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区别

合集下载

草乌和川乌的区别

草乌和川乌的区别

草乌和川乌的区别
草乌和川乌的区别
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但同时必须具有其他症状。

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证的脉象就是“脉紧弦”,桂枝附子汤证的脉象为“脉浮虚而涩”。

不过两者所伴有的症状为剧烈的疼痛,所谓“胁下偏痛”、“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

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

如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脉紧应无汗,是使用麻黄桂枝的指征,而脉紧甚至脉硬而反汗出,就是亡阳的危症,可以考虑使用使用附子。

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加上附子的。

附子还主治痛证。

就张仲景所及,附子多用于以下的疼痛。

身体烦痛。

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较多,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第二)。

胁下偏痛。

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
其脉紧弦”(第十)胁下,包括了胁肋部、上腹部和腰胯部。

川乌与附子的功能主治异同

川乌与附子的功能主治异同

川乌与附子的功能主治异同1. 异同概述在中医药领域中,川乌和附子是两种常用的药物。

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毒性,但却有着不同的功能主治作用。

本文将探讨川乌和附子的功能主治的异同之处。

2. 川乌的功能主治2.1 川乌的概述川乌,又称四川乌,是常见的中药材之一。

它主要生长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2.2 川乌的功能川乌具有以下主要功能:•祛风活络:川乌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身体麻木等症状。

•祛痰止咳:川乌可用于治疗咳嗽、哮喘等症状,有助于缓解呼吸道不适。

•安神定志:川乌可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神经系统相关症状,有助于平稳情绪。

•祛寒散寒:川乌可用于治疗寒性疼痛、寒凝等症状,有温通经络的作用。

2.3 川乌的主治川乌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川乌可用于改善关节炎引起的关节疼痛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风后遗症:川乌可用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中风后引起的偏瘫、语言障碍等症状。

•神经衰弱:川乌可用于改善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焦虑等症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和放松心情。

3. 附子的功能主治3.1 附子的概述附子,又称炮附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

它主要产自我国河南、湖南等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3.2 附子的功能附子具有以下主要功能:•温阳散寒:附子具有温热的特性,可用于治疗寒性疼痛、寒凝等症状,有助于温暖身体。

•镇痛止痛:附子可用于缓解剧痛、痉挛引起的疼痛,有助于舒缓不适感。

•驱寒散湿:附子可用于治疗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痛、腹痛等症状,有助于排除湿气。

3.3 附子的主治附子主要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寒湿痹痛:附子可用于改善受寒湿影响引起的关节痛、腰痛等症状。

•产后寒疝:附子可用于缓解产后寒疝引起的腹痛、腹胀等症状,有助于恢复子宫功能。

•腹痛腹泻:附子可用于治疗腹痛、腹泻等症状,有助于缓解消化系统不适。

4. 川乌与附子的异同川乌和附子虽然都具有温通经络的作用,但它们在功能主治上有以下异同之处:•功能异同:川乌主要用于祛风活络、祛痰止咳、安神定志、祛寒散寒等症状,而附子主要用于温阳散寒、镇痛止痛、驱寒散湿等症状。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

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川乌、草乌、附子的植物学解释原创2021-09-28 14:40·老姚谈植物在我写有关乌头的图文后,一些网友提出川乌、草乌、附子等的植物学区别问题,今天我在这里在谈谈这些问题。

首先要说明,植物学名称与中药名称有时不一致,植物的正式中名和别名也不一样,川乌、草乌、附子与两种植物有关系。

一,关于川乌川乌是一个别名和中药名,它就是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主根(母根)的加工品,因为乌头主要产区仍在四川江油、平武一带,通常药用品是栽培品,经过加工后的主根叫“川乌”。

川乌一般在夏至到立秋之间采挖,去除侧根、须根、泥土,用主根,晒干,即为生川乌。

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功效。

二,关于草乌草乌是多种植物的别名和中药名,植物的正式中名没有叫草乌的。

人们通常把毛茛科植物黄草乌、北乌头、凉山乌头、瓜叶乌头、显柱乌头、展毛乌头、乌头、毛叶乌头、松潘乌头、紫玉盘等别称草乌。

其实中药中的“草乌”就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它没有侧根(附子)。

草乌在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除残茎、须根和泥沙,用块根,晒干,即为生草乌。

具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

三,关于附子附子是一个植物别名和中药名,它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的加工品,因为是附于主根的,所以叫“附子”。

通常与川乌同时采挖,摘取子根,去除泥沙、须根,习惯称“泥附子”,再按大小分类加工,即为附子。

它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功效。

至于黑附子和白附子:黑附子就是附子,也就是乌头的子根;白附子是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

以上植物都是有毒的,使用时一定要请遵医嘱。

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临床应知

附子、川乌、草乌、天雄临床应知
41 .
( 奉 炙编 } : 海燕
小_ 殳校 对 : £人
收 碥 ¨期 : 2 0 l 6 0 9 — 2 7 )
疾 痫 ,如股 骨头 坏 死 、骨 肿瘤 、骨 创 伤 、感 染 等l - { l 。 单 纯 的髋 _ 炎 节骨 髓 水 肿 主要 病 理 表现 股 骨 头 、颌
1 3 I r  ̄ ' i 振华 . 盂悛 非 , 刘
. 等 骨 髓 水肿 在股 中 } 又缺 l l i t 性坏圯【 { 1 的I 术卷
义l J 1 . 一 } , 华 放射学 杂忠 , 2 0 0 5 , 3 9 { 8 ) : 8 0 7 . 1 4 长f 1 : 懈, 眷妮. 急忭 - 氧 化碳 l f 1 每 敛 股坩 又坩 髓 水肿 一 例报 告 … 【 f 1 #
去除 发病 冈并采取 合婵 治疗 ,症状 t , r f 1 月 减轻 ;若
部, 卜『 I 『 延伸 股骨近端 ,陔病 是 叮 逆 的 ,若 尽 早
附 子 、 川 乌 、 草 - - % -、 天 雄 临 床 应 知
附子 、 川乌 、 草鸟 、 天雄为 同一植物 的不同部位 , 皆具
辛 温 有毒 之 性 . .由 于 生 长环 境 有 人 工 栽培 或 野 生之 异 , 使
1 5 苍 2期 .总 第 2 5 { ) 坶 2( )1 7午 1』 j. F ‘ 』 】f
行统 汁分 f J ,汁 资料 比较 朋r 愉验 ,以P < O . 0 5 为差异 有统 汁 意 义
2 结 果
外洗 药 :t ' t 芷
,具有解 表f j = ! [ 寒 ,法 止埔 的功
( x + s , 分
总砰分
表1 髋 关节 H a r r i s 评分 比较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

川乌、草乌的功效与作用内容导读:附子为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天雄为附子或乌头之形长而细者。

味辛,性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乌头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块根,野生种名草乌头。

附子为乌头(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

天雄为附子或乌头之形长而细者。

【性味与功效】味辛,性热,有大毒。

功效:祛风散寒,温经止痛。

按规定,生川乌、生草乌临床必须使用特定的毒药处方,以留底备查。

【传统应用】主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心腹冷痛,阴疽肿毒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乌头汤(《金匮要略》):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治疗历节病不可屈伸,疼痛;②乌头赤石脂丸(《金匮要略》):乌头、附子、赤石脂、干姜、蜀椒,治疗心痛彻背,背痛彻心;③乌头桂枝汤(《金匮要略》):乌头、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④小活络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川乌、制草乌、炙乳香、炙没药、胆南星、炙地龙,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⑤黑神丸(《本事方》):草乌头、五灵脂,治疗一切瘫痪风;⑥草乌揭毒散(《景岳全书》):草乌、贝母、天花粉、南星、芙蓉叶,等分,外敷,治疗一切痈肿毒;⑦良方天香散(《景岳全书》):南星、半夏、川乌、白芷,治疗年久头风不得愈者;③川乌粥(《本事方》):生川乌末,煮粥,加姜汁,薏苡仁末,治疗风寒湿痹,麻木不仁。

在治疗癫痫和风痰猝倒的青州白丸子和三生饮中,均有生川乌。

【主要成分】川乌头主要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类、去甲乌药碱等成分。

草鸟主要含生物碱,如乌头碱类。

乌头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乌头碱,经炮制可水解为毒性较小的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乌头次碱)、苯甲酰中乌头胺。

再一步水解可变为毒性更小的醇胺型生物碱――乌头胺(原乌头碱)、中乌头胺、次乌头胺。

【药理作用】(一)抗炎和抗变态反应川乌总生物碱对各种致炎剂所致的大鼠、小鼠炎症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

川乌等五种药材的鉴别比较及其相互关系

川乌等五种药材的鉴别比较及其相互关系

川乌等五种药材的鉴别比较及其相互关系【摘要】介绍川乌等五种药材的来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理顺其复杂关系,澄清混乱现象,为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关白附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及关白附均为较常用中药,它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但也各有区别。

就植物来源而言,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而白附子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

就药用部位而言,川乌来自于母根,附子来自于子根,草乌、关白附来自于块根,白附子来自于块茎。

另外加工方法,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功能主治也各有差异。

名称也容易混淆,特别是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更容易造成混用。

如全国多数地区所用的川乌为乌头的母根,而我省所用的川乌却为乌头的子根,而将母根作草乌药用。

为了便于正确使用,澄清混乱现象,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笔者特将上述五种药材从不同角度进行鉴别比较如下。

1 川乌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直径~。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落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形成层环呈多角形。

气微,味辛辣,麻舌。

2 附子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

根据需要加工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不同品种。

性状鉴别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5cm,宽~3cm,厚~。

外边黑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

功能与主治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川乌、草乌、附子-PPT文档资料

川乌、草乌、附子-PPT文档资料



⑥木薄壁细胞不易察见。

5 、雅连粉末与味连相似,但石细胞较多,
金黄色。

【成分】 均含多种异喹啉类生物碱。
主要为小檗碱(黄连素)-→以盐酸盐的形
式存在。

【理化鉴别】
UV


1 、荧光:断面-- → 金黄色荧光,木部尤
明显。

2、粉末+95%乙醇1-2滴+30%硝酸1滴,加

③内皮层明显。
④韧皮部宽广,散有筛管群。 ⑤形成层常呈多角形环。 ⑥木质部导管位于形成层内侧,多单列或 略呈“V”字形排列。

⑦髓部明显。
多。 ②在韧皮部有韧皮纤维束。

【成分】 总生物碱含量0.82-1.56%。 主要为双酯类生物碱(有剧毒):中乌 头碱、次乌头碱、乌头碱等。(内服须经 炮制) 中乌头碱为镇痛的主要活性成分。
鳞叶表皮细胞
石细胞
中柱鞘纤维
木纤维
淀粉粒


⑤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2、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3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
胞。

4、味连粉末: 黄棕色或黄色
①鳞叶表皮细胞:长方形,绿黄色或黄棕色, 壁波状弯曲或呈连珠状增厚。
②石细胞:形多样,黄色,壁厚,壁孔明显。 ③纤维:中柱鞘纤维纺锤形或长梭形,壁厚。 木纤维较长,壁较薄,有稀疏的点状纹孔。 ④导管:网纹或孔纹。 ⑤淀粉粒:多单粒,类圆形。



【性状鉴别】 1、味连: ①多分枝,集聚成簇, 形如鸡爪,习称“鸡 爪黄连”。表面黄褐 色,粗糙,节密生, 部分节间平滑,习称 “过桥”。 ②上部具有棕色鳞叶 残基,表面有须根及 须根痕。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

草乌、川乌、附子辨析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干燥母根。

制川乌为川乌的炮制加工品。

附子为乌头子根的加工品。

草乌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kusnezoffiiReichb.的干燥块根。

制草乌为草乌的炮制加工品。

草乌、川乌加工方法相同,即把生药除去须根和杂质,洗净,干燥后即可入药。

制草乌、制川乌的炮制方法也基本一致。

即取草乌(或川乌),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时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时切片,干燥。

收获的附子,去掉泥沙和须根,即称“泥附子”,其易腐烂,需立即加工,按不同工艺可成: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

盐附子又名超雄。

选用较大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加胆水(MgCl2)20kg,水30kg,盐15kg,混合于大缸中浸泡3天以上,选晴天捞起,沥干,再倒入原缸中浸泡,每天沥干1次,连续3次,沥出放竹席上曝晒4~5小时,忌雨淋。

然后又倒入缸中浸泡1天,每次补加胆水5kg,连作3次,又捞起晒1天,到附子表面渍盐粒时,倒入饱和热盐水缸中,使其吸收盐分。

当附子密积盐粒时捞起,然后把盐水烧开,倒在附子上,待盐液结晶后即成。

成品圆锥形、外皮黄褐色或黑褐色、内面黄褐色、柔软、个大体沉、无空心腐烂、表面起细小晶粒。

白附片又名白片。

用中等大的泥附子,洗净后每50kg用胆水25kg,加清水12.5kg,浸泡7天后捞出放锅中煮约1小时,过心后,放清水中浸泡1天,剥去表皮,再放清水中浸泡10小时左右,纵切为2~3mm 薄片,又放到清水里泡10小时后,摊放晒席上晒至卷角时,收起密闭,用硫磺薰后再晒或烘到全干即成。

成品片大、色白、油润、半透明有光泽。

黑顺片又名黑片。

用小个的泥附子,洗净后,泡胆(方法同前)5天后捞出,放到锅里煮,头一锅用最初泡过附子的胆水溶液100kg,兑清水25kg,煮约50分钟捞起,放到清水中泡一夜,不经剥皮,纵切成4~5mm厚的片子,用清水浸泡3天,每天换水一次,捞出后每50kg用红糖0.25kg,装到缸里浸染成黄黑色时取出,硫薰约12小时,晒干即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乌、草乌、附子和白附子鉴别
目录
乌头 (2)
川乌 (3)
附子 (3)
北乌头 (4)
草乌 (5)
黄花乌头 (5)
关白附 (6)
短柄乌头 (6)
雪上一枝蒿 (7)
独角莲 (7)
禹白附 (7)
表1 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来源
注:白附子之名首见于《名医别录》,据考证历代本草所载者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块根,称关白附。

天南星科独角莲(禹白附)何时收载入药尚无考证。

两种白附子均能祛风痰解痉,但禹白附毒性较小,又能解毒散结,故而为白附子的正品被广泛应用。

乌头
草本。

块根倒圆锥形,长2-4厘米。

茎高60-150厘米。

叶片常3全裂,中央裂片宽菱形或菱形,急尖,近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形,侧生裂片斜扇形,不等地2深裂。

总状花序狭长,密生反曲的微柔毛;小苞片狭条形;萼片5,蓝紫色,外面有微柔毛,上萼片高盔形,高2-2.6厘米,侧萼片长1.5-2厘米;花瓣2,无毛,有长爪,距长1-2.5毫米;雄蕊多数;心皮3-5,通常有微柔毛。

蓇葖美长1.5-1.8厘米;种子有膜质翅。

?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北达秦岭和山东东部,南达广西北部;越南北部也有。

生于山地草坡或灌丛中。

四川、陕西大量栽培。

块根为镇痉、镇痛剂,主治关节痛、神经痛、风寒湿痹等症。

图1 乌头
药材:呈不规则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

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离后的痕迹。

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浅灰黄色,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制川乌,为不规则圆形或长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或黄褐色,有灰棕色形成层环纹。

体轻质脆,断面有光泽。

气微,微有麻舌感。

图2 川乌药材及制川乌饮片
附子
盐附子
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

表面灰黑色,被盐霜。

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小点排列不整齐。

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图3 盐附子药材及饮片
黑顺片(黑附片)
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

外皮黑褐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

图4 黑顺片
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图5 白附片
淡附片
呈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皮褐色。

切面褐色,半透明,有纵向导管束。

质硬,断面角质样。

气微,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图6 淡附片
炮附片
形如黑顺片和白附片。

表面鼓起,黄棕色。

质松脆。

气微,味淡。

图7 炮附片
北乌头
块根圆锥形或胡萝卜形,长2.5-5厘米,粗7-10厘米。

茎高(65-)80-150厘米,无毛,等距离生叶,通常分枝。

茎下部叶有长柄,在开花时枯萎。

茎中部叶有稍长柄或短柄;叶片纸质或近革质,五角形,长9-16厘米,宽10-20厘米,基部心形,三全裂,中央全裂片菱形,渐尖,近羽状分裂,小裂片披针形,侧全裂片斜扇形,不等二深裂,表面疏被短曲毛,背面无毛;叶柄长约为叶片的1/3-2/3,无毛。

顶生总状花序具9-22朵花,通常与其下的腋生花序形成圆锥花序;轴和花梗无毛;下部苞片三裂,其他苞片长圆形或线形;下部花梗长1.8-3.5(-5)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线形或钻状线形,长3.5-5毫米,宽1毫米;萼片紫蓝色,外面有疏曲柔毛或几无毛,上萼片盔形或高盔形,高1.5-2.5厘米,
有短或长喙,下缘长约1.8厘米,侧萼片长1.4-1.6(-1.7)厘米,下萼片长圆形;花瓣无毛,瓣片宽3-4毫米,唇长3-5毫米,距长1-4毫米,向后弯曲或近拳卷;雄蕊无毛,花丝全缘或有2小齿;心皮(4-)5枚,无毛。

蓇葖直,长(0.8-)1.2-2厘米;种子长约2.5毫米,扁椭圆球形,沿棱具狭翅,只在一面生横膜翅。

7-9月开花。

图8 北乌头叶和花
草乌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形如乌鸦嘴,长2-7cm,直径0.6-1.8cm。

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有一侧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习称“钉角”)。

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

气微,味辛辣、麻舌。

饮片:制草乌,为不规则圆形或近三角形的片。

表面黑褐色,有灰白色多角形形成层环及点状维管束,并有空隙,周边皱缩或弯曲。

质脆。

气微,味微辛辣,稍有麻舌感。

图9 草乌药材及饮片(制草乌)
黄花乌头
块根倒卵球形或纺锤形,长约2.8厘米。

茎高30-100厘米,疏被反曲的短柔毛,密生叶,不分枝或分枝。

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具稍长柄;叶片宽菱状卵形,长4.2-6.4厘米,宽3.6-6.4厘米,三全裂,全裂片细裂,小裂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干时边缘稍反卷,两面几无毛;叶柄长为叶片的1/4或比叶片稍短,长1.4-4.5厘米,无毛,具狭鞘。

顶生总状花序短,有2-7花;轴和花梗密被反曲的短柔毛;下部苞片羽状分裂,其他苞片不分裂,线形,下部花梗长0.8-2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狭卵形至线形,长1.5-2.6毫
米;萼片淡黄色,外面密被曲柔毛,上萼片船状盔形或盔形,高1.5-2厘米,下缘长1.4-1.7厘米,外缘在下部缢缩,喙短,侧萼片斜宽倒卵形,下萼片斜椭圆状卵形;花瓣无毛,爪细,瓣片狭长,长约6.5毫米,距极短,头形,花丝全缘,疏被短毛;心皮3,子房密被紧贴的短柔毛。

瞢荚直,长约1厘米;种子长约2-2.5毫米,椭圆形,具三条纵棱,表面稍皱,沿棱具狭翅。

8-9月开花。

图10 黄花乌头叶和花
关白附
黄花乌头的块根作为关白附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

图11 关白附
短柄乌头
块根胡萝形,长5.5-7厘米,粗5-6.5毫米。

茎高40-80厘米,疏被反曲而紧贴的短柔毛,密生叶,不分枝或分枝。

茎下部叶在开花时枯萎,中部叶有短柄;叶片卵形,角状宽卵形,长3.5-5.8厘米,宽3.6-8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宽菱形,基部突变狭成长柄,二回近羽状细裂,小裂片线形,宽(1-)l.5-3毫米,边缘干时稍反卷,侧全裂片斜菱形,不等二裂至基部,两面无毛或背面沿脉疏被短毛;叶柄长2.8-3.2厘米。

总状花序有7至多朵密集的花;轴和花梗密被弯曲而紧贴的短柔毛,苞片叶状,花梗近直展,下部的长达1.5厘米,中部以上的长约1厘米;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上部,二或三浅裂,有时不分裂,宽线形长6-9毫米,宽1.5-3.5毫米;萼片紫蓝色,外面被短柔毛,上萼片盔形或盔状船形,具爪,高2-3厘米,下缘向斜上方伸展,喙短,侧萼片长1.5-1.8厘米;花瓣无毛,上部弯曲,瓣片长约7毫米,距短,向后弯曲;花丝疏被短毛,全缘或有2小齿;心皮5,子房密被斜展的黄色长柔毛。

9-10月开花。

图12 短柄乌头
雪上一枝蒿
图13 雪上一枝蒿
独角莲
图14 独角莲
禹白附
图15 禹白附药材及饮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