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刘晓玲(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
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
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浅析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英文问候语是两国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人们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文问候语强调尊重、亲切、礼貌,通常包括称呼、问候和祝福三个部分;英文问候语则注重简洁、直接、自然,通常只包括简短的问候语。
一、称呼中文问候语中,一般要在称呼上下功夫。
我们通常根据场合和身份来选择适当的称呼,如“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
因为中文重视礼仪和尊重,称呼不当很容易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误会。
英文问候语则不太强调称呼,常用的称呼包括:先生(Mr.)、女士(Ms./Mrs.)、先生/女士(Sir/Madam)等。
使用称呼的时候,通常不必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年龄,尽量用中性的语言表达。
二、问候中文问候语的问候部分包括“您好”、“你好”、“早上好”、“晚上好”等。
这些问候语言简意赅,中文的礼貌和尊重渗透在其中。
英文问候语则更简短,比如:“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
有些问候语还带有特殊的含义,如“How are you?” (你好吗) 等。
这些问候语多用于熟人之间的交流。
三、祝福中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相对比较丰富,常见的有“祝您健康长寿”、“身体健康,家庭和睦”、“生意兴隆,财运亨通”等。
祝福的语言要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和关注,表达出对对方的良好祝愿和祝福。
英文问候语的祝福部分则比较简短,通常只有简单的“Take care”、“Have a nice day”、“Enjoy your weekend”等。
这些祝福语言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能够让交流双方感受到对方的关切和关心。
总体来说,中英文问候语的差异在于中文注重礼仪和尊重,表达出对对方的关心和关注;英文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自然,简洁明了,表达的是现实的意义和实际的祝福。
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都要根据不同情况和场合来选择适当的问候语,让交流变得更加和谐和顺畅。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

中外打招呼差异英语作文When it comes to greeting people,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说起打招呼的方式,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
In Western cultures, a simple "hello" or "hi" with a handshake is a common way to greet someone.在西方文化中,简单的“hello”或“hi”再加上握手是一种常见的打招呼方式。
On the other hand, in Chinese culture, a greeting involves more elaborate rituals, such as bowing or nodding the head and using specific honorific titles based on the person's age or social status.而在中国文化中,打招呼则涉及到更多复杂的仪式,比如鞠躬或点头,并根据对方的年龄或社会地位使用特定的尊称。
Another difference is the level of physical contact in greetings. In Western cultures, hugging and kissing on the cheek are common ways to greet friends and family.另一个差异是在打招呼中的身体接触程度。
在西方文化中,拥抱和亲吻脸颊是对朋友和家人打招呼的常见方式。
In contrast, in Chinese culture, physical contact is limited and reserved for close relationships, and even then, it is more common to show affection through actions such as offering gifts or sharing a meal.相反,在中国文化中,身体接触被限定在亲密关系中,并且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动比如赠送礼物或共进一顿饭来表现感情更为常见。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中西礼貌用语对比分析在不同文化中,礼貌用语是人们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文和西方语言中的礼貌用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反映了这两种文化对礼貌和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和重视程度。
下面对中西礼貌用语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称呼方式。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先生”、“小姐”、“阿姨”、“师傅”等称呼方式,这种称呼方式较为尊重和礼貌。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更倾向于直接使用名字来称呼对方,例如“John”、“Mary”等。
这反映了中西方在对待他人称呼方面的不同习惯和文化观念。
第二,问候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你好”、“您好”等问候语来打招呼并表示尊重。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Hello”、“Hi”等简短的问候语,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和随意,不太关注对方的身份和地位。
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对问候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道歉和感谢。
在中文中,道歉和感谢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人们常用“对不起”、“谢谢”等表达自己的道歉和感谢之情。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如“I'm sorry”、“Thank you”等。
但西方社会对于道歉和感谢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如中文社会。
这可能与中西方文化对于人际关系和台风的不同态度有关。
第四,告别语。
在中文中,人们常用“再见”、“回头见”等告别语来表示离开和期待再次见面。
而在西方语言中,人们常用“Goodbye”、“See you”等简短的告别语。
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中西方人们对待离别和见面的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西礼貌用语在称呼方式、问候语、道歉和感谢以及告别语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在礼貌习惯、人际关系和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礼貌用语是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友好关系。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

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第一篇范文从中英问候语看中西文化差异及原因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问候语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它不仅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关心与礼貌,同时也体现了各自文化特点和价值观。
从中英两种语言的问候语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1. 直接与间接在中文中,问候语往往比较间接。
比如,我们通常会用“你好”或者“吃了吗?”来开始一段对话。
这些问候语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我们的关心,而是通过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暗示。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相对直接。
比如,“Hello”或者“Good morning”等,这些问候语直接表达了对对方的关心和礼貌。
2. 正式与随意中文的问候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等级观念,比如在不同的场合,我们会使用不同的问候语。
而在英语中,问候语则更加随意,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问候语。
二、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1. 历史背景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儒家文化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这种文化特点也体现在了问候语上。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心和尊重。
2. 社会结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强调的是家族和集体,这种社会结构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关系和地位。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更加注重个人,他们的问候语更多地体现了对个人的关注。
3. 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和谐与保守,这种价值观使得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礼貌和尊重。
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使得他们的问候语更加直接和随意。
从中英问候语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源于历史背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不同。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交流。
第二篇范文3W1H和BROKE模型视角下的中英问候语差异及原因3W1H模型,即What(什么)、Why(为什么)、Who(谁)、How(如何)的缩写。
而BROKE模型,是背景(Background)、原因(Reason)、对象(Object)、结果(Outcome)、知识点(Knowledge)的缩写。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问候语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关键环节。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问候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本文将从中西方问候语的背景介绍、文化差异、重要性和案例分析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背景介绍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和习俗传统。
这些差异使得中西方问候语在表达方式和蕴含意义上有所不同。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强调的是礼仪和等级观念。
而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占据主导,强调的是个性自由和平等观念。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也直接影响了问候语的使用。
文化差异表达方式:中西方问候语的表达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习惯于用一些笼统的问候语,如“你好”、“最近怎么样?”等,以示关心。
而西方人则更倾向于使用具体的问候语,如“How are you doing?”、“How was your day?”等,以示。
使用场合:中西方问候语在使用场合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在正式场合和日常交往中都会使用问候语,而在西方,正式场合通常使用正式的敬语,日常交往中则使用较为随意的问候语。
蕴含意义:中西方问候语的蕴含意义也有所不同。
中国人的问候语“你好”除了表示基本的问候外,还包含着关心、尊重和礼貌的意义。
而西方人的问候语“How are you?”则更多地表示寒暄和打招呼,不包含过多的情感色彩。
重要性阐述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互了解是跨文化交流的基础,问候语是展现文化特征最直接的方式。
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问候语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彼此的文化,避免误解和冲突。
问候语也是交流技巧的体现,正确的问候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强友好关系。
职场规范也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问候语的使用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和社交能力。
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分析,以说明中西方问候语的文化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重要性。
小王是一名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初到英国,他发现英国同学见面时总是用“How are you?”进行问候,而他习惯用“你好”来打招呼。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

中英对比问候语的差异一、招呼语的差异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
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
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
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二、称谓的差异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
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
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在英国,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
西方在称谓上似乎“不拘礼节”,习惯于对等式的称呼。
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分“上下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
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
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
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认为你不懂礼貌,分不清上下长幼尊卑了。
对于家庭成员以外的称呼,中国人往往尊称对方为“李老师”、“陈师傅”,有时在姓后面加上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如“黄局长”、“王经理”等。
但英美人除了几个传统习用的称呼――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之外,对“李老师”、“陈师傅”一类的称呼是不能容忍的。
也很少听他们称呼别人为“黄局长”“王经理”等。
因为这一类称呼还没有变为像“博士、医生、法官、教授”等一样成为传统习用的称呼。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

浅谈中西文化中词语意义的差异摘要: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对比中西文化中词语的不同用法,阐述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们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上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词语意义;文化差异1 由于社会礼仪的不同,导致风俗习惯上的差异1.1在语言表达方式上1.1.1称呼方面的差异。
在英美国家,人们相互间称呼与我国的习惯相差极大。
有些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悖情理,不礼貌,没教养。
比如: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却是得体,亲切的,年轻人称老年人,可在其姓氏前加Mr、Mrs或Miss。
1.1.2问候方面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
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
然而在英语中,问对方:“Have you eaten yet?”对方可能认为这不是单纯的见面问候的话,而会误认为你可能发出对他/(她)的邀请。
1.1.3闲谈方面的差异。
中国人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可以会问这样的话: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甚至会问: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How much is your coat?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散。
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感兴趣的事,这些都是英美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
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刘晓玲(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
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
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
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
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
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
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
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
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
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
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Ξ收稿日期:2005-01-26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际的成功,尤其要注意不同文化的称呼礼仪。
1.中英文化中姓名的差异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表现在姓名方面,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的姓名有以下主要不同点。
首先,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书写时连在一起;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在正式场合应把姓和名分开写。
一般而言,英、美人士姓名,以名・名・姓为序排列组成的。
第一名是本人的正式名字,又称教名,是受法律承认的正式名字。
中间名通常用缩写表示,是母亲的姓或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名字,也有的是尊敬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中间名代表本人同亲属之间的关系,外人一般不称呼中间名,也不得究其详,甚至法院也不承认中间名是法定姓名的一部分。
最后一节为姓,姓氏是由家族世代相传的。
例如,约翰・斯图亚特・史密斯(John Stuart Smith)即为姓史密斯,名约翰,中间是英国历史上显赫的斯图亚特家族的姓氏。
西方人的姓名同中国人姓名的第二个不点是有关妇女的。
中国妇女结婚后,其姓名不变,过去有的妇女把丈夫的姓冠在自己的姓前面,现在这种习惯已经没有了。
在西方,妇女结婚后,则把父姓改为夫姓,而保留自己的原名。
例如,一个叫Marry Jones的姑娘,嫁给了John Smith先生,那么她就改姓Smith了。
她被称作Mrs.Marry Smith,对于同她没有深交的人来说,也可称她为Mrs.John。
美国法律规定,妇女婚后要使用丈夫的姓,即使离婚,也应予保留,非经法律判决,不可恢复未婚时的姓。
不过,也有已婚妇女不用夫姓的例外。
西方人姓名与中国人姓名的第三个不同点是,中国人力求晚辈的名字与长辈或尊者的不要相重,清朝以前(包括清朝)平民百姓甚至不能在自己的姓名中有与皇上名字和称号相同或谐音的字,否则就犯上,会遭来杀身之祸。
而在英美,父子或祖孙的名字有时完全相同。
英国前首相Churchill,其父亲名Randolph,他的一个儿子也叫Randolph,祖孙同名。
美国前总统Franklin R oosevelt,他的儿子也叫Franklin R oosevelt。
石油大王R ockefeller也为儿子取了与自己相同的名字。
人们为区别清楚,只好在称呼他们的儿子时,冠一个”小”字(Junior,放在英文姓名之后)。
西方还有的人喜欢沿用历史上卓越人物的名字取名。
在美国,不少人给孩子取名Washington、Lincoln、Franklin、R oosevelt等。
关于西方人的姓氏,还有一点应当提到。
中国人很早就有姓,而且把姓视为血缘关系、传宗接代的最重要的标志,以姓聚族而居,建宗祠、立家庙。
可是,古代英国人却只有名而没有姓,姓氏比名字的出现要晚得多。
从10世纪开始,即相当于中国唐朝末年,才有一部分贵族以封地为姓。
以后别的贵族和一般老百姓也模仿他们,为自己选择姓氏。
自11世纪到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基督教要求对姓氏进行登记,姓氏才得到普遍使用。
这样,前后用了大约500年时间,英国人才算都有了姓。
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国犹太人因法律制约才被迫使用姓氏,所以他们对姓氏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常常更换;至于美国黑人的姓氏,则多数是从当年奴隶主那里承继下来的。
其中,汉英文化中姓名最重要的区别就是,中国人的“姓名”,姓在前,名在后;而在英语国家却是名在前,姓在后,排列顺序正好与中国人姓名排列顺序相反。
因此,在不同文化中称呼对方国家人士的姓名时应注意,否则就会出现“一国的恭敬礼仪,在另一国是行为失检”的窘困。
例如,如果一位名叫陆文浩的先生被不了解中国姓名的美国人称作041“Mr.Jie”(杰先生),那这位“杰先生”一定会起鸡皮疙瘩,浑身不自在,尤其被男士如此称呼时。
同样,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照自己的习惯把Bill Clinton称为Mr.Bill,保证会让全场震惊,因为只有以前的黑奴才会如此称呼主人的,这样的称呼既贬损自己的身份,也让对方难以接受,所以在社交场合,此语一出,定让别人惊异连连。
以上的事例可以说明,在与不同文化的人士打交道,千万不可以用名代姓,不能将自己的文化植于对方的文化之中,否则会令自己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让交往对象也不知如何是好,影响未来交往的继续。
2.汉文化中的称呼方式(1)敬语和谦称。
汉语中有一套敬语和谦称词素,加在称呼、住所等前面代替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
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喜欢用恭敬口吻称呼人和事,用谦恭口吻称呼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例如,前缀“贵(夫人)”、“令(堂)”、“尊(君)”等敬称,前缀“鄙”、“敝”等谦称。
因为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长达数千年,儒家尊卑有序的礼制,在人际交往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于是便形成一种习俗,用敬称故意抬高对方,以表示尊重,用谦称有意贬低自己,表现出一种甘居人下的谦虚精神。
但是,这种敬语及谦称现在一般用于较为正式的场合,在日常会话中有被淘汰的趋势,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间。
(2)称呼职务。
中国自古以来在人际交往中,尤其是在对外界的交往中,称呼行政职务是最为常用。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行政职务是一个人成功和地位的象征,以职务相称表示交往双方身份有别、敬意有加,如“局长”、“主任”、“经理”等;也可以在职务前加上姓氏,如“王董事长”、“李校长”等。
与汉语称呼中繁杂的职位敬称相比,英语称呼要简单得多。
3.英语的称呼规范为了正确、恰当地称呼对方,必须尊从当地的习惯。
英语在社交场合中常用的称谓有以下几种方式:(1)Mr.(先生)、Mrs.(太太)、Miss(小姐)、Ms.(女士)这是最普通和常用的称呼,适用于一般的男子和女子。
一般对男性称呼Mister加上姓氏,而对女性则根据婚姻状况,分别称为Mrs.+husbandπs surname(某夫人),Lady+ surname(某女士),Miss+surname(某小姐)。
这种称呼比较正式,是尊重的,但不是亲密的。
在称呼先生、太太或小姐时,可以带上对方的姓名,也可以只带上姓,但不能单独带名而不带姓。
例如,可以称“Mr.John Smith(约翰・史密斯先生)”,也可以称“Mr. Smith(史密斯先生)”,但不能称“Mr.John(约翰先生)”。
如果双方比较熟了,可以只称名而不带姓,那就不必冠以先生、太太或小姐的称呼了。
对于一对夫妇来说,先生和太太的称呼可以联用,如称“Mr.&Mrs.Smith(史密斯先生和太太)”。
关于Miss(小姐)的称呼,不但未婚的姑娘可以用,单身的老太太也可以称小姐。
对于不了解婚姻妆况的女子,也可称小姐。
现在有一个比较新的词“Ms.”,也很通行。
对于年长而婚姻妆况不明的女子,可以称“Ms.…”即某某女士。
(2)Sir(先生)和Madam(夫人),是对地位较高、年龄较长者的一种尊称。
使用时,也可以不带姓名。
中国学生有不少一见外国人就称为“Sir”,这是不对的,只有对看起来明显十分年长者或是虽不知其姓名但显然是十分重要的人士方才适用之,当然面对正在执行公务的官员、警员等也可以Sir称呼以表尊敬。
而相对于女士则一律以Madam称呼之,141不论她是否已婚。
(3)Excellency(阁下)是对地位高的官方人士的尊称。
例如,对主席、总统、总理、部长、大使等均应称阁下。
对女部长、女大使……等也称阁下。
如系当面称呼,可用第二称“Y our Excellency”;如用第三人称时则分别为“His Excellency”或“Her Excellency”。
如在场有数位贵客,可用多数称呼“Excellencies”。
但美国、德国和墨西哥,很少用Excellency,在美国,行文中较多使用“Y our H onorable”。
(4)在英语国家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加上姓来称呼,对于有学衔、军衔、技术职称的人士,可以称呼他们的头衔。
正式的头衔一般只用于法官、高级政府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土等。
例如,Judge Harry(哈利法官)、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G 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Dr.Brown(布朗医生)、Prof.G reen(格林教授)等。
而美国人很少用正式的头衔来称呼别人。
值得注意的是,外国人一般不用行政职务称呼别人,美国人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称呼别人,不称呼”某某局长”、”某某校长”、”某某经理”等,而可以在介绍时说明被介绍者的职务。
(5)在美国,人们常把直呼自己的名字,视为一种亲切的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