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七律 长征

21七律 长征
21七律 长征

教学

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感受革命战士的豪情壮志。重点

难点

1.理解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通过关键词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

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了解这种体裁的特点。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1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2

[①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句中的“不怕、只等闲”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赏析:开门见山地赞美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②这两句写的都是“山”,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赏析:红军对山的征服,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4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③运用具体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赏析: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④“更喜”两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赏析: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1知识点详解?

2①这两句有统领全篇的作用。“不怕”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概括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括了“难”的内外蕴意。“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风度。

3②重点句解析:五岭写出山之长,连绵起伏;乌蒙则写出山之高,气势雄伟。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这样夸张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

4

③表现红军的乐观精神及大无畏精神,写出了红军在抢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中所经历的困难,但这些困难没有吓倒红军,而是被红军征服了。

④“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另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

2.了解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

3.正确、流利、有韵律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中词语和专有名词的含义。

1.课前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2.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和飞夺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毛泽东的相关图片。

导语:你认识画面上的这个人吗?你知道有关他的哪些事迹?

2.学生简单汇报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3.过渡:他就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走近他,了解他,感受他那伟人的风采吧!

二自由阅读,整体感知

1.自学生字、新词。

(1)请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同桌间互相读读,听听,纠正读错的字音。试着解答一下对方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字音,理解不懂的词语。

①读准下列词语。

逶迤(wēi yí) 磅礴(páng bó) 岷山(mín shān)

②解释词语(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理解词语)。

逶迤:曲折蜿蜒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越城岭,位于江西、湖南、两广四省边界。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转移,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里。

乌蒙:山名。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走泥丸: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用十三根铁索和木板搭成。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4000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2.了解相关背景。

过渡:你知道哪些有关长征的事?

学生介绍有关长征的历史事实。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述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靠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十一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完成了惊天动地的长征。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诗篇。

3.感知诗歌内容。

指导朗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逶迤磅礴岷山

1.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很好的教学情境。开课时,老师可以播放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学生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会立刻把大家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可以请他们观看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定会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感同身受。

2.巧妙地将学生感到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程……

1.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逶迤) páng bó(磅礴) níwán(泥丸) dùchuán(渡船)

tiěsuǒ(铁索) mín shān(岷山) xuán yá(悬崖) cháng zhēng(长征)

2.给下面的字组词,然后换个偏旁,组成新字,再分别组词。

待(等待) 逶(逶迤)

(侍)(侍奉)(萎)(萎缩)

磅(磅礴)岷(岷山)

(傍)(傍晚)(泯)(泯灭)

3.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惊天)动地名扬(天下)

五彩(缤纷)(暗淡)无光

大败(而归)(万水)千山

(吹灰)之力出人(头地)

4.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看填入的部分组成了什么。

至高无上海底捞月五湖四海口诛笔伐

语重心长春暖花开金石为开封山育林

难能可贵阳春白雪人才济济南征北战

声东击西安分守己说东道西宁死不屈

5.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1)修.长挺直(④)

①整治。②兴建。③编写。④长。

(2)动作精.确(①)

①细致;严密。②最好。

③十分。④心细机灵。

1.有感情、有韵律地朗读诗歌并背诵。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中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理解诗句意思,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朗读了这首诗,初步感受了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出示诗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从这句诗中你读出了什么?(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豪迈气概。)

2.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

这首诗具体为我们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幅?为什么?

3.小组研读。

出示研读提示。

在学习小组内给“征难图”起名字,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还可以结合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4.全班交流。

谈自己欣赏的图画。

5.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

(1)“腾越南五岭”和“疾跨乌蒙山”。

学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面貌。

出示诗的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老师边讲边画)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该怎么读呢?

(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山势险峻、没有粮草……)

②“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水面泛起的微波细浪”和“滚动的小小泥丸”呢?该怎么读呢?

(体会诗句反映出的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③红军靠着自己的双脚,行走在这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上,越过了这巍峨高大、山势陡峭的乌蒙山。再大的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得什么!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

学法: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出示诗的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你能根据学过的课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回忆《飞夺泸定桥》等课文,感受长征途中的险恶)

②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观看相关的录像。

(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从这些惊心动魄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3)“喜踏岷山雪”。

学法:结合时代背景体会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及对美好革命前途的向往。

出示诗的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读一读,想一想。

②作者对翻越大雪山充满信心。

(教师补充资料:毛泽东希望并相信全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全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胜利的喜悦、万丈的豪情通通读出来吧!

6.加深理解,回顾全文。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作者为什么只描画了五幅“征难图”?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经历千难万险。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这些苦难说不完,道不尽,诗中只选了几个典型的画面作艺术性地概括,以点带面,来展示一幅宏大雄奇、充满魄力的历史画卷。)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过渡: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在脚底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最令人喜悦的是红军翻过千里积雪的岷山后个个笑逐颜开。

播放歌曲,烘托气氛,提升情感。

(3)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三指导朗读背诵

七律长征

1.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们不难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好方法。

2.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五岭透施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五岭的绵延和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乐观,教学时应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

1.词语接龙。

(1)设想—(想法)—(法律)—(律师)—(师长)—(长大)—(大学)—(学习)—(习惯)

(2)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天辟地)—(地久天长)—(长治久安)—(安步当车)—(车水马龙)—(龙马精神)—(神清气爽)

2.选词填空。

鼓动鼓舞鼓励反映反应印象影响

(1)小红今天不舒服,这是打针后的(反应)。

(2)我有了进步,老师(鼓励)我继续努力。

(3)我去刘叔叔家玩,他家活泼可爱的小弟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4)爸爸提醒我动作轻点儿,不要(影响)妈妈休息。

3.仿照例句,改写句子。

例: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

在热烈的掌声中,大会结束了。

(1)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

在优美的乐曲中,同学们翩翩起舞。

(2)五位英勇的战士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毅然跳下悬崖。

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五位英勇的战士毅然跳下悬崖。

(3)青春运动会在雄壮的乐曲声中开幕了。

在雄壮的乐曲声中,青春运动会开幕了。

4.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重新排列。

(1)海面山顶平原海底山坡

海底海面平原山坡山顶

(2)没有一半全部多数少数

没有少数一半多数全部

1.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他的主要著作编入《毛泽东选集》(4卷)和《毛泽东文集》(8卷)。代表作品有《卜算子·咏梅》《沁园春·长沙》《水调歌头·游泳》等。

2.七律

诗体名,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一般偶句末一字押平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和句间要讲究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对仗。

3.关于《七律长征》一诗的创作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4.长征中的万水千山

红军在长征中渡过的大河有二十四条,主要有:江西的信丰河,湖南的潇水,贵州的乌江、赤水河,云南的金沙江,四川的大渡河、小金川,甘肃的渭水等。翻过的险峻高山有十八座,主要有越城岭、苗岭、大娄山、乌蒙山、夹金山、岷山、六盘山等。

21七律长征教案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21 七律长征》教时:1课时设计者:日期:2015.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英勇无畏、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达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本文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了解长征历史。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见线路图)。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创作背景。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驰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毛泽东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三、关于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每首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一般逢偶句押平声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韵到底,当中不换韵。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王崧舟3篇 一、情感铺垫,导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七律长征》 师:有一段历史,在作家魏巍的笔下,它是地球的红飘带;在美国作家的笔下,它是前所未闻的故事;在毛泽东的笔下,它是宣言书。这段历史就是长征。(课件出示红军长征图)1934年10月17日,红军途经11个省,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历时两年零五天。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壮举。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跟随长征的亲历者毛泽东一起重走长征路。 (二)观察诗歌,理解七律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首诗,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这首诗有8行,每行有7个字。 师:这首诗总共有8行,每行有7个字,我们把它称为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所以用小圆点隔开,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评析】执教老师给学生介绍长征的概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接着让学生了解"七律"的概念,建立知识结构,为学习诗歌奠定基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如果能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按要求自由读诗。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准"逶迤""磅礴""岷山"的字音) 师:古人云"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我们读诗歌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学会断句,读出节奏。这首诗的首联是223节奏,颔联和尾联也是223节奏,颈联是2221节奏。(课件出示诗歌全文及节奏划分)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生自由读诗,品味诗歌的韵律,然后合作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不仅读出了诗歌的节奏,还读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评析】从有目的地自由朗读到合作朗读,执教老师引导学生把诗读通顺,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美。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达到了以读促学、以读激情的目的。 三、聚焦总领句,整体感知"难" 师:这首诗的主题很明确,哪句诗概括了整首诗的大意呢?(课件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长征?可以用诗中的一个什么字来形容? 生:难。 师:(板书"远征难")在这句诗中,哪里体现了难?

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21课《七律·长征》_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七律·长 征》同步练习 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一、按注音写词语。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

“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wēi yí páng bómín shān wū méng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二、按要求填空。 “闲”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部,再查画,意思:①无事,与“忙”相对。②指房屋、器物等放着不用。在“闲逛”应选。在“闲弃”应选。 三、形近字组词。 难()闲()迤()磅()暖() 滩()闭()拖()傍()缓() 四、解释划线的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理解诗句的意思。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1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回族镇王西小学刘梦君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

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只等闲”你读轻了些是表达红军战士不把这些困难放在眼里。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当着平平常常的事。 (4)这两句赞扬了红军什么精神?抓住“不怕难”“等闲”体会红军不怕长征途中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5)这两句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谈谈写法(这一联是总写,作者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悟感情→谈写法。 2、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分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理解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夸张手法的妙处,“逶迤、磅礴”极言其大,说明山势之绵延之高大,以示翻越之艰巨;“泥丸,细浪”极言其小,说明红军藐视之,不放在眼里。) ⑵学习第三联 指名读,说说第三联分写什么?(水)哪两条河?(板书:金沙江、泸定桥),多媒体展示金沙江和泸定桥图片,对照图片理解重点词“云崖”、“铁索”,体会“暖”、“寒”的深刻含义,说说诗句的意思。设置情境,观看《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段视频,体会红军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抓住细节描写让学生说说两次战斗场面不同(一个巧渡,说明红军将士的足智多谋,一个是强取,说明了红军的英勇无畏。)。 ⑶学习第四联 指名读,展示岷山图片,(板书:岷山)理解“三军”,说说对诗句的理解。“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想象“三军”会师时的欢腾场面?(写法上,第四联回应首联,以“更喜”呼应“不怕”进一步深化了主旨。)?说一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红军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指导背诵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七律 长征》同步练习(I)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七律长征》同步练习(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07分) 1. (4分)读拼音,写汉字。 yún yánuǎn tiěsuǒhán jìn kāi yán wàn shuǐ qiān shā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分)读拼音,写句子。 cónɡ lín shēn chù yǒu hěn duō xiónɡ māo. ________ nónɡ mánɡ shí jié,rén men hěn xīn kǔ. ________ 3. (6分)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①战士们排着整qí________的队伍在dà jiē________上向人们jìng lǐ________。 ②端午节到了,人们赛lòng zhōu________、插ài________蒿,可rè nao________了。 4. (10分)填空。 ①《长征》是一首________律诗,作者是________,写于1935年10月,即________。 ②作者不仅是一位________家、________家,还是一位伟大的________。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________在________途中战胜________的过程,热情地歌颂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精神。 5. (4分)看拼音,写词语。 wēi yípáng bótiěsuǒmín shā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1分)请按一年四季的正确顺序排列下列诗句的序号:________ A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7. (5分)把三句话合为一句话。 早上,我走进教室。 我放下书包。 我认真地做值日。 8. (5分)红军长征途中,战士们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你知道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哪些感人故事?举行一个故事会,与大家交流。 9. (5分)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万水千山只等闲 10. (5分)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1.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没有革命先辈的流血牺牲,怎么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呢? ②小玲取得的优异成绩不是她勤奋学习的结果吗? 12. (20分)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诗句。

21课《七律长征》导学案word版本

21.七律长征 一、资料介绍 1.长征: 指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以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会合的战 略转移。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年11月和次年4月,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十五军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分别开始长征。1935年11月,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也离开根据地开始长征。1936年6月,第二、六军团组成第二方面军。同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合,结束了长征。其中红一方面军长征历时一年,转战十一个省,最远行程约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2.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 日- 1976年9月9 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 人之一。 3.律诗和七律: 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七律: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 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生字词。 y m y a nu di qi m l ixu e ti e su oh d n d a d u qi a o ( ) ( ) ( ) ( ) 三、根据提供的意思填写词语。 仅供学习与参考

部编本七律长征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课堂教学实录 (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诗的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那就是----长征。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以大地为纸谱写的一首铁流滚滚的壮丽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七律·长征》。 板书并齐读课题。 介绍诗的题目:(指着七律)这是一首七律诗也叫七言律诗,每行7个字,共8行,每两行为一句分别叫做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以偶句句末押韵。 长征是它的题目,你对长征有哪些了解呢? 师:(展示长征路线图)这是红军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北上抗日,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引入作者)一代伟人毛泽东仅用8行56个字便形象地概括了这史无前例、震惊寰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板书:毛泽东并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准字音 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位伟人一起走进长征。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语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词语:我们读诗的时候那些词语是我们要注意的? (老师展示这些词语:等闲五岭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检查读诗 4.师做范读:看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一读好吗?(学生鼓掌) 5.齐读诗句: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请把书端好,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感悟,理解首联诗句 1.同学们,读通诗句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通过读诗你认为哪一句概括了全诗? 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远征是什么意思?生:长征 长征用诗中的一个词来形容? -----难。 师相机板书:远征难 从哪里看出来难呢?生:万水千山 注意万和千是个虚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师:诗中提到了哪些山和水呢? (五岭山、乌蒙山和岷山,金沙江和大渡河。) 是啊纵使有这么多的山水的阻隔,我们的红军怕不怕?----不怕 生齐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我们的红军战士是怎样看待这万水千山的呢? 生:只等闲 师板书 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的事。 师:有句话叫我们都不是等闲之辈就是这个意思。

《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文 黄桂英 一、课前交流,引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读过《艰苦岁月》,写的就是长征中的故事。 生:我学过《飞夺泸定桥》,写的是长征中红军与敌人抢时间,夺取泸定桥的事。 生:还有《倔强的小红军》,那位机灵的小红军,为了不拖累其他同志,自己活活饿死了。 师:同学们讲的都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课件出示红军长征的线路图)长征是非常艰苦的……(配乐简介长征) 二、初读全诗,交流感受 师:红军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到达陕北根据地,本文就是毛主席在胜利会师后写成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谈谈阅读的体会与收获。 生:我发现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行有7个字,也就是七言八句,这就是题目所说的“七律”吗? 生:通过上网查资料,我还知道了这八句中,每两个句子作为一联,分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生:我觉得这首诗好读难解。 师:同学们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善于表达、敢于说话的学习精神令我感动。你们的发现很有价值。除此以外,七律诗中间四句还两两对应。让我们再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这首诗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吧。 (学生自由朗读,节奏与韵律比前次有所提升) 师:(课件出示课文,划分停顿)听录音朗读,体会诗的韵律与节奏。 (学生齐读,感受诗的韵律与节奏) 三、细读全诗,理解诗句 师: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雄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只有学懂了才能渎得更好,有什么方法学好这首诗呢?同学们发表一下看法。 生:可以按学习诗词的方法,“字词一句子一全诗”,理解诗意。 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 生:可以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了解诗意。

21、七律长征之欧阳光明创编

21、七律长征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揭题导入,了解七律 1、知道毛泽东是谁吗? 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读读课题,发现了什么?七律是诗体名,它有什么特点?打开课本,数数总共几行?每行几个字? 2、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二、朗读感知,了解内容 1.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后两遍争取读通顺,读出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2.指名读诗,正音: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出示,生字显红)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意

(精编)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公开课教学设计(两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北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对中国革命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学习本文奠定了基础。 教师可巧妙地将学生引入到陌生的时代背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学建议 为了突破难点,可采取“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的教学流程;也可采用“以诵读、研讨为主”,配合点拨、想象为辅的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快乐乐的品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会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联系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

21七律长征

21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长征故事,会讲1-2个故事。了解毛泽东的其它诗词。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透过诗句领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教学内容】了解长征 【完成目标】提高性目标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了解长征 1.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生交流课前搜集的长征资料。 (2)师介绍。 (出示课件),这就是长征路线图:1934年10月,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中央主力红军从瑞金出发,一路上既要翻山越岭,又要躲避天上敌人飞机的侦察轰炸,地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短短的一年时间里,途经江西、广东、湖南、广西等11个省,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最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在长征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主席回首这惊心动魄的行程,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 (4)简要介绍诗题。再读课题。 教学意图: 了解诗歌的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板块二 教学内容:理解诗歌的意思。 完成目标:目标1.2 教学过程: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了解押韵,再读诗歌。 3、读出诗歌节奏。 4、自学诗歌。 出示学习任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意思,会背诵诗歌。 自学指导: ①默读诗歌,根据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再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②小组讨论交流诗歌的意思,并思考诗歌主要写什么? ③朗读诗歌,背诵诗歌,组长检查。 词语注释: ①等闲:平常的小事。五岭:五座山岭。 ②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三军:指红军战士。 ③腾细浪:翻腾的小浪花。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 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

课堂实录七律长征

窦桂梅《七律长征》课堂实录2009-05-1715:33第一课时 师:六年六班的同学,你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年是二千年。六十六年前,也是这个时候,九月二十六号,红军准备开始万里长征。在万里长征这个征途上,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许许多多无数的英雄甘洒热血。我们在以前讲过的课文里,一定学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有没有? 生:有。 师:谁能说一说? 生:《飞夺泸定桥》。 师:你说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把泸定桥的桥板卸下来,中国红军爬在铁链上匍匐前进,最后终于胜利了师:还有没有? 生:还有《金色的鱼钩》。是一位老班长为了给同志们钓鱼自己活活饿死的事。生:还有《丰碑》。这篇文章写一位老红军在大雪天为了其他战友而活活冻死的事。 师:还有一篇课文《倔强的小红军》。也讲的是一位小红军为了不拖累陈庚将军——生:也被饿死了。 师:牺牲在茫茫的草地上。那么,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课文用故事的记叙性写出来,今天我们要学篇课文,它是以诗歌的形式来写的。作者是谁? 生:毛泽东。 师:我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生:长征。 师:作为一个六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 师:昨天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要让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现在先检查课文读得怎么样。 生:(读略) 师:有一个发音不准确,“磅纭保痢? 生:磅礴。师:找一名男生读。 生:(读略) 师:这个“磅礴”还没读好。我就当老师了,读。 生:磅礴。(读正确了) 师:读得真不错,还有一些内容,比如知识啦等等各方面的内容,自由汇报自学情况。 生:我知道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师:对于毛泽东有关内容有没有补充的。 生:我还知道在长征中,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师:从此长征有了一个转折。(师挂挂图) 生:我知道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了。 生:我还知道毛泽东写《长征》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毛泽东刚开始没有真正的起到革命领导人的作用,在遵义会议后才有了领导权。毛泽东在南昌起义后,领导了秋收起义。在1928年4月,朱德、陈毅和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生:井冈山会师后毛泽东是党代表,发动群众举行秋收起义。生:在1927年9月9日,他带领人民举行秋收起义。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有关毛泽东的内容。真要介绍毛泽东的事例,你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伟大的领 袖毛泽东,活在我们亿万人民心中,包 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对毛泽东在心目中 的崇拜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个时代, 包括我们现在对毛泽东的认识很多很 多,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先介绍到 这。 师:我发现刚才同学在介绍毛主席 生平时,有一个特点就是注意围绕课文 有关的问题介绍作者,这很好。今后我 们一定要注意要围绕课文有关的介绍, 继续汇报。生:这篇文章有两个生字是 “逶迤”。“逶迤’’在这首诗中的意思是 山连绵起伏的样子。 师:好,这个生字老师没有讲过, 谁能就这两个生字再补充一下。 生:不知道“逶迤”的“迤”是个 多音字。它有两个音,一是可以组词“逶 迤”;第二个音是芦,可以组词飞”。 师:很好,同学们齐读一遍这两个 字。 生:都是“”旁。 师:形容山是什么样。 生: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现在你慢点讲,老师 也听听学学。 生:七律的意思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要求7个字。 师:停。帮你翻译一下,一句有几 个字。 生:个字。 师:一共有—— 生:句。 师:56个字,七八五十六。 生:双句押韵,五六两句对仗。“律” 是按一定格律来写的.也称律体诗。 师:非常好。他说的是要押韵,怎 么押韵?1、2、4、6、8一般押韵,大家 看看这首诗,在哪押韵?生:第一句的 “难”.第二句的“闲”.第四句的“丸”, 第六句的“寒”,第八句的“颜”。 师:七律一般靓是一、二.四:六 句押韵,笫句也押韵,有时候可以不押 韵,其中有一句可以不押韵,但是一般 情况:也可以形容水,都用这个词。所 以我们今后写作文不妨用一用。 师:注意写法,先里后外,写一下。 生:(写二字) 师:好,还有没有要汇报的? 生:我还知道“磷礴”的“”有两 个读音,一个是“磅礴”的“磅”,一个 是磅,组词“磅秤”。 师:也就是你通过自学,认识了这 篇课文的一个多音宇,非常好。你再强 调一下,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些。 生:(重复发言) 生:我还知道“七律”的意思,是 七言律诗的简称。要求每首8句.每行7 字,双句押韵。 师:停。这位同学,你是知道这首 诗的体裁形式是什么? 生:七律。两句有一个“五岭逶迤 腾细浪”的“浪”重复了。毛泽东接纳 了那位诗人的意见。 师:你看这位领袖虚心的接受了别 人的意见,一看重复了是应该换下,这 个人是位教授,山西的一个教授,改得 好。这个知识你是怎么获得的? 生:我是通过自己查询资料知道的。 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 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 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 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 大概意思?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 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 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 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有说出来。(出 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 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 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 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 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 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 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 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 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 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 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 哪五岭? 生:“五岭”亦称南岭。横卧在江西、 湖南、广东、广西四省,指许多山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是说这个岭怎么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 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 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 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 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 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 (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 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 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 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 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 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 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 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 道吗? 生:不知道。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 习后知道了? 生:盘旋七十余里。 师:是盘旋七十余里。我问你多高? 1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七律 长征》苏教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3.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正确、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大概意思,能根据词句展开想象,生成画面。 难点:在理解、诵读中了解七律押韵、对仗的特点;在理解、诵读中培养想象力,受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情感熏陶;在“腾”、“走”、“暖”、“寒”等字的咀嚼中学习“想象入境”、“字词知冷暖”、“知事(史)明情”的读书方法;在理解、诵读中了解课文总分、前后呼应的谋篇布局。 学习准备:学生阅读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七十几年前的中国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为了保存实力和北上抗日,他们在跋山涉水,他们在翻越连绵不断、雄伟险峻的高山,他们在争渡惊涛骇浪的江河,他们正行进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他们在——长征。长征是题目,七律指七言律

诗。苦不苦,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今天,我们就随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去重温那段传奇的岁月。 二、诵读: 自读课文,仔仔细细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后两遍读出节奏、韵律。 检读,关注字音(逶迤、礴、岷);检读,关注节奏。 齐读。 三、理解、感悟、诵读: 导语自学: 诗读到这里,红军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再深入地读、更用心地读!借助注解,展开想象理解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同桌交流。 检查、交流: (一)抓“万水千山”,探讨怎样的“山”,怎样的等闲,怎样的画面:考一考大家是否理解了诗的意思,谁能用课文中一个词概括遇到的困难——万水千山。有几处山?几处水?(抓典型) 思考: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 交流:什么山?怎样的山?它们又是怎样的等闲?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读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什么画面? (轻描淡点:在老师的眼中还看见红军行进的队伍如奔腾的波浪,行军速度如阪上泥丸。) 小结:五岭逶迤只等闲,乌蒙磅礴只等闲。 (二)探讨怎样的“水”,怎样的等闲,怎样的情感: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优质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红军藐视困难、不怕牺牲大无畏英雄气概和以苦为乐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品析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领悟全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在朗读中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朗读时语调上的高低缓急,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的韵律,感悟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图片、等资料,了解红军长征时的情况。 2、多媒体操作平台。 教法学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图片、等多媒体呈现,进行情景设置,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2、词语赏析法,通过诵读、表述、感悟对文本进行解读,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理解词语导入 同学们,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心潮澎湃地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七律长征》。齐读课题 出示词语:五岭乌蒙岷山这组词有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什么?诗中哪座山是逶迤的样子? 出示词语:逶迤磅礴这组词语都是写山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诗中哪座山是磅礴的样子?老师简介乌蒙山。长征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思考:哪句概括了全诗?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只选择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幅画面对红军长征中的所有困难进行了艺术概括,你能说出是哪五幅画面吗?(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呈现五幅图:五岭山、乌蒙山、金沙江、泸定桥、岷山)这首诗表现的是红军藐视困难、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以苦为乐的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你能在每个地名前加一个动词,恰当地命名这五幅“征难图”吗? 二、精读理解,品味赏析。 1、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强调“不怕”突出红军战士不怕任何困难的英雄气概。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 七律 长征 课时练习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习 班级:姓名: 21 七律长征 【课内训练】 一、我会拼,我会写,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wēi yípáng bómín shān tiěsuǒhán yún yán nuǎn zǒu níwán ( ) ( ) ( ) ( ) ( ) ( ) zhǐděng xián t?ng xìlàng wàn shuǐqiān shān ( ) ( ) ( ) 给以上划线音节的音序按字母表顺序排列: 1、用“﹏﹏”画出三拼音节。 2、用“○”圈出整体认读音节。 二、用“√”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远征难.(nán nàn) 更.喜(gēng gang) 岷.山(mín míng) 尽.开颜(jìn jǐn) 五岭逶.(wēi wěi)迤.(yíyǐ) 磅礴.(bo báo) 三、形近字组词。 律( ) 逶( ) 迤( ) 崖( ) 渡( ) 贴( ) 建( ) 萎( ) 拖( ) 涯( ) 镀( ) 帖( ) 四、加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乔正 五、 nán nàn zhǐzhījǐn jìn 灾难.( ) 远征难.( ) 只.等闲( ) 只.言片语( ) 尽管( ) 拼尽全力( ) gang gēng bàng páng 万象更.新( ) 更.喜( ) 磅.礴( ) 磅.秤( ) mēng m?ng měng 蒙.古( ) 启蒙.( ) 蒙.骗( ) 六、按要求查字典,选择正确的解释。 1、“丸”字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丸”字的笔顺是。【课堂拓展】 七、选字组词。 【度渡踱】( )步( )江温( ) 【崖涯岸】河( ) 悬( ) 生( ) 【律津建】天( ) 纪( ) 创( ) 八、五、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等闲:A、平常; B、随随便便,轻易; C、无端,平白地。 1、莫等闲 ..平地起波澜( ) ..,白了少年头( ) 2、万水千山只等闲 ..( ) 3、等闲 寒:A、冷,跟“暑”相对; B、害怕,畏惧; C、穷困。 1、家境贫寒.( ) 2、凌寒.独自开( ) 3、大渡桥横铁索寒.( ) 尽:A、完;B、死亡;C、达到极端;D、全部用出;E、用力完成;F、全、所有的。 1、三军过后尽开颜( ) 2、孤帆远影碧空尽( ) 3、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老王与敌人同归一尽( ) 颜:A、脸上的表情;B、体面,面子;C、颜色 1、无颜见人( ) 2、五颜六色 3、三军过后尽开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