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内皮细胞镜

合集下载

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临床结果的比较

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临床结果的比较

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临床结果的比较成拾明;黄锦海;李岩;杨欣;高蓉蓉;王勤美【期刊名称】《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年(卷),期】2012(030)002【摘要】背景临床研究已证实,不同的角膜内皮镜所测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有较大差别,但国内外尚未见到关于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等不同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目的评估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重复性和一致性。

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54人,其中男33人,女21人;年龄17-38岁。

均取右眼分别应用SP02、TomeyEM-3000和SP3000P非接触式角膜内皮镜在自动模式下拍摄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采集角膜内皮细胞图像,其中SP3000P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方法有两种:自动分析和手工校正分析,即SP3000P(A)和SP3000P(M);SP02和TomeyEM一3000均采用自动分析方法。

每种仪器均行3次检测并收集3张彩色照片进行计算和分析,以评价各种仪器测量结果的重复性;分别对每两种仪器检测的结果进行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Bland-Ahman一致性分析。

结果年龄〈24岁者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较年龄≥24岁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2,P〈0.05);不同性别间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5,P=0.739)。

SP02、TomeyEM-3000、SP3000P(A)和SP3000P(M)测量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0584-260)、(2954_+229)、(2668+258)、(27344-268)个/mm。

,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57、0.940、0.972、0.972,变异系数分别为0.063、0.061、0.056和0.058。

SP02与TomeyEM-3000、SP3000P(A)与SP02、SP3000P(A)与TomeyEM-3000和SP3000P(A)与SP3000P(M)间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值的95%可信区间分别为(-100.8-306.8)、(162.6-617.4)、(109.9-494.1)、(-0.6-132.6)个/mm。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1 角膜内皮细胞的解剖与生理特点1.1 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角膜位于眼球最前面,组织学上分为五层结构,其最内层为内皮细胞层。

内皮细胞为单层六角形扁平细胞,细胞之间相互紧密镶嵌链接成蜂窝状。

角膜内皮细胞排列均匀整齐,细胞边界之间形成约120度夹角。

角膜内皮细胞核为亮白色,边界可见黑色。

角膜内皮细胞厚约3.5毫微米,直径15~30毫微米,平均表面积400平方微米。

角膜内皮细胞与虹膜表层相连。

1.2 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及变化角膜内皮细胞的数目、大小与形态随年龄的增长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目前的研究认为成人内皮细胞数量可达到35万个。

进入成年后,内皮细胞会出现生理性细胞凋亡现象,内皮细胞数量急剧减少,大约以每年0.5%的速度降低,随之可见细胞体积变大。

30岁之前角膜内皮细胞约3000~4000/ mm2,60岁后角膜内皮数量减少为2160~2400/mm2。

当细胞密度低于400~700/mm2时,会出现严重的角膜内皮失代偿。

目前的很多研究已经证实随年龄增加,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变大,多形性特点越明显的患者其对应的黑区出现率也越高。

1.3 角膜内皮细胞的功能角膜内皮细胞对维持角膜透明性至关重要。

角膜内皮细胞层上有Na+-K+~ATP酶,这个复合结构有助维持角膜与房水内的Na+梯度差,可以承担主动性代谢性液泵作用,使角膜基质保持相对脱水的状态,是角膜基质与房水隔开的生理屏障。

2 角膜内皮细胞的检查方法检查角膜内皮细胞的仪器有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角膜内皮镜、共焦显微镜等。

2.1 使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使用裂隙灯显微镜通过镜面反射法可以对内皮细胞进行检查。

该方法主要利用光线照射在角膜表面上所形成的镜面反光区,借该区光度的增强来观察角膜内皮形态。

具体步骤是:患者正前方注视,将裂隙灯的照射光线自颞侧以60度角投射到角膜上,此时照射光线在角膜表面会形成一个反光区域,该反光区域角膜平行六面体重合,使反光区亮度增加。

移动裂隙灯操作手柄,使角膜光学切面中的内皮层移动到镜面反射位置,利用40倍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内皮细胞形状并进行鉴别。

角膜内皮镜报告解读 -回复

角膜内皮镜报告解读 -回复

角膜内皮镜报告解读-回复角膜内皮镜报告是一项用来评估眼睛健康状况的重要检查。

通过观察和分析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密度,可以帮助医生检测眼睛潜在的疾病或病理变化。

本文将一步一步解读角膜内皮镜报告,帮助读者了解其常见的指标以及结果的意义。

第一步:了解测试的目的和过程角膜内皮镜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通过专用的显微镜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状态和密度。

医生会使用荧光染色和专用的显微镜来观察和记录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这项检查通常用于评估角膜的健康状况,检测和监测角膜疾病的发展。

第二步:了解常见的角膜内皮镜指标角膜内皮镜报告通常会提供一些重要的指标,包括: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ndothelial cell density,ECD):角膜内皮细胞的数量是评估角膜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应该在2000-3000个/mm²之间。

2.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也是评估角膜健康的关键指标之一。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应该呈现多边形或六边形的形状,大小均一,间隙均匀。

3. 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反映了细胞形态的不规则程度。

这一指标越高,细胞形态越不规则,可能表明潜在的角膜病变或疾病。

第三步:解读报告的结果和意义根据报告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评估角膜的健康状态并判断是否存在潜在的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报告结果及其意义: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正常,形态正常:这是最理想的结果,表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均在正常范围内,眼睛健康状况良好。

2.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正常范围:低于2000个/mm²的内皮细胞密度可能表明存在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或疾病,如角膜水肿或角膜内皮细胞丢失。

3. 角膜内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如果内皮细胞形态不规则,出现变异系数较高的情况,可能表明角膜存在潜在的病理变化,如角膜内皮细胞增生或变性。

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角膜曲率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角膜曲率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硬性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角膜曲率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因其高角膜透氧性、优越的光学性能及良好的弹性模量等,在国内外的屈光矫正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日本曾占到接触镜配戴者的70%。

2006年开始引入这项治疗,在多年临床应用中始终密切关注其应用效果和对角膜的影响,观察研究结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6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配戴硬性角膜接触镜,并随访2年以上的患者24人(48只眼)。

根据屈光度高低分别选择夜戴型和日戴型。

夜戴型11人(22只眼),男6人,女5人;年龄5~14岁,平均7.4±1.8岁;近视度数<5.00D,平均2.93±0.71D;散光<1.50D,平均0.90±0.32D。

日戴型13人(26只眼),男8人,女5人;年龄11~28岁,平均17.8±4.3岁;近视度数>5.00D,平均8.92±2.71D;散光<4.00D,平均2.90±1.02D。

配戴方法:夜戴型患者每天夜间睡眠中戴镜7~10小时,清晨先滴入润眼液,10分钟后摘除镜片。

日戴型患者每天白天戴镜8~14小时,睡觉前必须摘除镜片。

检查方法:日戴型和夜戴型患者都于戴镜前1天和戴镜后1天、1周、1个月及之后每2个月复查。

复查时都选为摘镜后1小时,常规检查包括裸眼视力、戴镜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底、眼压、镜片清洁度、镜片有无污损、沉淀、变形等改变。

应用意大利产OPTIKON2000角膜地形图仪,日本产SP-8000型非接触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进行检查。

为减少误差均有同1名技术熟练的医师进行检查。

拍摄角膜内皮细胞选在同一区域,分析细胞数目150个以上。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

结果角膜地形图变化:①夜戴型:配戴前角膜曲率配戴前43.21±1.32D,配戴后42.91±1.27D,并在6个月后基本保持不变,配戴前和配戴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角膜内皮镜报告单解析

角膜内皮镜报告单解析

角膜内皮镜报告单解析报告人:XXX医生报告时间:XXXX年XX月XX日角膜内皮镜是一种检查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和形态的检查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角膜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对该患者的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进行解析,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角膜状况,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次检查的报告如下:患者基本信息:姓名:XXX 年龄:XX岁性别:XX 就诊医院:XXX医院检查结果: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XXXX个/mm²2. 平均细胞面积:XXXXμm²3. 变异系数(CV):XX.X%4. 角膜内皮细胞多边形系数(Hex):XX.X%5. 真空度(VD):XX.X%分析解读:1.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是指角膜内皮细胞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

根据国内外各地报告,正常人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范围在2200~3500个/mm²之间。

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XXXX个/mm²,处于正常范围内。

2. 平均细胞面积反映角膜内皮细胞的大小,反映细胞代谢状态。

该患者的平均细胞面积为XXXXμm²,处于正常范围内。

3. 变异系数(CV)是反映细胞大小分布情况的指标,代表细胞大小差异的程度。

本次检查中,该患者的变异系数为XX.X%,正常情况下,变异系数要低于40%。

4. 角膜内皮细胞多边形系数(Hex)是指细胞形态的规则程度,数值越高,代表细胞形态越规则,正常人的多边形系数范围在50~85%之间。

该患者的多边形系数为XX.X%,处于正常范围内。

5. 真空度(VD)是角膜内皮细胞排列的紧密程度,其数值越高代表角膜内皮细胞排列越紧密。

该患者的真空度为XX.X%,属于正常范围。

综上所述,该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细胞面积、变异系数、多边形系数和真空度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异常。

建议患者定期随访,注意保持眼部卫生和规律作息,同时避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如有疑问,请及时就诊。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皮细胞损伤、排斥反应等并发症,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05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 展望
局限性
技术限制
操作难度
角膜内皮镜技术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对于角膜厚度和角膜透明度的要求 较高,对于某些病变的识别能力有限。
角膜内皮镜检查需要专业的训练和经验, 操作难度较大,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较高 。
01
03 02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特定的软件计算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 通常以每平方毫米内的细胞数量表示。
正常值范围
根据年龄和个体差异,正常值范围可能在 2000-3000个/mm^2之间。
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可能表示角膜内皮功 能受损,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
注意事项
测量时需注意排除假性测量值,如晶状体、 虹膜等干扰因素。
04
角膜内皮镜检查PPT课件
目录
•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 角膜内皮镜检查过程 • 角膜内皮镜检查结果解读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 角膜内皮镜检查的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01
角膜内皮镜检查介绍
定义与目的
定义
角膜内皮镜检查是一种无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无痛、 无痛、无痛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评估角膜健康 状况。
角膜内皮细胞参与眼内压的调节,对维持眼内环 境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
01
02
03
眼部手术
如白内障摘除术、青光眼 手术等,可能导致角膜内 皮细胞损伤。
眼部疾病
如青光眼、角膜炎等,可 能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功能 异常或损伤。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可能导 致角膜缺氧,进而引起角 膜内皮细胞损伤。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

眼科角膜内皮镜检查操作技术角膜内皮镜面反射显微镜(CSM)简称角膜内皮镜,系利用镜面反射的光学原理,将显微镜改装而成。

1919年,Vogt最早描述在裂隙灯下用高倍镜看到镜面反射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但未被眼科医师们在临床上充分利用。

1968年DavidMaurice设计和试制成功,并命名为镜面反射显微镜。

此后,又经BOUrne、1aing 等加以改进和完善,终于能对放大到100倍以上的活体角膜内皮细胞进行形态观察、密度计算、图像拍摄、录像而获得重要资料。

近年来,角膜内皮镜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功能增多并可自动对角膜内皮细胞状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已成为临床上研究正常和病理条件下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及其规律的有力手段。

一、基本原理当一束光入射一个非同质性介质时,多数光线能被传送过去,但有一定比例的少量光束会在界面处被反射回来,即镜面反射原理。

如光线由空气射入眼内时,遇到第一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上皮层,再经角膜进入前房水时,所遇第二个非同质界面是角膜内皮细胞层。

因此,在这两个界面处可以出现镜面反射现象。

在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层时,照明的角度一定要避开反光的上皮细胞层,而将焦点稍向后移至内皮细胞层。

二、临床意义(1)角膜内皮层是由位于角膜最后面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镶嵌连接而成。

它具有被动的屏障功能和主动的生物钠泵功能,它可以将按压力梯度进入角膜基质内的前房水泵出角膜再回至前房中,以维持角膜恒定的含水量。

因此,角膜内皮细胞是保持角膜透明的重要因素之一。

(2)角膜内皮细胞较脆弱,极易受低氧、年龄衰老、代谢障碍、炎症侵袭以及眼内手术干扰等各种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损害,其结果导致角膜内皮细胞的气泡形成、形态变异和数量缺失。

(3)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缺失后一般不能再生。

正常情况下,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在两岁以后以0∙5%〜1%的年下降率下降,因而其细胞密度从出生时的6000个/mm?下降到老年时的2000个/mm?。

年龄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呈负相关。

“OK镜”不是想戴就能戴

“OK镜”不是想戴就能戴

“OK镜”不是想戴就能戴作者:郭辰曦来源:《科学之友》2024年第07期“OK镜”是根据近视孩子角膜的形态、屈光度数设计的角膜接触镜。

其透气性能相对较好,只需要在晚上佩戴7~10个小时,就能缓解孩子的近视情况,降低眼轴的增长速度。

孩子只需要在夜间佩戴,白天双眼就有可能达到标准的裸眼视力。

“OK镜”不但能让孩子摘掉传统意义上的框架近视镜,还能防止孩子近视度数增长过快。

年滿8周岁以上,并且角膜没有任何问题的孩子,通常情况下8~10周岁的孩子需在家长的监督下正确使用。

近视度数为-0.50~6.00 DS(Diopters Sphere,简称DS,特指透镜的球面屈光力,通常用于描述眼镜或隐形眼镜的度数),不超过﹣1.50 D(Diopters,简称D,在描述角膜散光时,我们通常使用屈光度来表示角膜在不同方向上的屈光力差异)的顺规角膜散光以及小于﹣0.75 D 的逆规角膜散光。

孩子角膜曲率经检查为40~46 D。

孩子近视度数一直增长,并且家长是高度近视,孩子可能会存在遗传倾向。

孩子只是一只眼睛近视,通过佩戴“OK镜”能够有效使双眼像差降低,提升双眼单视功能。

家庭经济基础相对较好,并且在佩戴期间能够承担后续的相关费用。

满足上述条件的孩子可以考虑佩戴“OK镜”,尽管上述条件相对较多,但目前也只起到参考作用,具体事宜还需要孩子全方位地接受检查之后,家长再与专业医师根据孩子的实际近视情况进行细致的讨论。

对于近视的孩子来说,存在下述几种情况,则不适合佩戴“OK镜”。

年纪相对较小,并且在佩戴“OK镜”时不能够积极配合的孩子。

在患有近视的同时,自身眼部还存在其他类型疾病的孩子。

对于“OK镜”护理液存在严重过敏反应的孩子。

佩戴“OK镜”之后不能根据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或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没有养成正确用眼习惯的孩子。

家长对于“OK镜”没有正确认知的孩子。

瞳孔较大,尤其在夜间瞳孔会变大的孩子。

眼表分析是为了对孩子泪液品质进行全面检查,分析判断睑板腺功能是否完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角膜内皮细胞镜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角膜内皮细胞镜也称角膜内皮显微镜或角膜内皮镜,它是利用镜面反射的原理,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密度的改变并进行分析处理的一种仪器。

由于角膜内皮细胞和房水屈光指数不同,两者之间形成了界面;当一窄光束聚焦在这一界面上时引起反射,内皮细胞各部分反射程度的差异显示出细胞的边界。

角膜内皮镜的用途是:通过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大小形态、密度(细胞数量)及计算分析,以确定病因及发病机制、了解病情、判断手术和治疗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角膜内皮镜有两种类型,非接触型和接触型。

年龄3061-8080以上
CD值--2400
SD(standarddeviation):表示细胞面积标准差,理想值140以下。

CV(co-effientofvariation):表示细胞面积变异系数,理想值30以下。

6A(percentageofhexagonalcellsofthecellsmarked):表示六边形细胞的百分数,理想值50%以上。

角膜内皮的影响因素:
一、
正常人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随年龄变化而改变。

总体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增大,内皮细胞大小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例减少趋势
二、眼病
1.圆锥角膜其内皮变化主要为:角膜内皮细胞呈多形化,有较小内皮细胞出现;多数细胞呈方向性增大,其长轴向着圆锥顶部;在急性圆锥病例,角膜中央局限性水肿及层间积液,局部有大的内皮细胞出现,为正常的7~10倍,被认为是内皮和后弹性膜破裂后修复的痕迹。

2.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可导致角膜内皮细胞受损。

其表现为:总的内皮细胞数量降低,内皮细胞密度不同程度下降,细胞形态为多形性,可见大小不等的暗区。

3.眼内炎症由于眼内炎症的渗出物、炎性细胞不断刺激角膜内皮细胞,持续作用使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减少,内皮细胞坏死脱落后形成暗区。

三、角膜接触镜
长期戴角膜接触镜,可引起角膜慢性缺氧和代谢改变如乳酸增多等毒性物质堆集,造成角膜内皮细胞损伤。

角膜内皮镜发现:角膜内皮细胞大小改变或六角形细胞数目减少,即影响了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比。

因此,角膜内皮细胞的随访对安全配戴角膜接触镜是有临床意义的。

四、眼部手术
在内眼手术时,由于房水成分的改变,器械进出前房,以及手术对角膜的牵拉变形,均可或多或少地引起角膜内皮损伤,轻者仅为角膜暂时水肿,线状浑浊,严重者可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最终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角膜完全混浊。

1.白内障手术白内障手术的改进,人工晶体植入的普遍应用,对手术者的技巧和手术前的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六角形细胞数目和变异系数等,要求更加严格,以防术后出现角膜内皮的损伤,导致角膜内皮失代偿。

所以,术
前了解角膜内皮的功能状态对提高手术安全性、筛选高危角膜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2.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前检查内皮细胞的密度等参数,为选择优质的供体提供了依据。

由于手术创伤,术后炎症反应、排斥反应或并发症,都使内皮细胞的部分丧失在所难免。

一般成功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内皮细胞的损失控制在15%25%左右。

所以,评估供体内皮细胞功能状态对手术的成功具有一定的意义。

3.青光眼手术术前检查内皮细胞的密度等参数,对估计术后愈合情况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有研究表明,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炎症反应的发生或缩短其存在的时间,可降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损失率。

4.眼内灌注液及部分药物毒性作用手术中前房灌注液,其组成pH值和渗透压应近似于房水,方能保持角膜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渗透压过高或过低,pH 值在以外的灌注液及成分单一的灌注液对内皮细胞都可造成损伤。

故采用不同的眼内灌注液或前房用药时,应注意对角膜内皮细胞功能的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