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研究txt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

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研究中国唐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考试选拔制度之一,也是现代选拔制度的一个重要源头。

唐代科举制度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中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唐代科举制度概述唐代的科举制度是指通过考试进行人才选拔的制度。

科举的形式可以分为举业、举人、进士三级。

唐代的举业考试主要是针对官职而进行的,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官场。

举人考试是对贫寒子弟的考试,通过这种考试可以进入读书舍。

而进士考试则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只有通过进士考试才能真正得到皇帝的嘉奖和赏赐,并进入全国范围内的官场。

对于考生来说,在唐代科举考试中,博闻强记、书法、文辞、歌诗、舞蹈等多种技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时,考生必须准备一定数量的文科、武科、经济学科知识,而且还包括了音乐、书画等艺术方面的素养。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唐代科举制度由盛唐时期开始逐步发展而来。

起初,唐朝的选拔制度是以家世为基础的,富家子弟通常能够通过宗室、官僚及寺庙等渠道而掌握权力。

这种制度对于普通人来说非常不公平,而社会的不稳定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唐太宗在开元年间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这种制度的优点是明确了选拔人才的标准,使得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在官场中展示自己的能力。

但同时,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考试成本高、考生参加次数少等问题。

到了唐朝末年,科举制度也逐渐出现了问题。

唐朝末年的时局动荡,科举考试问题也变得愈来愈突出,出现了买官卖爵等贪污腐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严重,导致政府的声望逐渐降低。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唐代的科举制度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乃至全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

科举制度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使得平凡的百姓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获得在政府中的权利和地位。

这种制度让一些贫穷的人得到了翻身的机会,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唐代的科举制度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而唐朝的科举制度则是该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制度是唐朝选拔文武官员的一种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对唐朝的科举制度进行深入探讨。

一、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朝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健全。

唐朝的科举制度在唐高祖李渊的改革下得以正式建立,唐太宗李世民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

唐朝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多次调整与改革,最终在贞观年间确立了较为完善的模式。

二、科举制度的组成与程序唐朝的科举制度包括殿试、会试和礼部试三个环节。

首先是殿试,也称为状元科,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

在殿试中,考生需回答一系列由皇帝出题的经义、文章及政策问题。

考试结束后,一等殿试及格者可直接晋升为进士。

接下来是会试,也称为监科,是由吏部官员组织的考试。

会试分为三天,考试题目包括经义、诗赋、琴棋书画等多个科目。

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最后是礼部试,也称为明经科,是由礼部官员主持的考试。

礼部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义的理解与应用。

通过礼部试的考生获得进士称号,并可由朝廷任命官职。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与意义唐朝的科举制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政府能够选拔到人才。

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唐朝政府得以选拔到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为政府决策与管理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其次,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与进步。

无论贫富,只要通过考试,任何人都有机会获得官职,使得社会的阶层界限得到一定程度的打破,人才得以流动。

此外,科举制度也对文化的推广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对经义和文学作品的考查,唐朝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四、科举制度的不足与批评尽管科举制度在推动唐朝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与批评。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知识,忽视实际能力。

许多考生过于注重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实际才能的培养。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研究唐代以来,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

科举制度的实施最初是出于政治需要,而后逐渐成为中国贵族社会中地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这一制度存在了一千多年,给中国社会和政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着重研究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的演化历程,以及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原因和终结的原因。

一、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出现和演化唐代以前,中国的官员大多由贵族家族进行职位继承,这导致了政治腐败和削弱了政府的权威。

为了改革这一不良现象,唐代开始推行科举制度。

唐代的科举制度包括为官考试和选拔人才两个步骤。

为官考试主要检查官员的知识和能力,而选拔人才则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旨在挑选出品质优秀,胸怀天下,有志为公的人才。

唐代的科举制度经历了几次改革,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唐玄宗时期的改革。

唐玄宗通过取消考试的地域限制和增加考试科目,使得较为优秀的人才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考试。

这一改革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和政治稳定。

二、科举制度在宋代的发展宋代是中国科举制度最繁荣的时期。

宋代的科举制度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考试:及第、解元和状元。

及第考试是每三年一次的考试,选拔出一部分人才参加解元考试。

解元考试是每年举行一次,选拔出较为优秀的人才参加状元考试。

状元考试是仅设于京城,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

这一制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有助于扩大人才的范围,同时也为士人提供了足够的机会。

三、科举制度在明清两代的变革明代继承了宋代的科举制度,但是在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明代的考题多以经义、史书为主,而对于科技方面的内容关注较少。

这导致了士人知识能力单一,在领导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

清朝开始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更大的改革。

清朝取消了科举制度中的解元和状元,改为只考取及第。

同时,清朝还设置了府试、会试和殿试三个层次的考试。

府试考察的是文化素质和社会风范等方面,会试审查的是文化水平和思想观念,而殿试则是对考生智慧和应对临场压力的考察。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pdf篇一: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 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入流。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

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

”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

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

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

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 《通典选举典》7 《通典选举三》‘倒拔’。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姓名:周昱含院系:新闻传播学院10级科举制,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是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察举制度发展而来,一般的说法是其萌芽于南北朝的九流常选,定型于隋代的进士科,而到唐代随其鼎盛而发展达到顶峰。

1在建国过程中,“卜祝庸保,量能使用”2,在建国后,“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

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

”3即以空白告身就地任命官吏,以补充官员,适应唐初统治不稳的政治形势。

随着唐朝统治的稳定,官吏选拔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

“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

其次以流外入流。

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六番随文武简入选例。

又有斋郎,品子,勋官及五等封爵,屯官之属,亦有番第,许同拣选。

”4这也就说明了唐代入仕的三种途径,科举,杂色入流,门荫入仕,而科举制不过是其中一种。

唐代科举分察举和制举。

常举即“常贡之科”5,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谈论的科举。

制举则是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举行的,“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

”6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众多。

常举中主要有六科:明经,进士,明法(法律科),明字(文字科),明算(算学科)。

此外,还有道举(玄学科),童子(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一史(考《史记》),三史(考《史记》和前后《汉书》),开元礼(通习开元时代的礼仪),三礼(通习《礼记》《仪礼》《周礼》),三传(考《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特设的科目。

在此,科举制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思想控制的作用有所体现。

无论是进士科或是明经科都要考“帖经,”即从经书中抽出一句默写上下句,“专帖孤章,绝句,疑似参互者以惑之,甚或上抵其注,下余一二字,使寻之难知,谓之1《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 辽宁大学出版社2《旧唐书》卷75,《张玄素传》3《资治通鉴》卷1924 《旧唐书职官制一》5 《通典》卷15《选举三历代制下》6 《通典选举典》7 《通典选举三》‘倒拔’。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研究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研究

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研究在中国历史上,科举考试制度是一项举足轻重的政策,它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更是经历了许多变革,不仅重塑了政治格局,也推动了间接的教育普及。

本文将从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背景、制度变革、对封建文化的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的启示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历史背景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

唐初的科举制度脱胎于汉朝。

随着唐朝的繁荣,文化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使得科举制度得以大力发展。

唐代的科举制度主要是礼部试和殿试。

礼部试是从民间选拔考试的优秀人才,主要考察文化素养;殿试则是在上级官员的监考下对人才进行面试,主要考察政治素质。

这些选拔的优秀人才,可以称之为唐代的进士。

到了宋朝,科举制度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宋朝将科举制度更加形式化,设立了礼部试、殿试和院试。

院试是新制科举的考试形式,考察的是考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也考察考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

院试分为三科,包括经义、史书和诗赋,考生需要进行现场作答。

至此,科举制度基本成形。

宋朝时期科举名额逐年增加,科举制度的普及程度进一步加深,广阔了中华民族的人才梯队,也为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二、制度变革唐宋时期,科举考试制度也是走向多样化的一个阶段。

从唐代的礼部试和殿试到宋代的院试,科举制度在考试形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 唐代唐代的科举制度分为制科和行科。

制科包括进士科、明经科、明法科、明文科等,主要考察文化素质。

行科则主要考察政治的实践能力。

这两种考试形式分别进行,考生通过了制科和行科之后就可以当上官员。

但是,这种科举制度还存在着官僚等级的限制,唐代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解决中央政府职位的设置,依旧是以国家官僚为中心的政治体系。

2. 宋代到了宋代,院试成为了科举考试制度中的重头戏。

宋代的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其中会试和殿试就是院试的一种表现形式。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doc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内容提要编辑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图书目录编辑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第二节举格第三节乡贡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第一节制科的设置第二节科目第三节制举之制第四节荐举和自举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第六节录取和出路第五章科目选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第二节隋代的学校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第三节制科的衰落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第一节门荫的衰落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第三节衣冠户第四节举人层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上一篇:评价皇帝制度 下一篇: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唐代刑事起诉的种类与限制_司法制度论文一、唐代起诉制度的立法思想唐代德主刑辅与礼法融合的思想相辅相成。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试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一、本文概述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重要机制,对唐代乃至后世的社会、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唐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唐代社会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更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在古代中国的作用和影响。

文章将首先概述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然后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探讨科举制度对唐代社会的推动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分析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为今天的人才选拔和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与发展唐代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

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但此时的科举制度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逐渐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

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科举考试主要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明经主要考察儒家经典,进士则主要考察文学才华。

随着唐朝的发展,科举制度逐渐扩大,增设了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涵盖了法律、书法、数学等多个领域,为选拔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渠道。

到了唐高宗和唐玄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考试内容更加广泛,考试形式也更加规范。

唐朝还实行了“乡贡”和“府试”制度,使得更多地方的士子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

唐朝还建立了“贡院”作为科举考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提高了科举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唐代科举制度在继承隋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完备的科举体系,为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代科举制度也为后世的科举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三、唐代科举制度的利益唐代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于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利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门阀世袭的旧有格局,使得更多的士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进入官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txt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
内容提要编辑
本书追述了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论述了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变化,对唐代科举制度中常科和制科中一些主要问题、科目选和学校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阐述,还探讨了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并对由科举制度发展而产生的座主门生关系、请托行卷盛行、门荫衰落和进士家族、社会等级再编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作者简介编辑
吴宗国[1],1934年出生于南京,祖籍江苏如皋。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主要著作有《隋唐五代简史》、《盛唐政治制度研究》(主编)、(CON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主编)等。

[2]
目录编辑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
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
第一节门荫入仕
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
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
第一节科目一、秀才科之废二、明经类各科
第二节举格
第三节乡贡
第四节考试一、到省后的手续二、主司三、考试
第五节录取和放榜一、录取情况二、放榜三、谢恩、期集和关试
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
第一节制科的设置
第二节科目
第三节制举之制
第四节荐举和自举
第五节考试一、考试时间二、亲试和考官三、考试科目和试题
第六节录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选
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
的设立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
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
第六章学校与科举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
第二节隋代的学校
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
第四节私学的兴起一、私人讲学的衰落二、私学的兴起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
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
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士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二、诗赋取士
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二、明经地位的下降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三节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
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
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
第一节门荫的衰落
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
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
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
第一节阶层的扩大一、贫寒子弟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第二节地域的扩大
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
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
第三节衣冠户
第四节举人层
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后记
图书目录编辑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
第一节察举制内部新制度的萌芽
第二节科举制的产生
第二章科举在唐代选官制度中的地位第一节门荫入仕
第二节流外人流与杂色人流
第三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一:常科
第一节科目
一、秀才科之废
二、明经类各科
第二节举格
第三节乡贡
第四节考试
一、到省后的手续
二、主司
三、考试
第五节录取和放榜
一、录取情况
二、放榜
三、谢恩、期集和关试
第四章唐代科举制度之二:制举
第一节制科的设置
第二节科目
第三节制举之制
第四节荐举和自举
第五节考试
一、考试时间
二、亲试和考官
三、考试科目和试题
第六节录取和出路
第五章科目选
第一节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
一、拔萃、宏词和平判入等的设立
二、科目选的设立与循资格
第二节唐朝后期的科目选
一、唐朝后期科目选的情况
二、科目选在唐后期官吏升迁中的地位
第六章学校与科举
第一节梁陈齐周的学校
第二节隋代的学校
第三节唐前期的学校及其与科举的关系第四节私学的兴起
一、私人讲学的衰落
二、私学的兴起
第五节唐朝后期的学校和学生
第七章进士科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一节唐前期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的变化
一、唐初进士考试科目和录取标准
二、进士三场试的确立
第二节从文学取士到诗赋取上
一、以文学取士的反复
二、诗赋取士
第三节唐后期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一、安史乱后有关进士科的争论
二、进士录取标准的变化
第八章科举在选举中地位的变化
第一节进士科与高级官吏的选拔
一、进士在高级官员中比重的逐步提高
二、开元、天宝之际形势的逆转
三、进士科成为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第二节明经地位的变化
一、唐前期明经的地位
二、明经地位的下降
三、明经在唐后期官僚结构中的地位
第三节制科的衰落
第九章座主门生关系的形成
第十章请托行卷的盛行
第十一章科举中的权贵子弟问题
第一节子弟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不放子弟局面的形成
第三节晚唐微妙的形势
第十二章门荫的衰落和进士家族
第一节门荫的衰落
第二节辟举与进士科的结合
第三节进士家族和官僚世袭
第十三章唐后期应举及第范围的扩大第一节阶层的扩大
一、贫寒子弟
二、州县胥吏和工商子弟
第二节地域的扩大
第十四章科举与社会等级再编制
第一节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节士族含义的变化
第三节衣冠户
第四节举人层
第十五章科举发展的趋势
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