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4课《丝绸之路》教学设计川教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丝绸之路》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勤劳的小编首席帮大家整编的6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丝绸之路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
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教师及时点拨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图书馆、报刊杂志等途径来搜集自己学习所需要的资料,另外课文后边的资料袋里也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我们在预习课文时要充分利用它。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丝绸之路历史课文教案

丝绸之路历史课文教案【篇一:丝绸之路教案】2、丝绸之路【教材分析】:《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文化的友谊之路。
纵观全文,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独特的视角和选材。
文章选取了最能凸现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的一幕,即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互赠礼品的场面,再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二、生动的语言与想象。
作者站在玉祥门外,看到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塑,“仿佛看到、仿佛听到”,遥想其两千年前的辉煌历史,自然合理。
文中对中国与安息国交流的一幕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情景恍若眼前。
三、恰当的用词。
文中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美轮美奂。
【分段段意】:第一段(1):由巨型石雕想到了丝绸之路曾经的辉煌。
第二段(2~12):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迎候来使,与汉代张骞的副使互赠礼品的场面。
第三段(13~14):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往日商贸、文化繁荣起着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1、认识九个生字。
读读记记“矗立、守候”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调整一、谈话引入,检查预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教案

第14课《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一、新课标标准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二、内容分析秦汉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统一国家的建立。
汉武帝的大一统,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的历史潮流。
两汉在强化了统一国家的政权之后,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决北方匈奴族的威胁,又派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外打通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三、教学目标1.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基本事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3.学习张骞、班超的事迹,感受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
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二)讲授新课1.张骞通西域(1)教师活动阅读下则材料,概况张骞通西域的背景。
材料1:汉初西域有36国,后来匈奴征服乌孙、楼兰等小国,“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
“至匈奴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后汉书》材料2:文景时期,继续与匈奴和亲,并厚予馈赠,但匈奴仍然不断侵犯边境,抢走人畜,毁坏庄稼。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2)学生活动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②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7—79及视频观看,完成下列表格填写。
(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汉书•张骞传》(6)学生活动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险为“凿空”,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称为“凿空”。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

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历史课的导入一般是通过设置问题开始,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初中历史《丝绸之路》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漫画情境、实验情境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积极性。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动手绘制丝绸之路的示意图,了解丝绸之路的概貌。
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
难点:引导学生客观、辨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教学方法学生展示法、分析讨论法、图表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古楼兰消失的资料图片。
教师准备:搜集相关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二、教学实施(一)情景激发,定向引导1.激情导入(约1分钟)以多媒体显示一组丝路风光并配上《西游记》的主题歌曲,在学生的兴奋与好奇中,提问唐僧“西天取经上大路”中的“大路”指的是什么路呢?从而导出主题-—丝绸之路。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丝绸之路》教案

《丝绸之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域的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欣赏历史图片来感受西域的自然环境。
(2)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基本概况,通过讨论全面认识张骞在历史上的贡献,感受张骞敢为人先、勇于冒险的精神。
(3)能够正确识读“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学会运用多种材料分析历史,全面认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创设历史情景,提高学生是学习兴趣;通过阅读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概括和比较。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等活动方式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张骞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探讨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及启示,使学生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交流的重要性,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
【教学重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教学难点】1.西域的地理范围。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具体任务及完成情况。
【教学方法】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请看这两种物品:胡萝卜、核桃。
常吃胡萝卜,有利于抗癌抗病;常吃核桃,有健脑、美容的作用。
你们知道他们是从哪里传到中原地区的吗?又是怎样传过来的呢?今天就让我们揭开神秘的面纱来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新课: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板块一:张骞通西域板块二:丝路被开辟板块三:中央管西域学生:齐读三个板块内容。
过渡:西域地区很早就有人类活动,还分布着许多民族和国家,它是个神秘的地方,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进入板块一。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12丝绸之路教学目标:1.认识“矗凹”等九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激发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为祖国腾飞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运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感情,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丝绸之路的价值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导语: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2.出示“丝绸之路”路线图,大致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
二、检查预习情况1.同桌检查生字词。
2.和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他听一听,最好能说说理由。
三、阅读课文,交流体会师: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
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出示挂图)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一幕古老的风景,重温那动人的一幕幕。
1、边自由朗读课文,边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以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兴衰为线索,展现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本课主要内容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详细内容及其历史意义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能够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同时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掌握其主要路线和地理位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增强对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2.难点:丝绸之路对古代中国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营造直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料。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PPT,清晰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丝绸之路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丝绸之路的路线和地理位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走向。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及其在中外交往中的作用。
教师在此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优秀教案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西域地理范围,用表格的方式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概况(包括目的、出发时间、结果)。
2.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和“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3.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
4.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中外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培养学生全面认识、思考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情景的假设和材料、图片展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习张骞的报复、持之以恒,敢于冒险的精神,认识国家统一与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的课件及资料图片,发给学生预习指导,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自主学习。
四、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分组搜集有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西域的地理范围,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结果。
理解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
掌握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走向,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所起的作用。
记住西域都护设置的时间、职能并理解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读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联系当今我国提出的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初步学会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学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西汉开辟丝绸之路是与外界的交流,国家的开放会促进国家的发展,同时明白国家的发达与强大是对外交流中受到重视与尊重的主要原因。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难点:
丝绸之路的开辟。
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指导活动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葡萄实物情景导入)同学们知道这些是什么东西吗?(生答)知道。
它们是从哪儿传来的?知道西域和中原的道路是怎样开通的吗?张骞通西域以后就形成了一条中西方交往的道路。
这条道路在我国历史上叫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西域,踏上丝绸之路,了解在那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
师:(展示课题)
师:是张骞首先打通了中原同西域的通道,那么西域是指什么地方哪?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小字内容及图片,思考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想象西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西域有哪些特产?
师:(展示地图)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地图,你能否在地图上西域主要指的是哪些地方吗?
生:(指图说明西域的地理位置)
师:在你的想象中西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生:让人感受到那是个遥远的而神秘的地方。
回答出特产。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1页到第83页,注意“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看看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状况以及通过出使西域给西汉带来怎样的发展。
回答下列问题。
课堂设问一:张骞出使西域的原因?
学生回答:西域物产丰富,遥远而神秘,汉武帝想联合大月氏共同对付匈奴。
课堂设问二:概括张骞出使西域有几次,他的时间、目的、结果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第一次:公元前l38年从长安出发,经过13年,才回到西汉,向汉武帝说明西域各族人民想同西汉往来的意愿,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第二次: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想联合乌孙一同打击匈奴,结果没成功,但是乌孙使者来到西汉,对西汉表示敬意。
师: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体现了他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生:(回答)
师:(注意引导)
师:由张骞我们想到了我们自己,他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
我们都渴望成功,可是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做作业时遇到了难题、这次考试考得不太理想等等,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向张骞学习,我们学习知识应该会学以致用。
师:虽然张骞没能完成汉武帝交给的出使任务,但是,张骞加强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促进人们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丝绸之路”的开辟。
中国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物产丰富,尤其是丝织业。
丝绸在中国的兴起的时间很早,到西汉时丝绸技术的高超,使得丝绸在西方受到热捧,那丝绸是怎样运到西方的呢?
师:下面我们搞一个“丝路之旅”的活动,假设我们全班组成一支商旅团,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去欧洲贸易和文化交流,首先应当选出一位团长来。
生:(选团长)
(团长组织筹备工作,旅游、贸易、文化交流中注意哪些问题)生:(各抒己见)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组成团队,踏上丝绸之路,路上不要忘了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去体会一下商旅团的苦和乐。
生:(组成团队分头,踏上旅程)
师:下面同学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收获,先找一同学说一下你们的丝路之旅的路线。
生:(回答)(教师展示)
师:下面我们找一同学说一说你一路是如何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的。
生:(展示成果)
师:(图片展示东西方交流的内容)
师生:(共同总结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师:丝绸之路的开辟,从侧面表现了西汉的繁荣强大,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使国家强大,对外交流.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促进国家的
发展,因此开放,接受外来事物,能使国家强大起来,西汉的丝绸之路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今天,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积极吸收外来的精粹,促进自己的发展,不会落后于世界的发展
丝绸之路开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更加密切,交换的物品也丰富起来,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往来,西域各国纷纷同汉朝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为了更好促进东西方的交流,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三、西域都护的设置
师:西域都护府设置的时间、作用、意义、
生:(回答)
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探究了张骞通西域的史实,理解了丝绸之路的作用。
虽然,张骞已成为历史,古丝绸之路也不再辉煌,但一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已经架设起来,这座新的欧亚大陆桥必将在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丝绸之路必定会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