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其应用

分子生物学技术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医学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以下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1. PCR技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基本原理是通过DNA聚合酶酶在体外模拟DNA的复制过程,从而快速扩增目标DNA片段。
PCR技术在基因克隆、基因检测、DNA指纹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是将感兴趣的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 中,构建重组DNA分子的过程。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目的基因的DNA序列,用于研究基因功能、表达调控等方面。
3. 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蛋白质表达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使其表达目的蛋白质的过程。
通过蛋白质表达与纯化技术,可以获得大量纯净的蛋白质样品,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功能等。
4.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包括CRISPR-Cas9系统、TALENs和ZFNs等,可以实现对基因组特定区域的精准编辑。
基因编辑技术在疾病治疗、植物育种等领域有着巨大的潜力。
5. 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是一种通过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机制,可使目标基因的mRNA水平下降,从而抑制基因表达。
RNA干扰技术在基因功能研究、疾病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6. 蛋白质亲和纯化技术:蛋白质亲和纯化技术利用蛋白质与其结合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实现对目标蛋白质的选择性富集和纯化。
该技术在药物筛选、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7. 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是一种高通量的生物芯片技术,可同时检测上千个基因的表达水平。
基因芯片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表达谱分析、疾病诊断、药物研发等领域。
8. 蛋白质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主要包括蛋白质质谱分析、蛋白质组芯片等,用于研究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表达水平、翻译后修饰等。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疾病诊断、药物靶点鉴定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
以上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原理和应用。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HRP-链霉亲和素(100ul,37oC,20min) 基质液(100ul,37oC, 10min)
2mol/LH2SO450ul终止反应
490nm测定光密度值(以未加PCR产物 的空白为阴性对照,CUT OFF值为0.1)
三. 结果
人血清高密度脂蛋白亚类免疫印迹检测法
吴新伟,傅明德等(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1999;7(3):253)
纯化PCR产物与T-vector连接 重组质粒转化JM109大肠杆菌 增殖克隆株 提取质粒
PCR产物30ul
100oC变性5分钟,冰浴5分钟
单链PCR产物30ul加入100ul杂交液 单链PCR产物与预杂交微孔板上 特异DNA片段杂交42oC,1小时
洗涤 1min×5次
(酶切特异片段)
变性成单链 包被微孔板 洗涤 1min×4次 预杂交42oC,1小时
切点数目,但是不能排列出这些片段在DNA分子中的相对 位置。采用酶两两组合进行彻底降解,比较双酶和单一酶解 产物,可以确定酶切点的相对位置。
AJPI DNA的分子量为9.0兆道尔顿(≈13.6kb),有一
个XhoⅠ和一个PstⅠ切口,两个EcoRⅠ切口。它们的单酶 和双酶解结果示于下表。
AJPI DNA的三种酶单解和双解产物分析
三. DNA序列测定的策略
1. 鸟枪法
2. 套式缺失法
3. 引物延伸法
四. 自动测序
五. 应用举例
聚合酶链反应-微孔板杂交法检测结核杆菌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杨正林,傅明德等(华西医大学报 2001;32(1):136-139)
一. 原理
利用PCR扩增、分子克隆、核酸杂交以及生物素-
亲合素酶联检测技术,灵敏、特异地检测结核杆菌。
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细胞分子生物学是指研究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分子互作及其调控的学科。
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许多技术和方法得以应用于细胞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它可以通过将感兴趣的DNA序列插入载体DNA上,构建含有特定目的基因的重组DNA,最终将重组DNA引入宿主细胞中来研究某一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基因克隆技术的核心是重组DNA技术,其中最常用的重组DNA方法包括限制性内切酶切割、DNA连接、转化及放大等步骤。
特别是在近年来的分子克隆技术中,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使得基因克隆技术更加得到精细化和精确化。
二、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蛋白质是生物体中极其重要的分子之一,其结构对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质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三维结构,因此蛋白质结构的研究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蛋白质结构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电子显微镜等。
其中,X射线晶体学是目前分析蛋白质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X射线的衍射来确认蛋白质的三维结构。
三、荧光素酶标记技术酶标记技术是研究酶在细胞中的分布和功能的重要方法,其中荧光素酶标记技术则成为近年来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
荧光素酶由日本学者O. Shimomura于1962年首次发现,可以发出明亮的荧光,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中。
目前,荧光素酶标记技术被用来研究蛋白质的定位和运动等生物学过程,其原理是将荧光素酶标记的免疫球蛋白等物质与荧光素底物结合,从而通过荧光显微镜来研究生物分子的动态变化。
四、蛋白质互作筛选技术蛋白质在细胞中的互作是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蛋白质互作筛选技术则可以用来鉴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目前常见的蛋白质互作筛选技术包括酵母双杂交法、共免疫共沉淀、荧光共聚焦显微镜等。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分类

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分类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是现代生物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对生物体内分子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研究。
这些实验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和药物研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中,根据其应用和原理可以进行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基因克隆技术,基因克隆技术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包括DNA片段的定向克隆、质粒构建、DNA序列分析等。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感兴趣的基因或DNA片段放入适当的载体中,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2.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功能分子,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对于理解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
蛋白质分离和纯化技术包括凝胶电泳、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可以将混合的蛋白质样品分离并得到纯净的蛋白质。
3. 核酸分离和检测技术,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包括DNA和RNA。
核酸分离和检测技术包括DNA/RNA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原位杂交等方法,可以用于检测和分析生物体内的核酸序列。
4. 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技术是对生物体内所有基因组和转录组的研究,包括全基因组测序、RNA测序、ChIP-seq等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了解生物体内基因的组成和表达模式。
5. 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技术,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细胞内的生物学过程至关重要。
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技术包括免疫共沉淀、荧光共聚焦、电泳迁移变性等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研究蛋白质和核酸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上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一些分类,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推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进步。
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健康和生命科学研究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原理及应用一、PCR技术1.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用于扩增DNA片段。
2.PCR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添加DNA模板、引物和DNA聚合酶,以及一系列特定的温度循环,迅速扩增目标DNA序列。
3.PCR技术的应用广泛,如基因克隆、基因突变分析、疾病诊断等。
二、蛋白质电泳技术1.蛋白质电泳技术是用于分离和定量蛋白质的常用方法。
2.蛋白质电泳技术包括SDS-PAGE和蛋白质西方印迹等。
3.SDS-PAGE是一种蛋白质分子量分析方法,通过凝胶电泳分离蛋白质。
4.蛋白质西方印迹则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的表达,并通过特异性抗体与该蛋白质结合,产生特定的信号。
三、原位杂交技术1.原位杂交技术是研究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结构的重要工具。
2.原位杂交技术通过结合特异性探针和标记物,用于检测目标序列在组织或细胞中的分布。
3.原位杂交技术有多种类型,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非放射性原位杂交等。
4.原位杂交技术在遗传学研究、疾病诊断和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四、基因克隆技术1.基因克隆技术是将特定DNA片段插入到载体DNA中的技术。
2.基因克隆技术的关键步骤包括:DNA片段的切割、载体DNA的选择和连接、转化等。
3.基因克隆技术在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质的表达以及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五、DNA测序技术1.DNA测序技术是用于确定DNA序列的方法。
2.DNA测序技术包括Sanger测序和高通量测序等。
3.Sanger测序是一种经典的测序方法,逐个位置确定DNA序列。
4.高通量测序技术通过并行测序大量的DNA片段,实现快速高效的DNA测序,并被广泛应用于基因组学研究、药物研发等领域。
六、蛋白质质谱技术1.蛋白质质谱技术是分析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2.蛋白质质谱技术包括质谱仪的使用和蛋白质样品的制备等。
3.蛋白质质谱技术能够快速鉴定蛋白质样品中的蛋白质组分,并定量分析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包括核酸的纯化,体外合成、分子杂交、基因克隆、基因表达研究技术等第一节DNA的体外合成一、DNA的化学合成(无要求)一亚磷酸三酯法DNA的化学合成广泛用于合成寡核苷酸探针和引物,有时也用于人工合成基因和反义寡核苷酸。
目前寡核苷酸均是用DNA合成仪合成的,大多数DNA合成仪是以固相亚磷酸三酯法为基础设计制造的合成的原理:核酸固相合成的基本原理是将所要合成的核酸链的末端核苷酸先固定在一种不溶性高分子固相载体上,然后再从此末端开始将其他核苷酸按顺序逐一接长。
每接长一个核苷酸残基则经历一轮相同的操作,由于接长的核酸链始终被固定在固相载体上,所以过量的未反应物或反应副产物可通过过滤或洗涤的方法除去。
合成至所需长度后的核酸链可从固相载体上切割下来并脱去各种保护基,再经纯化即可得到最终产物。
(末端核苷酸的3’-OH与固相载体成共价键,5’-OH被二甲氧基三苯甲基(DMT)保护,下一个核苷酸的5’-OH亦被DMT保护3’-OH上的磷酸基上氨基亚磷酸化合物活化碱基上的氨基用苯甲酸保护。
每延伸一个核苷酸需四步化学反应(1)脱DMT游离出5’-OH。
⑵缩合(偶联反应):新生成的5’-OH与下一个核苷活化的3’单体缩合成亚磷酸三酯使链增长(3)盖帽(封端反应):有少量(小于0.5%)未缩合的5’-OH要在甲基咪唑或二甲氨基吡啶催化下用乙酸苷乙酰化封闭,以防进一步缩合造成错误延伸。
(4)氧化:新增核苷酸链中的磷为三价亚磷,需用碘氧化成五价磷(磷酸三酯)。
上述步骤循环一次,核苷酸链向5’方向延伸一个核苷酸二、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特定核酸序列扩增技术。
一)PCR的基本原理双链DNA热变性成两条单链,降温使反应体系中的两个引物分别与两条DNA单链两侧的序列特异性复性,在合适的条件下,耐热DNA聚合酶以单链DNA为模板,利用反应体系中的4种dNTP合成其互补链(延伸),在适宜的条件下,这种变性一复性一延伸的循环重复1次DNA的量可以增加1倍,30次循环后,DNA的量增加230倍。
分子生物学常用的各种技术项目举例

环境。
溴化乙锭(EB)为致癌剂,操作时应戴手套,
尽量减少台面污染。
凝胶电泳原理-EB染色
核酸电泳的指示剂
• 核酸电泳常用的指示剂有两种:
•
⑴ 溴酚蓝
•
⑵ 二甲苯青,
溴酚蓝(bromophenol blue, Bb)呈蓝紫色;
二甲苯晴(xylene cyanol, Xc)呈蓝青色,它 携带的电荷量比溴酚蓝少,在凝胶中的的迁移 率比溴酚蓝慢。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3.1 凝胶电泳技术 3.2 分子杂交技术 3.3 P凝胶电泳技术
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是分子克隆的中 心技术之一。
1. 琼脂糖凝胶用于分离200~1000bp的片段;
操作简单、快速,且分离范围广,分辨率高 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用于分离5~500bp的片段;
1. 放射性核素的标记 (1)切口平移法:该技术由Kelly等于1970年创立。是目前最常用 的一种脱氧核糖核酸的探针标记法。是利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Ⅰ 的多种酶促活性将标记的dNTP掺入到新形成的DNA链中去,从而 合成高比活的均匀标记的DNA探针。线状、超螺旋及带缺口的双链 DNA匀可作为模板。首先,极微量的DNaseⅠ在Mg2+的存在下,在 DNA链上随机形成单链切口。利用大肠杆菌DNA聚合酶的5`→3′核 酸外切酶活性在切口处将从旧链5`—末端逐步切除。同时,在DNA 聚合酶Ⅰ的5`→3′聚合酶活性的催化下,
基因探针根据标记方法不同可粗分为放射性探针和非放射性探 针两大类,根据探针的核酸性质不同又可分为DNA探针,RNA探针, cDNA探针等几类,DNA探针还有单链和双链之分。 1.基因组DNA探针: DNA探针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指长度在几百 碱基对以上的双链DNA或单链DNA探针。
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概述

分子生物学常用实验技术概述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
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中,常用各种实验技术来解析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
下面将概述一些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1.PCR(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能在体外快速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可以从一个DNA模板扩增出百万倍的DNA片段。
PCR包括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通过PCR,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大量特定的DNA 片段,并常应用于基因分析、疾病诊断以及基因工程等领域。
2.转基因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生物体细胞中,使其表达外源蛋白或产生新的表型。
转基因技术通常包括四个步骤:基因分离、基因克隆、基因传递和基因表达。
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3.蛋白质电泳:蛋白质电泳是根据蛋白质的电荷和大小差异将其分离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蛋白质电泳方法包括SDS-和二维电泳。
蛋白质电泳可用于纯化蛋白质、分析蛋白质组成以及检测蛋白质的修饰。
4.蛋白质质谱:蛋白质质谱是一种分析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常用的蛋白质质谱技术包括MALDI-TOF质谱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蛋白质质谱可用于鉴定未知蛋白质、确定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以及检测蛋白质的修饰等。
5.分子克隆:分子克隆是将外源DNA或RNA序列插入到载体DNA中,并通过细胞转染等方法将其导入到目标细胞中进行表达的过程。
分子克隆常用的方法包括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连接反应、质粒构建和转染等步骤。
分子克隆技术可用于分析、表达和研究目标基因。
6. Northern blotting:Northern blotting是一种检测RNA的方法,常用于检测特定的mRNA分子。
在Northern blotting中,通过RNA的电泳分离、转移、固定以及杂交等步骤,可以检测目标RNA的存在和表达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进行特定的DNA片断高效扩增的技术,可检出微量靶序列(甚至少到 1个拷贝)。在模板DNA、引物和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存在的条件下依 赖于DNA聚合酶的酶促合成反应。仅需用极少量模板,在一对引物介导 下,在数小时 内可扩增至100万-200万份拷贝。PCR反应分三步:变 性、退火及延伸。以上三步为一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作为下一个的模 板,这样经过九小时的循环,每一循环的产物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 这样经过数上时的循环后,可得到大量复制的特异性DNA片段。反应条 件一般为94℃变性30秒,55℃退火30秒,70-72℃延伸30-60秒,共进 行30次循环左右,最后再延伸72℃5分钟,4℃冷却终止反应。 1.逆转录PCR(RT-PCR)用来扩增RNA的方法。 2.竞争逆转录PCR(competi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ction C-RT-PCR)低丰度RNA定量的好方法。 3.多重PCR(multiples PCR)在同一PCR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可用于基 天长度很长,发生多处缺失的觳狻@┰鐾荒0宓募父銮颉?br> 4.多种PCR可同时加入多套以生物素标记的引物起进手PCR反应。 5.反向PCR(iver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对一个已知的DNA片段 两侧的未知序列进行扩增和研究。 6.不对称PCR在扩增循环中引入不同引物浓度,以得到单链DNA并进行 列测定,以了解目的基因的序列。 7.锚定PCR(an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帮助克服序列未知 或序列未全知带来的障碍。在未知序列未端添加同聚物尾序,将互补的 引物连接于一段带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锚上,在锚引物和基因另一侧特 异性引物的作用下,将未知序列扩增出来。 8.着色互补试验或荧光PCR(color complementation assay or fluorescent PCR)原理是用不同荧光染粒,分别标记于不同寡核苷酸引 物上,同时扩增多个DNA片段,反应完毕后,利用分子筛选去多余的引 物。用紫外线照射扩增产物,就能显示某一DNA区带荧光染料颜色的组区带缺 失,则会缺乏相应的颜色。
制,并带动重组的分子片段共同增殖,从而产生大量的DNA分子片段。 主要目的是获得某一基因或NDA片段的大量拷贝,有了这些与亲本分子 完全相同的分子克隆,就可以深入分析基因的结构与功能,随着引入的 DN一种是cDNA库。 载体 所谓载体是指携带靶DNA片段进入宿主细胞进行扩增和表达的工 具。 细菌质粒 是一种细菌染色体外小型双链环状结构的DNA,分子大小为120kb,对细菌的某些代谢活动和抗药性表型具有一定的作用。质粒载体 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人工改造拼接而成。最常用的质粒是pBR322。 噬菌体(phaeg)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的病毒,按其生活周期分为溶菌型 及溶原型两型。用野生型λ噬菌体改造和构建的噬菌体载体是线性双链 DNA,基因组约为50kb,最常用的哓菌体为λDNA及其衍生系列。 黏性质粒(cosmid) 杂种DNA。 是由质粒与噬菌体λDNA组成的一种4-6kb的环状
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基本技术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由于核酸分子杂交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它已成为分子生 物学中最常用的基本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克隆的筛选,酶切图谱的 制作,基因序列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及基因突变的检测等。其基本原理是 具有一定同源性的原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宜的温室度及离子 强度等)可按碱基互补原成双链。杂交的双方是待测核酸序列及探针 (probe),待测核酸序列可以是克隆的基因征段,也可以是未克隆化的 基因组DNA和细胞总RNA。核酸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他 活性物质标记的,能与特定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DNA或 RNA片段。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可分为cDNA探针、基因组探针、寡核苷 酸探针、RNA探针等。 固相杂交 固相杂交(solid-phase hybridization)是将变性的DNA固定于固体基质 (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滤膜)上,再与探针进行杂交,故也称为膜上印 迹杂交。 斑步杂交(dot hybridization) 是道先将被测的DNA或RNA变性后固定在滤膜上然后加入过量的标记好 的DNA或RNA探针进行杂交。该法的特点是操作简单,事先不用限制性 内切酶消化或凝胶电永分离核酸样品,可在同一张膜上同时进行多个样 品的检测;根据斑点杂并的结果,可以推算出杂交阳性的拷贝数。该法 的缺点是不能鉴定所测基因的相对分子质量,而且特异性较差,有一定 比例的假阳性。 印迹杂交(blotting hybridization) Southern印迹杂交:凝胶电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凝胶 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片段转移至硝基纤维素膜或其他固相 支持物上,经干烤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已标记的探针进行那时交反 应,用放射性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检测特定大小分子的含量。可进行 克隆基因的酶切图谱分析、基因组基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因突变分
表达型载体 将上述细菌质粒载体或噬菌体载体接上启动基因及多聚核 糖体的基因序列组成了表达型载体。 基因库的建造 含有某种生物体全部基历的随机片段的重组DNA克隆群体,其含有感光 趣的基因片段的重组子,可以通过标记探针与基因库中的重组子杂交等 方法而筛选出来,所得到的克隆经过纯化和扩增,可用于进 一步的 研。其主步骤包括:(1)构建基因库迅速的载体;(2)DNA片段的制 备;(3)DNA片段与载体DNA的连接;(4)包装和接种。 cDNA库的建造 是指克隆的DNA片段,是由逆转录酶自mRNA制备的cDNA。cDN单链与放射笥核素标记的已知的酸单链(探针)在 溶液中保温,使之形成杂交复合物。反应结束后,用羟磷灰石法或酶解 法将未被杂交的单链和杂交双链分开,然后结膈后在杂妆分子中的探针 量,就可推算出被测的核酸量。 递减杂交(subtractive hybridizatio) 是利用两种来源一致而功能不同的组织细胞提取mRNA(或逆转录成的 cDNA),在一定的条件下以过量的驱动mRNA或cDNA与测试的单链 cDNA或mRNA进行液相杂交,通过羟基磷灰石柱层析筛选除去两者间同 源的杂交体。经多轮杂交策选、除去两者之间相同的基因成分,保留特 异表达的序列。 核酸原位杂交 用特定标记的已知顺序核酸作为探针与细胞级或组织切片中核酸进行复 性杂交并对其实行检测的方法,称为核酸原位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 in situ)。用来检测DNA在细胞核或染色休上的分布,与 细胞内RNA进行杂交以研究该组织细胞中特定基因表达水闰;还用于细 胞、组织中有无特异性菌、病毒检测的研究。 该法的优点是特异性高,可精确定位;能在成分复杂的组织中进行单一 细胞的研究而不受同一组织中其他成分的影响;不需要从组织中提取核 酸,对于组织中含量极低的靶序列有极高的敏感性;并可完整地保持组 织与细胞的形态。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的研究,如基因定位、 基因制失,基因易位、特异基因整合部物色检测等研究。近年来由定性 发展到定量,方法更为完善。 DNA分子克隆技术(也称基因克隆技术) 在体外将DNA分子片段与载体DNA片段连接,转入细胞获得大量拷贝的 过程中DNA分子克隆(或基因克隆)。其基本步骤包括:制备目的基因→ 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和连接,制成DNA重组→导入宿 主细胞→筛选、鉴定→扩增和表达。载体(vecors)在细胞内自我复
特异基因的筛选 常用的方法有:(1)克隆筛选即探针筛选法;(2)抗体检测法,检测 其分泌蛋白质来筛选目的基因;(3)放射免疫筛选法,查出分泌特异 抗原的基因;(4)免疫沉淀法,进行特异基因的筛选。 核酸序列测定 DNA的碱基序列决定着基因的特性,DNA序列分析 (测序, sequencing)是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基本技术。无论从基因库中筛选的癌 基因或经PCR法扩增的基因,最终均需进行核酸序列分析,可藉以了解 基因的精细结构,获得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基因的突变及对功能 的影响,帮助人工俣成基因、设计引物,以及研究肿瘤的分子发病机制 等。测序是在高分辨率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Maxam-Gilbert的化学降解少和Sanger的双脱 氧法等,近年来已有DNA序列自动测定仪问世。化学降解法是在DNA的 片段的5`端标记核素,然后用专一性化学试剂将DNA特异地降解,在电 泳和自显影后,可得到从标记端延伸的片段供测读序列和进行比较。一 般能读出200-250个核苷酸序列。双脱氧法是采用核苷酸链终止剂, 如:2`,3`-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如ddTTP、ddTTP、ddGTP和 ddCTP中的一种)掺入到DNA链中以终止链的延长,与掺入4种正常的 dNTP的混合物分成四组进行反应,这样可得到一组结尾长衙不一、不 同专一性核苷酸链终止剂结尾的DNA片段,经凝胶电泳分离和放射自显 影,可读出合成的DNA核苷酸序列,根据碱基互补原则,可推算出模板 DNA分子的序列。 化学降解法只需一化学试剂,重复性好,容易掌握;而双脱氧法需单链 模板、特异的寡核苷酸引物及高质量的DNA聚合酶,便随着M13噬菌体 载体的发明和运用,合成的引物容易获得,测序技术不断改进,故此法 已被广泛应用。基脱氧法的自动激光荧光测序仪,使测工作更快速和简 便,而且保证高度重复性。至于RNA测序现大多采用将mRNA逆转录成 cDNA后同测序,然后反推RNA序列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简称PCR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变性和复性原理在体
析及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LP)等。 Northern印迹杂交:由Southerm印杂交法演变而来,其被测样品是 RNA。经甲醛或聚乙二醛变性及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进 行杂交反应,以鉴定基中特定mRNA分子的量与大小。该法是研究基因 表达常用的方法,可推臬出癌基因的表达程度。 差异杂交(differential 用两种混合 的不同cDNA探针(如:转移性和非转移性癌组织的mRNA逆转录后的 cDNA)分别与滤膜上的DNA杂交,分析两张滤膜上对应位置杂交信息 以分离差异表达的基因。适用于基因组不太复杂的真核生物(如酵母) 表达基因的比较,假阳性率较低。但对基因组非常复杂的盐酸核生物 (如人),则因工作量太大,表达的序列所占百分比较低(仅5%左 右),价值不大。 cDNA微点隈杂交(cDNA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是指将cDNA克隆或cDNA的PCR产物以高度的列阵形式排布并结合于固 相支持物上(如:尼龙膜或活化的载玻片)以微点阵,然后用混合的不 同DNA探针与微点阵上的DNA进行杂交。再利用荧光、化学发光、共聚 焦显微镜等技术扫描微点阵上的杂交信息。它比差异杂交技术的效率 高、速度快、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的分析。已成商品问世。其缺点是 无法克服保守的同源序列及重序对杂交信息的干扰。 寡核苷酸微点隈杂交(oligonucleotide microarray hybridization) 是在特殊的固相支持物上原位合成寡核苷酸,使它共价结合于支持物表 面,与平均长度为20-50nt的混合RNA或cDNA探针进行杂交,以提高杂 交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可检测跨越三个数量级的杂交 信息。适用于低丰度mRNA的检测,以区分基因家族不同成员的差异表 达特征,或鉴定同一转录在不同组织和细胞中的选择性剪接。但有工作 量较大、成本较高、速度较慢等弱点。 液相杂交(solution hbrid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