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习题及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附习题)

2. 巧用衬托手法。本文先后用菊花、牡丹衬托莲: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喜爱的与众不同;第二次 衬托,显出了莲的品格高于百花;第三次衬托, 以牡丹反衬,以菊花正衬。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
结构梳理
张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描绘
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予独爱莲
爱 莲
形象 入题
烘托
烘托
道出心意 洁 不
背景链接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卷三(中华书局2009 年版)。本文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现 在江西星子县)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 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 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 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 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 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 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 词、句标注出来。
爱莲说
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
沾染(污秽)。
艳丽。
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洗。 水波。
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竖立。
靠近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指品德高尚的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
少。
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 )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节 ) 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到远处 )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短文两篇》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说说这两篇文章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这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二、《陋室铭》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参考答案]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最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
“惟吾德馨”是古人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道德情操的最高追求。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美好的品行,应努力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三、《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参考答案]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既不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也不像世人那样追名逐利,而是能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处于污浊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身处污浊的环境,依然能洁身自好、保持自我。
四、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提示]先熟读,再背诵。
默写时,字迹要工整,注意易错字。
五、“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友人惭,下车引之.。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陋室铭爱莲说课后题答案

1、《陋室铭》结尾引孔 子的话“何陋之有”,有 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 容作具体分析。
二、1 《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 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 立意高远,无懈可击。但引文中略 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 “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全 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三
1的。 2表示舒缓语气。 3表示舒缓语气。 4表示强烈反问。 5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补充:作者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
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 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 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 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 是本文的主旨。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 讨下列问题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 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 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3、
①作者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 可以得出回答。)“丝竹之乱耳” 可见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 批判态度。
②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 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众矣” 一语可以看出作者对世风的鄙视。
•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 它)”“这(那)”,有时相当于 “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 语”字哪些属于这种用 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 研讨下列问题。
2、《爱莲说》中称莲是 “花之君子”,试根据课 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 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参考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参考《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参考《陋室铭》一.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二. 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7.无丝竹之乱耳()() 8.调素琴()9.无案牍之劳形()() 10.阅金经()三. 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 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2. 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3. 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之的用法: A、助词“的” B、代词 C、动词,“往,到” 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E、宾语提前的标志A.何陋之有?()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 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 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3.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课后习题答案

初中语文-《短文两篇》课后习题答案《陋室铭》这篇课文是唐代刘禹锡在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为自己居室所写的铭文,表述了自己的情操和抱负,也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司马。
九年后被召回京城。
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著有《刘梦得文集》。
铭,古代文体名,常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博约而温润(陆机《文赋》)。
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爱莲说》这篇课文是北宋周敦颐写的议论小品。
本文通过描写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衬托中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从而表明自己对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先生,北宋道州(今湖南道县)人。
儒家理学思想家,其著作合编《周子全书》。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
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灵活自由,篇幅一般不长,类似现代的杂文小品。
这两篇短文的教学,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粗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直至熟读成诵。
同时,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落实教学目标。
《陋室铭》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铭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本文的文外曲致。
阅读时可让学生找出韵脚,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
《爱莲说》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体会莲的象征意义和衬托手法的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陋室铭》中的惟吾德馨,《爱莲说》中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都有点自我欣赏的意思,而且把自己与众人对立起来,对此必须有所警觉。
自道有德,往往不能欣赏他人之德。
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假定社会是一个大染缸,他自己是纯洁的,这样就把自己与社会对立起来了。
任何人都不应该这样想,必须意识到自己也是普通人,而多数人可能比自己更好。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第一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含答案《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一、翻译句子(11分)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二、解释下列加点词(10分)斯()是陋室鸿()儒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三、辨别下列句中“之”字的用法(5分)1.水陆草木之花之: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之:4.孔子云:何陋之有?之:5.渔人甚异之。
之:四、根据诗文内容填空(28分)1.《陋室铭》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诗人。
2、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
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3.《陋室铭》处处紧扣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4.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
”《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5.《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6.《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元公”是他的。
7.《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8.《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9.《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六、阅读训练(36分)㈠课内巩固(一)(13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练习题(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16 短文两篇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C.不蔓.不枝.,香远益清D.菊之爱,陶后鲜有闻.2.下列各项中和“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水陆草木之.花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康肃笑而遣之.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不在深,有龙/则灵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4.填空。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2)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3)高度概括莲的品质的句子是:。
5.古诗词中有不少写菊花、莲花的句子,请各写出完整的两句。
写菊花:,。
写莲花:,。
二、阅读理解(一)课内阅读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濯清涟而不妖.(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8.“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9.《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二)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同步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下列字注音。
(1).弘( ) (2).颓( ) (3).鳞( ) (4).遂( )(5).寝( ) (6).藻( ) (7).荇( ) (8).吾(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选贤与.能。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综合练习】一.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人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先用“│”把《答谢中书书》划分为两个层次,再概括每层的主要内容。
(1).分层:第一层:第二层:(2).主要内容:第一层:第二层:2.有人说“夕阳欲颓”在常人看来,往往引发消沉的思绪,而在《答谢中书书》中,作者却描绘出“沉鳞竞跃”的生动图画,说说这样的景物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五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简答题:(1).写出作者记叙夜游的时间、地点及同游人。
(2).作者是怎样描写承天寺院中景色的?2.回答下列问题。
(1).夜游的原因是:(2).夜游的背景是:(3).夜游的心情是:(4).写景的一句是:(5).抒发的感慨是: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拓展练习】一.阅读于是项王乃欲东流乌江。
乌江亭长舣(使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设习题目的是使学生能牢牢地记住这两篇名文。
这道习题要在课上完成,据以往的实践经验,熟读成诵约需35分钟,默写约需10分钟。
要让学生养成当堂记诵的习惯。
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习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所谓“寓意”,主要是指作者的志向和抱负,这是托物言志文章的核心,必须抓住这个核心,才能达到整体感知;此外,也包括对文中某些重要语句的理解。
本习题中前两小习题是依据整体感知的需要设计的,应作为讨论的重点。
下面分别说明:
1、《陋室铭》的全篇旨意是从孔子“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生发而来,作者以此结住全文,显得立意高远,无懈可击。
但引文中略去前半句,而只用后半句,是因为“君子居之”的意思已经
包含在全篇文章之中,略去后才有余味。
在讨论前最好先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出处,说说省去前半句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整体把握”。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习题。
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有种种美德,我们无法尽知,而只能通过莲的形象来探求。
因此,在讨论前应当指出,这是一种艺术概括方式,要善于运用联想把莲的形象跟君子的形象融为一体,不要搞机械的“对号入座”。
本习题切忌搞统一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联想力。
3、设习题目的是引导学生注意揣摩语言。
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
)“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
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本习题也不要求统一答案。
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
⑤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设习题目的是使学生初步熟悉“之”的三种最常见的用法。
切忌讲语法,非讲不可也只能讲到词性为止。
文言虚词的用法实质上是个习惯问习题,读得多了,养成了习惯,就不会觉得它难解。
所述三种用法中的最后一种跟诵读的关系尤为密切,例如“无丝竹之乱耳”,去掉“之”字后,句意并未变化,但读起来就不如原句顺口且有韵味;“有何陋”读起来语气就不如“何陋之有”那样强烈。
让学生在诵读中反复品味,是解决这个难习题的有效方法。
参考答案:①的。
②表示舒缓语气。
③同上。
④表示强烈反问。
⑤它(指桃花林的奇景)。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