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哥特小说
阐述哥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

阐述哥特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仲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一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
从公元3世纪开始,大批欧洲的民族开始向着南欧的方向迁徙,其中的哥特人则是这次迁徙战役的主要攻击力。
经历了数百年的征战,条顿民族在公元5世纪战胜了罗马帝国。
但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这个民族却在世界上消失了。
后来,人们用哥特来形容欧洲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心目中,各种哥特风格与希腊罗马文明是背道而驰的,其代表着落后和黑暗,其讽刺了古罗马的黑暗时代。
因此,以哥特风格著称的建筑物被摧毁,而哥特这个词语也逐渐被赋予了黑暗、恐怖等含义。
直到18世纪中后期,哥特又被作为一种小说题材而被大家所记起,通常哥特小说被用来形容凶杀、暴力等内容和情节,被神秘和阴森的气氛所笼罩着。
1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哥特小说的产生于形成,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渊源,虽然其产生于英国,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早期的凯尔特人部落和哥特人部落都属于条顿部落,在数百年的迁徙和征战中,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中所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与妖魔鬼怪战争的事迹,这些民间故事为后来的哥特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哥特小说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灵感,在早期的英国,这些民间故事为哥特小说带来了大批的读者,并且形成了丰厚的心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也为哥特小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戏剧,往往都是通过演绎《圣经》中的故事来对基督教进行宣扬,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史古希腊的悲剧,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最受欢迎的确是充满血腥、暴力、凶杀的喜剧,这种现象与长久以来在英国流传的条顿民族有着深刻的渊源。
在当时,更是创作出了很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剧,其中包含了很多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在剧本中也经常会出现幽灵鬼魂,而这批戏剧作家也对日后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哥特式小说

哥特小说,属于英语文学派别,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一般被认为随着贺瑞斯·华尔波尔的《奥特朗图堡》而产生。
哥特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住着幽灵的老房子,癫狂,家族诅咒等。
源起据历史文献记载,“哥特式”(Gothic)这个词来自“哥特”(Goths),而“哥特”是生活在罗马帝国东北边界的一个日耳曼部落。
长期以来,“哥特”与罗马帝国边界纠纷不断。
公元376年,该部落开始联合其他部落向罗马帝国大举进攻,并于410年攻克罗马,在城内大肆掠夺,无恶不作。
从那以后,“哥特”便有了“掠夺、野蛮”的含义,虽说他们后来撤离了罗马,在法兰西和意大利建立了哥特式建筑自己的王国。
自公元6世纪起,“哥特”的含义逐步有了扩展,人们开始用它来泛指日耳曼所有部落,其中包括449年以后定居在英格兰的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而“哥特式”也成为指代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一个术语。
但这时,“哥特式”还没有摆脱“掠夺、野蛮”的含义。
这可从“中世纪”(公元7世纪至13世纪)被称为“黑暗时代”(theDarkAges)得到见证。
当时的英国评论家内森·德雷克即有这样的评论话语:“欧洲基督教黑暗时代是以粗暴、凶残的征服者的野蛮和无知为特征的。
”到了公元18世纪,“哥特式”依旧保留着“野蛮”的词义。
据这个时候问世的塞缪尔·约翰逊编撰的《英语词典》所下的定义,“哥特”这个词仍旧表示“未开化者,缺乏一般知识者,野蛮人”。
哥特式小说起源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开山鼻祖是霍勒斯·沃波尔。
他的《奥特兰托城堡》创立了早期古典哥特式小说的模式。
哥特式小说的出现,既与当时英国墓园派诗人的“哥特式”情结有关,也与埃德蒙·伯克(EdmundBurke,1729—1797)的“哥特式”美学标准有联系。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与经典作品
的赏析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是指以晦暗、阴郁、神秘、可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它多以惊悚、神秘、恐怖故事为主要内容,旨在揭露人类本能的恐惧,唤起人们对死亡的焦虑。
其中最著名的经典作品当属1764年出版的《哥特山伯爵》。
该小说由英国作家司各特·鲁丁根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做伯爵的恐怖生物被船长强行带到了英国,而伯爵最终以惊悚的方式实现他的恶意计划。
另一部重要的经典作品是1818年出版的《弗兰肯斯坦》,这部小说由英国作家简·奥斯汀所著,讲述了一个叫弗兰肯斯坦的怪物被一群渔民发现,而弗兰肯斯坦最终成功被释放,重获自由。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典作品,如1931年出版的《安德的游戏》,由英国作家布莱克·海蒂所著;1936年出版的《白骨夫人》,由英国作家威廉·莎士比亚所著;1943年出版的《猪女士》,由英国作家罗伯特·狄更斯所著。
哥特传统文学作品构造了一个充满神秘感的世界,同时揭示了社会中隐藏的黑暗面,以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
感。
它们也被认为是对英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因此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与发展摘要: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
英国哥特小说最早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作为一个流派真正产生影响并形成高潮是在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初。
哥特小说对英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简要阐释了哥特小说形成于英国的原因和背景,论述了其历经19世纪和 20世纪的发展在现当代的再度繁荣。
关键词:英国哥特小说形成发展一、“哥特”的概念“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日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
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在欧洲的民族大迁徙中,条顿人不断涌向南欧,尤其骠悍的哥特人更是同罗马人作战的主力。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征战中,条顿民族最终在5世纪摧毁了强大的罗马帝国。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大约在公元7世纪以后,英勇善战的哥特人作为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
后来人们用“哥特”这个词来指称12世纪到16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主要用于教堂和城堡,其特点表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染色的玻璃、幽长的走廊,而且多带有神秘的暗室、阴森的地下室等。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眼中,这些与他们崇尚的古希腊罗马文明背道而驰,代表着落后、野蛮和黑暗,恰好是古罗马之后“黑暗时代”的绝妙象征。
因此,他们用毁灭了古罗马的哥特部落的名字来命名这种建筑风格,哥特这个词也逐渐被赋予了恐怖、神秘、黑暗、野蛮等多种含义(肖明翰,2001)。
大约到了18世纪中后期,这个词又成为一种新的小说体裁的名称。
这一类小说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经常出现幽灵鬼怪或者超自然现象,往往描写凶杀、暴力、复仇等内容,追求恐怖刺激的情节,充满悬念,笼罩着神秘、阴森的气氛。
“这种小说之所以被称为哥特小说,因其开山之作是贺拉斯·瓦尔普(Horace Walpole,1717—1797)的《奥特龙多堡》(The Castle of Otranto,1764)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A Gothic Story)”。
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

- 252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论哥特式小说之《弗兰肯斯坦》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刘秀玲【摘要】《弗兰肯斯坦》是英国小说家玛丽·雪莱创作的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科幻题材的小说。
玛丽·雪莱因此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在《弗兰肯斯坦》中,作者用哥特式的文学创作方法,讲述了一个科学研究者和他所创造出的“怪物”之间既恐怖又悲伤的故事。
【关键词】哥特式《弗兰肯斯坦》复仇一、哥特式小说哥特式小说是起源于18世纪中后期的新的文学形式,是西方通俗文学中惊险神秘小说的一种。
以其神秘恐怖的气氛,迷人的异国风光、大胆神奇的想像和浪漫的东方情调吸引了大量的读者,并对19世纪甚至20世纪的很多作家的文学作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哥特式小说可以说是恐怖电影的鼻祖,更重要的是,它使我们今天习惯地将哥特式与黑暗、恐怖联系在一起。
显著的哥特小说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运,死亡,颓废等。
《弗兰肯斯坦》是哥特式小说的代表作。
二、堕落的天使变成了狠毒的魔鬼这是一个被遗弃的创造物报复其创造者的故事。
弗兰肯斯坦所创造的怪物是个复杂的艺术形象:他既是个被遗弃者,又是个复仇者,同时还是“恶”的化身。
这里,“恶”是复仇的极端表现,而复仇的原因就是他被人遗弃。
这一点,玛丽.雪莱在小说中是通过怪物的自述给予说明的。
那怪物对探险家沃尔顿说,从他诞生的一刻起,他就命中注定要遭到歧视和遗弃,然而他又和所有的人一样,不仅有知觉,还有思想和感情,所以他渴望像人一样生活,更渴望人们能认同他,理解他。
可是,他在平静的湖面上看到自己的倒影,看到自己的容貌竟然那么丑陋,那么狰狞,他又感到无比沮丧、屈辱和痛苦;于是他自问:“难道我是一个谁也要逃避、谁也不接纳的怪物,是大地上的一个污点吗?”他渴望亲朋好友,“可是,我的亲戚朋友又在哪里?我从小就没有父亲照看过我,也没有母亲用微笑和爱抚来祝福过我”。
怪物一方面看到了人类社会充满了贫穷、歧视、压迫、欺诈和杀戮,另一方面又相信人世间是有仁慈和美德的。
英美哥特小说的探讨

英美哥特小说的探讨1 哥特式小说的起源哥特式小说是英语小说的一个重要流派,是西方文学神秘惊险小说的一种。
公认的说法由贺瑞斯·华尔波尔创作《奥特朗图堡》而诞生了哥特式小说。
哥特是Goth一词的译音,该词本来是对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的称呼。
条顿民族定居在北欧,经历了数个世纪的迁徙流浪生活之后,竟然在公元5世纪占领了西罗马帝国,这样的行为使哥特部落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印象。
一千年后,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法萨里转接哥特这个词来指代中世纪中像城堡、教堂这样的建筑。
其中最典型的是巴黎圣母院和圣·保罗大教堂,他们的外形特点是石壁厚重,窗户狭窄,染色的玻璃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宏大的外面里面包裹着的幽暗的内部,而地道中的藏尸所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所以哥特式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建筑,里面发生着神秘而恐怖的事情。
在文艺复兴思想家看来,这种建筑是黑暗、野蛮的象征,受这种思想倾向的影响,哥特成为了中世纪黑暗时代中恐怖、神秘、屠戮等罪恶现象的代名词。
在18世纪晚期,哥特一词被转借入了文学领域,成为了描写以古城堡或荒芜废墟为背景的小说的名词,这种小说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体裁。
哥特小说作为一种体裁,具体产生时间是1764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The Gastle of Otran to)引起巨大轰动,在短短的4个月后就发行了第二版,这次作者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哥特故事”,这样哥特小说就有了正式的命名。
2 哥特小说的发展《奥特朗托城堡》成功让模仿者趋之若鹜,不仅仅是通俗小说的作者来模仿,许多顶尖的诗人和作家如英国的雪莱、勃朗特姐妹和美国的布朗、华盛顿等人接受了哥特式小说的手法,写出了许多为世界读者所熟悉的哥特式小说。
他们推动了哥特式小说的发展,把哥特小说从文学的边缘地带带入了主流文学中。
18世纪末期,哥特小说进入了鼎盛时期,随着浪漫主义的兴起,哥特手法在文学界更加手欢迎。
不应被遗忘的古堡——英国哥特小说

的渲染。正 因为这些特点 , 类作 品一 直被 西方 文学界 所轻视 。直到近 年 , 它的研究 才逐 渐深入 。而这 类 这 对
作 品其实并不缺乏思想道德 价值 和理・ 内容 , t # - 而且在历 史上 对后世 的文 学作 品产 生过 巨大的影响 , 这些都是
l 2一l世纪 的欧洲 , 5 其最鲜明的特征是教堂和修道 院高高 的尖塔 。黑格尔 曾说过 : 在 这类建 筑 中人 所需要 的东西 “ 不是外在 自然所能给予的 , 而是 由人 自己创造 出来 的一 种 内在世界 , 力求获得超脱一切诉诸知解力 的界 限而远举 高
飞 的庄严崇 高气象 。 L 这样一 来 , ”】 哥特 一词 便被 赋予 了
指 称 一 种 极 有 特 色 的 建 筑 风 格 。 这 种 建 筑 风 格 风 行 于
家 马修 ・ 刘易斯 ( te e i) Ma w Lws 的代表 作《 h 修道 士》 为范
例进行分析 。这部小 说写 于 19 7 4年 , 故事 主要 有三条 线 索 , 主线 情节大致 如下 : 其 西班牙 马德里一 所著 名修道 院 的院长安布罗斯 , 年轻英 俊 、 才无 碍 、 他 辩 学识渊博 、 品德 高 尚, 到教 民们 的景仰 和尊重 , 受 被视为 “ 圣徒 ” 。在一 次 布道过程 中, 的风采打动 了一位名 叫马蒂尔德 的名 门闺 他 秀 。这位少女对他可谓是一 见倾 心 , 不惜抛 弃家财 , 女扮 男装混入修道院 , 目的便是能够接近 自己的心上人 。可是 当马蒂尔德最终鼓起勇气 向安 布罗斯吐露 实情 时却并 没 有换来 这位虔诚 修道 士的同情 和爱慕 , 相反他斥责 了这女
哥特小说若干方面的探讨

哥特小说若干方面的探讨“哥特”(Goth)一词原指居仲在北欧、属于条顿(即古一尔曼)民族的哥特部落。
从公元3世纪开始,大批欧洲的民族开始向着南欧的方向迁徙,其中的哥特人则是这次迁徙战役的主要攻击力。
经历了数百年的征战,条顿民族在公元5世纪战胜了罗马帝国。
但是,在公元7世纪以后,哥特人这个民族却在世界上消失了。
后来,人们用哥特来形容欧洲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体现在高耸的尖顶、窄长的窗户等。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在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心目中,各种哥特风格与希腊罗马文明是背道而驰的,其代表着落后和黑暗,其讽刺了古罗马的黑暗时代。
因此,以哥特风格著称的建筑物被摧毁,而哥特这个词语也逐渐被赋予了黑暗、恐怖等含义。
直到18世纪中后期,哥特又被作为一种小说题材而被大家所记起,通常哥特小说被用来形容凶杀、暴力等内容和情节,被神秘和阴森的气氛所笼罩着。
1 英国哥特小说的形成哥特小说的产生于形成,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渊源,虽然其产生于英国,但是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早期的凯尔特人部落和哥特人部落都属于条顿部落,在数百年的迁徙和征战中,创造了大量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中所描写的都是英雄人物与妖魔鬼怪战争的事迹,这些民间故事为后来的哥特小说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为哥特小说的形成带来了一定的灵感,在早期的英国,这些民间故事为哥特小说带来了大批的读者,并且形成了丰厚的心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喜剧也为哥特小说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文艺复兴以前的戏剧,往往都是通过演绎《圣经》中的故事来对基督教进行宣扬,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史古希腊的悲剧,但是在当时的英国,最受欢迎的确是充满血腥、暴力、凶杀的喜剧,这种现象与长久以来在英国流传的条顿民族有着深刻的渊源。
在当时,更是创作出了很多以复仇为主题的戏剧,其中包含了很多凶杀和暴力的内容,在剧本中也经常会出现幽灵鬼魂,而这批戏剧作家也对日后对英国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国哥特小说摘要: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感觉,但是小说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制造恐惧,而具有深刻的主题。
哥特小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个繁荣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之处,此种特色尤在各时期代表作中得以体现。
关键词:哥特小说;三个时期;独特;代表作;深刻主题;影响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12-0000-02一、早期的哥特小说哥特,在德语里的意思是“疯狂”或”癫狂”等。
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内部动乱不断,宗教世界也不得安宁。
人们不再满足于基督教义提供的虚幻愉悦和未来天堂,以被解放的感官,充分欣赏者自然,男女,艺术之美。
这种新的自由在使人们陷入道德的混乱,个人主义的分崩离析以及国家的奴役之前,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惊奇的时代,并且同时孕育出偏向黑暗与疯狂的哥特式文学。
哥特小说是十八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以黑色话题为主,小说背景主要是废旧的城堡、荒凉的山庄等。
小说中神秘恐怖的气氛、被压抑的原始激情、大胆神奇的想象、浪漫的东方情调和迷人的异国风光深深地吸引着当时的读者。
“哥特小说是两类传奇的融合,亦即古代传奇和现代传奇的融合。
”[1]这种融合创造出的恐惧让人不寒而栗,但这种“恐怖”和后来的灵异小说、恐怖小说、恐怖性经典小说等小说形式的“恐怖”有着本质差异,因为哥特小说的恐怖渗透着一种独特的高贵气质。
哥特小说的出现是时代的一种创新,它开启了一种独特新颖的文学样式。
18世纪的英国文坛属于新古典主义作家,他们倡导文学创作从理性出发,追求作品的真实、典雅和庄重等。
而哥特小说的出现无疑对新古典主义写作教条产生了冲击,因为它反其道而行,关注所谓黑暗的中世纪,创造出大量科学和理性不能解释的怪诞灵异现象。
或许正是这份独特的恐怖吸引着广大读者的眼球。
无论是对个体还是社会而言,没有想象就没有灵性,而哥特小说恰好为人们的想象空间提供了一片沃土,读者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束缚,自由的徜徉在想象世界中,感受别样的黑色浪漫。
谈到哥特小说,必须关注开山鼻祖赫勒斯·沃波尔,他创作了第一部哥特小说《奥特兰多堡》。
“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哥特小说,也是英国文学中的一部传世佳作,同时它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体裁的诞生,由此,哥特一词开始了它的文学之旅”,[2]沃波尔在《奥特兰多堡》的再版《作者前言》中写到其目的是“把古今两种传奇结合起来,古代传奇全凭想象,不考虑可能性;现代传奇讲模仿自然,有时也颇为成功。
创新虽不缺少,想象的源泉却被切近现实生活的戒律阻隔。
”[3]《奥特兰多堡》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将超自然因素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中出现很多难以置信的现象:将人压住的巨大头盔、几百人难以抬起的剑、从墙上掉下并在地上走动的照片、雕像的鼻子滴下三滴血、巨大的鬼魂直冲云霄、主人公受到梦中神灵的指示等等。
这些超自然因素的出现不仅营造出让人毛骨悚然的氛围,而且突出了恐怖背后深刻的主题:正义必将战胜邪恶,一切混乱的秩序终会回归正途。
“在沃波尔笔下,象征着中世纪‘野蛮’、‘未开化’的‘哥特式’第一次被赋予了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环;其对哥特式场景的营造和哥特式人物的刻画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心与恐惧感,并由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和世界的理性思考。
”[4]《奥特兰多堡》为哥特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曼弗雷德凶残的男主角形象和伊萨贝拉落难的弱女形象纷纷被后来的哥特小说效仿,还有小说中的中世纪古堡也是哥特小说必不可少的背景。
特别是其创作特征几乎成了“哥特式”的显要标志:一个无助的受害者和一个残酷的迫害者;迫害者通常具有超自然能力;神秘、黑暗的氛围预示着死亡的来临等等。
因为《奥特兰多堡》的影响,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哥特小说陆续出现,如克拉拉·里夫的《英国佬伯爵》、威廉·贝克福德的《瓦特克》、安·拉德克利夫的《尤道夫的神秘事迹》、刘易斯的《僧人》和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等等。
而“科学与哥特式浪漫主义的结合,带来了堪称第一部科幻小说的《弗兰肯斯坦》”。
[5]1818年,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这部小说时不到20岁,然而就表现出她非凡的想象力,高超的文学才能和敏锐的洞察力。
科学家弗兰肯斯坦力图用人工创造出生命,结果一个面目可憎的怪物诞生了,受到创造者和人类的嫌恶和歧视后,秉性善良的他变得残暴不堪,杀害了很多弗兰肯斯坦的亲人。
弗兰肯斯坦敢于嘲笑宗教,创造人类,表明科学的发展必将摧毁传统,但是,怪物的出现并导致弗兰肯斯坦的痛苦与死亡也预示着科学发展的结果难以预料。
小说这一深刻的主题影响了许多科幻作家,在很多关于机器人、计算机、克隆人等科幻小说中,都能看到类似的主题,如《摩若博士岛》、《钢铁之宆》、《2001:空间游记》等。
“《弗兰肯斯坦》一书的出版,虽不能说影响了一代文坛,但是,他毕竟是第一次通过一个合乎科学时代的人类双重性格的形象,对人类与科学、科学与社会道德传统乃至宗教信仰等关系作了重要阐述,为科幻小说流派的发展,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6]玛丽·雪莱巧妙地运用了哥特式文体风格创造出这部科幻小说,“哥特”与“科学”似乎是矛盾的,却又那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她所安排的故事情节、人物心理活动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矛盾的反映,甚至包括作者本身思想上的矛盾和冲突”。
[7]科学家矛盾的性格,怪物矛盾的思想与行为带来读者矛盾的情感,同情与憎恶并存是多数人的感受。
这样一个怪物,是人类的模仿,也是科学的产物,它理所当然地折射出人类善与恶的两面性,也顺理成章地让人思考科学发展及其后果是难以预料的。
尤其对人性的思考,可以透过怪物的视角看到很多,任何一处都能发人深省,比如怪物在对弗兰肯斯坦讲述他的经历时激动地说到:“难道人类真的既是那么威武、正直、气吞山河,同时却又那么奸诈、凶险、卑劣?人类的所作所为,有时候像一个集成各种罪恶之大成的魔鬼子孙,有时却又像上帝一般的高尚、圣洁。
”[8]正是这样深切的人文关怀与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结合,让此书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恐怖作品之一”。
无论是《奥特兰多堡》,还是《弗兰肯斯坦》,都表现出早期哥特小说的经典特质,即发人深省的黑色浪漫。
哥特小说的“恐怖”不是单纯的“恐怖”,其后隐藏着深刻的主题:或思考人性,表达人文关怀;或针砭时弊,揭露社会问题;或倡导正义,呼吁道德重建等。
到19世纪40年代,英国哥特小说迎来第一次衰败。
二、后维多利亚时期的哥特小说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英国哥特小说开始复苏之旅。
不得不提到吸血鬼小说的开山之作——布兰姆·斯托克的《德库拉》,这部百年畅销的哥特小说将恐怖、血腥的吸血鬼形象完美地融入到哥特小说中,为哥特小说的发展融入新鲜的血液。
虽然早在19世纪初期,吸血鬼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哥特小说中,但都没能像《德库拉》那样成功地将吸血鬼同哥特式恐怖结合。
《德库拉》主要讲述一群年轻人遭遇邪恶吸血鬼的恐怖经历,并最终在范·赫尔辛博士的帮助下将这个吸血鬼化为乌有。
整部小说的的情节跌宕诡异,气氛阴森恐怖,故事地点贯穿在老旧的古堡、教堂,阴暗的病院,充满浓雾的港口,具有典型的哥特色彩。
同其他经典哥特小说一样,《德库拉》不以营造恐惧为目的,而在恐惧背后隐藏着深刻主题:它揭露了人性的丑陋、新旧两个世界的冲突。
其实我们看《德库拉》这本小说,它侧重描写的是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对反向殖民问题和种族衰落趋势的焦虑,凝聚着英国人对来自东方的可能入侵者的恐惧与厌恶。
乔纳森·哈克认为“自西向东的多瑙河上架着的一座座精美桥梁都象征着西方世界的精髓”,[9]而“越往东走,火车就越容易晚点”。
[10]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人对东方人的印象并不那么好。
哈克一行人与德库拉伯爵的斗争正反应了“英国对外来力量的抗拒,是英殖民主义者与维多利亚体系捍卫者最恐怖的噩梦”。
[11]《德库拉》无疑哥特式小说下一个阶段——后殖民时期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吸血鬼的传说源于基督文化。
他与基督教之间存在不可调和,至死方休的矛盾与对立。
所以面对刻板而严肃的宗教,作者往往将吸血鬼描写得“放荡而淫邪,很多时候,它们是强大性欲的代表,我们可以看出,吸血鬼可以给人带来美好的性体验,而且这种诱惑几乎是无法抵挡的。
从生理角度讲,吸血鬼是已死之尸,它们没有生育功能,也就没有繁殖的必要,他们又拥有着永生,因此,他们的性就沦为了一种完全的消遣和发泄。
”[12]尤其是同性之间的暧昧,吸血鬼与人类的爱情,对吸血后来的吸血鬼小说和电影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现今的吸血鬼小说大多以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很多已经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哥特式小说,更确切的说应该是网络恐怖文学。
这些作品不约而同的选择吸血鬼作为主题,大约都是因为其恐怖的色彩可以作为精神上的一种宣泄,更是可以作为其中伟大爱情的衬托。
但是不得不说当今吸血鬼文学单一的风格和话题使得其意义和影响相较于早期的哥特式文学不免显得空乏和粗糙。
三、近现代时期的哥特小说到20世纪,哥特式小说文化再次繁荣,这是其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康拉德的《黑暗之心》算得上是杰出的哥特式小说。
康拉德的小说喜欢写孤独的主人公,让笔锋集中描述个体的人物及其遭遇到的难题;他笔下的热带和丛林地带背景中的人物更显得形单影只,这种效果是其他背景所绝难达到的。
许多人认为,在探索有关生存的困惑、生存的潜意识以及生存意义的丧失一类主题方面,康拉德是20世纪小说的先驱者。
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他的小说擅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境和象征。
在《黑暗之心》这部小说当中,康拉德不厌其烦用各种角度反复描写刚果河流域的外在景致,用以之后铺陈出主角们复杂的心理变化。
康拉德笔下的非洲是这样的:“我们的脚步声驱赶开的沉寂,又往陆地的深处流转回来。
植物形成的大墙,一堆繁茂而缠结的树干、树枝、树叶、花果,在月光中静止不动,像是无声生命的狂暴入侵,植物形成的滚动波浪,堆积起来,起了白泡,准备扑向小河,把我们每个小人物赶出其微弱的生存状态。
而它本身却默然不动。
”13这段文字充满复杂的意志与象征比喻,以诗歌为翅膀,承载哲学家的苦思和人道精神的沉重命题,蕴藏了文学家族遗留下来,对笔下文字锤炼再三的心意,他笔下的非洲绝非单纯的民族志怪。
哥特式小说文化对英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从其兴起便一度风靡英国文学史,如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描写了雷电交加、狂风暴雨中的荒原、城堡、寂静的黑夜,还出现了谋杀、鬼魂和凶兆的恐怖场面,这些所谓的莎士比亚剧中的“超自然因素”其实就是文学中的哥特式因素。
哥特式小说掀起了维多利亚时代短篇鬼故事的热潮,并且使艾伦坡的已死亡为主题的故事得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