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巴西(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案、教学设计

在本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巴西的地理知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培养其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国土资源的情感,激发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巴西》的教学内容,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以下学情分析:
1.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地理学习基础;
2.初一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异国风情、文化特色等具有较强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其对巴西地理学习的热情;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下册《巴西》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描述巴西的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形特点、气候类型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2.说出巴西的主要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及产业特点;
3.了解巴西的人口分布、种族构成、文化特点及其对巴西社会的影响;
4.认识巴西的环境问题及其保护措施;
5.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巴西的地理特征,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6.人口与文化:分析巴西的人口分布、种族构成、文化特点,如狂欢节、桑巴舞等,展示巴西的独特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巴西的气候类型对农业有哪些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巴西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发展农业经济?
初中地理广东人民七年级下册(2023年新编) 美 洲《第三节巴西》教案

第三节《巴西》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巴西的文化特征;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地形区及主要气候特征;能说出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技能目标:能根据地图相关信息分析巴西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巴西文化,培养学生对世界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根据地图分析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点、气候特征和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地形对气候、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影响;教学用具:巴西狂欢节视频、《巴西气候图》、巴西轮廓图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和视屏“足球”“桑巴舞”和狂欢节,从而导入新课“巴西”。
使学生满怀好奇地开始本节的教学,整个导入轻松、愉快,并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
二、解读巴西,了解巴西概况(合作探究)探究活动一:小组活动:读教材54页图,写出巴西的地理位置:1、经度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最后小组汇报(小组讨论并统一答案,然后每两个同学分别站在屏幕两侧,一个同学说出答案,另一个同学指图——指出自己同伴提到的地理事物,如说到纬度范围时,要指出巴西的最北端和最南端,提到大西洋时就指到大西洋。
)探究活动二:小组活动:看书70页图,在图中找出巴西的主要地形区,并归纳其1、地形特点:2、地形分布特点:3、地势特点:探究活动三:读图分析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探究活动四:先让学生根据巴西的气候地形等因素,猜测巴西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然后展示巴西人口城市分布图,让学生说出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三、当堂检测让学生完成检测题,了解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四、PK 活动每两个小组各选出一个代表上讲台,点击自己认为符合巴西地理事物特征的选项,点击正确得分,点击错误扣分,最后比较总分。
五、板书第三节巴西一、地理位置1、经度位置:2、纬度位置:3、海陆位置:二、地形地势特点1、地形特点:2、地形分布特点:3、地势特点:三、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四、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巴西》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巴西》主要介绍巴西这个国家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南美洲地理特点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巴西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南美洲国家有更全面的了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但针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巴西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视频等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这个国家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巴西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多元文化、种族融合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巴西的地理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巴西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巴西的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投影屏幕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关注巴西这个国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西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点。
七年级地理下册《巴西》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课堂所学,与家人或朋友进行一次关于巴西的知识分享,记录分享过程和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
5.完成课后练习册中关于巴西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6.观看一部关于巴西的纪录片,了解巴西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撰写一篇观后感,不少于500字。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巴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巴西如何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整理出讨论成果,准备分享。
3.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巴西的地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3.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文化特色、城市化问题等方面知识。
2.强调巴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国际合作、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
(二)教学设想
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巴西世界杯、狂欢节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引入巴西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展示巴西的自然风光、城市风貌、文化特色等,增强学生对巴西的直观感受。
3.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问题探究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注重课后延伸,布置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设计巴西旅游攻略、分析巴西城市化问题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巴西》教学设计1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材从巴西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巴西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
此节内容安排在七年级下册,旨在让学生在已有地理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南美洲的重要国家——巴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南美洲有一定了解。
但学生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以及与中国的交往等方面的认识尚不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深入了解巴西的基本国情,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西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了解,增强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尊重、包容不同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及其与中国的交往情况。
2.难点:巴西的自然环境对人文地理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巴西。
2.案例分析法:以巴西为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对人文地理的影响。
3.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准备好PPT,以便于课堂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巴西的地图、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等基本信息。
提问:你们对巴西有哪些了解?2.呈现(10分钟)详细介绍巴西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数据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巴西的风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巴西的自然环境对其人文地理的影响。
初中地理巴西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巴西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巴西为专题,通过对巴西的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巴西的自然环境、人文特色以及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涉及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主要产业、城市、文化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具体的国家,学生们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巴西的相关知识。
此外,考虑到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趣味性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类型及其特点,了解其对巴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了解巴西的主要产业,包括农业、工业、旅游业等,并分析其产业特点及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3)了解巴西的主要城市、人口分布以及城市特点,掌握巴西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挑战。
(4)了解巴西的文化特色,如狂欢节、足球、音乐等,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文风貌。
(5)通过地图、图表等工具,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探讨巴西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巴西的相关知识,提高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组织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地理学科的情感,激发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世界的热情。
(2)通过学习巴西的地理、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多样性,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3)关注巴西在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成果与挑战,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9.2《巴西》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巴西这样一个具有复杂地理环境、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学生可能在以下几个方面遇到困难:一是对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理解和记忆;二是分析巴西的经济、文化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三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合作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提升地理学科素养:通过学习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地理位置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2.增强国际视野:了解巴西的人文地理、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理解。
3.培养综合思维:分析巴西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文化的关系,提升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强化区域认知:通过对巴西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和把握南美洲的区域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在巴西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6.文化特色
-巴西文化融合了欧洲、非洲和土著文化元素,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巴西狂欢节是世界闻名的文化节日,展现了巴西的热情与活力。
-足球是巴西的国球,巴西国家队在国际足坛有着辉煌的成就。
7.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巴西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包括亚马逊雨林的破坏、城市污染和水资源管理。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材,提前指导学生预习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巴西地图、亚马逊雨林图片、巴西城市和农业景观图片、巴西文化元素相关视频等,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 巴西》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三节巴西》教材从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巴西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巴西的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巴西的基本情况,提高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世界各大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巴西这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提高学生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巴西的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巴西的认识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巴西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对巴西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巴西的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教学难点:巴西的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巴西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获取知识。
2.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提供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巴西地理特征的课件,包括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图片和图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西》教学设计【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中重点介绍的一个国家,它的经济发展过程、社会背景、文化特点基本上代表了拉丁美洲的发展过程和社会现状,了解认识巴西就等于了解拉丁美洲。
巴西是拉丁美洲的缩影。
力求用以贴近生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感知世界。
引导学生分析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突出环境问题的紧迫性,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 了解巴西的首都,在地图上指出巴西的位置范围;②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能概括出巴西的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③ 能说出巴西工农业生产的特征;④ 能说出巴西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及产生的环境问题,⑤ 能读图说出巴西主要的城市及分布地区。
2、能力目标① 能根据巴西区域地图分析自然和经济特征;②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巴西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③ 能通过对热带雨林作用的了解,提出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巴西的人口、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口观;②分析亚马孙雨林现状和遭受破坏的原因,找到保护森林的相应措施,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
【教学重点】①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征;② 巴西的工业布局特点;突破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来破解这些重点。
【教学难点】①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影响;② 如何进行热带雨林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突破方法:利用图片、材料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同时通过学生亲自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维碰撞、积极探索。
【教学内容整合】本课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发展中的工农业以及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而根据课标,本课主线应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因此按照概况和热带雨林地区这两个方面,将课文整合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为基本概况,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为第二大点。
【教学方法】分组合作探究法:将本课的重点:利用地图综合分析地理位置和地形对气候、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的内容分成六个小组,来分析、探究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思维空间,沿着学生思路走,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地理联系。
【学法】本课转变传统的讲授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积极动脑、动手参与自学、讨论等学习活动,通过进入设置的情境、展开想象;参与问题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形成学生初步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思路]本节内容,是区域地理要素: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开发利用自然和保护环境,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等五方面的有机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每一框题后的活动建议,采用各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认识和了解巴西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从中能领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联系的一般规律,以获得对生活有用地理知识和终生受益的地理感受最后通过随堂检测练习巩固本课知识。
[课时安排]1 课时[课型]讲授新课【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师:PPT 展示五张图片,五个关键词(绿色、黄色、雨林、咖啡王国、足球),同学们想一想,这是哪一个国家呢?生:巴西师:听说巴西很美,大家想不想去那里旅游呢?生:想。
师:好,那这节课就跟着老师一起去巴西旅游吧!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引领学生思考,从而导入。
二、教授新课(一)位置师:那旅游之前呢,我们先要明确此次去的目的有哪些?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生:齐读学习目标师:好,明确了任务之后呢?我们先要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下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82 到83 页结合屏幕上的世界地图,说出巴西在哪里?师:了解了巴西的位置后,我们坐上飞机出发了,我们现在俯瞰在巴西的上空,从上空看,巴西的地形有高原,平原,地形区有巴西高原,亚马孙平原,地势状况如何呢?东南高西北低,我们此次的目的之一是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它在什么地形区上?巴西高原。
巴西在陆地上有非常多的邻国,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师:刚才我们飞过了亚马逊平原,在亚马逊平原上有一条大河是什么河?对亚马孙河,现在我们通过几张图片来了解,亚马孙河、亚马孙平原以及巴西高原师:现在呢,我们到达了首都巴西利亚,这是它的标志性建筑物——议会大厦,巴西利亚是一座新城,作为新型首都,巴西利亚规划严谨、新颖,城市平面轮廓为飞机状,象征巴西的腾飞。
我们看一下。
师:除了巴西利亚之外呢,我们再来看一下圣保罗以及里约热内卢,这是圣保罗,它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里约热内卢是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在2016 年举办过31 届奥运会,这是耶稣基督像。
(注:画下划线的是学生集体回答)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巴西带给我们的惊喜与喜悦……播放:(巴西的足球1、狂欢节的视频2)师:刚才我们观看了巴西足球,还有2 月的狂欢节视频。
我们领略了巴西的风情,感受到了巴西的热情。
旅游时我们还发现街头上有不同肤色的人种,对吗?那下面我们走近卞卡一家看看。
师:卞卡的祖父是非洲黑种人,祖母是欧洲白种人,卞卡父亲是混血种人,卞卡母亲是印第安人,是黄种人,所以卞卡是混血种人……同学们思考一下,巴西在民族构成上有什么特点?生:以白色人种和混血人种为主;显著特征是:混血人种数量多师:强调:显著特征是:混血人种数量多师:那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呢?让我们了解一下。
PPT 展示《学海探秘》师:人种有优劣之分吗?生:没有师:对,没有,虽有体质上的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
【过渡】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葡萄牙进入巴西之后最先会在什么地方生活?沿海还是内陆?沿海,那再思考一下,他们多数会生活在北部亚马孙平原还是南部的巴西高原?为什么?生:巴西高原。
因为亚马孙平原气候过于湿热,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口稀少。
师:现在给大家呈现的是巴西人口密度分布图,结合材料2,分析巴西人口为什么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生: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海陆交通便利;开发历史悠久,经济条件好,所以人口和城市密集。
师:归纳总结葡萄牙殖民地进入巴西之后,巴西的经济是如何发展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PPT 展示几种农矿产品的开发进程。
师:通过这个示意图,我们会发现,巴西的经济主要依赖的是农矿产品的生产。
这是二战前。
二战后,巴西加快了工业化的步伐,发展成为了一个工农业大国。
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跻身于世界重要的生产国行列。
那它是如何发展的呢?有何优势?下面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84-86 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从图中找出主要的农作物:2、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3、在图中找到煤、铁、石油主要分布的地区4、完成以下表格产量居世界首位的农产品:咖啡、甘蔗、柑橘生2:主要分布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一带,铁的分布比较广钢铁工业——铁纺织工业——棉花石油工业——石油师:【小组讨论】通过刚才的分析,结合这个图,小组内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巴西工业分布于原材料(农、矿产品)的关系2、巴西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一带?为什么?小组1:工业主要分布在原材料丰富的地方小组2: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
其有利条件:1、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铁矿;2、海陆交通便利;3、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4、消费市场广大。
师:【过渡】通过读图,我们发现巴西的煤矿资源并不丰富。
那巴西解决能源不足的问题。
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水电。
巴西90%的电力依靠水能发电,这是伊泰普水电站(p20),由巴西和巴拉圭合资修建的,发电量仅次于三峡电站师:现在是几月份?4 月份,北半球的什么季节?春季,南半球是什么季节?秋季。
此次旅行在巴西利亚上,我们明显感受到了降水多还是少?少,为什么?同学们结合所学的气候方面的知识来分析一下。
巴西利亚是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此时是南半球的旱季,所以降水稀少。
我们来看一下巴西的主要气候类型。
师:巴西主要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在巴西高原,南部还有亚热带湿润气候。
师:热带草原气候,我们已经领略到了,那我们现在去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亚马孙热带雨林,去那里看一看。
播放:雨林好的视频3师:通过视频同学们结合课本87 到89 页,思考热带雨林有哪些作用?生:雨林的作用:提供氧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土壤、维护生态、提供木材师:总结:热带雨林既有环境效益又有经济效益。
那巴西拥有亚马孙雨林的60%,巴西境内的热带雨林,现状如何呢?我们来看一看播放:雨林遭受破坏的视频4师:巴西怎么了,雨林怎么了?同学们通过视频,结合课本P87 页及材料3-5,小组内讨论分析以下三个问题。
(1)人类的哪些活动,对热带雨林遭到了破坏?(2)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3)热带雨林是开发还是保护?小组回答:(1)修建公路、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采矿,办工厂,建城镇(2)巴西本土的影响,如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而且影响全球的气候。
(3)既保护也开发师:归纳。
环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资源,保护环境。
【课堂小结】好,这节课我们学到这里。
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巴西在哪里?即位置,巴西怎么样?包括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还有巴西怎么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呢?生1:生2:【课堂练习】好,下面来做几道练习题,来检测同学们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PPT 展示练习题通过刚才的练习,发现同学们对本节知识点掌握的不错。
【作业】结合巴西亚马孙雨林的开发,谈一谈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有何启示?好,这节课上到这里,下课【板书设计】第二节巴西一、位置自然一、环境气候城市和人口人文工农业文化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