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问候语的研究
【优质文档】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范文word版 (10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以问候语为例分析中西方不同的语用功能篇一: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关联理论下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分析问候语是日常礼仪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问候语的功能表现为人际的,即协调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建立、增进和巩固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在问候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与冲突。
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问候语的跨文化交际作了尝试性研究,即用关联理论去解释中西方问候语的交际。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问候语;关联理论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这个概念,用于表达世界在逐渐变小,人与人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拉近这样的观点。
来自不同国家和大洲之间的人们彼此就像是邻居一样的交往着。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在交际中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成为了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潜在诱因。
本文首先会对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其原因进行分析,然后会用关联理论的核心概念去对在中西方问候过程中所产生的误解和障碍进行处理。
一、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及原因问候是最短暂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够映射出参与者的自我感知和他们感受相互关系的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问候是交际开始的标志和认定。
根据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了解,问候体现礼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间的平等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J.R.Firth 1972认为问候是对交际活动可行的确认,它具有建立和延续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国学者胡文仲认为问候大致分为语言问候和非语言问候。
前者是通过语言行为进行的问候,后者是指人们见面或相遇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口头打招呼,而是通过点头微笑或者挥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体态动作进行的问候。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

浅析英汉问候语对比及跨文化交际策略探究的论文论文关键词:问候语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中英问候语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并对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提出相关策略。
问候语是日常会话交际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问候别人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礼貌问题。
那么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互相交际时所赋予这些准则的重要性是否会有差异?因为跨文化交际在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对这些准则和策略的恰当选择有关brown和levinson(19871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用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礼貌是有原则的,也是有差异的。
这些原则要求交谈者符合总的礼貌行为;同时,由于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对礼貌的衡量和评估标准也不尽相同,而这些不同的衡量标准也会影响交际者在谈话策略上的选择。
为了解释英汉两种不同文化对于礼貌原则选择的差异,以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本论文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和顾日国(1992)的礼貌准则为基础,对英汉问候语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中英相同的问候语结构、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再作寒暄。
因此,问候语的结构一般包括以下组成部分:招呼、问候、欢迎辞语、表示高兴、寒暄。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随着问候情景的不同,问候活动中许多成分会随时发生变化,某些成分被省略。
一般见面时常用以下问候用语:“go0dmorning(早安)!”、“goodevening(晚安)!”、“howdoyoudo(你好)!”、“howareyou(身体好吗)?”“what’sgoingonwithyourecendy(最近如何)?”、“how’severythinggoing(一切都顺利吗)?”、“longtimenosee.howareyou(好久不见了,你好吗?)”、“iseverythingallifghtiwththechildren(孩子们都好吗)?”、“haveyoubeenonholiday(最近休假去了吗)?”二、中英问候语的礼貌原则对比结合顾日国的礼貌准则与leech关于礼貌的论述对英汉问候语语料进行比较,对问候语的研究结果证明了顾日国的观点——贬己尊人是中国特有的礼貌准则,并且是中国现代礼貌观念的核心。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

中西问候语跨文化语用探析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开端,是跨文化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中西问候语的异同、原因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中西问候语差异的建议。
问候语是一种常见的交际语言,用于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也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
中西方问候语在语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问候语通常遵循时间、地点和人物顺序,如“早上好!”,“晚安!”,而英文问候语则更加灵活,有时会省略主语和谓语,如“How are you?”。
中西方问候语在词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文常用“吃饭了吗?”、“最近怎么样?”等词语来表达关心和问候,而英文则常用“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中西方问候语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中文的“观音保佑”、“菩萨保佑”等。
中西方问候语的不同还受到了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问候语中往往包含了对对方的关心和询问,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独立性,问候语中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寒暄和客套。
历史原因:中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导致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人际关系和亲情伦理,而西方则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强调个人独立和自主。
政治原因:中西方政治制度和社会体系也存在差异。
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而西方则强调民主、自由和平等。
这些因素反映在问候语中,形成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文化原因: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传承不同,导致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而西方文化则以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为主。
这些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际语言。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

英汉问候语差异比较本文旨在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两种文化及其语言的理解。
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问候语使用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差异对于提高交际能力、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本文以英汉问候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英语和汉语的教科书、口语教材、电影、电视剧以及实际交际场景中的英汉问候语使用情况,来探究其差异。
差异分析1.语音方面:英语中的问候语发音一般较为简单,通常是升调,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发音相对复杂,调型多变,有时甚至会出现降调。
2.词汇方面:英语中常使用“Hello”、“Hi”、“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词来表达问候,而汉语中则倾向于使用“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词。
3.用法方面:英语中通常在首次见面或不太熟悉的人之间使用正式的问候语,而在亲密的朋友和家人之间则使用非正式的问候语,如“Hey”、“Hi”。
而在汉语中,无论面对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一般的问候语都是“你好”,只有在特殊场合如正式场合或书面语中才会使用较为正式的问候语。
原因探讨英汉问候语差异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历史、文化、语言地位等方面进行考虑。
在历史方面,英语和汉语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了问候语上。
此外,英汉两种文化的价值观也有所不同。
英语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因此英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简洁直接;而汉语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所以汉语中的问候语使用较为温和礼貌。
此外,英汉两种语言的语言地位也有所不同。
英语是全球通用语言,而汉语则主要在中国及海外华人社区中使用。
这也导致了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启示与建议通过比较英汉问候语的差异,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和建议: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和语言习惯。
在交际过程中,适当的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
其次,教育机构在开展外语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用法。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英汉问候语差异浅析问候语是日常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为跨文化交际的起步,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社交习惯。
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差异,其问候语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语言基础、问候语差异、礼貌程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汉问候语的异同。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是以拉丁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系统的不同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此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和介词,而汉语则多用动词。
这种语法结构的差异也影响了问候语的表达方式。
在问候语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各有特色。
英语中的问候语通常简短明了,常见的有“Hello”、“Hi”、“Good morning”等。
而在汉语中,问候语则更加多样化,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不同对象,有不同的问候方式。
例如,“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你好”、“你们好”等等。
此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往往直接切题,而汉语中的问候语则更注重寒暄和礼节,例如询问对方是否吃过了饭、最近工作如何等。
从礼貌程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在称呼上的差异也值得我们。
英语中往往使用“Mr.”、“Mrs.”、“Miss.”等称呼,而在汉语中则更多地使用“老师”、“师傅”、“小姐”等称谓。
在敬意和谦逊的表达上,英语中的敬称和谦称相对较少,而汉语中的敬称和谦称则更为丰富。
例如,“请”、“谢谢”、“对不起”等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在汉语中往往被表达为“劳驾”、“承蒙”、“不敢当”等更具有谦逊意味的词语。
总的来说,英汉问候语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社会习俗以及交际风格的不同。
在日常交往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以便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学习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技巧也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在面对不同文化时,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接纳不同的问候方式和礼貌程度,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读书笔记模板

01
第62章 of Partings
02
第63章 Tables
03
第64章 Table 1
04
第65章 Table 2
06
第67章 Table 4
05
第66章 Table 3
第69章 Table 6
第68章 Table 5
第70章 Table 7
1
第71章 Table 8
第72章 English and
Other
1
Factors in
Greetings
and
Partings
第18章
Chapter 4
2
Greetings
and
Partings in
English and
3
第19章 Chinese:
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ir
4
第20章 Repertoire
5 第21章 4.1
Data Collection
5
第13章 3.1 Greeting
and Parting
Strategies:
Brown
第15章 3.2 Social Factors in Greetings and
Partings;
第14章 and Levinson s Model
第16章 Laver s Framework
第17章 3.3
第102章 Percentage of
Chinese Informants Using
第103章 Specified
Parting Expressions to
第104章 Different Types of Addressees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毕业论文题目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姓名唐容学号*************系部外语系专业应用英语( 资料翻译)指导教师王皓职称讲师2013年月日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教务处制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 words (1)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 (1)(一)问候语性的重要性 (1)(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 (1)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 (1)(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 (1)(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 (2)(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 (2)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2)(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 (2)(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 (3)(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 (3)四、中英问候语差异的原因探究 (4)五、结束语 (6)参考文献 (6)致谢 (7)中英问候语的比较研究11应用英语301班唐容指导老师:王皓摘要:问候语作为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行为,不仅是人们相互致意表达感情的符号,同时也是社会历史文化习惯的积淀。
汉语和英语作为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其问候语在方式内容、称谓、情感色彩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也直接体现了两种语言历史文化习俗的差异。
在全球化日益显著的今天,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密切,尤其需要认清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不同所形成的不同语言文化模式,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运用中英问候习语,达到成功实施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问候语;差异;文化;共性;情感A comparative study of English greetingsStudent majoring in Applied English TangTutor WanghaoAbstract: greetings as language behavior the essential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life, is not only the people greet each other to express feelings of symbols, but also social and historical culture accumulation. Chinese and English East and West as two different languag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ist in the way content, appellation, emotional color and other aspects the greeting is also directly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ustoms. In the globalizatio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oday,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more closely, especially the need to recognize the formation of their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traditions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hus more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English greeting idioms, achieve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aim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greetings; differenc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motion引言:作为人们交流思想胡工具,语言在人类社会进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世界上存在着各种语言,由于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就形成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都包含有问候语这一共同特点。
问候语存在于所有语言之中,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了手段。
就问候语而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
表现形式相异,在运用的场合、方式和习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差别使得中西方的问候语在内容礼貌标准,称谓和禁忌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在问候方面的情况做初步的对比分析。
一、问侯语的重要性及其基本要求(一)问候语的重要性问候语作为语言工具,带有明确的感情色彩,同时包含一部分感情信息,如双方关系的亲疏和双方的兴趣爱好等。
问候语既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增加友谊,同时也可以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切入点。
问候语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个人的修养和内涵,有时甚至决定人际交往是否能够成功。
因此,问候语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问候语的基本要求问候语的基本要求是礼貌、恰当,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
如果不能区分具体环境而盲目问候,往往起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的效果。
比如在厕所附近问候别人“吃了吗”,或者跟一位较胖的女士聊体重都是一种不礼貌和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往往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二、中英问候语的共性(一)中英问候语结构的共性中英问候语即都使用为数甚少、相当简练的一些语式。
英语中的“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以及汉语中的“你好”、“早上好”、“吃了吗”等,都十分简单而且通俗易懂。
简短的问候语在表达问候意向时语气较直接,感情热烈,体现问候语的功能性。
(二)中英问候语情感的共性英问候语都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所突出表现的是对对方的亲切友好的感情,或者表达出一种试图与对方交流沟通的愿望。
在两种语言中,问候语都是作为感情的桥梁而存在的。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共性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先开始接触,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
在中英的问候语中,初次见面做介绍或在正式场合下表示问候的原则大抵相同——为了突出体现交际礼仪之礼貌尊重,因此问候称谓都是正式而谦恭。
而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
三、中英问候语的差异由于历史变革、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原因,世界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文化在语言这个载体中得到了清晰的反映。
所以,中英问候语虽然存在着许多共性,但作为相去甚远的两个语言系统,中英在问候语方面的差异显然要更多。
(一)中英问候语内容的差异在英汉两种文化中,人们之间通常都是通过互致问候来达到促进人际关系的目的。
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导致不同文化背景的说话方式或内容不尽相同。
英美人问候时常用语有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等等。
除此以外,更多的是以Hello或Hi打招呼。
另外,How are you也是一种常用的问候语。
中国人习惯以“吃了吗?”或“上哪儿去?”或“你在干什么?”等来问候。
但英语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
倘若用汉语习惯用语的英译版“Have you eaten or not(吃了吗)?”或“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儿)?”问候不大了解中国国情、风俗的西方人,则可能引起误会。
“去哪里”本来只是一句礼节性问候语,可有的外国朋友说不定会把礼节性的问候视为干涉其神圣不可侵犯的隐私的无礼行为。
所以,问候语的内容或表面信息差异表明,在一种语言中被认为有礼貌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不一定有礼貌。
在问候过程中,汉文化更注重交际过程的整体感觉,而不是某些词语或句子的表面意义。
英语问候语则表现出弱交际环境文化的直接明了。
所以,汉语问候语是随机应变的,甚至是看见什么问什么、明知故问。
例如,“出去呀?”,“洗衣服呢?”,“今天休息了?”彼此从这一问一答中体会的仅仅是其中亲切友好的感情。
(二)中英问候语称谓的差异称谓在两种语言正式场合中都突出表现礼貌客气这一功能,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其差异也较显著。
汉语的称谓种类多,范围广,尤其表现出头衔性称谓的偏好,可细分为3种:一是姓+职务,如王院长;二是姓+职称(职衔、学衔)如李教授;三是姓+职业,如刘老师、谢律师等。
而在英语中,称谓则相对贫乏,而且指称宽泛、语义模糊,头衔性称谓对象一般只局限于皇族、政府上层、宗教界、军界或法律界人士,如President Bush(布什总统),Father White(怀特神父),Judge Harley(哈利法官)等等。
社交生活中更为司空见惯的形式是“Mr.”、“Ms.”、“Mrs.”、“Miss”、“Sir”、“Madam”等简单通用形式。
在非正式场合或熟人之间,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会直接称呼人的名字来问候招呼,以示关系的亲密。
但是中英问候中此种场合的称谓也各具特色。
在中国,由于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中国人称自己祖父母同辈的为爷爷奶奶,如王奶奶,赵大娘,与父母同辈的人为叔叔阿姨,如李阿姨,或直接称为老师或师傅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如孙师傅等等,这种中国特色的称谓亲切温暖,能有效地缩短交际者之间的距离。
如直呼其名尤其直呼长者的姓名被视为大忌,被认为不谙世事,没有教养;西方国家却截然不同,长幼都可直呼其名。
日常生活中的西方人聚在一起聊天或见面相互寒暄问候时,除非一个人从事于某种专业性工作,如医生、教授等,也很少使用头衔或者“先生”之类的正式名衔,一般直呼其名。
此外有一种特定的问候现象值得大家注意,在汉语问候中,问候方式可以直接而简单地用称呼取代具体的问候语言,如用“小王!”取代“小王,早上好!”或用“老孙!”替换“老孙,好久不见啊!”等等;在英语中则不能用称呼直接代替问候,如果有人用英语打招呼“Professor John!”或者“Mr.Lee!”,对方听后以为有事找他/她,最自然的回答就是“Yes”,接着招呼的人就要说明事情的原委,由此而产生误解。
(三)中英问候语礼貌的差异从礼貌策略分析并且比较中英两种问候语,也可看出不少差异。
中文问候语的情感色彩比较强烈,一般问候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方式具体而情感饱满。
如“你今天气色不好,生病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当用相对消极的话语问候时要谨慎,要注意方式,“你看上去无精打采”,“你看上去很伤心”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不合时宜而会引起对方不快。
因此汉文化问候语中褒义具体的语言使用频率更高,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的人本、和谐、幸福的核心价值观:在西方国家强调个人价值至高无上,所以寒暄问候方式常常是中性、抽象的打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