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共91张)
合集下载
优化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黄恕伯)

B. 1
d R
C. (
Rd 2 ) R
D. (
R 2 ) Rd
具体分析 江西省高考数据统计(填写各选项考生的百分比)
生搬硬套
选
项
A 12
B 5
C 27
D 55
其它 1
所占百分比%
选 D 人数之多,暴露了全省高考复习中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本题要求学生具有“具体分析”的良好解 题习惯,而不是生搬硬套。
2013年也只有一道“分析综合”题,多数是“推理”
2014年新课标Ⅰ卷物理试题的能力结构(心智技能)
难 度 系 数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8 0.71 0.67 0.48 0.39 0.22 0.14 0.63 0.49 0.67 0.46 0.51
θ
θ
T
B. 一定降低
C. 保持不变
G
G
D. 升高或降低由橡皮筋的劲度系数决定
返回
2014年新课标理综Ⅰ卷第17题
解答高考中的难题,要求学
如图,用橡皮筋将一小球悬挂在小车的架子上,系统处
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高分段学生
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创造
于平衡状态。现使小车从静止开始向左加速,加速度从零开 来说,具有关键意义。 始逐渐增大到某一值,然后保持此值,小球稳定地偏离竖直 方向某一角度 (橡皮筋在弹性限度内)。与稳定在竖直位臵时 相比,小球的高度 A. 一定升高
但是,学生解答题目是一种智力活动,其技能因素只
占各解题因素中的一小部分,解决问题主要是依靠理解、 应用、分析等心理行为,这些能力并不是靠条件反射形成 的,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总结归纳。大运动量机械训练, 对这些能力的发展造成冲击,使学生思维钝化,而且难以 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成绩
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新课程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共91张)

(1)请把多用表测量档标出来。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针的 大概位置。
第十一页,共91页。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第七页,共91页。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具的能
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 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游标卡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以及各 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等。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第十五页,共91页。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针的 大概位置。
第十一页,共91页。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第七页,共91页。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具的能
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在 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操作 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游标卡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以及各 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 题等等。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第十五页,共91页。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
黄恕伯3-5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原‟必加选第三册
第二十一章 量子论初步
一、光电效应 光子 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三、能级 四、物质波 *五、不确定关系
放在“原子结构”中 阅读材料
1 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2 科学的转折:光的粒子性 3 崭新的一页:粒子的波动性
4 概率波
5 不确定关系
●原教材第一节的阅读材料“热辐射和普朗克的量子说”,拓展为新 教材第一节“能量量子化:物理学的新纪元”。 ●原教材第二节后面的阅读材料“康普顿效应” ,现为新教材“光 电效应 光子”中的正文(单列小标题)。 ●原教材选学内容“不确定关系”现拓展为一节正式课文。
2 动量守恒定律(一) 3 动量守恒定律(二)
4 碰撞
5 反冲运动 火箭 6 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
●通过实验发现“碰撞中哪个物理量保持不变”来引入动量概念
●在“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中介绍动量定理、冲量。即先 学动量和动量守恒,后学动量定理。
黄恕伯 07.7
„新‟选修3-5模块
第十七章 波粒二象性
(1)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 (2)做出各种猜想。
(3)根据猜想,列出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表格
黄恕伯 07.7
实验记录表格
黄恕伯 07.7
一、从“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引入动量概 念 1.传统教学对动量概念的引入
——从冲量的概念引入
2.新教材对动量概念的引入
——进行实验,寻找守恒量,发现规律后引入
(1)提出问题:碰撞前后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 (2)做出各种猜想。
(3)根据猜想,列出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的表格
(4)选择某种方法进行实验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黄恕伯 07.7
特级教师黄恕伯: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和“重情感”(共76张PPT)

物理教学中如何 “重过程”“重情感”
黄恕伯 2012.1.12
前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用最简洁、最通
俗的文字来表述,就是
“ 重过程”、“重情感”、“重 生活” “重过程” ——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重情感” ——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达 成 “重生活” —— 重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A
B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欠佳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 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 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增强学生的研究乐趣
塑料块
如图 14.4-1 ,在桌边放一块矩形硬泡沫塑 料板(厚1-2cm均可),把一块等厚的小泡沫 塑料块紧贴在它的前方,用直尺在稍远的地方 横架起一个栏杆,高度约2~3cm。用力在塑料 板上方贴着塑料板向前吹一口气,小塑料块便 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塑料块“跳” 得最高? 是什么力能使塑料块向上“跳”起?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黄恕伯 2012.1.12
前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最核心的理念,用最简洁、最通
俗的文字来表述,就是
“ 重过程”、“重情感”、“重 生活” “重过程” —— 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
“重情感” —— 重视“情感· 态度· 价值观”目标的达 成 “重生活” —— 重视物理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
A
B
△“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改进的教学过程:
观察砂轮上的火星、链球运动员投掷链球的照片。提出问题: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实验:通过钢球在具有任意曲线形状的导轨内的运动,说明曲线运 动某点的速度方向跟曲线相切。 简单的理论分析:渗透极限的思想。由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 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 点的切线方向上。
【江苏2011高考物理试卷第4题】 如图所示,演员正在进行杂技表演。由图可估算 出他将一只鸡蛋抛出的过程中对鸡蛋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3J B.3J
C.30J
D.300J
欠佳题的理由:
●考生平时对鸡蛋质量并不在意,因此本题的区分度、效 度估计不高; ●本题有一些干扰的数据,如鸡蛋的大致质量和抛鸡蛋的 最大高度,不利于真正掌握物理规律的考生拿到分。
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增强学生的研究乐趣
塑料块
如图 14.4-1 ,在桌边放一块矩形硬泡沫塑 料板(厚1-2cm均可),把一块等厚的小泡沫 塑料块紧贴在它的前方,用直尺在稍远的地方 横架起一个栏杆,高度约2~3cm。用力在塑料 板上方贴着塑料板向前吹一口气,小塑料块便 可能跳过栏杆。比比看,谁能使塑料块“跳” 得最高? 是什么力能使塑料块向上“跳”起?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ppt [只读] [兼容模式]
![物理教学中怎样“重过程”(黄恕伯).ppt [只读] [兼容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8778ce5f705cc17552709c5.png)
实际
是把
析论证
了
证据
和
历
认识和理解探究的
了
讲教师的观点
结果
结果 结果 把它作 的情况 解题的根据 的情况
然是当前教学中
遍的情
况
令.在新课教学中
句.在 许多特例的结论
题教学中
学生记
●例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自由 种类型问题的许多结论
动的曲线轨迹问题
学生记
用教师总结出来的结论取代学生具体的分析过程,
学生解题的行 是回忆,而不是分析
四
过程 提出问题的过程 并 十 熟悉
过程
什
样难?
4.教师对相关的 发 问题
●例如
试题
考查
提出问题
要素
一测力计 动时 力 认识? 对
悬吊一个砝
置于电梯中
当电
梯由静 的
开始向
看到测力计的示数 你能提出一个什 问
明显大于砝 个问题有什
题?你对
标准 物理学有关的问题 些问题
关于提出问题的
本能力要求
●能发
静
开始向
砝
的
力
问题有什
学生 象 解答 的问题 实通过质疑形 的作用 并且根据牛 而 的形式 自 编题自 历在问题情境 发 某一 疑问
认识?
象或 客观 动定律来 是他们发 实质 没有体 实的 起 学生对本题的回答 析产 的
本题没有
过程
更没有对客观
到了
学生
无非是提出关于超
出超 的 本能力要求
的原因
些都是他们学过的知识 提出问题
书
人教
用一定的篇幅 设立小标题 进一 明确 度 化 概念
圆周 度
名师讲座:特级教师黄恕伯 3系列选修教材分析(共146张PPT)

学,强调物理学的应用和实践;
选修3-1、3-2、3-3、3-4、3-5 在注重物理学的应用 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较系统地介绍物理学的内容,进一 步强调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
黄恕伯 09.7
引言:教材分析的出发点
1. 模块3 系列课程要求的定位 《课程标准》关于选修 3-1 模块的说明: 本模块是选修模块。 物理学有自己的实验基础和逻辑结构,有广泛的技 术应用,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深刻 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本模块中,学生将
黄恕伯 09.7
做一做 上图中,甲、乙、丙分别是电流表、欧姆表和电压表
的示意图。下图是一个单刀多掷开关,通过操作开关,接线柱 B 可以 接通1,也可以接通2或3。现在要使 B 接通1时,能像图甲那样成为电 流表,接通2时像乙那样成为电阻表,接通3时像丙那样成为电压表, 这就成了一个简单的多用电表。讨论一下,这个多用电表的电路图是 怎样的?请对照两个图,把它在下图基础上画出来。
电势差
E数值等于沿 场强方向单位 距离的电势差
WAB=EpA-EpB
U=Ed
电场力的功
电场强度
电场力做 功与路径 无关
电场力
试探电荷在场中 某点受的电场力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E = F/q
黄恕伯 09.7
原教材中的 有关知识链 电 势
电势定义:单位正电荷 由该点移到参考点(零 电势)电场力所做的功
黄恕伯 09.7
一、进一步完善了静电学中知识链
黄恕伯 09.7
试探电荷在电场 中某点的电势能 与电荷量的比值 跟试探电荷无关
电场中两点电势 之差叫电势差
电 势
φ = Ep /q
UAB=φA-φB
新课程下的习题教学——怎样讲例题

θ
θ
由牛顿第二定律:
T sinθ-N sinθ=m a
T cosθ+N cosθ=mg 代入相关数据得:
①
②
T
θ θ
N
T=(30+4a) N
N=(30-4a) N
③
④
mg
以a=8m/s2代入得:T=62 (N)、 N=-2 (N) 说明小球已飘起,因此必须对小球运动与木箱加速度的制约 关系进行讨论:
北 E E
题目
上
v
B
西
M
东
北
南
v
B 南
M 下
三、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画草图的习惯
1.正确选择平面图的观察方向
所选择的观察方向应有利于把题目的条件清楚 地画在平面图上
2.正确体现题目所表述的变化过程
明确各个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3.把相关物理量标在草图上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 面中央。桌布一边与桌AB边重合。已知盘与桌布间 的动摩擦因数为 μ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μ2
1. 关于2010年全国新课程高考题的解答 2. 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逻辑分析 —— 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O处粒子源某时刻发射大量m、 q 的正粒子,速度大小相同,方向分布在0~ 90°范围内; 粒子半径在 a/2 与a 之间; 从发射粒子到粒子全部离开磁场经历的 时间恰好为粒子做圆周运动周期的四分之一。 求最后离开磁场的粒子从粒子源 射出时的 (1)速度大小; (2)速度方向与y轴正方向夹角的正弦。
2.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具有本质 不同 把物理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
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记住某一类问 题的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并不是好的教学过程。 这些“方法”是教师解答大量题目后“悟”出来的,而不 是学生的体会。 “掌握解题方法”和“套用解题类型”的不同
黄恕伯--物理①物理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3)怎样由实验得出结论
到这时为止,我们的结论仍然带有猜想和推断的性质。只有根 据这些结论推导出的很多新结果都与事实一致时,这样的结论才能 成为“定律”。本节实验只是让我们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有所体验, 实际上,一个规律的发现不可能是几次简单的测量就能得出的。
N
G
《力的分解》的教学目标设计
1. 目标要点
●不要求学生把力的分解直接用来求解物体的受力 ●突出力的分解的等效替换的思想 ●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解有确定解的两个分力
(求解物体受力的要求,在牛顿定律中实现)
2. 设计上述目标的思考
●降低教学的难度,避免新课时很难说清的问题 ●把“力的分解”作为牛顿定律解决问题的一个环节来处
N
mg
v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的总思路
●质量不变,加速度跟力的关系 ●力不变,加速度跟质量的关系 作 a-F 图象 作a-1/m 图象
(2)制定实验方案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怎样测量(比较)物体的加速度 △打点计时器
△比较相同时间的位移之比
●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F △ F 是合外力,有多种测量方法
1.新、旧教材章节结构对比
新
1 2 3 4 5 重力 弹力
第三章
相互作用
原
一、力
第一章 力
基本相互作用
二、重力
三、弹力 四、摩擦力 五、力的合成 六、力的分解
摩擦力 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
●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决定了自然界一切相互作用 ●全章结构基本上跟现行教材相同 ●新教材在弹力一节中,增加了胡克定律的内容和 F-x 图象,但没有安排 学生实验。 ●原教材“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新教材改为“探究求合力的方 法”。 ●强调了矢量相加的法则,在“力的分解”一节中设立小标题,并对矢量做 出更明确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决赛题(第三届、初中)
为探究A、B两个物理量是否成反比,进行了实验,
其数据如下表(物理量单位省略)。请通过表中的实
验数据分析说:A、B两个物理量是否成反比?
物理量
实验数据
A
1.70 1.80 1.90 2.00
B
1.19 1.16 1.13 1.10
AB1乘/B积 20.082430 20.088682 20.184875 20.29009
(1)请把多用表测量档标出来。 (2)按这个测量档,画出刻度盘中指 针的大概位置。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在一次探究 A、B 两个物理量关系的定量实
验中,得出了如下的实验数据,如果实验数据 可靠,请通过图象得出这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定 量关系。(可用计算器)
A 0.4 0.6 0.8 1.0 1.5 ... B 1.27 1.56 1.80 2.01 2.46 ...
高中物理新课程下的
实验教学
2009.9.23
内容提要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三、对实验设计进行再创造 四、优化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 五、物理实验的纸笔测验考查
——高考实验题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把它和操作技能联系在一起, 在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时,总是会想到通过某项实验 操作来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例如各种电表的读数, 游标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还有电表、螺旋测微器、 以及各种物理仪器或器材的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问题等等。
⑦设粒子第一次碰板点到 N0 点沿X坐标轴的位移为b, b=x-a/2 n=1 时, b=a ; n=2 时, b=5a /6 ; n=3 时, b=3a /4 (无法击中挡板)
求解 —— 思维习惯和分析思路
审视答案
答案的合理性 答案的多解性
2009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第26题
26(21分) 如图,在x轴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 方向垂直于x y 平面向外。P是y 轴上距原点为 h 的一点,N0为 x 轴上距 原点为a的一点。A是一块平行于x 轴的挡板,与x轴的距离为 h /2,A的 中点在 y 轴上,长度略小于 a /2。带点粒子与挡板碰撞前后, x 方向的
其实,物理实验不仅是高中物理课程的一项 教学内容,它同时是高中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把 “科学探究及 物理实验能力要求” 跟 “共同必修模块”、 “选修模块” 一起,作为《物理课程标准》 中 “内容标准” 的三个一级主题。足见物 理实验在新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 当前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改并不乐观 △强化实验教学对提高纸笔测验的成绩起重要作用 多数的难题都不是难在知识上,而是难在解题素质上
解题的 基本素质
审题 —— 核心是转化
文字表述→物理情景 物理情景→物理条件 物理条件→数学条件
场点为D,由相似三角形可知,CD=a
⑥设粒子在磁场中圆弧轨迹对应的弦长为x,
粒子和板碰撞的次数为n n=0 时, 2a=x
n=1 时, 2a=2x-a , n=2 时, 2a=3x-2a ,
x = 3a / 2 x = 4a / 3
Y
hP
h
b
2
C
Dθ N0
x
X
θR
O
n=3 时, 2a = 4x-3a , x = 5a / 4 ……
请参赛代表将手伸进水中估测水温。 当工作人员宣布 “开始” 时,请把此时 估测温度(不取小数)记录在写字板上。 误差在3℃以内(含3℃)得20分,误差46℃得10分,误差大于6℃得0分。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有一个 “220V、25W” 的白炽灯泡 (产品质量合格),请你用一个如图所 示的多用表测量该灯泡灯丝的电阻。
其实,这些操作技能仅仅是物理实验中收集信息 能力的一小部分,而收集信息能力又是物理实验能力 的一小部分,物理实验有着宽广的含义,它包含从提 出问题、设计实验,到收集、处理、分析数据,形成 实验结论和进行表达交流等一系列过程。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想到它是解决物理问题的 重要手段,是学习物理知识、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 工具,在理论上我们应用的是数学工具,而在实践 上我们应用的工具就是实验。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物理实验修养 物理教学修养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物理知识
物理教师的 实验教学修养
实验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制作教
具的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
科学态度和精神(实践意识、严谨态度、
求实精神、科学价值观)
分速度不变, y方向的分速度反向、 大小不变。质量为m,电荷量为q (q>0)的粒子从P点瞄准N0点入射, 最后又通过P点。不计重力。求粒子 入射速度的所有可能值。
①求得粒子运动半径,便能求得速度v
②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跟 PN0 对称 ③粒子碰撞挡板前后的速度方向对称
④要击中P,MN0 的长度应等于 2 a ⑤设粒子第一次冲出磁场点为C,再次进入磁 M
其实,物理实验所扮演的远远不是手段和工具 这种角色,它同时体现了重要的科学观念,任何科 学的结论必须经过实验的考验,实验是检验理论的 最终标准。
一、正确认识实验教学
●提到物理实验,常常感觉到它是物理教学中一 项重要的内容,在具有实验项目的教学中,教师 都会认真思考如何使学生理解这个实验、如何使 学生会做这个实验等一系列问题,把实验作为重 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教育理论修养(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
● 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教学修养的相关因素 ● 当前情况下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具有积极意义
△当前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改并不乐观
—— 江西省中青年物理教师实验教学竞赛举例
决赛题(第二届、高中)
现有一盆热水,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来 估测水的温度。
1/B
1.00 0.90 0.80 0.70 0.60 0.50 0.40 0.30 0.20 0.10 0.00
0 0.2
A 1.70 1.80 1.90 2.00 1/B 0.840 0.862 0.885 0.909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A
2.0
二、提高物理教师的实验教学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