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板常见质量缺陷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

钢材质量分析一、钢板常见质量缺陷12345678910二、带钢外观质量缺陷及预防措施带钢外观质量是带钢质量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企业轧钢技术水平的体现,也是产品品牌的缩影。
在钢铁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中,由于外观质量发生的异议不在少数,它不仅会对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造成影响,还会损害企业的整体形象和信誉,降低产品竞争力。
因此,各大钢厂对钢材外观质量尤为重视,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提高。
结合我公司带钢外观质量缺陷预防攻关项目,通过搜集相关信息情报,编写了本期调研,希望能有一些启发和借鉴作用。
一、热轧板材外观质量的主要问题根据热轧板带材的发展形势,板带的外观“美”已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指标。
然而由于钢铁产品氧化铁皮卷、主要包括:卷形不良、钢铁企业板带产品的外观质量问题比较普遍,生产的特殊性,结疤、折边、辊印、划伤、边裂、浪形、规格偏差、其他等。
111、卷形不良(1)塔形卷塔形卷是一种带钢边部卷绕不平齐,一处或多处呈螺旋状出边的不良卷形。
主要分为头塔和尾塔两种。
头塔是由于带钢头部偏离轧制中心线或2—3圈后从轧制中心线偏离导致的。
尾塔是由于带钢尾部偏离轧制中心线或2—3圈后从轧制中心线偏离导致的。
(2)塔形卷形成原因①带钢自身原因来料镰刀弯、楔形、异常凸度以及波浪、气泡、头部温度低,材质硬度大等都容易产生头部塔形。
对策是要求精轧调整压下水平,卷取操作方面应尽早打开助卷辊。
②操作上的原因导板夹力过大,带钢弓起,运行不平稳,以及带钢中心偏离导板中心进入卷取机。
对策是采用适当的夹紧力、夹紧方法,以及适当的导板开口度。
③设备上的原因侧导板的部分松动以及动作不一致,夹紧力不足、侧导板偏心、下夹送辊不水平、夹送辊左右辊缝不平衡。
由于带钢尾部从精轧抛出时,带钢张力比正常状态低,因此,平时因为高张力而未能表现出来的使带钢横向移动的力就变得明显,使带钢横向移动后卷取,有时可以通过改变减速点来达到控制尾部张力。
(3)松卷松卷是指钢卷没有卷紧,处于松散状况的缺陷卷。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及原因分析一、热轧钢板1辊印:是一组具有周期性、大小形状基本一致的凹凸缺陷,并且外观形状不规则。
原因:1)一方面由于辊子疲劳或硬度不够使辊面一部分掉肉边凹;另一方面可能是辊子表面粘有异物,使表面部分呈凸出状;2)轧钢或精整加工时,压入钢板表面形成凹凸缺陷。
2表面夹杂:在钢板表面有不规则的点状块状或车条状的非金属夹杂物,其颜色一般呈红棕色、黄褐色、灰白色或灰黑色。
原因:1)板坯皮下夹杂轧后暴露,或板坯原有的表面夹杂轧后残留在钢板表面上;2)加热炉耐火材料及泥沙等非金属物落在板坯表面上,轧制时压入板面。
3氧化铁皮:氧化铁皮一般粘附在钢板表面,分布于板面的局部或全部,呈黑色或红棕色;铁皮有的疏松脱落,有的压入板面不易脱落;根据外观形状不同有:红铁皮、块状铁皮、条状铁皮、线状铁皮、木纹状铁皮、流星状铁皮、纺锤状铁皮、拖曳状铁皮和散状铁皮等,其压入深度有深有浅。
原因:1)压入氧化铁皮的生成取决于板坯加热条件,加热时间逾长,加热温度愈高,氧化气氛愈强,生成氧化铁皮就愈多,而且不容易脱落,产生一次铁皮难于除尽,轧制时被压入钢板表面上;2)大立辊设定不合理,铁皮未挤松,难于除掉;3)由于高压除鳞水管的水压低,水咀堵塞,水咀角度不对及使用不当等原因,使钢板表面的铁皮没有除尽,轧制后被压入到钢板表面;4)氧化铁皮在沸腾钢中发生较多,在含硅较高的钢中容易产生红铁皮。
4厚薄不均:钢板各部分厚度不一致称厚薄不均,凡厚度不均匀的钢板,一般为偏差过大,局部钢板厚度超过规定的允许偏差。
原因:1)辊缝的调整和辊型的配置不当;2)轧辊和轧辊两侧的轴瓦磨损不一样;3)板坯加热温度不均。
5麻点:钢板表面呈现有局部或连续的凹坑叫麻点,其大小不同,深度不等。
原因是加热过程中,板坯氧化严重,轧制时铁皮压入表面,脱落后形成细小的凹坑。
6气泡:钢板表面上有无规律分布的圆形凸包,有时呈蚯蚓式的直线状,其外缘比较光滑,内有气体;当气泡轧破后,呈现不规则的细裂纹;某些气泡不凸起,经平整后,表面光亮,剪切断面呈分层状。
中厚板生产中的钢板缺陷及消除这些缺陷的措施

中厚板生产中的钢板缺陷及消除这些缺陷的措施钢板的缺陷是指影响钢板的使用性能,产品标准要求不允许存在的缺陷,主要有:(1)分层。
这种缺陷主要是由于原料中有气泡、缩孔、夹杂等,而在轧制时又未使之焊合,而形成分层。
通常分层要剪切清除。
(2)气泡。
由于原料中存在气泡,在轧制时气泡未焊合,而且中间还充有气体,使得轧后钢板表面有圆包出现。
这种缺陷需要切除。
(3)夹杂。
夹杂分为内部夹杂和表面夹杂。
产生原因是原料中带有非金属夹杂物,或者将非金属杂物等压入钢板表面。
对于面积较小,深度较浅者可以通过清理修磨消除,严重者必须 切除。
(4)发纹。
发纹是指钢板表面细小的裂纹。
其产生原因是原料的皮下气泡在轧制过程中未焊合,而在钢板表面形成细小发纹。
由于钢板中气泡未焊合所形成的发纹则需切除。
(5)裂纹。
在轧制过程中,原料中的气泡破裂,内表面暴露氧化,轧后在钢板表面形成裂纹。
原料清理时,由于沟槽过深也有可能形成裂纹。
如果裂纹较浅,可以修磨清除,否则则需切除。
(6)结疤。
产生结疤的原因是由于原料表面质量不好,或原料表面原有的结疤没有彻底清除所致。
轻微者可以通过修磨清除,严重者则需 切除。
(7)凸包。
在钢板表面形成有周期的凸起。
其产生原因是轧辊或矫直辊表面破坏,形成凹坑所造成。
如果凸包轻微,可通过修磨清除,而严重时则为不合格产品。
(8)麻点。
麻点是指在钢板表面形成的粗糙表面。
产生原因是由于加热时燃料喷溅侵蚀表面或者是氧化严重而形成的粗糙平面,轻微者可以修磨,严重者则需切除。
加热时应控制好加热炉温度波动与喷油量均匀,防止氧化严重,并加强除鳞。
(9)氧化铁皮压入。
在轧制时由于氧化铁皮没有清除干净,而被压入钢板表面,形成粗糙的平面。
为防止氧化铁皮压入,要加强清除氧化铁皮。
较轻微的氧化铁皮压入可以通过修磨清除,而严重影响质量时则要切除。
(10)划伤。
钢板的划伤是指在钢板的表面留有深浅不等的划道。
纵向划伤多为辊道、导板等部位的不光滑棱角刮伤。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

钢材销售业务中经常会碰到客户的质量投诉,业务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分析、判断,并给予正确的反馈,本人根据工作中的经验,对常用的板材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了归纳,供有关人员作参考,如有错误的地方请予指正:冷轧钢板1表面夹杂:表面呈现点状、块状或线条状的非金属夹杂物,沿轧制方向间断或连续分布,其颜色为好棕色、深灰色或白色。
严重时,钢板出现孔洞、破裂、断带。
原因:1)炼钢时造渣不良,钢水粘度大,流动性差,渣子不能上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多;2)铸温低,沸腾不良,夹杂物未上浮;3)连铸时,保护渣带入钢中;4)钢水罐、钢锭模或注管内的非金属材料未清扫干净。
2介在物:缺陷呈点状,一般色泽与钢带不同,多呈白色、灰白色。
长度不是很长,多存在于钢带的头、屋部,程度严重时即形成剥片、孔洞。
分为闭口状和开口状。
原因是由于炼钢时钢水中有夹杂物,或热轧时钢带表面存在刮痕、凿痕等缺陷,经过冷轧时,在钢带表面即形成点状之痕迹。
3轧入污物:缺陷呈块状,一般呈白色,易集中发生在钢带某段长度。
原因是由于外来物(如衬纸、胶粒)被轧入钢带表面,而形成大面积、块状之缺陷。
4气孔和夹层:切断面上呈上下两层裂纹,但无分离。
原因是由于炼钢、热轧时钢带表面残留有气泡。
5结疤: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舌状”、“鱼鳞状”或条状翘起的金属起层,有的与钢板本体相连接,有的与钢板本体不相连,前面叫开口结疤,后者叫闭口结疤,闭口结疤在轧制时易脱落,使板面成为凹坑。
原因:1)炼钢方面:锭模内壁清理不净,横壁掉肉,上注时,钢液飞溅,粘于横壁,发生氧化,铸温低,有时中断注流,继续注钢时,形成翻皮;下注时,保护渣加入不当,造成钢液飞溅;2)轧钢方面:板坯表面残留结疤未清除干净,经轧制后留在钢板上。
6氧化铁皮:缺陷呈点状、条状或鱼鳞状的黑色斑点,分布面积大小不等,压入的深浅不一。
这类铁皮在酸洗工序难于洗尽,当铁皮脱落时形成凹坑。
原因:1)板坯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炉内呈强氧化气氛,炉生氧化铁皮轧制时压入;2)高压水压力不足,连轧前氧化铁皮未清除干净;3)高压水喷咀堵塞,局部氧化铁皮未清除;4)集鳞管道打开组数不够,除鳞不干净。
热轧钢板表面缺陷的检测与分析

热轧钢板表面缺陷的检测与分析热轧钢板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表面缺陷的出现可能会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和成本增加。
因此,对热轧钢板表面缺陷的检测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一、热轧钢板表面缺陷的类型及对产品的影响热轧钢板表面缺陷主要包括凹坑、麻点、龟裂、氧化皮以及斑纹等。
其中凹坑是表面缺陷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其直径通常不超过2mm。
麻点是一种颗粒状的表面缺陷,由于其分布不规则,对产品外观产生明显的影响。
龟裂是一种纵向裂纹,可能会导致磨损、开裂或断裂等问题。
氧化皮是由于表面未被充分清理而形成的一层轻微氧化层,对产品表面的涂层质量产生影响。
斑纹则是一种颜色不均匀的表面缺陷。
这些表面缺陷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问题:表面缺陷对产品的外观产生明显的影响。
对于一些高端产品来说,外观质量尤为重要,因此表面缺陷自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质量指标。
2. 磨损和勾边问题:由于表面缺陷可能会导致产品表面更容易受到磨损,因此,这些表面缺陷也可能会导致产品的使用寿命更短。
3. 性能问题:表面缺陷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强度、硬度、弯曲性等方面的性能下降,这可能会对产品的应用带来负面影响。
二、热轧钢板表面缺陷的检测方法为了保证产品质量,必须对热轧钢板表面缺陷进行检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热轧钢板表面缺陷检测方法:1. 眼识法: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但是准确性低。
该方法要求对热轧钢板表面进行肉眼观察,以判断是否存在表面缺陷。
这种方法最大的缺点是可能漏检或误判。
2. 磁粉检测法:这种方法通过在表面涂上一种磁性粉末,并通过施加磁场来发现表面缺陷。
该方法可以检测出一些微小的缺陷,但对于一些更深的缺陷或者色素较浅的缺陷则无法做到有效的检测。
3. 磷酸色泽检测法:这种方法通过在热轧钢板表面涂上一种含有钯的磷酸液体,钯会与表面缺陷处的氧化皮反应并产生一种黑色沉淀物,从而揭示出表面缺陷。
钢结构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钢结构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一、钢材质量问题1、钢材表面裂纹、夹渣、分层、缺棱、结疤(重皮)、气泡、压痕(划痕)、氧化铁皮、锈蚀、麻点裂纹——钢材表面在纵横方向上呈现断断续续、形状不同的裂纹;夹渣——钢材内部有非金属物掺入;分层——在钢板的断面上出现顺钢板厚度方向分成多层;缺棱——沿钢材某侧面长度方向通长或局部出现缺少金属棱角,缺棱处表面较粗糙。
结疤(重皮)——钢材表面呈现局部薄皮状重叠;气泡——钢材表面局部呈现沙丘状的凸包;压痕——轧辊表面局部不平或有非轧件落入而经轧制后在钢材表面呈现的印迹,分布有一定规律性;氧化铁皮——钢材表面粘附着以铁为主的金属氧化物;锈蚀——钢材轧制后受潮氧化产生的氧化物;麻点——钢材表面呈凹凸不平的粗糙度,有局部的也有持续和周期性分布的。
【规范规定】《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 B50205条文规定:1、钢结构切割面或剪切面应无裂纹、夹渣、分层和大于1m m的缺棱。
2、钢结构端边或断口处不应有分层、夹渣等缺陷。
3、当钢材的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值的1/2。
4、钢材表面的锈蚀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涂装前钢材表面锈蚀等级和除锈等级》G B8923规定的C级及C级以上。
5、矫正后的钢材表面,不应有明显的凹面或损伤,划痕深度不得大于0.5m m,且不应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允许偏差的1/2。
《普通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G B3274—2007条文规定:钢材表面不得有气泡、结疤、拉裂、折叠、夹杂和压入的氧化铁皮;【原因分析】1、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是钢材轧制冷却过程中产生应力而造成。
2、夹渣主要是锭胚粘有非金属夹杂物,在轧制时未脱落,也可能是在冶炼、烧铸过程中带入夹杂物,轧制后暴露出来的。
3、分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非金属夹杂物存在于钢材内部,又称夹灰;另一种是厚度方向拉力不足,使用时造成的分层。
4、结疤中有较多的非金属夹杂物或氧化皮,不规则地分布在轧件上,而且局部与基本金属相连接。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

带状不光亮痕迹。
钢带表面因油膜破裂,钢带与工作辊直接接触而造成。
乳化液斑
经退火的钢板表面呈现不规则的或小岛状的黑色、褐色图形。
1在轧机出口处乳化液未加尽,加热时碳化,形成斑点;
2末机架出口吹风机压力小,吹不净;
3穿带时风机未开,甩尾时风机关闭;
4装炉后,预吹洗时间不足,加热时乳化液碳化形成斑点
4气刀的缝隙发生局部堵塞;
5气刀局部缺口或损坏;
6板形不好。
边厚(花纹)
镀锌钢带边沿的锌层比中间或其它部分的锌层厚称边厚,一般边部呈条状花纹。
1气刀角度调整不佳;
2边部冷却快;
3当钢带速度低于30米/分以下时,由于喷咀两端的气流向外散失一部分,这样减少了边部气流冲量,造成边部刮锌量比中部小;
4原板板型不好,有边浪;
油焦
轧延油由于氧化在钢带表面形成淡黄色或茶褐色的痕迹。
粘胶
钢带上附有黑色的胶状物体。
锈斑
钢卷运输过程中进海水或雨水,后经冷轧退火后呈一块块的水责状缺陷。
亮度不够
钢带的光泽度不足。
光泽度差异
表面光泽度不同,局部较亮,局部较暗,有时上下表面间的光泽度也会不同。
条纹
沿着钢带表面轧延方向的直线,其色泽与钢带不同。
3连铸时,保护渣带入钢中;
4钢水罐、钢锭模或注管内的非金属材料未清扫干净。
介在物
缺陷呈点状,一般色泽与钢带不同,多呈白色、灰白色。长度不是很长,多存在于钢带的头、屋部,程度严重时即形成剥片、孔洞。分为闭口状和开口状。
由于炼钢时钢水中有夹杂物,或热轧时钢带表面存在刮痕、凿痕等缺陷,经过冷轧时,在钢带表面即形成点状之痕迹。
三、镀锌板
露钢(漏镀)
在镀锌钢带上有露出原钢的黑点或黑块称露钢。这些黑点或黑块未镀上锌,形状不定,大小各异,有时遍班布整个钢带上下表面。
钢板表面缺陷

钢板表面缺陷不同的钢板其表面缺陷有不同的表状:序号|缺陷名称|产生缺陷的可能工序|可能的产生原因冷轧钢板与钢带表面缺陷一、表面缺陷(一)、钢板与钢带不允许存在的缺陷1气泡| 炼钢| 炼钢时产生气泡,在热轧时又未焊合,酸洗冷轧后暴露在外2裂纹| 炼钢、热轧与冷轧及各加工工序| 由于炼钢热应力、轧制形变或加工致应力集中造成3结疤或结瘤| 酸洗与冷轧| 酸洗未洗尽氧化皮,轧制时镶嵌于表面形成结疤4拉裂| 冷轧、镀锌与平整| 张力过大、张力波动过大以及张力不稳定等原因造成5 夹杂| 炼钢| 炼钢原因6 折叠| 热轧、冷轧| 轧制时呈粘性流动的金属被再次轧制后镶嵌于板材表面7 分层| 炼钢、热轧与冷轧| 炼钢时成分偏析以及组织偏析、大块夹杂等原因造成并最终在轧制过程中表现为分层8 黑膜或黑带| 酸洗| 酸洗后烘干效果不好造成9 乳化液斑点| 冷轧与平整| 乳化液残留于钢带表面所致10 波纹和折印| 酸洗| 过酸洗等(待查)11 倒刺或毛刺| 剪切过程| 剪刃不锋利、上下剪刃错开角度大、剪刃角度不准等原因造成(二)、允许存在的且根据其程度不同来划分不同表面质量等级的缺陷1 麻点| 冷轧、光整与平整| 轧制时塑性基体金属粘附于高速转动的轧辊表面所致2 划痕| 各工序及搬运吊装过程等3 擦伤| 搬运、吊装过程4 兰色氧化色| 冷轧与平整| 由于轧制摩擦力使基体金属升温从而造成基体发蓝,尤其是带钢边部更易于形成此缺陷5 浅黄色酸洗色| 酸洗| 酸洗后未烘干造成6 轧辊压痕| 冷轧、光整与平整| 轧辊原因7 划伤| 搬运、吊装过程8 凹坑| 冷轧| 轧辊原因以及表层夹杂被轧出基体表面等原因形成凹坑(三)、其他表面质量缺陷1 粘接| 罩式退火| 由于在全氢气氛下长时间加热造成钢卷表面残铁粉被还原为铁而造成,此外粘接还与卷取张力以及冷却速度等有关2 表面碳黑| 罩式退火| 在全氢高温气氛下,钢铁表面残余轧制油发生分解形成碳黑沉积于钢卷表面3 生锈与腐蚀| 钢卷存放以及运输过程| 防锈油质量不好或未涂防锈油或涂油量不足等,或者是存放环境湿度高等原因造成4 欠酸洗| 酸洗| 表现为还有氧化铁皮未洗掉5 过酸洗| 酸洗| 表现为基体表面可见清晰轧制纹路二、板形缺陷1 切斜| 酸轧、精整等| 指钢卷或钢带切边时切斜2 镰刀弯| 冷轧、光整与平整| 带钢两边轧制力不平衡,轧制力响应时间滞后或辊缝不均匀(辊缝调节不好)或原料密度与硬度不均匀等造成3 浪形(细分为单边浪、双边浪、中浪、斜浪等)| 冷轧、光整与平整| 原料密度与硬度不均匀、轧制时轧制力以及弯辊力调节响应不快或不准、带钢张力波动过大等所致,另外上下轧辊辊径相差大也会造成浪形4 瓢曲| 热轧、冷轧、光整与平整| 原料厚度方向上密度或硬度不均匀,造成钢板上下两面塑性不均匀造成,三、卷型缺陷1 塔型| 卷曲过程| 卷取机卷曲精度不高造成2 鼓包| 卷曲过程| 钢带边部超薄并在连续卷曲过程中形成钢卷鼓起3 鼓耳| 卷曲过程| 对于镀锌卷,如存在边部超厚,则可能卷取时钢卷两端鼓起四、尺寸缺陷1 厚度超差| 轧制过程| 轧制控制不准等2 宽度短尺| 切边过程| 切边不准或原料边部缺陷原因3 长度超差| 钢板分切过程| 控制精度原因等热镀锌钢板与钢带表面缺陷1 锌粒| 热镀锌过程| 底渣被机械搅起或因为锌液温度高而浮起,从而附着在镀锌板面上,并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锌铁化合物FeZn102 厚边| 热镀锌过程| 气刀的角度调整不佳,造成对吹从而形成绕流;另外由于边部气流向外散失一部分使喷吹压力不够,也会造成厚边缺陷3 灰色镀锌层| 热镀锌过程| 在冷却相变过程中,如果锌铁合金层迅速长大从而使表面纯锌层消失,即没有锌的结晶花纹从而显现为灰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板常见质量缺陷钢材销售业务中经常会碰到客户的质量投诉,业务员需要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分析、判断,并给予正确的反馈,本人根据工作中的经验,对常用的板材会出现的一些质量问题进行了归纳,供有关人员作参考,如有错误的地方请予指正:冷轧钢板1表面夹杂:表面呈现点状、块状或线条状的非金属夹杂物,沿轧制方向间断或连续分布,其颜色为好棕色、深灰色或白色。
严重时,钢板出现孔洞、破裂、断带。
原因:1)炼钢时造渣不良,钢水粘度大,流动性差,渣子不能上浮,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多;2)铸温低,沸腾不良,夹杂物未上浮;3)连铸时,保护渣带入钢中;4)钢水罐、钢锭模或注管内的非金属材料未清扫干净。
2介在物:缺陷呈点状,一般色泽与钢带不同,多呈白色、灰白色。
长度不是很长,多存在于钢带的头、屋部,程度严重时即形成剥片、孔洞。
分为闭口状和开口状。
原因是由于炼钢时钢水中有夹杂物,或热轧时钢带表面存在刮痕、凿痕等缺陷,经过冷轧时,在钢带表面即形成点状之痕迹。
3轧入污物:缺陷呈块状,一般呈白色,易集中发生在钢带某段长度。
原因是由于外来物(如衬纸、胶粒)被轧入钢带表面,而形成大面积、块状之缺陷。
4气孔和夹层:切断面上呈上下两层裂纹,但无分离。
原因是由于炼钢、热轧时钢带表面残留有气泡。
5结疤: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舌状”、“鱼鳞状”或条状翘起的金属起层,有的与钢板本体相连接,有的与钢板本体不相连,前面叫开口结疤,后者叫闭口结疤,闭口结疤在轧制时易脱落,使板面成为凹坑。
原因:1)炼钢方面:锭模内壁清理不净,横壁掉肉,上注时,钢液飞溅,粘于横壁,发生氧化,铸温低,有时中断注流,继续注钢时,形成翻皮;下注时,保护渣加入不当,造成钢液飞溅;2)轧钢方面:板坯表面残留结疤未清除干净,经轧制后留在钢板上。
6氧化铁皮:缺陷呈点状、条状或鱼鳞状的黑色斑点,分布面积大小不等,压入的深浅不一。
这类铁皮在酸洗工序难于洗尽,当铁皮脱落时形成凹坑。
原因:1)板坯加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炉内呈强氧化气氛,炉生氧化铁皮轧制时压入;2)高压水压力不足,连轧前氧化铁皮未清除干净;3)高压水喷咀堵塞,局部氧化铁皮未清除;4)集鳞管道打开组数不够,除鳞不干净。
7欠酸洗:带钢上下表面整个板面呈现条片状、黑灰色条斑,无光泽。
原因:1)热轧带钢各部分温度和冷却速度不同,即沿带钢长度方向的头、中、尾以及沿宽度方面的边部和中部的温度和冷却速度不同,使同一带钢各部分的铁皮结构和厚度不同,一般说,热轧带钢的头、中部比尾部温度高30-50℃,因此,头部铁皮较厚,尾部铁皮较薄,因此,在酸洗速度相同的情况下,易产生局部未洗净;2)酸洗工艺不适当,如酸洗的浓度、温度偏低,酸洗速度太快,酸洗时间不足,或亚铁浓度过高未及时补充酸液等;3)拉伸除鳞机拉伸系数不够,使铁皮未经充分破碎、剥离,影响酸洗效果;4)带钢外形差,如镰刀弯、浪形等,使机械除鳞效果差,易造成局部欠酸洗。
8酸洗不良:表面有大面积点状缺陷,一般呈单面出现,全面性,退火后呈白色,平整后呈黑点状。
原因是热轧钢卷表面氧化不均匀,酸洗退火未完全去除其表面之氧化物。
9碱洗污染:表面呈点状污滓、块状污滓或水痕。
原因是碱洗不良。
10粘结痕:退火钢卷间相互粘合在一起称为粘结,平整后产生点状圆弧折痕是点粘;沿轧制方向呈现成排弧状折痕的是条状粘结;严重的面粘结,平整开卷被撕裂或出现孔洞成为废卷。
原因:1)轧钢卷取张力过大或张力波动,板形不好,造成隆起,在层间压力较大部位产生粘结;2)带钢表面粗糙度太小;3)钢质太软,碳、硅含量少;4热处理炉温过高或退火冷却速度过快;钢卷在装炉前碰撞受伤。
11氧化色:表面被氧化,其颜色由边部的深蓝色逐步过渡到浅蓝色、棕色、淡黄色,统称氧化色。
原因:1)退火时保护罩密封不严或漏气,导致钢卷氧化;2)罩式炉退火工序,高温出炉(钢卷温度大于110℃),导致钢卷氧化;3)保护气体露点过高或氢含量过低,加热前予吹洗时间不足,炉内存在残氧,钢卷在氧化性气氛中退火。
12热烧伤:带状不光亮痕迹。
原因是钢带表面因油膜破裂,钢带与工作辊直接接触而造成。
13乳化液斑:经退火的钢板表面呈现不规则的或小岛状的黑色、褐色图形。
原因:1)在轧机出口处乳化液未加尽,加热时碳化,形成斑点;2)末机架出口吹风机压力小,吹不净;3)穿带时风机未开,甩尾时风机关闭;4)装炉后,预吹洗时间不足,加热时乳化液碳化形成斑点14划伤:表面呈现直而细、深浅不一的沟槽。
平行于轧向,连续或断续,疏密不一,无一定规律,平整前划伤较平滑,沟槽处颜色为灰黑色,平整后划伤,有毛刺,呈金属亮色。
原因:1)酸洗、轧钢、平整、精整各机组与带钢相接触的零件有尖锐棱角或硬物,产生相对运动;2)精整线的各种辊(夹送辊、压紧辊、导板)不运转产生划伤;3)开卷或卷取时,带钢速度变化或层间相对运动。
15折皱: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皱折,多发生在小于0.8mm以下的薄板,皱纹边部成一定角度,严重折皱成压褶。
原因:1)带钢跑偏,一边拉伸,另一边产生褶皱;2)板形不良,有大边浪或中间浪,带钢过平整机、矫直机或夹送辊时,有浪形处产生褶皱;3)矫直机调整不当,变形不均造成。
16分层:是基材内部的夹层,这种缺陷不一定出现在表面上,往往表现为单面或双面鼓泡。
原因是热轧时气泡未焊合或焊合不良。
17剥片:钢板表面翅起一小片未剥落且呈现山水状或线条状之重叠薄层。
18穿孔:材料有孔洞。
原因:1)材料中含有非金属夹杂物,在冷轧时,因局部的抗拉强度超限,从而使材料局部破裂,形成孔洞;2)热轧原料分条时产生了严重的刮痕、凿痕等缺陷,在冷轧后撕裂。
19边缘破裂:钢带边缘呈现裂缝并沿宽度方向深入钢带内部。
原因是钢带越薄越容易形成此缺陷。
20剪边:由于边缘破裂剪掉后的痕迹。
21运送损伤:钢带由于在吊运的过程中形成的损伤,多发生于钢带边缘。
22擦伤:1)钢带与其它物体(如辊子)之间摩擦或钢带由于板型不佳层间摩擦产生的短条状擦伤,以及钢带在退火时与石墨辊或羊毛毡摩擦造成的擦伤;2)沿钢带轧延方向呈钩状连续出现。
重轧料未垫衬纸的情况下,较容易出现该缺陷。
23辊印:表面出现周期性的凹坑或凸包,严重的辊印导致薄带钢轧穿。
原因:1)带钢焊缝过高或清理不平,连轧时引起粘辊;2)辊子上粘有硬金属物(焊珠、金属屑等)或污垢,轧制或整平时,硬物或污物压在带钢表面上,留下压痕;3)工作辊掉肉。
24压印(压痕):表面所呈现的一定深度的一面凹下,一面凸起,有节距的痕迹,有周期性,多少不一,缺陷处颜色较亮。
原因:1)生产过程中多种辅助辊(张力辊、压紧辊、夹送辊、矫直辊等)粘上铁屑,污垢后造成;2)铁屑、异物掉入钢板垛内。
25刮痕:钢带在冷轧时被硬质物体刮伤而造成之缺陷,通常呈条状,且与轧延方向平行,程度严重者可以用手感觉到所造成的沟槽;原因是由于退火炉进出口羊毛毡中夹杂硬质物体,而刮伤钢带。
26凿痕:在钢带表面存有流星状分布的尖锐、短促并深入钢带内部之缺陷,分布不均匀且较粗糙,带有突起物。
27焊道印痕:原因是焊接引带的接头收卷成钢卷时焊道在钢带表面留下的全宽度的直线状的痕迹,一般间距逐渐增大,程度逐渐减轻。
28辊痕:1)钢带表面形成的单面凸起,点状,沿轧延方向等距出现,间距约150mm;2)沿钢带轧延方向呈长条状或短条状等距出现,间距约150mm;3)沿钢带垂直方向呈长条状或短条状等距出现,间距约150mm。
29停机辊痕:由于换辊,停机辊子在钢带表面留下的全宽度的一条直线,一般其前后的厚度会有偏大。
30石墨辊痕:有时呈黑色,有时也呈白色,呈条状或波浪形,有时也呈块状。
有的用手摸之,手上会有粉末。
原因是热处理炉石墨辊与钢带接触而产生的痕迹。
31震痕:1)由于轧机或平整机的工作辊震动而在钢带表面留下有间距的全宽度的线痕;2)工作辊于研磨时即已产生之震动痕迹,既而转印到钢带表面,一般与轧延方向成某种角度。
32折痕:1)钢带折叠而留下的痕迹;2)钢带表面在宽度方向出现与轧延方向垂直之折痕。
33衬纸痕:1)由于衬纸起皱折而反映在钢带表面的线状条纹;2)衬纸的皱纹被印在钢带表面,经过碱洗未洗净之痕迹。
34线缝:距离钢带边缘20mm以内之断续黑条状痕迹35油斑:钢带表面残存轧延油之痕迹,其形状有彗星状、斑点状、扫把状。
36油污:钢带表面有润滑油的痕迹,为黑褐色或茶色。
37油焦:轧延油由于氧化在钢带表面形成淡黄色或茶褐色的痕迹。
38粘胶:钢带上附有黑色的胶状物体。
39锈斑:钢卷运输过程中进海水或雨水,后经冷轧退火后呈一块块的水责状缺陷。
40亮度不够:钢带的光泽度不足。
41光泽度差异:表面光泽度不同,局部较亮,局部较暗,有时上下表面间的光泽度也会不同。
42条纹:沿着钢带表面轧延方向的直线,其色泽与钢带不同。
43退火异常:1)钢带在炉内停滞过久、表面氧化过度,致使钢带表面呈灰色。
有时也会呈现麻脸粗糙状斑点;2)由于露点不足或炉内气氛不稳定,致使钢带表面泛蓝、泛黄、泛黑;3钢带表面呈现较光亮的色泽,机械性质不符要求44锯齿状边缘:由于裁剪造成毛刺粗糙边缘,使钢带边部产生锯齿状小裂纹。
45塔形:钢卷外形缺陷,在钢卷的端面一圈比一圈高(或低),连续不断,形如宝塔,多出现于钢卷的内(外)圈部分。
原因:1)卷取机对中装置失灵,带钢跑偏;2)带钢不平直,如镰刀弯、拉窄等;3)板形不良,出现大边浪,使钢带超出光电管控制极限;4)操作调整不当,卷筒收缩量小,推卷机推出钢卷时,内圈拉出。
46排骨纹:与轧延方向成某种角度,且以钢带宽度中心线成两边对称的波纹状痕迹。
47弧形:钢带边缘呈不连续小规模的边波状。
48边波:钢带边缘呈连续波浪形状。
49中波:钢带宽度方向的中间呈现波浪状,并沿着轧延方向延伸。
50厚度偏差:轧延后钢带厚度与派工不符,但可以归属于其它规格的。
51宽度偏差:由于张力等原因,使钢带局部的宽度与其它部位的宽度相差较大。
52冠状:钢带中间厚、两边薄。
53楔型板:钢带一边厚、一边薄。
镀锌钢板1露钢(漏镀):在镀锌钢带上有露出原钢的黑点或黑块称露钢。
这些黑点或黑块未镀上锌,形状不定,大小各异,有时遍班布整个钢带上下表面。
原因:1)因原板锈蚀,黄锈进入退火炉后未能充分还原;2)原板表面存在缺陷,如压入氧化铁皮、严重锈蚀、夹杂等;3)钢带进入退火炉预热段再次氧化,再进入还原段无法还原;4)保护气体不纯,露点高,氢含量低(<15%),钢带再次氧化;5)炉内管道破裂,漏水等;6)酸洗不足;7)助镀剂成分不合格;8)助镀剂烘烤过度。
2锌层脱落:镀锌试样,在进行机械咬口或球冲试验时,表面出现严重锌层与基板分离现象称锌层脱落。
在生产线上也可直接看见,锌层局部呈块状与基板分离、锌层掉落的现象。
原因:1)炉温不良;2)退火炉漏气、漏水或还原条件不好,使钢带表面残留有未被还原好的氧化物;3)原板含硅量高;4)操作条件不佳,如镀锌温度高,浸镀时间长和含铝时控制不当;5)原卷锈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