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暑温
温病学试题 第九章暑温

温病学试题第九章暑温A 型题1暑温的病名首先见于(E)A.《皇帝内经》B《伤寒论》C《伤暑全书》D《景岳全书》E《温病条辨》2确立“暑温”病名的医家是(C)A.王肯堂B.喻嘉言C.吴鞠通D.王安道E.叶天士3暑温临床特点,下列说明中哪项提法欠妥(D)A.发病急骤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C.病机传变迅速D.易化燥伤津E.多见闭窍动风之变4“暑热者,夏之令也,大行于天地之间,人或劳倦,或饥饿,元气亏乏,不足以御天令之亢热,于是受伤而为病”是那位医家所说(E)A.朱丹溪B.李东垣C.刘河间D.张景岳E.王安道5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是指(C)A.暑温病暑性酷烈,极易损伤阳气B.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C.暑温初起即见高热,烦渴,汗多等临床特点D.暑温病每易挟湿为患E.暑温病每易出现阳明经证与腑证6下列哪项不属于暑温病的诊断要点(C)A.多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大等气分热盛症状C.易于耗伤肺胃之阴D.病程中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E.可见挟湿之候7暑温与湿温的鉴别要点是(C)A.发病季节B.易入气分C.初起证候D.是否有白peiE.是否留有后遗症8下列哪一项不是暑温的诊断要点(B)A.一般发生在夏至至立秋节气B.多发生于长夏或夏秋季节C.起病急,初起较少卫分过程,发病以暑入气分的里热见证典型表现D.变化较快,可有化火,生痰,生风等较多的病理变化。
E.易见津气欲脱,内闭,动风,动血等严重证候9提出“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是哪一本书?(C)A.《皇帝内经》B《伤暑全书》C《温病条辨》D《景岳全书》E《证治准绳》10暑温病的基本治则是(D)A.清热生津B.清热益气生津C.清暑凉营D.清暑泄热E.以上都不是11暑温初起的治法多是(B)A.解表法B.清气法C.开窍法D.化湿法E.凉血法12在暑温的治法中,下列哪种是错误的(B)A.初起暑入阳明气分,治宜辛寒清气B.若热盛津伤,当治以益气敛津C.若暑热化火内传营血,闭阻心包,则须清营凉血,化痰开窍D.若热盛动风,则须凉肝息风E.暑兼湿邪,则于清暑中兼以利湿13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敛酸泄,不必用下”是那位医家所说(C)A.张锡纯B.张山雷C.张风逵D.陈平伯E.王孟英14张风逵说:“暑病首用辛凉”其代表方应为(C)A.辛凉轻剂桑菊饮B.辛凉平剂银翘散C.辛凉重剂白虎汤D.辛凉清润之剂桑杏汤E.以上都不是15“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语出(B)A.张风逵B.王纶C.吴鞠通D.李东垣E.以上都不是16暑温初起,病邪多侵犯(B)A.卫分B.气分C.卫气同病D.气营同病E.血分17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痛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芤,治宜(B)A.白虎加苍术汤B.白虎加人参汤C.白虎汤加金银花、鲜石斛、芦根D.王氏清暑益气汤E.竹叶石膏汤18暑温,身热息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病机是(B)A.暑热亢盛,津气受伤未甚B.暑热未退,津气俱伤C.暑热虽去,津气欲脱D.阳明暑热,太阴湿困E.以上都不是19身热,烦渴,自汗,神疲,肢倦,尿黄,舌红,苔黄燥,脉虚无力,治宜(C)A.白虎加人参汤B.连梅汤C.王氏清暑益气汤D.生脉散E.以上都不是20暑温,证见身热息高,心烦溺赤,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其药选(B)A.人参、麦冬、五味子B.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C.人参、麦冬、石斛、木瓜、生甘草、生谷芽、鲜莲子D.人参、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E.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21治疗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的方法是(A)A.生脉散B.参附龙牡汤C.四逆汤D.白虎加人参汤E.王氏清暑益气汤22生脉散除下列哪一项外均不可用(C)A.阳明热盛,津气受伤证B.暑热内郁,津气俱伤证C.暑伤津气,津气欲脱证D.邪恋气分,战汗脉伏证E.暑病汗多,病邪未尽证23暑伤肺络可称为(C)A.暑风B.暑厥C.暑穄D.暑秽E.冒暑24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头目不清,灼热烦渴,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为(C)A.躁扰伤肺B.风热袭肺C.暑伤肺络D.痰热阻肺E.以上都不是25暑伤肺络,其治疗首先考虑的方剂是(A)A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B清营汤合桑菊饮C宣白承气汤D加减玉女煎E麻杏石甘汤26暑穄证见骤然口鼻喷血。
温病学题[1]
![温病学题[1]](https://img.taocdn.com/s3/m/27d3e21bb7360b4c2e3f642f.png)
【绪论】复习思考题1.温病学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各个阶段有何特征?2.温病学成长阶段主要医家的学术观点是什么?3.刘河间和王安道对温病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形成阶段?5.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各自的代表著作及学术成就有哪些?【第一章】温病的概念复习思考题1.温病病理演变的规律性是什么?2.温病有哪些特殊的临床表现?3.试述温病的范围,界定它有何意义?4. 现代医学疾病中哪些疾病名可归于温病的范围?5.温病的分类依据有哪些?各有什么临床意义?6.温病与广义伤寒及狭义伤寒的关系是什么?7.温病与温疫有什么区别?其意义如何?8.温毒的病变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复习思考题1.温邪的共性有哪些?2.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及温热病邪、疠气各自的致病特点是什么?3.湿热病邪病变为什么以中焦脾胃为中心?4.温病发病的三大因素及两种感邪途径是什么?5.新感温病与伏邪温病如何鉴别?【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的形成。
2.卫气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与辨证要点各是什么?3.影响卫气营血证候传变的四大因素是什么?4.试述三焦辨证的病理与辨证要点,在临床上有何意义?【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复习思考题1.温病各种发热类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机是什么?2.温病出现大汗的病机有几种?3.试述温病各种神志异常的病机及临床表现?4.实风内动与虚风内动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的比较。
5.对温病重症患者血压观测的方法与意义是什么?6.辨斑疹的临床意义是什么?7.如何理解“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含义?10.白的形态及其治则是什么?11.舌苔之薄白而腻、白厚而腻、白厚而干燥、白腻而质红绛、白霉苔及黄白相兼、苔黄腻、苔黑腻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12.舌质之纯绛鲜泽、镜面舌、绛而不鲜干枯而萎及杨梅舌猪肝舌的病变机理各是什么?【第五章】温病的治疗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温病祛邪的重要性?2.如何理解“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散血”与“治上焦如羽,治中焦……不沉”治疗原则的含义?3.如何理解温病扶正的重要性?4.泄卫透表法、清解气热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清营凉血法、滋阴生津法各自的具体治法及其代表方剂是什么?5.应用泄卫透表法、祛湿清热法、通下逐邪法的注意事项有哪些?6.泄卫透表法、通下逐邪法及滋阴生津法的现代药理作用有哪些?7.如何理解温病养阴的重要性?【第六章】温病的预防复习思考题1.试述温病预防思想的现实意义。
温病学题库

) E.郭雍 D.朱肱 B.《伤寒论》 D.《肘后方》第一章 绪论 ----------------------------------------- ( 3)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 ( 12) 第三章 温病的病因病机 --------------------------------- ( 22) 第四章 温病的辨证 ------------------------------------- ( 35) 第五章 温病常用诊法 ----------------------------------- ( 53)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 ( 78)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 ------------------------------------- ( 97) 第八章 风温 --------------------------------------- ( 102) 第九章 春温 ----------------------------------------- ( 119) 第十章暑温 ----------------------------------------- (138)第十一章 湿温 ----------------------------------------- ( 152) 第十二章 伏暑 ----------------------------------------- (164) 第十三章 秋燥 ----------------------------------------- (172) 第十四章 大头瘟 --------------------------------------- ( 181) 第十五章 烂喉痧 --------------------------------------- ( 186)第一章 绪 论.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 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 .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 ()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 王安道 C.刘河间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 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 )A. 《黄帝内经》 C.《外台秘要》6. 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 物的医家是: ( )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 7. 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 “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C.吴又可E.王安道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 E.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C.《湿热病篇》B.《外感温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B.《素问•至真要大论》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C.战国到晋唐B.明到清代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A.刘河间C.张仲景3 .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 风温C.暑温4.温毒与其他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C. 口渴5.关于温病的基本概念,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以发热为主症C.易化燥伤阴6.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染性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B.王叔和D.吴又可B.春温D. 湿温B.头痛D.局部红肿热痛)B.具有传染性D.热象偏重)B.病因是感受温邪D.都能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一. 单项选择题1、B;2、E;3、E;4、C;5、A;6、4、C;7、D;8、D;9、A; 10、E, 11、C; 12、D; 13、D; 14、D; 15、A; 16、A;二. 选择多项题1、AC;2、AD;3、EE;4、CE;5、EC6、 BCE;7、AEC;8、ACDE; 9、BCDE; 10、ABE; 11、AC; 12、BDE; 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名词解释一览第一章绪论1、寒凉派金元时代医学上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倡“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上主张以寒凉药为主,后世称为寒凉派。
2、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的一门学科。
3、广义伤寒把伤寒作为所有外感热病的总称,如《难经五十八难》中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4、戾气明代吴又可提出的温疫病因,认为温疫并非风寒暑湿等六气所感,而是自然界中独特的致病物质“杂气”所致,其中致病暴戾的称为“戾气”。
第二章温病概念1、温疫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2、天行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
3、时行之气出自王叔和《伤寒例》,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的反常之气。
4、新感温病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5、伏邪温病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
6、新感引动伏气温病初起即见里热症状,又有表证者。
传统认为这是原有伏邪内伏,又感受时令之邪而发,故称为新感引动伏气。
7、温病是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8、温毒一为病因,系指温热毒邪而言;一指病名,指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除具有一般急性热病的临床见证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溃烂或肌肤有显著斑疹等特征。
第三章温病病因与发病1、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病邪以及温毒、戾气等。
2、伏寒化温根据《素问》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冬感寒邪,伏于体内,郁久化热而形成的温热性质的温邪。
3、天受见于《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邪伏少阴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冬伤于寒,寒伏于少阴,而有少阴亏虚者。
6、邪舍营分是伏气温病的一种类型,一般指营分素虚而邪伏于营分,因新感外邪引动而致内伏营分之邪外发。
中药药理学-第九章-芳香化湿药

(3)保肝
苍术及β-桉叶醇、茅术醇、苍术 酮对CCl4及D-氨基半乳糖诱发的培 养鼠肝细胞损害均有显著的预防作 用。此外,苍术煎剂对小鼠肝脏蛋 白质合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2)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甚者,配行气药 ,行气有助于化湿(木香、陈皮、枳壳)
(3)脾虚湿盛-当配伍补脾药,以培其本(脾虚 湿盛,脾弱则生湿。治湿不健脾非其治也)如 白术、茯苓、党参等。
20
湿 阻
主要见于消化系统疾病
中
焦 急慢性胃肠炎、痢疾、胃肠过
敏、 溃疡病、胃无力或胃下垂、
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等疾
54
不良反应
临床上针麻全子宫切除病人口服厚朴粉 5~10g,病人血压、呼吸、心率均无明显异常 。以厚朴酚凝胶预防龋齿,用药周期1年左右 ,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厚朴中有毒成分主要是木兰箭毒碱,其在 肠中吸收缓慢,吸收后即经肾脏排泄,血中浓 度较低,故口服毒性较小。厚朴煎剂、木兰箭 毒碱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 6.12mg/kg 和45.55mg/kg。
一、与化湿药有关的概念
芳香化湿药
湿阻中焦证
脘腹痞满、呕吐泛酸、 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口甘多诞、舌苔白腻等
4
治湿原则:健脾、芳化、温阳、 理气、利尿
5
6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 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 舌苔白腻,或湿热困脾之口甘多涎等。
7
水湿
外感 (兼挟风、寒、热、暑)
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 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 为“芳香化湿药”。使用化湿药后 ,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 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 药”或“化湿悦脾药”。
温病学题库 (2)

温病学题库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基础教研室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七章温病的预防第八章风温第九章春温第十章暑温第十一章湿温第十二章伏暑第十三章秋燥第十四章大头瘟第十五章烂喉痧第十六章温疫第十七章疫疹第十八章疟疾第十九章霍乱第二十章《温热论》第二十一章《湿热病篇》第二十二章《温病条辨》选第一章绪论单项选择题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二.选择多项题1.《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A.避其毒气B.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C.正气存内D.以药物熏烧辟温气E.及时治疗2.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A.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B.认为温病热病不能混称伤寒C.主张治疗热病辛温解表药应配合寒凉清热药D.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E.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3.《伤寒补亡论》中提出:()A.《伤寒论》方不能一成不变,当灵活运用B.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C.风温湿温等温病,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一生D.太阳中热,暍是也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4.吴又可的主要学术观点有:()A.疫邪的传变主要是按六经传变B.治疗温疫应分三焦论治C.疠气自口鼻而入D.温疫的性质有温热和湿热之别E.温疫后期宜养阴忌参芪5.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A.温病表证多为里热郁表而致B.温邪首犯肺卫C.辨治斑疹白的方法D.水湿在上中下三焦的辨治方法E.对秋燥的进行辨治6.叶天士的主要著作有:()A.《温疫论》B.《三时伏气外感篇》C.《温热论》D.《尚论篇》E.《临证指南医案》7.刘河间在热性病方面的主要观点有:()A.六气皆从火化B.六经传受皆是热证C.热病初起不可纯投辛温D.温病不得混称伤寒E.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8.吴又可对温疫的独特见解表现在:()A.病因方面B.预防方面C.流行特点方面D.发病方面E.治疗方面9.体现了叶天士温病理论思想及辨证用药的著作有:( )A.《伤寒温疫条辨》B.《温病条辨》C.《临证指南医案》D.《温热经纬》E.《温热论》10.王安道温病学说的主要论点是:()A.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
暑温

四、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治则治法
常见证型 辨治
四、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辨病邪兼夹(有无表证?夹湿?夹湿兼寒?)
辨邪热轻重(推断暑温病情的轻重预后)
辨证要点
辨正伤程度 辨昏痉先兆
耗气?伤津?伤阴? 津气欲脱?
1)神昏之兆:嗜睡,沉睡,或烦躁不寐,神志恍惚 2)肝风内动:手足或面部肌肉微微抽动,筋惕肉瞤, 项强
证候: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神志 不清,或喉有痰壅; 舌脉:脉弦数或弦滑。 (暑风、暑痫)
病机:暑热亢盛,引动肝风(风、火、痰) 治法:清泄暑热,息风定痉 方药:羚角钩藤汤
加减:
• • • • • 若阳明邪热亢盛,加石膏、知母等; 若兼腑实燥结,加大黄、芒硝、全瓜蒌等; 若热毒炽盛者,加板蓝根、大青叶等; 若心营热盛者,加水牛角、玄参、丹皮等; 若抽搐频繁,难以控制者,加全蝎、蜈蚣、地龙、 僵蚕等,或加用羚羊角粉口服; • 若兼邪陷心包者,可加紫雪丹、至宝丹等; • 若痰涎壅盛者,可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等。
1.4 气分证治—热结肠腑
证候:身灼热,日晡为甚,腹胀满硬痛,谵语 狂乱,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循衣摸床; 苔脉:舌卷囊缩,舌红、苔黄燥,脉沉数。 病机:暑热伤津,热结阳明腑实 治法:通腑泄热,热毒盛者伍以清热解毒 方药:调胃承气汤、解毒承气汤
加减:
若热毒炽盛者,可加大青叶、石膏清泄热毒;
若动风抽搐,可加羚羊角、钩藤等凉肝息风;
若兼气虚者,可加入人参以益气;
目前临床上,对属暑温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 有主张即使未表现有明显阳明腑实者,亦可适当配 合大黄等攻下之品,使邪热有外泄之机,可以提高 疗效。
四、辨证论治—常见证型辨治
精编(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典著

(医疗药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温病学中医药经
典著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温病学
课程名称:温病学自学总学时:72
注:1、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一级基本掌握的原文;共计104条。
2、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二级深化了解的原文;共计16条
3、教学要求一项有“※※※”字样者,为三级研究拓展的原文。
共计15条。
参考书:1、《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温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杨进主编2003年1月2、《温病学全书》学苑出版社李顺保编2002年5月
~ 谢谢阅览~随心编辑,值得您下载拥有!专业│专注│精心│卓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分型 1.暑入阳明
【主症】四大症+头痛头晕,面赤气粗。 【治法】清泄暑热 【方药】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几点说明: A:用西洋参代人参,或用沙参60克代。 B:粳米用山药代。 C:有湿加化湿药。 D:也可用于内伤疾病。
2.暑伤津气
【主症】热、烦+津气虚:口渴、小便黄,苔干燥; 或加气虚:气短、自汗,神疲,脉虚。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 西瓜翠衣、荷梗、竹叶、黄连、知母——清热涤 暑 西洋参、麦冬、石斛、甘草、粳米——益气生津
12、暑伤肺络(暑瘵)
【主症】热,渴,咳,喘,咯血,烦 躁,舌质红苔黄而干,脉象细数 【治法】凉血安络,清暑保肺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13、暑伤心肾
【主症】
心热烦躁,消渴不已,麻痹,舌 红绛,苔黑干燥,脉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滋肾养阴 【方剂】连梅汤
再者心者之渴暑 與,熱,。者邪 【 連先煩連入,深 出 下 梅與躁梅厥連入 焦 处 】 篇 湯紫神湯陰梅少 。雪迷主麻湯陰 三 六 丹甚之痺主消 》
新加香薷饮 香薷 银花
“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川连、 黄芩则不吐。” (《三时伏气外感篇》)]上焦· 二四、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但汗不出者, 新加香薷饮主之。 证如上条,指形似伤寒右脉洪大,左手反小,面赤口渴而 言,但以汗不能自出表实为异,故用香薷饮发暑邪之表 也。按香薷辛温芳香,能由肺之经而达其络。鲜扁豆花, 凡花皆散,取其芳香而散,且保肺液,以花易豆者,恶其呆 滞也。夏日所生之物多能解暑,惟扁豆花为最,如无花 时,用鲜扁豆皮,若再无此,用生扁豆皮。厚朴苦温,能泻 实满,原朴,皮也,虽走中焦,究系肺主皮毛,以皮从皮, 不为治上犯中。若黄连、甘草,纯然里药,暑病初起,且 不必用,恐引邪深入,故易以银花、连翘,取其辛凉达肺 经之表,纯从外走,不必走中也。
6.暑湿困阻中焦(见薛氏篇) 【主症】壮热,汗出,面赤恶热,气 粗息促,肢体酸楚,心烦口渴,小 便不利,痞呕苔黄腻,脉洪大。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苍术白虎汤加减方 苍术,生石膏,白豆蔻,滑石,知母, 草果仁,荷叶,竹叶卷心
7、暑湿弥漫三焦 【主症】身热,面赤,耳聋,头晕,咳痰带血; 不甚渴饮,胸闷脘痞,恶心呕吐;大便溏臭, 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三焦 【方药】三石汤 杏仁——开上 生石膏、竹茹——清中 滑石、寒水石、白通草——清利下焦 银花、金汁——涤暑解毒
• 〔三石汤方〕 • 飞滑石〔三钱〕、生石膏〔五钱〕、寒水石〔三 钱〕、杏仁〔三钱〕、竹茹〔二钱炒〕、银花〔二 钱花露更妙〕、金汁〔一杯酒冲〕、白通草〔三 钱〕。 • 水五杯,煮取二杯, 分二次温服。 • 〔方论〕 • 此微苦辛寒兼芳香法也。盖肺病治法,微苦则降,过 苦反过病所,辛凉所以清热,芳香所以败毒而化浊也。 按三石,紫雪丹中之君药,取其得庚金之气,清热退暑 利窍,兼走肺胃者也。杏仁、通草,为宣气分之用,且通 草直达膀胱,杏仁直达大肠。竹茹以竹之脉络,而通人 之脉络。金汁、银花,败暑中之热毒。
15、暑湿未净,蒙扰清阳 【主症】低热未除,口渴不甚, 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 苔薄白 【治法】清化暑湿余邪 【方药】清络饮(两叶两花两皮 瓜)
• [原文]上焦· 二七、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 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 主之。邪不解而入中下焦者,以中下法治之。 • 既曰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 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者,又不 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 〔清络饮法〕辛凉芳香法。 • 鲜荷叶边〔二钱〕、鲜银花〔二钱〕、西瓜 翠衣〔二钱〕、鲜扁豆花〔一钱〕、丝瓜皮 〔二钱〕、鲜竹叶心〔二钱〕。 • 水二杯煎取一杯,日二服。暑伤肺经气分之轻 证,皆可用之。
• [原文]中焦· 四一、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 分者,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热搏血分者, 加味清宫汤主之。神识不清,热闭内窍者,先与紫雪 丹,再与清宫汤。 • 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 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 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 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 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 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是邪在气分,而主以三 石汤之奥义也。若邪气久羁,必归血络,心主血脉,故 以加味清宫汤主之。内窍欲闭,则热邪盛矣,紫雪丹 开内窍而清热最速者也。
• 温病最忌辛温,暑证不忌者,以暑必兼湿,湿为阴 邪,非温不解,故此方香薷、厚朴用辛温, 而余 则佐以辛凉云,下文湿温论中,不惟不忌辛温,且 用辛热也。 • 〔新加香薷饮方〕辛温复辛凉法。 • 香薷〔二钱〕、银花〔三钱〕、鲜扁豆花〔三 钱〕、厚朴〔二钱〕、连翘〔二钱〕。 •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 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
【主症】略 【治法】见春温 【方药】见春温 [原文]三三、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名曰暑痫, 清营汤主之,亦可少与紫雪丹。
几点说明 A:暑风即是暑痫 B:本证多见小儿。 C:虫药不宜妄用 D:重视清热透邪 E:明确西医病种 F:正确判断预后
11、暑入血分
【主症】灼热躁扰,昏狂+出血,舌深绛,苔焦。 【治法】凉血解毒,清心开窍 【方药】神犀丹合安宫牛黄丸。 犀角、粪清、双花、连翘、紫草、板兰根、黄 芩—凉血解毒 花粉、生地、玄参——养阴清热 菖蒲——开窍化痰 豆豉——透斑。
8、暑入心营(暑厥)
【主症】热、烦+营:谵语、昏愦、舌红绛, 脉细数或加心包:卒然昏倒,牙关紧闭,舌 绛,脉数。 【治法】清营泄热,开窍 【方药】入营:清营汤 入心包:三宝。
几点说明:
A:迅速撤离现场 B:急救首当开窍 C:治疗重在清热 D:用药且勿苦寒 E:掌握养阴时机 F:兼治中暑挟邪。
9、气营两燔(略) 10.暑热动风(暑风)
16、暑热未净,痰瘀滞络
【主症】低热、悸、烦、颤、呆、 聋、失语、失明、挛、肢体强直、 瘫痪等。 【治法】 清透余热,化痰祛瘀搜络 【方药】三甲散加减
• 桃仁、地鳖虫——腹内瘀血 • 柴胡、鳖甲——胁下瘀血 • 僵蚕、穿山甲——经络瘀血
一、概述
(一)定义: (二)文献论述 1.理论导源于《内经》 2.治疗首见于仲景 3.发展提高于元代。 4.形成完善于明清 (三)现代医学范围 乙脑、登革热、钩体病、流感、中暑。
二、病因病机
肝—抽 心—昏
肺-咯血
外因——暑热
暑风 暑厥 暑瘵
暑伤津气 津气欲脱
阳明热盛 内因——正虚
营血分 挟湿 挟寒
· ·
《 温 病 条 辨
【方解】
乌梅: 酸——生津
+
+
黄连 苦——清热
酸苦泄热
胶、 麦、地 甘
酸甘化阴
连梅汤浇麦地
___鞠通乃大家也!
【连梅汤临床运用】
14、暑湿伤气
【主症】身热自汗,心烦口渴,胸闷气短,四 肢困倦,神疲乏力,小便短赤,大便溏薄, 舌苔腻,脉大无力或濡滑带数 【治法】清暑化湿,培元和中 【方药】东垣清暑益气汤
5.暑湿在卫
【主症】身热,微恶风寒,头痛胀重, 身重肢节酸楚,无汗或微汗,脘痞, 口不渴,舌光红,苔白腻或微黄腻, 脉浮滑数或濡数。 如兼寒湿者,可见发热无汗,恶寒, 甚则寒战,身形拘急,胸脘痞闷, 心中烦,时有呕恶,舌苔薄腻,脉 象浮弦。
【治法】透邪达表,涤暑化湿 【方药】卫分宣湿饮、新加香薷饮。 卫分宣湿饮 香薷 青蒿(后下) 滑石 茯苓 通草 杏仁 鲜荷叶边 鲜冬瓜皮 竹叶 “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
3.津气欲脱
【主症】热↓↓→汗↑↑,喘喝欲脱, 脉散大。 【治法】补敛津气,扶正固脱 【方药】生脉散 人参——大补元气 麦冬、五味子——滋阴敛正
4.热结肠腑
【主症】热、秘、胀、痛、谵、狂、舌红 苔黄燥,脉沉数 【治法】通腑泄热,清热解毒 【方药】解毒承气汤 黄连解毒汤——清 大承气汤——下 僵蚕、蝉蜕——透邪外出——散、热
暑湿 外有表寒
三、辨证论治
(一)诊断要点 1.季节特点:夏季 2.临床特点:初起阳明热盛,呈现四大症, 少有卫分证。 3.传变特点:春温1、2、3再加易夹湿,加易 伤津气。 (二)鉴别诊断 与湿温病区别(详见湿温病) (三)治疗原则
清暑泄热。 叶天士引张凤逵所说:“暑病首用辛凉, 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 1.概括了暑温病在气分证的治疗大法。 2.暑热病邪首先入阳明,出现何表现, 用白虎汤……王氏清暑益气汤、连梅汤、 生脉散等。 3.还应全面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