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简介
世说新语二则解释

咏雪一、作者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宋临川王。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编写的志人小说集。
二、课文翻译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注释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讲论文义:谈论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原文: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是柳絮乘着风漫天飞舞。
”注释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
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原文: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太傅高兴地笑了起来。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即:是。
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yùn),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三、问题解疑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这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却内容丰富,涵盖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及主体事件等内容。
2.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家庭氛围的融洽?“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
3.对于胡儿和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道韫的才气。
四、课文主题《咏雪》通过叙述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机智。
陈太邱与友期行一、相关资料《世说新语》,古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二则

• 棉絮
• 棉花糖 • ……
陈太丘与友期行
C
目 录 读一读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
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在门外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 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
似,比喻先求形似再求神似。其实仔
细观察今日的小雪,到真的符合,谢 朗说道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是那
种细细的精盐。
论一论
• 雪还能像什么?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寿阳曲· 江天暮雪》马致远) •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 鹅毛
• 柳絮更具诗情画意 • 飘落之感很美
• 更加生动形象
• 谢道韫将柳絮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 雪,堪称契合无间。取柳絮可比其形, 言其大,点明当时的“雪骤”之景,而 “因风起”更指出它随风飘舞,漫无边 际的自然特点,更具神韵。同时将冬雪 比作春天的柳絮,在情感上也更胜一筹 表现出了谢道韫乐观向上的情怀。
4.分角色表演。
读一读
咏雪
古今异义词。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
开心的样子
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是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说一说
人物:谢太傅 时间:寒雪日 事件:讲论文义 咏雪:撒盐空中
• 翻译: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哥 •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 子啊。
世说新语 言语篇

(四)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 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 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翻译:中散大夫嵇康对赵景真说:“你的眼 睛黑白分明,有白起那样的风度,遗憾的 是眼睛狭小些。”赵景真说:“一尺长的 表尺就能审定浑天仪的度数,一寸长的竹
管就能测量出乐音的高低。何必在乎大不
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点评】徐孺子富于想象,善于对比,具有思辨 能力。这则故事也说明了“水至清则无鱼”的道 理。
(十)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 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 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 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忠臣孝子。”客惭而退。
翻译:
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
客人问陈仲弓的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
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明智
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 说:“是个忠臣孝子。”客人说:“《易 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就像一把 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 思的话,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 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惩罚忠臣孝子
钟毓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 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 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
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翻译: 钟毓兄弟俩小时候,一次正碰上父亲白天睡
觉,于是一块去偷药酒喝。他父亲当时已睡醒了,
姑且装睡,来看他们怎么做。钟毓行过礼才喝,钟 会只顾喝,不行礼。过了一会,他父亲起来问钟毓
殷纣,把殷代的顽民迁移到洛邑,莫非诸位先生 就是那些人的后代吗?”
世说新语雅量简介

世说新语雅量简介
《世说新语·雅量》的作者是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0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
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中书令、荆州刺史等。
著有《后汉书》《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雅量》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六门,共42则。
雅量指宽宏的气量。
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世说新语简介

一、刘义庆的生平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撰成,刘义庆就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哀痛不已,曾其谥号为康王.二、《世说新语》写作背景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
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
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通过一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东汉中后期,宦官和外戚长期争权,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到了公元二世纪左右时再度衰败,196年曹操控制了东汉朝廷,“挟天子以令诸侯”,220年曹操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建立魏国,同时尚有刘氏的蜀和孙氏的吴,历史进入了三国时期。
265年,魏权臣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280年三国归晋,再度统一。
晋朝的文化也有一定发展,当时由于战乱纷纷,很多学士选择归隐,不问世事,典型的代表人物是陶渊明(陶潜),当时的书法艺术也十分兴盛.290年晋武帝死后不到一年,十六年的朝廷权利斗争开始,史称“八王之乱”。
与此同时,中原周边的五个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与各地流民起来反晋,史称五胡乱华。
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简介

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记录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而刘义庆则是这部书的作者,他以其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文学才华,为后世留下了这部伟大的文化遗产。
刘义庆,字文叔,晋朝人,他在晋武帝时期担任过官职,但因为不愿意奉承权贵而辞官回乡。
刘义庆一生饱读诗书,研究历史,尤其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有着深刻的了解。
他以其博学多才和独特的见解,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一颗明星。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在晚年时期编写的一部散文集,该书共分为75则,涵盖了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内容。
这些故事大多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士、文人和政治家的轶事,以及他们的言行和思想。
刘义庆以散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和社会风貌,给人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历史的窗口。
《世说新语》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言简意赅的文字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更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境界,使读者对当时的社会风尚和人物形象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刘义庆以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善恶、智慧和愚昧,引发了人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世说新语》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它对于后世的影响。
该书不仅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学习和借鉴的经典之作,也对于后来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开创了散文的新局面,还为后来的散文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刘义庆和《世说新语》的杰出之处在于他们对于历史和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揭示。
刘义庆以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将历史人物的生活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和人物的智慧。
刘义庆和《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他们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智慧,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这部伟大的著作,通过阅读和学习,深入了解历史和人物的智慧,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2021年整理〗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简介

刘义庆及《世说新语》简介刘义庆简介刘义庆(403--444),南朝著名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
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篇。
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
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
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
另有《幽明录》,今佚。
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21条,皆记神鬼怪异之事。
世说新语》简介《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21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
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
《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
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
《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
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
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
《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世说新语》通行本为 6卷,36篇。
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
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於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相当多的篇幅系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前人的记载。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知识清单

《世说新语》知识点+练习题【作者简介】刘义庆: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 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作品简介】《世说新语》又名《世语》,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记录魏晋风流的故事集,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上、中、下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zhēn)》《贤媛(yu án)》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世说新语》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文学地位】《世说新语》及刘孝标注涉及各类人物共1500多个,魏晋两朝主要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或者隐士、僧侣,都包括在内。
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的作者:刘义庆简介刘义庆生于东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444)。
祖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后迁居丹徒之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
刘义庆本来是刘道怜的次子,刘道怜是宋武帝刘裕的中弟,封长沙王。
可是因为刘裕的幼弟刘道规没有儿子,便把刘义庆过继为嗣子。
这刘道规少年时便有大志,才能也在众宗室之上,深为刘裕喜爱。
东晋后期刘裕征讨桓玄时,就是在刘道规的配合下,击败了桓玄。
刘道规因此被封为振武将军、义昌太守。
后来一直历任要职,不幸于义熙八年(412)病逝。
刘裕建立南朝宋后,赠刘道规为大司马,追封临川王。
本来宋文帝刘义隆小时候是由刘道规养大的,刘裕已经打算让刘义隆继承刘道规,可是大家都觉得按照礼教的规定,一个人不能同时继承两份家业。
于是刘道规便把刘义隆还给刘裕,而将刘义庆定为继承人。
刘义庆幼年时候就受到宋武帝刘裕的赏识,他常常拍着刘义庆的小脑瓜喜爱地说:“这是我们家的丰城宝剑啊(传说江西丰城地下藏有龙泉、太阿宝剑,后世常以“丰城剑”赞美杰出人才,或杰出人才有待识者发现,见《晋书·张华传》)!”十三岁的时候,刘义庆就袭封为南郡公,除给事,按谦让的规矩没有上任。
义熙十二年(416),刘义庆十四岁的时候,便跟随长辈讨伐长安,还拜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没上任,改为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复督淮北诸军事,等等。
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十八岁时,袭封临川王,徵为侍中。
元嘉元年(424),二十二岁时,转散骑常侍,秘书监,徙度支尚书,迁丹阳尹,加辅国将军、常侍并如故。
当时有一个名叫黄初的老百姓,他的妻子赵氏失手将自己的儿媳妇杀死。
这本来是死罪,遇到赦免没有处死,但却要押送到很远的地方,以防她的孙子为母亲复仇。
对此,刘义庆上书说:“按照《周礼》的规定,像父母受到外人杀害这样的深仇大恨,一定要避仇海外。
即使是在热闹繁华的市场相遇,也要刀兵相见。
这是因为杀父杀母之仇,为莫大之仇,非报不可。
可是家族内部亲人之间的骨肉相残,有时很难把道理讲得很清楚,所以常常要在法律之外裁以人情。
而且礼制对于有过失的人也要宽恕,法律也没有与祖宗为仇的条文。
况且赵氏这次杀人,本来是由于酒后失手,加上年老昏耄。
哪能用她因年老昏耄而酒后失手,作为她戴枷长行,与孙为仇的理由呢?臣以为这位孙子如果能够含悲忍痛,与自己的祖母同天共域,既不违儿子的道义,也无亏于孝道。
”这番话合情合理,赢得了大家的支持。
然而从文帝刘义隆开始,情况就发生了一些不利于刘义庆的微妙变化。
本来刘裕选定的继承人是刘义符,也就是宋少帝。
但刘裕去世时刘义符仅十七岁,所以宋少帝即位后权力实际上是掌握在受命辅佐他的三位大臣徐羡之、傅亮和谢晦手中。
因刘义符年轻无知,游狎无度,不问政事,加上北魏边患频繁。
三位辅政大臣忧于国事,决定废掉少帝和刘裕次子庐陵王刘义真,迎立刘裕的第三子宜都王刘义隆为帝,也就是宋文帝。
上台后的刘义隆并没有因为三位辅政大臣拥立自己而重用他们,反而在元嘉三年(426)以弑君的罪名将他们一个个处死,同年还杀死了吴郡太守徐佩之。
不仅如此,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他加紧了对其它大臣包括自己兄弟和宗室的肆虐杀戮和严格控制。
在刘义隆的兄弟中,刘义康算是才能过人的一位。
他也曾一度与王弘一道辅政,王弘因病推谦,他便大权在握,权倾天下。
也正因为他锋芒毕露,才招致刘义隆的猜忌和迫害。
元嘉七年杀兖州刺史竺灵秀,十三年杀司空江州刺史檀道济,十七年杀彭城王刘义康的死党丹阳尹刘湛及其它亲信。
刘义康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出任江州刺史。
元嘉二十年杀雍州刺史刘道真、梁南秦二州刺史裴方明。
刘义庆死去的次年(445),免彭城王义康为庶人,杀范晔等。
元嘉二十七年北魏大军南下,刘义康当时废居广州。
文帝刘义隆担心刘义康趁机作乱,于二十八年正月赐义康死。
这些被杀戮的大臣和宗室多属无辜。
以檀道济为例,在宣布他罪行的诏书中,只有“空怀疑贰”,“猜阻滋结”、“不义不昵之心,附下罔上之事,固已暴之民听,彰于遐迩”等空洞不实的诬陷之词,所以檀道济被捕时愤恨地喊道:“坏汝万里长城!”刘义隆的这些举动实际上拉开了刘宋王朝骨肉相残和滥杀无辜的序幕。
宋文帝以后,孝武、明帝也都猜忌异常,宗室多遭诛杀。
所以萧道成临终前告诫其子萧赜说:“宋世若不骨肉相图,他族岂得乘其衰弊?汝深戒之。
”(《南齐书·长沙王晃传》)据清人汪中《补宋书宗室世系表序》,刘宋六十年中,皇族一百二十九人,有一百二十一人被杀,其中八十人为骨肉自相屠杀;又据罗振玉《补宋书宗室世系表》统计,刘宋皇族一百五十八人,子杀父者一,臣杀君者四,骨肉相残杀者一百有三,被杀于他人者六。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义庆不能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
本传言元嘉八年,“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
这实际上是借故离开京城,以远离是非之地。
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
刘义康的被贬,对其他兄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文帝的另一弟衡义王义季鉴于刘义康的灾祸,“不欲以功勤自业,无它经略,唯饮酒而已”,“为长夜之饮,略无醒日”(《宋书》卷六一《武三王传》)。
这与刘义庆的心态如出一辙。
而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
《旧唐书·音乐志》云:“《乌夜啼》,宋临川王义庆所作也。
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
义庆时为江州,至镇,相见而哭。
为帝所怪,征还宅(此字有误,疑当作‘京’字)。
大惧,妓妾夜闻乌啼声,叩斋阁云:‘明日应有赦。
’其年更为南兖州刺史。
作此歌。
”此事又见旧题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上“乌夜啼”条:“右宋临川王义庆造也。
宋元嘉中,徙彭城王义康于豫章郡。
义庆时为江州,相见而哭。
文帝闻而怪之,征还宅。
义庆大惧,妓妾闻乌夜啼,叩斋阁云:‘明日当有赦。
’及旦,改南兖州刺史。
因作此歌。
”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刘义庆对刘义康显然有同病相怜、兔死狐悲之感。
刘义隆的警觉和责怪更是使他如同惊弓之鸟。
正因为如此,本传中才记载他“少善骑乘,及长,以世路艰难,不复跨马”。
值得细细品味的是,《宋书》的作者沈约没有明确说明“世路艰难”的内涵是什么。
其中的奥秘可能与写作年代和取材有关。
据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考证,沈约修《宋书》时,除宋末十几年的事迹之外,都是沿用何承天、山谦之、苏宝生、徐爰等人在宋代所修的旧史,所以一百卷的大书能在一年内完成。
周一良先生《〈世说新语〉和作者刘义庆身世的考察》一文据此认为,何、山、苏、徐等人修本朝的历史,必然多有顾虑,不敢秉笔直书。
“所谓‘世路艰难’,我想就是刘宋旧史里的隐晦之词,而被沈约沿用下来。
……刘义庆的遭遇和《世说新语》成书时的政治社会背景,从义庆本传里的四个字可以窥见消息。
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至于“不复跨马”,周一良先生认为东晋南朝后期骑马一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政治野心的表现。
如南齐时王融欲乘齐武帝病笃,拥立竟陵王子良为帝,故“晚节大习骑马”,“倾意宾客,劳问周款,文武翕习辐凑之”(《南齐书·王融传》)。
又如《梁书·南郡王大连传》言梁武帝问大连与兄大临,“汝等习骑不”?对以“臣等未获诏,不敢辄习”。
说明皇帝之孙不得诏令犹不敢擅习骑马。
这个看法十分精到,然查查史书,可以发现骑马一事在魏晋六朝时期涵义似更为广泛,颇有广义上政治的寓意。
元嘉十二年(435),朝廷让内外群官向朝廷举荐人才。
刘义庆上书举荐了武陵龚祈和处士师觉。
这两个人都是既有才学,而又心志高洁之士。
举荐这样的人才,也可以看出刘义庆的人格追求和向往。
元嘉十六年(439),刘义庆改授散骑常侍,都督数郡,任江州刺史。
元嘉十七年(440),任南兖州刺史,寻加开府仪同三司。
刘义庆在广陵(今江苏扬州)的时候,不幸患病。
那时正好有白虹贯城,野鹿入府。
刘义庆是个迷信的人,见到这些所谓不祥之兆,心里十分恐惧,便执意要求返回。
宋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回京后不久,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在京城病故,时年四十二岁。
朝廷追赠侍中、司空,谥号康王。
刘义庆不仅是一位王公贵族,而且也是一位文学家。
《宋书·刘道规传》在介绍刘义庆的文学事迹时,说他为人性格简素,没有什么特别的嗜好,只是爱好文义。
他的作品虽然不多,水平也还不算出类拔萃,但却足以成为诸位宗室的表率。
刘义庆还利用他身为临川王和官居要职的特殊身份,大力招揽文学之士,不管远近,都尽力网罗。
像太尉袁淑,在当时文名很盛。
刘义庆在江州时将袁淑召为谘议参军。
其余像当时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如陆展、何长瑜、鲍照,都是文学史上的赫赫有名的一代文学大家。
刘义庆都将他们召在自己身边,委以官职,探讨文学,从而在自己身边形成了一个很有文学氛围的沙龙集团。
因为这个缘故,就连宋文帝给刘义庆写信的时候,也要再三字斟句酌,生怕让刘义庆挑出什么毛病,见笑于大方之家。
与刘义康和刘义季相比,刘义庆更多地具有文人的气质和修养。
刘裕对他的“吾家丰城”之誉,应当包括他的文采和才华。
根据《宋书·刘道规传》的记载,刘义庆著有《徐州先贤传》十卷。
刘义庆祖籍彭城原属徐州,为徐州老一代贤达人士作传,表彰嘉言懿行,其中当然有着浓重的乡土之谊。
又模仿班固《典引》著《典叙》,“以述皇代之美”,这应当是赞述宋王朝的建国历史。
《南史·刘道规传》记载刘义庆的著作还有《集林》二百卷,这大概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类书。
《隋书·经籍志》著录他的《江左名士传》一卷、《宣验记》十三卷、《幽明录》二十卷、《世说》八卷、《宋临川王义庆集》八卷、《集林》一百八十一卷;两《唐志》另外著录他的《后汉书》五十八卷、《小说》十卷。
除《世说新语》外,其它各书均已亡佚。
其中《宣验记》和《幽明录》后人有辑本,《集林》存少数佚文。
另《初学记》卷一六、《艺文类聚》卷四四引录他的《箜篌赋》,《艺文类聚》卷九一引录其《山鸡赋》,《全宋文》卷一一辑录他的《鹤赋》,本传引录他的《荐庾寔等表》和《黄初妻赵罪议》,《全宋诗》卷四辑录他的《乌夜啼》和《游鼍湖诗》等。
由于他以文采见长,所以本传说就连刘义隆给他写信的时候,都要“常加意斟酌”。
现存各种版本的《世说新语》的作者都署为刘义庆,其实这个题法还有些疑问。
因为当时刘义庆在自己身边聚揽了很多著名文人,所以有人认为这部书也许不一定完全出自刘义庆之手,或许是他和身边那些文人一起编撰的。
像本传中所提到的袁淑、何长瑜、鲍照等,都可能是《世说新语》一书的参与编撰者。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然《世说》文字,间或与裴郭二家书所记相同,殆亦犹《幽明录》、《宣验记》然,乃纂缉旧文,非由自造。
《宋书》言义庆才词不多,而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则诸书或成于众手,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