定要点,规范答题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情言志析 理才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三、散文写作技巧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阅读
清单1:散文构件的作用
1.题目 ①对象;②体裁;③线索、象征等。
2.开头 ⑴点题;⑵总领;⑶引出;⑷烘托渲染 3.主体部分
⑴过渡段:承上启下(过渡); ⑵段落总括句: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观点态度 4.结尾 ⑴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⑵ 首尾呼应(开头题目)
清单2:人称选用的效果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1.答题原则:
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根在文本,走 出文本 ①观点鲜明。 ②分析辩证有分寸 评价人物事件,要考虑内因外因、主 客观因素、个人与时代等的关系
题型六:探究评价题解题思路
2.答题步骤
⑴审读题目,明确方向 ⑵紧扣文本,寻找解释 ⑶联系实际,发表见解 ⑷确定要点,规范答题
①文化视角 ②人文情怀 ③思想意蕴
二、散文读写基本规律
1.散文写作基本类型: ⑴缘情(志、理)择景(物、事) ⑵借景(物、事)抒情(志、理)
2.散文阅读基本要领: ⑴写景状物叙事是手段是依凭,抒情言志析 理才是归宿。 ⑵对景事物的理解要归结至情志理
三、散文写作技巧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讲解PPT课件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 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 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 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 中地揭示主旨。
-
16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 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 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 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
2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07— 09年全国各地高考共55篇文学类文本, 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 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 考得分率只有49.7%
-
3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 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 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 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 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 或略读。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
20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 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 中地揭示主旨。
-
16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 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 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 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
2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07— 09年全国各地高考共55篇文学类文本, 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 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 考得分率只有49.7%
-
3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 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 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 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 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 或略读。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
20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复习 课件(共24张PPT)

例2:概述故事情节?(4分) 答:文物贩子看上老人的壶,多次登门高价购买,老人屡
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老人与壶》 (2016聊城中考)
注意:套用公式即可,语言要凝练。
2、概括特点=方面1+方面2+方面3…… 例: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 容?(4分) 答: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 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 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 清澄素洁。 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 得满分。
例: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 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 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答: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 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 分。
——《老人与壶》(2016聊城中考)
散文中的表达技巧
①动词:准确传神 ②形容词:形象具体 ③成语:为文章增色 ④叠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 ⑤大词小用: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
例:赏析下面语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 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 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 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注意:记牢五字口诀,对号入座。结合上下文简 要分析,不能点到即可。
2、内容作用=写出了……表达了……
例1: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分) 答:补充联想内容,为后文做铺垫。写出了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赞美 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黄昏》(2014济宁中考)
——《素颜如雪》(2015聊城中考)
次拒絶出售,最后在儿子抢夺时壶碎。——《老人与壶》 (2016聊城中考)
注意:套用公式即可,语言要凝练。
2、概括特点=方面1+方面2+方面3…… 例: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 容?(4分) 答: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 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 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 清澄素洁。 说明:本题4分,答出其中四点,即 得满分。
例:第⑤段对风的描写有何作用?(2分)
(5)有风吹过,卷动他的发丝,像秋天的芦苇般 飘扬,一朵朵洁白的芦絮起伏。风动处,喧嚣 声跟着起伏,人声、车声和着风声飘荡。
答:环境描写。衬托老人的壶,安静(或为老 人的平静生活被打扰埋下伏笔)。说明:本题2 分。
——《老人与壶》(2016聊城中考)
散文中的表达技巧
①动词:准确传神 ②形容词:形象具体 ③成语:为文章增色 ④叠词: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更加生动形象 ⑤大词小用:突出渲染,强化读者印象
例:赏析下面语段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 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 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 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注意:记牢五字口诀,对号入座。结合上下文简 要分析,不能点到即可。
2、内容作用=写出了……表达了……
例1: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3分) 答:补充联想内容,为后文做铺垫。写出了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赞美 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
——《秋天的黄昏》(2014济宁中考)
——《素颜如雪》(2015聊城中考)
散文阅读第三节分析表现手法谈感悟启示PPT课件

托物言志: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 染力,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感 情,。
典 例:
好一朵木槿花(2019黑龙江大庆) 宗璞
(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 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 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 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 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2)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 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 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 过。
(3)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 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 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 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4)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 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5)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6)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 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 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 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 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使文章更具感 染力,充分表现了作者……思想感 情,。
典 例:
好一朵木槿花(2019黑龙江大庆) 宗璞
(1)又是一年秋来,洁白的玉春花挟着凉意,先透出冰雪的消息。美人蕉也在这时 开放了。红的黄的花,耸立在阔大的绿叶上,一点不在乎秋的肃杀。以前我有“美人蕉不 美”的说法,现在很想收回。接下来该是紫薇和木槿。在我家这以草为主的小园中,它们 是外来户。偶然得来的枝条,偶然插入土中,它们就偶然地生长起来。紫薇似娇气些,始 终未见花。木槿则已两度花发了。
(2)木槿以前给我的印象是平庸。文革中许多花木惨遭摧残,它却得全性命,陪伴 着显赫一时的文冠果,免得那钦定植物太孤单。据说原因是它的花可食用,大概总比草根 树皮好些吧。学生浴室边的路上,两行树挺立着,花开有紫、红、白等色,我从未仔细看 过。
(3)前年秋至,我家刚从死别的悲痛缓过气来不久,又面临了少年人的生之困惑。 我们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陷入极端的惶恐中。我在坐立不安时,只好到草园踱 步。那时园中荒草没膝,除了我们的基本队伍亲爱的玉簪花之外,只有两树忍冬,结了小 红果子,玛瑙扣子似的,一簇簇挂着。我没有指望还能看见别的什么颜色。
(4)忽然在绿草间,闪出一点紫色,亮亮的,轻轻的,在眼前转了几转。我忙拔开 草丛走过去,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
(5)这是木槿。木槿开花了,而且是紫色的。 (6)木槿花的三种颜色,以紫色最好。那红色极不正,好像颜料没有调好;白色的 花,有老伙伴玉簪已经够了。最愿见到的是紫色的,好和早春的二月兰、初夏的藤萝相呼 应,让紫色的幻想充满在小园中,让风吹走悲伤,让梦留着。
⑤接下来在金殿山茶园看到的悦目色彩是茶梅。它也是山茶的一种,花多为白色或 粉红色,瑰丽而淡雅。茶梅10月开放,花期持续到12月。凋谢时,片片花瓣随风飘飞, 漫起一袭彩色雨雾,铺下一块斑斓花毯。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散文阅读与鉴赏(共19张PPT)-人教(部编版)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 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 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其次还要注意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 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
二、透析写作手法
第二讲 散文阅读与鉴赏
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
一、理清散文的线索与脉络
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有以作者的认识和感情 为线索的,有以故事情节展开为线索的,有与主题相 关的某事物为线索的。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 “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 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 《爷爷的芦笛》以芦笛的乐声为线索。
如冰心的《红莲》中的描写就使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毫不动摇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 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透析写作手法
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 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
针对散文阅读,考试中常考题型,如:
2、从写作材料(题材)上看作者用什么来表达感情,以 此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借景抒情——通过对所写景物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寓情于物(托物言志)——通过对所写之 “物”的分析 去体味作者的感情 借事抒情——通过对所写之 “事”的分析去体味作者的 感情 典型题例:本段/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 中具体例子分析它的作用。 答题模式:本段/本文主要运用了( )表现手法,例如: 举文中相应表达方式的例子,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使(结合例 子填上对应表现手法的作用)
如高尔基的《海燕》: 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 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 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 飞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
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
5
散文专题复习
——散文的表现手法 对比 衬托
.
6
1、题型展示:
2011年中考《大自然之歌》 15.文章主要写自然森林,第⑦段却详细描述了 化工森林,有何作用?(3分)
答案:此段用浓重笔墨描绘了一片化工森 林,与上下文描绘的自然森林做对比,突出 了自然森林给人自由,给人快乐,给人智慧, 让人充实,给人诗意感受等特点。
提示:1.确定答题范围,划出重点词句。 2.认真分析所刻画的形象,逐一归纳其特点. 3.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注意:题目要求,分值(避免答非所问或者概括不全)
.
20
语言赏析: 1.那是一种青春的黄,黄得明净,黄得酣畅,黄 得秀朴,黄得平净如水,黄得恬柔如笑。 2.杨木桩不慌不乱,静立在那里迎接风的挑战, 一副岿然不动的样子。它让风从身边溜过,又 吸收着风,让风进入自己的毛孔,成为自己身 体的一部分。 3.文中A、B两处句子,请任选一句作简要的 赏析。 A.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 一般的植物,中间蓬松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 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
3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
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
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
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
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
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0、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
烘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
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
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
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
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
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
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
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
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
4
11、渲染与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
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
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散文阅读
艺术特色
之
.
1
一、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
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
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
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
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
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
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
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
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
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感情铺垫. ,引发好奇。
2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进行描绘的过程中,
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
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4、___象__征___是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 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 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 “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
15
阅读一: 托物言志,借鹰表达自己要像鹰一样珍惜 机会,在自由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的 愿望。
方法:借××来表达作者的××愿望。
方法:用××来衬托××,突出事物的×× 特征.
.
10
阅读二: 作者描写小枣树的意图是用小枣树 与杨木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存的 状态进行鲜明对比(1分),突出杨木 桩的坚毅、顽强、积极向上的特点 (1分)。
方法:用××和××进行对比,突出事物 的××特征.
.
11
区别: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 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相同)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二者的不同点,同时使 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 关联的次要事物。从而使主要事物的某一特点体 Nhomakorabea.
18
《遍地黄金》 1.第④⑤段中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油菜花? 请概括回答。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 2.文中的“小枣树”具有怎样的特点? 《寂寞红柳》 3.文章结尾说红柳“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 性格”,你在文章中看到了红柳的哪些性格?
《看海》 4.作者带女儿“看海”的目的是什么?
.
19
参考答案: 1.形状;态势;花色。 2.小枣树是弯腰曲膝、软弱无力的、消极生存 的。 3.顽强、专注、美丽、执著、甘于寂寞。 4.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
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
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
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
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
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
用,相得益彰。
.
7
2、.辨概念
1、___对__比___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 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的表现手法。它相反相 对的两个方面是并列的,不分主次的。 2、___衬__托___是以次要事物来陪衬突出一个主 要事物的表现手法。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 两者主次分明。
.
8
3、点方法
.
9
阅读一: 用柳芽、菊花、葵花的黄来衬托 油菜花的黄,突出油菜花的黄很 特别,是一种青春的黄。
.
16
阅读二: 象征,用松树象征老家那些劳苦而沉默 的人们,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 之情。
方法:用××象征××,表达作者的 ××之情。
.
17
筛选文章或段落的有关信息
设问方式: 1、作者所说的××××在文中表现在哪些方 面? 2.作者所说的××××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哪 些内容? 3.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
现得更突出。 3.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
12
阅读三:
通过刻画在恶劣环境下顽强生长的胡杨 树形象,衬托出沙漠中同样富有顽强生命力 的红柳的美。
.
13
阅读四:
对比,把两种人对自然的不同感悟进 行对比,突出了与大自然的沟通是可遇 而不可求的。
.
14
3、__托_物__言__志_是作者把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寄托在 某一具体的特定事物之中,通过这一具体来表 达事物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