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标培训材料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解44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解44

贯标培训材料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实施培训讲义●郑永亮●工业和信息化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第一章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基础知识第一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特点一、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与其他管理体系贯标的异同相似和继承之处管理体系的方法论相似不同的管理体系都是在各自系统化的管理思想、管理原则指导下的一种模式化的管理方法,针对的都是管理活动。

实施管理体系的目的相同通过模式化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确保与管理对象相关的各项过程和活动都处于可控并受控的状态下,从而确保方针的落地和以目标为驱动的体系绩效持续改进。

遵循了一些相同的管理原则和方法随着ISO9000族标准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实施,随后的各种管理体系都遵循了ISO9000族标准所采用的一些管理原则和方法,如PDCA循环、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等管理思想和原则等。

管理对象不同质量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提供合格产品有影响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产品质量水平)环境管理体系:对组织持续稳定地控制其重要环境因素造成实际环境影响有关的过程;(体系运行绩效——环境影响水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组织在信息化环境下持续稳定地获取竞争优势有影响的能力建设过程。

(体系运行绩效——能力提升水平)如在CAD/CAE/CAPP/PDM/VPD等技术部署和应用的信息化环境下,通过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改进,来打造并不断提升研发能力,从而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同样也可以在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分析、产品质量在线监测/分析等信息化环境下提升环境和质量管理的能力。

管理对象的基础不同其他管理体系:对于质量、环境、安全等管理,即使企业没有按标准要求建立质量体系,也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开展相应的日常管理活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特别是相关领域的综合集成能力、协同创新能力等,往往是企业之前完全没有涉及过的、对企业来讲是完全没有基础、全新的探索。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ppt课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ppt课件

推动企业转变传统的资源 要素观念,鼓励企业加强基 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利用 内外部的优质资源。
开放 协作
以网络化管理为方向,逐步 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 境下开放的企业价值网络。
建立流程驱动、协同协作、灵活动态的 组织形态。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2-1:管理框架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企业战略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管理职责
企业战略
匹配
可持续 竞争优势
要求
基础保障 输入
业务
组织
流程
机构 数据
技术
实施过程
测评与改进
新型 输入 能力
匹配
可持续 竞争优势
获取
P管D理C职A责方—法—:确保四领个导管作用理充域分闭发环挥、联部动门、与业持务续流改程进有效、协螺同旋、全提员升积极性的充分激发调动,解决高阻力、
做 法
过程方法:一种闭环管理方法, 需要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 用关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 过程考核,监测、分析和持续 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 取过程的增值效应
可基于原有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并细化两化融
合过程管理机制; 确保不重复发生过的不足或错误,尽量减小

可能发生的不足或错误;
原则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两化融合
原则八:创新引领
组织 结构
数据
业务 流程
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逐步优化过程:
不断确立阶段性目标; 坚持动态改进; 持续提升两化融合绩效。
技术
两化融合创造价值的源泉
} 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
互动创新 持续改进
组织结构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培训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共82页文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共82页文档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8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1. 引言两化融合是指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物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无缝连接和高效协同。

两化融合的目标是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方法,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运营效率。

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建立和健全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概念和作用,并探讨如何贯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2.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概述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指为了有效推进两化融合发展,建立的一套完整的组织架构、制度和流程。

通过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协调和管理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确保融合的顺利进行。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要素:2.1 组织架构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实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基础。

组织架构要明确划定各级管理层次和职责,确保各个环节的协作和衔接。

2.2 制度和流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流程,包括工作流程、决策流程、监督流程等。

制度和流程的建立可以规范两化融合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透明度。

2.3 培训和培养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还需要注重人员培训和培养。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两化融合意识和能力,为两化融合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力支持。

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作用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具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3.1 加强组织的协同与协作能力通过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明确各个部门和人员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职责和权责,提高组织的协同与协作能力。

通过协同工作,可以更好地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实现更高效的运营管理。

3.2 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绩效和竞争力。

通过管理体系,可以更好地协调生产和信息流程,实现运营的高效运转。

3.3 规范两化融合工作两化融合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的协同工作,往往会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

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以规范和标准化两化融合工作,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减少风险和错误。

3.4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两化融合要求企业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建立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创新的平台。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听上去可能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可其实说白了,就是把企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这两块做好对接,互相促进,像是一对默契十足的搭档,一起为企业的未来开路铺路。

这事儿做得好,企业就能在现代化的浪潮里脱颖而出,站稳脚跟。

反过来说,要是做不好,可能就会在竞争中掉队,甚至被淘汰。

所以呀,这个贯标工作其实挺重要的,听着严肃,做起来也有不少花头。

不过,说起这个贯标,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哎呀,太复杂了”,简直是拿个放大镜才能看得明白。

可是,别着急,我们一块儿理理。

这个贯标其实就是一系列的标准和流程,目的就是要帮助企业从根本上去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生产效率。

说白了,就像是给企业的“大脑”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看看哪些地方需要调整,哪些地方可以更加“智慧”一些。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企业环境竞争激烈,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要有好的产品,更多的是要有高效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变得格外重要。

哎,说到这里,我就想起了我以前的一些经历,小时候总是听大人们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意思就是很多大问题往往起源于一些小细节。

企业也一样,看似不起眼的管理漏洞,可能一旦累积,就会带来大麻烦。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目的,恰恰就是要让企业从一开始就把这些“蚁穴”堵住,让企业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条“赛道”上都能跑得飞快。

对了,这个贯标工作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像是“拔萝卜”,一步一步来,不急不躁,做到位了才能见效。

话说回来,现在的企业要做这个贯标,最怕的就是空洞的“纸上谈兵”。

很多公司一开始可能觉得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走个过场”,写写材料,做做报告,结果搞了半天,啥实质性进展都没有。

其实啊,这就跟做饭一样,光有菜谱不做饭,怎么能吃得好呢?两化融合贯标也是这个道理,不能仅仅满足于填填表格,最重要的是要把标准和管理理念真正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做到“有章可循”。

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

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案例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管理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当前最新的一种管理方法,通过将传统的生产管理理念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下面我们将以某企业为例,具体分析其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某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服装生产和销售的中型企业。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面临着生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为应对市场挑战,企业开始探索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实践应用。

首先,企业进行了内部管理的全面改革。

通过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对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进行了重构和升级,实现了系统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同时,企业也优化了内部流程,实现了数字沟通和合作,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这一系列的内部改造,企业成功实现了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新型管理模式的改变。

其次,企业开始采用完整的供应链管理模式。

在生产流程中,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将生产、供应链等模块无缝衔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此举不仅有利于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管理,同时规范了生产流程和供应链的运作,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然后,企业也积极采取智能化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

例如,企业引入智能化设备、机器人等高科技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准确度。

同时,对生产线上的工人进行培训,提高了工人技能,也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最后,企业还进一步加强了质量管理和过程优化。

通过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机制,企业实现了全局的品质控制,解决了过去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

同时,企业也通过过程优化,改进了产品的包装和物流,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和及时配送。

总之,某企业在贯标培训材料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应用中,实现了从内部管理到供应链管理再到智能化生产的全面升级,有效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力和效益。

这一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创新实践的经验。

两化融合案例

两化融合案例

两化融合案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日益加深,两化融
合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

首先,以工业制造业为例。

在传统的工业制造业中,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引入智能制造系统。

通过将传感器、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与生产设备相结合,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比如,某汽车制造厂引入了智能生产线,通过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状态和生产数据,实现了生产计划的动态调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其次,以农业领域为例。

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也迎来了新的
变革。

例如,某农业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农田的精准化管理。

通过在田间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等数据,并结合气象数据和作物生长模型,为农民提供精准的农业生产指导,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者,以医疗健康领域为例。

随着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传统的医疗模式也
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比如,某医院引入了远程医疗系统,通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实现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远程会诊和医疗服务。

患者可以在家通过手机或电脑与医生进行线上诊疗,大大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就医。

综上所述,两化融合已经深刻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为经济
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相信两化融合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容详解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内容详解


ISO27000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OHSMS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5
提出背景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企业系统地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 机制的通用方法,覆盖企业全局,可帮助企业依据为实现自身战略目标所提出的 需求,规范两化融合相关过程,并使其持续受控,以形成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所 要求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企业各个职能和层次的全员——两化融合的需求提出者和工作贯彻落实者 包括: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操作人员等
全员参与

调动全员 积极性、自觉性、创造力

全员考核
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以实现员工个人和企业共同发展为宗旨,建立员 工培养和发展机制,完善企业文化;

明确全员职责:
营造全员参与氛围:
明确实现两化融合目标的过程,以及 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受控条件下实现这些过程; 对过程进行评估与诊断、监视与测量、 考核,并报告结果;
持续优化过程,提升过程绩效。
采用过程方法 过程方法:一种闭环管理方法,需要明
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 互作用关系,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监 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取 过程的增值效应。
从强调技术向规范管理转变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 (2013-2018年)》(工信部信〔2013〕317号) ——行动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 建设和推广行动
4
提出背景
管理体系的理解

常见的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指用于确保一个组织 能够履行实现其特定目标所需的 所有任务的过程和程序的框架。 管理体系针对特定管理目标对组 织的相关人员、部门、活动和过 程提出系统性的、普适性的通用 管理要求,涉及管理理念、原则、 要素、机制和方法等。 组织可依据管理体系的要求和方 法,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特点,构 建适合自身的相应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有助于组织有效地建立、 实施、保持和改进其内部管理机 制,系统、全面地提升组织管理 绩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公司原材料成本占据产品成本的70%以上,由于营销 部门、设计部门和采购部门的信息交互不便捷畅通, 采购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物料的需求信息,造成 采购的盲目性和不精确性,企业的原材料的积压严重, 死库存逐年增加,造成巨大的浪费,占用大量的企业 流动资金,降低了企业的效益。
– 由于事业部之间缺乏资源调配和协调机制,生产信息 不能及时共享,造成生产现场原材料准备时间和产品 配套时间过长,并进一步影响到应收货款的回款,降 低了企业资金的周转率(目前企业的资金周转周期为 150天),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 企业产品线的配合与配套 能力(企业内部产品线和 事业部之间的协调运作能 力)
规范要求
• 进行策划时,企业应首先基于企业战略, 根据国家政策、企业现状、客户需求、 合作伙伴、市场态势、竞争对手、国内 外行业标杆、技术发展趋势等因素,运 用SWOT等参考分析方法,识别获取可 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其次,依据业务 需求和目标、企业装备、技术、生产、 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市场竞争等状况, 参考GB/T 23020-2019等方法分析企业 两化融合所处发展阶段、关键环节、重 点、切入点和发展方向,以及相关关键 指标与行业水平的对比情况,明确打造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提出两 化融合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企业 应确保策划时所明确的信息化环境下的 新型能力是具体的、可观测的和可达成 的。
运行维护 数据开发利用
动态调整
技术
技术实现需求
技术实现
技术方案、技术获取 监督与控制
2
案例分析说明
• 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框架结构为基础,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主线,在相关的要点上, 辅助以一些典型案例,说明在两化融合管 理体系下,两化融合的工作如何实施。
• 本案例不是给出一个企业两化融合的解决 方案,也不是给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贯 标方案,而是将过去的做法和两化融合管 理体系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符合和不符合 的地方,给大家一个感性的认识。
根据波士顿关于矩阵内现金流动和每 一象限内产品/企业单位业绩的假设, 对公司业务组合进行评估
17
分析工具之二:关键成功(KSF)因素分析
比较法
将本行业内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进行比较, 分析差距及造成差距的原因,差别之处就 是关键成功因素
市场分析法
运用细分市场的原则分析整个行业市场, 找出关键性的市场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 品进行分析,据此确定关键成功因素
• e) 提供制定和评审两化融合目标 的框架;
• f) 在企业内得到沟通和理解,获得 员工普遍认同;
• g) 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
23
为实现企业战略梳理可持续竞争优势
案例
• 产品策略
– 以电机车辆为核心,拓展产品种类,保持多元 化产品能力格局的优势。
– 以电机为龙头,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走产业 一体化道路,成为国内成套设备供应商的龙头。
28
案例
• 企业两化融合目标
• 基于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判断和瓶颈问题的分析,在现阶段, 公司两化融合的目标是实现: (1) 提高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和产 品研发这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核心竞 争能力,以此主导电机相关产品的技术方向,实现可持续 发展。 (2) 降低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提高企 业的造血能力。
案例
• 企业确定的两化融合实施 方针为:
• 需求牵引、效益驱动、总 体规划、重点突破。
规范要求
• 两化融合的方针(最高管理 者应确保两化融合的方针):
• a) 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 • b) 围绕获取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 c) 兼顾利益相关方的诉求;
• d) 包括对满足本规范要求及持续 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 诺;
3
提要
• 1、企业战略、两化融合 方针、可持续竞争优势、 新型能力
• 2、策划 • 3、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优化 • 4、技术实现 • 5、匹配与规范化 • 6、其它与结束语
4
案例概述
案例
• Y企业集团是我国机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具有悠 久的历史,从创立开始就一直扮演我国机电行业 实验工厂的角色。形成了包括电机、电气成套、 车辆等丰富的产品线。
– 提高市场响应速度,降低产品提前期。 – 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用户
的满意度。
25
从企业战略到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案例
• 企业的关键成功因素(需要保持和提升的)
– 机电行业全面的专业配置和研发生产能力 – 差异化的产品竞争优势
• 需要增加的关键成功因素
– 快速的技术和产品创新 – 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关键成功因素是指那 些在行业中占重要地 位、对企业竞争力有 重大影响条件、变量 或能力等特定因素
18
分析工具之三:优势-弱势-机会-威胁矩阵(SWOT)
优势-S
1
2 优势项目
… n
机会-O
1
1
2
2胁-T
1
1
2
2


n
n
SO
发挥优势 利用机会
ST
利用优势 回避威胁
弱势-W
1
2 弱势项目
… n
规范要求
• 输出
– a) 满足策划的输入所提出 的要求;
– b) 确定业务流程与组织结 构的优化需求;
– c) 确定技术实现的需求; – d) 确定运行维护的需求; – e) 确定数据开发利用的需
求; – f) 确定基础条件和资源的需
求; – g) 明确两化融合实施框架,
包括职责、方法和进度等。
31
案例 20
基本情况调研
案例
• 与企业决策层进行访谈, 了解决策层对企业发展 战略的设想。
• 以企业职能部门划分为 切入点,全面考虑企业 的职能/功能架构,通过 经营过程的描述,了解 企业的经营/作业程序和 运行机制,通过访谈和 分析,找出企业各主要 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21
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描述
• Y企业将上述努力纳入两化融合的体系架构中,通过系统化的手段, 协同推进,通过均衡发展,确保所有工作获得实效。
7
大规模的宣传和培训
案例
• 企业针对上述两化融合战略部署和相关的 项目启动,举行了启动会,并进行了深入 的宣传工作。
• 外部咨询团队面向中层以上领导和核心业 务/技术人员,开展了深入的培训和宣讲工 作。
29
2、策划
30
两化融合策划的输入和输出
规范要求
• 输入
– a) 两化融合的目标; – b) 市场环境分析结果; – c) 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 d) 可持续竞争优势获取对
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 求; – e) 外部技术发展趋势; – f) 业务需求和目标; – g)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 结构现状; – h) 数据开发利用现状; – i) 基础条件和资源现状。
李清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联合工作组
实施过程
业务流程
数据 组织结构
输出:
策划
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需求
…… ……
确 保 化两 形 融成 合预 实期 施的 过新 程型 持能 续力 受 控
业务流程与组织结构优化
优化方案、实施与执行、监督与控制
匹配与规范化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匹配性调整 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规范化与制度化
确定某单位精确的市场实际占有率。 该方法可用于分析产品、企业单位或 其他要分析的单位。
就每一个要分析的产品或企业单位收 集其年销售额、年市场增长率及其竞 争对手年销售额的数据
计算相对市场份额即一单位的收益除 以其最大竞争对手的收益
将产品/企业单位按相对份额和市场 增长率标于矩阵上,建立市场增长份 额矩阵
WO
1
2 利用机会 … 克服弱势
n
WT
1 2
减少弱势
… 回避威胁
n
SWOT矩阵是制订战 略的匹配阶段的分析工 具。
这个矩阵是在内部、 外部关键成功因素确定 的基础上,根据判断结 果将内部优势与弱势、 外部机会与威胁分别列 出,由内部与外部的两 种状态以及相互匹配关 系,形成了左列四种不 同的组合。
19
• 成立了联合工作团队。
8
1、企业战略、两化融合方针、可持续竞争优势、新 型能力
通常企业希望通过两化融合实现的发展战略 • 发挥后发优势,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 规范化企业的管理,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
发展 • 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 • ……
10
常见的两化融合的方针
• 全面实施 vs 重点突破 • 全盘引进 vs 个性化定制 • 外包 vs 自主 • 技术储备、改造与提升 vs 解决现实技术与
• 战略规划涵盖的方面很多,包括产品发展、 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
• 战略规划是确定企业前进方向的重要工作, 可以采用多种战略分析的工具和手段。
16
分析工具之一:波士顿矩阵

问题


增 长
瘦狗
明星 金牛

相对市场份额

波士顿矩阵帮助多种经营的公司确定:哪些 产品宜于投资,宜于操纵哪些产品以获取利润, 宜于从业务组合中剔除哪些产品,从而使业务组 合达到最佳经营成效
33
案例
• 从物流、资金流不畅的表征推演出去,信息传递模式、媒 介、平台、管理方式、协调方式上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 业的进一步发展:
– 公司从成立以来一直以技术立厂,但是目前产品创新能力下降, 产品和技术储备不足,核心产品技术老化,在企业经营所必需信 息的产生源头就降低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企业缺乏实现营销、设计、采购、制造、质量部门信息传递与共 享的平台、手段和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协调运作,增加了企业内 在的运行成本,降低了运行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