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体化立体化开发模式人行流线组织

合集下载

全地下交通枢纽车辆流线设计研究——以西安火车站地下交通枢纽为例

全地下交通枢纽车辆流线设计研究——以西安火车站地下交通枢纽为例

道路与桥梁 2021年10月第18卷总第407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177全地下交通枢纽车辆流线设计研究——以西安火车站地下交通枢纽为例李 冰,李 鑫(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18)摘要:建设现代化、立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是我国现阶段交通建设的工作重点,西安火车站地下交通枢纽正是这样的一座新型交通枢纽。

因用地限制,该枢纽设计为全地下交通枢纽,地面仅供行人使用。

目前,我国并没有这类枢纽的先例,本项目是一种全新形式的交通枢纽。

本文就以该项目为例,梳理了各类车辆的流线,提出了全地下交通枢纽的平面布局与交通流线设计模式。

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其他类似项目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交通枢纽;地下建筑;交通组织;车辆流线[中图分类号]TU92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30.53Study on Vehicles Organization Design of Completely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Hub—— A Case of the Underground Hub of Xi ’an Railway Station Li Bing, Li Xin(China Northwest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Xi ’an Shaanxi 710018, China)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nd comprehensive three 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hubs is a priority in China ’s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at this stage, and the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hub of Xi ’an Railway Station is exactly a representative of it. Due to space constraints, the transportation hub is designed fully underground, and its ground can only be used by pedestrian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precedent of such hub in China, and this project is a new type of transportation hub. Taking the proje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circulation of various vehic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plane layout and traffic circulation design mode of completely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hubs. The study results of this paper are expect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othe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hub; underground structure;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vehicle circul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7年2月3日印发的《“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综合衔接一体高效。

浅析铁路TOD的步行系统

浅析铁路TOD的步行系统

浅析铁路TOD的步行系统铁路TOD是以铁路枢纽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本文只着重探讨铁路TOD 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步行系统,浅析其五方面的特点:1.步行优先;2.立体衔接;3.无障通达;4.全面链接;5.串联绿地。

并以日本东京汐留地区和香港地区为例加以分析。

标签:铁路;TOD;步行系统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即是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

其规划理念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建筑师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于1993年在其著作中,首次明确提出TOD的定义、类型、要素、系统和导则。

TOD作为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社区开发模式,被广泛应用在城市开发中。

铁路TOD是指以铁路枢纽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它与普通TOD有很多共同之处,适用TOD的大部分原则,正是由于铁路交通枢纽的存在,使得铁路TOD 具备更大区域的影响力。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截止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9万公里,已建成了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

四十年来,中国的城镇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率从1979年19.9%上升到2019年的60.60%。

正因如此,土地的集約利用迫在眉睫。

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紧凑高效地进行城市开发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而铁路TOD在这方面优势巨大。

自TOD 理论本世纪引入国内以来,引起行业内和学术界越来越多的思考和研究,基于对对TOD发展近况及在国内的应用实践的思考,本文只着重探讨铁路TOD的一个具体组成部分——步行系统,总结出铁路TOD步行系统的特点,对现实项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铁路TOD的步行系统是指:在铁路TOD中供行人步行往来的各种道路及其设施形成网络的总称,通过步行的方式连接铁路交通枢纽空间与个体空间,它包括铁路广场、人行道、过街天桥、垂直通道、林阴散步道等组成。

地铁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地铁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分析

地铁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分析发布时间:2021-02-26T11:14:32.62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29期作者:郑妍[导读] 地铁车辆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

郑妍天津中天建都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摘要:地铁车辆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关键节点。

本文主要分析了地铁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的关键性问题,包括设计理念、交通流线组织、绿色节能以及结构转换等方面的内容,希望能够给有关人士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地铁车辆段上盖;一体化;开发项目;关键性问题 1设计理念的分析随着大城市的可建设用地日趋短缺,大面积的车辆段上盖成为了新的可开发资源。

以某车辆段为例,该车辆段一体化开发项目在整体规划设计时,把车辆段周边的落地建筑及车辆段上盖建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在总平面布局中利用群体组合优势,将大体量车辆段运用库掩盖其中,使车辆段基地巨大尺度对城市界面的破坏得到恢复。

在开展建筑群体组合设计工作的时候,需要特别注重留出视线通廊和景观通廊,使盖上居住区与盖下空间形成连通和对话,消除内部居住者孤立感,减少外部观察者的疏离感,避免了车辆段上盖成为“孤岛”。

整个项目的立面设计通过对项目周边建筑及城市区域的色彩分析,进行了全区整体立面色彩规划。

运用三个主要色系形成外浅内深的整体格局,加强与城市肌理、界面的融合与协调,在城市设计范畴之内,无缝衔接车辆段与城市环境。

该车辆段一体化开发项目特别注重改善盖上居住区户外环境,其盖上普遍覆土0.4m,可以种小灌木,局地堆土达到1m,可以种乔木,丰富了绿植的层次。

将连接各个不同标高的台阶、连廊作为小品点缀在绿地中,别有一番情趣。

2交通流线组织分析地铁车辆段上盖开发项目的第一重点就是解决好盖上和盖下的车行、人行交通流线。

在运用库上层与住宅楼层首层之间设有夹层车库,用来解决盖上居民的停车。

车辆段周边落地区的各地块内车行道路自成环状。

去往盖上的人行通道有多种方式,南路的行人可以通过与车行道合设在一起的人行坡道到达盖上居住区;北侧和西侧结合运用库周边落地建筑,上盖居民可通过与建筑合设在一起的室外楼梯和连廊到达盖上。

车辆基地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研究——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上盖开发项目为例

车辆基地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研究——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上盖开发项目为例

车辆基地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研究——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上盖开发项目为例摘要:以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上盖开发项目为例,针对其高架和地面两种车辆基地上盖组合形式以及周边复杂的交通环境,从对外和对内的车行、人行交通组织等方面,对车辆基地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的策略方法进行了研究探索,为今后其他类似项目提供思路。

关键词: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一、引言随着轨道交通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上盖开发这一集约化利用土地的开发模式,在城市中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而轨道交通车辆段因其占地面积大、竖向高差往往达10米以上,增加了竖向层面和水平层面交通空间组织及方式转换的复杂性,存在车行、人行交通不便、可达性较差等问题,如何做好上盖开发的交通规划设计,实现与城市更好的交融衔接是上盖开发设计成功的关键。

重庆马家岩停车场因诸多因素限制采取了高架车辆基地和地面车辆基地两种形式的组合,交通组织更为复杂,本文以该项目为例,通过研究分析其上盖开发立体交通设计的方法及策略,为其他项目提供借鉴。

二、项目概况重庆轨道交通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位于重庆沙坪坝区的天马路以北、凤天大道以东、石小路以西的地块内,与已建成的1号线停车场的共用场址,总占地面积约26公顷。

基地区位属于旧城核心区,邻近沙坪坝区政府,区域价值较优。

上盖开发城市设计以环线马家岩停车场上盖为核心,联动1号线停车场上盖及南侧边坡地块,以“重庆智慧欢乐谷”为主题,融合商业办公、休闲娱乐、品质居住、旅游文化、P+R停车等多种功能,实现“工作、居住、游乐” 一站式服务配套,为城市打造一个可带动区域型经济、地区品质的全新中央活力区,总开发规模约67万㎡(图1)。

三、设计难点1.周边交通条件复杂,对外衔接困难马家岩停车场周边市政道路条件十分复杂,南北高差大,同时存在高架、下穿隧道等多种交通形式。

现状场地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南侧的天马路自东至西从绝对标高324m降低269.5m,高差约有50多米,坡度较陡;北侧小凤路临界段承担过境交通和集散交通多种流线,道路断面复杂。

浅谈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的演变

浅谈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的演变

浅谈地铁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的演变作者:朱晓虎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研究目的:本文通过对于轨道交通车辆段基地的设计特点分析,以香港和内地既有车辆段开发的实际案例为实践依据,探讨在近年来国内轨道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模式的演变过程,为今后车辆段及其物业开发的设计方案提供借鉴。

[关键词]车辆段物业开发模式中图分类号:U2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前言世界各大城市在地铁建设和运营中中所遇到的共同难题是:建设耗资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报低。

较之于世界多数城市地铁运营均长年陷入亏损的状况,香港地铁的盈利能力显得尤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香港“地铁+物业”的发展模式。

地铁上盖物业开发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铁站点的上盖开发,另一类是地铁车辆段的上盖开发。

当前地铁站点的综合开发研究和实践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但是国内对地铁车辆段上盖物业的综合开发尚处于初步阶段。

传统的地铁车辆段基地占地规模巨大,总建筑规模却相对较小,容积率较低,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

再从城市设计角度来看,某些大型车辆段甚至长达数公里,生硬的大尺度的工业建筑打断了城市交通的脉络,密集的列车轨道线和大范围的库房屋面无疑降低了城市景观的品质,车辆的来往穿梭造成的灰尘与噪音对城市环境也是无形的破坏。

因此在车辆段的设计中,需要通过对地铁车辆基地的再开发,使其恢复应有的城市尺度与空间形态。

2 车辆段基地建筑的特点车辆段基地主要是用于车辆停放、清洗、整备、运用和修理的管理中心所在地,停车场一般只用于列车的停放与调度,相较于车辆段规模较小,功能较为单一。

在车辆段物业开发设计之前,有必要对车辆段本身的性质特点进行分析。

一般而言,车辆段从大的功能划分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域:1、出入段线区:地铁列车从轨道正线出入车辆段的过渡区,车辆在此区域内爬升出地面进入段内,或者下穿入地铁正线。

该区域形状一般较为狭长。

深圳市科苑大道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探析

深圳市科苑大道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探析

深圳市科苑大道地下空间一体化设计探析发布时间:2021-06-04T15:10:34.02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4期作者:包晗[导读] 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片区存在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科苑大道急需在高强度聚集的城市发展空间内提质品质,提出以建设地铁13号线、综合管廊、创新大道等工程为契机,从六个方面同步一体化进行地下空间设计。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成都 610031摘要: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发展,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片区存在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科苑大道急需在高强度聚集的城市发展空间内提质品质,提出以建设地铁13号线、综合管廊、创新大道等工程为契机,从六个方面同步一体化进行地下空间设计。

关键词: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管廊;道路;规划;地面交通;步行系统;一体化设计1、项目背景深圳市南山区科技园科苑大道两侧集中了中国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素有中国“硅谷”的称号,而科技园科苑大道的规划和建设将成为展示深圳城市发展理念的重要窗口,亦是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的代表。

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原南山区存在的道路交通供需矛盾,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日渐突出,科苑大道急需在高强度聚集的城市发展空间内提质品质,市区政提出以建设地铁13号线、综合管廊、创新大道等工程为契机,高水平同步建设科苑大道地下空间工程。

图1.1 科苑大道地下空间鸟瞰图2、一体化设计探析根据科苑大道地下空间开发的全面性、整体性、统筹性和前瞻性等原则,以及城市发展的TOD、IOD、站城一体化新趋势,从城市空间结构、功能需求、美好生活体验等多维度提出与城市规划、地下地铁及物业、地面交通、步行系统、地上空间、周边工程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一体化设计。

2.1 科苑大道地下空间与城市规划一体设计科苑大道地下空间设计考虑与人为根本、城为环境、站为节点,结合城市规划创建创新活力科技园,规划考虑片区地下空间与科苑大道干轴南北贯通,链接东西两侧,预留未来地下空间片区发展规划接口的高品质地下空间。

地铁车站和广场及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

地铁车站和广场及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

地铁车站和广场及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宋冰晶【摘要】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mbin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subway construction, analyzes Longquan East Station which is the terminal station of east extension of Chengdu metro Line 2, and studies how to propert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etro station, square and commercial areas, including the integration of station public area with city square and commercial areas, the combination of station entrances and property buildings, the connection among underground developing area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design ideas and solutions, analyses the layout of station and surrounding land planning, and describes the integrated design of traffic streamlines of station and outside communication, special treatment of underground project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roposes a threedimensional development model for metro station, city square and commerce areas.%以实际工程为例,结合国内外城市地铁建设经验,剖析成都地铁2号线东延伸线的龙泉东站,针对在车站与广场、地下商业开发一体化设计中如何合理地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车站公共区与广场和商业的结合、车站出入口与物业的合设、区域地下开发之间的连通以及预留设想等,给出相应的设计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且对车站规划布局及与周边用地规划关系进行分析,阐述车站与物业开发内部交通组织流线及外部交通一体化的设计,探讨地下工程的特殊处理方式等,最终提出地铁车站、城市广场、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的模式.【期刊名称】《都市快轨交通》【年(卷),期】2011(024)006【总页数】6页(P50-55)【关键词】地铁车站;广场;商业开发;一体化;立体模式;成都地铁;龙泉东站【作者】宋冰晶【作者单位】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西安71004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212.32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线型快速交通形式,在全国各大城市的发展如火如荼;地铁作为一种城市快轨交通的典型代表,在加速城市建设、推动现代都市交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与一体化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化与一体化发展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城市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大容量、高效率、低排放的公共交通方式,成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市民出行条件的优先选择。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呈现出网络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对提升城市交通服务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是指在城市范围内,通过多条轨道交通线路的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

网络化发展有助于提高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降低乘客出行成本,增强城市交通的竞争力。

1.线路布局优化在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中,线路布局的优化是关键。

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人口分布、交通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轨道交通线路,实现城市各个区域、重要节点的高效连接。

此外,应注意线路之间的换乘设计,提高换乘效率,方便乘客出行。

2.技术装备升级为实现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例如,采用自动化、智能化调度系统,提高轨道交通运营效率;引进更先进的列车控制系统,实现列车运行的精准控制;采用高铁、城际轨道交通技术,提高长距离出行速度等。

3.运营管理创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发展还需创新运营管理模式。

例如,实施差异化票价策略,引导乘客错峰出行;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轨道交通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引入民间资本参与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提高投资效益等。

二、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将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方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统一、高效便捷的交通体系。

一体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效率,缓解交通拥堵,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1.多种交通方式融合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发展需要与其他交通方式相互融合,实现优势互补。

例如,与公交车、出租车、私家车等地面交通方式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交通网络;与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便捷的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系统相结合,满足乘客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铁一体化立体化开发模式人行流线组织
摘要:地铁一体化立体化开发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地铁与商业、住宅、办公、公共交通等如何衔接,形成步行网络系统,并保证流线的快速与延续,都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研究中重要课题,这也是该篇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关键词:地铁;立体化开发;一体化;人行流线;人性化设计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与其他公共交通、地铁与住宅、商业、办公等进行一体化立体化开发的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地铁空间综合开发的主流方向。

三种空间共同构成非常复杂的体系,其衔接部分的动线处理也成为地铁空间综合开发的关键,并直接体现整个空间体系的品质。

2 人行流线组织
地铁车站空间从地面向地下和空中发展,使得住宅、商业、办公等各种功能呈立体衔接。

此外,一些国外城市通过以地铁为核心的地下流线组织,串联一些重要建筑物,那么人们可以通过地铁交通便捷的到达任何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

人行、地铁与多种空间的高效联系,很大程度上依靠地铁站点与公共交通或其他功能空间的联系。

这种人行流线组织主要体现在地铁
与商业、地铁与住宅和办公、地铁与公共交通的流线组织之间的连接以及流线网络(图1)。

2.1 地铁与商业的流线组织
商业:地铁是作为一体化立体化模式产生的动因,然而组织整个流线的核心空间往往是商业。

这正是因为商业通常设置于地铁立体化开发的中间层,且具有较高的开放性。

然而,商业服务设施的设置不仅独立存在于某个区域,它是与地铁的流线组织紧密联系,也就是说,点状、带状、立体化商业等共同构成地铁商业一体化系统。

商业空间与地铁的联系往往是最紧密的,二者的紧密性通过在暂停层设置出入口直接进入商业,使得商业成为垂直交通,过渡到室外;同时商业也往往作为过渡到办公和住宅的垂直空间。

香港利用地铁串联大片的地下商业街区,并通过人行道和一些商业中心相连,形成丰
富的商业网络。

地铁所带来的商业布局变化,促进了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与旧区改造,塑造出交通便利、立体空间布局的现代城市。

2.2 地铁与住宅、办公的流线组织
住宅与办公在功能属性均需要注重私密性,出入口应独立设置,避免与车站内流线的交叉,有个安全而且私密的转换空间。

在一体化立体化模式下,住宅与办公与属于整个空间结构的最上层且与地铁的连接最远,但作为高层建筑,它们的核心筒垂直方向贯穿整个空间结构,因此它们在整个空间结构中选层结合。

住宅、办公与商业或地铁相连部分,组织交通节点,设置管理用房,以保证住宅和办公功能的独立性。

该交通节点也往往设置在商业层,并通过商业层间接联系地铁,组织其乘车路径。

2.3 地铁与公共交通的衔接
地铁枢纽站点中,各种交通方式交汇,地铁、巴士、出租车、自行车各个线路汇聚在同一节点,需要高效组织这些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与换乘。

这一点正是地铁立体化开发的核心内容。

2.3.1 地铁—地铁
地铁—地铁的换乘空间,主要满足不同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在地铁线路规划中比较重要,换乘空间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换乘效率,影响整个地铁网络的运行以及其效率。

地铁—地铁的换乘空间应当具备三个要素:短途、连续、直接(图2)。

短途:步行流线在地铁换乘中实际经过的距离短,或由换乘者感觉距离“短”,比如不同层面之间利用直接的扶梯等;连续:步行流
线在换乘空间中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即同其他交通流线不交叉,换乘者不受干扰阻碍;直接:步行流线所穿越的交通空间通畅、清晰,减少与其他交通流线的交汇。

香港地铁- 地铁换乘空间往往设计比较紧凑,而香港站的换乘步行距离很远,换乘不便,于是在换乘通道两侧不设置商业,辅以自动人行步道,以增加其换乘效率。

此外,地铁—地铁换乘空间主要由换乘节点和换乘通道组成,换乘节点尺度的适当加大,尤其在较远换乘流线的情况下,适当加宽加高换乘通道尺度能十分有效缩短换乘时间,影响换乘效率并提高其舒适度。

2.3.2 地铁—公交
通常已建成的地铁与公交站点距离较远,且需要出地铁后再换乘,效率较低,不利用人行。

而地铁一体化立体化模式下公交站点可
以与地铁在垂直方向对应连接,或者在较近距离内与地铁站点水平联系,这种模式能够极大地缩短人们的步行距离,减少换乘时间。

地铁为中心设置更多公交线路,并在较大地铁站设置公交终点停靠点,提高地铁与公交的高效接驳,实现更快速的人流疏散。

香港沙田将巴士总站、出租车、地铁线路与新城市广场垂直布置,使用者可以从商业通过扶梯直达巴士总站、出租车停靠点,也可以通过扶梯直达地铁站点,这种换乘方式清晰而直接。

作为地铁立体化开发的成功案例,新城市广场成为整个区域的活动中心,而支撑它的则是地铁与公交的无缝对接。

2.4 流线网络
办公和住宅、商业、公交站、地铁站点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与衔接,这种衔接的组织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多点多线立体化网络交通方式。

这也正是地铁站点一体化立体化模式下,人行流线组织的精髓所在。

3 流线组织人性化设计
3.1 可识别的人行流线空间
可识别的人行流线空间,即人们在地下空间通行时,能够清楚地感知自身在地铁站的某个特定空间环境中所处的具体位置,以及其所处空间的各种流线关系等。

可识别的人行流线空间可大大缩短行进时间,从而提高地铁立体化的效率。

许多地铁站地下大厅长达几十米,而且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向不同的城市街区、转换口或商业空间等,因此乘客在
地下大厅能正确辨析流线方向非常重要。

乘客正确辨析通行方向,可以避免大量人流的相互穿插,减少不必要的穿行距离,可以使乘客方便,快捷地到达目的地。

可识别的人行流线空间,能为人提供良好的步行环境。

营造可识别的人行流线空间,北京在地铁站地下空间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手法:地铁站与其在城市中所处的地点拥有形象上的联想;地铁人行流线运用鲜明的色彩增强其标识设计。

北京轨道交通站点的艺术化设计,紧密结合地面的人文景观情况,选取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往地下延伸。

如地铁 4 号线上的国家图书馆站进了检票口迎面的墙上以浮雕的形式讲述了文字的起源和发展(图3);用浮雕来表现主题的还有5 号线上的张自忠站,在两个进站口的电动扶梯对面墙上悬挂着立体感极强的木雕歌颂抗日名将张自忠;8 号线的北土城站是以元青花瓷为主题,站台内所有的圆柱都以青花瓷进行装饰。

北京地铁流线空间运用不同色彩、材料、文化符号等,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形象,从而营造了可识别的空间环境。

3.2 绿色流线
光环境和通风系统的设计是实现绿色人行流线的关键,有效的光照和通风设计能打破地下空间沉闷、压抑、千篇一律的空间格局,营造开阔、轻巧、明亮与多元的空间环境,实现了人性化的地铁流线空间设计。

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光线,快捷的换乘及特有的文化艺术氛围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交通空间,同时也为市民营造了高品质的、充满活力的环境。

如以中庭作为核心空间进行组织和联系,不仅从垂直空间上较好的组织交通流线,同时也为地下空间引入更多自然元素(图4)。

以高效步行系统为切入点,利用地下空间中光与结构这两种元素对步行流线的引导作用,构建层次化开发的交通核心,服务整个流线。

4 结语
在高负荷、高密度的开发背景下,现代城市地铁立体化开发模式应当着重处理流线空间的组织。

以人的步行流线组织为核心,尤其在各个子功能之间需要紧密的流线组织,达到换乘便捷、交通顺畅的目标。

同时,应当从人最根本的需求出发,尊重人的感受,在地铁立体化开发的多层次空间中创造宜人的步行流线与空间环境。

总之,笔者通过地铁与其他功能空间、其他各个空间之间人行流线组织的分析,
并借鉴香港、北京等城市地铁人行流线设计的优秀案例,旨在对城市地铁设计开发有所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先觉编著 . 现代建筑理论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罗建晖,周鸣,徐方晨 . 城市地下客运交通枢纽的规划设计——以上海市外滩交通枢纽为例 .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5.
[3] 费腾,毕冰实 . 基于人性化理念的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 . 城市建筑, 2009 (5).
[4] 宋冰晶,地铁车站和广场及商业一体化立体开发模式 . 都市快轨交通 .2011.
[5] 刘向阳.地铁物业开发的思考.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