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龄的代称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中国古代年龄称谓大全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19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35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13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14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11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12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29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24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古代各年龄段称呼...一到六十岁极全

古代各年龄段称呼...一到六十岁极全

笄者向长辈奉茶
醮jiào子之礼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 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舞象之年:男十五岁到二十岁。可以上战场了。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 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南史· 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 情。” --而立:三十岁。 (立,“立身、立志”之意)。《聊斋志异· 长清 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始室:三十岁。《礼记· 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孟子· 滕文公下》:“丈 夫生而愿为有室,女子生命而愿为有家。”朱熹集注:“男以女为室, 女以男为家。” --不惑:四十岁。 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应璩qu《答韩 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五十岁。《礼记· 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 年老的。《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 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半百、天命、知天命、知命之年:指五十岁。 --杖家之年:五十岁。 --六九年:即勺,一种乐舞,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 成童者学习勺舞。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 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礼记•内则》: “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 学,三十而立......——《论语· 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二八、碧玉年华:女子16岁。李白《江夏行》:“正见当垆女,红妆二八 年。”垆,即炉。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爱自待年金声夙振”(《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 哀策文》)。“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 曲礼上》)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摽梅之年biào :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诗经· 召南· 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弱冠guàn:二十岁。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 luò观群 书。”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

古代指年龄的词语从小到大一、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1、襁褓: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也说是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

2、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它一般泛指儿童不是很懂事的年龄阶段,3、髫年之女:指7岁的女孩。

4、龆年:男孩八岁。

5、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

指童年时期、幼年。

6、黄口:泛指10岁以下的儿童。

7、舞勺之年:代表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学习勺舞。

8、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到二十岁之间的称谓。

9、金钗之年:指古代女子12岁,女孩到了十二岁要带钗,金钗是作为代称和别称。

10、豆蔻年华:指13岁,这个词是用来形容女孩子的。

11、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

12、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古代,指16岁的女子。

- 1 -二、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13、桃李年华、摽梅之年:是二十岁女子的代称。

14、花信年华:指24岁,是古代对女子年龄的称谓。

15、半老徐娘:具体应该指30-40岁左右的女子。

16、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17、而立之年:男性三十岁称而立之年。

18、不惑之年:指的是人的岁数到接近四十岁或四十岁。

19、强壮之年:中国古代称男子三十到四十为壮年。

20、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指的是50岁。

21、花甲之年、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的人。

22、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指男子70岁。

23、杖朝之年:指男子80岁。

24、耄耋之年:是八九十岁的人。

25、鲐背之年:指的是九十岁高龄的时候,指老人高寿。

- 2 -26、期颐之年:是指100岁的人,期颐,期是期待,颐是供养。

以上就是古代年龄称谓由小到大、古代年龄称谓大全及解释的相关内容。

中国人注重年龄称谓,尤其注重它的文化内涵。

- 3 -。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

我国古时的年龄代称对某些年龄不直说而使用代称,是古代一种习俗。

为了帮助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现介绍常见的几种年龄代称:孩提:指需人提抱的乳哺婴儿,又称“孩抱”、“孩稚”、“孩孺”和“孩乳”。

童龀:儿童换齿叫“龀”,如《愚公移山》有“有遗男,始龀”。

童龀,泛指年幼者,如《后汉书》有“年皆童龀”。

垂髫:古时童子头发下垂,因用以指童年或儿童。

又称“垂发”,如《后汉书》有“老夫童稚垂发戴白满车下”。

总丱:也称总角。

束发为两角之形。

是男女未冠笄者之称,泛指童年。

如《诗经》有“总角丱兮”;《颜氏家训》有“总丱之子必先入学”。

豆蔻:喻处女,常指十三、四岁女子。

如杜牧诗云“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古时男孩十五岁是成童的年龄,要把头发扎结起来。

所以,“束发”被用来称呼十五岁的男子。

如《大戴记》有“束发而就大学”。

及笄:“笄”是古代妇女用来固定头发的簪。

《公羊传》有“女十五而笄”是说女孩十五岁后就要用“笄”把头发结束起来,表示已经成年。

于是“及笄”便成了十五岁女子的代称。

又,《国语》有“既笄而孕”。

故,“及笄”也指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

弱冠:《礼记》说“二十岁曰弱冠”。

古时二十岁行冠礼,因未达壮年,故称弱冠。

后世指二十左右的男子,或泛指年少者。

破瓜:古时文人将“瓜”字拆成两个“八”字,用以纪年。

二八就是十六。

古诗文中常见“破瓜”或“二八”,大多是指十六岁的女子。

另,也指六十四岁,即八八六十四。

如,吕岩赠张洎诗有“功成当在破瓜年”。

而立:《论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后世,便用“而立”指代三十岁,用“不惑”代指四十岁,用“知命”作为五十岁的代称。

但,为了表示谦虚,五十岁的人常自称为“未知之年”,也作“半百之年”。

花甲:古时用天干与地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而复始。

因此,后世常用“花甲”借指六十岁。

也作“耳顺之年”。

古稀:唐朝杜甫《曲江诗》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

古代最全年龄称谓,30岁女子已是半老徐娘!在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谓有很多种。

可以说,每个年龄组都有不同的称谓。

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我们可能熟悉28岁、30岁、毫无疑问的年龄等等。

今天,边肖将为您提供最全面的古代称谓信息以及古代称谓的相关介绍。

古代年龄称谓大全:0-1岁:襁褓时代,0-1岁的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被称之为孩提、襁褓时代,主要是指初生或者尚在发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被称为襁褓时代。

2-3岁:孩提之年,古代年龄称谓中孩提之年指的就是还在幼儿时期的孩子,需要大人的照顾与关怀。

也有称之为“孩提包“或“提孩“的说法,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7岁(女子):髫年(tiao),7岁的女孩子在古代年龄称谓中会被称之为髫年(tiao),是指还在幼童时期,髫年也是指女孩子头发开始长,但是并没有束发时的自然下垂现象,故称之,也称作“垂发之年“。

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是古代年龄称谓对8岁小孩的称呼。

9岁:九龄,9岁是儿童开始学习的时间,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10岁:黄口,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

我们经常听到黄口小儿这个词,指的是童心未泯的男孩或女孩。

12岁(女):柴进之年,在古代的年龄称谓中,意思是女孩12岁,12岁的时候开始照顾她,所以被称为柴进之年。

13岁(女):豆蔻几岁了?指古代十三四岁的少女,指少女的青春。

13-15岁: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5岁(男子):成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就要学会古代六艺了。

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及笄之年(jī)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古代年龄称谓,泛指该女子15岁了,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关于年龄的古今称谓
1. 古代称谓:
- 童子/童女:指未成年的儿童。

- 少年/少女:指青春期的年轻人。

- 壮年:指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的中年人。

- 老翁/老妪:指上了年纪的老年人。

2. 现代称谓:
- 婴儿:指出生不久的幼儿。

- 学龄儿童:指适龄上学的儿童。

- 青少年/青年:指处于青春期和初入社会的年轻人。

- 中年人:指事业和家庭稳定的中年阶段。

- 老年人/长者:指退休或年事已高的老年人。

3. 其他称谓:
- 新生儿:指刚出生的婴儿。

- 少男/少女:指尚未成年的青春期少年。

- 老小子/老姑娘:俗语中对中老年人的戏称。

- 人到暮年:形容年事已高,步入晚年。

不同的称谓往往蕴含着对该年龄阶段的期望和态度,反映了社会对年龄的理解和尊重程度。

随着时代变迁,年龄称谓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古人年龄的称谓词语

古人年龄的称谓词语

初度:指始生之时,出生之日。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因婴儿刚生下来是赤色的。

襁褓:本意为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两三岁的幼儿。

龆龀(tiáo chèn):意为孩童换齿之时,借指孩童。

垂髫(tiáo):指三四岁到七八岁的儿童。

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儿童。

黄口:本意指雏鸟的嘴,借指幼儿。

金钗之年: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女子十二岁开始带钗梳妆。

豆蔻:豆蔻本是植物名,借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舞勺之年:指男子十三至十五岁,未成童者习之。

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女子十五岁开始用笄贯之。

志学之年:指十五岁,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舞象之年:指男子十五至二十岁,是“成童”的代名词。

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代各个阶段年龄代指及出处

古代各个阶段年龄代指及出处

古时候人们常用一些文雅之词代指年龄,其中一部分沿用至今,比如我们常用的“而立之年”、“耄耋之年”等。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不为我们所熟知,甚至个别还有错误的理解或用法。

这种指代能让我们更加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下面是笔者精心汇总的一些年龄指代,并附有词语出处或用于的诗词句,请大家斧正。

度:又称“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后来也引申为“生日”。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离骚》先秦,屈原汤饼之期:是指婴儿出生三天。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席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

“三朝洗儿,曰汤饼之会;周岁试周,曰睟盘之期。

”——《幼学琼林》明,程登吉赤子:初生的婴儿。

“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唐朝,孔颖达襁褓:本意是婴儿的被子,后来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则四方之民襁褓负其子而至矣。

”——《论语·子路》先秦,孔子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

“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祭妹文》清朝,袁枚孩提:指的是2~3岁的儿童,是古代对人年龄的称呼,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

”——《孟子·尽心上》先秦,孟子童龀:指儿童少年时期,男孩8岁,女孩7岁。

“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说文》东汉,许慎总角:是古人对小孩童年时期的称谓,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氓》先秦,佚名九龄:指九岁。

“育而不秀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法言·问神》汉朝,扬雄 黄口:指10岁以下的儿童。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氾论训》西汉,刘安幼学:指10岁。

“人生十年曰幼,学。

”——《礼记·曲礼上》外傅之年:指10岁。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记。

”——《礼记·内则》金钗之年:指女子12岁,古代女孩到了12岁要带钗,金钗就是作为代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文教學補充資料陳意存編(一)古代年齡的代稱(1)瀏覽古代的詩詞文賦時,都經常會遇到年齡的代稱,現將較為常見的介紹如下。

○襁褓之年:幼年。

襁褓ㄑㄧㄤˇㄅㄠˇ,背負幼兒的布條和小被。

○百晬:小兒出生滿一百天所舉行的宴會。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五.育子:「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晬』至來歲生日,謂之『周晬』,羅列盤琖ㄓㄢˇ於地,盛果木、飯食、官誥、筆研、筭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

此小兒之盛禮也。

」○周晬:一歲。

小兒周歲時所舉行的宴會。

小孩出生後滿一周歲稱為「晬」ㄗㄨㄟˋ。

週歲:嬰兒出生滿一年。

=周歲。

○晬日:生子周歲稱為「晬日」。

○度晬:閩南方言。

即小孩出生滿一週歲之意。

○抓週:舊俗於小孩滿週歲時,長輩將書本、算盤、筆墨等各種物品擺在孩子面前,讓他隨意抓取,由此來推測他未來的志向。

亦稱為「試周」、「試晬」、「試兒」。

○嫛婗:ㄧㄋㄧˊ,嬰兒、幼小時。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一說:十歲以下。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繈褓中,一至三歲的孩童(一說:兩至三歲)。

需人提攜、懷抱的幼兒。

《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另說:指國小或幼稚園的學童。

○總丱:指童年。

丱,ㄍㄨㄢˋ,小孩束髮成兩角的樣子。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朝皇孫以下,總丱之年,必先入學,觀其志尚。

」○沖齡:幼年。

多指天子而言。

小年:幼年。

童年:幼年時期。

幼年:年歲幼少的時候。

齠齔:ㄊㄧㄠˊㄔㄣˋ,兒童乳齒脫落,更換新齒的年紀。

兒童換牙的年齡,指幼年、童年。

=齠年、髫齡、髫年。

齠年稚齒:孩童時期。

○始齔之年:年幼的人。

七、八歲。

齔,ㄔㄣˋ,自乳齒脫換為成人的牙齒。

說文解字:「齔,毀齒也。

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

」女孩七歲稱髫年,男孩八歲稱齠年或髫年。

根據生理狀況,男孩八歲、女孩七歲換牙,脫去乳齒,長出恒牙,這時叫「齔」。

○觿年:指童年。

語本詩經.衛風.芃蘭(植物名。

蘿藦科蘿藦屬。

多年生草本。

蔓生,葉心形,對生,莖、葉含白色汁液,可食。

果實大,種子生白絮,隨風飛散。

又做「芄ㄨㄢˊ蘭」芃,ㄆㄥˊ,草木茂盛。

):「芃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

」觿,ㄒㄧ,用獸骨製成的錐子。

可解開繩結,亦可作為佩飾。

○黃童:孩童。

因幼童毛髮未黑,故稱為「黃童」。

○白叟黃童:指老老少少。

白叟,老人。

黃童,小孩。

○垂髻之年:指兒童。

古代小孩頭髮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垂髮:比喻兒童或童年。

=垂髫。

○垂髫:七、八歲以下的幼童,古時兒童不束髮;頭髮下垂。

髫,ㄊㄧㄠˊ,兒童垂下的頭髮。

因此稱童子或童年為垂髫。

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垂髮、總髮。

○總角:比喻童年。

舊時未成年男女,編紮頭髮,形如兩角,稱為「總角」。

故用以指未成年的男女。

七八歲。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總,聚束;角,小髻,意為收髮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總角」。

○就傅之年:意指八歲或十歲。

○旬年:意指十歲。

對人的壽命而言,每十年叫一旬。

而「年」是年紀之意,故「旬年」意指十歲。

○幼學:滿十歲。

《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束髮:束,捆,結 之意。

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以「束髮」為成童的代稱,通常年十五歲始稱成童。

○及笄:笄,ㄐㄧ,簪子,插住挽起的頭髮之用。

《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意為女子長成十五歲時,應結髮用笄插之,故舊時稱女子十五歲為「及笄」。

又《禮記.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

」所以又以「及笄」謂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齡。

○弱冠:《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

」弱,年少。

是說古代時,男子到了二十歲要行冠禮了。

冠禮是古代男子成年(二十歲)時加冠的禮節,儀式隆重,須選定吉日,邀請賓客,故以「弱冠」指二十歲左右的青年男子。

○而立之年: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是說男子到了三十歲該成家立業了,因稱男子三十歲為「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意思是說,遇事能明辨是非而不為迷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

○知命之年:這裡的「命」指天命,天能致命於人、決定人類命運。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意為人到五十歲方才懂得了天命,後人因以「知命之年」作為五十歲的代詞。

○花甲之年:古代用干支法紀年,天干地支的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

干支的配合,其變有六十,從甲子起到癸亥至,一周為六十變,又名六十甲子,由此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耳順之年:也是指六十歲,《論語.為政》:「六十而耳順。

」意為耳聞其言,能知其微旨。

」後以「耳順之年」作六十歲的代稱。

○古稀之年:七十歲的代稱,源出唐朝大詩人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之年:《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

」又「耋,老也,八十曰耋。

」,泛指八九十歲的老年人。

○期頤之年:《禮記.曲禮》:「百年曰期。

」鄭玄注:「頤,養也。

」是說人生以百年為期,百歲者飲食、起居、動作無所不待於養,後因稱百歲為「期頤」。

「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花甲之年」、「耳順之年」、「古稀之年」、「耄耋之年」、「期頤之年」,也都可以前兩個字代稱相應的年歲,如「年已而立」、「已過花甲」。

古代年齡的代稱(2)○舞勺之年:十三歲至十五歲通稱;○舞象之年:十五歲至廿歲通稱。

○破瓜之年: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也稱「碧玉年華」。

桃李年華:廿歲女子○花信年華:廿四歲女子○待字之年:待嫁女子○標梅之年:出嫁女子○結髮:初成年。

《漢書‧施仇傳》:「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後稱元配為結髮。

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髮恩義深」。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

《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後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又稱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

每六十年一個迴圈;也稱為平頭.甲子.耳順之年,六十以上又稱為「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

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杖朝:八十歲之年;○鮐(ㄊㄞˊ)背:九十歲之年。

○耄耋:《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六十以上曰耋。

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後來用「耄耋(MAODIE)」泛指年壽高。

○期頤:稱百歲之人。

《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白首:通稱老年人,又稱皓首;○黃發:通稱長壽老人;○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中壽:七十為中壽;○上壽:九十為上壽。

壯室之年:三十歲春秋鼎盛:四十歲強仕之年:四十歲→禮記:四十曰強,而仕杖家之年:五十歲→禮記:五十杖於家艾服之年:五十歲→禮記:五十曰艾,服官政大衍之年:五十歲→易:大衍之數為五十艾老之年:五十歲半百之年:五十歲耆年:六十歲平頭甲子:六十歲杖鄉之年:六十歲→周制允許六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鄉中』行走從心之年:七十歲杖國之年:七十歲→周制允許七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在『國都』內行走致事之年:七十歲懸車之年:七十歲:漢代薛廣德因年老辭官還鄉,皇帝賜他安車駟馬。

至家鄉沛郡,太守至郡界迎接,一郡以為榮耀。

他將賜予的安車懸掛起來傳給子孫後代,作為紀念刻鳩進杖:七十或八十歲喜壽: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杖朝之年:八十歲→周制允許八十歲以上老人撐著柺杖入朝米壽:八十八歲→米字看似八十八耄耋(ㄇㄠˋ ㄉㄧㄝˊ)之年:八、九十歲齯(ㄋㄧˊ)齒:九十歲黃髮:九十歲鮐背:九十歲凍梨:九十歲白壽:九十九歲→百字少一橫為白字茶壽:一百零八歲茶字上面為廿,下面八十八,二者相加所得花甲重開:一百二十歲古稀雙慶:一百四十歲※上壽指九十歲以上;中壽指八十歲以上;下壽指七十歲以上(也有指六十歲以上)※三十歲以後的年齡代稱,主要是形容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