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草乌川乌附子及其它

合集下载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原创2021-09-28 14:40·老姚谈植物在我写有关乌头的图文后,一些网友提出川乌、草乌、附子等的植物学区别问题,今天我在这里在谈谈这些问题。

首先要说明,植物学名称与中药名称有时不一致,植物的正式中名和别名也不一样,川乌、草乌、附子与两种植物有关系。

一,关于川乌川乌是一个别名和中药名,它就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主根(母根)的加工品,因为乌头主要产区仍在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品是栽培品,经过加工后的主根叫“川乌”。

川乌一般在夏至到立秋之间采挖,去除侧根、须根、泥土,用主根,晒干,即为生川乌。

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功效。

二,关于草乌草乌是多种植物的别名和中药名,植物的正式中名没有叫草乌的。

人们通常把毛茛科植物黄草乌、北乌头、凉山乌头、瓜叶乌头、显柱乌头、展毛乌头、乌头、毛叶乌头、松潘乌头、紫玉盘等别称草乌。

其实中药中的“草乌”就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它没有侧根(附子)。

草乌在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除残茎、须根和泥沙,用块根,晒干,即为生草乌。

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

三,关于附子附子是一个植物别名和中药名,它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因为是附于主根的,所以叫“附子”。

通常与川乌同时采挖,摘取子根,去除泥沙、须根,习惯称“泥附子”,再按大小分类加工,即为附子。

它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

至于黑附子和白附子:黑附子就是附子,也就是乌头的子根;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以上植物都是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请遵医嘱。

跟我学中药——川乌、草乌

跟我学中药——川乌、草乌

跟我学中药——川乌、草乌提到川乌、草乌,也许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就有很多百姓用草乌炖肉的习惯,乌头类药物虽有温补的作用,但如果煎煮方法、应用方式不当,剂量使用不准确极易发生中毒,严重者甚至可危及生命,“煮食草乌导致中毒”的新闻屡见不鲜,所以应用时须谨慎使用。

下面就由小编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川乌和草乌。

川乌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

图片来源:原始药终【性状鉴别】川乌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性味与归经】辛、苦,热。

归心、肝、肾、脾经。

生川乌有大毒,制川乌有毒。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扑伤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制川乌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

生品宜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用。

制川乌孕妇慎用。

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

制川乌【炮制方法】取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性状鉴别】本品为不规则厚片,表面灰褐色或暗黄色,有灰棕色多角形环纹,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气微,微有麻舌感。

草乌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

主产于东北、华北。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图片来源:原始药终【性状鉴别】草乌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头,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及数个瘤状侧根。

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临床应知

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临床应知
41 .
( 奉 炙编 } : 海燕
小_ 殳校 对 : £人
收 碥 ¨期 : 2 0 l 6 0 9 — 2 7 )
疾 痫 ,如股 骨头 坏 死 、骨 肿瘤 、骨 创 伤 、感 染 等l - { l 。 单 纯 的髋 _ 炎 节骨 髓 水 肿 主要 病 理 表现 股 骨 头 、颌
1 3 I r  ̄ ' i 振华 . 盂悛 非 , 刘
. 等 骨 髓 水肿 在股 中 } 又缺 l l i t 性坏圯【 { 1 的I 术卷
义l J 1 . 一 } , 华 放射学 杂忠 , 2 0 0 5 , 3 9 { 8 ) : 8 0 7 . 1 4 长f 1 : 懈, 眷妮. 急忭 - 氧 化碳 l f 1 每 敛 股坩 又坩 髓 水肿 一 例报 告 … 【 f 1 #
去除 发病 冈并采取 合婵 治疗 ,症状 t , r f 1 月 减轻 ;若
部, 卜『 I 『 延伸 股骨近端 ,陔病 是 叮 逆 的 ,若 尽 早
附 子 、 川 乌 、 草 - - % -、 天 雄 临 床 应 知
附子 、 川乌 、 草鸟 、 天雄为 同一植物 的不同部位 , 皆具
辛 温 有毒 之 性 . .由 于 生 长环 境 有 人 工 栽培 或 野 生之 异 , 使
1 5 苍 2期 .总 第 2 5 { ) 坶 2( )1 7午 1』 j. F ‘ 』 】f
行统 汁分 f J ,汁 资料 比较 朋r 愉验 ,以P < O . 0 5 为差异 有统 汁 意 义
2 结 果
外洗 药 :t ' t 芷
,具有解 表f j = ! [ 寒 ,法 止埔 的功
( x + s , 分
总砰分
表1 髋 关节 H a r r i s 评分 比较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内容导读:附子为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天雄为附子或乌头之形长而细者。

味辛,性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野生种名草乌头。

附子为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天雄为附子或乌头之形长而细者。

【性味与功效】味辛,性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按规定,生川乌、生草乌临床必须使用特定的毒药处方,以留底备查。

【传统应用】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治疗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②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乌头、附子、赤石脂、干姜、蜀椒,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③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乌头、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④小活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川乌、制草乌、炙乳香、炙没药、胆南星、炙地龙,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⑤黑神丸(《本事方》):草乌头、五灵脂,治疗一切瘫痪风;⑥草乌揭毒散(《景岳全书》):草乌、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叶,等分,外敷,治疗一切痈肿毒;⑦良方天香散(《景岳全书》):南星、半夏、川乌、白芷,治疗年久头风不得愈者;③川乌粥(《本事方》):生川乌末,煮粥,加姜汁,薏苡仁末,治疗风寒湿痹,麻木不仁。

在治疗癫痫和风痰猝倒的青州白丸子和三生饮中,均有生川乌。

【主要成分】川乌头主要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类、去甲乌药碱等成分。

草鸟主要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类。

乌头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经炮制可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乌头次碱)、苯甲酰中乌头胺。

再一步水解可变为毒性更小的醇胺型生物碱――乌头胺(原乌头碱)、中乌头胺、次乌头胺。

【药理作用】(一)抗炎和抗变态反应川乌总生物碱对各种致炎剂所致的大鼠、小鼠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

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

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摘要:关键词:乌头类中药;毒性;乌头属(Aconitum)植物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

其品种在我国比较多,达160多种,其中作为药用大概有44种。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川乌(Radix Aconiti)以及草乌(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是乌头属植物中最为常用的。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是川乌,子根即为附子,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即为草乌。

中医认为乌头类中药能够治疗风寒湿痹,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而现代医学也表明,乌头类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

乌头类中药大多有毒性,如川乌的中毒量与治疗量非常接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也将其列为“剧毒大毒”之品。

1、古代文献资料中附子、川乌、草乌毒性的记载1.1附子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药物。

全书所载方剂中应用到附子的就达到了20余首。

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桂枝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等。

仲景用附子走皮表、驱寒湿则取炮附子,且多与术作配,须姜作伍时,则从不用干者,均取生者,如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张仲景用附子的方剂有37个,除8个丸散方剂外,其余29个汤剂中有23个方剂都配伍生姜、甘草,另外6个方剂大多也配伍干姜或大黄。

在历代本草中,均有对附子毒性的记载。

例如: 《本草备要》说道:(附子)大燥,辛甘有毒,大热纯阳。

另一部本草巨著《新修本草》也记载:附子,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

1.2《金匾要略》中,川乌的方剂一共有5首,如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提到的乌头赤石脂丸以及中风历节病篇中的提到的乌头汤等等。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

制川乌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

附子为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块根。

制草乌为草乌的炮制加工品。

草乌、川乌加工方法相同,即把生药除去须根和杂质,洗净,干燥后即可入药。

制草乌、制川乌的炮制方法也基本一致。

即取草乌(或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时切片,干燥。

收获的附子,去掉泥沙和须根,即称“泥附子”,其易腐烂,需立即加工,按不同工艺可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盐附子又名超雄。

选用较大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加胆水(MgCl2)20kg,水30kg,盐15kg,混合于大缸中浸泡3天以上,选晴天捞起,沥干,再倒入原缸中浸泡,每天沥干1次,连续3次,沥出放竹席上曝晒4~5小时,忌雨淋。

然后又倒入缸中浸泡1天,每次补加胆水5kg,连作3次,又捞起晒1天,到附子表面渍盐粒时,倒入饱和热盐水缸中,使其吸收盐分。

当附子密积盐粒时捞起,然后把盐水烧开,倒在附子上,待盐液结晶后即成。

成品圆锥形、外皮黄褐色或黑褐色、内面黄褐色、柔软、个大体沉、无空心腐烂、表面起细小晶粒。

白附片又名白片。

用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用胆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后捞出放锅中煮约1小时,过心后,放清水中浸泡1天,剥去表皮,再放清水中浸泡10小时左右,纵切为2~3mm 薄片,又放到清水里泡10小时后,摊放晒席上晒至卷角时,收起密闭,用硫磺薰后再晒或烘到全干即成。

成品片大、色白、油润、半透明有光泽。

黑顺片又名黑片。

用小个的泥附子,洗净后,泡胆(方法同前)5天后捞出,放到锅里煮,头一锅用最初泡过附子的胆水溶液100kg,兑清水25kg,煮约50分钟捞起,放到清水中泡一夜,不经剥皮,纵切成4~5mm厚的片子,用清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一次,捞出后每50kg用红糖0.25kg,装到缸里浸染成黄黑色时取出,硫薰约12小时,晒干即成。

白话中药——乌头家族之附子、草乌、川乌

白话中药——乌头家族之附子、草乌、川乌

白话中药——乌头家族之附子、草乌、川乌附子——小故事四川江油乾元山植被茂盛,由于山很高,冬天特别寒冷,到了冬天不少人被冻病或冻死。

附近道观有一个老道士经常外出化缘,了解周围民间的疾苦,他道行很高,也深谙医理,经常上山采草药炼制丹药,免费给穷人治病或调理身体。

有一天,他去柴房中抱柴准备生火做饭,看到一种很常见的柴草。

它根茎很多,中间两三个块根连生在一起,像纺锤形或鸡蛋,还有很多子根与须根附在外面。

他把根去皮、熬制、焙烤烘干成一种乌黑发亮的薄片。

以后老道士在炼制丹药的时候,试着加入了这种乌药,没想到,这样炼制的丹药的效果竟然非常好,老百姓吃了这种丹药后平时能增强体力,冬天能够防寒。

可是这种药有毒,用量不好控制,一不小心就会造成很大的副作用,让人全身发麻,甚至昏迷。

后来,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做徒弟,把自己的医术传给了这个小道士,小徒弟不停地变化制药的方法,并且自己亲身试药,终于发现乌药的子根毒性比主根小,用量容易掌握,炼制丹药的效果更好。

师徒二人把这种新药的识别方法和炼制方法无偿传授给周围的人们,帮助了无数的穷人。

因为古代医术总是父子相传,人们误以为这对师徒是父子关系,就把这种新药称为“父子药”,由于这药的子根附在主根之外,后来谐音传成了“附子”。

附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

主产于四川。

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制成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

盐附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以个大、体重、色灰黑、表面起盐霜者为佳。

黑附片(黑顺片)气微,味淡;以皮黑褐、切面油润有光泽者为佳。

白附片气微,味淡;以片大、色黄白、油润半透明者为佳。

饮片炮制品有黑附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药性:辛、甘,大热;有毒。

归心、肾、脾经。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1.亡阳虚脱,肢冷脉微本品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

2.肾阳虚衰、阳痿宫冷,虚寒吐泻、脘腹冷痛,阴寒水肿,心阳不足、胸痹冷痛,阳虚外感3.寒湿痹痛本品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故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

常用中药的药用部位分类总结一、根类中药1、根入药的品种:何首乌(块根)、牛七、川牛七、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块根)、川乌(母根)、草乌(块根)、附子(侧根加工品)、白芍、赤芍、防己、板蓝根、地榆、苦参、葛根、黄芪、远志、白蔹(块根)、西洋参、白芷、当归、前湖、防风、柴胡、北沙参、秦艽、紫草、黄芩、玄参、地黄(块根)、巴戟天、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川木香、百部(块根)、天冬(块根)、麦冬(块根)、郁金(块根)其中块根入药的有:何首乌、太子参、草乌、白蔹、地黄、百部、天冬、麦冬、郁金2、根茎入药的品种:狗脊、绵马贯众(叶柄残基)、山豆根、升麻、黄连、延胡索(块茎)、川芎、胡黄连、白术、苍术、三棱(块茎)、泽泻(块茎)、香附、天南星(块茎)、半夏(块茎)、石菖蒲、川贝母(鳞茎)、浙贝母(鳞茎)、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知母、山药、射干、莪术、姜黄、天麻(块茎)、白及(块茎)其中以块茎入药的有:延胡索(唯一一个双子叶植物来源的,块茎入药)、三棱、泽泻、天南星、半夏、天麻、白及以鳞茎入药的有:川贝母、浙贝母3、根与根茎入药的品种:细辛、大黄、威灵仙、山豆根、甘草、人参、三七、龙胆、徐长卿、白薇、丹参、紫苑、茜草、红参4、根茎与根入药的品种:虎杖、南板蓝根、羌活、藁本、白前二、茎木类中药1、藤茎入药的品种:木通、川木通、大血藤、鸡血藤2、心材入药的品种:苏木、降香3、木材入药的品种:沉香(含有树脂的木材)4、茎髓入药的品种:通草5、茎枝入药的品种:钩藤(带钩茎根)三、皮类中药1、根皮入药的品种:桑白皮、牡丹皮、白鲜皮、番加皮、地骨皮2、干皮、根皮、枝皮入药的品种:厚朴、秦皮(只有枝皮和干皮入药)3、树皮入药的品种:肉桂、杜仲、合欢皮、黄柏、关黄柏四、叶类中药1、叶入药的品种:石韦、淫羊藿、巫山淫羊藿、大青叶、枇杷叶、番泻叶(小叶)、罗布麻叶、紫苏叶(或带嫩枝)、艾叶2、枝梢及叶入药的品种:侧柏叶五、花类中药1、花蕾入药的品种:辛麦、丁香、金银花(或带初开的花)、山银花(或带初开的花)、款冬花2、花及花蕾入药的品种:槐花3、花入药的品种:洋金花、红花六、果实及种子类中药1、果实入药的品种:地肤子、五味子、南五味子、山楂、金樱子、补骨脂、巴豆、小茴香、蛇床子、连翘、女贞子、枸杞子、栀子、瓜蒌、牛蒡子、鹤虱、砂仁、草果、豆蔻、益智2、未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枳壳3、近成熟果实入药的品种:木瓜、乌梅、吴茱萸4、成熟种子入药的品种:葶苈子、苦杏仁、桃仁、沙苑子、决明子、酸枣仁、马钱子、菟丝子、牵牛子、槟榔5、成熟果肉入药的品种:山茱萸6、种仁入药的品种:薏苡仁七、全草类中药1、草质茎入药的品种:麻黄2、带叶茎枝入药的品种:槲寄生、桑寄生3、全草或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鱼腥草4、全草入药的品种:紫花地丁、苦地丁、金钱草、半枝莲、车前草、蒲公英5、地上部分入药的品种: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草、薄荷、香薷、穿心莲、茵陈、青蒿、大蓟6、带鳞叶的肉质茎入药的品种:肉苁蓉7、茎叶入药的品种:淡竹叶8、茎入药的品种:石斛、铁皮石斛八、藻、菌、地衣类中药1、藻体入药的品种:海藻2、子实体入药的品种:灵芝3、菌核入药的品种:茯苓、猪苓4、地衣体入药的品种:松萝九、其他类中药1、成熟孢子入药的品种:海金沙2、一类由植物或某些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加工品的品种:青黛、儿茶、芦荟3、虫瘿入药的品种:五倍子、没食子十、动物类中药1、动物的干燥整体:水蛭、全蝎、蜈蚣、斑蝥、土鳖虫、虻虫、九香虫、海马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地龙、蛤蚚、乌梢蛇、蕲蛇、金钱白花蛇3、动物体的某一部分:①角类:鹿茸、鹿角、羚羊角、水牛角②鳞、甲类:穿山甲、龟甲、鳖甲③骨类:豹骨、狗骨、猴骨④贝壳类:石决明、牡蛎、珍珠母、海螵蛸、蛤壳、瓦楞子⑤脏器类:蛤蟆油、鸡内金、紫河车、鹿鞭、海狗肾、冰獭肝、刺猬皮4、动物的生理产物:①分泌物:麝香、蟾酥、熊胆粉、虫白蜡、蜂蜡②排泄物:五灵脂、蚕沙、夜明砂③其他生理产物:蝉蜕、蛇蜕、蜂蜜、蜂房卵蛸、桑螵蛸5、动物的病理产物:珍珠、僵蚕、牛黄、马宝、猴枣、狗宝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阿胶、鹿角胶、鹿角霜、龟甲胶、血余炭、水牛角浓缩粉十一、矿物类中药1、天然矿物入药的:朱砂、石膏、炉甘石、赤者石、雄黄、自然铜、滑石2、矿物加工品入药的:轻粉、红粉、秋石、信石、芒硝、硫黄3、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龙骨、龙齿、石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中药品种论述之草乌川乌附子及其它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

又名:乌头、乌喙、五毒根、草乌头、耗子头、竹节乌头。

原植物北乌头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青海、山东,主产于辽宁;新疆称其为断肠草,东北称鸡头草、兰靰鞡花,山西称小叶芦、勒革拉花。

本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

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茎。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

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

气无,味辛辣,麻舌。

制草乌为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

质脆。

气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

一般炮制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草乌有镇痛,抗炎作用,对心脏有影响,及抗组胺、局麻作用等。

其它药用部位:(1)草乌叶:为北乌头的干燥叶,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卵圆形,3全裂,长5~12cm,宽10~17cm,灰绿色或黄绿色,中间裂片菱形,渐尖,近羽状深裂,侧裂片2深裂,小裂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上表面微被柔毛,叶柄长2~6cm,质脆,气微,味微咸辛;本品系蒙古族习用药材,其味辛、涩,性平,有小毒;功能清热,解毒,止痛,中医临床用于热病发热,泄泻腹痛,头痛,牙痛;(2)射罔:为草乌汁制成的膏剂,味苦,性热,有毒,用于瘰疬结核,瘘疮毒肿,头风,风痹,腹中癥结,疟疾,疝气。

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又名:乌头、乌喙、毒公、耿子、川乌头、卡氏乌头。

原植物乌头栽培于中南及辽宁、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贵州、云南,主产四川、云南,云南昭通民间称其为十二元脚。

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制川乌为不规则或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

质轻,质脆,断面有光泽。

气微,微有麻舌感。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与草乌相同,一般炮制后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川乌有麻醉,镇痛,抗炎,抗肿瘤,兴奋垂体,强心,致心律失常,降血糖,耐缺氧作用,对血管、血压有影响,并有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及抑制免疫功能等。

其它药用部位:(1)侧子:为乌头子根之小者;味辛,性热,有毒。

功能:祛风散寒,除湿,中医临床用于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脚气,风疹;(2)草乌头:为乌头野生种的块根;功效同草乌;(3)漏篮子:为乌头子根的琐细者;用于恶痢,冷漏疮,恶疮,疬风。

附子:为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到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选择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晒晾,并逐渐延长晒晾的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盐霜)、体质变硬为止,习称“盐附子”;取泥附子,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边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水漂,纵切成约0.5cm的片,再用水浸漂,用调色液使附片染成浓茶色,取出,蒸到出现油面、光泽后,烘至半干,再晒干或继续烘干,习称“黑顺片”;选择大小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胆巴的水溶液中数日,连同浸液煮至透心,捞出,剥去外皮,纵切成约0.3cm的片,用水浸漂,取出,蒸透,晒干,习称“白附片”;将其中个小的泥附子洗净后,刮去外皮,纵切2瓣,放入氯化镁溶液中,浸泡数日,加热煮沸2~3分钟,取出后以清水漂洗干净,用黄糖及菜油制成调色剂,使之染成浓茶色,再用清水漂洗至不麻舌时取出蒸熟,炕半干后再晒干,习称“附子瓣(挂附片)”;加工方法略同黑顺片,但需刮去外皮横切,并用甘草、红花、生姜、去油牙皂加水熬成染汁,将其染成黄色,烘干,习称“黄附片”。

本品药材性状: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

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附子瓣呈瓣状,切面边缘凸翘而中心凹陷,内外均呈淡棕色。

质坚硬,角质状,半透明。

剖面具纵向筋线。

黄附片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无外皮,黄色,半透明状。

附片过去规格较多,现根据产销习惯,只保留白片、熟片、挂片、黄片、黑顺片5个规格。

白片为厚0.2~0.3cm的薄片,按片张大小分为三等;一等为一等附子去净外皮,片张大,均匀,无盐附片、霉变;二等为二等附子去净外皮,片张较小,余同一等;三等为三等附子去净外皮,片张小,余同一等。

熟片为一等附子去皮尾,横切成厚0.3~0.5cm的圆形厚片,片面冰糖色,油面光泽,呈半透明体。

挂片为二、三等附子各50%去皮纵切两瓣,片面冰糖色或褐色,油面光泽,呈半透明状,块瓣均匀,每500g 80瓣左右,无白心、盐软瓣、霉变。

黄片为一、二等附子各50%,去皮去尾,横切成0.3~0.5cm 的厚片,片面黄色,薄厚均匀,味淡,无白心、尾片、盐软片、霉变。

黑顺片为二、三等附子,不去外皮,顺切成0.2~0.3cm的薄片,片张大小不一,薄厚均匀,味淡,无盐软片、霉变。

本品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

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中医临床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有抗炎,镇痛,镇静,调节体温,止泻,强心、升压,抗心律失常,抗休克,抗心肌缺血缺氧,降血糖,提高免疫功能,扩张外周血管,增加血流量,促凝与抗凝,兴奋副交感神经,保护心肌,减少钠排泄,局麻作用,对平滑肌、对脑内单胺递质有影响等。

据秦明珠报道,附子不是由主根上的侧根膨大形成,而是由乌头茎基部鳞叶腋内腋芽形成的粗短匍匐茎上的不定根膨大而成,并为乌头的当年生侧块根。

因附子的名称延用已久,所以乌头的当年生侧生块根还应称附子为好。

川乌不是同胚根发育而来,而是乌头的二年生侧生块根,因形态上,作用上相似于主根,所以还应称主根为好。

乌头的初生根,即主根,在第三年春天待侧生块根萌发后就枯朽成壳状,并不能提供乌头的商品。

乌头当年生侧生块根(附子),到第二年则为主根(川乌),第三年主根枯朽成壳状,以此循环。

近来曾发现有将草乌(北乌头)的子块根收购来,经过与熟附片、黑顺片相似的加工方法,伪充熟附片、黑顺片销售。

二者功效有异,应注意鉴别。

另云南保山附片系由保山乌头 A. nagarum Stapf 加工而成。

本品在云南西部地区称小黑牛、水乌头和山乌头。

块根呈圆柱形,是雪上一支蒿类型。

保山附片曾有服用后发生医疗事故者。

不宜作附子应用。

天雄:为附子或草乌头之形长而细者。

《本草纲目》曰:“天雄有二种。

一种是蜀人种附子而生出长者,或种附子而尽变成长者,即如种芋形状不一之类;一种是他处草乌头之类,自生成者。

”本品味辛,性热,有大毒。

功能祛风,散寒,燥湿,益火助阳。

用于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心腹冷痛,痃癖癥瘕。

乌头附子尖:为川乌头或附子上的尖角,用于癫癇,痰厥,小儿慢惊,脐风,寒疝疼痛。

乌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谓“味辛,温。

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

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

”《本经》载有附子、乌头、天雄三条,《别录》又增侧子一条。

《本草图经》曰:“乌头、乌喙,生朗陵山谷,天雄,生少室山谷,附子、侧子,生犍为山谷及广汉,今并出蜀土。

然四品都是一种所产,其种出于龙州。

种之法:冬至前,先将肥腴陆田耕五、七遍,以猪粪粪之,然后布种,逐月耕耔,至次年八月后方成。

其苗高三、四尺已来,茎作四棱,叶如艾,花紫碧色,作穗,实小紫黑色,如桑椹。

本只种附子一物,至成熟后有此四物,收时仍一处造酿方成。

酿之法:先于六月内,踏造大、小麦曲,至收采前半月,预先用大麦煮成粥,后将上件曲造醋,候热淋去糟。

其醋不用太酸,酸则以水解之。

便将所收附子等去根须,于新洁瓮内淹浸七日,每日搅一遍,日足捞出,以弥疏筛摊之,令生白衣。

后向慢风日中晒之百十日,以透干为度。

若猛日晒,则皱而皮不附肉。

其长三、二寸者,为天雄,割削附子傍尖芽角为侧子,附子之绝小者亦名为侧子。

元种者,母为乌头,其馀大、小者皆为附子,以八角者为上。

如方药要用,须炮令裂,去皮脐使之。

绵州彰明县多种之,惟赤水一乡者最佳。

然收采时月与《本经》所说不同。

盖今时所种如此。

其内地所出者,与此殊别,今亦稀用。

谨按《本经》冬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

而《广雅》云:奚毒,附子也。

一岁为荝(与侧同)子,二岁为乌喙,三岁为附子,四岁为乌头,五岁为天雄。

今一年种之,便有此五物,岂今人种莳之法,用力倍至,故尔繁盛也。

虽然药力当缓,于岁久者耳。

崔氏治寒疝心腹胁引痛,诸药不可近者,蜜煎乌头主之。

”以上说明乌头的人工栽培已有悠久的历史。

所载乌头产地龙州和绵州彰明县,即今四川省平武县和绵阳地区,此两地现仍是川乌头和附子的主要栽培产地。

至宋代《宝庆本草折衷》始将草乌头分立专条。

《本草纲目》谓:“乌头之野生于他处者,俗谓之草乌头,亦曰竹节乌头,出江北者曰淮乌头,《日华子》所谓土附子者是也。

”又云:“处处有之,根苗花实并与川乌头相同,但此系野生,又无酿造之法,其根外黑内白,皱尔枯燥为异尔,然毒则甚丐。

”李氏所谓“出江北者曰淮乌头”也应包括乌头、北乌头及其它种乌头。

市售草乌的品种极为复杂,凡野生的乌头属植物,而其块根呈倒圆锥形略似乌鸦头者(关白附除外)以及一部分呈类胡萝卜形者,均统作草乌入药。

北乌头块根含中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3-去氧乌头碱、北草乌碱、和乌胺;地上部分含雷波乌头碱、无毛翠雀亭。

川乌含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塔拉胺、消旋去甲乌药碱、异塔拉定、新乌宁碱、准葛尔乌头碱、附子宁碱、去甲猪毛菜碱、异飞燕草碱、苯甲酰中乌头原碱、多根乌头碱、森布星A和B、脂乌头碱、脂次乌头碱、脂去氧乌头碱、脂中乌头碱、北草乌碱、乌头多糖A,B,C,D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