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甲方乙方》是着名导演冯小刚的一部重要电影作品. 该片制作时间为1997年,该片以情节化叙事取胜,用一个又一个圆梦游戏情节将影片的叙事性发挥到极致,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对平常人的审美世界用喜剧的手法演绎出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并用喜气洋洋的团圆式结局,赋予了影片具有传统伦理思维的精神理念,这不仅仅是影片主题的呈现,更是影片叙事的内在逻辑.正是这部电影,为冯小刚的导演生涯带来了春天,开启了冯氏贺岁片之路.该部电影为冯小刚贺岁电影奠定了风格,融平民化, 娱乐化,写实主义于一体,为电影带来了极高的票房.因此研究该电影的叙事艺术,对认识冯小刚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甲方乙方》叙事的文本分析1.叙事视角的平民化2O世纪80年代到9O年代,可以说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分水岭,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民生活逐渐走进了影视文化关注的视野.这既是中国整体社会的一个价值取向变化,也是影视产业发展对市场化的一种努力.冯小刚正是在这样的影视文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故事讲述的是几个人专营一家帮助别人圆梦的公司, 并为前来的人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梦想,情节虽然有些离奇,但表现风格却是极其朴素真实的,采用了变形"纪实" 手法.通过这些梦想和"纪实"手法的表现,来表达普通人对生活和人生的追求及向往.而主演葛优,则有着"平民影帝"之称.这些表现元素,成为《甲方乙方》叙事视角和方式的基本构成.从而能够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认同与满足.2.叙事形态的情节化在叙事上,《甲方乙方》采用的是观众普遍容易接受的情节化,故事化的叙事形态.通过冲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悬念,形成对观众的控制. 《甲方乙方》主情节线是圆梦,一群极具创意的年轻人开办了一家"好梦一日游"圆梦公司,到底是怎样帮人圆梦的?来圆梦公司圆梦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书摊老板的将军梦,,嘴巴不严的四川厨子"打死我也不说的"的英雄梦,大款不想吃荤的"吃苦梦",大男子主义的人想做的受苦梦",明星想回归普通人生活的"普通人梦",这些梦都怎样去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呢?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让观众目不暇接,在猜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跟着情节走,跟着主人公一起笑一起思考.最让人叫绝的是大款的吃苦梦,应该是圆梦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幕,观众肯定都忍不住在猜想,这个物质上相当富有的大款会怎样在穷山沟里度日呢?他就真的能够过惯粗茶淡饭的生活?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然片中同时也不乏冲突,姚远和周北雁的房子是否真的就那样借给了那对无房夫妇?让他们得以圆"团圆梦",如果病重的妻子好起来那房子又该怎么收回来?都成了观众猜测的对象.《甲方乙方》的整个叙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连接在一起的,采取的是单线叙事,而小故事的架构,又是小品式的结构,通过叙事冲突和悬念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 这给以后冯小刚的贺岁片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式和经验.二,《甲方乙方》叙事的喜剧风格解析《甲方乙方》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引领冯小刚国产贺岁片的长盛,不仅因为其叙事视角的平民化和叙事形态的情节化,还因为其叙事风格的幽默性,能够让人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其中平民生活的色彩与滋味.1.情节的游戏性游戏性是冯小刚电影的一大特点,这一形式在《甲方乙方》这部电影更多地体现在对经典影视剧的戏仿上.比如英达扮演的巴顿将军,就是对电影《巴顿将军》的戏仿,而刘蓓为了圆傅彪的"受苦梦"装扮的地主婆,则是电影《白毛女》的翻版,通过虚拟场景,加上幽默风趣的台词,用虚拟与现实的对比,达到了戏剧的效果,充满了游戏的情趣.游戏化是电影获得人之本性的最佳途径.运用游戏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演员可以摆脱现实化的束缚,自由表达人的本真面目,从而达到审美化的人之主体性,获得自由的,完善的人本体.而影片故事也借此获得升华,让观众在游戏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的本真释放. 《甲方乙方》就是运用了游戏的态度,让剧中人一一过足美梦成真的瘾, 书摊老板圆了一天巴顿将军的梦,嘴巴不严的厨子体验到了英雄的梦,大款圆了吃苦的梦,明星圆了普通人的梦.这种情节预定的游戏化,既让观众能够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欣赏——内心是自由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情绪是跌宕的,加之故事本身具有的人情味和平民化——贴近观众内心.让观众在游戏之后,获得一种自我生活的娱乐.游戏不仅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对自我生活的美化和提升.2.语言的诙谐《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开辟冯氏幽默喜剧电影开山之作,并在此后的电影中一贯延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具京味特色的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语言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一个重要的成元素,其表现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整体风格. 《甲方乙方》中的演员,多是使用北京话,而北京话中的调侃,反讽,不把事儿当事儿的京腔京韵,与游戏化的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诙谐风趣的搞笑场景.比如, 影片中傅彪圆"受苦梦"的一场戏,葛优扮演地主与刘蓓装扮的地主婆坐在八仙桌旁,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一向以幽默搞笑现的葛优一本正经地打扮成地主老财,再加上其装腔后说出的那句经典台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种情景的预设和效果的反差,获得了很好的搞笑效果. 正是这句台词,成为此后人们相互调侃的流行语.而厨子的那句"打死也不说",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冯小刚电影的语言幽默,主要是将原本不同语境的语言互换场景,加之说话者与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反差,来获得喜剧效果的.比如"地主家也没有粮啊"这句话,原本是在十分悲苦的情景当中,由横行霸道的地主老财说出的话语,但是经过情景的游戏化处理,再由葛优这一喜剧演员说出,就显得十分诙谐.而让胆小的厨子不断重复着由英雄人物所说的"打死也不说",自然让人们有了笑意.三,《甲方乙方》叙事价值分析《甲方乙方》的叙事模式,照顾了中国人观看电影方式巾同有的情景化和故事化习惯,符合中国人固有的思辨方式和叙事意向,从而迎合了尽可能多的观众,让观众更加轻松地融人影片,体验内容.这既是导演冯小刚对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一个认知结果,同时也是走向商业化的需求.1.思辨模式上对"度"的把握《甲方乙方》既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尖刻的批判,也不是原生态的模仿,而是经过了导演的加工处理.这一加工处理的方式,是冯小刚贺岁片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所在, 那就是对内容某种呈现上采取了一种"中庸"式的思辨态度. 在这里,没有刻意的反主流,反传统的东西,采取的是一种不温不火的调侃与诙谐,既有若隐若现的伦理说教, 又不失幽默搞笑,既教又乐,没有丝毫的教化痕迹.可以说冯小刚找到了一条反传统与主旋律之间的缝隙,从而游刃有余,去掉了反主流的辛辣与尖刻,同时也加人了反思. 同时,冯小刚电影诠释的是一种传统的中庸式的叙事哲学,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寻找观众心理上的平衡点,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效果.比如,影片中以赚钱为目的开设"好梦一日游"的四个自由职业者,原来为了把钱赚到手,往往急功近利, 想尽怪招,但是在为人网梦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到情义才是比金钱更为重要的无价之宝,姚远把父母留给自己结婚用的房子不计报酬地让给身患绝症的一对夫妇居住,后来, 借用姚远住房的中年人来还房子钥匙,告诉姚远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她妻子的团圆心愿已了.而姚远和周北雁也众望所归地喜结良缘.在这一叙事过程中,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照顾了观众的内在情绪. 在电影的价值诉求上,既追求商业性,又不放弃艺术阵地.冯小刚电影展示出了许多"加工过"的原生态,模糊了生活和影像之间的界限,更易于使观影者将自己与影像混为一体,尽享体验的乐趣. 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叙事内容上,《甲方乙方》都将自身放置在了反主流,反传统和主旋律之间的中庸之道上, 把握着过"与"不及"的界限,遵循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让平民获得了一场狂欢,并在狂欢之后,内心还留有情感的温暖.2.叙事意象的传统回归在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意象当中,对普通人的关注,对日常生活的画面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符号表现,可以看出冯小刚作为第五代导演,在经过突围,反叛,抗争之后的某种回归,回归传统叙事模式,回归传统的叙事意象当巾. 这既是作为导演的一种文化自觉,也是第五代导演在回归传统叙事和市场化的一种反射. 相对于西方文化对真理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更多地追求义理与情理.在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中,将中国文化语境作为其影片意象构建的基础,展现了和谐温馨, 祥和的中国文化意向.表现的是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伦理思维模式.如影片末尾处大红的喜气背景和葛优的喜笑颜开,中同式的婚礼,新娘的红嫁衣,红盖头, 新郎的衣服,婚礼的仪式,交杯酒,咬苹果等等.而姚远将自己的新房借给素不相识的中年人,来满足其病重妻子的一个心愿,抱着的正是中国式的"好人有好报"伦理思维,而周北雁之所以嫁给姚远,恰恰是因为姚远的这句话. 这就让这一理想成为现实,是中国式理想境遇的一个写照.既照亮了影片中姚远的人生,也照亮了观众内心的期望.四,结语《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的经典影片,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其贯熟的平民化叙事视角,游戏化的叙事形态以及贯穿其中的中国式的伦理思维与生活价值观的融合,加上平民影星的精彩演绎,从而掀起了冯小刚贺岁片的精彩序幕. 在此后的众多影片中,冯小刚将这些叙事手法和技巧一路延续,不仅创造了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也给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浅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一)

浅谈戏剧治疗元素在电影《甲方乙方》里的运用(一)摘要]戏剧治疗研究领域在中国大陆几乎还是一片空白,但在很多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见它们的身影。
电影《甲方乙方》中看似荒诞不经的七个“圆梦”故事,蕴含了戏剧治疗元素的运用,更折射出许多辛辣的生活哲理。
关键词]戏剧治疗《甲方乙方》圆梦戏剧能够净化心灵,释放情绪并具有矫正治疗的功效,这一说法最早见于亚里斯多德的诗学。
戏剧治疗是结合戏剧与治疗两个概念而来的。
戏剧是指必须有实质性的动作及表演者之对证,来模拟人生,人物或一段故事。
戏剧能集中人们生命中各种互动关系的表现及其影响,使案主能够学习、经历并认知人生中的各种事物。
治疗则是指疾病的诊治与照顾,在心理治疗方面则是指对精神、情绪之疾苦或调节不良者,以某种计划或实例之实施,使案主恢复社会调适能力,舒缓社会性的紧张。
因此戏剧治疗是指一种有完整结构的戏剧与剧场艺术之治疗程序。
它是将案主置于其活动中,籍个人与团体之互动的关系,白发性的去尝试并探讨生命中的经验,籍以舒缓情绪,建立认知,解决精神上的疾病与障碍,以促进人格成长,身心健康,发挥潜能与建立积极的人生观。
美国戏剧治疗协会则将戏剧治疗定义为“系统而有目的地使用戏剧和电影的方法,实现生理整合及个体成长”。
即戏剧治疗运用戏剧和电影过程来达到症状的减轻、情感的生理整合及个人成长的治疗目的,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戏剧游戏、摹拟笑剧、木偶剧和其它即兴表演技巧。
戏剧治疗成为一门学科,则是始于英国现代戏剧教育学的先驱彼得·史莱德。
他在1930年代将儿童戏剧作为一种净化方法,来协助儿童学习不良与困难者逐渐发展而成的。
多年来,戏剧治疗技术与艺术的研究,已成为有系统的学术理论与应用,对有心理障碍、社会困境、身心缺陷或需要实现自我的人皆能提供协助,咨询与治疗。
戏剧治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除了2007年厦门大学招收的表演艺术治疗学硕士开设了戏剧治疗课程外,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尽管戏剧治疗在中国大陆的发展也许还谈不上有多大的起步,但戏剧治疗的元素却可以在大陆的许多艺术作品中找到它们的身影。
《甲方乙方》大众欲望的捕捉与后现代阐释

《甲方乙方》大众欲望的捕捉与后现代阐释作者:刘炜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21期摘要:1988年底,冯小刚以《甲方乙方》为契机,拉开了中国电影“贺岁档”的序幕,以“冯氏”幽默的语言,创意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乏社会深意的主旨成为1998年现象级的话题,在市场化的初期,电影娱乐性和商业性探讨的浪潮下,冯小刚的作品无疑在此之间找到了一个相对的平衡,保持世俗化的同时不乏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张力,在新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与娱乐化、后现代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十分契合。
关键词:时代焦虑;电影市场;贺岁片20世纪90年代,各种新的文化思潮涌入的背后,呈现的是中国新的一代中年人、青年人的情感价值取向的变化,人们的视线也终于从政治的高度开始转移到自我。
商品正在入侵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在这一时期的观众群体也发生了“从文化学习到文化消费的心理变化”[1]面对突然而至的风险挑战和创作自由中国电影人无从应对。
这样的状况分割或曰撕裂着1949年-80年代初。
[2]一、90年代生存焦虑与欲望剖析及抚慰(一)对现代化都市生活带来的孤独感的关照影片中的主人公的社会关系十分简单。
四个主演之间没有亲密关系的表现,“圆梦”对象与主人公最开始也只是简单的雇佣关系,影片在最开始建构的世界是相对独立的,四个主人公穿插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之中。
但在帮人圆梦的过程中,看似是为了利益而成立的公司在帮人“圆梦”的过程中渐渐体现出了浓浓的“情”味。
影片中的情节及细节铺设,都表达了在消费的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情冷漠以及对于人与人关系逐渐疏远的必然性的焦虑,高楼大厦将人分隔在一个一个的格子间中,人情的冷漠和疏远似乎将会成为必然,而银幕中表达出来的在这样都市背景下的三五好友之间的友爱与义气,齐大妈这样的来自街坊邻居之间的关爱,也正是银幕前的都市中人所渴求的。
(二)“家”的渴望——动荡中对于安稳的渴求伴随着90年代出现的也是大规模的外出务工的热潮,影片中中年技术员便是这样的角色,影片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关系都不是稳定的,“好梦”公司里出现的渴望圆梦的人都各有各的不满,甚至剧作的方式都不是一个完整连续的故事,而像是一个由四个主人公穿插起来的故事的集合,这种不稳定因素的表达,都体现出都市生活的代价,这种不稳定的意指在影片中体现在“家”的概念上。
甲方乙方

小人物大作为————评《甲方乙方》的创作特色《甲方乙方》这部电影讲述了遥远等人开办的“好梦一日游”帮人圆梦的故事。
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赞扬了小人物的善良和爱情。
呼唤真情的主题,给观众心灵的触动。
导演以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不仅与观众产生共鸣,又深化了主题。
是一部从内容到结构都非常好的一部电影。
自然的叙述方式。
一部好的电影,选择好的题材是必要的,而选择叙述方式更是关键。
本部影片叙事比较流畅,情节安排到位,没有导演刻意安排的感觉。
影片中讲述了姚远与北燕的结婚梦,穿插在客户实现与没实现的梦中,两人之间感情发展的合情合理,将观众带入戏中一起感受他们爱情的温暖。
并且影片通过实现梦的过程,钱康,梁子等的对白,动作作为补充,辅助了电影的叙述,使荧幕形象愈加鲜明。
其中姚远等小人物善良聪明甲方形象,幽默风趣,与乙方的形象,或呼应或对比,增强影片的可看性。
这种自然的叙述方式使影片客观自然,将人物与事物展现得淋漓尽致,与观众产生共鸣。
含蓄的视觉象征。
他们不仅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而且能够揭示影片主题。
在北燕姚远去医院时,遇见了正在哭的秀琴丈夫,整个画面比较暗,他穿了一件灰色衣服,表现了他当时的心情,将要失去妻子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痛,也表现了他对妻子深深的爱。
梦想成真的他在妻子死后,去还钥匙时,给了他一个特写,说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体现出他与妻子对家的喜爱,也拍出他失去妻子后的悲痛。
这个略带悲剧色彩的场景,是含蓄的视觉象征,使观众加深对电影的理解,也是对北燕与姚远结婚的铺垫。
衬托出他们为别人舍弃自己的幸福的伟大的一面,同时加深了他们的感情。
让我们认识到小人物的大作为。
秀琴丈夫从房间走出来的镜头,让人心酸,走出走廊看雪花的镜头,又给人无限希望,预示着遥远的幸福美满和慈善机构好梦一日游的美好前景。
其画面意义深刻,给观众无限的思考。
声画的巧妙运用。
如接游老板时,伴随着一声鸡鸣,画面出现了村口衣衫褴褛的游老板,舒缓的音乐响起,却在画面中出现车的时候,转变为激烈的音乐,充分把游老板从平静到激动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梦想成真的他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
[喜剧,国产,策略]国产喜剧影片的叙事策略解读
![[喜剧,国产,策略]国产喜剧影片的叙事策略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33337cafc4ffe473268ab2b.png)
国产喜剧影片的叙事策略解读[摘要]从1996年周星驰的《大内密探零零发》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喜剧片完全可以存在一种带有纯娱乐倾向和游戏态度的形式。
此后,冯小刚、陈佩斯、宁浩等人的喜剧片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
国产喜剧影片的迅速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喜剧的价值,同时也促使电影人以理论建设的严肃态度关注、挖掘其在叙事上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文章从单线索历时叙事、拼贴与半拼贴式叙事、多线索多角度的交叉叙事三方面,分析国产喜剧片的叙事策略。
[关键词]喜剧电影;国产;叙事策略喜剧关系着人们是否能够立足于现实却又能够满怀理想精神超越现实,关系到人们心灵的自由。
在话剧之后,电影成为人们搬演喜剧、弘扬幽默精神的一个最好的大众文化平台。
然而中国的喜剧影片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坎坷的发展历程。
多年以来,我国电影受意识形态限制,电影必须承载一定的道德教化或政治宣传作用,大众群体和电影工作者们往往认为喜剧是一门比正剧和悲剧要低级的艺术形式。
即使喜剧电影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视野,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喜剧要想证明自己的存在就必须以两种形态出现,一是充满对社会黑暗面的讥讽,如《新局长到来之前》等;二是要带有对时事的歌颂,如《五朵金花》等。
[1]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国产喜剧影片才在观众的热切呼唤中经历了彻底的转型,从意识形态话语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开始拥有自己的叙事立场和叙事语言。
从1996年周星驰令观众津津乐道的《大内密探零零发》开始,人们开始意识到喜剧影片完全可以存在一种带有纯娱乐倾向和游戏态度的形式,并且在叙事上抛弃了陈旧的教化包袱后,能够更好地适应90年代以来的电影消费市场。
[2]在此之后,内地的冯小刚、陈佩斯、赵本山、潘长江、宁浩等人的喜剧影片相继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一次又一次地创下票房以及电影批评上的佳绩。
国产喜剧影片的迅速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喜剧的价值,同时也促使电影人以理论建设的严肃态度关注、挖掘其在叙事上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浅析《甲方乙方》

浅析《甲方乙方》作者:李晨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2期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商业化的转型,《甲方乙方》则开创了中国内地贺岁电影的先河,在发行过程中进行了一整套的运营策略,特别是档期概念的引入。
然而在这些商业化的特征之外,我们还能从影片中看见一份质朴的真诚,可贵的用心,以及对生命和社会的反思。
关键词:贺岁片;商业化;市场营销;大众化路线;前瞻性作者简介:李晨哲,女,1988年4月7日,河北大学艺术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开始了商业化的转型,各大制片厂出现争拍娱乐片的热潮,并且这股热潮受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极大影响。
而冯小刚的贺岁喜剧和情节剧是这一时期为数不多的具有市场消费特性的国产电影。
《甲方乙方》拍摄于1997年,它的出现标志着国产电影商业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这部电影从制作到发行都引入了国外商业化的模式,创造了很高的票房,这对当时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讲,无疑是一针强心剂,给疲软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国导演协会为《甲方乙方》举行庆功会时,滕文骥就曾说“这不是为你个人,是为了鼓励大家为中国电影救市。
”《甲方乙方》是冯小刚与葛优合作的第一部贺岁影片,也是中国大陆第一部贺岁片,投资约600万人民币,但票房却达到了3600万,创下了当时的票房新高,是一部低投入高回报的影片。
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创下了两个“第一”:1949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并就此掀起了中国贺岁片的风潮。
《甲方乙方》在发行过程中进行了一整套的运营策略,特别是档期概念的引入。
在港产电影和好莱坞电影里,档期是很重要的一种营销手段,什么档期上映什么电影都是有固定模式的。
在《甲方乙方》之前,中国没有这种模式,大部分都是电影摄制完成,通过电影局的放映许可上映。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

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样式确证与叙述创新_电影艺术论文电影艺术论文鉴于滑稽、怪诞、嬉戏、喧闹的格调,又于迫近春节的档期上片放映,加之在故事情境或言语动作中多多少少地涉及春初岁尾之事,上述影片又被广泛称为“贺岁片”。
在冯小刚看来,观影群体所指称的和普遍认同的“贺岁片”,就是所谓的“喜剧”——“只要是喜剧,觉得看起来有点意思就行。
”(注:冯小刚语,见杨君《笑容:与媒体英雄面对面》,第8页,第18页,第22页,第22页,第14—15页,第19页,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年。
)但喜剧作为一个以风格及效果来界定的与悲剧相对的美学概念,在传统意义上,多指描写生活中无价值或丑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表现与内里不协调的冲突,在对落后势力和丑的事物的夸张性反讽、鞭笞中实现幽默谐谑的戏剧效果。
莱辛就曾指出:喜剧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裨益就“在于训练我们发现可笑的事物的本领”(注:莱辛:《汉堡剧评》第152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
而鲁迅先生也说:喜剧即“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注: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第29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
两相比照,显见冯氏喜剧片与传统的喜剧概念多有不相符合之处,它将被如何界定呢?比照于电影是大众艺术和特殊文化商品的意义界定,冯小刚的贺岁影片无疑是成功也是应予以肯定的。
而且,于国产电影亟待振兴之时,冯氏喜剧影片风靡电影市场的独特景观显然已超出有限的自身而具有不容忽视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那么,确证其样式指归及共通特征,探究其屡试不爽的叙述策略与技巧,便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类型观念审慎研究,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喜剧片”(又称“怪诞喜剧片”、“乖僻喜剧片”,Sreballedy)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
间离的互文与现实的意义再生--《私人订制》与《甲方乙方》叙事表达的比较分析

模式组织叙事的贺岁片 ,很容易
一
让观众 拿来 与冯 小刚 1 9 9 7年 的
、
情 节的对 比 : 在 融入与间离之 间
作品 《 甲方 乙方》 作 对 比 ;同
《 甲方 乙方》 与 《 私人 订制》
时 ,作 为 冯 氏喜 剧数 年沉 寂 后 的 都是 以替 人 圆梦 为 情 节 主 线 而展 回归之作 ,观众 对它也充满 了期 开 多个 小 故 事 的叙 事 架 构 。乍 一
甲 方 乙 在叙事表达上的处理 ,我们不难 者 是 存 在 不 同 的 :在 《 ) 中 ,创作人员所追求的是观 发现 :尽管 《 私人订制》 在喜剧 方) 私 人订 效果 营造 上 不 如 《 甲方 乙方》, 众 的融 入 与 消 解 ;而 在 《 但从现实 的关 注与批判来看 ,前 制》 中,创作人员所追求的是观
者绝不逊于后者。并且 , ( ( 矛 厶 人 众的审视与思考。 从 剧作 结 构 上 来 看 ,两部 电 订制》 中的相关 变化不是冯王 随
戏 中戏 ” 的 结 构 , 意应付和“ 是他们 的刻意 为之 。整 体而 言 , 片 中故事 的主人公都是进入各种
许
问离的互文与现实的意义再生
●
《 = 私人订 制 与《 = 甲 方乙方 叙 事表 达的比 较分析
2 0 1 3年底 ,冯 小 刚 ( ( 币 厶 人 订 批 判 性 表 现 ,是冯 小 刚在 梦想 和
制》 的上 映 引发 观 众 极 大 的关 现实 之 间 游走 的又 一部 真 诚 之
( 币 厶 人订制》 似乎是新瓶装 待 。然而 ,在观影后 的评论立场 看 , 上, 观众却 是褒贬不 一 、存 在争 旧酒 ,缺乏新意 ,成为小品段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甲方乙方》的叙事艺术研究
《甲方乙方》是着名导演冯小刚的一部重要电影作品. 该片制作时间为1997年,该片以情节化叙事取胜,用一个又一个圆梦游戏情节将影片的叙事性发挥到极致,用平民化的叙事视角对平常人的审美世界用喜剧的手法演绎出平凡人的生活状态,并用喜气洋洋的团圆式结局,赋予了影片具有传统伦理思维的精神理念,这不仅仅是影片主题的呈现,更是影片叙事的内在逻辑.正是这部电影,为冯小刚的导演生涯带来了春天,开启了冯氏贺岁片之路. 该部电影为冯小刚贺岁电影奠定了风格,融平民化, 娱乐化,写实主义于一体,为电影带来了极高的票房.因此研究该电影的叙事艺术,对认识冯小刚电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甲方乙方》叙事的文本分析
1.叙事视角的平民化
2O世纪80年代到9O年代,可以说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发展的分水岭,并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平民生活逐渐走进了影视文化关注的视野.这既是中国整体社会的一个价值取向变化,也是影视产业发展对市场化的一种努力.冯小刚正是在这样的影视文化转型中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故事讲述的是几个人专营一家帮助别人圆梦的公司, 并为前来的人们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梦想,情节虽然有些离,但表现风格却是极其朴素真实的,采用了变形"纪实" 手法.通过这些梦想和"纪实"手法的表现,来表达普通人对生活和人生的追求及向往.而主演葛优,则有着"平民影帝"之称.这些表现元素,成为《甲方乙方》叙事视
角和方式的基本构成.从而能够引起普通观众的共鸣,认同与满足.
2.叙事形态的情节化
在叙事上,《甲方乙方》采用的是观众普遍容易接受情节化,故事化的叙事形态.通过冲突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营造悬念,形成对观众的控制. 《甲方乙方》主情节线是圆梦,一群极具创意的年轻人开办了一家"好梦一日游"圆梦公司,到底是怎样帮人圆梦的?来圆梦公司圆梦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书摊老板的
将军梦,,嘴巴不严的四川厨子"打死我也不说的"的英雄梦,大款不想吃荤的"吃苦梦",大男子主义的人想做的受苦梦",明星想回归普通人生活的"普通人梦",这些梦都怎样去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呢?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设置让观众目不暇接,在猜想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的跟着情节走,跟着主人公一起笑一起思考.最让人叫绝的是大款的吃苦梦,应该是圆梦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一幕,观众肯定都忍不住在猜想,这个物质上相当富有的大款会怎样在穷山沟里度日呢?他就真的能够过惯粗茶淡饭的生活?悬念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然片中同时也不乏冲突,姚远和周北雁的房子是否真的就那样借给了那对无房夫妇?让他们得以圆"团圆梦",如果病重的妻子好起来那房子又该怎么收回来?都成了观众猜测的对象.《甲方乙方》的整个叙事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连接在一起的,采取的是单线叙事,而小故事的架构,又是小品式的结构,通过叙事冲突和悬念来推动电影的情节发展. 这给以后冯小刚的贺岁片提供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模式和经验.
二,《甲方乙方》叙事的喜剧风格解析
《甲方乙方》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引领冯小刚国产贺岁片的长盛,不仅因为其叙事视角的平民化和叙事形态的情节化,还因为其叙事风格的幽默性,能够让人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体验其中平民生活的色彩与滋味.
1.情节的游戏性
游戏性是冯小刚电影的一大特点,这一形式在《甲方乙方》这部电影更多地体现在对经典影视剧的戏仿上.比如英达扮演的巴顿将军,就是对电影《巴顿将军》的戏仿,而刘蓓为了圆傅彪的"受苦梦"装扮的地主婆,则是电影《白毛女》的翻版,通过虚拟场景,加上幽默风趣的台
词,用虚拟与现实的对比,达到了戏剧的效果,充满了游戏的情趣.游戏化是电影获得人之本性的最佳途径.运用游戏性的表演形式和风格,演员可以摆脱现实化的束缚,自由表达人的本真面目,从而达到审美化的人之主体性,获得自由的,完善的人本体.而影片故事也借此获得升华,让观众在游戏的体验中感受到自我的本真释放. 《甲方乙方》就是运用了游戏的态度,让剧中人一一过足美梦成真的瘾, 书摊老板圆了一天巴顿将军的梦,嘴巴不严的厨子体验到了英雄的梦,大款圆了吃苦的梦,明星圆了普通人的梦.这种情节预定的游戏化,既让观众能够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欣赏——内心是自由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情绪是跌宕的,加之故事本身具有的人情味和平民化——贴近观众内心.让观众在游戏之后,获得一种自我生活的娱乐.游戏不仅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对自我生活的美化和提升.
2.语言的诙谐
《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开辟冯氏幽默喜剧电影开山之作,并在此后的电影中一贯延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具京味特色的调侃式的语言风格.语言作为视听艺术的电影一个重要的成元素,其表现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整体风格. 《甲方乙方》中的演员,多是使用北京话,而北京话中的调侃,反讽,不把事儿当事儿的京腔京韵,与游戏化的情节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诙谐风趣的搞笑场景.比如, 影片中傅彪圆"受苦梦"的一场戏,葛优扮演地主与刘蓓装扮的地主婆坐在八仙桌旁,一脸严肃认真的样子,一向以幽默搞笑现的葛优一本正经地打扮成地主老财,再加上其装腔后说出的那句经典台词:"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这种情景的预设和效果的反差,获得了很好的搞笑效果. 正是这句台词,成为此后人们相互调侃的流行语.而厨子的那句"打死也不说",更是让观众印象深刻. 冯小刚电影的语言幽默,主要是将原本不同语境的语言互换场景,加之说话者与语言内容风格上的反差,来获得喜剧效果的.比如"地主家也没有粮啊"这句话,原本是在十分悲苦的情景当中,由横行霸道的地主老财说出的话语,但是经过情景的游戏化处理,再由葛优这一喜剧演员说出,就显得十分诙谐.而让胆小的厨子不断重复着由英雄人物所说的"打死也不说",自然让人们有了笑意.
三,《甲方乙方》叙事价值分析
《甲方乙方》的叙事模式,照顾了中国人观看电影方式巾同有的情景化和故事化习惯,符合中国人固有的思辨方式和叙事意向,从而迎合了尽可能多的观众,让观众更加轻松地融人影片,体验内容.这既是导演冯小刚对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的一个认知结果,同时也是走向商业化的需求.
1.思辨模式上对"度"的把握
《甲方乙方》既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尖刻的批判,也不是原生态的模仿, 而是经过了导演的加工处理.这一加工处理的方式,是冯小刚贺岁片之所以成功的根本所在, 那就是对内容某种呈现上采取了一种"中庸"式的思辨态度. 在这里,没有刻意的反主流,反传统的东西,采取的
是一种不温不火的调侃与诙谐,既有若隐若现的伦理说教, 又不失幽默搞笑,既教又乐,没有丝毫的教化痕迹.可以说冯小刚找到了一条反传统与主旋律之间的缝隙,从而游刃有余,去掉了反主流的辛辣与尖刻,同时也加人了反思. 同时,冯小刚电影诠释的是一种传统的中庸式的叙事哲学,在喜剧与悲剧之间寻找观众心理上的平衡点,以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及"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效果.比如,影片中以赚钱为目的开设"好梦一日游"的四个自由职业者,原来为了把钱赚到手,往往急功近利, 想尽怪招,但是在为人网梦的过程中渐渐感悟到情义才是比金钱更为重要的无价之宝,姚远把父母留给自己结婚用的房子不计报酬地让给身患绝症的一对夫妇居住,后来, 借用姚远住房的中年人来还房子钥匙,告诉姚远他的妻子已经不在了,但是她妻子的团圆心愿已了.而姚远和周北雁也众望所归地喜结良缘.在这一叙事过程中,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照顾了观众的内在情绪. 在电影的价值诉求上,既追求商业性,又不放
弃艺术阵地.冯小刚电影展示出了许多"加工过"的原生态,模糊了生活和影像之间的界限,更易于使观影者将自己与影像混为一体,尽享体验的乐趣. 无论是叙事技巧还是叙事内容上,《甲方乙方》都将自身放置在了反主流,反传统和主旋律之间的中庸之道上, 把握着过"与"不及"的界限,遵循着传统的艺术审美标准.让平民获得了一场狂欢,并在狂欢之后,内心还留有情感的温暖.
2.叙事意象的传统回归
在冯小刚电影的叙事意象当中,对普通人的关注,对日常生活的画面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符号表现,可以看出冯小刚作为第五代导演,在经过突围,反叛,抗争之后的某种回归,回归传统叙事模式,回归传统的叙事意象当巾. 这既是作为导演的一种文化自觉,也是第五代导演在回归
传统叙事和市场化的一种反射. 相对于西方文化对真理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更多地追求义理与情理.在冯小刚电影《甲方乙方》中,将中国文化语境作为其影片意象构建的基础,展现了和谐温馨, 祥和的中国文化意向.表现的是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哲学,伦理思维模式.如影片末尾处大红的喜气背景和葛优的喜笑颜开,中同式的婚礼,新娘的红嫁衣,红盖头, 新郎的衣服,婚礼的仪式,交杯酒,咬苹果等等.而姚远将自己的新房借给素不相识的中年人,来满足其病重妻子的一个心愿,抱着的正是中国式的"好人有好报"伦理思维,而周北雁之所以嫁给姚远,恰恰是因为姚远的这句话. 这就让这一理想成为现实,是中国式理想境遇的一个写照. 既照亮了影片中姚远的人生,也照亮了观众内心的期望.
四,结语
《甲方乙方》作为冯小刚的经典影片,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其贯熟的平民化叙事视角,游戏化的叙事形态以及贯穿其中的中国式的伦理思维与生活价值观的融合,加上平民影星的精彩演绎,从而掀起了冯小刚贺岁片的精彩序幕. 在此后的众多影片中,冯小刚将这些叙事手法和技巧一路延续,不仅创造了内地电影票房奇迹,也给中国商业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