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家乡(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教案
《可爱的家乡》教案设计

《可爱的家乡》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关于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的基本知识。
3. 提高学生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景观:山脉、河流、气候等。
2. 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等。
3. 家乡的特色美食、特产和民间艺术。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家乡的自然、人文景观及其特点。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家乡的特色美食、特产和民间艺术。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们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的认识。
2. 讲解家乡的自然景观:介绍家乡的山脉、河流、气候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
3. 讲解家乡的人文景观: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名人、传统节日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人文底蕴。
4. 分析家乡的特色美食、特产和民间艺术:讲解家乡的特色美食、特产和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1. 家乡的经济与发展:工农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等。
2. 家乡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
3. 家乡的人民生活:生活方式、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比较分析法,对比家乡过去和现在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
2.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家乡的经济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调查问卷法,让学生了解家乡人民的生活状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冀教版小学品德二年级下册7.可爱的

(冀教版)二年级道德与生活下册教课方案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7.可爱的家乡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照学生面对的问题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诚挚而深沉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川水的爱到寻根求源,从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邃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切合感情的迁徙和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本活动侧重指引学生认识家乡的漂亮和物产的丰富,使他们认识到家乡是个漂亮丰饶的地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程标准的依照本课活动是依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构造剖析本课内容构造剖析本活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夸夸家乡的风景,意在让他们领会家乡的漂亮。
教材中展示了我省 5 处有名的风景名胜: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的赵州桥;保定的白洋淀。
“说一说”让学生介绍当地的漂亮风光。
因为不是每位同学的家乡都有有名的风景名胜,家乡的漂亮能够表现为你喜爱的街景、小河、桃园等等。
第二部分让学生介绍家乡的物产,意在使他们领会到家乡的物产丰富;教材中展现了 5 种物产。
小麦是我省宽泛栽种的粮食作物主还介绍了我省的 4 种特产:沧州金丝小枣、迁西板栗、赵县雪梨、张家口口蘑。
“说一说”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物产,这里所指的物产泛指当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不要仅限制在特产上。
“读一读”是一首儿歌,赞叹了家乡的风光漂亮和物产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朗诵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赞叹和热爱之情油但是升。
教课重难点剖析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诚挚而深沉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川水的爱到寻根求源,从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邃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切合感情的迁徙和由近及远、由详细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可爱的家乡》教案设计

《可爱的家乡》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家乡的特色;(2)运用图片、文字、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2)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3)提高学生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家乡的特色;(2)如何培养学生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特色;2. 运用调查、访问、搜集资料等方法,了解家乡的风貌;3. 利用图片、文字、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家乡的风貌;4.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家乡相关资料、图片、课件等;2. 学生准备:收集家乡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家乡的美丽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自然风光;(2)引导学生谈论家乡的特色,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 课堂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对家乡的了解,分享收集到的资料;(2)小组展示:各小组展示调查成果,介绍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3)问题解决:针对家乡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家乡的环境。
3. 实践环节(1)让学生动手制作家乡的手抄报,展示家乡的特色;(2)组织学生进行家乡环境调查,提出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家乡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2)引导学生树立保护家乡、热爱家乡的意识。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表达对家乡的热爱;(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环境保护活动,将所学付诸实践。
《可爱的家乡》教案

《可爱的家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调查、观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家乡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域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2. 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名胜古迹、重要人物等。
3. 家乡的民俗文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
4. 家乡的发展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变化等。
5. 家乡的未来规划: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家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家乡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乡的特点。
4.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家乡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家乡资料,如图片、视频、书籍等。
2. 安排学生进行家乡实地考察,收集相关信息。
3. 设计好调查问卷,让学生进行家乡调查。
4. 准备好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家乡的认识程度,包括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民俗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2.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包括调查、讨论、分享等方面的表现。
3. 学生的家乡情怀,包括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情感表达。
4. 学生对家乡未来规划的建议和想法,以及对家乡发展的关注程度。
六、教学活动安排:1. 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a. 导入:展示家乡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的了解。
b. 课程内容: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等。
c. 实例分析:分析家乡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d. 作业:让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自然环境变化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a.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家乡的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爱的家乡》教案设计

《可爱的家乡》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2. 通过调查、收集、整理信息,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地形地貌等。
2. 家乡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
3. 家乡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等。
4. 家乡的人民生活:生活方式、社会福利、教育医疗等。
5. 家乡的环境保护: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关于家乡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家乡调查任务。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家乡的实例,理解家乡的发展特点。
4.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家乡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家乡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家乡的地图、调查表等教学工具。
3. 安排学生进行家乡调查实践活动。
教案第一课时:家乡的自然环境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自然环境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活动: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水资源、地形地貌等内容。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自然环境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第二课时:家乡的人文景观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人文景观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活动:介绍家乡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等内容。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家乡人文景观对家乡发展的影响。
第三课时:家乡的经济发展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家乡的经济发展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活动:介绍家乡的产业结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等内容。
冀教版道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3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19课《可爱的家乡》是辽师大版《道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主题。
第六单元由“身旁的转变”“可爱的家乡”“国家大事我明白”“小小宣传员”四课组成,让学生体会身旁的学习、生活环境及食物发生的转变,感受转变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知道珍惜此刻的美好生活,成立酷爱家乡、酷爱祖国之情,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并宣传国家大事。
《可爱的家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深切了解家乡的风光名胜,激起学生对家乡的酷爱之情。
第二课时对比家乡十年前后吃、穿、住、行、玩等方面的转变,忆苦思甜,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知道珍惜此刻的学习、生活,知道酷爱生活、酷爱家乡。
今天主要论述第一课的教学进程。
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片及文字资料搜集,了解家乡的风光名胜。
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方式与进程: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光名胜,感受家乡的美好、可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酷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培育学生作为家乡的一员为家乡建设奉献自己一份力的责任感。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切了解家乡的风光名胜。
教学难点是激发学生对家乡的酷爱之情。
二、说学情: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儿童已经已经学会了一些知识,培育了一些能力。
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生活,发觉问题,并能及时的整理反思提高。
三、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课前搜集家乡的风光名胜图片及文字资料。
我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进程《道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提倡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播放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用电脑课件展示优美风光图,将孩子带入家乡美丽的风光当中。
当学生欣赏完图片、听完歌曲后,我引导学生说:同窗们,听到这歌声,看到这美景,咱们马上想起自己可爱的家乡——法库。
《可爱的家乡》教案设计

《可爱的家乡》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家乡的地理位置与特点1.1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
掌握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
培养学生的家乡自豪感。
1.2 教学内容:家乡的地理位置:经纬度、相邻地区。
家乡的自然地理特点:地形、气候、水资源。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家乡地图、自然景观等图片。
视频资料:播放家乡自然风光视频。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乡的特点及对自己的影响。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家乡的地理位置及特点。
学生能理解家乡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家乡的历史与文化2.1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历史发展脉络。
掌握家乡的主要文化传统。
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2.2 教学内容:家乡的历史:重要历史事件、知名历史人物。
家乡的文化传统:民俗、艺术、传统节日。
2.3 教学方法:故事讲解:讲述家乡的历史故事与文化传说。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场所。
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展示家乡的历史与文化特色。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概述家乡的历史发展。
学生能列举家乡的主要文化传统。
第三章:家乡的自然资源与利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资源种类及特点。
掌握家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培养学生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家乡的自然资源:土地、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业、工业、旅游业等。
3.3 教学方法:数据展示:展示家乡自然资源的数据资料。
案例分析:分析家乡自然资源利用的成功案例。
小组讨论:讨论自然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及方法。
3.4 教学评价:学生能描述家乡的主要自然资源。
学生能理解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第四章: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掌握家乡的主要产业及其发展。
培养学生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
4.2 教学内容:家乡的社会经济现状:人口、经济、教育等。
家乡的主要产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4.3 教学方法:数据统计:展示家乡社会经济数据统计图表。
《可爱的家乡》教案

《可爱的家乡》教案《可爱的家乡》教案一、教学目标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有计划地参观、调查、访问。
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深入导入同学们,看看这些城市、乡村的照片,美吗?大屏幕出示,书上46页,四幅照片。
你知道这下图片呈现的什么地方的景色吗?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揭题(可爱的家乡)(二)家乡的变化1、住房的变化(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住房是什么样吗?老师家原来的住房可不是这样的,两相对比你发现了什么?(2)你们家的住房有变化吗?是怎么变的?请讲一讲。
(3)是啊,许多同学家的住房都变的高大,宽敞,美观了。
我们的家乡不仅是住房发生变话,其他地方也在变化呢!你发现没有?2、出行的变化(1)交通工具的变化老师小时候上中学都是步行,家离学校又远,每一次到学校要1小时左右,所以为了不迟到,我每天得5点就早早地到校。
如果遇下雨天,那老师还得更早地起床,因为泥路不好走。
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爸妈小时侯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谁来汇报调查情况?学生讲述父母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
小结:以前我们能用的`交通工具少,自行车算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多数步行。
现在我们是怎么到学校上课的?是家长用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接送,或者坐校车来的。
(2)道路的变化上学的道路有没有发生变化?(以前是泥路,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后来有了沙石路、水泥路、柏油路,平坦、宽阔,走在上面很舒服,雨天上学也很快。
)(三)谱写赞歌,展示才华1、家乡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请听一听一位小朋友发自内心的赞歌:《森林公园》。
2、你从他的心声中感受到了什么?3、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美好感受吧。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商量,或者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段美文,也可以画一画你认为最美的一角,还可以用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我爱我的家乡
7.可爱的家乡
一、课本内容安排的依据
学生面临的问题
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本活动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和物产的丰富,使他们认识到家乡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课程标准的依据
本课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的基本要求而设置的。
二、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本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让学生夸夸家乡的风景,意在让他们体会家乡的美丽。
教材中展示了我省5处着名的风景名胜: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的赵州桥;保定的白洋淀。
“说一说”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美丽风光。
由于不是每位同学的家乡都有着名的风景名胜,家乡的美丽可以体现为你喜爱的街景、小河、桃园等等。
第二部分让学生介绍家乡的物产,意在使他们体会到家乡的物产丰富;教材中展示了5种物产。
小麦是我省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还介绍了我省的4种特产:沧州金丝小枣、迁西板栗、赵县雪梨、张家口口蘑。
“说一说”让学生介绍当地的物产,这里所指的物产泛指当地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不要仅局限在特产上。
“读一读”是一首儿歌,赞美了家乡的风光美丽和物产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
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家乡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油然而升。
教学重难点分析
家乡是养育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生活、生长的地方,是祖国的一部分。
古今中外的爱国人士,无不对自己的家乡怀有真挚而深厚的感情,他们由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爱到寻根求源,进而对自己的祖国表现出深沉的爱。
教育小学生从家乡开始,逐渐扩展到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符合情感的迁移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这一认识规律的。
所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是达到学生爱国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整体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内容结构教学建议
通过观看教材家乡美丽风景的图片,意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美丽风光,达到热爱家乡的教育目的。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如: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等。
)形象地层示河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了解河北这个大家乡的美丽,再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谈自己家乡的美丽。
这里不要求学生介绍着名的风景名胜,只要是当地受人喜爱的景色即可。
学生介绍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搜集照片和图片,可以是画的图画,也可以是赞美的语言等。
介绍家乡的物产这一环节,教师先给学生介绍河北着名的特产,可以不局限于书中提到的物产。
再引导学生介绍家乡当地的物产。
体现物产丰富,不要只局限于着名的特产,当地的农作物、水果、山珍、海产品、矿产资源都可以。
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可以课前让学生收集实物带到课堂上,开一个小的展示交流会。
让每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收集到的物产,可以生吃的样品还可以一起品尝。
这样的活动安排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对家乡的物产有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通过让同学们搜集家乡的名胜、特产资料,继而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老师通过给同学们补充,以及通过让同学们欣赏图片、视频等形式,使学生们对家乡有个全面的了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交流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式教学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
教学媒体
多媒体、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2~3个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课前准备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我省一些风景名胜和物产资料。
2.让学生搜集自己家乡的景色照片或图片,以及一些物产实物。
导入新课
(让大家欣赏图片“河北”。
)
老师:同学们,大家知道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吗
学生:(略)
老师:这幅图片展示的是我们河北省的地图,河北是我们的家乡。
可你了解她吗
学生:(略)
老师:我们这节课就来让大家简单认识一下我们的家乡,先来看家乡的风景名胜。
(过渡)
讲授新课
一、家乡的风景名胜(板书)
(一)我省的风景名胜(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页,认真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景美吗它们都在哪里然后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这里主要展示了五幅图片,它们都是我省的名胜风景区:秦皇岛的北戴河海滨;承德、张家口的坝上草原;承德的避暑山庄;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还有保定的白洋淀。
(让学生欣赏视频“河北风光”、“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赵州桥(一)”、“赵州桥(二)”、“石家庄旅游”,加深对这些名胜的了解。
)
老师:大家都去过这些地方吗有什么感受呢给同学们讲一讲。
学生:(略)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我省的名胜景区呢
学生:(略)
(让大家欣赏图片“白云古洞”、“保定直隶总督署”、“沧州铁狮子”、“定州清真寺”、“定州文庙”、“山海关”、“西柏坡”、“清东陵”等。
)
老师:这些是我省(大家乡)的一些风景名胜,下面大家一起来夸一下,自己的村、镇、县(小家乡)等的风景名胜,好吗(过渡)
(二)夸夸自己家乡的美丽风光(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三十一页,大家看一看图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的。
学生:(略)
老师:我们的家乡可能没有什么名胜古迹,但只要是我们喜欢的,受当地人喜爱的景色就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让大家展示自己收集的自己家乡的照片或图片,并做简单的介绍。
)
老师:大家这回知道了我们家乡的一些名胜,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我们家乡的物产资源。
(过渡)二、家乡的物产(板书)
老师:大家打开课本第三十二页,看一看图上画的都是什么
学生:(略)
老师:这些都是我省着名的特产,有沧州的金丝小枣;迁西板栗;赵县雪梨;还有张家口口蘑,大家都吃过这些吗
学生:(略)
老师:下面大家把自己知道的其它的我省的着名特产,介绍给大家听。
学生:(略)
(让大家欣赏图片“大名杏”、“河北鸭梨”、“京东板栗”、“巨鹿‘01’血杞”、“深洲蜜桃”。
)
老师:下面大家把自己搜集的自己家乡的物产拿出来展示给大家看,并作简要的介绍。
(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的物产。
)
老师:我们的家乡是多么的美丽、富饶,我们是不是该热爱自己的家乡呢
学生:(略)
(最后,带领同学们一齐读一读,课本第三十二页的儿歌。
)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介绍、交流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丰富的物产,使大家知道了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