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损伤修复调控机制的研究
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OCT4作用的研究进展

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OCT4作用的研究进展引言小鼠胚胎早期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许多基因的调控和表达。
其中一个关键基因是OCT4,是一种转录因子,对于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对OCT4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中的作用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这些研究成果,探讨OCT4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
OCT4的功能和表达调控OCT4是一个关键的转录因子,它在胚胎干细胞中的作用被广泛研究。
OCT4对于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干性、自我更新和多能性具有重要作用。
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中,OCT4的表达模式也备受关注。
研究显示,OCT4在小鼠受精卵后期的囊胚阶段开始表达,并且在早期内细胞(ICM)中高度表达。
随着胚胎发育的进展,OCT4的表达范围逐渐限制在胚胎内细胞中,而在外细胞中逐渐减少。
这种表达模式的调控与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分化密切相关。
OCT4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OCT4通过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来维持胚胎干细胞的干性和多能性。
在早期的研究中发现,OCT4可以与其他转录因子(如SOX2、NANOG等)形成复合物,共同调控多个靶基因的表达。
近期的研究进展显示,OCT4还可以通过与表观遗传修饰因子相互作用,影响染色质结构和可及性,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OCT4还可以通过miRNA的调控网络影响胚胎干细胞的功能。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理解OCT4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OCT4在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随着对OCT4功能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OCT4在胚胎干细胞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OCT4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胚胎干细胞的高效自我更新和多能性维持,并且为再生医学提供了丰富的细胞来源。
OCT4还可以通过调控其下游的基因网络,促进器官再生和损伤修复。
OCT4在转基因技术中的应用潜力巨大,将为再生医学领域带来革命性的进展。
结论OCT4在小鼠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小鼠干细胞是一类特殊的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
它们在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小鼠干细胞,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找能够准确标记这些干细胞的特殊基因,即干细胞marker基因。
干细胞marker基因是指在干细胞中高表达的基因,其特异性表达可以用来鉴定和分离干细胞群体。
这些基因的研究对于小鼠干细胞的定位、纯化以及研究其分子机制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已知的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小鼠干细胞的特征和功能。
已知的marker基因包括Oct4、Sox2、Nanog等,它们在小鼠干细胞中表达较高,而在非干细胞中表达较低或不表达。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我们准确鉴定和纯化小鼠干细胞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促进了对小鼠干细胞自我更新和分化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尽管已知的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然有许多未知的marker基因等待我们去探索。
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和策略,发现更多具有特异性表达的marker基因,从而全面揭示小鼠干细胞的特性和功能。
综上所述,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深入了解小鼠干细胞提供了基础,并为干细胞相关的疾病治疗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指导和突破口。
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延伸我们对小鼠干细胞的认识,促进干细胞领域的科学发展和应用。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对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进行概述,并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小鼠干细胞的定义和特点、干细胞marker 基因的重要性以及已知的小鼠干细胞marker基因。
在小鼠干细胞的定义和特点部分,将介绍小鼠干细胞的来源、特点以及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024年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研究》范文

《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的研究中,视黄酸(Retinoic Acid,RA)被证明是促进细胞命运决定与表型转变的重要分子。
而在研究干细胞分化及其自我更新的机制中,如何有效激活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中的2C-like状态成为关键问题。
本研究以视黄酸作为调控因子,探讨其通过NELFA(Nuclear Factor for Enhancer-Like Activator)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小鼠胚胎干细胞作为实验材料,运用生物学技术如分子克隆、实时PCR、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手段。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1. 通过细胞生物学技术培养小鼠胚胎干细胞;2. 利用RA处理细胞,并观察其对细胞的影响;3.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或过表达NELFA基因;4. 利用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检测相关基因表达变化;5.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
三、实验结果1. 视黄酸对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视黄酸处理后的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被显著激活。
通过实时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我们观察到一系列与细胞命运决定和表型转变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
2. NELFA在视黄酸激活2C-like状态中的作用当敲除NELFA基因后,视黄酸对2C-like状态的激活作用显著减弱。
相反,过表达NELFA后,2C-like状态的激活程度明显增强。
这些结果表明NELFA在视黄酸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 状态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3. 基因表达谱分析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视黄酸处理且NELFA过表达的情况下,与细胞分化、增殖和自我更新相关的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这些变化可能涉及多个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从而影响小鼠ESCs的命运决定和表型转变。
《2024年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研究》范文

《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对小鼠胚胎干细胞(ESCs)的调控机制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中,视黄酸(Retinoic Acid,RA)和NELFA(Non-ER-Localized F-Box protein)的相互作用对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具有关键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一过程背后的调控机制。
二、视黄酸与小鼠ESCs视黄酸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在胚胎发育和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在小鼠ESCs中,视黄酸能够诱导细胞向特定方向分化,同时对维持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增殖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视黄酸如何精确调控ESCs的内部状态,尤其是2C-like状态,仍需进一步研究。
三、NELFA与小鼠ESCsNELFA是一种非ER(内质网)定位的F-box蛋白,在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期研究表明,NELFA与视黄酸具有相互作用,可能参与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
四、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小鼠ESCs中2C-like状态的调控机制(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小鼠ESC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过表达、RNA干扰等技术手段,研究视黄酸和NELFA在ESCs中的相互作用及对2C-like状态的影响。
同时,结合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其背后的分子机制。
(二)研究结果1. 视黄酸和NELFA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在小鼠ESCs中,视黄酸能够与NELFA发生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细胞的内部状态。
2. NELFA在2C-like状态中的作用: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实验发现,NELFA在维持小鼠ESCs的2C-like状态中具有重要作用。
当NELFA表达受到抑制时,2C-like状态将受到影响。
3. 视黄酸通过NELFA激活的信号通路:研究发现,视黄酸通过与NELFA相互作用,激活一系列信号通路,从而调控ESCs 的2C-like状态。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免疫治疗及靶向治疗研究进展黄文倩1,2,吴绿1,2,朱虹31 南昌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南昌330006;2 南昌市第一医院妇产科3 江西省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主要症状是痛经和不孕,严重影响女性健康。
EMs的药物治疗以激素类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新型免疫药物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型免疫药物能有效调节与EMs形成机制有关的免疫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而新型靶向药物可以从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和信号转导等方面进行调控,既弥补了激素类药物对激素受体缺乏或敏感性低的EMs患者疗效不佳的缺憾,又能替代或减少激素药物的长期使用,是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特有的优势。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白细胞介素;免疫调节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半乳糖凝集素抑制剂免疫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11.025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11-0097-04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但其组织侵袭和远处转移的生物学行为却与恶性肿瘤类似。
目前EMs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有口服避孕药、雄激素合成剂、孕激素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等,但不良反应较多,而新型非激素治疗药物的开发一直鲜有突破。
随着EMs相关新靶点的发现,免疫及靶向治疗药物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研究对EMs的免疫和靶向治疗进行总结,为EMs的治疗提供新方向。
1 EMs的免疫治疗EM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以免疫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分泌增加为特征。
在EMs 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免疫因子发挥着重要作用,参与EMs的免疫因子主要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干扰素(IFN)、可溶性蛋白酶类等,其在EMs中的表达有着不同程度的升高或下降,调节上述免疫因子表达可成为治疗EMs的突破口。
Ts65Dn小鼠造血干细胞对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障碍研究的开题报告

Ts65Dn小鼠造血干细胞对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
障碍研究的开题报告
尊敬的评委、老师:
我计划以“Ts65Dn小鼠造血干细胞对辐射诱导DNA损伤修复障碍研究”为题,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研究。
DNA损伤是细胞面临的一大挑战,包括自然和外部因素都有可能导致DNA损伤,如辐射、化学毒物、氧化等,而对DNA损伤的识别和修复对于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Ts65Dn小鼠是一种三体染色体模型,是唯一一个可以用于模拟人类三体染色体遗传疾病“唐氏综合征”的小鼠模型。
Ts65Dn小鼠的一些生理和行为表现与人类唐氏综合征有相似之处,而同时其也表现出显著的DNA损伤修复能力减弱、易感染等表型特征,因此研究其DNA修复能力可能对于揭示唐氏综合征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帮助。
结合Ts65Dn小鼠模型和辐射处理,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究造血干细胞对于辐射所导致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本研究将采用Ts65Dn小鼠的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辐射诱导的DNA 损伤,探究其DNA双链断裂(DSBs)修复过程,并通过几种细胞学和分子学技术衡量DNA损伤修复机理的差异与BM-MSCs以及普通小鼠所表现的不同。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深入探究Ts65Dn小鼠DNA损伤修复机制提供数据依据和方法指导,进一步揭示唐氏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现代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感谢评委、老师的阅读,期待您的指导和支持。
骨髓移植修复辐射损伤小鼠卵巢的实验研究

骨髓移植修复辐射损伤小鼠卵巢的实验研究王玉珏;曹桂荣;张建明;那顺巴雅尔;顾为望【期刊名称】《实验动物与比较医学》【年(卷),期】2008(28)2【摘要】目的对辐射后的小鼠进行骨髓移植,评价移植对辐射后受损的卵巢功能的影响,并探讨骨髓移植对卵巢损伤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6~10周龄雌性SPF 昆明小鼠100只,20只作为骨髓移植供体, 40只作为对照组,单次辐射后不采取任何措施;40只作为实验组 ,单次辐射后48 h进行骨髓移植.在辐射前2 d,骨髓移植第1, 5, 15, 30天取血检测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 水平,测定卵巢与小鼠体重的比例系数,并光镜观察卵巢的组织形态变化.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骨髓移植第15、30天,对照组成熟卵泡数量减少,卵巢血管增生,有纤维化;实验组可见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成熟卵泡,黄体数目较多.对照组与实验组脏器系数有明显差异.对照组E2和FSH维持在18 ng/L和3 IU/L左右,而实验组的E2水平不断上升至24.69 ng/L, FSH水平下降至2.14 IU/L,差异均极具显著性 (P<0.05).结论骨髓移植对卵巢的损伤具有一定的修复功能.【总页数】5页(P102-105,109)【作者】王玉珏;曹桂荣;张建明;那顺巴雅尔;顾为望【作者单位】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510515;广州军区司令部嘉禾生产基地,广州,510440;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510515;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33【相关文献】1.小鼠骨髓移植修复卵巢功能损伤 [J], 梁利霞;晁岚;邓晓惠;于红玲;刘文军;王旭平2.联苯双酯对小鼠骨髓细胞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研究 [J], 董辉;侯沁莲;姜道利;唐卫生;田真源;周则卫;李德冠3.益髓生血颗粒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细胞C/EBPα、GM-CSF、 GM-CSFRα、MAFB mRNA表达的影响 [J], 岳竹君;王文娟;贾富霞;王佳佳;马赟;王丽娜;张群秀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化疗所致卵巢损伤的实验研究 [J], 付霞霏;何援利;王雪峰;刘木彪;彭冬先5.当归注射液对辐射损伤后小鼠卵巢颗粒细胞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J], 张端莲;邓成国;杨虹;杨勇;崔冶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L-12对辐射损伤后小鼠造血干细胞的修复作用

Jn2 1,23 u .0 23 ()
实验动物与 比较医学 L b rtr i ln o aa v dc e a oa y maa dC mprt e o An i Me in i
2 21
综 上所 述 ,r L 1 对 辐射 损 伤后 的造 血干 细 ml 一2
t n dfee t t n [ JAn uRe lDe i12 0 , 7 r s i rni i sM . n vCel vB o. 0 1 1 : a ao
[ 考 文献] 参
【] B l n T ic irG. a i ltr dihbtr fet 1 el eG, rn hei Du lt aoya ii yefc o s mu n n o
O K e I t ult r a t r1 1 u a e a o oi i fN c l i s m a o y fc o /L一2on h m n h m t p ess
辐 射 受损 后 小 鼠骨髓 造 血 干 细 胞 的作 用 。
10n / ,另 设不 照射 和 照 射 空 F对 照 组 ,分 别 . gml 1
加 R MI14 P 一6 0培养液 , 5 O , 7 置 %C 3 ℃培养 , 4h 2 后 除不 照射 对照 组外 , 其余 各 组均 用直 线加 速器 4Gy 单次照射 , 继而再培养 2 4h后, 收集 各组细胞 用 P S B
[0 1 】BaieL Galh rTK, hb t e 1 Mutl e g sl A, l e a S iaaD, t . l i a e a in
h m a o i tcr c e y wih c nc m ia n iu ore f c s e t po ei e ov r t o o tnta tt m fe t u i o dos n e l ki 1 n m ye os ppr s e u or sng l w e I t reu n一 i 2 1 u e sdtm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损伤修复调控机制的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13T15:06:46.0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4期作者:叶国柳靳丽杰王玲玲周玉
[导读] 人类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再生组织,一个生育年龄妇女的子宫内膜要经历超过400个周期以上的增长,分化,和脱落。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安徽蚌埠 233004)
【摘要】目的:本研究组通过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干涉,观察其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探讨小鼠子宫内膜干细胞损伤修复调控机制的研究,为子宫内膜损伤修复障碍及其引发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方法:利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基因报告鼠(BAT-gal小鼠)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了解Wnt信号分布和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和QPCR等方法检测来证实Wnt信号通路激动剂Wnt-7a和阻断剂SFRP-2后Wnt信号通路的调节变化。
通过直接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证实产后小鼠子宫内膜边缘(SP)群干/祖细胞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后移植到损伤的宫腔内,能在宫腔内存活和迁移并且对损伤内膜组织发挥修复作用。
结果:A.通过特殊的X-gal染色确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存在于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并起着重要作用。
证实产后小鼠子宫内膜边缘(SP)群干/祖细胞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后移植到损伤的宫腔内,能在宫腔内存活和迁移并且对损伤内膜组织发挥修复作用。
证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SP)群干/祖细胞修复损伤子宫内膜中的调节作用。
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SP)群干/祖细胞修复损伤子宫内膜中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干细胞;调控;损伤修复
【中图分类号】R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4-0176-02
1.引言
人类子宫内膜是一种高度再生组织,一个生育年龄妇女的子宫内膜要经历超过400个周期以上的增长,分化,和脱落。
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结核等妇科疾病以及宫腔手术都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从而引起继发性闭经、不孕、习惯性流产等疾病。
近年来宫腔镜的广泛应用使子宫内膜疾病的诊断及疗效更具针对性,但是对于子宫内膜修复障碍的治疗方法仍旧十分有限。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子宫内膜中分离出基质和上皮两种类型的干细胞,而子宫内膜上皮在月经中脱落后的再生有可能是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结果。
总之,子宫内膜干细胞的相关研究,为子宫内膜损伤修复的细胞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对于子宫内膜干细胞分化调控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2.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10~14周龄Wistar雌鼠(220~250g),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20只;40mg/kg 戊巴比妥(Sigma);SP免疫组织化学超敏试剂盒、DAB显色剂、多聚赖氨酸(上海生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二抗(1:2000稀释),羊抗鼠单克隆抗体 Wnt-1(1:100稀释),兔抗鼠单克隆抗体β-Catenin(1:200稀释,碧云天);PVDF膜(Takara)
2.2 方法
2.2.1确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存在于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并起着重要作用本部分实验中,应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基因报告鼠(BAT-gal 小鼠)进行研究,用100°热水导管损伤小鼠Y型子宫一侧宫角,在损伤后6h、8h、7d、14d 进行取材制作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与正常小鼠比较通过对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切片及X-gal染色,了解Wnt信号在小鼠子宫内膜的分布和表达的变化。
2.2.2分离纯化小鼠子宫内膜边缘(SP)群干/祖细胞;观察它们移植到小鼠损伤子宫内膜后的存活和迁移。
利用MEF作为饲养层培养EGFP+SP细胞,急性损伤后移植一定量未分化的GFP+小鼠边缘(SP)群干/祖细胞至内膜损伤小鼠宫腔内,14天后取子宫,直接荧光显微镜观察和HE染色后及抗GFP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边缘(SP)群干/祖细胞的存活和迁徙情况。
2.2.3本部分研究旨在了解Wnt-7a和SFRP-2 对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中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和下游靶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β-catenin、GSK3b、Apc、c-myc的表达水平;采用BCA蛋白测定试剂盒对蛋白进行定量,聚丙烯酰胺SDS凝胶电泳后电转移至PVDF膜,5%脱脂牛奶封闭后加入一抗,4℃摇动过夜,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加入化学发光剂,X线片显影、定影,用图像分析仪测定各条带的吸光度值作定量分析,同时检测B一肌动蛋白表达,确保各组蛋白上样量相等
2.2.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Western blotting 灰度值利用ANOVA法中的多重比较判断组间差异(设定P<0.05)。
3.结果
3.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基因报告鼠(BAT-gal 小鼠)建立小鼠子宫内膜损伤模型;通过特殊的X-gal染色确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存在于子宫内膜损伤修复中并起着重要作用。
3.2 通过直接荧光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证实产后小鼠子宫内膜边缘(SP)群干/祖细胞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后移植到损伤的宫腔内,能在宫腔内存活和迁移并且对损伤内膜组织发挥修复作用
图2 Wnt-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3.3 western blot和QPCR等方法检测来证实Wnt信号通路激动剂Wnt-7a和阻断剂SFRP-2后Wnt信号通路的调节变化。
证实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SP)群干/祖细胞修复损伤子宫内膜中的调节作用。
图3 Wnt-1与β-catenin蛋白印迹免疫分析
4.讨论
子宫内膜干/祖细胞再生人类子宫内膜的能力,已在异种移植模型中被证明。
把人子宫内膜上皮和间质单细胞悬液移植到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缺乏T,B和NK细胞的NOG小鼠肾包膜下方,产生了包含有子宫内膜和子宫肌层的子宫组织。
再生子宫内膜移植到去卵巢NOG小鼠,生成了角蛋白+CD9+腺体结构,CD10+CD13+基质和α-平滑肌细胞(αSMA)阳性的肌样组织。
异种移植的子宫内膜随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周期循环而变化,类似人的月经周期。
新鲜分离的SP细胞主要构建血管和迁移ERβ,表达血管内皮细胞(80%)。
13%基质和8%腺体分别由移植的SP细胞产生。
当移植到免疫功能低下小鼠中,克隆的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SP细胞也产生了子宫内膜组织。
这些移植产物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基质(波形蛋白+)与上皮(CD9+),但不是内皮细胞(CD31+)。
有组织的子宫内膜腺体不容易区分,这可能是由于长期的SP细胞克隆培养。
再生的子宫内膜组织没有表达ER,但一些细胞表达PR。
这些研究表明,具有干/祖细胞活性的子宫内膜细胞亚群可以在体内产生子宫内膜组织。
这些亚群还可能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生长。
小鼠是一个公认的研究子宫内膜功能的动物模型。
在人类胎儿期子宫腺体发育,但在啮齿类动物中腺体发育在出生后,这对于在子宫内膜腺体发育过程中研究子宫内膜干/祖细胞是一个绝对的优势。
几种小鼠模型已经被建立,用来研究子宫内膜再生和类似月经后的子宫内膜修复。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调控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关键途径,激活靶基因。
该通路的核心是胞质内β-catenin稳定,当β-catenin水平低下时,Wnt通路关闭;反之,Wnt通路开启。
人类子宫内膜也特征性表达Wnt信号蛋白,并受雌、孕激素调节,参与子宫内膜的发育、分化和胚胎着床等生理过程。
子宫内膜损伤后干细胞的修复和因损伤或其他严重疾病而切除组织或器官的干细胞替代是众多妇产科及干细胞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目
前已经证实成人干细胞存在于子宫内膜并且它们可以在体内重建内膜组织,以及Wnt信号相关分子在子宫内膜生长中起着重要作用等。
本研究项目利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转基因报告鼠(BAT-gal小鼠)建立子宫内膜损伤模型,了解Wnt信号分布和表达的变化;并把分离纯化小鼠子宫内膜边缘群干/祖细胞移植到损伤的小鼠子宫中,通过对经典Wnt信号通路的干涉,观察其对子宫内膜损伤后修复的影响,探讨Wnt信号在子宫内膜干细胞修复中的作用,为子宫内膜损伤修复障碍及其引发疾病的干细胞治疗方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 Jabbour HN,Kelly RW,Fraser HM,Critchley HOD.Endocrine regulation of menstruation. Endocrine Rev 2016;27:17-46.
[2] Gargett CE.Uterine stem cells:what is the evidence? Hum Reprod Update 2017;13:87-101.
[3] Gargett CE,Chan RW,Schwab KE.Hormone and growth factor signaling in endometrial renewal:role of stem/progenitor cells.Mol Cell Endocrinol 2018;28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