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吴起县二中八年级语文“先学后研•学案引领”高效课堂导学案 课 题参与备课 审 核 课时 授课人 班级 教学时间 学生 总课时 12.唐诗五首 刘虎鹏 2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难点 重点:1.深入体会古诗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教师导学 第1课时 《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唐诗中,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

激趣导入 学习过程学 生 活 动 自我完善目标导学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等疑惑,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诗意,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适时点拨并帮助学生积累如下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唐代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官宦世家,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东皋.(g āo) 徙.倚(x ǐ) 驱犊.(d ú) 萋.萋(q ī) 燕.然(y ān)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八年级上第12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八年级上第12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八年级上第12课诗词五首导学案(一)班别:组别:姓名:编制:八年级语文组:日期:2018.10一、学习目标:1.自读五首诗,扫清文字障碍。

2.搜索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了解律诗的特点。

3.读背诗歌,理解诗意,感悟情感。

第一课时一野望(王绩)一、自主学习:1.作者: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

唐初诗人。

其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除一度作过六合县丞、太乐丞等卑职外,一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乡里,曾三仕三隐。

生平不拘礼教,豪放纵酒,自比嵇康、阮籍、刘伶和陶渊明。

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有避世的思想和抑郁的感慨,与唐初流行的浮靡诗风显然有别。

2.给下列字、词注音:东皋.()徙倚..()犊.()3.按律诗的四联八句,用楷书抄写诗句,并在诗句中划分节奏。

首联(句):,颔联(句):,颈联(句):,尾联(句):,4.朗读诗歌至能背。

小组长检查背诵结果。

二、课堂导学:1.群学: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小组间合作完成,后对照教师内容)2.合作探究:(1)“徙倚”是的意思。

“欲何依”,表现了的心情。

(2)“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儿看出来的?二黄鹤楼(崔灏)一、自主学习:1. 资料搜索:《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2.崔颢,汴州(开封)人氏, )唐玄宗开元11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盛唐诗人,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3.自读诗歌,划分节奏,并找出本诗押韵的字,标注出来,说明押“”韵。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唐诗五首》导学案

12.《唐诗五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启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二、知识方圆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嗜酒,能饮五斗。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直率疏放,直追魏晋古风。

崔颢(?-754),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王维(约701-761),字摩诘,唐代诗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使崔希毅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后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是被排挤出了朝廷。

此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渡荆门送别》为诗人开元十三年(725年)所作。

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心怀四方的李白,从清溪,经三峡,下渝州(见《峨眉山月歌》),又渡荆门,轻舟东下,向楚地进发,即此诗描绘的情形。

3.文体知识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中国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导学案

2019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2唐诗五首》导学案

12 唐诗五首导学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五首诗。

2.借助注释、工具书,初步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3.多角度赏析名句。

(难点)4.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一朵芬芳的花朵,长盛不衰地盛开在文学的百花园中。

而唐诗更是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绚丽多彩,映照古今。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尝居东皋,号东皋子。

仁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诏门下省,后弃官还乡。

为人放荡不羁。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一年进士。

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

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

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诗书画都很有名,音乐也很精通。

2.字词积累东皋.(gāo)薄暮.(mù)徙倚..(xǐ yǐ) 落晖.(huī)驱犊.(dú) 萋.萋(qī)鹦鹉..(yīng wǔ) 征蓬.(péng)候骑.(jì) 燕.然(yān)3.自读前三首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4.结合背景领会诗词表达的感情。

5.提出不懂的问题。

步骤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一、赏析《野望》。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首联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廓、山清水秀、水波清泠)、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作用: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2课《唐诗五首 黄鹤楼》导学案7 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黄鹤楼》导学案一、积累诗文:与黄鹤楼有关的诗文有哪些?二、检查预习:1、正音:隅.()费祎.()憩.()遂.()茏苁(...)巍峨..()倚.()闼.()坐窥.()井邑.()荆.吴(三、翻译课文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事列《神仙》之传。

迹存《述异》之志。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四、探究学习分析课文1.文章写出了黄鹤楼的什么特征? 从原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2.开头交代黄鹤楼名字的由来,引用神话传说有什么好处?3.哪一句话写出了黄鹤楼的价值?4、作者对黄鹤楼景物描写的顺序及其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5、课文以哪个字贯穿全文?并说说理由。

6、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五、当堂训练:①解释下列加点字:西南隅.()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述异》之.志()耸构巍峨()高标茏苁()()上倚.河汉()()重檐翼.馆()四闼.霞敞()()亦.荆吴形胜之最.也()()()②翻译句子(1)遂以名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填空:⑴《黄鹤楼》节选自,作者,一作,朝人。

⑵湖北武汉的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江西南昌的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3)《黄鹤楼》一文中,哪几句突出了黄鹤楼的巍峨高大?(用原文的语句回答)《于园》导学案一、检查预习:1、正音:门钥绝壑槛葆、螺蛳深邃啾唧颓然碧窈2《于园》选自_____作者____,字__、___,号___,___(时期)文学家,著有__________等.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晚明小品的代表作之一二、解释加点的词语。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 导学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 导学案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2 中国古代诗词五首导学案导学目标本导学案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导学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研究五首中国古代诗词。

这些诗词来自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

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

它描绘了登上鹳雀楼后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2. 《静夜思》 - 李白李白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这首《静夜思》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寂静的夜晚思念故乡的情景,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 《悯农》 - 李绅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创作的。

诗人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中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描写形象生动,让人感受到农民的辛劳和付出。

4. 《登高》 - 杜甫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描绘登高的壮丽气象和人们对登高的向往,诗人表达了对国家兴盛的美好愿景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5. 《春晓》 - 孟浩然孟浩然是唐代著名诗人,这首《春晓》被誉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和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世界的向往。

导学活动1. 听诗词朗读:学生们跟随教师一起朗读并感受每首诗词的节奏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每首诗词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诗词欣赏:请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4. 分享交流:学生们可以在班级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互相交流,从中获得启发和灵感。

总结和展望通过研究这五首中国古代诗词,学生们可以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参考资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2唐诗五首导学案新人教版

12.唐诗五首国学名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寄本十二白二十》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唐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

学习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的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诗歌大意,品味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东皋.()徙倚..()萧.关(xiāo)..()驱犊.( ) 芳草萋萋燕.然()采薇()侯骑()答案:gāo xǐyǐ dú qī qī xiāo yān wēi jì2.解释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东皋薄暮..望()(2)山山唯落晖..()(3)晴川历历..汉阳树()(4)芳草萋萋..鹦鹉洲()(5)征蓬..出汉塞()(6)长河..落日圆()答案:(1)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2)落日。

(3)分明的样子。

(4)茂盛的样子。

答案:(1)《王绩诗注》唐王绩眺望原野(2)《崔颢集》崔颢唐岳阳楼滕王阁(3)王维唐朝诗佛。

4.将下列诗句补写完整。

(1)树树皆秋色,。

(2)黄鹤一去不复返,。

(3),芳草萋萋鹦鹉洲。

(4)征蓬出汉塞,。

(5),长河落日圆。

答案:(1)山山唯落晖(2)白云千载空悠悠(3)晴川历历汉阳树(4)归雁入胡天(5)大漠孤烟直5.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相顾无相识(2)日暮乡关何处是(3)归雁入胡天(4)白云千载空悠悠答案:(1)相顾 /无相识(2)日暮 /乡关/何处是(3)归雁 /入胡天(4)白云 /千载 /空悠悠合作探究6.结合《野望》的首联和尾联,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首联点明躬耕归隐身份,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尾联表明在现实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唐诗五首》导学案设计

课题:12.《唐诗五首》课型:新授课计划课时:2个课时主备人:审核人: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内涵。

3、培养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内容。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诗歌,体会诗歌的内涵。

【学习难点】注意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1、注音或写字:(1)东皋()(2)徙倚()(3)犊()(4)属()国(5)征péng()汉塞()(6)逢候骑()(7)燕()然(8)萋萋()(9)鹦鹉洲()(10)荆门()(11)马蹄()(12)白沙堤()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薄暮()(2)徙倚()(3)孤烟()(4)长河()(5)大荒()(6)仍怜()(7)历历()(8)萋萋()(9)乡关()(10)暖树()(11)没马蹄()(12)乱花()(13)侯骑()3、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长河落日圆(长江)来从楚国游(往)B:山随平野尽(完)昔人已乘黄鹤去(前往)C:江入大荒流(辽远无际的原野)徙倚欲何依(徘徊)D:仍怜故乡水(可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仍怜故乡水可怜身上衣正单B、大漠孤烟直烟波江上使人愁C、属国过居延国破山河在D、归雁入胡天带月荷锄归二、(课堂)学习•研讨(一)、导入(二)检查预习(三)整体感知,把握诗歌内容,探讨主题1、朗诵《野望》A、《野望》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B、诗的主题:2、朗诵《黄鹤楼》A、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B、诗的主题:3、朗诵《使至塞上》A.《红楼梦》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

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学习目标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正确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学习重难点重点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渡荆门送别》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放录音,营造气氛。

3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明确: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又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明确: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衡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4这一联中有一个字用得好,找出来谈谈它好在何处。

明确:'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们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5 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明确:“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天上云彩,层层叠叠,构成海市蜃楼。

教师补充: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6 从尾联来看,这首送别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明确:不是,是告别故乡。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诗人初次离开故乡,确实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说破。

掉笔从对方写来,说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会送我这个远别故乡的人到楚地。

7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明确:抒发了思乡深情。

8通过合作学习,研究探讨:(1)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是如何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的?这首诗五、六两句在李白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

“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

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

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

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

古诗:“何。

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

”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

“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海楼”即“海市蜃楼”。

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

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诗人所指的是天边云彩各种奇异的形状,仿佛也产生了仙人楼阁似的。

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诗人这么大的兴趣?因为在崭新的环境里认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产生了敏锐的感觉。

过去诗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

如今渡过荆门,山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诗人的感觉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荆门送别》中“送别”有几种理解?课本提示中说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教参》中则提到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

”到底哪种理解更合适?这首诗的确写的是送别,不过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诗人李白已经上岸了。

诗人与朋友在长江千里舟中相伴来到荆门,现在李白离舟上岸,在告别的时候说“可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因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继续推舟前进,自己上岸,更代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乡江水依然相送,凭这寄托彼此的乡情友谊。

至于课本提示和《教参》的理解,当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结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一诗是一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诗中并无送友的离情别绪。

当时,年轻的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壮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动,祖国壮丽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

全诗一气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调轻快,意境高远,想像瑰丽。

中间两联,尤以颔联为佳,气象博大,气势飞腾。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壮丽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诗人的开阔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历来被称为不朽的佳句。

结尾缘江水而生发遐想,在“故乡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大好前程的憧憬。

这种奇想,言尽意远,韵致清扬。

(三)齐读,背诵这首诗。

黄鹤楼学习目标:1、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理解诗歌的内容。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A.提问: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B.讲故事:传说李白登临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二.朗读:师范读,生齐读.强调注意节奏(音韵兼顾意义),及声调的抑扬、速度的急缓(如:读“空”应低沉婉转,声音略为延长;“晴川”句可读得恬淡自然。

)三.师生探究:A、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师:(赞赏地)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解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析了诗的韵味,意境。

它确实通过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所见,表现诗人的思乡愁绪,这从最后一句可分明地看出。

刚才同学们争论“空”字的意味,很好。

就是要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有自己的见解。

首联和颔联中都出现了“空”字,诗人登上此楼,发现仙人已去,只留下一座楼宇,天地间也只有漂渺无依的浮云,理解为“清廖孤寂”是不是更有道理些呢?(生点头)千年已逝,一切都如过眼云烟,在这种清廖孤寂中诗人自然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之感!(生点头)。

(品味与争论使同学们觉得自已是课堂的主人。

)B.那么,你对这首诗有没有不满意的地方?生分组讨论,力求每人都能谈出自己的见解。

每组推举一个作中心发言。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讨论的结果并不在于对错,同学们只要能谈出自己的见解,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了品味,解读,有自己的看法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完全脱离诗意去信马由缰,而应在了解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尽情去想象,去发挥。

(求异思维,摒除凡名家名篇就盲目崇拜的思想,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质疑。

)四、拓展,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充分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每一句都可说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根据诗意,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体会,写成一段小文,请同学们也模仿着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充分发挥想象,缀珠成文。

师示范:“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金碧辉煌的黄鹤楼在阳光的照射下愈发显得宏伟与壮丽。

登临此楼,仰望长空,一碧如洗,唯有白云千朵,悬浮于天地之间,没有一丝杂色,就是那样不沾烟火气地洁白,没有目的,没有方向,悠悠地飘荡。

胸中的一切仿佛都被荡涤而去,怎么不令人油然而生清寥孤寂之感。

(片断写作,虽有些描写与诗的意境不十分相符,但只要能想象,并能用优美的文字表达就要充分肯定。

)使至塞上学习目标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学习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四)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愤懑)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五)悟一悟: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2.炼字精妙3.诗的留白“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大屏展示)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钱塘湖春行【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习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