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解题技巧

合集下载

成语知识积累及解题技巧

成语知识积累及解题技巧

成语知识积累一、成语不可貌相俗话说:“人不可貌相”,其实,有许多成语也是如此,不可以“貌”取其词,望文生义,否则,将要贻笑于大方之家。

高考试题中曾考过的“万人空巷”“首当其冲”“炙手可热”“莘莘学子”“差强人意”等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用错的成语。

对成语的使用,由于很多时候人们已习非成是,这就给正确判断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下面梳理出在日常生活中极容易用错的成语例,供大家复习。

同时,大家中依此思路,注意这类成语的用法,以不断强化积累。

1、曾几何时:表示“过去没有多久”。

常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2、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才能”。

不能在其前加上“整天”“整月”等修饰词语。

“学”为名词,常误作动词。

3、不可理喻:指“无法用道理使之明白”,常误用为“不可思议”。

4、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正确的”。

常误用为“不以为意”,表示“不放在心上”“无所谓”。

5、守株待兔:贬义词,指“不主动努力,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常误来形容公安干警的机智。

6、耳提面命:褒义词,形容师长殷切教导。

常误用为贬义词。

7、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常误用为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8、鼎力相助;敬词,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9、蹉跎岁月:指虚度光阴。

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0、名噪一时:指在当时很有名声。

常误用为贬义词。

11、始作俑者:指某种坏风气的创始者。

常误用为贬指。

12、不胜其烦:贬义词,指不能忍受其烦琐。

常误用为“不厌其烦”。

13、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褒义词。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贬义词。

14、身无长物:指人贫困。

表面看起来是别无特长,其实指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

15、目无全牛: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16、鬼斧神工:形容人的制作技艺高超,常误用为形容自然景观。

相类似的还有“巧夺天工”。

17、求全责备:指对人苛求完善,后面不能带宾语,与此类似的还有“漠不关心”。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总结(含35组近义成语辨析)

高中语文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总结(含35组近义成语辨析)

高考语文成语题答题技巧一、技法“五注意”在解答高考语文成语题时,应注意以下五点:注意一:形似神异一些成语从表面上看起来,它们的构成语素十分相近,但成语的意义却相差很大,如“一挥而就”和“一蹴而就”,“不以为然”和“不以为意”,等等。

还有一些,构成成语的语素比较相近,成语的意义也很接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指日可待”和“拭目以待”,“另眼相看”和“刮目相看”,等等。

对这两类成语,我们极易混淆,因此应多比较,掌握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

注意二:感情色彩有些成语感情色彩强烈,褒贬分明,是非明了,好恶明晰。

只有准确把握了成语的感情色彩,才能辨别正误,恰当运用。

如: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

“殚精竭虑”是褒义词,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机。

这里应用“处心积虑”。

注意三:适用对象每个成语都有比较确定的适用对象和适用范围。

如果超出了成语的适用范围,弄错了搭配对象,就会造成成语和对象之间不搭配。

如:近年来几乎每年都会有一部让人宵衣旰食的韩剧火爆荧屏,从《继承者们》到《来自星星的你》再到如今的《太阳的后裔》,这些韩剧都让剧迷们疯狂追捧。

“宵衣旰食”指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

形容勤于政务。

这里对象误用,应改为“废寝忘食”。

注意四:语境要求成语的运用与语境密切相关,因为语境对语言表达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注意语境要求,就是要从成语前后的语句来辨析它们内在的关联、照应、衔接、过渡等是否有问题。

如:蒂姆•库克长期以来其实已在掌管苹果公司,乔布斯两次病休期间,实干家库克都临危授命,负责苹果的日常运营工作。

“临危授命”指在危亡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换为“临危受命”。

注意五:整体意义成语是形式和内容都非常固定的词组或短句,有其整体意义。

把握成语意义的整体性,不是将组成成语的每个语素简单相加,而是要透过字面从整体上把握;尤其是一些特殊语素,更要注意其古义,不要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义去理解。

成语专项 答题技巧

成语专项 答题技巧

成语题的答题技巧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

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

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

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

初中成语选择题解题技巧初中成语选择题通常考察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帮助您在初中成语选择题中更好地应对:1. 掌握常见成语:-了解并熟记一些常见的成语,包括它们的意义、用法和故事背景。

这有助于在选择题中更迅速地找到正确答案。

2. 注意成语搭配:-成语有时会和其他词语搭配使用,形成固定搭配。

注意这些搭配关系,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3. 理解成语的意义:-不仅要记住成语的字面意义,还要理解其寓意和引申义。

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成语在句子中的运用。

4. 关注上下文语境:-通读题目所在的句子或段落,了解上下文语境,有时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成语的意义,帮助正确选择。

5. 排除干扰项:-仔细阅读每个选项,排除一些看似相近但实际意义不符的成语,逐一缩小答案范围。

6. 注意语法和逻辑关系:-在选择题中,成语的使用要符合语法和逻辑关系。

注意成语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有助于排除不合适的选项。

7. 多练习:-多做成语选择题,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提高对成语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可以选择一些成语题库进行训练。

8. 积累故事背景:-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或故事背景,有助于记忆成语,也能够在解题时更深入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9. 灵活运用:-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灵活运用成语,这样在选择题中更容易找到正确答案。

10. 善用辅助工具:-如果允许使用字典或参考书,善用这些辅助工具来查找和确认成语的意义,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通过不断练习和积累,您的成语水平将得到提高,更好地应对成语选择题。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

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信很多同学在备战高考的过程中,遇到成语题时会感到比较棘手。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成语题答题技巧,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帮助大家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用语,具有一定的固定搭配和表达特定含义的特点。

在答题时,我们需要理解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才能准确地答题。

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听取老师讲解、查阅词典等方式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二、通过上下文推测成语的意义在阅读文本或阅读题目中,有时会出现我们不熟悉的成语,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测成语的意义。

如“乘风破浪”的下一句为“会有所得”,我们可以推断出该成语的意思是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

三、了解成语的古典典故成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许多成语都来源于典故。

了解成语的古典典故,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成语,还能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精髓。

在高考中,有时会出现成语配对题或选配成语填空题,了解成语的典故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四、注意成语的使用场合和语境成语由于是语言中的特殊用语,其使用是有内容和语境限制的。

答题时要根据语境和使用场合准确选择成语,以确保答案的正确性。

对于多选题,注意莫听君解语,总结个人使用场合和语境,然后结合题目选答案。

五、注意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成语与其他词语一样,有一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很容易混淆。

在答题时要注意成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以免选错答案。

如“胸有成竹”与“自信满满”的意思相近,但“手足无措”与“从容不迫”则是反义词。

六、辨析成语的正误有些成语在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区或歧义,我们需要在答题时注意辨析成语的正误,以免选错选项。

如“一语中的”与“一语破的”表述是完全相反的,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就会产生误解。

七、活学活用成语最后,成语不仅是考试中的要点,也是语文学习和日常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应该活学活用成语,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

高考生必看:五种方法巧解语文成语题

高考生必看:五种方法巧解语文成语题

高考生必看:五种方法巧解语文成语题高考生必看:五种方法巧解语文成语题首先,在复习迎考的时候,要注意资料的积累。

课本、复习资料和试卷上,都会出现成语(而且这些资料上的成语都是比较典型的考试材料),这些成语在题目中出现,如果是自己一眼能看出问题、已然掌握的,则可以一带而过;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应该做出适当的标记或者直接摘录到本子上。

时间允许的话,把一本小型成语词典(或一本成语的专题复习资料)从头到尾翻一遍,是不错的做法。

其次,对于数目繁多的成语题目,要学会把成语的考查点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找出相应的记忆、复习方法。

一般说来,成语的考查点包括如下几类:关键字决定关键义例1: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解析:“功败垂成”中,“垂”的词义是“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

多含有惋惜之意。

如果知道“垂”的意思,那么也就知道这个成语用错了。

例2: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大热点,在民众的关注下不期而遇了。

解析:“不期而遇”中,“期”的词义是“约定”,没有约定就见面了,这个意思和语境中“民众的关注下”相矛盾,因而用错了。

褒义和贬义辨析例3: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解析:“巧立名目”指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语体色彩是贬义,跟语境“为景区添光彩”的说法相悖。

某些成语具有特定的描述对象例4:清晨,我来到******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解析:“感同身受”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恩惠。

用在代替亲友恳求别人时用来表示谢意。

根据语境,“爱国热情”作感同身受的宾语,不通。

例5: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和,一边向人们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语文成语解题6大规律

语文成语解题6大规律

6.复习要特别留心有几个意义的成语,不要因熟知一种含义而忽略另外的含义导致判断失误。以前考过的,后来的高考题仍然可以考,其他省市往年考过的,在第二年的另一个省市的试题中仍可能出现,所以高考题中出现的成语或熟语仍是重要积累内容。
1.成语的使用其实就是看成语的各个方面和句子的各个方面是否协调。这种协调就是成语的意思、范围、程度、色彩、搭配是否和句子的各个方面协调。
2.成语的考查着重于使用,“使用”意味着要动态地掌握成语的意思,即必须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考察成语的使用。
3.成语的正确使用有两个前提:一是准确而全面地掌握成语;二是准确而全面地分析语境。
4.成语中的语境是经过命题者强化了的语境,是命题者根据所考的成语的一些特殊点设计的,所以要详审语境,注意其整体性和联系性。要能从句子中找到语境(命题者)的暗示点,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5.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轮美奂、薪尽火传、不孚众望、等量齐观、胼手胝足、遇人不淑、白头如新、高山仰止、头角峥嵘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且容易用错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பைடு நூலகம்较好的复习效果。

成语题解题技巧

成语题解题技巧

成语题解题技巧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例1.从高处眺望,辽阔的绿色大平原上,几座白色的油井房星罗棋布,煞是好看。

解析:成语“星罗棋布”的意思是形容数量很多,散布的范围很广,而“几座白色的油井房”则说明很稀少。

这样二者的意思刚好相反,相互矛盾,所以该成语使用有误。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例2.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又无系统的训练,小张的工作总是千疮百孔,很让领导和同事无奈。

解析:成语“千疮百孔”犯了“大词小用”的错误。

它本来比喻破坏很严重或弊病很多,这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工作失误,词义过重,夸张失度。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例3.班会上,他夸夸其谈,出众的口才使大家十分佩服。

解析:成语“夸夸其谈”指说话或写文章时不做调查研究,滔滔不绝地乱说一通,是个贬义词,而本句主要意思是赞扬同学的出从口才,显然该成语不符合该句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例4.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

解析:成语“滔滔不绝”是形容说话很多,连续持续,其适用对象是“人”,这里用来描述汽车,显然是不恰当的。

五、看成语使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例5.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解析:成语“行云流水”是比喻文章的布局和发展很自然,就像行动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不受拘束,而句中因为望文生义,把它理解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然与语意不符,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六、看成语使用是否因忽视构成语素的位置而造成形近混淆。

例6.在日常学习中,如果我们合理使用统筹方法,就会事倍功半。

解析:成语“事倍功半”的意思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句中却把它跟其语素位置不同、语意也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

七、看成语使用是否因忽视成语的整体性,只断取其中个别语素的意义而造成成语意义与句义相悖。

例7.当我国羽坛健儿在今年的苏迪曼杯决赛中,以三比零战胜印尼队勇夺冠军的那一刻,体育馆内爆发出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成语考查题答题技巧成语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

据统计,2014年全国高考18套语文试卷中,成语考查题出现了12次;2015年全国高考15套语文试卷中,成语考查题出现了13次,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成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

高考考查的成语,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也非过于浅易,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上的成语应是比较常见的;而且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对此,有必要研究一下成语发展流变的规律,才能采取适当的方法做出正确的答案。

一、溯本求源,谨防望文生义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

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判断这类误用成语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把握这类成语的本源,即成语原始意义。

为此,对成语中的关键字眼要多加关注,如“不刊之论”中的“刊”不是“刊登”意思,而是“修改”之意。

成语多约定俗成,源于典故,只有参透本意,方能把握,如“火中取栗”“七月流火”。

另外,成语的意思不是几个语素意思的简单相加,也有特定的生成背景,如“胸有成竹”。

例1.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寒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而栗。

(2014年山东卷第4题A项)“不寒而栗”指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

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寒冷”了。

例2.最美的是小镇的春天,草长莺飞,风声鹤唳,走进小镇就如同置身于世外桃源,来此旅游的人一定会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深深吸引。

(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2题C项)“风声鹤唳”指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而此句将它望文生义成“风的响声、鹤的叫声”了。

成语源于文言文,而文言文以单音节为主。

如“登高自卑”二、看清对象,谨防张冠李戴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

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

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

如2010年辽宁卷第13题B项:“他儿子正值豆蔻年华,理应专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没想到却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现在连初中都读不下去了。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这里指男性,显然不对。

例3. 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济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2015安徽卷第16题D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调剂,使恰到好处。

此成语多用来指精神气质方面的对象,此处形容“舞者形体”属于搭配不当。

例4.写一篇小说并不太难,但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在擢发难数的小说中引起读者广泛关注,就不那么容易了。

(2015山东卷第4题D项)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

此成语不能形容小说。

属于用错对象。

例5. 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2014年辽宁卷第13题D项)“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

而此句却误将它用于书法作品。

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一挥而就、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破镜重圆、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如宾、相濡以沫、倚马可待、汗牛充栋、呼之欲出、韦编三绝、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等。

三、明晰感情,谨防褒贬误用从感情色彩方面来考虑,成语一般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

这就要求在使用成语时,要把握好感情色彩,避免褒贬误用。

例6.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成功扫除了“敌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2015安徽卷第16题B项)倾巢而出:指全体出动,多用于贬义。

此句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属感情色彩失当,褒贬误用。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

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常见褒贬误用的成语还有:处心积虑、始作俑者、无所不为、上行下效、弹冠相庆、大快人心、处心积虑、面目全非、半斤八两、甚嚣尘上、危言危行、一团和气等等。

四、着眼语境,谨防重复矛盾成语的使用都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的要和这个句子氛围相协调,有的要和人称相对应,有的意义要和句子相吻合。

同时,还要考虑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叠,是否前后矛盾。

成语也是词语,也有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动词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能不能带宾语等等。

如2010年江苏卷第2题B项:“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盾。

例7. 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不管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2013年全国Ⅱ卷13题D项)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

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与句中“傲慢狂妄”有重复之嫌。

例8. 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2013年安徽卷16题D 项)亡羊补牢:羊因为羊圈的空缺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羊补牢”与本句语境“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矛盾,此处可用“未雨绸缪”。

常见的类似错误还有:“一场南柯一梦”“津津乐道地说”“接踵而至地闯进来”“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责无旁贷的责任”“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显得相形见绌”“好像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海内外闻名遐迩”“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五、尊卑有序,谨防谦敬错位成语在流传的过程中融入了浓厚的传统文化,不仅要看含义、语法等,还要考虑尊卑长幼、男女主宾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成语时必须自谦敬人,得体合度。

例9.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2012年全国Ⅱ卷)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意为任意编造的、没有根据或不甚可靠的话语。

只能对自己使用,是谦词,不能对别人使用。

此处使用错误。

常见的谦敬错位词语如下:(谦辞)抛砖引玉、蓬荜生辉、不情之请、敬谢不敏、一得之见、忝列其中、不足挂齿、雕虫小技,(敬辞)大驾光临、门墙桃李、不吝赐教、鼎力相助、高抬贵手等等。

六、兼收“多义”,谨防顾此失彼在成语使用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成语不止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但在使用过程中,其中的一个义项或感情色彩使用较多,就容易将另一个意义或色彩忽略,导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常用的含义往往耳熟能详,而不太常用含义则鲜为人知,一旦使用便误认为是错误的。

这类两用词在历年的高考中时有出现,在复习的时候应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两用成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褒贬两用成语(如“登峰造极”“难兄难弟”等)、中性与贬义共用的成语(如“左右逢源”“堂而皇之”等)、本义与引申义共存的两用成语(如“光怪陆离”“一针见血”等)、贬义与自谦共用的成语(如“班门弄斧”“信笔涂鸦”等)。

例10.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

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2012年辽宁卷13题C)“短小精悍”是双义成语,既可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也可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

此处使用的是该成语第二含义,使用正确。

但是当年许多考生不能全面理解词语含义,造成误判。

常见的多义成语还有:不翼而飞、淋漓尽致、美轮美奂、粉墨登场、不绝如缕、想入非非、灯红酒绿、捉襟见肘、秀色可餐等等。

七、厘清差别,谨防似是而非有些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语音和字形相似,意思接近或有一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的过程中极易混淆。

如“不负众望”与“不孚众望”,“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等。

对于这些成语,一是要辨别“形异”,二是要找出“神异”。

例11.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海监船进入钓鱼岛海域活动无可厚非/无可非议。

(2014年江西卷第3 题)“无可厚非”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没有什么可以过分指责的。

“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根据语境正确答案应该选择“无可非议”。

例12.……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人民发奋图强。

(2015湖南卷第1题)此划线处提供“百废俱兴”和“百废待兴”两个词语供选择。

百废俱兴:一切被废置的事情都兴办起来,形容各项事情方兴未艾,“俱”是“都”的意思。

百废待兴:许多已被废置的事情都需要兴办,形容面临着一场大规模的建设事业,有许多事要做,“待”是“等待”的意思。

根据语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背景,此处应该选择“百废待兴”。

类似容易混淆的成语还有:“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不足为训”与“不足为戒”、“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耳闻目睹”与“耳濡目染”、“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