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合集下载

春温案例分析

春温案例分析

春温案例分析26 岁的梁某某,男性。

1960 年 3 月中旬初诊。

他主诉已经持续发热身痛达 20 天之久。

病史情况是这样的:起初发热恶寒,周身酸痛,小便黄热,按风热感冒服用银翘解毒片、羚羊解毒丸等药物,然而热势不退,午后尤其严重,时而有出汗,寒战(体温约 39°C 左右),口苦口渴,咳嗽腹痛,便溏、肛灼,肢节酸痛。

肝脾可触及,胸背无瘀斑。

X 线检查显示心肺正常。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2×109/L,未查到疟原虫,肥达反应阴性,抗“O”不高,血沉略快。

应用青霉素、链霉素 1 周没有效果,于是改服中药。

现症表现为壮热汗出,恶寒,咳嗽,口渴,腹痛下利。

舌苔白黄,脉象弦数。

这是由于肌表之邪未解,里热迫逆,属于内外合邪的温杂热病(春温)。

治疗应当外解肌表,内清里炽。

所以拟用柴葛石膏汤来治疗。

【处方】柴胡 10 克黄芩 10 克葛根 12 克白芍 15 克杏仁 10 克薄荷 5 克桂枝 10 克生石膏 30 克山楂 30 克陈皮 10 克甘草 5 克生姜 3 片大枣 5 枚 2 剂。

复诊时,脉弦细。

肌表之邪已解,于是开竹叶石膏汤 1 剂以清除余热。

调养数日,各种病症全部消除。

按:春温这一病症,经典医籍中提到是冬季寒邪内伏,到春天化热内发所致。

叶天士说:“入春发于少阳”。

大多由积热内郁,又受寒邪抑制而形成。

其发病之初,症状会因人而异、因感邪的轻重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一开始就里热炽盛,这与风热、风寒有很大区别。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春温知识点汇总
1.春温:感受温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气分或营分里热证为主要特征,证见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甚则神昏,惊厥,斑疹。

一般起病急,病发于里,病情严重,变化较多。

多发于春季。

2.《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3.古代多将此病归于伏气温病
4..宋代郭雍首先提出“春温”病名;《伤寒补亡论》
5.春温在病变过程中,里热炽盛,阴精亏损是其基本病理特点。

6.辨治要点
(一)辨病依据:
1、本病多见于春季
2、初起即见里热见证(高热、烦渴,甚至神昏谵语、斑疹、惊厥),病发于气分或病发于营分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少数兼短暂的表证。

3、本病发病急骤,病情复杂,变化迅速,病程中易入营动血出现危重症候(斑疹、痉厥、神昏、正气外脱),后期易致肾阴耗竭、虚风内动。

(二)辩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①病发于气分者,见发热、口渴、舌红苔黄并兼口苦或心烦等热郁胆
腑的症状②病发于营分者,症见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斑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绛,脉细数
2、辨邪实正虚
病变初期:里热炽盛而兼有阴虚,邪实为病机关键;病至中期:热炽阴伤并重
病变后期:邪热渐退或余邪留伏,肝肾阴伤,邪少虚多
3、辨动风虚实
论治要点:春温治疗总以清泄里热为主,同时注意固护阴液,透邪外出。

(癫2)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

(癫2)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

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温所致癫痫病如何治疗?进入春天,天气变化明显,温度时高时低还不太稳定,对于癫痫病患者来说,要小心春天这个温柔的“杀手”,春季之际感受气候上的温邪而发病者,中医认为属于外感之春温病,如果伏温内发,新寒外束,属伏气之春温病。

伏邪之发,有发于气分,血分及阴分之别。

在诊断时须详细,不致动手便错。

如何治疗春温导致的癫痫病?春温所致癫痫病主要分为外感春温病和伏邪春温病,一是外感春温病,当春季之时,天气虽然渐暖,然犹有余寒未尽,感受春时非时之寒邪,刺激身体而发病者。

人体的温度有一定标准,可维持其生活常态是正常人。

体温增高,是热血内壅之表现。

不外饮食过于辛热,偶尔忿怒而相火安劲,过度劳累。

凡此种种都足以使血液加快、引起体温增高,故易于感受寒邪。

新感之春温病若无血热内盛的因素,不过为轻浅的感冒。

一经疏散病即霍然。

若热壅于内,寒束于外,互相闭拒,经过一段时间,极为缠绵、病发展到末期,每到鼻衄而后病解。

初起头痛,恶寒、身热、无汗或身痛不舒,或咳嗽口渴,或有心烦咽痛等症,继则脘闷胁痛,胸膈不舒,寒热类虐,便闭溺浊,热甚,心烦燥扰,渴而思饮,属病邪入胃,宜用通泄胃热之剂。

其治法,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咳嗽者,宜用加减荆防达表汤。

如果恶寒轻,发热重,心烦口渴,咽痛的患者,用加味葱豉桔梗汤。

如果热重者,用加减蒿苓清胆汤等。

二是伏邪春湿病,伏邪病,古代称之为冬季寒气潜伏,至春化为温病,病理是伏邪之春温病,是病邪潜伏,春寒触动而外发者。

在证候上,有气分伏邪,因春寒触动而发,还有血分伏邪初起,微恶风寒,身痛无汗,或咽喉疼痛。

以及热入血室之症,初起稍微感觉恶寒,身虽痛而无汗,惟面多油光,尺肤热甚,口干齿燥,烦躁狂言,或吐血,或牙宣,腰痛如折,小腹重坠,男则梦遗精,女则带下如注。

甚则气上冲心,时时头厥,厥回则痉,痉后复厥,两目上视或斜视,舌卷囊缩。

《内经》所谓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伤寒论》所谓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第八章 春温

第八章  春温

注:A:本方为十二经泄火解毒之峻剂。 B:本方以白虎汤为主:
11、热盛动风
【主症】热、渴、烦、乱、昏+抽搐(实证) 【治法】清热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止痉 (治抽要清肝,热退抽自安) 生地、白芍——养阴柔肝 (治抽需养阴,阴充筋自柔) 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 (风动则痰生,治抽要化痰) 茯神——安神 (治抽要安神,神宁抽自止) 桑叶、菊花——轻清宣透 (外邪致抽时,重在散而透;虫类搜风药,切勿 乱杂投)
7、热灼营分
【主症】略 【治法】略 【方药】 清营汤 犀角、黄连——清 增液汤——滋 丹参——活 双花、连翘、竹叶——透热转气
清营湯方(鹹寒苦甘法) 犀角三錢、生地五錢、元參三錢、竹葉心一錢、麥冬 三錢、丹参二錢、黃連二錢五分、銀花三錢、連翹 二錢連心用。 水八杯,煮取三杯, 日三服。
8、热盛动血
《温病条辨·下焦篇·十二》
“夜熱早涼, 熱退無汗, 熱自陰來者, 青
蒿鱉甲湯主之。”
【方解】
鳖甲——滋阴清热。“鱉甲蠕動之物, 入肝 經至陰之分, 既能養陰, 又能入絡搜邪。 ” 青蒿——“青蒿芳香透絡, 從少陽領邪外出。” 生地——“細生地清陰絡之熱。 ” 丹皮——“丹皮瀉血中之伏火。 ” 知母——“知母者,知病之母也, 佐鱉甲、青 蒿而成搜剔之功焉。 ” 再此方有先入後出之妙: 青蒿不能直入陰分, 有鱉甲領之入也。鱉甲不能獨出陽分, 有青 蒿領之出也。
(1)阳明腑实,兼阴液亏虚—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氣湯方〕 : 即於增液湯內 《灵枢· 经脉》中说: 加大黃三錢 , 芒硝一錢五分 , 水 “大肠 …… 八杯 , 煮取三杯,先服一杯, 不知, 是主津液所生病”。 再服。 张景岳注说: “凡大肠之泄或秘, 生地、玄参、麦冬 —增液(体) 皆津液所生之病”。 硝、黄——攻(用)

春温

春温

风温
春温
初起肺卫表证热证为主, 发于气、营里热证为主,兼有表证,表 可顺传气分,亦可逆传 证短暂消失,可外透而解,也可内陷
以肺失宣降、热结肠腑为主 以热盛阴伤,窍闭,动风,动血为主 后期易伤肺胃之阴 初起以辛凉清解 后期易灼伤肝肾之阴 以苦寒清里,宣郁透邪,或佐辛凉
四 治疗原则:
(一)治疗总则—— 清热兼以养阴透邪。
2)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表现—— 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 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肢体震颤,苔干 黄或焦黑。
辨证要点:
定阶段--气分--


位--大肠--
《伤寒论》:伤寒六七日,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 身热、苔黄 证,大便难,身微热者, 此为 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倦怠少气
旁流是也,则用调胃承气;偏于液干多而热结少者,则用增
液”。
治法—— 滋阴攻下。
方药—— 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生地、麦冬、玄参)—— 养阴生津润燥。
大黄、芒硝—— 泻热软坚、攻下腑实。
吴鞠通:“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
“若下后数日,大便已通,然热未退或退未尽,口干咽燥 、舌苔干黄或金黄,脉沉实有力,此为热邪复聚,可与增液 汤中加大黄、丹皮、知母、即护胃承气汤微和之。”--吴 鞠通
3、忌辛温发汗 4、忌早用滋补:忌用龟板、阿胶、山萸肉等 (可用清补-生地、麦冬)。
五 辨证施治:
(一)气分证治: 1 热郁少阳: (见81页) (热郁胆腑)
临床表现——
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 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定阶段-气分 -身热、苔黄
定 位- 胆腑- 口苦、干呕、胁痛、脉弦
迫血妄行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
“一笑作春温”的意思: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

注:“一笑作春温”的前一句是“落笔若生花”。

拓展资料: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的意思是:写下的字若活灵活现,微笑一下便能像春天一样温暖人心。

“落笔若生花,一笑作春温”中暗含着一种淡然、谦逊、多情的意味,它指出了慎重而深远的一种思想:不要轻易动用自己的语言,不要把多情的思想暴露在外,要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要懂得屏弃、放下,用笑容去包容一切。

“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暗示我们,要懂得用一种谦虚、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

就像一朵花,一笑开放,它的春日温暖会把人们的心都温暖起来;就像落笔,它的生机勃勃,会把一切都融汇在一起,把世界装点得更加美丽。

总之,“一笑作春温,落笔若生花”这句激励我们要以一种温暖、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容纳世界的美好和缺憾,用一种谦逊的心态去接纳自己的过去,用一种淡定的心态去面对未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份真正的宁静和满足。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

老年人要从这几方面防春温所谓春温,是指被温热病邪侵袭而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的一类急性热病。

该病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程长等特点,初起虽仅有高热、口渴、心烦、小便黄赤等内热症状,但在病变过程中极易出现斑疹、惊厥、昏迷等险恶变化。

据不完全统计,春季急诊患者每10个人中约有1人的病与春温有关。

专家指出,老年人防春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开窗通风。

开窗通风不仅可以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减少微生物等对人体的侵袭,还能调节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工作状态。

研究发现,开窗通风30分钟,可使室内空气的细菌数减少70%以上,通风时间越长,室内的细菌数就越少。

及时治疗。

发现春温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遵医嘱对病人采取隔离措施。

老年人接种流脑疫苗、流感疫苗对春温也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防寒保暖。

《黄帝内经》中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说,指出人若在冬季感受寒邪后,伏寒化热,至春天阳气升发之时,则易发生春温。

根据春温的这一发病特点,在春天乍暖还寒之时要注意防寒保暖,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

适当服用中药方剂。

服用补散兼施的玉屏风散中药方剂,可提高人体免疫力,有固表御邪之效。

具体方药为:黄芪10克,炒白术6克,防风6克,甘草6克,大枣4枚,生姜3片,加水适量,入沙锅煎取2次,分别取其汁液混匀即成。

每日1剂,分2次空腹饮。

还可每日取金银花10克,甘草6克,开水沏泡,代茶饮用,该方可清热解毒,能降低人体咽喉部带菌率,对流感病毒有一定的灭活作用,有减少春温发病几率之效。

另外用板蓝根15克,大青叶15克,水煎后饮用,每日1剂,连服3~7天,对春温也有一定预防作用。

春温

春温
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 另有“伏邪自发”
病机传变: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诊断要点


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 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以 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 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 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而 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春有非 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 发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
热灼营阴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斑疹、 昏痉、正气外脱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热郁胸膈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少阳)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肾 阴 耗 损 阴 虚 风 动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
《素问•热论》:“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 病变过程中易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鉴别诊断:风温、感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以初起即见里热证为主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沿革: 《内经》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伤寒补亡 论》指出春温也有新感者:“冬伤于寒,至春而发者,谓之 温病;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及 春有非节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洪大,舌红苔 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热盛烦渴,加养阴及清火之品;热扰神明而谵 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者,加凉肝息风之品 ;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3)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内因:阴精素亏(《素问·金匮真言论》:“藏
于精者,春不病温”
外因:时令之邪引发(新感引发)、另有“伏邪
自发”
热郁胸膈 发于气分 (少阳) 热灼胸膈 肾 气 耗
热盛阳明 热结肠腑
兼阴液亏虚 兼气液两虚 兼小肠热盛
深入血分 热灼营阴 气营两燔 内陷手足厥阴 热盛动风 出血、隐疹 、昏痉、正 气外脱
正气 外脱
4.热入心包 (1)热闭心包——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 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5.热盛动风
症状: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烦闷躁扰, 甚则狂乱、神昏,手足抽搐,或见颈项强直、角弓反 张,舌干红绛,脉弦数。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 凉肝息风:羚羊角、钩藤、桑叶、菊花; 滋养阴液:生地、白芍、甘草; 宁心安神:茯神; 清肝化痰:贝母、竹茹
苔白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
倍玄参方(方见风温章)
2.气分证治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 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用芩、栀、甘、薄、竹、翘清热;方中用硝、黄 ,主要是为了引热下行,故大便不秘者亦能用)
《医经溯洄集》提出本病的治则是“清里热”。
叶天士提出:春温属伏气温病,“藏于少阴,发
于少阳”,也有“外邪先受,引动在里伏热”
类型
(1)按发病病机浅深:
发于气分——病机较浅——轻 发于营分——病机较深——重
(2)是否兼表:
兼有表证——新感引动伏气
不兼表证——伏邪自发
病因病机
病因:温热病邪(即传统所说的“伏寒化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初期治法
辛凉解表
苦寒清里
辨证环节
)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审特异性症状——昏、痉、厥、脱、斑疹或出血
辨证论治
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顾阴、透邪外 出
治疗大法: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
开窍、息风、养阴、固脱等
滋养阴液:生地、麦冬、玄参、海参;
当归:和血分之滞;姜汁:宣通气机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芍、生大黄、
芒硝、黄连、黄柏)
3.营血分证治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烦躁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伤寒温疫条辨》)
(3)热郁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或斑 疹隐隐,咽燥口干而反不甚渴,舌质红绛,苔薄或无 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温病条辨》)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口渴,肌
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舌红绛,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热毒甚加凉血解毒之品,神
昏加清心开窍剂;出血者用丹参注射液)
(3)热与血结 症状:身热,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利 、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干而漱水不 欲咽,舌绛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实而涩。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 凉血化瘀:丹皮、赤芍、桃仁; 攻逐瘀热:大黄、芒硝; 养血和血:当归
(3) 虚风内动(阴虚风动)
症状:低热,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或瘛疭, 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
裂,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或细促。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7.邪留阴份
症状: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舌红苔少,脉沉 细略数。 治法:滋阴透热 方药:青蒿鳖甲汤 青蒿——芳香透络——领阴分之邪外出; 鳖甲——滋阴入络搜邪
生地、知母——养阴清热
名词解释
瘛疭:瘛指筋脉拘急
而缩;疭指筋脉缓纵
懊恼:指胸膈间自觉 烦郁无奈,卧起不安 的症状,多邪热内扰 胸膈所致 而伸。是四肢抽搐,
筋急挛缩,肝风内动
的表现
方剂鉴别
方剂 黄连阿胶汤 应用鉴别 适用于肾水亏于下,不能上济于心,心火亢 于上,不能下交于肾,而致阴虚火炽的证候。 适用于真阴欲竭,水不涵木,时时欲脱,纯 虚无邪的虚风内动证。 适用于余邪虽轻,但深伏阴分,耗损阴液的 余邪留伏阴分证。
1)热郁胆腑
1.春温初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
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里热化火。
治法:苦寒清热,宣透郁热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去白芍、大枣,用生甘草易炙甘草)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强痛,肢体 酸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干,唇焦,舌苔黄燥, 脉象滑数或弦数。
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绛,苔
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加减玉女煎(白虎汤+增液汤); 化斑汤(白虎汤+犀角、玄参);
清瘟败毒饮(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凉
膈散+犀角地黄汤)
(2)热盛迫血(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 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便血、尿血,舌质 深绛,脉数。
用于误治汗之不当, 耗伤心气而兼见汗自 出,心无所主,震震 悸动者。 用于治疗下之不当而 阴液下泻,兼见大便 溏者。
复脉汤与大定风珠
方剂 二甲复 脉汤 组成
临床应用
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五钱、 用于治疗虚风将起, 生鳖甲八钱滋阴潜阳息风 手指但觉蠕动,脉 沉数者。
三甲复 以加减复脉汤——滋阴养液+龟 用于治疗虚风内动, 脉汤 板、鳖甲、牡蛎——潜阳息风 心中憺憺大动,脉 =二甲复脉汤+龟板一两 细促者。
大定风珠
青蒿鳖甲汤
加 减 复 脉 汤 及 其 衍 生 方
方剂 组成 加减复 炙甘草汤去参、桂、 脉汤 姜、枣、酒等辛甘温热 药物+白芍酸甘敛阴养 液 救逆汤 加减复脉汤去麻仁, +生牡蛎四钱,生龙骨 八钱滋阴敛汗、摄阳固 脱 一甲复 加减复脉汤去麻仁, 脉汤 +生牡蛎八钱滋阴固摄
临床应用 用于治疗温热病后期 真阴耗竭,低热不退, 脉虚细或结代者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增液汤+硝黄)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倦怠少
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沉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 攻下腑实:硝、黄; 补助正气:人参、甘草;
方剂
组成
临床应用
大定风珠 三甲各四钱,加鸡子黄 用于治疗肝肾阴虚甚,虚 二枚、五味子二钱敛阴 风内动重症,见神倦、时时 固脱 瘛疭、脉虚舌绛,时时欲脱 者。——救阴固脱之重剂(吴 鞠通)。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病伤 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温
风热病邪
春温
温热病邪
初期症状
后期表现
春,其他季节也 春 见 肺卫表热证:发 里热证:高热, 热,恶寒,咳嗽, 烦渴,小便黄赤, 口微渴,舌边尖 舌红苔黄,脉弦 红,脉浮数, 数 多伤肺胃之阴 易伤肝肾之阴
6.热灼真阴
(1)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
舌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
(2) 肾阴耗损(真阴亏损)
症状: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潮红
颧赤,手足心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或心悸,
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脉虚软 或结代。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加减复脉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