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美国的_哥特_体与中国的_志怪_说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卷第’期()*+,-.)/0*-12314)-.5,6*78+9:3-;<3+74)..3=3>).?%&@)?’%AA’年"月#B<1.)7)C<9-,6D);1-.D;13,;37$(*,3E %AA’美国的“哥特”体与中国的“志怪”说陈钦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外语系,安徽淮北%’FAAA )摘要:试就美国乃至西方初期小说中哥特体和中国的志怪现象,从其缘起,特别是延伸到GH 、GI 世纪这一既共时又历时的浪漫主义阶段,追溯这类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共有的诗学模仿和原创的渊源,指出这两种文学现象创生的历史环境同原始思维的共性,以及诗学的自然属性。
关键词:哥特;神话;志怪;模仿诗学;原创诗学;原始思维中图分类号:5!G%?A!&文献标识码:J文章编号:GAA’—%G’&(%AA’)A’—AA!"—A’——————————————————收稿日期:%AA%—GA —GF作者简介:陈钦武,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外语系教授。
一、模仿诗学人类社会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她是人的思维的轨迹,也难免落入这一发展的窠臼。
人类由原始的浪漫、愉悦:说、唱、表演开始,纪录、宣扬、传播自己的行为、业绩以及自己的思想,用书面符号的形式延传至今。
文明伊始,人类便追求舒适的生活,追求美、雅、高尚,以期满足感官之福,情感知觉之福。
人类的这种不息的追求过程充满了牺牲,展示了人类的本质特征,可歌可泣。
于是先民们开始把生活搬上舞台,利用各种道具、音响、灯光的效果把生活再现得栩栩如生。
人类在悲痛欲绝,乐极生悲或心旷神怡时,需要排遣自己,呼出自己的强音,抒发自己的胸臆,把他们的心态、经历表现得如诗如画。
西方开始有了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但丁的《神曲》,还有《圣经》等宗教文学,而中国也先声夺人,有了四书五经、老庄哲学,屈原等的《楚辞》、《离骚》,先秦文学以及儒释道学。
从我国与英国小说的演变过程及艺术处理看两国之间的文化异同与交流

作家张爱玲女 士所 著的 《 红玫瑰 与 白玫瑰 》中也看到 了。英 国小说在 1 9 世 纪 中 叶 后 迅 速 发 展 , 这 不 仅 符 合 文 学 发 展 的客 观 规律,而且也是 社会演变 的必然 结果 。这一 时期英 国资本 家进 一步加强 了对 工人阶级 的剥 削,使劳动人 民的生活极端 贫 困。英 国社会现存 制度 的腐败 、道 德的沉沦和 劳资的冲 突 更 趋 恶 化 。这 种 现 象 不 可 避 免 地 引起 了文 学 家 的关 注 ,并 在 他 们的作 品中得到 了充分 的反 映[ 7 】 。 以狄更斯 为首 的一批具 有 社 会 责 任 感 和 改 良主 义 思 想 的 作 家 以现 实 主 义 为 创 造 原 则 ,对 现存 社 会 的 种 种 弊端 和 丑 恶 现 象进 行 了无 情 的揭 露 和 严 厉 的抨 击 。而 狄更 斯 晚 年 的健 康状 况 不 断恶 化 ,作 品都 带 有 感 伤 的情 调 或梦 幻 色彩 ,如 《 荒 凉 山庄 》和 《 艰 难 时 世 》【 8 ] 。 在 中 国 , 小 说 虽然 从 先 秦 两 汉 时 期 就 已经 有 了 。但 真 正 为 汉 代 目录 学 家 确 认 的 小 说 只 有 《 汉书 ・ 艺 文 志 》 中 的 十 五 种 小说。其他 的多是后 世追认 的[ 9 】 。在 汉 代 作 品 中 , 与 方 术 有 关 的 占大 多数 。我 们从 作 品名 中也 能看 出 ,如 《 封禅 方 说》 《 待 诏 臣 饶 心 术 》 等 。 这 是 由于 方 术 本 起 源 于 古代 的 巫 术 。古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知识有 限,认为 天主 宰一切。 遇 到大 的问题 就要 占 卜,并用祭祀 来消 灾祈福 。鲁迅先生 也说 过: “ 中国本信巫 ,秦汉 以来神仙之说盛 行,汉末又大 畅巫 风 。【 1 。 ] ”。六朝小说所包括 的不 同类型 的作 品,虽然在题材 和 性 质 上 各 有 不 同 ,但 在 形 式体 制 上 却 有 共 同 之 处 。他 们 都 是 用 笔 记 体 写成 的 笔 记 体 是 文 言 小 说 最 早 的形 式 , 也 是 后 世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整体比较)

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 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 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 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 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 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 胜,莫之与京。”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 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 《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 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 奇人”。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 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 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 讲究。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 “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 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 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 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 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 的传统。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 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 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 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 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主 人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 会风情的表达。
第五节 中西小说比较研 究
赛珍珠的中英小说比较论
英国小说爱益于法国、俄国、西班牙及其他一些 国家,但早期中国小说既未受益于这些国家,也 未对它们的小说有所影响。我记得一些假托的东 方作品,诸如歌尔德密斯的《世界公民》,以及 约翰逊的《阿比西利亚国拉塞拉斯王子传》,然 而这些作品中我看到的只是时代的流行想象,而 非内在本质上的真正智慧,因为作者缺乏真正的 认识。中国小说自身成长、壮大,具有了生命, 只是到最近几年才受到别国文明的重大影响,这 几年中,西方的影响已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日常生 活的方方面面。(〈东方、西方及其小说〉)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_以_弗兰肯斯坦_和_搜神记_为例

2009年7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ul.,2009第38卷专辑Journal of 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38Sup.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以《弗兰肯斯坦》和《搜神记》为例李文静(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摘 要:鬼怪小说是人类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表现形态。
英国哥特小说和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有着类似的历史背景,使得它们在怪诞情节、恐怖氛围、深刻主题、各色人物、叙事视角等方面具有了某些共同审美特征。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弗兰肯斯坦》;《搜神记》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Sup.-0289-03收稿日期:2009-03-07作者简介:李文静,女,陕西西安市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由于生存环境、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信仰、审美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人类各民族便孕育出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
作为各民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自然也不例外。
在人类文学创作中,鬼怪小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学表现形态。
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就是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鬼怪小说。
英国哥特小说出现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20年代,被称之为黑色小说。
在我国,魏晋六朝时期是志怪小说的繁荣时期。
虽然两者在时间上相差了1000多年,但是从两者产生的历史背景看,它们具有相似的历史境遇,它们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性。
本文以《弗兰肯斯坦》和《搜神记》为例,对比研究英国歌特小说和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在情节、环境、主题、人物和叙事这5个方面的相似性。
[1]12一、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形成的历史背景 经过17世纪的动荡,英国社会跨入相对稳定的18世纪,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文学大力提倡新古典主义和理性精神。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 - -. 学科门类(二级类):中国语言文学类
2009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推荐表
(本科)
团队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团队
团队带头人:关爱和
所在院校:XX大学
推荐部门:XX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
二○○九年四月
填表说明
1. 本表用钢笔填写,也可直接打印,不要以剪贴代填。
字迹要求清
楚、工整。
2. 推荐表由推荐部门通知拟推荐的教学团队填写。
所填内容必须真
实、可靠,如发现虚假信息,将取消该团队参评国家级教学团队的资格。
3. 表格中所涉及的项目、奖励、教材,截止时间是2008年12月31
日。
4. 如表格篇幅不够,可另附纸。
5. 各级单位意见务必加盖公章,否则推荐无效。
一、团队基本情况简介
二、团队成员情况
1.带头人情况:
2.成员情况:成员人数7
三、教学情况
1.主要授课情况:(2005年以来)
2.教材建设情况:(主要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情况)
3.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4.教学改革项目:
(省部级以上、2000年以来,如精品课程、教学基地等,限15项)
5.教学改革特色:(团队设置特色,切实可行的创新性改革措施、实验教学或实践性教学、资源建设、网络教学等)
6.教学改革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7.教学改革论文(限10项)
四、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工作
五、科研情况
1.科研项目(限5项)
2.科研转化教学情况
六、团队建设及运行的制度保障
七、团队今后建设计划
八、评价、推荐意见教务部门评价意见
学校推荐意见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推荐意见。
西方叙事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西方叙事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丛残小语”、“尺寸短书”以及小说雏形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认识,迄今事实上仍然束缚、限制着人们从叙事艺术的角度对中国六朝志怪小说作进一步的探讨。
从西方叙事理论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发现,六朝志怪小说在客观性叙事、重复叙事、叙事时距等层面同样具有耐人寻味、值得一书的叙述意味,同样具有骄人的不可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标签:西方;叙事理论;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当下我国学界运用西方叙事理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它为我们在当代多元文学理论语境中审视本民族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但是自觉运用这一理论来观照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却不多见。
下面我们以被学界所公认为集六朝志怪小说之大成的《搜神记》中的几个经典名篇为例,从客观性叙事特征、重复叙事、叙事时间中的时距等三个层面来观照、解读其已经取得的但迄今又常常被忽视的叙事艺术成就。
一、客观性叙事特征客观性叙事特征,不仅是当代西方叙事理论而且是现当代西方小说美学极为崇尚的创作理念之一。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认为:“至少到目前为止,二十世纪中压倒一切的呼唤,是对某种客观性的呼唤。
”值得注意的是,布斯虽然批评了所谓“中立”、“公正”、“冷静”的客观性叙事,但他又崇尚这样一种客观性叙事,即作家可以“沉默”,可以“退场”,但作家却可以通过意象、象征,通过调节戏剧化视点等一系列方法流露出他的态度,从而实现作家和读者的“秘密交流”。
因此作家创作时可以持客观性叙事态度,但这种客观性叙事态度中必然“存在一些深度的价值”,因为“作家的判断总是存在的,对那些知道怎样发现这种判断的人来讲,它的痕迹总是明显的。
……我们决不要忘记,纵使作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选择他的伪装,他决不可能使自己消失”。
众所周知,六朝志怪小说主要源自史传文学,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在叙事过程中深受史官修史时所持有的“不隐恶,不溢美”的客观态度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是,叙述者对所叙故事不进行干预,决不随意在情节进展中插入议论,不公开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将故事按照生活实际展现给读者,读者在接受故事时几乎没有感觉到有一个讲述者的在场。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

曹顺庆先生如何培养比较文学博士生付飞亮曹顺庆先生是国内比较文学界的顶尖人物,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提出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变异学理论令国际比较文学界瞩目。
由他领军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曹先生不仅自身学术造诣独步学界,而且在比较文学博士生人才培养方面作出的贡献也是首屈一指的。
先生从1993年就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并开始招收博士生。
1998年,他以学术带头人的身份为四川大学成功申报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
迄今,先生已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博士,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先生指导李伟昉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是全国第一篇比较文学领域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叶舒宪的《文学与人类学——知识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和尹锡南的《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以十九世纪以来的英国作家为例》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
先生总是以成为学术大师的远大目标激励博士生。
他慨叹于当下是一个“没有学术大师的时代”[1],而扭转这种颓势的希望在于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青年学子,为造就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打下人才基础。
比较文学博士生以中西打通作为培养原则,最应该成为涌现学术大师的群体。
先生以“入门须正,立志须高”教导学生,激励博士生自觉地努力学习。
概括起来,其具体的培养方式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精研元典,背诵名篇先生要求博士生系统学习《十三经》。
每一位跟随先生攻读博士生学位学子,都要经过这种严格的古文功底训练。
博士生入学考试时,都要考中国古代文学典籍。
范围包括经史子集,题型多样,涵盖面极广。
既有大量的填空、古文断句、翻译等纯识记的客观题,又有相当数量的简答、分析、论述等主观题,让考生叫苦不已。
没有全面深入地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是不可能心存侥幸、蒙混过关的。
每年在这门专业课上败走麦城的考生数量,常常与在英语课考试上落马的考生数不相上下,甚至更多。
王志耕:学位论文的八股做法

学位论文的选题“八股”法2009-09-21 00:34新生入学,大家又面临着学位论文的选题问题,拟一个“选题八股”,仅供参考。
————学位论文的选题“八股”法学位论文在目前的学制之内日益成为权宜的“研究”,或者,将其视为一种“素质”训练也无不可。
许多同学入学后往往在研究选题上不窥门径,故此拟此“选题八股”,概括为“小新奇独”。
供参考一,小。
选题范围要窄,使之成为小的个案研究,如一部作品、一个作家、一类形象、一个范畴等。
(例:北师大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车夫形象研究》;不宜选题:《中西文学超越主题研究》)二,新。
选材靠近当代,这就意味着尽量避免陷入研究史的繁重梳理工作,更易体现出新意。
(例:南开大学硕士论文《帕慕克与苏菲主义》;不宜选题:《先秦与古希腊神话价值观比较研究》)三,奇。
选择一个角度,个案研究也不能面面俱到,而要选择能将文本内容串起来的一个线索或视角。
(例:南开大学博士论文《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不宜选题《明清女剧作家研究》)四,独。
避免比较研究,只做单独现象研究,把比较的视野置于论述之中,而不在论题中标示出来。
(例:南开大学博士论文《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谭恩美作品叙事模式分析》;不宜选题《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此八股法仅为学位论文选题时使用,一个真正的研究则复杂得多:“小”范围可以是研究方向之选,但能将小题大做就需要有更广泛的知识基础;“新”题材固然易出新意,但真正的研究者应有对经典现象的研究基础,即必须有对研究史的研究过程,否则也难以体味真正的新意从何而来;“奇”角度固然重要,但好的研究是应当淡化角度意识的,而应直面对象,使研究进入化境;“独”现象避开了比较研究,不意味着比较研究不重要,相反,比较研究是高级研究,是需要“倍投”式付出的研究,没有对比较双方的双重深入研究,其研究难有成效,但不管怎样,比较视野是研究的常态,没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单独现象的研究也难以独出机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名:《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比较研究》
作者:李伟昉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主题上,中国六朝志怪小说因果报应主题与儒家思想和佛教观念等息息相关,而英国哥特小说与基督教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而由于这个原因,志怪小说多集中于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内容显得很狭窄,简单明了,缺乏启迪人心、引人回味的厚重感和思想阅读上的阅读魅力。
我想确实是这样,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又持久深远的。
因为儒家文化长期以来在我国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伦理道德规范在各方面影响着我们,强制性的规范及思想上的限制都造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思想的狭隘。
我觉得志怪小说内容狭隘,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人们就算想表现其他方面的内容,但由于特定文化的影响和环境的限制,于是只能选择最符合当时潮流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来描写,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
而英国的哥特小说受基督教的影响,注重的内容也不仅是局限于伦理这一方面的,但是也比较集中于描写教会的部分。
叙事上,志怪小说与哥特小说的重复叙事都有着突出的运用。
作者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像受志怪小说影响的《西游记》就是以妖怪的多次出现来贯穿整部作品,而受哥特小说影响的《巴黎圣母院》中多次描写卡西莫多的丑陋外貌来凸显他的心灵美。
重复叙事在这两种类型的小说中很好的得到了应用。
有些事物本身不会引起人们的好奇,而当这些互不相同的东西互不相容地走到一起时,我们就产生了疑问,这种疑问倾向于怪诞。
怪诞被运用在神鬼小说中,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冲击,而往往也揭露了社会上的荒诞现象。
“怪诞”是荒诞离奇、古怪的意思,我觉得现今和古时对于怪诞现象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古时,如果有人说在天空中看到人,其他的人就会觉得很荒诞,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
而在现今,我们就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不会觉得怪异和离奇。
由于社会的变化,科学的发展,很多条件的不同,人们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也在逐渐的变化。
某些曾经的怪诞现象在如今已经是见怪不怪的了,但是又有一些以前正常的事情现在却成了怪诞现象。
在六朝志怪小说与哥特小说的比较研究中,不论在背景、情节、主题、人物还是叙事形态上,作者都是运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重复论述,我觉得这点很好。
因为也许读者对于当中的一些作品不了解,而作者多次的提及就可以让读者更了解作品,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论述的观点。
但是在论述志怪小说方面的作品都比较简短,而论述哥特小说的作品相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