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计划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方案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2.19•【字号】内政办发[2002]4号•【施行日期】2002.0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方案的通知(内政办发[2002]4号)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各旗县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内蒙古自治区农区蓄牧业专项推进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2年2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农区畜牧业专项推进方案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6号)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关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区畜牧业发展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农区畜牧业发展的形势、任务和基本条件“九五”期间,全区各地认真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决定》(内党发[1996]6号),农区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和全区畜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农民来自畜牧业的收入稳定增长。
截止2000年底,农区、半农半牧区牲畜存栏已达2137万头(只),其中大小畜1558万头(只)、生猪579万头,具备了稳定生产95万吨肉、50万吨鲜奶、18万吨禽蛋、3.5万吨毛绒的综合生产能力。
“十五”期间,我区农区畜牧业产值要实现占大农业总产值50%的总目标。
为了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必须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重点,进一步实现农区畜牧业经济的四个转变。
一是要由自然放牧向舍饲禁牧转变;二是要由以粮为主向种养结合转变;三是要由利用秸秆向青贮养畜转变;四是由输出原料向输出成品转变。
通过实现全面、深刻的变革,初步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努力建设畜牧业强区,向畜牧业现代化方向迈进。
巴彦淖尔市十二五规划摘要

巴彦淖尔市十二五规划摘要巴彦淖尔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要点时间:2011-7-18 信息来源:节选自巴彦淖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发展现代农牧业优化产业结构。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农牧业结构,优质高产高效作物比重提高到80%。
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00万吨以上。
加强优质专用玉米、油料基地建设,创建粮油作物高产示范区。
实施千个千亩连片小麦种植工程,确保河套优质强筋春小麦保护性开发。
加强番茄种植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大力发展设施无公害蔬菜、瓜果种植。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力争达到30万亩。
开发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沙草产业。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妥发展牧区畜牧业,肉类产量达到36万吨左右,鲜奶产量达到240万吨左右。
促进种养结合,突出发展肉羊、奶牛、生猪、禽类规模化养殖,培育养殖大户,建设专业小区,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80%以上。
改善生产条件。
完善服务体系。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一)加快发展化学工业。
建设大型煤焦化基地,充分利用境外煤炭资源。
加强煤矸石、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副产品综合利用,构建煤焦化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形成4000万吨以上洗煤、2000万吨以上煤焦化生产规模,实瓜、蜜瓜、枸杞等特色产品加工转化,推进脱水蔬菜产业发展,培育龙头企业,创立自主经营品牌,脱水蔬菜加工量达到3万吨,建成全国最大的脱水蔬菜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肉类加工业。
积极打造乌拉特肉类品牌,大力发展分割肉、低温保鲜肉和皮革、骨血及脏器综合加工,提高猪、牛、鸡肉精深加工水平,重点发展低温火腿肠、酱卤制品、速冻制品等方便食品。
肉类综合加工率达到65%左右。
积极扩大乳业规模。
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稳步提高乳制品生产能力,加快发展高品质液体乳和婴幼儿乳粉生产,积极开发功能性产品和特色乳制品,扩大高端产品生产规模。
牛奶年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10万吨左右。
提升酿酒工业。
支持河套酒业集团多元扩张,在稳步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再造一个河套酒业,建设中国北方浓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内蒙古畜牧市场分析现状简介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和丰富的畜牧养殖经验。
本文将对内蒙古畜牧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
1. 畜牧业概况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牧区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
畜牧业是内蒙古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推动当地经济增长和农牧民收入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1.1 畜牧业发展历程随着内蒙古农牧业的发展,畜牧业也逐渐取得了较快的增长。
畜牧品种的多样化,养殖技术的改进以及政府在畜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内蒙古的畜牧业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进展。
1.2 主要畜牧品种内蒙古的畜牧业以牛、羊、马为主要品种。
其中,肉牛和绵羊是内蒙古的养殖重点,产量占全国的比例较高。
此外,奶牛和奶羊养殖业也在内蒙古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2. 畜牧市场现状内蒙古的畜牧市场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竞争也较为激烈。
2.1 市场规模内蒙古的畜牧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内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应也在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9年内蒙古的畜牧产品销售收入达到了xx 亿元,同比增长xx%。
2.2 市场竞争格局内蒙古的畜牧市场竞争激烈。
市场上有众多的畜牧养殖企业和个体户,产品竞争较为充分。
同时,外地畜牧产品也进入内蒙古市场,增加了市场竞争的程度。
2.3 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随着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同时,外地市场对内蒙古的畜牧产品也有一定的需求量。
然而,畜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制约了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
3. 畜牧市场发展趋势内蒙古畜牧市场在未来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3.1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畜牧业也在加速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
技术创新将会提高畜牧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推动畜牧市场的发展。
3.2 环保要求逐渐提高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对畜牧业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重视。
赤峰市畜牧业“十二五”规划

赤峰市畜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我市畜牧业的发展现状畜牧业是赤峰市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它上承种植业的生产和转化利用,下启加工业开发和转化增值,处在经济发展链条的关键环节。
据2010年牧业年度统计,全市牲畜总存栏1700万头只,其中肉羊存栏1149万只,基础母羊642万只,占55.9%,良改率达到97.5%。
牛存栏200万头,基础母牛存栏达到101.7万头,基础母牛比例50.8%,良改率达到96.5%。
生猪存栏266万口能繁母猪存栏42万头。
据调查队统计,2009年出栏肉猪160万头,肉牛52万头,肉羊539万只,肉禽4878万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42万吨、28万吨和43.8万吨。
第一产业总产值达到240.8亿元,农牧业产值达到223.61亿元,畜牧业总产值为104.05亿元,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3.2%。
近年来,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得到迅速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以内蒙古中敖食品公司、宁城东方万旗、林西锦绣大地、翁旗绿源公司、翁旗蒙都羊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禽产业以草原兴发、塞飞亚为龙头,肉猪产业以南京雨润集团、敖汉家乐都公司为龙头,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肉牛30万头,肉羊300万只。
生猪100万头,禽4000万只。
畜禽规模标准化养殖是畜牧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前提。
2009年年末备案的规模养殖场共5276个,其中,全市年出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场(户)114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牛场(户)1728个,年出栏100只以上的养羊场(户)1480个,年出栏2000只以上的肉禽场(户)107个,存栏2000只以上的蛋鸡场(户)592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小区)171个。
奶牛和蛋鸡规模养殖比例较高,达到80%以上,其他畜禽规模养殖比例较低,接近30%。
2010年全市有10个规模养殖场通过标准化创建活动专家组验收。
总体看,我市现有畜禽良种基本上是世界上优秀品种,个体生产性能上保持了本品种的基本水平,畜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缓慢,标准化水平不高。
回顾与展望——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与十二五展望

辉煌“十一五”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要务不动摇,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有利时机,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克服金融危机等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综合实力跨上了新台阶。
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一、。
十一五”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回顾(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05.03亿元增加到2009删溅裂湓雀盏警麓汪蟋监黔一全区生产总值将超过l万亿元,跨上了新台阶。
人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2029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5897美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10位前移至第7位。
预计2010年全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接近7000美元。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277.46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50.86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0位前移至第13位。
“十一五”前四年,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8.3%,高出“十一五”规划目标5个百分点,也高于“十五”时期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以上。
在全区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2005年15.1:45.4:39.5调整为2009年的9.5:52.5:38.0。
内蒙古进入了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市场化、国际化全面提升的发展新阶段。
(--)产业结构大调整,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务业的构成由2005年的48.3:4.1:45.4:0.7:1.5调整为2009年的46.6:5:45.9:0.8:1.7。
2009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1981.7万吨,比2005年增加319.5万吨,已超过“十一五”规划目标1750万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区肉类产量达到234.06万吨,牛奶产量达到903.1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4.15万吨和212.04万吨,牛奶、羊肉、羊绒产量稳居全国首位。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02.19•【字号】内党发[2014]7号•【施行日期】2014.0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加快推进农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4〕7号2014年2月19日)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牧区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九届十次全委会议、全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把农牧业现代化作为主攻方向,把富裕农牧民作为核心任务,把农村牧区繁荣稳定作为重要目标,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前提,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力争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现代农牧业发展上取得新成就,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精神,结合自治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抓好粮食安全和农畜产品供给1.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4年,全区农作物总播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50亿斤左右。
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好节水增粮工程、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旱作农业等农业重点项目,加大对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15•【字号】内党发[2012]1号•【施行日期】2012.0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内党发〔2012〕1号2012年2月15日)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强力推动“三农三牧”工作,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主要农畜产品产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农牧民增收步伐加快,水利建设明显提速,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农村牧区民生持续改善,扶贫攻坚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我区是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做好2012年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稳定发展农牧业生产,确保农畜产品有效供给,对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加快富民强区进程至关重要。
实现我区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确保农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为此,自治区决定将2012年确定为农牧业科技创新年。
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坚持科教兴农兴牧战略,把农牧业科技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农牧业科技投入,推动农牧业科技跨越式发展,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繁荣注入强大动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再创新佳绩。
2012年全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的决策部署,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牧惠农牧富农牧政策实施力度,继续保持农牧业稳定增产、农牧民持续增收、农村牧区面貌不断改善,确保农村牧区社会和谐稳定。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来源: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原文链接>> 网页快照>> 畜牧业作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牧民收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进一步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制定《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一、畜牧业发展基本形势(一)发展成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五年来,畜牧业成功应对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畜牧生产稳步发展,饲料工业持续较快增长,草原保护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 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0年肉类产量7 925.8万吨,比2005年增长14.2%,连续21年居世界第一;禽蛋产量2 762.7万吨,增长13.4%,连续26年居世界第一,奶类产量3 748万吨,增长30.8%,居世界第三位。
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充分保障了城乡居民“菜篮子”产品供给。
2. 产业素质稳步提升。
2010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达到35%、82%和28%,比2005年分别提高19、16和17个百分点,标准化规模养殖快速发展。
以原种场和资源场为核心,扩繁场、改良站为支撑,检测中心为保障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
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5年的49%提高到2011年的52%,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生猪、蛋鸡和奶牛优势省区猪肉、禽蛋和牛奶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92.0%、67.7%和88.3%,畜牧业主产区产业优势明显。
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产业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自治区“十二五”农牧业发展计划一、发展目标——粮食等主要农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到2015年,全区耕地面积保持在1亿亩以上,其中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00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达到450亿斤以上。
肉、奶、绒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270万吨、1100万吨和8000吨左右。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2015年达到1400亿元,其中畜牧业总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达到50%,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
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品种的种植比重达到76%,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产业化带动农牧户达到70%。
——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
到2015年,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10年的68.3%提高到75%。
农村牧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全区农田草牧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00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250万亩。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加。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区域布局(一)河套—土默川平原农牧业主产区包括磴口县、XX区、五原县、杭锦后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九原区、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托克托县、达拉特旗、杭锦旗等12个旗县区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和黄XX岸地区。
进一步加大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推广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发展节水型现代农牧业。
种植业重点发展以玉米、小麦为主的粮食生产和以向日葵为主的油料生产,积极发展城郊型蔬菜、瓜果产业。
养殖业要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发展以奶牛、肉羊为主的农区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
(二)西辽河流域农牧业主产区包括扎鲁特旗、科左中旗、开鲁县、科左后旗、科尔沁区、奈曼旗、库伦旗、敖汉旗、喀喇沁旗、宁城县、松山区、翁牛特旗、阿鲁克尔沁旗、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林西县、巴林右旗、元宝山区等18个旗县的西辽河冲积、洪积平原地区。
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重点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种植业重点发展高产、优质、专用玉米和绿色有机杂粮杂豆,大力发展以城郊村、城边村、公路干线沿线村屯为主的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肉牛、奶牛、肉羊、生猪和禽类(肉鸭、羽鹅)为主的畜牧业。
大力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建设绿色产品基地,创建名优农畜产品品牌。
(三)大兴安岭东麓农牧业发展带包括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阿荣旗、扎兰屯市、扎赉特旗、科右前旗、突泉县、科右中旗等8个旗县市的嫩XX岸地区。
该区域降水充裕,土壤肥沃,是自治区重要的商品粮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大兴安岭东麓主要发展高油大豆和优质强筋小麦,大兴安岭东南麓集中发展高油大豆、玉米、马铃薯和特色杂粮杂豆。
加强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和人工种草,发展农区畜牧业。
在林区以森林生态保护为先,积极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促进林区产业转型。
(四)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畜牧业发展带包括陈巴尔虎旗、鄂温克旗、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正蓝旗、正镶白旗和锡林浩特市的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区。
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大部是我区草原牧区的主体,也是世界上典型草原分布最为集中,最为广大的地区。
通过科学利用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原,严格实施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制度,大力发展肉羊、肉牛等绿色草原畜牧业,努力形成草原生态保护、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牧民稳定增收的科学发展态势。
(五)阴山北麓农牧业发展带包括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南部、武川县、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卓资县、凉城县、四子王旗南部的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区。
阴山北麓及其山间低山丘陵地区的旱作农业区,因地制宜,加强旱作节水改造,种植特而专、精而美的马铃薯、莜麦、小米等小杂粮。
通过专业服务公司、行业协会、农民经纪人的培育,提高组织化、市场化水平。
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提升科技贡献率,注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着力打造和培育品牌,进一步提高品牌效应,提高附加值。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一)健全种养业体系稳步推进粮食产业发展。
依托河套平原及大兴安岭岭北的优质小麦生产优势区域、西辽河流域及沿黄灌区的优质玉米生产优势区域、大兴安岭东南的优质大豆和水稻生产优势区域、中西部丘陵旱作区的优质马铃薯和绿色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区域,以嫩江流域、西辽河流域、沿黄灌区的33个粮食生产旗县为重点,推进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通过改善基础、提高科技含量、提升防灾能力等措施,不断增强生产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区稳定1亿亩以上的耕地和8000万亩以上的粮食种植面积,使单产由2010年的523.3斤/亩,提高到540斤/亩以上,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和生产基地。
着力发展畜牧业。
充分发挥我区畜牧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积极打造畜牧业绿色品牌,进一步确立畜牧业的主导地位。
大力实施百万肉牛、百万奶牛和千万只肉羊高产创建工程,以提高牲畜个体生产性能为重点,在全区逐步建立优势肉牛、奶牛和肉羊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调整畜群品种结构,大力推广生长快、肉质好、饲料利用效率高的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
坚持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大力推进现代化家庭牧场和联户家庭牧场,建设草原畜牧业绿色品牌产业基地;在草畜平衡的前提下,建设基本草牧场,实施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工程,突出提质增效,以调整优化畜群结构、建设标准化畜群为重点,改良牲畜品种,提高优良畜种比例,推广应用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
围绕自治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按照科学开发利用的思路,各地区依托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草沙产业。
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以农牧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建立多元化的林草沙产业基地建设体系。
结合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项目,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草牧场和耕地使用权流转,建立林草沙产业生产基地。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使林草沙产业成为自治区经济的亮点和新的增长点。
依托我区西辽河、嫩江、额尔古纳、黄河等流域丰富的水域和优越的环境条件,重点建设湖泊水库优质水产品增养殖产业带、池塘名特优鱼类养殖产业带、盐碱水域盐湖生物养殖产业带。
积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行动,加大渔业增殖放流力度,建设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池塘现代产业园区和螺旋藻工厂化养殖园区,提升我区渔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到2015年,力争使我区渔业产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由0.8%提高到1%;水产品年产量达到16万吨,其中,无公害、绿色、有机优质水产品量达到商品量的70%。
(二)优化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
继续发展优质、高产、安全、生态农产品。
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深度开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安全农产品生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巩固和提高粮油、菜薯、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打造多元化的农业产业体系。
推进优势产业相对集中开发,实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发展,逐步实现县域、地域标准化生产整体推进的目标,促进形成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重点生产区域。
优先发展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优质玉米、高油大豆、强中筋小麦、专用马铃薯等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增加优质饲草种植面积,突出抓好蔬菜、瓜果、中药材、杂粮杂豆、花卉等具有较强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种植业发展。
积极发展农区畜牧业。
发展现代畜牧业,继续提高畜牧业特别是农区畜牧业占第一产业的比重。
以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充分利用农区、半农半牧区饲草料丰富的有利条件,促进种养结合,农牧互补,依托自治区肉、奶、绒品牌优势,加快发展奶、肉、绒等特色畜牧业。
优化品种,着力提高畜牧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切实保障动物卫生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推进现代畜牧经济发展。
围绕推进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引导农民为养而种,为我区畜牧业提供优质牧草和饲料。
(三)提升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市场化引领和带动农牧业产业化,继续打造“绿色牌”、“草原牌”,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鼓励龙头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生产型企业向复合经营型企业转变。
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实施联合、兼并、重组,大X围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优势龙头企业向集群化方向发展。
继续巩固壮大乳、肉、绒、粮油、蔬菜加工等现有龙头企业,不断引进和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加快马铃薯、皮、毛等大宗农畜产品深加工。
2015年力争全区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000亿元,完成增加值1456亿元,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层次和水平。
建设农牧业产业化生产基地。
充分发挥资源、区位和成本优势,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现代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
引导优势农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逐步形成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基地。
建设一批规模大、集中连片的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和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各具特色、初具规模和水平的专业苏木乡镇、专业嘎查村,推进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继续抓好现代农牧业示X工程,稳步扩大示X点X围,加快推进玉米、马铃薯、奶牛、肉牛、肉羊、生猪等优势产业带建设。
结合我区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新建200个各具特色、与龙头企业联系紧密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设施种植业。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和市场开发,加快扩大设施种植业的规模,提高设施种植业经营水平和质量效益。
进一步加强与、XX等周边大城市对接,积极开展区域合作,推进绿色蔬菜副食品基地建设。
重点建设设施蔬菜、设施瓜果、设施食用菌三大产业。
其中主要以设施蔬菜为主,积极推进结构调整,突出区域特色和规模优势,优化整合各种资源,重点打造东部设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中东部环京设施基地、中西部环城设施基地、西部出口设施基地等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设施生产基地。
到2015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由2010年的130万亩增长到300万亩左右。
设施养殖业。
以推进标准化圈舍建设、改造和老旧池塘改造为重点,着力引导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X场,突出抓好养殖场畜禽水产良种、饲料供给、动物防疫、养殖技术和环保措施等关键环节。
提高养殖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从千家万户分散饲养的庭院模式向规模养殖的园区模式转变。
调整优化乳制品产业布局和产品结构,强化生产企业内部管理,进一步提升整体竞争力;奶业长效管理机制和乳制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全面推进肉羊、肉牛、生猪和禽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2015年全区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牛比重达到60%以上,全区规模养殖场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平均单产水平提高到6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