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评价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保护品质评价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品质评价方案

生态环境保护品质评价方案生态环境保护是我们当前和未来的重大任务,而保护品质评价则是保障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生态的需要。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品质评价方案,以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品质。

一、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方案的核心,合理的评价指标可以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保护品质的好坏。

本方案提出以下5个评价指标:1. 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以各项生态环境指标的变化为依据,如水、空气、生物多样性、土地等。

2. 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情况:以各项环境防治措施的执行情况为依据,如废气、废水、固废、垃圾等的处理和治理情况。

3. 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情况:以各类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主要依据,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的保护、管理与利用情况。

4. 环保科技设施建设情况:以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情况为主要依据,如清洁能源、环保设施、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建设情况。

5. 社会公众参与情况:以社区居民和公众的参与度为主要依据,如环保宣传教育、文化活动、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的情况。

二、评价方法评价方法需要体现科学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本方案提出以下三种评价方法:1. 现场采集数据:通过实地采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品质好坏。

2. 监控点监测数据:选择几个典型代表点进行长时间的监测,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的方法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品质。

3. 统计分析数据:通过搜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如生态环境变化、投资数据、环保设施数据等,来评价生态环境保护品质。

三、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需要直观、可视化地呈现,同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品质评价的作用。

本方案建议采取以下两种结果呈现方式:1. 报告撰写:将评价结果进行详细呈现,包括各项指标的得分状况、趋势与变化、存在的问题与隐患等内容,并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2. 图表展示:将评价结果以饼状图、柱状图等形式进行直观呈现,清晰地显示各项指标得分情况,直观易懂,便于比较和理解。

生态环境 评价条件

生态环境 评价条件

生态环境评价条件
生态环境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物种所组成的环境系统,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环境等。

评价生态环境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以下就这些条件做进一步的探讨。

首先,评价生态环境的第一个条件是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是评价一个城市、区域甚至是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空气质量的好坏对人的身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气体成分、微粒物质、温度湿度等要素的监测,监督控制机动车、厂企排放等,都是空气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

其次,评价生态环境的第二个条件是水质。

水作为人类生命中最基本的物质之一,生态环境评价中自然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质评价不仅仅包括水体的颜色、味道等直接感知,更重要的是水质中化学成分的含量,是否还原了生态环境的本质,如氧化还原电位、车辆排放情况、是否产生溶解性有害物质等。

最后,评价生态环境的第三个条件是土地质量。

土地质量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需要对全球的尤其是农业大国的农田质量进行监测,那么就要看农田的理化性质、肥力、酸碱度等情况。

总体而言,评价生态环境还包括了一些其他的要素,比如说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对环境的扰动程度,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等等。

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对人类的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我们要时刻关注生态环境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保护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未来。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建设、改造、拆除等项目的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全面性、科学性的预测和评
价的一项技术活动。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
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在规划、设计、建
设等阶段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多样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
植物、动物等物种的数量、种类和分布等。

2. 土壤和水资源:评估项目对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的污染、
消耗和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地下水位等方面。

3. 大气环境:评估项目对大气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包括排
放物的种类、浓度和传播路径等。

4. 噪声和震动: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
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5.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就业、收入、住房等方面。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应该在项目开始之前进行,并应该由专
业的评估机构进行。

评价结果将作为项目决策、规划和设
计的重要参考,决策者将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环境保
护措施和管理措施,以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评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是衡量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指标,对于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采取适当的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探讨其在评价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

一、空气质量指标空气质量是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指标包括PM2.5、PM10、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PM2.5和PM10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颗粒物。

它们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也是评估空气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过量的排放会导致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

二、水质指标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度。

主要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氮、总磷等。

COD和BOD是测量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程度的指标,高污染水体会导致氧气不足,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影响。

总氮和总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指标,过量的氮、磷排放会导致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三、土壤质量指标土壤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基础,土壤质量的指标可以反映土壤的肥力和适宜性。

常见的土壤质量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全氮、全磷、全钾等。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具有重要影响。

全氮、全磷和全钾是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它们的含量与土壤的肥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生物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是衡量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常用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等。

物种丰富度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可以综合考虑物种数量和相对丰度等因素,优势度指数用于评估个别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五、景观格局指标景观格局指标可以反映景观类型、景观面积和景观形状等要素。

常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斑块面积、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分离度指数等。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就是一种评估和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和状况的方法。

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研究。

一、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概念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对某一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和评价。

评价的指标包括环境质量、生态功能、资源利用等方面,旨在全面了解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和保护措施。

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作用1. 提出改善环境的建议。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可以发现环境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2. 促进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对生态和经济之间的平衡进行评估,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保障人民健康。

生态环境评价可以发现环境质量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三、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是评价的基础和前提。

评价指标应该切实可行,指标之间应有相互关联,不能重复。

评价指标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环境功能指标。

如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草地退化率等。

2. 生态经济指标。

如生态产品的增长率、资源使用效率、生态效益等。

3. 环境质量指标。

如大气、水、土壤质量的状况。

4. 生态安全指标。

如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五、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 分级评价法。

按照不同的指标对生态环境进行评分,得出总得分来评价生态环境。

2. 灰色评价法。

根据不同的指标以及数据的灰度进行评价。

3. 统计学方法。

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来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

4. GIS技术。

通过GIS技术来综合评价生态环境。

五、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发展趋势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发展趋势是和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对环境的越来越高的关注程度,评价指标会越来越完善,评价方法也会越来越人性化。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与管理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与管理

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与管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生态环境的状况日益严峻。

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成为我们重要的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管理。

一、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主要分为四个方面: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

水环境评价主要从水的透明度、氧化还原电位、PH值、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氨氮、硒、镉、铅、铬、汞等指标来进行评价。

大气环境评价主要从PM2.5、PM10、SO2、NO2、CO、O3、性质臭氧、铅、汞等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掌握区域内大气污染问题。

土壤环境评价主要从土壤质地、酸碱度、有机质、养分含量、重金属及其影响级别等方面进行评价。

生物环境评价主要从植物、动物、微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生物量、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估,了解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生态机制、环境压力和生态系统的稳态能力等。

二、生态环境质量的管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管理生态环境,如污染排放限制、治理污染源、环境保护等。

污染排放限制主要是通过立法,规定企业和机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和排放量,并且制定罚则,对于违规排污者进行合理惩罚,使其改变排放行为,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治理污染源主要是采用一些治理技术,如新型除尘器、污泥处理设备、水质处理设备、生态修复技术等来治理污染源。

这些技术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又能提高产业效益,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环境保护主要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保护,例如采用生态造林、薄膜覆盖、农业有机化等方法,减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结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

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将成为未来环保工作的重要方向。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环保意识,并且为环保贡献力量,才能让我们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让我们的后代能够享受更好的生活。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进行重大工程、规划和政策制定时,通过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来揭示项目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一、生态敏感性评价法生态敏感性评价法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通过考察和研究生态系统对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响应能力来评价环境的脆弱性。

该方法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征、生物多样性、物种敏感性等因素,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二、生态足迹分析法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进行评估,来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

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生态足迹和生态供给的差异,来评价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生态足迹分析法适用于评估各类规划项目和政策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

三、模型模拟法模型模拟法是一种基于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不同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区域间的交互关系。

模型模拟法具有预测性强、可操作性较高的特点,适用于较为复杂的生态环境评价。

四、指标评价法指标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确定一系列的评价指标,对环境要素进行量化,再根据权重制定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得出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评估结果。

指标评价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小型或初步评估项目。

五、生态风险评估法生态风险评估法是一种基于风险理论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通过对潜在风险源、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程度等进行定量分析,来评估项目或政策对生态环境的风险程度。

生态风险评估法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估生态环境的风险性,对于评估高风险工程或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具体的评估对象和目的,可以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专业知识和实地调查,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生态学中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越来越频繁,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生态环境评价是评估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种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

1. 指标法指标法是最常用的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之一,用于评价某一地区或某一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该方法以自然生态系统作为参照标准,在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上确定一组指标,通过测试这些指标的数值大小来评价环境质量。

指标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定量评估,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如:指标设置难以完全涵盖综合环境影响因素,计算方法较为简单,评价结果易受常见非环境因素干扰。

但在实际工作中,指标法的优势还是比较大的,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评价中。

2. 等级法等级法又称为分级法,是一种以整体评价的方法。

依据环境条件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划分,赋予等级或分数。

等级法有以下特点:1)以整体质量评价为主。

2)考虑到环境系统的综合影响是动态的。

3)适用于实地调查和监测。

等级法弥补了指标法的缺陷,但是其评价结果易受主观因素干扰,使用范围及实践效果与指标法相当。

因此,等级法和指标法在实践中常常联合应用。

3. 生态系统评价法生态系统评价法是从生态系统的层面上,进行质量评价和可持续利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计算量大但能够充分反映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在研究生态系统的水平复杂性、格局、功能,以及它们对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但是,生态系统评价法在评价准确性、操作难度等方面也有一些问题。

4. 生态资源评价生态资源评价主要针对自然资源类型、价值、潜力、生态环境状况、利用程度、管理规划、保护措施等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的方法。

该方法在评估资源类型和价值方面较为准确,能够充分地评价资源的状况和利用程度。

因此,生态资源评价在自然保护区、气候变化、乡村振兴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1.1.1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等级本次环评工作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划分依据见表 1.5-5。

根据对化工建材基地现状生态环境影响调查和初步分析,由于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基本都为鱼塘,菜地和香蕉林地,类型简单,因此,拟简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表1.5-5 生态影响评价等级划分项目指标评价等级工程影响面积<20km2区域生物量减少<50%三级生物多样性减少<50%1.1.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陆生生态环境评价范围初步确定为化工建材基地规划控制边界外延200m范围。

1.1.2施工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生态影响因子①施工期排污对附近水体水生生物产生一定影响;②施工期地表裸露,经雨水冲刷,形成水土流失现象;③施工过程中,部分陆域植被会受到破坏。

营运期生态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生态影响因子①地表面发生改变,局部地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会发生变化;②废水排放影响局部水域的水生生物的生境。

1.1.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一、中山市中山市自然资源主要有五类:(一)太阳能资源。

历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达445155.4J/cm2,是省内太阳辐射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

(二)水资源。

中山属丰水地区,年降雨量1738mm,降水量共达29.18亿m3,西江和北江流经该市的磨刀门、横门、洪奇沥总水量1497亿m3,每亩平均水量达12.57万m3。

(三)矿产资源。

中山的地质发展历史悠久,地壳变动频繁,但地层分布比较简单,富矿地层缺乏,现已探明并开发利用的矿产仅有花岗岩石料、砂料和耐火黏土。

其中石料主要是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广泛分布于市内的低山、丘陵和台地,以五桂山和竹嵩岭储量最为丰富;砂料以中粗粒石英砂为主,主要分布于市内东部龙穴、下沙一带沿海地区;耐火黏土主要分布于火炬开发区濠头村附近。

(四)动植物资源。

中山大中型兽类的主要活动场所分布于五桂山低山丘陵和白水林山高丘陵地区,现存的经济动物主要有小灵猫、食蟹獴、豹猫、南狐、穿山甲、板齿鼠和各种鸟类、蛇类等;平原地区以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鼠类为主;水生动物有鱼类、甲壳类和多种贝类。

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物主要种类有610多种,隶属于105科358属,森林覆盖率为12.95%。

(五)旅游资源。

中山市的名人胜迹、五桂山脉和珠江三角洲南部的水乡特色,形成多姿多彩的人文与自然景观。

市内主要旅游景点有:翠亨孙中山故居、中山影视城、孙中山纪念馆、中山纪念中学、孙文纪念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五桂山逍遥谷、翠竹园漂流乐园及革命历史根据地、紫马岭公园、中山温泉、长江水库旅游区、孙文西路步行街、横门海上庄园、三乡泉林旅游山庄、民众岭南水乡、丰本农业科技园、大涌卓旗山公园及烟墩山古塔、西山禅寺、南山古香林、宋帝遗迹、罗三妹山、桥头小琅环等。

土特产主要有三月红荔枝、神湾菠萝、小榄菊花肉、中山杏仁饼、石岐乳鸽、长江脆肉鲩、荼薇花制品、三乡濑粉、黄圃腊肠等。

二、民众镇民众镇地处大沙田地区,素有中山“谷仓”之美誉,海岸线长达46km,现有大约35km2的水域,拥有珠江三角洲现存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优良生态环境。

民众镇域内总面积125.4km2,土地资源十分丰富,平坦辽阔,田野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

植被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河针叶林,经济作物主要有香蕉、龙眼、荔枝、菠萝、草菇、柑桔和黑甘蔗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等。

镇区内具有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星罗棋布的鱼塘,弯曲交错的河涌,广阔的农田,河中的小岛等。

1.1.1.2陆生生态环境现状中山市地处热带北缘,所发育的地带性植被代表类型为热带季雨林型的常绿季雨林,植被在显示热带性特点的同时,还表现出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据统计,中山市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有610多种,分属105科358属,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2.95%。

一、自然植被(1)常绿季雨林:是中山市主要的天然林类型,但破坏严重,所存面积己不多,且多以护村林、风水林等次生林形式小片零星分布于海拔300m以下的宰涌、古鹤以及五桂山腹地的部分沟谷之中。

主要种类有阴香、假苹婆、山乌桕、豺皮樟、大叶白颜树、黄桐、青果榕、猴耳环、大沙等.灌木层为假鹰爪、大叶算盘子、毛果算盘子、鸦胆子及盐肤木等。

林下草本植物常见的有淡竹叶、沿阶草、乌毛蕨、半边旗、艳山姜娜。

藤本植物不少,常见的有紫玉盘、锡叶藤、天香藤、蝉翼、小叶买麻藤及红叶藤、刺果藤等。

(2)季风性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有五列木、厚皮香、大头茶等,现存面积很小,仅分布于五桂山主峰海拔300~450m附近和神湾鸦髻山海拔的300m处,多为萌生林。

(3)红树林:主要树种为红树林科的秋茄树和紫金木科的桐花树、林内老鼠簕和鱼藤也相当常见。

主要分布在市境东部伶仃洋沿岸的泥滩上,从龙穴到下沙一带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

(4)稀树灌丛:主要是指上层以散生马尾松为代表,灌木层由桃金娘、岗松等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在境内低山丘陵地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

(5)常绿灌从:主要由一些饭小的常绿木组成,通常是在人工再干扰比较小的马尾松砍伐迹地上发育,主要分布在大尖山、白水林、竹蒿岭一带,常见的种类有豺皮樟、桃金娘、降真香、车轮梅、九节等。

(6)灌草丛:广泛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其主要种类有米碎花、挑金娘、大头茶、亮叶猴耳环等灌木以及五节芒、乌毛蕨、鳞莎草、芒萁、棕茅、野古草、纤毛鸭嘴草等草本。

(7)草从:这是由草本植物组成的一种植被类型,据生境条件和组成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中生性草坡、湿性草丛和沙生草丛三类。

二、人工植被中山市的人工林按照其功能和用途大致可以分为用材林、薪炭林、防护林和经济林四大类。

用材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湿地松、台湾相思、杉和按、竹类等。

薪炭林:主耍分布在低丘或台地边缘的近村坡地上,以簕仔树为主。

防护林:主要树种有马尾松、台海相思、木麻黄、落羽衫、柠檬按、蒲葵和水松等。

经济林:主要为果园,分布在低丘缓坡、台地和部分平原地区,种类以荔枝、柑桔橙类、龙眼、乌榄等为主。

水稻和甘蔗: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低丘台地,是面积最大、最重要的人工植被类型。

番薯、木薯、花生以及菠萝等,主要分布在低丘缓坡和台地。

三、项目所在区域陆生植被(1)陆生生态现状调查项目所在地地处亚热带地域,代表性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不断的反复的破坏,目前尽殆,现状只有次生林、亚热带次生灌丛和草类,以及农业植被蔬菜、香蕉、甘蔗、养殖鱼塘等。

(2)陆地植物组成与群落特征项目范围为自然的岭南区生态环境,植被茂盛,水质良好,河涌纵横交错,生态多样化。

目前规划区内没有工业污染,特具独特的水乡生态本色。

原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反复破坏,原生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目前区域范围的植被主要以半自然和半人工林、香蕉、甘蔗为主,长势较好,其次为灌木、草丛,覆盖率达60%左右。

经实地勘查,未发现国家级各类保护植物。

(3)陆生动物情况根据调查,评价区及周围的山地没有濒危、珍稀类动物,也不是野生生物物种主要栖息地。

根据周围居民反映,附近草地及果园没有野生动物活动,鸟类有鹧鸪及其他小鸟。

(4)陆地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经实地勘查及访问,评价区范围未发现国家级各类保护植物,目前的植被主要以半自然和半人工植被为主,主要为香蕉林、灌木林和一些鱼塘、菜地等农业用地,项目所在区域陆生生态环境状况一般。

1.1.1.3水生生态现状位于横门水道本项目所在水域的水生生态环境较好,水环境处于中营养水平,达到了Ⅲ类水质功能要求。

1.1.1.4珠江口鱼类资源的调查根据1998年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珠江口水域的鱼类主要是沿岸或河口性的小型鱼类,棘头梅童鱼、皮氏叫姑鱼、银鲳、孔虎鱼、红狼牙虎鱼、触角沟虎鱼、矛尾虎鱼、拟矛尾虎鱼、眶棘双边鱼、双线舌鳎、半滑舌鳎、凤鲚、勒氏短须石首鱼、丽叶鲹、前鳞骨鲻、龙头鱼、带鱼、短带鱼、小带鱼、鳓鱼、黄鲫、日本鳀、康氏小公鱼、黄吻棱鳀、棕腹刺鲀、黄鳍东方鲀、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等,是珠江口鱼类组成的主体,鱼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底栖种类和中上层种类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1.1.4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生态建设保证基地内足够的绿地面积,进行区域内绿化廊道建设以及对特殊功能区进行绿化隔离带的建设。

建设沿横门水道以及内河涌防护绿化带,形成滨岸景观带,补偿因区域开发带来的区内生物损失量。

采用生态护岸措施,结合河道两岸的生态和城市景观的建设,种植适宜的植被,建设生态岸线。

1.1.5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产业区属化工建材基地,规划片区现状用地主要为农田、鱼塘、河涌等,沿河涌分布零散村民住宅。

村民住宅分别属于沿江村和裕安村。

在产业区建设过程中,将会破坏地表覆盖因子,造成局部区域水土流失的加剧。

但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有关法规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按规范要求进行水土保护工程措施和绿化措施的建设后,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相对较小。

项目建成运营后,不会增强原来的土壤侵蚀强度,大部分地点因地表覆盖物变为建筑物或水泥地面后,还可降低土壤侵蚀强度,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

中山市植被的主要组成种类有610多种,分属105科358属,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2.95%。

生物多样化,区域内有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原生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反复破坏,原生植被已经不复存在。

目前区域范围的植被主要以半自然和半人工林、香蕉、甘蔗为主,长势较好,其次为灌木、草丛,覆盖率达60%左右。

经实地勘查,未发现国家级各类保护植物,评价区及周围的山地没有濒危、珍稀类动物,也不是野生生物物种主要栖息地,附近草地及果园没有野生动物活动。

1.1.6 生态环境整治措施:实施循环经济措施基于基地是一个包括自然、企业和社会的地域综合体,应充分利用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原理,设计为一种新的工业组织形态。

根据基地产品、副产品、废物的情况,提出通过企业之间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步利用方案,使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物得到有效利用,使环境污染降到最低水平。

1.1.7结论与对策建议综合结论综合上述,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的规划建设符合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符合民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中山市化工产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合理,土地利用较适宜。

土地、水资源、能源、交通、环境容量等分析表明,本项目的选址合理。

项目建设期将对占地范围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建成后对周边的地表水、空气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经预测,在落实相关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并正常运行,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内。

在贯彻落实国家、广东省和中山市制定的有关环保法规和实施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和建议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中山市民众镇化工建材基地的选址和规划建设是可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