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孝感市2020届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2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主题设计年级八年级时间共4课时课内3课时课外1课时主题单元学习概述(说明:简述主题单元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单元的组成情况,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解释专题的划分和专题之间的关系,单元的主要的学习方式和预期的学习成果,字数300-500)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的专题知识,其教学内容讲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自己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民族的前途命运与国民党进行斗争并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经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做出了重要努力,戳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的阴谋。

英勇顽强的抵抗住了国民党发动的全民内战、重点进攻、并通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彻底的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本单元共分为三个专题,专题一:重庆谈判与全面内战的爆发,专题二:走向战略进攻,专题三: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本单元的重点是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本单元的难点是认识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的本质及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说明:将主题单元规划的思维导图导出为jpeg文件后,粘贴在这里;如果提交到平台,则需要使用图片导入的功能,具体操作见《2013学员教师远程研修手册》。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说明: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描述学生在本主题单元学习中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重庆谈判,了解国民党发动全民内战的情况。

(2)、了解中共转战陕北的史实,知道中共粉碎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和拉开战略进攻序幕的史实。

(3)、在学习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基础上能够列举战役的决战情况并正确计算国民政府存在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1)、结合有关史料探讨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用意,通过多媒体、历史资料分析全面内战爆发的原因。

(2)、结合教学地图分析中共转战陕北的原因及转入战略进攻的有利条件。

(3)、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从多角度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共产党为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20课人们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学生用)

20课人们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学生用)

20课人们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时期的重大史实,掌握三大战役的时间、指挥员、结果、意义,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主体参与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等。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强弱、胜败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三大战役的胜利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从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

【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能够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一、知识互动:2、渡江战役时间:1949年4月日-日战线:东起西起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

意义:二、巩固迁移:我夯基我达标1、人们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是指()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渡江战役④平津战役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大决战首先选择的战场是在()A、华北B、东北C、西北D、华东3、下列战役中,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了基础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4、下列城市在三大战役中得到和平解放的是()A、沈阳B、北平C、徐州D、天津5、右图是原国民党政府总统府办公室的一张日历,日历上的时间应该是公元()A、1938年B、1948年C、1949年D、1950年6、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最主要的意义是()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C、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D、标志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结束我分析我发展材料分析题:7、阅读下列材料后请回答:“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备好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导学案

(备好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导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导学案1. 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以及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

2. 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3.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新课探知】2022课标内容: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等史事;通过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主要内容:①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②1947年, 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③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3)历史意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概况: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2)影响: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的序幕。

3.三大战役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一、引言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巩固的基石,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决定性反抗国内外压迫势力的伟大斗争,最终以胜利告终。

本文将从整体背景、红军长征、西柏坡会议、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等方面,探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整体背景人民解放战争起初受到了长期的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压迫。

1927年至1937年,国共两党关系持续紧张,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政府的打压下,组织并领导了土地革命以及工人运动。

此后,人民解放战争在中国的广泛群众基础上逐渐兴起,成为全国性抗日战争的核心。

三、红军长征红军长征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一环。

1934年,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不得不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艰苦跋涉。

这一长征期间,红军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困难,但他们却坚定不移地坚持毛泽东总结出的《论持久战》战略,最终成功突破国民党军队封锁圈,最终来到了西南地区。

四、西柏坡会议1935年,在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导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著名的西柏坡会议。

在会议上,红军高层领导人通过总结长征的经验教训,形成了坚持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和武装割据的战略思想。

这个会议不仅为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共产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人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和战略布局。

红军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与日军进行了多次的殊死搏斗,为中国人民争取了宝贵的抗日时间。

这段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影响力和声望不断扩大。

六、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

中国共产党通过人民战争的组织和指导,实现了地大物博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长时间战争中的胜利。

他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略和战术,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长时间严酷的斗争。

最终,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湖北省孝感市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湖北省孝感市九年级历史下册《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想一想)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2、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网络:(记一记)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学习导读:(看一看)一、重庆谈判1、背景:①、蒋介石的假和平:为内战准备时间,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②、毛泽东的真和平:为争取和平,揭穿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签协议;2、时间:1945年8月;3、结果:①、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②、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和召开政协会议建议;③、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合法地位。

4、意义:①、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共的影响;②、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人民解放战争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2、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时间、战术)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西北解放军,彭德怀、贺龙,“蘑菇战术”; 山东:华东解放军,陈毅、粟裕,“孟良崮战役”。

3、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①、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②、意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4、胜利——重要战役:①、背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人民 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③、主要战役:⑴、辽沈战役:48.9—48.11;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力量改变);⑵、淮海战役:48.11—49.1;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和华东解放军;歼敌55万;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⑶、平津战役:48.11—49.1;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东北和华北解放军;歼灭和改编52万;华北全境解放;⑷、渡江战役:49.4;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2.蒋介石为什么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若赴重庆谈判,能
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3.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毛泽东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
判?去了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利之处?不去又会有什么
专题问 题设计
后果? 4.明确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 5.请你以讲故事的形式,概述转战陕北的战况。
6.人民解放军为什么在短短的一年内就粉碎了国民党的重
适用年 八年级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所需时 共 2 课时

主题单元学习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 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 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 争,推翻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 胜利。
第三篇 望复兴——抚平创伤民族兴 展示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图片。当今国共握手,台湾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势力跟个人是无法阻挡的,不久的将来一定会 回到祖国怀抱。 展示历史有分有合,但合始终是历史的主流,梁启超说:少年 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联系现实,你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 业做些什么? 小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我们肩负着跨世纪的历史 使命,沧海桑田,风雨坎坷,伟大的祖国历尽磨难,我们要继承和发 扬先行者留给我们不怕困难、开拓前进的大无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引导活动,现实参与,进行自我教育。 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探究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 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 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2.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 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 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战 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进程和重要战役。

(2)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地图,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和读图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民史观。

(2)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2、教学难点(1)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策略。

(2)认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史实和重要概念。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如解放军冲锋的场景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画面反映的是哪段历史吗?”从而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1)介绍解放战争的背景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政治主张。

蒋介石发动内战的企图和准备。

(2)解放战争的进程战略防御阶段:重点讲解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史实。

战略进攻阶段: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阶段:详细讲述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经过、战果和意义。

(3)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解放全国,新中国的成立。

3、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反思深化、模拟中考
1、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②辽沈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台儿庄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①D.①②④
2、在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有一台历,透过历史的尘埃还可以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 四月小 二十三日 星期六。”作为历史记录,它已定格为永恒。由此记录,你能想到的是()
战役
1948.11—
1949.1
东北、华北解放军
歼敌52万,
全境解放
4、渡江作战:1949、4、23人民解放军攻占,国民党残余势力逃往。
教师概括导入
检测学生完成情况
基础知识必须会背,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检查。






问题探究,总结升华
1、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你知道的发生于南京的重要事件并说明其影响。
A.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B.日军攻占南京,开始大屠杀
C.抗战胜利,南京光复D.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3、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下列哪些事件直接相关()
①《马关条约》签订②中华民国建立
③抗日战争胜利④渡江战役胜利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三个阶段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期望学生行为






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战役
名称
时间
参战部队
战果
意义
战役
1948.9--11
东北解放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想一想)
1、知道重庆谈判的史实。

2、了解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学习网络:(记一记)
重庆谈判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学习导读:(看一看)
一、重庆谈判
1、背景:
①、蒋介石的假和平:为内战准备时间,欺骗人民;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②、毛泽东的真和平:为争取和平,揭穿假和平阴谋;亲赴重庆签协议;
2、时间:1945年8月;
3、结果:
①、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
②、国民党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和平建国方针和召开政协会议建议;
③、拒绝承认解放区和人民解放军的合法地位。

4、意义:
①、重庆谈判表明了中共的和平诚意,扩大了中共的影响;
②、蒋介石再发动内战,就将处于政治上的被动地位。

二、人民解放战争
1、内战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内战全面爆发。

2、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①、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时间、战术)
②、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陕北:西北解放军,彭德怀、贺龙,“蘑菇战术”; 山东:华东解放军,陈毅、粟裕,“孟良崮战役”。

3、反攻——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①、目的:进攻国民党统治区,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②、意义:(三路大军成“品字形”)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4、胜利——重要战役:
①、背景: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10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②、时间:1948年9月——1949年1月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人民 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③、主要战役:
⑴、辽沈战役:48.9—48.11;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歼敌47万;解放东
北全境(力量改变);
⑵、淮海战役:48.11—49.1;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和华
东解放军;歼敌55万;奠定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⑶、平津战役:48.11—49.1;林彪、聂荣臻、罗荣桓;东北和华北解放军;歼灭
和改编52万;华北全境解放;
⑷、渡江战役:49.4;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垮台。

课堂导学:(做一做)
说明人民解放战争的经过和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课堂小结:(说一说)
列表比较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课堂巩固:(练一练)
一、单选题: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真实目的()
A、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B、达到国共实行分治的目的
C、筹备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D、欺骗人民、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
2、重庆谈判最终未成达成协议的是()
A、实现政治民主化
B、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C、解放区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D、和平建国的方针
3、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爆发开始于国民党军队进攻()
A、中原解放区
B、上党地区
C、山东解放区
D、陕某宁解放区
4、1947年夏,晋冀鲁豫解放军生力强渡黄河,横跨陇海玫,涉越黄泛区,千里跃进到达()
A、陕北地区
B、大别山地区
C、延安地区
D、中原地区
5、1947年,彭德怀率领西北解放军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他采用的战术是()
A、蘑菇战术
B、各个击破
C、围点打援
D、济南战术
6、人民解放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标是()
A、消灭南线的国民党军队主力
B、牵制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C、夺取中原地区,转入战略反攻
D、与国民党的军队展开战略决战
7、1947年10月,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颁布了()
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土地革命路线
C、《中国土地改革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8、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是()
A、“先打两头,后取中间”
B、“关门打狗”
C、“中间突破,分割歼灭”
D、“蘑菇”战术
9、三大战役中,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并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的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0、下列哪个城市的解放方式与北京解放方式相类似()
A、南京
B、徐州
C、长春
D、天津
11、“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起止地点是()
A、东起辽东,西至临潼
B、东起湖口,西至江阴
C、东起南京,西至武汉
D、东起江阴,西至湖口
12、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的时间是()
A、1927年4月——1949年4月
B、1927年7月——1949年4月
C、1927年4月——1949年9月
D、1927年7月——1949年9月
二、材料分析题:
13、2020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某班级开展课外学史的活动来纪念,同学们采取了下面四种课外学史方式收集了一些资料,制成学习卡片,现邀请你共同探究。

方式一:看图学史
“望风而起”喻指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1)简述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及伟大历史功绩。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方式三:赏乐学史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动日军的一次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请你为同学们再推荐一首抗日歌曲。

(写出歌曲名称)
方式四:识物学史
(4)图中的标语是“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此时集结在泰州的人民解放军正在准备什么战役?
领会与创新
(5)除了上述四种方式,请你再举出一种课外学史的有效途径。

14、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站在时代的前列,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材料一
图1 “师夷长技”图2 变法图强图3 孙中山图4 陈独秀
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3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该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他们所领导的运动对我国有何影响?
(4)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中国的社会性质如何?近代中国的探索有什么启示?
15、【话说近代中国】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

近代以来,它受到了外来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

历史事实证明:南京不仅是悲情之城,更是英雄之城。

可以说,“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屈辱南京
(1)南京“受到了外来列强战火的多次侵扰”,请举一例说明。

英雄中国
(2)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请写出近代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至少写出两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迎接新生
(3)用史实说明为什么“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17、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

认真阅读以下诗词:
材料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材料二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途中,中国共产党在贵州召开了一次非
常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名称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4)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