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8 春温讲义
《温病学》讲义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温病学》讲义

第十一章 伏暑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深秋或冬季。 2、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湿或暑热内伏的证 候。发于气分者,即见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 等;发于营分者,即见高热、心烦、舌绛少苔,甚 则皮肤、粘膜出血而发斑等。两者均兼有恶寒等卫 表证。 3、病程中若见但寒不热,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 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兼大便不爽,色黄如酱,此多 为湿热郁结胃肠,也是本病特征之一。
【诊断依据】 1、多发于春节或冬春之交。 2、本病初起即见里热炽盛证,如突然高热、 头痛、呕吐、项强或神志改变等,其体征可 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阳性 克氏征阳性等 3、本病极易出现斑疹、痉厥、神昏等危重 证候。
第八章 春温
【辨证论治】分型论治 1、发于气分、营分:P125 (1)气分郁热 :分 热郁胆腑、热郁胸膈、热灼 胸膈 P125 (2)热灼营阴 :P126 (3)卫营同病 :P127 2、阳明热炽: (1)热灼津伤 :P127 (2)热结肠腑 :P127
第九章 暑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在气分: (1)暑入阳明:P147 (2)热结肠腑:P148 (3)暑湿困阻中焦:P148 (4)暑湿弥漫三焦:P149 (5)暑湿伤气:P149 (6)暑伤津气:P150 (7)津气欲脱:P150
第九章 暑温
2、暑入心营: P151 3、暑热动风:P151 4、邪在血分:P152 (1)热毒入血: P152 (2)暑伤肺络: P153 5、暑伤心肾: P153 6、余邪未净,痰瘀滞络 P154
(二)白
1、形态和分布:P64 2、成因: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卫表。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为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 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水晶” “枯”
温病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春温

肾
热结肠腑 兼气液两虚
阴
兼小肠热盛
耗
损
深入血分
气营两燔
阴
热灼营阴 内陷手足厥阴 出血、斑疹、
虚
热盛动风
昏痉、正气外脱 风
动
医学课件ppt
7
诊断要点
1、诊断依据:
发病季节——春季(《素问•热论》:“凡 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 (有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 发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2)热郁胸膈
症状:身热,心烦懊憹,坐卧不安,舌
黄,脉数。 辨证要点:热势不甚,心中懊憹,见于
初入气分,或病之后期。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有表者,加薄荷、牛蒡子、蝉衣等以透 表;热盛加清热之品;津伤者加天花粉等)
医学课件ppt
13
(3)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
热如焚,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 欠润,脉滑数。
扰神明而谵语者,用清心之品;热盛动风
者,加凉肝息风之品;气阴大伤者加人参)
医学课件ppt
15
(5)阳明热结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增液汤+硝黄)
医学课件ppt
16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温病学多媒体教学课件 — —春 温
南京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教研室 2008.9
医学课件ppt
1
病案举例
沈××,女,53岁,农民。1992年2月7日急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著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他们继承了老一辈中医学家的丰富经验,又具有现代的中医知识,成为当今中医教学的领军人物。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图文稿

温病学讲义刘景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温病学讲稿刘景源,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194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人。
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曾任教于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着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讲授<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刺学》、《温病学》、《中医内科学》等课程,在温病学领域造诣尤深。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教学光盘已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广泛好评。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药交流与合作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专家、《中国临床医生》杂志顾问。
曾应邀到美国、法国、捷克、日本等IO余个国家与国内多个省、市讲学及主持国际中医、针灸专业人员水平考试,进行学术交流。
历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着作4部。
自20世纪50年代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相继成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中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发展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一批造诣精湛、.颇孚众望的中医药学专家满怀振兴中医事业的豪情登上讲坛,承担起传道、授业、解惑的历史重任。
他们钻研学术,治学严谨;提携后学,.不遗余力,围绕中医药各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所长,又能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深入研究中’医教学规律和教学手段,在数十年的教学生涯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同时,在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他们学,养日深,影响日广,声誉日隆,成为中医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中医教育能有今日之盛,他们居功甚伟,而能够得到各位着名专家的教诲,也成为莘莘学子的渴望,他们当年讲课的课堂笔记,也被后学者视为圭臬,受用无穷。
+随着中医事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医教育又上升到新台阶。
当今的中医院校中,又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温病学(8.4.1)--08-温热类温病-暑温秋燥

—— 《金匮要略 · 痉湿暍病脉证治》
宋元时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中暑”、“伤暑”、“冒暑” 、“伏暑”之分。
“ 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者,火也。有冒、有 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丹 溪心法 · 中暑三》
张元素则认为 “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 ;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
清代
指出“盖暑病乃夏月新受之病,岂有冬月伏 寒,春时不发,至夏始发之理乎?”
—— 喻嘉言
“ 夏暑发自阳明”、“暑必兼湿”
—— 叶天士《幼科要略》
“ 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
,“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
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
温。”
—— 《温病条辨》
暑温概述
以辛甘寒凉之剂治暑,并重视补气生津
明代
明代张景岳亦认为暑病有阴暑阳暑之分, “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阳暑者,乃 因暑而受热者也”,并指出“暑有八证:脉虚 ,自汗,身热,背寒,面垢,烦渴,手足 微冷,体重是也。”
王肯堂《证治准绳》中指出暑病有“伏寒化 热”与“暴感暑热”之分;
王纶提出了治暑之要法:“治暑之法,清心 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气为要”。
暑温辨治原则
阳明腑实
身灼热日晡为甚、腹胀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热 结旁流、时有谵语、循衣摸床、舌卷嚢缩、舌 红苔黄燥、脉沉数等症。
治则——通腑泄热,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暑温辨治原则
內陷心营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謇、舌绛脉数——暑热 炼津为痰,痰热闭窍
治则——清营泄热、化痰开窍
暑厥
暑温病因病机
暑热病邪
夏季暑气当令
正气亏虚 御外力弱
《温病学》讲义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七)开窍醒神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6 (八)息风止痉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九)滋阴生津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7 (十)固脱救逆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十一)外治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8
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三、温病的预防方法 P100 (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P101 (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P101 (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 P102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
一、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2、气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3、营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4、血分证:主要症状及病理特点 临床意义:P42 卫气营血辨证表 P42
P38 P39 P40 P40
第三章 温病的辨证
二、三焦辨证 P43 1、上焦证候: (1)邪犯肺卫:病机及主要症状 (2)肺热壅盛: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阻肺:病机及主要症状 (4)热陷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5)湿蒙心包: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6、温毒病邪: P29 7、疠气: P29 二、温病的发病 (三)发病类型 1、新感温病:概念及特点 P32 2、伏邪温病:概念及特点 两者的比较表:P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法:清营泄热,有表者佐以透表。 方药:清营汤:水牛角、地、玄、竹叶心、
麦冬、丹参、连、银、翘
17
4、卫营同病
症状: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咳嗽,
口渴,肌肤斑疹隐隐,心烦躁扰,甚或时有 谵语,舌红绛苔白黄相兼,脉象浮弦数。 辨证要点:以发热恶寒、斑疹隐隐、舌 绛为主症。 本证与风温肺热发疹不同。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 大青叶倍玄参方
辨证要点:即典型的血分证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28
3、热与血结
症状:身热,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
便自利、大便色黑,神志如狂,或清或乱,口 干而漱水不欲咽,舌绛紫暗或有瘀斑,脉象沉 实而涩。
辨证要点:身热、少腹坚满疼痛、神志如狂、舌 紫绛色暗或有瘀斑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黄、硝、桃、赤芍、
②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咽燥,唇裂舌焦,
倦怠少气,撮空理线或循衣摸床,目不了了,脉 沉弱或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和气虚证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新加黄龙汤:地、麦、玄、生大黄、
硝、归、参、甘、姜汁、海参
24
③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症状:身热,大便不通,小便涓滴
38
服1剂尽,恶寒头痛及呕吐等 益甚、且渐见恍惚嗜睡。刻见: 恶寒,阵阵寒战,虽厚衣重被 其寒不减,头痛如裂,项强痛, 身痛,呕吐频繁,口微渴,尿 黄少。舌边尖红,苔厚腻黄白 相兼,脉弦数。
39
入院当晚高热寒战, 0 体温达41.5 C,烦躁昏 谵,阵阵抽搐, 2 天后 终因不治死亡。
40
复习思考题
4
病因病机
一、病因与发病
病因:温热病邪(时令之邪引发、另
有“伏邪自发”。)
发病条件(内因) :阴精素亏
5
二、病机传变:
气 热 真阴亏损 营 灼 虚风内动 血 真 阴虚火炽 两 阴 邪留阴分 热郁营分 (足)热盛动风 燔 内陷厥阴 (手)热入心包 热灼营阴 热盛动血 转归 深入血分 热与血结 正气外脱 邪退正复 邪陷正衰
风热病邪 冬春,其他季节也见
肺卫表热证:发热, 里热证:高热, 恶寒,咳嗽,口微渴,烦渴,小便黄赤 舌边尖红,脉浮数, 舌红苔黄,脉弦数 多伤肺胃之阴 辛凉解表 易伤肝肾之阴 苦寒清里
8
后期表现 初起治法
辨证论治
一、辨治要点
(一)辨证要点
1、辨初起证候:
1) 辨初起在气在营 发于气——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发于营——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2)察表证之有无 不兼表——伏邪自发 兼 表——新感引动伏气
18
(二)邪盛气分
春温病的气分证,既可见于 初发,也有是从卫气同病证发展 而来,其时表证解而气分里热更 盛。
19
常见证型
热灼胸膈 阳明热盛 热结肠腑
20
1、热灼胸膈 症状:身热不已,面目红赤,胸膈灼
热如焚,烦躁不安,口渴,唇焦,口舌生疮, 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辨证要点:热盛,胸膈如焚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大黄、硝、甘、栀、薄、
1、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
邪外出和顾护阴液。
2、治疗大法:本病的治法包括了
解表、清气、攻下、清营凉血、开窍、 息风、养阴、固脱等治法。
12
二、常见证型诊治
13
(一)春温初发
1、热郁胆腑 2、卫气同病 3、热郁营分 4、卫营同病
14
1、热郁胆腑
症状: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
小便短赤,或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 数。 辨证要点:见于病初,属里热化火,以 身热、烦渴、口苦干呕为本病主症。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兼表者,佐以疏邪透表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芩、豉、
舌红苔少,脉沉细略数。 辨证要点:夜热早凉、舌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搜邪透络 方药:青蒿鳖甲汤:蒿、鳖、地、知、
丹皮
37
病案举例
周XX,男,58岁,医生。1983年12月 18日入院。住院号2931,患者因恶寒,头项 强痛,身痛3天,伴呕吐1天,以感冒入院。 患者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寒,时有寒战, 得衣被不减,无发热感(体温未测),头项 强痛,身痛无汗,口和不渴,自查舌苔薄 白,脉浮紧。辨为伤寒太阳表实,经输不 利。自拟葛根汤加秦艽等治之。服2剂后, 诸症无稍减,又伴见呕吐。认为系伤寒表 实重证,前方药轻病重,乃续予前方倍其 量,并加入半夏、生姜等治疗。
32
(七)热灼真阴
33
1、阴虚火炽
症状:身热不甚,心烦不得卧,舌
红苔黄或薄黑而干,脉细数。 治法:育阴清热 方药: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泻心火,坚真阴 鸡 子 黄:安中焦,补精血,通心肾 阿胶、白芍:滋肝肾,抑亢阳。
34
2、真阴亏损
症状:身热不甚,日久不退,午后面部
潮红颧赤,手足心甚于手足背,咽干齿黑, 或心悸,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暗 痿软,脉虚软或结代。 辨证要点:身热不甚,手足心热甚于手足 背,舌质干绛,甚则紫暗痿软 治法:滋补肝肾,润养阴液
玄、芍、生甘草
15
2、卫气同病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项 强痛,肢体痠痛,心烦口渴,腹胀,大便 干燥,唇焦,舌苔黄燥,脉象滑数或弦数。
辨证要点: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黄 燥、脉数有力为主症。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16
3、热郁营分 症状: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或时有谵
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而反不甚渴饮,舌红 绛,苔薄或无,脉细数。(或兼恶寒、无汗、 头身疼痛) 辨证要点:营分证典型表现
方药:加减复脉汤:炙草、生地、白芍、
麦、胶、麻仁35源自3、阴虚风动症状:低热,手指蠕动,或口角颤动,
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 消神倦,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脉虚弱 或细促。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舌干 绛、脉虚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36
(八)邪留阴分
症状: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回阳救急汤 :附、姜、桂、参、苓、甘、
龙、牡、麝、术、 陈皮、生姜
31
(六)热盛动风
症状:高热不退,头痛头胀,烦渴,
烦闷躁扰,甚则狂乱、神昏,手足抽搐,或见
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干红绛,脉弦数。
辨证要点:高热、痉厥
治法:清热凉肝息风 方药:羚角钩藤汤:羚、川贝、桑叶、
鲜地、钩、菊、芍、竹茹、甘、茯神
9
2、辨邪实正虚:
本病系患者阴精先亏,复 感温热病邪而发,病程中邪热 亢盛与阴液耗损兼夹而呈虚实 错杂之候。
10
3、辨动风虚实:
实风多见于春温极期,系 热盛动风之候,证属里热炽盛, 引动肝风,其证属实;虚风每 见于春温后期,乃阴虚动风之 候,证属肝肾阴亏,筋脉失养, 其证属虚。
11
(二)治则治法
第九章
春
温
请单击播放 1 按ESC键退出
概
述
1、定义:感受春季温热
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 以初起即见明显里热证为主 要特点,发生于春季。
2
2、沿革
伏寒化温学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既有伏邪,又有新感 :宋· 郭雍 新感学说:现代医家
3
3、可能包括的现代医学 病种
发生于春季的重型流感、流行性 脑脊髓膜炎以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败血症等。
不畅,溺时疼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 辨证要点:大便秘+小便短赤热痛
治法:宣大肠秘,泄小肠热。 方药:导赤承气汤:细生地、赤
芍、生大黄、芒硝、黄连、黄柏)
25
(三)热炽气营血
春温病出现营血分证是病 情较为危重的表现,其中营 分证既可见于初发,也有是 从气分病证发展而来的。
26
1、气营(血)两燔 症状:壮热,目赤,头痛,口渴饮冷,心
烦躁扰,甚或谵语,斑疹隐隐,或发斑吐衄、舌 绛,苔黄燥,脉滑数、弦数或洪大有力。
辨证要点:气营两燔——气分证+营分证 气血两燔——气分证+血分证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
玄参方(白虎汤+增液汤); 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27
2、热盛动血
症状: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
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吐衄 便血、尿血,舌质深绛,脉数。
翘、 竹叶、芩
21
2、阳明热盛(参风温) 症状:高热,汗多,渴喜凉饮,脉
洪大,舌红苔黄燥。 辨证要点:“四大症”。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加味
22
3、热结肠腑 ①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症状:阳明腑实证+口干唇裂,苔焦
燥,脉沉细。 辨证要点:阳明腑实证+阴虚证
治法:滋阴攻下 方药:增液承气汤
23
6
热郁胆腑 热灼胸膈 发于气分 热炽阳明 (少阳) 热结肠腑 (兼证)
诊
一、诊断依据:
断
发病季节——春季 典型症状——初起即有里热见证(有 发于气分和发于营分之别),病变过程中易发 生昏痉、动血,后期多见肝肾阴虚。 二、鉴别诊断:风温、感冒、暑温
7
风温与春温的鉴别要点:
鉴别要点 病因 发病季节 初起症状 风 温 春 温热病邪 春 温
1、春温和风温的病因病机有何不同?临 床的早期表现有何区别? 2、春温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3、春温的证候特点是什么?
41
42
丹皮、归
29
(四)热陷心包(参“风温”
章)
(1)邪热闭窍——清宫汤送服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 (2)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 附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30
(五)阳气暴脱
症状:热势骤降,四肢厥冷,面色青灰,
冷汗淋漓,皮肤见花纹,斑疹成片,色紫暗, 肢端青紫,呼吸弱,血压低,舌淡,脉微细欲 绝。 辨证要点:以身热骤降、冷汗肢厥、斑疹紫 暗、脉微欲绝为主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