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内皮细胞镜
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临床结果的比较

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临床结果的比较成拾明;黄锦海;李岩;杨欣;高蓉蓉;王勤美【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30)002【摘要】背景临床研究已证实,不同的角膜内皮镜所测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有较大差别,但国内外尚未见到关于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等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目的评估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54人,其中男33人,女21人;年龄17-38岁。
均取右眼分别应用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在自动模式下拍摄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采集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其中SP3000P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有两种:自动分析和手工校正分析,即SP3000P(A)和SP3000P(M);SP02和TomeyEM一3000均采用自动分析方法。
每种仪器均行3次检测并收集3张彩色照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评价各种仪器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分别对每两种仪器检测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
结果年龄〈24岁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较年龄≥24岁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2,P〈0.05);不同性别间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39)。
SP02、TomeyEM-3000、SP3000P(A)和SP3000P(M)测量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0584-260)、(2954_+229)、(2668+258)、(27344-268)个/mm。
,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40、0.972、0.972,变异系数分别为0.063、0.061、0.056和0.058。
SP02与TomeyEM-3000、SP3000P(A)与SP02、SP3000P(A)与TomeyEM-3000和SP3000P(A)与SP3000P(M)间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8-306.8)、(162.6-617.4)、(109.9-494.1)、(-0.6-132.6)个/mm。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1 角膜内皮细胞的解剖与生理特点1.1 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组织学上分为五层结构,其最内层为内皮细胞层。
内皮细胞为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细胞之间相互紧密镶嵌链接成蜂窝状。
角膜内皮细胞排列均匀整齐,细胞边界之间形成约120度夹角。
角膜内皮细胞核为亮白色,边界可见黑色。
角膜内皮细胞厚约3.5毫微米,直径15~30毫微米,平均表面积400平方微米。
角膜内皮细胞与虹膜表层相连。
1.2 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变化角膜内皮细胞的数目、大小与形态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目前的研究认为成人内皮细胞数量可达到35万个。
进入成年后,内皮细胞会出现生理性细胞凋亡现象,内皮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大约以每年0.5%的速度降低,随之可见细胞体积变大。
30岁之前角膜内皮细胞约3000~4000/ mm2,60岁后角膜内皮数量减少为2160~2400/mm2。
当细胞密度低于400~700/mm2时,会出现严重的角膜内皮失代偿。
目前的很多研究已经证实随年龄增加,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变大,多形性特点越明显的患者其对应的黑区出现率也越高。
1.3 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角膜内皮细胞对维持角膜透明性至关重要。
角膜内皮细胞层上有Na+-K+~ATP酶,这个复合结构有助维持角膜与房水内的Na+梯度差,可以承担主动性代谢性液泵作用,使角膜基质保持相对脱水的状态,是角膜基质与房水隔开的生理屏障。
2 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方法检查角膜内皮细胞的仪器有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角膜内皮镜、共焦显微镜等。
2.1 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使用裂隙灯显微镜通过镜面反射法可以对内皮细胞进行检查。
该方法主要利用光线照射在角膜表面上所形成的镜面反光区,借该区光度的增强来观察角膜内皮形态。
具体步骤是:患者正前方注视,将裂隙灯的照射光线自颞侧以60度角投射到角膜上,此时照射光线在角膜表面会形成一个反光区域,该反光区域角膜平行六面体重合,使反光区亮度增加。
移动裂隙灯操作手柄,使角膜光学切面中的内皮层移动到镜面反射位置,利用40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内皮细胞形状并进行鉴别。
角膜内皮镜报告解读 -回复

角膜内皮镜报告解读-回复角膜内皮镜报告是一项用来评估眼睛健康状况的重要检查。
通过观察和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眼睛潜在的疾病或病理变化。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读角膜内皮镜报告,帮助读者了解其常见的指标以及结果的意义。
第一步:了解测试的目的和过程角膜内皮镜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通过专用的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状态和密度。
医生会使用荧光染色和专用的显微镜来观察和记录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这项检查通常用于评估角膜的健康状况,检测和监测角膜疾病的发展。
第二步:了解常见的角膜内皮镜指标角膜内皮镜报告通常会提供一些重要的指标,包括: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是评估角膜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应该在2000-3000个/mm²之间。
2.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也是评估角膜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应该呈现多边形或六边形的形状,大小均一,间隙均匀。
3.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反映了细胞形态的不规则程度。
这一指标越高,细胞形态越不规则,可能表明潜在的角膜病变或疾病。
第三步:解读报告的结果和意义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角膜的健康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报告结果及其意义: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正常,形态正常:这是最理想的结果,表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均在正常范围内,眼睛健康状况良好。
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正常范围:低于2000个/mm²的内皮细胞密度可能表明存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或疾病,如角膜水肿或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3.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如果内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出现变异系数较高的情况,可能表明角膜存在潜在的病理变化,如角膜内皮细胞增生或变性。
角膜内皮镜报告单解析

角膜内皮镜报告单解析报告人:XXX医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角膜内皮镜是一种检查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角膜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该患者的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进行解析,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角膜状况,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次检查的报告如下:患者基本信息:姓名:XXX 年龄:XX岁性别:XX 就诊医院:XXX医院检查结果: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XXXX个/mm²2. 平均细胞面积:XXXXμm²3. 变异系数(CV):XX.X%4. 角膜内皮细胞多边形系数(Hex):XX.X%5. 真空度(VD):XX.X%分析解读: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指角膜内皮细胞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
根据国内外各地报告,正常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范围在2200~3500个/mm²之间。
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XXXX个/mm²,处于正常范围内。
2. 平均细胞面积反映角膜内皮细胞的大小,反映细胞代谢状态。
该患者的平均细胞面积为XXXXμm²,处于正常范围内。
3. 变异系数(CV)是反映细胞大小分布情况的指标,代表细胞大小差异的程度。
本次检查中,该患者的变异系数为XX.X%,正常情况下,变异系数要低于40%。
4. 角膜内皮细胞多边形系数(Hex)是指细胞形态的规则程度,数值越高,代表细胞形态越规则,正常人的多边形系数范围在50~85%之间。
该患者的多边形系数为XX.X%,处于正常范围内。
5. 真空度(VD)是角膜内皮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其数值越高代表角膜内皮细胞排列越紧密。
该患者的真空度为XX.X%,属于正常范围。
综上所述,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多边形系数和真空度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建议患者定期随访,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和规律作息,同时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如有疑问,请及时就诊。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皮细胞损伤、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5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 展望
局限性
技术限制
操作难度
角膜内皮镜技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角膜厚度和角膜透明度的要求 较高,对于某些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
角膜内皮镜检查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 操作难度较大,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
01
03 02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特定的软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 通常以每平方毫米内的细胞数量表示。
正常值范围
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正常值范围可能在 2000-3000个/mm^2之间。
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可能表示角膜内皮功 能受损,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
注意事项
测量时需注意排除假性测量值,如晶状体、 虹膜等干扰因素。
04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目录
•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 角膜内皮镜检查过程 • 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解读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角膜内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 无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评估角膜健康 状况。
角膜内皮细胞参与眼内压的调节,对维持眼内环 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
01
02
03
眼部手术
如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 手术等,可能导致角膜内 皮细胞损伤。
眼部疾病
如青光眼、角膜炎等,可 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功能 异常或损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导 致角膜缺氧,进而引起角 膜内皮细胞损伤。
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参数

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参数
角膜内皮细胞是位于角膜内层的一层扁平的细胞,主要功能是维持角膜的透明度和正常的水分平衡。
以下是角膜内皮细胞的正常参数:
1. 细胞密度(Cell density):正常成年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约为500-2500个/mm2。
2. 细胞形态(Cell morphology):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呈扁平状,排列整齐,细胞边界清晰。
3. 细胞大小(Cell size):正常的角膜内皮细胞大小为10-
20μm。
4. 细胞形态因子(Cellular morphology factor):该因子是评估角膜内皮细胞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为:前后轴比例(AP)=细胞的横轴直径/纵轴直径,正常范围为1-1.5。
5. 细胞后角密度(Cell hexagonality):细胞后角是细胞之间形成的六边形间隙,细胞后角密度是指角膜内皮细胞所形成的六边形间隙百分比。
正常范围为50-70%。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仪等设备来测量和评估,用于评估角膜内皮细胞的健康状态和检测角膜疾病。
如果这些参数超出正常范围,可能提示存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或疾病。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CSM)简称角膜内皮镜,系利用镜面反射的光学原理,将显微镜改装而成。
1919年,Vogt最早描述在裂隙灯下用高倍镜看到镜面反射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但未被眼科医师们在临床上充分利用。
1968年DavidMaurice设计和试制成功,并命名为镜面反射显微镜。
此后,又经BOUrne、1aing 等加以改进和完善,终于能对放大到100倍以上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密度计算、图像拍摄、录像而获得重要资料。
近年来,角膜内皮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功能增多并可自动对角膜内皮细胞状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已成为临床上研究正常和病理条件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规律的有力手段。
一、基本原理当一束光入射一个非同质性介质时,多数光线能被传送过去,但有一定比例的少量光束会在界面处被反射回来,即镜面反射原理。
如光线由空气射入眼内时,遇到第一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上皮层,再经角膜进入前房水时,所遇第二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内皮细胞层。
因此,在这两个界面处可以出现镜面反射现象。
在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层时,照明的角度一定要避开反光的上皮细胞层,而将焦点稍向后移至内皮细胞层。
二、临床意义(1)角膜内皮层是由位于角膜最后面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镶嵌连接而成。
它具有被动的屏障功能和主动的生物钠泵功能,它可以将按压力梯度进入角膜基质内的前房水泵出角膜再回至前房中,以维持角膜恒定的含水量。
因此,角膜内皮细胞是保持角膜透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角膜内皮细胞较脆弱,极易受低氧、年龄衰老、代谢障碍、炎症侵袭以及眼内手术干扰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损害,其结果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气泡形成、形态变异和数量缺失。
(3)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缺失后一般不能再生。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在两岁以后以0∙5%〜1%的年下降率下降,因而其细胞密度从出生时的6000个/mm?下降到老年时的2000个/mm?。
年龄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角膜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

角膜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角膜内皮细胞是角膜组织的内层细胞,位于角膜内结构的最表面。
它们具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对于维持角膜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角膜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
1.光学功能:角膜内皮细胞是角膜透明性的关键细胞。
通过细胞间紧密连接的作用,内皮细胞阻止外界液体进入角膜,并调节角膜的水分含量,确保角膜的透明度。
角膜是视觉系统的入口,维持其透明度对于正常的视觉功能至关重要。
2.水分调节功能:角膜内皮细胞通过细胞间连接以及跨膜通道和泵机制,维持角膜的水分平衡。
它们能够积极地吸收过多的液体并将其泵出。
这些进出水分的调节过程是角膜正常功能的基础,使其维持平坦的形状。
任何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或功能受损都可能导致角膜水肿,进而影响视力。
3.电解质平衡调节功能:角膜内皮细胞通过维持角膜液体中的离子平衡来确保正常的角膜功能。
它们表达了多种重要的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可以调节角膜中钠、钾、氯和碳酸氢根等离子的浓度。
这些离子的浓度平衡对于维持角膜内皮细胞的细胞膜电位、静息电位以及细胞内外液体的渗透性等都至关重要。
4.维持角膜上皮细胞层的防护功能:角膜内皮细胞紧密排列在角膜表面,形成有效的阻隔层,保护角膜免受外部环境的侵害和感染。
它们通过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防止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侵入角膜,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清除。
5.代谢功能:角膜内皮细胞对于角膜上皮细胞和其他组织提供营养和代谢产物的交换至关重要。
它们参与角膜上皮细胞的代谢,通过细胞间隙从后房房水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此外,内皮细胞还可以代谢乳酸酸和防止酸中毒。
6.修复和再生功能:角膜内皮细胞是角膜受损后的重要修复细胞,具有自我修复和再生能力。
当角膜表面遭受创伤或其他损伤时,内皮细胞能够快速增殖和迁移,填补受损区域,并恢复角膜表面的完整性和功能。
总的来说,角膜内皮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和维持角膜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这些功能包括光学功能、水分调节功能、电解质平衡调节功能、维持角膜上皮细胞层的防护功能、代谢功能以及修复和再生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膜内皮细胞镜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眼视光特检技术四2007-06-15 08:42 A.M.第四章角膜内皮细胞镜学习提要:角膜内皮细胞正常值、角膜内皮镜的临床应用和操作。
第一节概述角膜内皮细胞镜也称角膜内皮显微镜或角膜内皮镜,它是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改变并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仪器。
由于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屈光指数不同,两者之间形成了界面;当一窄光束聚焦在这一界面上时引起反射,内皮细胞各部分反射程度的差异显示出细胞的边界。
利用显微镜放大观察并照相,便可取得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和密度等客观资料。
角膜内皮镜的用途是: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密度(细胞数量)及计算分析,以确定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病情、判断手术和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角膜内皮镜有两种类型,非接触型和接触型。
1.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如日本KONAN公司生产的NONCON ROBO)包括照明装置和显微放大光路,在分光显微物镜中照像与观察光路以一定的角度固定。
它不接触受检者角膜,能自动对焦并照像,能安全、舒适、方便地进行测量,临床上对难以配合的儿童、老人及角膜术后不久的患者均较便利。
因放大倍率较低,图象分辨率稍差,但能满足临床需要,见图4-1。
2、接触型角膜内皮镜:其照明和显微放大装置与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相同。
不同之处是在物镜前面装上一个锥型的玻璃压平角膜镜,此镜与压平眼压计的压平镜类似。
需要在角膜表面麻醉下进行角膜检查。
因检查时眼球相对固定,可排除眼球轻微震颤的干扰,焦点不易移动,图象清楚,分辨率好,为临床和科研提供了更为精确的资料,但检查操作相对较难。
第二节操作技术一、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以KONAN非接触角膜内皮镜为例)1.接通电源,打开机器后,屏幕上显示主菜单。
2.鼠标(或控制板控制)左击ID框输入患者姓名(字母)或编号(数码),完成后左击END。
3.时间设置,左击TIME框设置正确的时间,完成后左击END。
4.点击R或L框选择左右眼。
5.鼠标左击RECORD框(或控制板按REC钮)执行自动摄像。
若进行区域摄像,用鼠标左击屏幕上所示的区域,然后该圆框将显亮。
6.调整受检者位置并使之配合检查:(1)如对左眼摄像,让受检者下颌放在右下颌架上。
反之,对右眼摄像时让病人下颌放在左下颌架上。
如果下颌没有放好位置,屏幕上的R/L键将闪烁。
(2)调整下颌架高度使受检眼在屏幕上可见,其瞳孔中心居于屏幕中央位置。
(3)请受检者注视仪器内的固视灯,睁大眼睑直到摄像完成。
在固视灯闪烁时,不要眨眼。
7.摄像时,左击RECORD框或按REC钮,机器将自动摄像。
此时即可见角膜内皮细胞图象显示在屏幕上。
图象可存储两张,左右眼各一张。
在摄像不能进行或病人下颌没有放好在下颌架上时,机器将有一提示音。
8.选择一个清晰的图象来进行细胞记数,点中所有需要的细胞的中央,不要略去中间的细胞,至少要记数50个细胞,最多输入200个细胞。
输入完成后,点击END框,出现检查资料。
二、接触型角膜内皮镜(以TOPCON角膜内皮检查仪为例)1.接通电源,开启计算机显示器、主机及打印机开关。
2.注意显示幕中检查日期,需要时调整到正确的日期。
3.在显示幕上输入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眼别及诊断等资料。
4.检查前滴用眼部表面麻醉剂2~3次。
5.固定受检者额部,调整眼位。
6.调节旋钮,让仪器镜头从正前方缓慢接触受检者角膜,当仪器发出一提示音时,表示已接触角膜,轻微调整焦点距离使图象清晰。
7.选择清晰图象4幅进行打印。
8.按鼠标,退出程序,检查完毕关机。
9.棉签沾75%酒精,轻轻地擦拭镜头,然后再用棉签沾生理盐水轻轻擦洗一次。
第三节参数分析及临床应用角膜内皮镜可以观察角膜各部位的内皮细胞,一般以观察角膜中央部分为主。
角膜内皮细胞图象分析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等)及定性分析(内皮细胞形态)。
一、正常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密度为一单层扁平细胞,呈六角形、紧密镶嵌、大小均等、排列整齐,对维持角膜透明和相对脱水状态有极为重要作用。
正常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每平方毫米内皮细胞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 10岁最高,20 50岁相对稳定,60岁后明显下降。
一般认为维持正常角膜内皮屏障功能所需最低临界密度为700个/mm2。
二、角膜内皮细胞图象定性分析1.内皮细胞形态正常的内皮细胞呈六边形,大小相等、均匀规则、边界清晰,细胞边界的交叉角为120°,随着年龄增长尤其在60岁以后或某些眼病时,可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细胞平均面积增大。
2.内皮细胞边界正常角膜内皮细胞的边界呈清晰的暗的直线,有时也可见几个细胞出现双边,就是细胞边界线内又出现一条平行于边界的暗线,这可能是光学上的阴影现象,并无病理学意义。
在正常状态下,由于细胞呈六边形镶嵌排列,细胞之间的连接呈均一状态,以三个相等的120°对顶角相连接,如果内皮细胞受损或发生移行,这个角度即发生改变。
3.暗结构及角膜后表面的形态在角膜内皮镜检查时,在相邻细胞之间可以发现大小不等的暗结构(暗区)或亮结构,小的比一个细胞还小,大的可以成片。
暗区表明该处的角膜内皮细胞已不出现,较大的暗结构,多发生在角膜内皮病变时如后弹力膜结节,少数原因不明。
亮结构的临床意义不太清楚,有可能为内皮细胞核的反光。
4.角膜内皮后表面这是内皮细胞与前房水相接触的分界线,呈一暗色的带行,内皮细胞表面光滑,镜下呈直线形。
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其表面失去光滑而产生不规则的暗的分界线,呈波浪型或锯齿形。
三、角膜内皮图象定量分析近年来新一代的角膜内皮镜已配置有计算机,角膜内皮图象检查完毕后即可打印,内皮细胞数及内皮细胞面积等参数经过计算和处理,给诊断带来极大方便。
角膜内皮细胞检查时,包括细胞密度和细胞面积,还有六边形细胞百分数及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即标准差/平均细胞面积)、各种形态细胞所占百分数等参数。
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随年龄增加而相应下降,细胞平均面积增加,多形性细胞增多,六边形细胞所占比例下降。
KONAN SP-8000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的有关参数见图4-2。
图4-2 上层图象:表示各种形状的细胞所占百分比;下层图象:表示各种大小面积(以100 m2为单位)的细胞所占百分比。
其中:CD(cell density):表示细胞密度(以细胞数/mm2为单位)一般CD正常值为2899±410.16个/mm2。
随着年龄的增大,CD逐渐减少,其关系可见表4-1。
表4-1 年龄与CD的关系年龄 31-40 41-50 51-60 61-80 80以上CD 值 3000 2800 2600 2400-2500 2100-2400SD(standard deviation):表示细胞面积标准差,理想值140以下。
CV(co-effient of variation):表示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理想值30以下。
6A(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 of the cells marked):表示六边形细胞的百分数,理想值50%以上。
AVE:表示平均细胞面积(以 m2为单位)MAX:表示最大细胞面积(以 m2为单位)MIN:表示最小细胞面积(以 m2为单位)NUM:表示检查的细胞数目四、临床应用(一)眼病1.圆锥角膜其临床特征是角膜中央逐渐变陡,角膜前突呈圆锥状。
其内皮变化主要为:角膜内皮细胞呈多形化,有较小内皮细胞出现;多数细胞呈方向性增大,其长轴向着圆锥顶部;在急性圆锥病例,角膜中央局限性水肿及层间积液,局部有大的内皮细胞出现,为正常的7~10倍,被认为是内皮和后弹性膜破裂后修复的痕迹。
2.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受损。
其表现为:总的内皮细胞数量降低,内皮细胞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细胞形态为多形性,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
3.眼内炎症由于眼内炎症的渗出物、炎性细胞不断刺激角膜内皮细胞,持续作用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坏死脱落后形成暗区。
在急性炎症时,单核细胞能进入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和弹性膜之间,加剧了内皮细胞损害。
临床发现眼内许多炎症都可引起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害,尤其是前部色素膜炎,病程越长,损害程度越严重。
(二)角膜接触镜长期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慢性缺氧和代谢改变如乳酸增多等毒性物质堆集,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角膜内皮镜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大小改变或六角形细胞数目减少。
因此,角膜内皮细胞的随访对安全配戴角膜接触镜是有临床意义的。
(三)眼部手术在内眼手术时,由于房水成分的改变,器械进出前房,以及手术对角膜的牵拉变形,均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角膜内皮损伤,轻者仅为角膜暂时水肿,线状浑浊,严重者可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最终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完全混浊。
1.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的改进,人工晶体植入的普遍应用,对手术者的技巧和手术前的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六角形细胞数目和变异系数等,要求更加严格,以防术后出现角膜内皮的损伤,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
所以,术前了解角膜内皮的功能状态对提高手术安全性、筛选高危角膜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前检查内皮细胞的密度等参数,为选择优质的供体提供了依据。
由于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排斥反应或并发症,都使内皮细胞的部分丧失在所难免。
一般成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内皮细胞的损失控制在15% 25%左右。
所以,评估供体内皮细胞功能状态对手术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意义。
3.青光眼手术术前检查内皮细胞的密度等参数,对估计术后愈合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有研究表明,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或缩短其存在的时间,可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
4.眼内灌注液及部分药物毒性作用手术中前房灌注液,其组成pH值和渗透压应近似于房水,方能保持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渗透压过高或过低,pH值在6.9 7.5以外的灌注液及成分单一的灌注液对内皮细胞都可造成损伤。
故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或前房用药时,应注意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测。
第四节注意事项以KONAN非接触型角膜内皮镜为例,其注意事项如下。
一、使用前注意事项:1.本机的所有程序既可由鼠标点击屏幕来控制,又可用控制板来控制。
2.设备首次使用或较长一段时间未使用,可能需要重新设置日期和时间。
3.操作前,确认电源线、鼠标、控制板以及任何外接设备都已正确连接。
4.打印前,确认打印机已打开并已准备完毕。
5.如果使用外部存放装置,请确认该设备已打开并已准备完毕。
6.在左击OTHER框前,外部存放装置必须在图形输出状态下。
否则,屏幕上将没有图象且主机不会工作。
此时请连接外部设备,打开并作好准备。
然后在屏幕上将会有一稳定的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