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中国文学

道家与中国文学
道家与中国文学

道家与中国文学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深远的影响。在我们今人看来,老、庄的一些哲学思想,他们的智慧,仍然是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对我们为人处事看问题,都有这积极地指导意义。

老师在讲解《老子》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便是“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朴素的辩证法,却是多少人看不透的迷障。就比如今日的社会,新闻媒体上时常会有报道说某某国家干部、官员多么廉洁勤政,为民着想,为民服务,一般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会觉得“有这样的官员真好,人民有福了”。可是,换个角度想,官员廉洁勤政、为民服务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么,他只是做好了分内事,就像每一个劳动者完成了自己的劳动一样,为什么值得大事报道?正是因为这样尽职的官员少了,所以显出难得,这不正是《老子》说的道理么,事过几千年,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用这样清明的思想看问题?

以前看到过有个说法,说中国人传统的一生就是“始于孔孟,归于老庄”。从小时候学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到老了的归宿“无为、不争”,正是人的一生渐渐由蓬勃、躁动归于淡然、超然的写照。

老、庄思想本来就是哲学中带有文学性质的,因此,也作为重要的一个角色参与了中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他的“大音希声”、“玄之又玄”、“道法自然”、“绝圣弃智”等思想,为中国文学的审美趋向开拓了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使其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学领域得以驰骋融汇,铸成中国文学独具的风范。就像我们很难理解一些国家的人民舍弃一切的宗教信仰一样,道家便是我们独有的不为外人所能透彻的文化。

莫说历史一路走来,各个朝代的文学、文学家不可避免的受到道家的影响,直至现当代,道家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依然是深入的。中国现代作家像鲁迅、胡适、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和沈从文等都与道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道家文化贬抑者有之,批判者有之,重新诠释者有之,默默吸收者亦有之;尽管道家文化不可避免有着一些消极面,但它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文化带来了丰富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丰富了剧烈变动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精神素养和艺术表现形式,并以其自身文化品格的柔韧性和弹性使中国现代文学文化

熠熠生辉。而当代作家,如林清玄,更是对道家怀着一股痴迷与崇敬,而他的文字,亦泛着一股灵动、蝉意与“仙气”,广受读者喜爱。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其中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共三百零五篇。 2、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 3、春秋时期孔子的《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论语》是第一部语录体典籍,是一部儒家经典,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5、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6、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7、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8、“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杂篇·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9、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体”诗歌。 10、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 11、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12、标志汉大赋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13、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总计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14、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东汉班固的《汉书》,基本上是西汉王朝一代230年的历史。 15、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16、汉代经师汇集的《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17、汉代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18、完整的文人五言诗现存最早的是东汉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19、东汉末年蔡文姬是我国第一位女诗人,代表作是《悲愤诗》。 20、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21、曹丕的《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 22、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 23、阮籍的《咏怀诗》82首是中文史上最早的政治抒情组诗。 24、魏邯郸淳的《笑林》开后世俳谐文字之端。 25、我国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26、《搜神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怪笔记小说。 27、《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志人笔记小说。(鲁迅最早将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和“志人”小说。) 28、南朝齐代出现的讲求声律的“永明体”诗歌开创了格律诗的先河。

2002年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

2001年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知识试卷(时间:150分钟) 中国文学(60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出自( )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 )中的名句 3、谢灵运是南朝时期扭转玄言诗风,开创( )派的关键人物。 4、被称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一诗的作者是( ) 5、“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出自词人( )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 6、“三言二拍”中的“三言”具体是指《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及( )。 7、汤显祖的《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和《牡丹亭》合称( ) 8、清中叶,代表人物为方苞、刘大櫆、姚鼐的著名散文流派称作( ) 9、清代传奇的杰作当推洪升的《长生殿》和( )的《桃花扇》。 10、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为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和( ) 11、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鲁讯小说集是( )和( )。 12、“五四”时期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新诗集是( ) 13、巴金的小说《雾》、《雨》、《电》合称( )。 14、现代小说史上善于创造“市民世界”的作家是( ) 15、“陈奂生”系列小说的作者是( )。 二、选择填空(每空1分,共15分) 1、汉赋《子虚赋》和《上林赋》是( )的代表作品。 2、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七言乐府诗《燕歌行》系( )所作 3、我国第一部专评五言诗的文学批评论著是( ) 4、沈约等提出“四声八病”之说,创作( )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王维( )一诗中的名句。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出自( )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 7、唐代散文作家中以山水游记著称的是( ) 8、《西厢记》中的( )是该剧中对封建礼教最具冲击力的女性形象 9、中国第一部文人独创的、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 ) 10、《红楼梦》写出了所谓“乾隆盛世”具有代表性的( )四大家族的兴衰。 11、《雷雨》剧中,具有“雷雨”般性格的人物是( ) 12、( )是以描写湘西地区“宁静”生活和“民情淳朴”见长的作家。 13、夏衍的戏剧代表作是( )。 14、《创业史》的作者是( ) 15、孙少平、田晓霞是路遥长篇小说 ( )中人物形象。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江西诗派 2、古文运动 3、问题小说 四、论述题(共两题,每题需答300字左右,共18分) 1、简述《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影响(9分) 2、简述《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9分) 中国文化(40分 )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

30年代的中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二个十年 回顾30年代的中国文学,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一笔。在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方面,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这是30年代最引人瞩目的作家团体。因为直至1936年“左联”解散,期间6年的时间里,他们“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他们“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他们讨论大众语和文字阿拉丁化”;他们还引入“社会主义现实”的口号。以左联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思潮风靡中国。他们与“新月派”争论文学的阶级性,与“京派作家”争论文学是否应与时代政治保持距离?“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相互对峙又相互渗透,使30年代的文学创作形成不同的文学景观,又存在某些共同趋向,形成了一种时代文学的特征。小说方面,左联和左翼小说家有着较大的影响。其中,茅盾是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它的社会剖析小说“从典型环境来介绍并塑造典型人物”使他的作品极具成就。《蚀》三部曲、《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等等都将人物特有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剖析了社会现实的黑暗。蒋光慈是“左联”准备时期小说的代表人物。柔石的《二月》表现出对中国知识分子道路的思考。善写女性并始终保持女性立场的丁玲也有很大的文学贡献,她的《在黑暗》《自杀日记》及为她带来更大名气的《沙菲女士的日记》无疑都是经典之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丁玲转向农村题材的又一作品,也依旧带着丁玲的特色。张天翼是“左联”优秀的讽刺小说家,《华威先生》《包氏父子》等一批小说是他讽刺艺术的形成。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成绩不可小视。萧红又是一位创造力丰富的女性奇才。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带有强烈的情感,描述在东北这一片白山黑水沃土中人民仍旧挣扎在命运的枷锁中。还有很多优秀的左翼小说家如沙汀、吴组湘、叶紫、艾芜,端木蕻良等也都在30年代左翼阵营中贡献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京派”小说中的代表人物首推沈从文。他用他的小说散文建造出一个“湘西世界”,他是“京派”最高成就的体现者,他将他的美学观带到他的作品里,写出人性、写出湘西的风土人情及湘西儿女的情感历程。《边城》、《三三》《长河》《龙朱》,无不刻画出宁静安逸的水乡生活和善良、正直、质朴的人们。《八骏图》《贵生》《顾问官》也大胆地揭示了人的丑恶与虚伪。叶圣陶的《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王统照的《山雨》展现出京派作家坚持自己的“人生派”立场和现实主义风格。而废名的小说《莫须有先生传》突出了“京派”作家除了显现乡村文学和统一审美感情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萧乾是个后起之秀,他的《蚕》《梦之谷》和以童年视角写下的《篱下》都包含健朗,充满生气及热烈的感伤。海派小说家又被誉为新感觉派。刘呐鸥的小说集《都市风景线》、被人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穆时英的《上海的狐步舞》、海派重要人物施蛰存的短篇《上元灯》《将军底头》《石秀》和具有心理分析特色的《魔道》等都是30年代海派作家“轻文学”“都市”的力献。30年代形成了一个中国现代新诗歌的时代,相当于左翼诗歌团体的中国诗歌会诗人群,以其中殷夫和蒲风相当有代表性。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及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相互竞争的局面。作为中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在同一时期也成就了他的散文建树。那种带有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的特色和犀利,“反常规”的杂文,无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30年代的散文中,包含有闲适、自在的幽默小品文(林语堂),也有《山水游记》《钓台的春昼》等真切灵活的文字(郁达夫),还有独特现实艺术散文的《画梦录》(何其芳)。在戏曲方面,30年代出现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一位大师级剧作家:曹禺。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在群众心中扎根也使中国话剧走向成熟。同时,夏衍也是一位优秀剧作家,他的《赛金花》曾轰动一时,《上海屋檐下》则展现了夏衍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李健吾也是这一时期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不同于曹禺和夏衍,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多幕剧《这不过是春天》是其代表作。此外,《梁允达》《以身作则》《一个女人和一条狗》等戏剧作品表现出李健吾从现实中取材但分析人物行动,对戏剧艺术的探索精神。 在这三十年的现代文学中,我独独青睐诗歌,而在现代诗歌的创作中,我又偏偏喜爱30

中国文学史唐宋时期复习整理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诗歌创作上,他们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 王孟:唐代诗人王维、孟浩然的并称。二人都善用五言诗描写自然景物,诗歌艺术风格也相似 高岑:唐代诗人高适、岑参的并称。二人都长于写边塞诗,风格相似 温韦:温庭筠和韦庄,都是花间派的代表词人,故并称为“温韦”。但二人词风不尽相同。温词浓艳、缜密、含蓄;韦词清丽、疏淡、直率。 唐传奇:唐代文言小说,小说的内容、情节往往离奇曲折,故称之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标志着古代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其代表作有《柳毅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 花间派:后蜀赵崇祚编辑了一个词集,名为《花间集》,其中收录了十八位词人的五百余首词作,后人称其中的作家为“花间派”。该派继承了温庭筠的词风,重要词人有韦庄、欧阳炯等。词风多为浓艳香软,内容多为离别相思和男欢女爱 上官体:唐初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其特色为“绮错婉媚”。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重视诗的形式,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在唐诗发展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西昆体:是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诗学李商隐,艺术特征是整饰典丽。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西昆”之名是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诗集称《西昆酬唱集》 稼轩体:一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代表人物是具有英雄气慨的词人辛弃疾,号稼轩 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一次重要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唐时期,以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以儒学复古为号召,反对骈文,力倡古文,一改六朝以来文风之浮靡。主张文章要能够做到“文以明道”、“不平则鸣”、“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 新乐府运动:以白居易、元稹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有感于中唐以后藩镇割据、政治腐败等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要求改革政治,用诗歌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大量创作“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诗,以反映民瘼,讽谕时事,于是新乐府运动应运而生 诗文革新运动:一场推动宋代文学发展,使宋文、宋诗都能够自具面目而独树一帜的文学变革运动。代表人物有欧阳修以及他提携的王安石、曾巩和三苏,他们积极从事古文创作,甚至使诗歌创作领域出现了“以文为诗”的现象,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 山水田园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以诗人王维、孟浩然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王孟诗派。其中的王维成就最高,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边塞诗派:唐代诗歌流派。以诗人高适、岑参为代表人物,因此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诗风悲壮,格调雄浑。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 韩孟诗派:中唐的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等。主张“不平则鸣”,

(完整word版)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远古歌谣的特点: (1)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蜡辞》云:“土反其宅,水…”是一首农事祭歌。《弹歌》“断竹,续竹…”则反映的是原始人制作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2)字句简短、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如《弹歌》中的语言古朴,有韵律。 (3)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如《吕氏春秋·古乐》中有所反映。 2.神话: 神话是上古人类在幻想中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解释和战胜自然、战胜危害生命的一切敌人的愿望。 3.诗经,诗,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诗经》这一名字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出现的,之前称为“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取其整数,称作“诗三百”。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风:音乐曲调雅:朝廷正乐颂:宗庙祭祀之乐。《诗经》以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4.风雅颂: (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大多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小雅》74篇大多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3)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5.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相当于我们常用的比喻修辞方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多在诗歌的发端,相当于我们常用的象征修辞方法。 6.春秋笔法: (1)以一字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2)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3)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7.楚辞:(若问骚题诗的含义只答第2点即可) ①、“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当时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

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知识应试指南笔记

1、上古歌谣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也是我国古代诗歌第一座高峰。 2、早期的历史散文有:尚书和春秋。春秋战国时期有:左传、国语、战国策。 3、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有一座诗歌高峰。 4、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出自山海经. 5、淮南子---古代神话----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有名篇:女娲补天、后羿射日。 6、诗经---诗、诗三百----305篇----风雅颂,颂----周颂、鲁颂、商颂,国风反映婚姻爱情最集中艺术最高-----关雎第一、爱情诗。氓和谷风----弃妇诗。诗经以四言诗为主、赋比兴、叠章。 7、左传----春秋左氏传。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懿梁传。 8、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典故----雌蚌相争,渔翁得利、画蛇添足、南辕北辄。 9、论语---语录体、主要记言。 10、墨子----兼爱非攻。 11、孟子的中心思想----仁义。 12、荀子----人定胜天、性恶论。 13、九歌----11篇、九章----9篇。 14、离骚----屈原最杰出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15、屈原---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16、楚辞和诗经---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两大源头。 17、诗经----西周至春秋。 18、先秦诸子散文中最早的集子----论语----语录体。 19、北泯有鱼,其名为鲲------庄子----逍遥游 20、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 21、两汉散文----历史散文和政论文最为突出。 22、司马迁----史记---纪传体史书新样式----开辟传记文学新纪元---汉代文学最辉煌的成就。 23、东汉班固---汉书---与史记齐名。 24、两汉诗歌----乐府诗和五言诗最为显著。 25、两汉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又一种新诗体。 26、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秦妇吟。 27、古诗十九首----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8、枚乘----七发---汉大赋正式形成的标志。 29、司马相如的大赋----汉赋的顶峰。 30、汉赋力作----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 31、张衡----归田赋---开启抒情小赋的先河。 32、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书即典章制度。 33、鲁迅称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4、汉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5、汉书---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具有散文文学特色的史学巨著。 36、汉代政论文---最杰出作家是贾谊----最著名过秦论 37、乐府----最初是主管音乐的机构。 38、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最优秀的作品,也是叙事诗代表作。 39、司马相如---汉赋全盛时成就最大的赋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最著名。 40、班固---咏史---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41、古诗十九首---五言诗中杰出的代表。 42、汉乐府---陌上桑女主人公----秦罗敷。 43、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 44、魏晋南北朝诗歌---曹氏父子周围---建安诗人。 45、太康诗人---三张(张载、张协、张元)、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46、西晋末年---产生玄言诗。 47、南朝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48、谢灵运---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 49、陶渊明---开创田园诗。 50、魏晋南北朝---骈文盛行。骈体文---也叫骈偶或四六。

翻译新中国_中国文学_英译中国文学考察_1951_1966_

翻译新中国:《中国文学》英译中国文学考察(1951-1966) 倪秀华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1951年创刊的《中国文学》是中国国内迄今为止唯一一份向英语世界译介中国文学的综合性刊物,但至今学界关注不足。通过分析《中国文学》的创办动机、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及其与同时期文学思潮和国家外交政策之间的互动,探讨《中国文学》与冷战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新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揭示这一刊物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发挥的重要作用。关键词:?《中国文学》;翻译选材;翻译策略;文学思潮 Abstract: Chinese Literature launched in 1951 is the only journal in China aiming at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to the English worl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pose, the choices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is magazine,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literary poetics and foreign policies during 1951 to 1966, in an attempt to reveal the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magazine and the nation-building project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magazine at the time. Key words: Chinese Literature ;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material; translation strategy; literary poetics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5X (2013)04-0035-06 一、引言 中国的汉籍外译自古有之。据马祖毅和任容珍(1997:698-704)考察,中国历史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国人从事的对外翻译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后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一直延续并发展至今,尤其是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政府有计划地对外译介中国文学。然而,对于近代以来中国主动把自身文学“送出”(季羡林,2004:1)的种种努力,目前翻译研究的关注度明显不足,尤其是建国17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翻译几乎是研究的盲点。在笔者看来,造成这种研究的缺失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否定倾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在 西方启蒙话语的影响下普遍认为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政治的附庸,没有文学价值,同时期出现的中国文学外译随之也一并被否定,而被视为无研究价值;其次,翻译研究,尤其是描写翻译研究大多关注于目标语社会主动发起和/或生成的翻译现象或活动,而对源语社会出现的翻译现象或活动则关注不足;再次,史料等材料的匮乏也进一步阻碍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建国17年的中国文学外译活动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生的民族国家主动对外翻译介绍本国文学作品,以响应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诉求和召唤,意图在国际社会中实现自我合法形象的塑造。 收稿日期:?2013-03-10作者简介:?倪秀华,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文学对外翻译、中国翻译史 2013年9月Sep.?2013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Journal?of?Tianjin?Foreign?Studies?University 第20卷第5期Vol.?20?No.?5

中国文学与文化题库(DOC)

中国文学与文化题库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蔡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再加上《秦妇吟》称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19、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20、《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3、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24、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5、岁寒三友:松、竹、梅 26、科考三元:解元(乡试)、会元(会试)、状元(殿试) 27、殿试三甲:状元、榜眼、探花 28、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9、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0、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32、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33、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34、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35、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36、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37、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东晋) 38、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文心雕龙》(南北朝梁人刘勰) 39、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诗品》(南北朝梁人钟嵘) 40、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梦溪笔谈》(北宋沈括)

中国文学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谈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2.最早为林纾赢得翻译文学作品盛誉的是 1899 年在福州印行的《巴黎茶花女遗事》。 3.被《斥“反动文艺”》一文称作桃红色的作家是沈从文,称作蓝色作家的则是朱光潜。 4.1954年秋,李希凡、蓝翎先后发表了《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它》和《评〈红楼梦研究〉》,从而拉开了《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的序幕。 5.1979年4月,《上海文学》发表评论员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说》,率先对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念提出了质疑。 6.吴亮的《马原的叙述圈套》形象地揭示了马原小说的叙述特征;对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陈晓明的《反抗危机:论“新写实”》则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括。 7.在 1922 年9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巴金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了不满,同时也还表达出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的由衷赞赏。 8.《论主观》的作者是舒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的作者是苏童。 9.著作《巴金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学道路》作者是李存光;论文《巴金的〈家·春·秋〉及其它》的作者是王易庵。 10.著作《巴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的作者是陈思和;论文《〈雾〉、〈雨〉与〈电〉》的作者是刘西渭。11.棋是格非小说《褐色鸟群》中的人物;秦蕴玉是巴金小说《雾》中的人物。 12.1907 年,新创办的《小说林》第一次公布稿酬标准,标志着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 13.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正式出版,裘廷梁发表《论白话的维新之本》一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化先行者的言文合一主张。 14.池莉被人们合称为“新写实三部曲”的小说是《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15.《随想录》出版后,上海远东出版社又于 1995 年3月出版了巴金的另一作品集《再思录》。 二、名词解释 1.《天演论》:译著,包括严复译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著名论文集《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中的前两篇文章及译者“序言”和“案语”,1898年出版。中心内容是阐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进化论观点。译者的“序言”及“案语”则明确提出,生物界进化规律完全适用于人类社会,弱国如不发愤图强,就不可避免地要遭到“弱肉强食”、“弱者先绝”的厄运。在中国面临被瓜分的社会背景下,这种观点具有激发爱国热情,唤起变法图强的现实意义。因此进化论连同译者的观点对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零度叙述:作家自觉的、有意采用的客观化叙述方式,主要特点是放弃理性或理念的关照,叙述者仅仅充当单纯的旁观者或书记官的角色,不对故事人物作种种的心理分析,叙事中也不进行任何的解释、说明、议论或抒发,把作家或叙述者的价值评判或情感取向含混在故事人物的意识之中。 3.黄遵宪:清末诗人。字公度,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光绪举人,历任驻日、英参赞及旧金山、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参加过戊戌变法。诗歌创作上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为文主张“适用于今、通行于俗”,在《日本国志》中率先提出“言文合一”问题。主要诗集《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4.诗界革命:滥觞于黄遵宪,他在1868年的《杂感》诗种就写道:“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主张用俗话作诗了。梁启超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正面地明确提出“诗界革命”。这一运动的主要发动和参加者则还包括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等人。他们针对晚清诗歌创作追求古与雅的写作原则提出了新与俗的纲领。“新”是指反映新的思想和新的生活,创造新的意境。所谓“俗”指的是不受旧诗的束缚,创造新的通俗诗歌。这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诗歌改革运动,虽然成就不大,但对后来五四的新歌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5.电影《武训传》:孙瑜编导,赵丹主演。1948年在中国制片厂开拍,新中国成立后由上海昆仑公司修改、重拍, 1950年底在全国公演。影片表现和赞颂武训立志行乞兴学,造福穷人的经历,其间穿插周大造反失败的情节,并通过1949年一女教师之口,点明“迎接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配合土地改革”、“歌颂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主旨。1951年5月起受到大规模的评判,文革结束后得到重新评价。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文学常识大全 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发明以前。神话中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10、《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历史著作,在历史、文学和语言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1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由孔子的学生写成。这部儒家经典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友从远方来是值得高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做的事,不应该让别人去做),这是孔子《论语》里的名言。 13、汉赋是汉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它是一种诗化的散文。 14、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散文中最著名的是政论文《过秦论》。 15、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辞赋的杰出作家,《子虚赋》和《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 16、《史记》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写的一部史书,也是纪传文学的典范。 17、汉代乐府民歌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乐府本来是指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后来人们把乐府机关采集、整理、保存的诗歌称为乐府诗。 18、《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试卷标准答案

2005年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卷答案一、 1、旧 2、金 3、《礼记》 4、泰 5、君为轻 6、书 7、五服 8、乐府 9、关羽 10、孝文 11、王右军 12、清明节 13、唐 14、郦道元 15、朱雀 16、利玛窦 17、非 18、乾隆 19、1905 20、恒 21、泼水节 22.宣 23、郭沫若 24、优生 25、澳门特别行政 二、 26B 27B 28C 29A 30C 31A 32B 33D 34D 35A 36C 37C 38A 39A 40D

41A 42A 43B 44C 45D 46A 47A 48C 49D 50B 三、名词解释 1、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行为规范。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 2、格律诗——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也成为今体诗、近体诗。其名称是相对于没有固定格律的古诗而言的,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严格的格律,所以叫格律诗,格律诗自唐代成熟后,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有如下特点:首先是全篇的句数与字数固定,其次是押韵方式有一定的要求,再次是其有严格的平仄格律,格律诗所谓的格律也就是指这一点而言的;最后是也有一些修辞要求,如对仗与用典等。 3、《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编年体史书,书名为宋神宗所赐,意在为历代统治者提供统治的借鉴。此书为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主持办些,全书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间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记载翔实,条理清晰,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同时,其文字简洁传神,叙事生动,也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4、晋商——凡旧时山西省(古代晋国)籍的从事商业工作、经营商品交易的商人,都可泛称“晋商”。早在春秋时期,古代晋国就已出现了商贾,到明代中叶,随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的萌芽和兴起及商品交易的发达,山西商人以善于经营商品交易的智慧和才能,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地域关系、乡土纽带为特征的商行帮会群体。成为能与南方徽帮相抗衡的北方商行帮会集团。到清中叶,晋商逐步向金融业发展,咸同时期山西票号几乎独占全国的汇兑业务,执全国金融业之牛耳。而其中的巨头太平尉、王两家是与清王朝寿命相始终的仕商结合型大家族,刘、杨两家是清末民初与列强资本主义人侵搏争而兴起的民族资本家,他们都为中国商行创造了巨额商业财富。 四、论述题 1、答: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逐渐本土化,并对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学也概莫能外,而作为中国文学的正宗的诗歌更是蒙受其沾溉,其对中国诗歌创作的影响有如下几点: A,对格律诗的形成起了作用。佛教传入后,由于其佛经诵读梵呗之声,使得中国人发现了汉语四声的特点,经过永明体作者的努力,汉语四声的特点终于成为诗歌艺术zhog 极为重要的一环。汉语诗歌在文人手中,脱离了音乐,但诗歌本质上要求要有规律,于是,通过文字本身的特点来体现韵律成为诗歌的当务之急,而四声的发现则满足了这一要求。于是,人们理清了汉字的平仄关系后,格律诗也就呼之欲出了。 B,扩大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创造空间。印度人士最富于想象力的民族,尤其是在佛教中

最新中国文学类书籍推荐书目(精选)

【篇一】中国文学类书籍推荐书目 1、《老人与海》——海明威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写的一篇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该作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而展开故事的讲述。它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这篇小说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老人与海》故事的背景是在20世纪中叶的古巴。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配角是一个叫马诺林的小孩。风烛残年的老渔夫一连八十四天都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不肯认输,而是充满着奋斗的精神,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身长十八尺,体重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大鱼拖着船往海里走,老人依然死拉着不放,即使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没有助手,左手抽筋,他也丝毫不灰心。经过两天两夜之后,他终于杀死大鱼,把它拴在船边。但许多鲨鱼立刻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地杀死它们,到最后只剩下一支折断的舵柄作为武器。结果,大鱼仍难逃被吃光的命运,最终,老人筋疲力尽地拖回一副鱼骨头。他回到家躺在床上,只好从梦中去寻回那往日美好的岁月,以忘却残酷的现实。 2、《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百年孤独》被认为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品,在世界文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拉美世界只有博尔赫斯等少数作家可以媲美,而且在世界各地掀起了拉美文学风。 3、《悲惨世界》——雨果 《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JeanValjean)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该作多次被改编演绎成影视作品。《悲惨世界》的主题是写人类与邪恶之间不懈的斗争,人类本性是纯洁善良的,将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经过苦难的历程。书中穿插当时法国革命动乱的背景和拿破仑滑铁卢战役的描写,以及当时法国社会的很多细节都有论及,比如俚语,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况。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

湖南编导联考考纲文艺常识2: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屈原、《楚辞》与中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 精背版: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屈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共十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了解版: 一:屈原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辞赋家)(约公元前342-前278),名正则,字灵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 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写下许多不朽

诗篇,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他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二:《楚辞》 1、《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 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题

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题 一、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25分。) 1.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属于______石器时代化石,为研究古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2. 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后世称为________文,也叫钟鼎文。 3. 儒家经典中的“三礼”是指《仪礼》、《周礼》和《__________》。 4. 古代一些帝王曾专程赴_______山祭拜天地,并把这一隆重典礼称为封禅。 5.“民为贵,社稷次之,_______”是思想家孟子对春秋以来民本思想的高级概括。 6.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史记》分为“本纪”、“世家”等几大部分,其中记述典章制度的部分成为“_______”。 7.中国古代丧服制分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作_____,它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 8.汉武帝时设立了一种专门的乐舞机构_______,负责搜集、整理民间音乐创作,对后世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9.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有一文一武两位圣人被人们崇拜和祭祀,其中“文圣”是孔子,而“武圣”是______。 10.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______帝积极学习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 11. 被尊为“书圣”的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所以后世也称他为______。 12.中国古代的“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故事。大约到了唐代,寒食节与______节合二为一了。 13. 为人传诵的《陋室铭》一文是______朝文人刘禹锡所作。 14. 北魏时期,_____撰写的《水经注》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地理学巨著。 15. 唐太宗的昭陵规模宏大。据记载,园内陵冢四周建有方城并四面开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南有_____门,北有玄武门。 16.明朝时,意大利传教士____来到中国,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理》。 17. 明朝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达______洲东海岸,说明了当时中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 18.对于西藏喇嘛教的“灵童转世”制度,清朝_____皇帝开始采用“金瓶掣签”的办法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